城鄉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9 09:4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城鄉結合區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飲店二次污染嚴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結合區域餐飲店多數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缺少有效規范的管理制度,“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造成嚴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污染問題。如多數小餐飲店的從業人員是家庭成員或雇用臨時人員,普遍無健康證、店內環境衛生差,消毒設施不完備。調查中涉及的120戶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沒有合格的消毒設施,40%以上的出現生熟菜混放現象。
(二)城鎮邊緣餐飲店原料進貨把關不嚴。一是缺少統一的配送機制。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小餐館沒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農戶送貨、采購人員臨時到農貿市場購買等方式購入蔬菜,選擇采購對象主要決定于蔬菜價格。二是缺少自檢設施。購入用于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于沒有完善的自檢設備和自律制度,原料質量難以保證。三是食用油來源情況不明。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先后查獲3起私煉“地溝油”的案件,現場查扣“地溝油”1000余公斤,據當事人交待,其煉制的部分“地溝油”流入城鄉結合區域小餐飲店,由于沒有銷貨臺帳,執法人員難以全面追查到消費領域。
(三)農貿市場裸裝食品受環境污染嚴重。農貿市場是由許多露天攤位組成的混合型經營場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多個種類的經營業戶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農資、衣服、日用商品等,這樣的環境下混合經營熟食攤位極易受到二次污染。同時,裸裝食品個體經營者限于經濟條件,無法配備大型安全防塵設施,尤其在夏秋季節,農貿市場中大量的裸裝食品安全隱患很大。
(四)流動食品經營攤位無照經營現象較多。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村民遷入城鄉結合部從事個體戶經營活動,多數屬于臨時性的流動經營業戶,無法取得衛生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明。一是往往采取不懸掛門頭、開門經營關門居家等方式經營。二是餐飲店涉及到衛生部門的前置審批等限制,無法辦理工商執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費需求,工商部門取締困難。三是經營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工商部門推行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難以落實到位。
(五)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維權意識較弱。通過在集市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群眾維權的第一選擇是與經營者協商,協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眾選擇怕麻煩、就此放棄,選擇到工商部門投訴的比例明顯偏少,部分群眾不知道消費投訴的熱線電話,維權意識薄弱。
二、城鄉結合區域食品隱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鄉結合區域外來人員流動大。城鄉結合部遠離城區,房租及日常消費水平與城區內部相比較低,比較適合外來打工人員居住需要,導致城鄉結合區域的臨時流動人員量較大。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法律及維權意識不強,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所知甚少,對食品的辨別能力較差,在購買食品時一味追求價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質次價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銷往城鄉結合區域。同時,部分流動人員受利益驅使,加入到制假販假的行列,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鄉結合區域人員法律意識低。一是城鄉結合部從數食品經營者是外來流動人口和本地失地農民,他們認為自己做點小生意,靠勞動掙錢合情合理,這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較弱,缺少市場經營知識和成熟經驗。二是因嫌麻煩或是對政府部門存有抵觸情緒,認為無照經營不是什么大過錯,不必去辦照,屬于知而不律的行為。三是逃避工商監管,從事制假、售假等違法活動,利用消費對象是弱勢群體或在本地停留時間較短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違法經營。
(三)城鄉結合區域執法監管力量薄。城鄉結合部的鄉鎮工商所一般人員較少,而轄區面積較大,工商所快速檢測設備配備不足,能夠實現食品快速檢測的種類較少、范圍有限。同時,由于檢測周期較長,嚴重影響日常監管的及時和高效,推行的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臺賬等自律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夠理想,經營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也導致監管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四)相關執法部門監管工作協調難。做好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其中房屋出租、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門,餐飲業登記的前置審批問題涉及到衛生部門,生產環節食品質量涉及質監部門,城市道路流動攤販管理涉及城管部門。目前,各部門還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往往獨自開展專項整治,效果不夠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門要進行整治活動,必須要得到街道辦和村委會的支持,而鄉鎮一級的政府出于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對工商部門的工作采取支持但不表態、表態但不明確的做法,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難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隱患的建議
(一)推行“超市下鄉”防控制度。連鎖超市在購銷貨方面有著嚴格的程序,并對所售商品實行統一配貨,把好進貨源頭就能確保各連鎖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機會,與連鎖超市進行會談,動員超市經營者推進超市下鄉。同時,可與超市進行聯合調研,利用掌握的企業信息和市場調查情況,充分向超市說明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以此加快推進超市下鄉活動,逐漸淘汰小食雜店,凈化群眾的消費環境,也方便工商機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二)推行分級分類連鎖經營制度。針對目前流動攤販較多,管理較為混亂的現實,建議組織協調規劃局、公安局、城管執法局等部門,進行統一的市場規劃,在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多的地方興建若干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的蒿泊大集整體搬遷工程順利實施,新建的閆家村市場不僅滿足了周圍群眾的生活需要,帶動了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而且使食品監管更為有序,為其他市場的建立、搬遷樹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參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門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是要繼續加強對鄉鎮工商所的支持力度,在人員配備、硬件配備、車輛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基層工商所有足夠的人員和時間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檢查監管。二是加強對食品檢測人員的培訓,完善日常檢測和快速檢測制度,使食品檢測常態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制度,做好消費預警工作。三是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建立一支社區食品安全聯絡員隊伍,同時發揮消協的監督作用和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綜合治理。
(四)提升城鄉結合區域消費維權意識。應繼續加強對工商部門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切實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傳活動,并可考慮組成“送法下鄉”宣傳隊,進入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宣傳法律法規和消費常識,展示假冒偽劣商品,并現場受理投訴、舉報,擴大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維權意識。二是可印制工商宣傳冊、宣傳畫或溫馨提示,張貼在城鄉結合部人口流量較大的車站、餐飲店等處,將宣傳工作做細,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維權氛圍。三是通過電視等媒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等案例形式,廣泛宣傳法律法規,消費警示,發動群眾舉報,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
(五)建立相關部門聯合防控制度。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牽涉到多個部門,僅靠工商一個部門難以管好。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食品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建立以工商部門為主,公安、城管、規劃、衛生、質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鄉結合部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明確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各部門的職責,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統一調度、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真正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鄉結合區域食品監管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鄉鎮政府、村委會由于自身利益,可能對工商工作采取不配合的做法;隨著政府的城區擴建計劃,這一區域也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因而工商機關要開展監管工作,必須要多與上級政府協調,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此外,聯合執法行動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門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協調,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篇2
一、城鄉一體化的含義及重要意義
所謂城鄉一體化,是指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促進農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文明,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的科學發展觀,是關于消滅“三大差別”和“城鄉融合”的發展觀。城鄉一體化是一個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種氛圍、一種環境、一種感受。
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階段形式,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長期以來,城市是工業的集中地,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農村只是發展農業,為城市提供服務,為工業提供原材料的地方。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的相對滯后,二元經濟結構形成。在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城鄉經濟變得不協調。這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加強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就在于消除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最大限度地縮小現存的城鄉差別。這也是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十七大又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預示著我國將會進入一個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城鄉統籌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鄉一體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全市城鄉統籌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大島建、小島遷”戰略,使大批漁農民向大島集聚,有效利用了漁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有力地推動了的城鄉統籌發展。“暖促工程”等一大批漁農村民心工程實事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全市漁農村發展,促進了城鄉統籌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促使全市漁農業由傳統產業逐步向現代產業轉變,漁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如城鄉公共服務領域存在較大差異、二元制戶籍制度、老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制約了我市城鄉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市城鄉一體化的研究,對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在理論上,通過對城鄉一體化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更加深刻的了解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從而推動其理論的發展。在實踐上,通過對城鄉一體化的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對于推進我市城鄉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市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國際大環境。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國經濟融合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所進行的競爭,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國與國的競爭,而是滲透到城市、區域的層面。換言之,以城市為中心所構成的區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因此,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挑戰,必須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切實提高中心城區乃至城鎮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使之成為帶動整個區域發展的空間支撐點。
工業化、城市化和非漁農化的現狀、目標及其矛盾則是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區內的小環境。一方面,我市具有經濟發展的某些先天優勢,市位于我國海岸線的中部,地處我國沿海南北航線“黃金海岸”與長江“黃金水道”交匯咽喉要沖,背靠中國最富饒、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面向浩瀚的太平洋,跟東北亞及西太平洋一線主力港口釜山、長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構成一個近乎等距離的扇形海運網絡。是進出上海、杭州、南京及長江三角洲、長江沿岸其他大中城市的海上門戶,是南北海運、江海聯運的樞紐。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傳統、地理區位以及資源基礎等原因,并沒能很好地將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充分轉化為良好的經濟區位。目前,省已進人加速城市化階段,市也提出了“中心城市現代化,本島城鄉一體化,主要大島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根據200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62.4%,高于全省水平近5個百分點。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出現了不少矛盾:城市周邊鄉鎮建設用地與城市發展用地的矛盾;鄉鎮多而規模小與加快要素集聚的矛盾;提高全體人民生活質量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城市規模等級與其職能發揮之間的矛盾。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而且關系到如何協調城鄉兩大地域系統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三、我市培育經濟強鎮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現狀
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2008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兩創一促”的戰略決策,大力推進經濟強鎮培育工程,著力扶持和培植了18個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經濟強鎮。各經濟強鎮緊緊圍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這一目標,本著率先發展、重點發展、科學發展的精神主旨,充分發揮了重點發展區域的示范帶動功能,為加快把打造成海洋經濟強市,全面實現我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促進了我市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1、各經濟強鎮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為全市城鄉統籌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8年以來,我市各經濟強鎮力抓重點骨干企業的產能釋放,積極推進在建項目,為我市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年各工業經濟強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34.71億元,同比增長45.11%,超過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各旅游經濟強鎮全年接待游客472.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其中:朱家尖街道全年接待游客193.70萬人次,同比增長17.1%;桃花鎮全年接待游客90.15萬人次,同比增長20.7%。港口物流強鎮新增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36.44%,大大超過了全市23.8%的增長速度。各經濟強鎮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強市、服務富市”的戰略舉措,為實現上述成績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如六橫鎮堅持“以港興島、工業強島、服務富島”,著力推進中遠造船平臺建設、鑫亞20萬噸級舾裝碼頭建設、龍山20萬噸船塢等一批重點骨干項目建設,船舶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朱家尖街道圍繞“精品化、國際化、標準化”和建設國際性海濱休閑度假基地的目標,注重規劃,突出保護,重點推進世界佛教論壇會館、烏石塘海釣俱樂部、阿爾法游艇俱樂部、大青山旅游道路等一批旅游開發和全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菜園鎮依托良好的港口區域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圍繞馬跡山港二期和綠華減載平臺建設投產,積極做好各項配套服務,加快建設礦砂大型物資中轉項目,進一步擴大港口吞吐量。2009年各經濟強鎮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克難攻堅,迎難而上,加大對企業和項目的服務和扶持力度,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馬岙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00.96億元,長涂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00.25億元,實現工業產值100億元的發展目標;菜園鎮年旅游接待人次達到150.17萬,實現年旅游接待150萬人次的發展目標。截止目前,已有馬岙鎮、長涂鎮等5個經濟強鎮實現了發展目標。
2、“暖促工程”、新漁農村建設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經濟強鎮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強鎮的發展,促進了城鄉統籌水平的提高。2004年以來,全市組織開展了旨在推動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的“暖促工程”、新漁農村小康社區建設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等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組織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工程,使各經濟強鎮在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經濟強鎮骨干龍頭企業為主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加大企業科研投入,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市經濟強鎮已擁有水產養殖業、船舶修造業、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塑機螺桿業和嵊泗貽貝業五家省級區域創新服務中心,并集聚了一批行業專家,為全市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大教育事業投入。高度重視教育工作,通過調整經濟強鎮內教育布局,改擴建、新建中小學校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針對漁農民“雙轉”(轉產轉業)問題,主抓漁農民教育培訓。以對漁農民進行勞動技能和農業技術培訓教育為重點,定期不定期地開展宣傳培訓教育活動。文化建設有聲有色。積極推進經濟強鎮文體建設,加大廣場舞培訓力度,鼓勵不同年齡層次的婦女加入到廣場舞隊伍中來。致力于加強基層文體設施建設和文藝隊伍建設。通過成立文藝協會,提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藝精品,以先進文化熏陶群眾思想,促進開發建設。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力打造20分鐘衛生服務圈,對各經濟強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進行改造建設,力求達到規范化標準,讓居民出行20分鐘就能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看病。扎實推進漁農村醫療衛生改革,深入實施漁農民健康工程。通過組建漁農村衛生服務站,提高漁農民的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在加強社會保障力度方面,主抓漁農民就業培訓工作,強化漁農民素質培訓,促進漁農民轉移就業。各經濟強鎮的勞動保障站積極聯合成校開展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工作,以培訓促就業,提升漁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在做好“雙轉”工作的同時,加大對漁農村困難群體的民政救助和困難扶助等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提高低保和五保標準。小康社區建設成效明顯。通過綜合整治街面、店面及違章建筑,各經濟強鎮的街容街貌得到進一步整潔。村級道路、標準河道整治、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進一步完善。為應對開發建設所帶來的日益緊張的交通狀況,各主要經濟強鎮的停車場建設、道路修建工作有序展開。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經濟強鎮桃花鎮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還獲得了省市各級領導的好評,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為我市各縣(區)的社會事業建設樹立了典范。
上述各項關注“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漁農村活動的開展,使全市各經濟強鎮的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大大縮小了漁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別,有力地推動了城鄉統籌水平的提高,當前,全市城鄉統籌工作已從“全面破除城鄉分割”進入到“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的新階段。
3、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型升級”,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各經濟強鎮在推進漁農業由傳統產業逐步向現代產業轉變的同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各經濟強鎮積極探索符合海島實際的漁農業發展方式,“三農”面貌煥然一新。漁業方面,面對近海資源衰退的狀況,合理調整捕撈結構,大力發展近海養殖和遠洋捕撈,積極開展海水產品深加工,不斷提高海水產品附加值。農業方面,針對海島實際,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果蔬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培育了一批具有海島風情的村鎮。現代漁農業的培育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漁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全市的城鄉統籌。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4082元,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2612元,城鎮和漁農村居民收入比為1.91:1。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指導我市經濟工作的根本指針。最近幾年,我市各經濟強鎮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以臨港產業為主導的海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臨港產業的崛起使的發展徹底擺脫了以漁農業為基礎以水產加工、紡織、機械等為主導的傳統產業結構羈絆,從而發揮了資源及區位優勢,邁入了發展海洋經濟新的歷史進程。臨港工業迅速崛起。各經濟強鎮已初步形成船舶修造、水產品精深加工、臨港石化、大宗物資加工等產業為支柱的現代臨港工業體系。特別是船舶工業異軍突起,已成為我市經濟強鎮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了集船舶設計、制造、修理、船用配套產品制造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具有建造、修理和改裝30萬噸級以下各類常規船舶的能力。2009年,全市工業經濟強鎮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662.749億元,增長率為20.9%。此外,臨港石化工業開始扎實起步,煤炭、糧食、木材等大宗物資加工業也正蓬勃興起。港口物流迅猛發展。近年來,隨著寧波—港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港域深水岸線資源開發步伐加快,更加積極服務于長三角和全國經濟發展大局,各經濟強鎮已逐步形成港口、海運、物流互動促進的港航產業鏈。如,浙能六橫煤炭中轉碼頭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中轉碼頭,原油、礦砂、煤炭和糧油等大宗貨物轉運已經牢牢確立了在中國東部沿海的龍頭地位,金塘大浦口集裝箱碼頭建成開港,使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物資儲運基地、大宗貨物中轉儲運的重要節點。海運業發展同步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經濟強鎮海運運力達約300萬載重噸,運力規模居省第二。海洋旅游持續升溫。各經濟強鎮依托獨具魅力的海山景觀、純樸久遠的海洋文化、深厚悠長的佛教文化、神秘莫測的武俠文化,突出“佛”、“海”兩大主題,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國際沙雕節等一系列旅游節慶活動,使成為了我國海洋旅游的熱點地區、佛教朝覲的重要圣地和長三角地區的海上休閑度假基地。2009年各旅游經濟強鎮接待旅游人數達到了565.79萬人次,旅游業及其它相關產業收入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0%以上。
四、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市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有了巨大進步。無論是城鄉居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還是城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如城鄉公共服務領域差異較、二元制戶籍以及老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制約城鄉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
1、城鄉公共服務領域存在較大差異,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受海島自然條件的限制加上地方財力有限,長期以來,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資源配置方面,客觀上存在著重大島、輕小島,重城鎮、輕農村的狀況。盡管近年來全市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上采取了一些較大措施,漁農村和小島的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大島和小島之間、城鎮和漁農村之間,在基礎設施共享以及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要素在內的公共服務共享上,仍然存在著較大差異,城鄉壁壘依然存在。
2、二元制戶籍制度給城鄉統籌的發展制造了許多障礙。目前,附著在戶口上的各種管理與利益問題有10多項,主要涉及農村土地承包和集體資產收益權分配問題、農村建房審批問題、計劃生育問題、就業和社保問題、征兵和退役軍人安置問題等,戶口政策和這些利益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戶籍管理工作變得非常敏感和復雜。現行二元制戶籍管理模式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是造成兩類戶口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福利、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的待遇的劃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影響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二是二元制戶籍管理模式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盡管近年來已經大幅度降低了漁農民進城的門檻,但由于戶口仍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利益,漁農民進城仍有一定條件限制;三是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二元戶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農業自身積累能力和再生產能力,使農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農業的規模經營難以實現,集約化程度很低,農業的邊際生產力低下;四是二元制設置的戶口遷移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鄉間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對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構成危害。
3、老齡化問題成為我市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一個新問題。老齡化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但是的老齡化卻有著海島特點。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大島建、小島遷”戰略的深入實施,青壯年人口外遷或外出務工數量不斷增加,致使全市漁農村特別是偏遠小島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許多小島人口的老齡化率達到了70-80%以上,出現了我市特有的“老人留守村”、“老人留守島”。由于這些小島和村落原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十分薄弱,由此引發了管理、服務、養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4、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特別是跨海大橋開通以后,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給全市舊有的社會管理體制造成了沖擊。交通、環境等公共資源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超生、流動犯罪等現象日益凸現,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五、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的城鄉一體化進程,針對上述存在和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認為應該重點圍繞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等幾個方面來抓好這項工作。
1、完善城鄉一體化規劃,優化經濟強鎮發展布局。充分依托市城鄉規劃體系,加快四大島建設,著力建成高檔次、有特色的海島小城市。同時,按照“改造城中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遷不宜居住村”的思路,合理確定經濟強鎮中需要搬遷的村莊和實施時序,并與城市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各項規劃相銜接。做好高亭、菜園、金塘、六橫、衢山、白泉、洋山等7個經濟強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根據全市城市發展實際和城鄉統籌發展要求,以規劃為龍頭,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深化各經濟強鎮水、電、路信息化和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民主建設等社會發展事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
2、發展現代漁農業,加快經濟強鎮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現代漁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在各經濟強鎮實施漁業培育工程,加快漁港經濟區建設和漁業塊狀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有選擇的在經濟強鎮建設一批現代漁農業產業基地(園區),特別是特色農產品基地、漁業養殖基地和漁農產品加工、貿易、物流園區。提升強鎮休閑漁農業發展水平,結合自然風光和漁農產業,打造一批精品漁農家樂。強化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各經濟強鎮發展現代漁農業提供強力支撐。加強現代漁農業經營主體和組織服務體系培育,提高漁農業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通過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漁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興漁(農)力度。
篇3
一、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壓力成因分析
⒈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教師壓力大的原因
(1)教師每天的工作強度大。城市學校教師的工作負荷主要包括直接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間和參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活動次數。直接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時間主要指教師直接指向學生的工作時間,一般包括上課時間、備課時間、批改作業時間、無償補課輔導的時間、處理班級事情的時間以及與家長聯系的時間等。這些時間又可以分為校內時間和校外時間。調查發現:如果以每周5天計算,城市學校教師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學的時間平均為9.7小時;其中校內時間為6.25小時,校外時間為3.55小時。可見,城市學校教師的日工作時間已經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8小時,這里面還不包括教師在校吃飯、喝水、課間休息和上廁所等必要時間。可見,教師的工作強度非常大。
(2)教師承受的要求繁多而雜亂。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不僅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十分雜亂,而且存在著許多自相矛盾甚至是錯誤無理的要求,這就使廣大城市學校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和力不從心。如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學校教師中有77.2%認為“現在,各方面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教師了”;93.4%的城市學校教師認為“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高于常人,使教師感到壓力大”;85.9%的城市學校教師認為“當前社會對升學率過度重視,使教師感到迷惘”;92.4%的城市學校教師表示“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盡一致,教師難以使他們全都得到滿足”;98.1%的城市學校教師認為“學生差異較大,教師很難使每個學生都達到充分發展”。如今,一方面,“應試教育”盛行,許多學生、家長和學校甚至少數上級部門仍以學生的考試分數與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與學校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社會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拉鋸戰”,讓教師疲于應付;素質教育的模糊要求也使教師負擔加重以致力不從心。
(3)教師擔負的非教學任務越來越多。非教學任務指除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與補課以外的任務,如管理班級、開展科研、組織活動等方面。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同時交織著“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博弈,城市學校教師在學校里承擔的非教學任務越來越多,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調查顯示: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學校教師反映“除了教學工作外,不得不在管理學生等非教學工作上花費許多精力,感到很累” 的達90.3%;認為“除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承擔寫科研論文的任務,感到很難” 的達80.8%;認為“除教學工作外,還要花大量精力應付各級各類的檢查、評估,感到很苦” 的達89.5%。
(4)教師的付出與所得不相稱。由于教育成果的遲效性,教師很難及時從學生的成長中獲知自己的工作狀況,因此往往擔憂自己的工作成效。調查顯示,90.6%的教師認為“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為自己的工作成效擔憂”。雖然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但在實踐中作出了巨大奉獻后,并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與客觀的評價,這使教師產生了心理失落感,也容易導致壓力大。據調查,78.5%的教師認為“教師的報酬與付出有差距,感到不值”;近80%的教師認為“教師已盡心盡力了,但家長和社會還常有非議,感到心里委屈”。
⒉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壓力大的原因
(1)工資待遇偏低。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教師壓力來源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收入低”和“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帶來的心理不平衡”,即均與工資待遇有關。有88.73%的教師認為“工資待遇過低”給自己造成了很大壓力,而且在這一點上沒有性別和年齡的差異。我們所調查的8所學校教師的月工資在1500~1800元的占43.2%,1800~2000元的占42.2%,平均工資為1857.45元。工資待遇低的主要原因是:實行績效工資以來,雖然給廣大農村教師帶來一定的好處,但由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給當地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縣級財政的困難,不能保證當地農村學校教師績效工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學校教師普遍認為,不僅與當年同時分配到國家機關或下海經商的同學相比,就是與城區的教師收入相比,其收入水平也相差不少,這使得他們的心態失衡,自我評價降低。特別是未婚的青年男教師,往往會因經濟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條件差等因素的影響,有的甚至連對象都很難找,因而產生焦慮、憂郁、自卑心理。
(2)工作負擔過重。調查顯示,工作負擔過重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壓力源中排第二位。工作負擔重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教師數量短缺和結構失衡,造成教師超負荷運轉。一方面,由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財政緊張,嚴格控制教師編制;另一方面,也由于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較為艱苦,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而已在農村的教師又千方百計地調進城區,造成農村教師數量減少。目前農村生源尚處在高峰期,教師又得不到及時補充,教師工作量加大。同時,由于英語、藝術、信息技術等一些專業課的教師奇缺,在一些學校,要么這些課名存實亡,要么由其他教師兼任,造成教師多頭帶課,增加負擔。 我們所調查的學校,教師人均帶2.4門課,周課時16.1節,再加上自習輔導、作業批改、班主任工作、政治學習和各種會議,教師每天工作的時間超過了11個小時。第二,班額過大,教學及管理難度大、工作量大。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每個鄉鎮一般只有一所初中,學校規模大多在1000人以上,由于編制、校舍緊張等原因,造成班額過大。我們所調查的8所學校,最小的班有55人,最大的班有86人,平均67人。班額過大不僅造成教學和管理的難度加大,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第三,當前農村出現的教師社會責任功能性擴展的趨勢,事實上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已有研究者指出,西部地區存在著農村教師社會責任的功能性擴展趨勢。我們調查發現,這一趨勢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也同樣存在。
另外,農村學校有不少學生因離家路途較遠和學校教學時間延長等原因,在學校寄宿或中午滯留學校,致使很多教師中午或晚上不能回家,實際上還承擔了照顧學生生活和安全的責任。再加上農村家長作為勞動力向發達地區外流導致的家庭教育功能下降,這種社會責任從家庭向學校和教師轉移的情況也相當普遍。很多教師在本來就十分繁重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承擔學生課外學習輔導和日常教養的責任,實際上還同時承擔了未獲法律認可的學生監護人的責任。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實際工作量和勞動強度,而且一旦發生意外,教師將不得不被迫承擔本不應由他們承擔的法律責任。
(3)應試教育積重難返。調查中,認為升學率對自己造成壓力的教師占97.2%,這不僅反映出教師壓力的重要來源,也折射出目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的現狀。毋庸諱言,目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模式,這里有深層次的社會和教育內部的原因。從社會原因來看,由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很多的家庭和學生將升學作為脫貧的唯一出路,因此對學校和教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升學率論學校,以分數論教師”的評價標準,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學校和教師均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從教育內部原因來看,以新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實施舉步維艱。為什么新課程改革在農村難以推行?調查發現,除了上述社會壓力以外,教育內部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第一,教師素質相對較低,而他們能獲取的信息與城區教師又不對稱,所以對新課程難以真正理解,工作無所適從。調查顯示,農村學校教師對新課程持歡迎態度的占83.5%,而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內容理解的僅占33.8%,了解一點的占52.3%。很多教師參與新課改是空有一腔熱情,卻一知半解,無法操作。第二,考試改革滯后,未能形成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學校無法擺脫升學率的束縛,使得新課程改革流于形式。因此,目前農村教師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搏弈中承受著雙重壓力。
(4)職稱晉升、學習培訓機會少。職稱晉升可以說是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提高工資待遇的唯一機會,但這對他們來說絕非易事。就一般而言,能晉升為高級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據調查,湘西某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有1590人,但擁有高級職稱的只有38人,中級職稱的722人,初級職稱的830人。可見,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太少,職稱結構極不合理。雖然,在近些年,當地黨委、政府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是職稱晉升難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學校還普遍存在。因為職稱晉升難,教師間的競爭無形之中就加大了,給農村教師帶來很重的心理壓力。學習培訓機會少也是使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面臨壓力的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農村教師工作負擔重、經濟困難等原因,很難有機會外出參加學習培訓,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憂慮,擔心自己沒有及時地更新知識而被社會淘汰,尤其是擔心在聘任制改革中下崗。
二、疏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壓力的建議
(一)就城市學校而言
(1)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在落實國家有關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的基礎上,切實提高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收入,確保教師收入不低于公務員的待遇水平。同時,要設定班主任津貼最低標準,鼓勵適當提高班主任教師的待遇。
(2)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履職能力。目前教學中機械重復和形式主義的問題比較普遍,導致課堂教學效益下降,這除了教育體制和教材的問題外,教師本身能力素質的欠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教師培訓中應重點加強對教材處理、多媒體技術運用、學科整合與學生學業評價方面的內容,提高教師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能,達到減輕教師負擔的目的。
(3)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適當減少教師的工作時間。目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學校超課時現象相對比較嚴重,但教師數量是按標準編制配置的,課時增加而人數一定就必然增加人均教學時間。因此,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得擅自增加課時,就有利于讓教師有一個合理的工作時間。
(4)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分散教師的壓力。要充分調動各科教師的積極性,在安排工作任務上,要適當均衡,尤其在班主任安排上,既要有“主科”教師,也要有其他學科的教師,適當分散;在非教學任務安排上,要重實效、重教育性,控制數量,提升質量,避免過多過濫。
(5)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疏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學校領導以及各中層干部都要真正關心教師、尊重教師,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幫助教師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做教師的知心朋友,這樣教師工作起來才會舒心、安心。另外學校要通過心理機構、黨團組織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建立壓力發泄渠道,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
(二)就農村教師而言
⒈關注并改善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教師的生存狀況
(1)提高工資福利待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加大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提高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建議國家實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特殊津貼制度,為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長期工作的教師提供特殊的工資津貼和優惠的醫療、退休養老條件,徹底解除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因經濟困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和后顧之憂,從而穩定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隊伍,使農村教師愛崗敬業,體驗職業生涯的樂趣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體驗,使職業角色功能和潛力充分有效地發揮,為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減輕工作負擔,保護教師的身心健康。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的工作負擔過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第一,制定教師勞動保護方面的政策和法規,限定教師工作量的最高標準(如周課時或學期課時量),將教師的工作量控制在一個較為合理的范圍之內。第二,要嚴格核定合理的師生比,增加農村學校教師的編制,控制班級人數。應充分考慮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有部分路途較遠的學生中午滯留學校及在學校寄宿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和配備生活指導教師,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保護其身心健康。第三,學校應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⒉重視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1)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到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任教,解決農村教師緊缺問題。
(2)為湘西少數民族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條件,滿足他們自我發展的需要。湘西少數民族農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既不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無法滿足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加大對繼續教育的投入,并向農村傾斜。進一步完善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機制,激發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確保繼續教育的質量。要針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的實際,營造適合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氛圍,創新校本培訓的途徑和方法。要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中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調節、疏解壓力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職稱晉升進一步向農村教師傾斜。晉升職稱難的存在,既阻礙了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又增加了他們的壓力。農村教師學歷相對較低,成果相對較少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這是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造成的。應對農村教師采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對那些長期扎根在農村的教師晉升職稱適當降低學歷、論文等“硬條件”的要求,這既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又有利于穩定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隊伍。
⒊推進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改革,為教師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
(1)將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湘西地區教育強州的重點。要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大力宣傳素質教育,引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的輿論,促進其轉變教育觀念,緩解社會對學校和教師的壓力。積極進行新課程改革的探索,建立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評價體系,堅持不以升學率評價學校,不以所教學科分數評價教師,切實為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松綁”。
(2)新課程改革要緊密聯系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實際。第一,新課程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的實施堅決不搞形式主義,不能操之過急,力求平穩過渡,允許教師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第二,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不搞“一刀切”,應有適合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的版本,使農村教師能“教得上”,學生能“達得到”,切實減輕教和學兩方面的壓力。
篇4
一、調研活動組織情況
本次調研活動由公司工會統一組織,參與對象為公司35歲以下的在崗青年職工,主要調查方式是問卷調查,以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本次調研共發出問卷105份,收回有效問卷105份,回收率為100%。
二、調查結果
(一)基本情況
我們對回收的105份問卷進行了統計,其中女性44人,男性61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42%和58%。年齡20~28歲的7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69.5%;29~35歲3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0.5%。政治面貌為黨員(含預備黨員)的31人,群眾74人。其中未婚65人,已婚40人(20人有子女)。高中或中專7人,大專學歷58人,大學及以上40人。工齡3年以內的49人,3~5年的20人,5~10年34人,10年以上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26人,初級及以下79人。
(二)目前公司青年職工的思想現狀
第一,關注公司發展,對公司的認同感較強。大部分青年職工對自己在公司的發展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劃,并且對目前的工作崗位表示認同。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他們不在乎工地生活條件的艱苦,他們不是不打算付出,只是較關注自己付出后的成效;他們并非單單追求自我,在表現自己的同時始終把自己看做公司的一份子。對于建筑業在一線的艱苦條件,許多未婚的青年認為環境苦些、工作累些都沒有關系,只要個人在工作中的成績能被充分肯定,他們還是很愿意扎根在生產一線艱苦奮斗的。調查顯示,青年職工均愿意關注公司的發展理念、決策部署、管理精神等,了解途徑為網站占28.57%,二建報占13.33%,項目經理傳達占29.54%,還有部分是通過黨支部書記和基層工會主席傳達、閱讀文件了解的。問卷中“對集團發展前景的看法”,有19.04%的青年職工選擇信心十足,會越來越好;74.28%的青年職工選擇有困難和挫折,但會不斷發展。
在本次調查中,青年職工對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13.5%的青年職工認為,目前建筑市場競爭激烈,越來越不好做,公司可以考慮多種經營模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涉足其他相關行業,如市政建設、房地產開發、房地產經紀等業務。16.9%的青年職工認為公司的管理還存在一些漏洞,有些管理程序太煩瑣,應減少程序,提高效率。11.3%的青年職工認為公司機關各職能部門應該給予項目部更多的幫助和支持。58.9%的青年職工認為收入分配制度應進行調整,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的建立,保證大家的收入不斷增加。超過85%的青年職工希望公司多開展職工集體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業余文體活動、拓展訓練、集體戶外運動、各種技能培訓、參觀行業內有代表性的施工現場等。
第二,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成長成才愿望強烈。調查顯示,青年職工都希望得到公司培訓和自我發展的機會。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很多青年職工都表示會 “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學習”。對于“目前你想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的問題,36.2%的選擇了“充分發揮才能,事業上做出成績”。對于“您對待本職工作的態度是什么”,54.3%的選擇了“努力提升自己,出色完成工作”。
第三,青年職工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公司的青年職工有很大一批是“80后”
“90后”,整體文化程度較高,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3.3%。青年職工參與意識較強,思想活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他們對新生事物具有高度敏感,利益需求趨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觀念也多樣化。在調查中,42.9%的青年職工對自己目前的工作崗位表示“基本滿意”,“非常滿意”及“非常珍惜”的占53.3%。在青年職工最應從哪些方面關心企業的選擇中,90.5%的青年員工選擇了“做好本職工作”。
第四,價值追求取向更加務實。調查顯示,大部分青年職工對物質利益的實現意愿比較強烈。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生活,尤其是面對普遍存在的壓力(特別是結婚、購房等物質需求的壓力)時,大部分青年職工已經把收入的多少作為自我價值是否實現的主要標準。福利方面,大部分青年職工對福利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醫保和住房公積金上,對其余的缺乏足夠的了解。還有部分青年職工表示每月工資僅夠房租、水電費、交通費、生活費等,根本沒有結余,是現實的“月光族”,更不敢耍朋友。問卷顯示,74.28%的青年職工認為企業最應關心青年職工的“收入增長”。
第五,部分職工參加公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公司工會每次組織活動時,都會出現一些青年職工不積極參加的現象。有的是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來參加,有的是因為直接領導不愿意他們來參加活動,認為這些活動會使青年職工耽誤生產工作。問卷調查顯示,18.09%的認為工會對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很好的工作環境;64.76%的認為是青年職工本職工作太忙,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
三、現狀分析
(一)適應能力較差
目前公司20多歲的青年職工中,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對于父母過分依賴,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也相對不足,以自我為中心,自覺性還不夠,并且缺乏生活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這導致他們參加工作后,心理落差非常大,突然到施工一線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很難適應。
(二)責任意識不強
在學校和家庭中沒有受過什么挫折的新職工,參加工作后,由于對業務不熟悉,經常會在工作上犯一些低級錯誤,而且難免在同一個問題上再犯。出于關切,領導難免會批評,青年職工心理一時難以承受。
(三)工資待遇偏低
由于物價上漲比工資增長的速度要快出許多,青年職工在工作上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調查顯示,68.57%的人認為自己當前生活中最苦惱的問題是“經濟狀況拮據”;40%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無節假日”。在最希望得到獎勵機會中,選擇加薪的為57.14%,選擇獎金的為16.19%。
(四)工作大環境差,造成青年職工流失
一是施工單位一線的工作環境大多比較艱苦,工作時間又長,青年職工找對象難,結婚購房、裝修等費用開銷巨大,結婚之后夫妻兩地分居、子女入托上學等困難確實比較突出。
二是項目一線職工的工資待遇橫向對比普遍增長較慢,總體水平偏低,而且對經常加班卻沒有加班費或者加班費很少、機關與基層以及不同工作崗位之間的工資差距拉不開、多勞多得體現不明顯等現象持有異議。
四、對策及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激烈的人才競爭、快捷的信息傳遞、深刻的社會變革成為主旋律,青年職工無疑將是整個社會最活躍的因素。了解掌握了青年職工的思想狀況,分析青年職工的所思、所盼,筆者對改進企業工會工作和促進青年職工成長成才提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加強青年職工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青年職工是企業的未來和希望,關心青年的健康成長是企業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對青年職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切實掌握青年職工在多元價值和社會發展領域多變化背景下的思想脈搏,深入施工一線,經常與一線青年職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多角度、深層次掌握青年思想狀況。其次,青年思想狀況表現不一,思想教育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鍋燴”,必要時得采取“點對點”的方式。發現青年職工有思想疙瘩、心理困惑,要主動找其談心,力求解決好青年職工的思想問題,使青年職工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鼓舞和激勵,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努力營造具有企業特點和時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和企業文化氛圍。例如,根據青年職工不同的興趣愛好分類,在自愿的情況下,組織成立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棋類等各種興趣小組,并定期開展活動,豐富青年職工業余文化生活。不斷增強青年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向心力。
(二)逐步提高職工的薪酬待遇
市場物價水平越來越高,青年職工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就像問卷中有青年提到建筑行業的收入水平偏低,這就導致企業留不住人。目前,我們公司職工的工資待遇相對于一些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講確實有差距,因此企業競爭力有所衰減。
調查結果顯示,項目青年職工有61.90%
未婚,43.81%的人員月收入是2000~2999元。對此,從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企業的角度考慮,一方面,要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多借鑒、多探索,既要充分保證廣大青年的切身利益,也要考慮公司負擔較重的實際情況;既要維護穩定大局,又要在合理縮短差距的“合理”上狠下功夫。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使青年職工的收入與貢獻緊密結合。對于在科技攻關、技術革新、經營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職工,要采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舉的措施,使他們有信心、有動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
青年職工的共同特點是對新鮮事物飽含熱情,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成就感。針對這種情況,應適時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青年職工人才庫,并對他們進行定期培訓,選拔優秀人才到適合崗位鍛煉,努力挖掘他們的潛力,大膽提拔,嚴格管理,引導他們積極作為。要不斷完善表彰激勵機制,不斷增強青年職工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使那些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及時脫穎而出。
(四)切實服務職工群眾,改善青年成長環境
工會要圍繞中心工作,服務職工群眾,廣泛開展適合青年職工的各項活動,以活動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發揮工會組織作用,探索新形勢下做好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
我們還應該認真思考“青年在想些什么?在干些什么?愿意干什么?不愿意干什么?”,多去關心青年的冷暖,多掌握一些青年的真實想法,提高工作的針對性,改善青年的成長環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盡力幫助青年解決實際困難,多為青年辦實事、辦好事。同時,有必要將學歷、資格證、技能等級等與激勵機制、薪酬制度掛鉤,激發青年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業余生活方面,要充分滿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青年業余文化生活,促進青年身心健康;建設和完善文體活動設施,保證文體活動的開展和鍛煉身體的需要;給青年牽線搭橋,幫助他們解決婚戀問題;營造相對舒適的生存環境。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改進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多啟發疏導,多傳授一些工作中學習和分析問題的原則、方法給青年職工,在理解青年職工的基礎上,通過情感交流激起共鳴,消除隔閡;在尊重青年職工的基礎上,用事實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能打敢拼、斗志昂揚的青年職工隊伍,為公司的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篇5
這個數據是國內著名調查公司零點調查的。調查涉及的9個職業中,家長最愿意讓孩子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公務員、高校教授、中小學老師、律師、軍人、記者、警察、導游、城管。
一切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不過,不同職業有著不同的職業形象,這也是客觀事實。
但在機關及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中,僅38.1%認為普通公務員的收入比大多數職業高。近6成的機關及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認為普通公務員的收入和大多數職業差不多。
此外,62.5%的受訪者認為普通公務員的福利水平高于大多數職業。
篇6
一、本次追蹤調查的主要數據結果
以下公布的為本次調查經加權處理后的數據(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時)。
1、老年人口基本背景情況
(1)老年人總數及城鄉分布
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4657萬人(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到2006年底增長為14901萬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萬人,占26.3%,農村老年人10801萬人,占73.7%;按戶籍分類,非農業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農業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
(2)老年人性別和年齡結構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
按照年齡結構分組,全國60-64歲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為30.3%,65-69歲占25.5%,70-74歲占20.6%,75-79歲占13.1%,80歲及以上占10.5%。
(3)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沒上過學的老年人占16.4%,私塾占2.4%,小學占34.1%,初中占23.9%,高中(中專)占15.9%,大專以上占7.3%;農村沒上過學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學占34.7%,初中占8.3%,高中(中專)占1.3%,大專以上占0.2%。農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城市。
2、老年人家庭結構及居住意愿
(1)老年人家庭戶結構
城市老年人獨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其中獨居戶占8.3%,夫妻戶占41.4%,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居住的占50.3%;農村老年人獨立居住的占38.3%,其中獨居戶占9.3%,夫妻戶占29.0%,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居住的占61.7%;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較快,農村中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明顯高于城市。
(2)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的為37.2%,無所謂21.0%,不愿意的為40.8%;農村老年人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的為54.5%,無所謂24.0%,不愿意的為20.5%;農村老年人更傾向與子女生活在一起。
(3)愿意入住養老機構比例
城市地區老年人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占16.1%,平均每月可承擔費用為710元;農村地區老年人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占15.2%,比城市略少,但平均每月可承擔費用僅為121元,對比城市則有巨大落差。
3、老年人收支情況及養老保障覆蓋率
(1)老年人領取退休金(養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為78.0%,農村為4.8%。城市享受退休(養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為990元;農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況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為11963元,支出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擔的醫藥費平均885元;農村老年人平均年現金收入為2722元,支出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擔的醫藥費平均287元。
4、老年人健康和醫療保障狀況
(1)老年人健康狀況自我評估
城市老年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很差的占4.2%,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0%;農村老年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很差的占5.8%,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城市老年人自我評價的健康狀況好于農村老年人。
(2)醫療保障覆蓋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類醫療保障的占74.1%,不能享受任何醫療保障的為25.9%。農村老年人享受各類醫療保障的有44.7%,不能享受任何醫療保障的為55.3%。可見農村老年人缺醫少藥、看病難、看不起病的現象還很嚴重。
5、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照料、服務需求
(1)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農村老年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79.0%,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9%。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狀況好于農村老年人。
(2)日常生活照料需要
城市老年人中認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為9.9%,79歲以下的老年人中認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歲以上則為33.1%;農村老年人中認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為9.3%,79歲以下的老年人中認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為7.5%,而80歲以上則占30.4%;高齡老人需求明顯高于總體水平。
6、老年人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城市老年人中感覺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占56.9%,差不多的占39.4%,較不幸福的占3.7%;農村老年人中感覺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占33.1%,差不多的占56.2%,較不幸福的占10.7%;城鄉差異明顯。
城市老年人對自己生活滿意的占56.8%(非常滿意的10.5%),一般的占32.3%,不滿意的占10.9%(很不滿意的4.3%);農村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的占42.0%(非常滿意的5.0%),一般的占45.5%,不滿意的占12.5%(很不滿意的4.1%);城市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好于農村老年人。
7、基層老齡工作和為老服務狀況
調查的1000個城市居委會(社區)中,66%有老年人活動場地,77%舉辦過健康知識講座,49%定期組織老年人體檢,77%組織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67%組織志愿者服務,81%開展過普法宣傳;在調查的1000個村委會中,30%有老年人活動場地,31%有老年人活動室,24%舉辦過健康知識講座,48%開展過普法宣傳,21%定期舉辦老年文化娛樂活動,22%有為老年人服務的工作人員。
調查的320個城市街道中,有77%開展過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知識講座,有56%組織老年人定期體檢,有82%開展過普法宣傳,有69%組織過志愿者服務,有85%開展過慰問老人活動;在調查的320個鄉鎮中,有53%能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有41%能為老年人減免相應收費,有72%能為特困老年人提供生活補貼,有49%能向特困老人提供醫療救助。
本次調查所涉及的80個城市老齡工作部門都組織發放了《老年人優待證》;在80個縣老齡工作部門中,有72%組織過為老年農民提供農副業技術服務。
二、城鄉老年人基本狀況的變化與改善(2000年至2006年)
將2000年和2006年兩次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城鄉老年人基本狀況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老年人基本生活狀況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與提高。基于調查數據,做出以下幾點基本判斷:
1、老年人口規模及其社會人口學特征發生顯著變化
從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從1.26億增長到1.49億,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從10.2%提高到11.3%;全社會的老年撫養系數從15.7%增長到16.4%;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從1199萬增長到1619萬,增加了35.0%,占老年總人口的比例從9.2%增至10.7%,年齡結構的高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我國城鄉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未上過學的老年人比例從2000年的26.7%下降到2006年的16.4%,同期農村從60.7%降到51.4%;城市老年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從2000年的39.7%提高到2006年的47.1%,農村同期從5.6%提高到9.8%。
2、養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69.1%上升到2006年的78.0%,年平均收入從7392元提高到11963元,增長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比例由2000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3.5%;認為自己經濟有保障的比例由74.7%上升到80.5%;農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6年的4.8%,年平均收入同期從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長了64.9%。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當地救助標準的比例同期由31.9%下降到23.9%。絕大多數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3、老年人醫療保障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來社會普遍反映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較為突出。黨和政府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類醫療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使老年人醫療保障狀況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各種醫療保險覆蓋率從51.6%上升到74.1%,沒有享受任何醫療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從48.4%降為25.9%;農村推行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老年人的基本醫療保障同期也從8.9%上升到44.7%,沒有享受任何醫療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從91.1%降到55.3%。比較而言,農村醫療保障覆蓋率雖然上升很快,但城鄉間差距仍很顯著。
4、老年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不斷發展
各項養老社會化服務,在城市都有較大提高,在農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從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種社會福利補貼和社會救助的比例由16%上升到19.3%,農村老年人則由15%上升到19.7%;城市老年人領取老年優待證并享受各種優待的比例由40.5%上升到63.9%,享受到特困救助的城市老年人由1%上升到2.4%,得到政府救助的農村老年人比例從5.4%提高到8.9%。
城市社區增加了老年人活動室和托老所,覆蓋的老年人分別由51.2%和11.7%上升到70.8%和31.2%;城鄉社區都增加了運動健身場地,提高了覆蓋老年人的比例,城市由41.7%提高到64.5%;農村則由10.6%提高到18.4%。
5、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環境改善
老年人現居住的房屋產權屬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由67.6%上升到75.4%,在農村由38.8%上升到56%;對自家住房狀況不滿意的比例,城市由22.3%下降到15%,農村由21.6%下降到15.1%。
居所附近提供家政服務所覆蓋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45.6%提高到68.2%,農村由3.6%提高到6.8%;附近有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所覆蓋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36%提高到55.1%,農村由3.6%提高到8.2%;城市社區提供老年人飯桌或送飯服務的覆蓋率由7.6%提高到19.5%。城鄉老年人居住區的各項服務設施進一步規范和便利,社區服務功能得到加強和改善。
6、老年人社會參與水平逐步上升
調查顯示,城鄉老年人在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參加社區活動、表達群體訴求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逐步增強。從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的比例由38.7%上升為45.1%;農村老年人了解集體經濟狀況的比例從11.9%上升到18.8%;愿意與周圍有困難的老人聊天解憂的老年人比例,城市同期由50%上升到60.7%,農村的升幅不大,從66.1%升為67.5%;愿意參加社區組織的老年人活動的比例,城市同期由56.4%上升到66.2%,農村從54.0%上升到61.4%;城市中愿意代表老年人向上級組織反映實際問題和心聲的同期由52.7%上升到65.5%。
城市老年人繼續工作和再就業的比例不是很高,但他們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能力增強,很多人仍以各種方式更加活躍地參與指導生產、參與投資、炒股等社會經濟活動;農村老年人很多仍在以各種方式經常性地參與經濟活動,堅持干農活的占45.5%,比2000年多1.2個百分點;務工、做生意的占5.4%,比2000年多2.5個百分點,增加了近1倍。
三、城鄉老齡事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1、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斷增大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約相當于整個歐洲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且老齡化增長速度快,年均增長率高達3.2%,幾近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結果,2010年老年人口將達1.74億,占總人口的12.8%,2020年進一步增至2.48億,占17.2%,呈加速增長之勢。老年人口數量劇增必然要對養老保障制度和為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加速的趨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是巨大的,特別是2030年以后將進入最嚴峻的時期。那時人口紅利期也將結束,人口總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雙雙沖高,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2、全社會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亟需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
數量劇增且規模巨大的老年群體,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養和醫的基本保障。調查表明,從2000-2006年,城鄉老年人在養老保障的選擇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把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作為養老意愿首選的比例,城市由23.4%升至50.3%,農村由5.1%升至11.8%;而優先選擇依靠子女養老的比例同期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由52.3%降至18.4%,農村由80.8%降至64.6%。這不僅反映出傳統的養老觀念正在改變,而且更表達出老年人對社會養老保障的期望。可實際上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目前還處于建立過程中,不僅覆蓋面窄,而且保險金額較低,特別是廣大農村基本上還被排除在制度保障的范圍之外。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養老金(退休金)保障覆蓋率2000年男性為85.6%,女性為53.6%,2006年男性為89.1%,女性為64.6%。而農村則僅有4.8%的老年人享有養老金保障;城鄉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收入的總體水平和增長幅度仍然偏低。城市中有近20%的老年人年收入處于不足4600元的低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135萬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于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線;農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處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低于農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2160萬農村老年人收入低于農村困難救助的水平。調查中農村老人非常擔心沒有生活費來源的同期從12.4%升至14.2%。
從我國老年人2000-2006年消費結構的變化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老年人收入偏低的狀況。消費主要還是以溫飽為主。2000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支出在消費結構中占63.3%,農村老年人占77.2%;到2006年以日常生活支出為主的消費結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分別占64.2%和75.5%。
醫療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醫療保障離全覆蓋尚有較大差距,而農村則不足一半。2000年到2006年,城市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醫療保障的比例從67.3%增加到82.9%,女性從36.9%增加到65.9%;農村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醫療保障的比例從10%增長到44.2%,女性從7.9%增長到45.2%;2006年城市老年人醫療費支出(已扣除非本人承擔醫藥費)在消費結構中占8.8%,農村老年人更占到10.7%;農村老年人中非常擔心生病時沒錢醫治的比例同期從17%上升到了20%。基層醫療衛生資源仍然比較匱乏,城市社區居委會中,有59%缺乏全科醫生,56%缺乏護理指導人員,49%缺乏護理員,38%缺乏照料人員,34%缺乏志愿者。農村村委會和自然村在這些方面更是亟待建立和加強。這說明建立切實保障全社會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制度還任重道遠。
3、老年人的長期專業護理和社區照料服務需求迅速增加,而社會的為老服務體系還未能真正建立健全起來
老年人對多種多樣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在日益增長,不僅失能老人對長期照料和專業護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眾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對社區服務和社區照顧的需求也更加強烈。
就長期照料和專業護理的服務需求來講,近年來城鄉日常生活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相對量雖然變化不大,但絕對數量和規模卻明顯增加,隨之而來的需求也急劇增長。
2000-2006年,隨著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城市由2000年的42.0%上升到2006年的49.7%,農村同期由37.9%微升至38.3%;城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升至9.3%,農村由6.2%升至9.9%;全國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萬增加到940萬,其中城市由154萬增加到194萬,農村由645萬增加到746萬;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萬增加到1894萬,其中城市由260萬增加到370萬,農村由1201萬增加到1524萬。由此使得家庭和社會對失能老人長期照料與護理的責任明顯加重。城鄉愿意到養老機構長期住養的老年人總量增加,按照調查測算,對機構養老床位的潛在需求量從2000年的1821萬張上升到2006年的2261萬張。但我國社會養老機構現有的床位數僅為149萬張,與此相差甚遠,尚不及需求的1/12。
相對于少數在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是絕大多數。當由家庭成員無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照料服務時,必然期待著社會及社區提供照料服務和指導,以彌補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城市老年人對熱線服務、老年飯桌(送飯)等服務的需求分別上升了6.1和3.5個百分點,農村老年人非常擔心需要時沒人照料的從11.3%升至13.4%。這些都給以社區為依托的老年人長期照料和社會為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國社區服務和社區照顧的發展狀況且很不樂觀,調查表明,城市社區居委會中,有老年人活動場地的占66%,農村村委會中則僅有30%設有較為簡陋的老年人活動場地,31%設有老年人活動室;城鄉社區中能夠提供家政服務所覆蓋的居家老年人比例,城市為68.2%,農村僅為6.8%;城市社區提供老年人飯桌或送飯服務的覆蓋率僅為19.5%;能夠提供上門包護服務所覆蓋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為55.1%,農村僅為8.2%。
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我國尤其是農村地區,面臨著老年人長期照料的嚴峻挑戰,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娛樂、健康護理和精神慰藉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4、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和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嚴重關切
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之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能否改善顯得尤為重要。總體上,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是健康積極的,而且還在不斷改善中;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他們還有許多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問題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
調查表明,城鄉老年人感到自己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比例到2006年時仍高達73.6%,只比2000年下降1.2個百分點,并且單就農村來講,這個比例反有上升;目前,常感孤獨的老年人,在城市為18%,農村為30.9%;特別是不喜歡結交朋友的老年人比例五年來有所上升,城市從2000年的20.4%上升到2006年的23.0%,農村同期從26.8%升至29.8%;有過自殺念頭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農村為4.9%。
說明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需要關懷、輔導的要求迫切,社會有義務幫助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積極參與社會、促進代際和諧。
總之,調查中反映出的老年人在相關自身養老問題上的種種擔憂,一方面表明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形勢下,老年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給傳統養老模式帶來的沖擊還未完全適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在養老保障制度和為老服務體系建設上存在的嚴重滯后和明顯缺陷。這些問題正是我們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不斷著力研究和解決的重點課題,也是我國老齡事業努力創新和發展的不竭動力。
四、發展城鄉老齡事業的政策性建議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城鄉老年人基本生活權益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建設“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把廣大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擺到重要位置,當前要著力解決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鄉貧困老年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逐步發展和完善遺屬保險、護理保險、以房養老等新的保證措施,使城鄉老年人都能盡快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2、努力構建城鄉兼顧、全方位的社會為老服務體系
要在加強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和加強為老服務與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構建覆蓋城鄉全體老年人的為老社會服務網絡,真正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托、機構供養為補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要堅決貫徹十七大精神,“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行公共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對老齡事業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地區老齡事業的投入,按照社會福利社會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加快城鄉老年院舍及專業護理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為老服務網點、文化娛樂場所、健身場所及路徑等設施的建設,為滿足老年人的多種服務需求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亟需要把“愛心護理工程”的建設擺上日程,盡快為眾多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化的長期照料和護理服務。同時還要加強對各項為老服務內容的設計推行、服務過程的控制監督和服務結果的評估檢查等項管理,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大膽創新,實現服務質量的全員管理和全過程控制,保證老年人的多種服務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滿足。
3、全力推動邊遠落后地區和廣大農村老齡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但農村的老年社會保障和為老服務卻處在一種相對缺失的狀態,一些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更是處于保障水平低下、服務幾近空白的狀態。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中央財政須加大對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老齡事業的投入,加大轉移支付的份額,增加資源分配的傾斜力度,把這些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老年社會保障和服務設施建設的責任更多地擔負起來,特別是把農村老齡事業發展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照顧和扶持,盡快縮小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巨大反差,逐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城鄉協調、地區協調發展的目標。當前亟需結合農村社區建設的開展,把鄉鄉鎮鎮建有五保敬老院和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村委會建有老年活動室及為老服務站、基層普遍建立老年協會并開展志愿互助服務活動提到關注民生的高度抓緊辦好,使農村老年人也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
篇7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放開了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城市化發展給農村帶來了許多有利的影響:(1)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2)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二)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發展也給農村帶來許多問題:(1)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2)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存在很大的隱患。
因此,了解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對農村的沖擊和影響對國家的穩定快速發展很有必要。
長安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城區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耕地90.4萬畝。現轄10個鄉鎮、15個街辦,671個行政村。隨著西安城市化進程加快,西安發展重心南移,越來越多的村子由農轉城,又由于各大高校和部分企業外遷,在長安區建起了大學城、工廠等,對當地村民影響很大。長安區可謂是受城市化發展影響的典型地區。
二、調查數據
通過走訪調查長安區部分行政村,并根據人口和耕地等數據特征將其進行了如下分類:
(一)“空心村”。斗門鎮張旺渠村五年前人口為2600人,六十歲以上老人290人,占總人口的11.2%,十歲以下兒童:400人,占總人口的15.4%.耕地面積約2700畝,2014年常住人口3100,六十歲以上老人有490人,占總人口的15.8%,十歲以下兒童500人,占總人口的16.1%,耕地面積:2200畝。
鳴犢鎮師一村五年前常住人口 1285人,60歲以上 151人,占總人口的11.7%,10歲以下兒童 86人,占總人口的6.7%,耕地面積876.4畝。2014年常住人口 1301人,60歲以上 140人,占總人口的10.8%,10歲以下 81人,占總人口的6.2%,耕地面積872畝。
炮里鄉上塬村總人口834人,耕地面積1110畝,60歲上76人,占總人口的7.2%,留守兒童23人,占總人口的2.8%.
(二)城鎮化。郭杜街道杜回村地處西安南郊,毗鄰長安區政府,位于大學城中心地段,周圍有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多個院校,2002年左右,因大學城的建設要求,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北村村民基本無耕地,南村村民有少量耕地,2014年因新的建設要求,南村耕地亦被征用,現基本無耕地,該村現有2591人,兒童475人,約占總人口的18%,老年464人,約占總人口的19%.
郭杜街道南新村五年前常住人口1215人,老人179,約占總人口的14.7%,留守兒童8人,占總人口的0.6%,無耕地面積。2014年常住人口1396人,六十歲以上老人221人,約占總人口的15.8%,留守兒童25人,占總人口的1.8%,無耕地面積。
王曲鎮中甘村2014年全村600多人口中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2.42%,留守兒童約占全村人口的5.4%,耕地面積約為2000畝左右。2014年的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比之2013增加50人,留守兒童減少10人左右,耕地面積極大地減少,分別用于宅基地的建設和工廠的建設。
三、分析總結
分析數據我們可以得出:
(一)對于“空心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多數人無法攜帶子女,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父母,成為“留守兒童”。農村老人根本無力勝任“留守兒童”的教育任務,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環節嚴重缺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二)對于那些距離市區較近的村子,城鎮化的趨勢是必然的,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從而引起了城市規模的擴大,造成耕地的非農化,使耕地面積減少。在城市化進程中,耕地保護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意味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而且意味著城市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也對土地的需求特別是對耕地的占用急劇膨脹,造成耕地數量的減少。
(三)隨著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同時也伴隨著出現了農村空巢老年化。隨著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農村空巢老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將會持續上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將從隱性轉為顯性。因此,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之一。
四、建議
篇8
規模較大的就有**眼鏡店、**眼鏡店。
眼鏡店生意火爆的同時,也在告誡我們,我們學生的視力問題已非常嚴重。據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報告,我們小學生近視發生率為22.7%,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萬人。不僅如此,近視人群還呈急劇低齡化趨勢。
調查方法:
調查法
調查一~六年級的所有同學。(1)采用“SLD-Ⅱ型”標準對數視力表,視力箱內為30瓦日光燈2支。凡雙眼視力低于5.0者為視力不良。(2)以不良眼數占受檢眼數的百分比為視力不良率。統計學方法采用χ2及等級相關性檢驗。
調查結果:
(1)視力不良情況共調查1200人,受檢眼數2400只,視力不良眼數為355只,視力不良率為14.78%,其中男生視力不良為90只,占男生受檢眼數794只的11.32%,女生視力不良76,占女生受檢眼數的18.80%。女高于男,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162.60,P<0.01)。
(2)視力不良與學習階段的關系從統計結果看,視力不良率隨學習階段的升高而上升,且有如下幾個高峰階段:小學一年級學生為10.78%;五、六年級分別為10.86%和10.54%。
(3)城鄉小學性別比較城鎮男生視力不良率為10.31%,女生為14.41%,女高于男(χ2=12.43,P<0.01);而農村男為3.92%,女為2.41%,男高于女(χ2=4.4,P<0.01)。
視力不良與學習階段的關系本次調查表明,視力不良的發生可能與各學習階段有密切關系。其視力不良率隨學齡的升高呈上升趨勢(經等級相關檢驗,rs=0.888,P<0.01,說明學齡與視力不良率存在正相關),并且出現幾個高峰階段,其程度一般為高學段重于低學段。這可能與學段高的學生學習時間延長,其負擔過重有關。其中:小學一年級為一個高峰,視力不良率為10.78%,可能與這一階段的學生眼球發育尚未完善有關,因此,視力不良可能主要是由眼球處于遠視狀態造成的。
城鄉學生對比由于視力不良與學齡成正相關。城鎮學生用眼時間過長,戶外活動較少有關。雖然城鎮學生學習環境、生活營養狀況相對優越于農村,但是,不健康的用眼習慣卻相對嚴重,其形成除與他們的學習負擔過重有關外,還與電視機、游戲機、電腦在家庭中的普及,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視力疲勞程度加重有關。
視力不良與性別的關系通過對不同地區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的比較,除農村小學外,均為女生顯著高于男生。為什么農村小學男生卻高于女生呢?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1)農村重男輕女思想仍較嚴重,女孩學習時間相對較男孩少,眼肌疲勞也較輕。(2)農村女孩入學年齡相對較男孩偏大,眼球發育較其完善。
調查報告結論和建議:
篇9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城鄉低保工作人員問責,是指縣(市)、區民政部門對低保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低保工作職責,損害公共利益或管理、服務相對人合法權益,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依照本規定予以過問并追究責任的制度。
第三條各級低保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履行政府依法賦予的工作職責,認真完成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監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四條低保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規定問責:
(一)效能低下,執行不力,致使政令不暢或影響城鄉低保整體工作部署的:
1.無正當理由,未完成政府明確規定應由其承擔的工作任務或未認真執行政府的指示、決策和交辦事項的;
2.不履行或未認真履行職責,致使政府一個時期的低保工作任務未能按時完成,影響全局工作安排的。
(二)責任意識淡薄,致使公共利益或管理、服務相對人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
1.對符合享受低保待遇條件的家庭不予及時受理,拖延懈怠、推諉刁難的;
2.不堅持原則,為不符合享受低保待遇條件的家庭辦理低保待遇的;
3.故意隱瞞申請人或低保對象真實情況,幫助提供虛假證明的;
4.瞞報、虛報、遲報重大突發事件、重要情況和低保數據的;
5.上報初審、審核、審批低保對象三次差錯率達到10%以上的;
6.無故不按時發放低保款物,貪污、挪用、扣押、拖欠低保款物的;
7.、、優親厚友、索要財物的;
8.對群眾舉報或反映的問題不認真核查的。
(三)違反政策規定,盲目決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
1.不落實低保政策和相關配套政策,導致群眾大規模上訪或重復上訪,或引發其他社會不穩定情況的;
2.巧立名目克扣低保款物,向低保對象硬性攤派的;
3.強令無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參加公益勞動的。
(四)不嚴格依法行政或監督不力,造成嚴重不良政治影響或其他嚴重后果的:
1.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文件與上級政策相抵觸,嚴重損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服務相對人合法權益的;
2.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態度生硬,服務質量差,群眾反映強烈的;
3.對低保工作人員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包庇、袒護或縱容的;
4.指使、授意低保工作人員在低保審核審批工作中弄虛作假的。
(五)低保工作人員在公開場合發表有損政府形象的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的。
第五條民政部門發現低保工作人員有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情形之一,或根據下列情況,可以決定啟動問責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政府提出的附有相關證據材料的舉報、控告;
(二)新聞媒體曝光的材料;
(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問責建議;
(四)司法機關或仲裁機構提出的問責建議;
(五)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政府政務督查機構、紀檢監察部門、審計部門提出的問責建議;
(六)工作考核未達標的。
第六條問責程序啟動后,民政部門可以責成相關人員當面匯報情況。
民政部門聽取情況匯報后,認為低保工作人員有本規定第四條情形之一且事實清楚的,民政部門可以要求當事人所在單位研究確定追究責任的方式;認為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的,可與紀檢、監察部門組成調查組調查核實。
第七條在調查核實的同時,民政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糾正錯誤,挽回損失,減少不良影響。
第八條調查組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調查工作,并提出處理建議:
(一)低保工作人員不存在本規定第四條情形或情節輕微的,應終止問責;
(二)低保工作人員有本規定第四條情形之一的,應對責任人追究責任或責成有關部門對責任人追究責任。
第九條民政部門根據調查報告決定不予追究責任的,應將調查結論書面告知被調查的低保工作人員。
第十條民政部門根據調查報告決定追究責任的,應書面通知被追究責任的低保工作人員,并告知復核、復查申請權。
第十一條民政部門應當根據干部管理權限和任免程序將追究責任的方式和意見書面報送有關部門。追究責任的方式為:
(一)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
(二)誡勉;
(三)責令做出書面檢查;
(四)通報批評;
(五)通過主要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道歉;
(六)黨紀、政紀處分;
(七)勸其引咎辭職。
以上追究責任的方式,可以單處或者并處。
第十二條被問責的低保工作人員對問責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上級政府主管部門申請復核。
第十三條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決定復核的,可組成調查組進行復查,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復查報告,并做出決定簽復本人。
復核、復查期間,原追究責任的決定中止執行。
第十四條調查人員、、,導致調查報告出現重大錯誤的,應當依照干部管理權限給予或建議給予行政處分。
篇10
[關鍵詞]中學生;口腔健康;齲齒;牙石
[中圖分類號]R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1042-02
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out 1427 in pingli country of Shaanxi province
ZHANG Xin1,HU Xiang-quan2,LIU Yan-li3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Xi'an Central Hospital,Xi'an 710004,Shaanxi,China;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Out-pa-tient Department, Guangzhou Military Authorities;3.College of Stomotology,Fourth Min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The method and standard of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 (3rd edition) were adopted and the-oral examination was produced.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ntal caries was 35.46%,and the rate of filling was 5.97%. The rate of oral gingival bleeding was 41.80%.The rate of calculus dentalis was 92.22%.The rate of oral ulceration was 2.03%. ConclusionThe oral health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ingli was in poor periodontal healthy condition,and the whole treatment rate was generally low.Health education,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oral health;dental caries;calculus dentalis
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口腔健康直接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今后的生活質量,齲齒也是人類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因而口腔保健倍受關注。為此,我們于2010年4月對陜南平利縣中學1 427名12~15歲中學生隨機進行了口腔健康調查,以掌握該地區中學生口腔健康狀況,為今后開展口腔預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調查對象:陜南平利縣12~15歲中學生共1 427人(男812人,女615人),78%的學生來自農村。
1.2齲齒牙周病診斷標準:以WHO口腔健康調查方法和齲病牙周病診斷為標準[1],牙冠上有軟化的病損或專用探針在牙根面上探及軟的皮革樣的損害即可診斷為齲;使用WHO推薦的社區牙周指數(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CPI)進行檢查,判斷齦出血率、牙石罹患率及牙周袋深度。
1.3調查方法:按照WHO口腔健康調查方法和齲病牙周病診斷標準,由2名具有多年工作經驗且經標準一致性檢驗合格(kappa值>0.85)的口腔主治醫師,在自然光線下,以探診為主、視診為輔進行口腔檢查,其余疾病均以口腔高等院校教材為依據,無任何實驗室檢查。鑒于受檢群體年齡及檢診條件有限,牙周主要檢查齦出血率及牙石罹患率,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
2結果
1 427名中學生患齲及充填情況見表1,被檢診的1 427名學生中,患齲率35.46%,齲均0.52,齲齒充填率5.97%。不同年齡組患齲率經過多個樣本率比較的χ2檢驗,χ2=211.17,P=0.000,按照α=0.05水準,可以認為不同年齡組患齲率有差別,不同年齡組齲病充填率經過多個樣本率比較的χ2檢驗,χ2=1.94,P=0.586,按照α=0.05水準,尚不能認為不同年齡組齲齒充填率有差別。受檢者其他口腔疾病患病情況見表2,牙石罹患率92.22%,錯牙合畸形患病率27.26%,矯正率0.28%,前牙冠折0.21%,為零治療。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12~15歲學生平均患齲率35.46%、齲均0.52,低于1995年全國第2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患齲率45.81%、齲均1.03[2];但齲患率高于2005年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28.9%,齲均與該次調查報告的0.54[2]基本接近,齲患率也高于國內同類調查結果[3],可能與調查地區不一樣有關。年輕恒牙患齲率和齲均總體呈下降趨勢,這是我國齲病的流行趨勢[2],但是該群體12~15歲齲患高于國內及其他地區平均水平,可能與該地區中學生個人口腔衛生較差有關;該地區中學生齲齒充填率5.97%,大大低于1995年第2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11.05%,說明該地區中學生口腔保健狀況較差,對齲病的治療不夠重視。我國第3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城市與農村在患齲方面的差別有縮小趨勢,縮小的主要原因是農村患齲率呈上升狀態。本調查中高齲率可能與學生大多來自周邊農村有關,近年來農村經濟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其口腔衛生及保健措施并未同步構建,造成該群體平均齲患率較高的結果,且形成了口腔疾患的高發率與低診治的反差。
本調查中牙石、牙齦探查出血率分別高達71.20%、41.80%,高于第2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52.03%、38.04%,與國內同類相關調查研究基本一致[4]。說明該人群口腔衛生不容樂觀,也可能與該地區居民飲食習慣有關。平利縣地處山區溝壑地帶,自然經濟生活條件相對落后,收入較低,居民喜食酸泡菜、腌制熏烤類食物,長期食用該類食物易破壞口內菌群的酸堿平衡、使鈣磷代謝及全身性蛋白質、葉酸、VC功能紊亂,藏垢納菌,在口內發生炎性反應,破壞牙體牙周組織健康。
因此,為了改善該地區學生的高齲率、多牙石、易出血的不良口腔環境。我們建議:①要加強口腔健康的宣教力度,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意識;②防、治結合,以預防為主,以積極有效的診治為輔;③因地制宜,完善口腔保健措施,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如正確的刷牙方法和時間、牙線的正確使用、口腔護理用品的推廣(如含氟牙膏);④對齲易感人群行安全有效的氟化物涂布或窩溝封閉保護,做到重點防護,及時診治;⑤鼓勵口腔醫療機構定期、分批地巡回于農村、學校,有效開展口腔保健的宣教、檢診及培訓工作,以期達到提高該區域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耀峰.口腔預防保健基礎[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28.
[2]馮希平.我國齲病流行趨勢及對策[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9,44(2):69-71.
[3]朱 昱,韓永成.2005年北京城鄉12歲人群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J].北京口腔醫學,2009,17(5):28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