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0:2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信息化數學教學論文數學是很多人最頭疼的學科之一,一般數學分類為代數、幾何、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數學,等。其中讓人頭疼未必是所有分支,也可能你代數不好但是幾何卻很好,也可能對概率事件天生敏感,但是空間幾何很薄弱,但是毫無疑問的,數學很偉大,但是數學很不好搞。
我想這個不好搞也許是數學教育搞錯了,數學教育喜歡深挖,直到把人挖得精疲力竭為止。其實數學不是那么可怕,只是我們把有意思的部分選擇性忽略罷了。
我一直想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活數字化,這其實是可能的,但是我沒有掌握。本身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數學世界,只是很多東西我們尚未數字化而已。比如我們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我們的家庭用具,再比如我們做選擇考慮的利益取向。這些都可以用數學去描述。我有時想起來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只是常常又覺得無從下手,因為不是所有的數字都會在行為的當下立馬呈現出來,也不是呈現出來就都很重要,而且你必須要主動去記下來,可是這又極其的麻煩,時間長了確實可以做出很漂亮的表,但是又覺得得不償失。不過我們生活在數學世界的一個佐證是,計算機的世界就是由1和0兩個數字構建起來的虛擬空間。
而實際上數學家是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數學存在的,比如黃金分割數以及迷宮、魔方,等。在發現這些東西的時候,數學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發現一個未知領域的興奮。
我認為數學除了可以分為代數、幾何、拓撲、混沌、羅曼幾何、集合、概率、虛數、三角幾何、數論……這些數不勝數的而且無窮盡的分類之外,還可以用新的分類,便于建立對數學的興趣。
那就是:運算系統、對應法則系統、數的系統、邏輯系統。
運算法則系統就是加、減、乘、除。這是最基本的系統,和邏輯沒有關系,只有對錯之分。但是掌握運算法則系統很簡單,只要你知道加減乘除就可以,而實際上在做題時算錯很少是直接由運算系統沒有掌握引起的,就像5乘以5很少有人會算錯,錯是錯在邏輯沒有理清楚。
邏輯系統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四條基本邏輯規律。其實還不是如此簡單,因為具體運算是數字的相互作用,不是概念的相互作用。其實邏輯系統包括在數學分類之中,比如三角函數的邏輯系統、虛數的邏輯系統、微積分的邏輯系統、數論邏輯系統、混沌邏輯系統……每個系統都是封閉的,有各自的邏輯起作用。很多時候說做錯題了,其實重要原因就是邏輯系統沒有掌握好,那么邏輯系統有沒有掌握好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對應法則。
我覺得一個人掌握數學的高低最根本的就是他能掌握多少對應法則,以及其相互關系。比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三角函數……,每個函數都有類似的結構,但是其演化出來的對應法則隨著參數的變化是無數多個的,比如最基本的y=ax+b,光是a就有無數種可能,每個可能都是一條對應法則。
這樣,當看到數學成績很悲催的時候不要覺得是馬虎造成的,馬虎是運算系統掌握出了錯,比如5乘以5得數算成26,一般出錯是因為邏輯含糊導致緊張才出現運算問題,因為基本運算在小學4年級基本就沒問題了。
數學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性不是體現在運算上,而是理解上。確實,你不需要計算那么復雜的微積分,但是當你看到股票漲跌的時候,是通過數軸上的曲線領悟的,而且不光是看到表面還要看到曲線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因素影響著曲線變化?當然,各種分析可能紛繁復雜,多數是無效信息,你還得必須自己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甚至自己判斷信息推斷結果,也就是每個因素對股票影響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那么你能說數學毫無用處嗎?當然不是。
還是拿股票曲線為例,很多人熱衷于神秘主義,但是有限,其中最顯著的是波動理論,確實股票是很像水波,但是你如果看到的不是波紋而是風,甚至不是風而是地震,那么波動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了。
股票曲線的規律確實很有意思,最少它絕不可能是一個自變量決定的,因此精確預測非常困難,數學中你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需要所有其他未知數確定,只要有一個未確定,那么這條曲線就是一條平滑和連續的曲線,而股票呈現的絕不是平滑和連續的曲線,可見其未知數是很多的,哪能精確計算呢?所以看表面不如看其背后的參與者,漲跌、買賣、莊家和散戶、政策和現狀……這些才是股票規律的決定因素。
除了股票,你能看到的圖表真是太多了,如果不學一點數學是不可能的。不說那些統計數據,就說做生意想做大也必須要有數學敏感。所以現實中的數學不是你能掌握多少條對應法則,而是你需要理解多少現實背后的本質,這些本質影響著你能不能抓住重要的,而不是為那些不重要的東西搞得垂頭喪氣。
而這種函數化和量化的辦法就是微觀經濟學一直用的方法。比如供給和需求曲線,比如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應,等等。
篇2
雖然我國在不遺余力地推行素質教育,但是深化教育改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就目前的形式來看,中國的計算機教學仍舊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1教師對計算機素質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下,許多教師還是將自己當成教學的主體,一節課下來只顧著灌輸知識,卻忘記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對課堂充滿厭倦感,往往學生的人在課堂上,心卻飛到課堂外了。
1.2教師的教學方式死板
目前我國的計算機教程用書的內容大同小異,比如說介紹計算機硬件軟件的時候,首先會從計算機硬件的創始人說起,然后依次介紹基本的5大硬件設備。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更新換代的速度比人換衣服還快,老舊的教材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教學需求,也無法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新興人才。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課堂不夠活躍,一節課既沒有什么提問環節,更不必說小組交流討論或者是游戲環節了。
1.3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不同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之間的差異不會很大,但是在新技術這門學科差別就非常明顯了。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區的科技水平不同,教學資源不同,學生的家境條件也不同,有的學生甚至在高中之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在多種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下,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也就難以平衡了。這種不平衡會給教師教學造成很大的困擾,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
2分組合作學習法的重要意義
分組合作學習法比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具優勢,其一是因為分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了,教師不會在課堂上一直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會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合作交流,增加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實際上以教師為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宗旨,和素質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因為僅靠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將會非常的被動,學習的效率也不會高。其二是學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與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與人交流分享,合理公平地競爭,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學習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因為分組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環節,與小組成員進行配合,共同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
3分組合作學習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3.1分組合作學習法的形式
分組合作學習法有4種學習形式,分別是課內分組學習,課外分組學習,網上分組學習,網下分組學習。在課堂內,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臨時安排小組進行教學,比如設置知識競賽問答環節,讓不同的小組互相提問題,或者是拋出一個議題,讓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課堂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專門的學習小組,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小組也可以在網上成立討論組,當離開學校或者不在教室學習的時候,也能進行交流討論,組員聯系起組員也將更加方便。同時,網上聊天還能增進組員之間的情感,在組員遇到學習問題的時候,小組成員也能集思廣益,共同克服困難。
3.2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環節
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環節分為三部,首先要充分做好教學準備。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和能力來劃分學習小組,制定教學內容,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將能夠幫助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同時教師要注意設置好不同任務的難易程度,確保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接受。其次教師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使其平等,民主。比如教師在講述WORDS文檔知識的時候,不能夠專門提問那些成績好的學生,也不能夠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應該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在分配任務的時候,可以叫一組負責用word寫文檔并添加藝術字,另一組則添加圖片表格,其余的任務雖然各有側重,但是難易程度相當。最后,教師要讓小組成員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地位和作用,盡快在學習小組內部選出組長,小組成員之間再進行分工,否則學習小組成員會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組的凝聚力會越來越低,小組的生命力也將逐漸喪失。實際上,在分組合作學習推行之前,已經有部分教師開始嘗試該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小組成員積極性不高,組員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組就解散了,這也使得不少學生認為成立學習小組不僅對學習毫無幫助,反而會影響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多鼓勵支持,給學生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定期抽查小組內部任務布置情況,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集體教學的溫暖,學會與人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
4結束語
篇3
信息化教學雖然是利用了虛擬化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信息化的教學同樣不能脫離實踐,而只重視信息教育。微課之所以能被信息化教學作為主要方式,就是其能通過視頻將一些條件有限的教學展現出來,特別是一些對操作性要求較高的課程內容。中職學校作為職業類學校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教育同樣離不開職業教育中的實踐操作。如何在有效的條件下讓學生能盡量接觸到更多的操作訓練,是每個中職教學都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利用微課開展信息化教學則可以實現這一目標,也就是利用微課教學的視頻資源優勢,讓學生體驗到課堂上無法呈現的的實踐操作。
2微課在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中的作用
2.1帶動學生自主學習
微課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內容充實、簡單易懂,是十分宜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步。首先是學生通過微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熟悉教學內容,發現重點難點,再在課堂中提出來。其次是課后答疑,對于學生在課堂中沒有弄懂或是掌握的知識點,可以在課后通過回顧微課的方式,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最后是拓展學生學習范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真實喜好和想要了解的相關知識,自主選擇相關的微課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例如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微課資源,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然后讓學生提出疑難點,教師再進行重點講解。然后再回過頭來對照微課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疑難點的理解記憶。
2.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微課教學可以和課堂教學同時展開,兩者互相彌補,互相支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教學課堂。微課制作方式簡單,容易分享,可以建成微課教學資源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用微課資源進行簡單的知識點展示,然后立足于這些知識點,深入開來展開課堂教學。例如,中職計算機發展歷史講授時,教師可以預先通過微課,播放一些計算機從早期到現在的發展視頻等。然后再讓學生發表自己在觀看視頻后的感受,闡述一下現在計算機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如此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計算發展歷史有直觀的認識,更可以讓學生明白計算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改變,從而讓學生重視計算機這門課程的學習。除此之外,微課還可用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比如在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搜集微課資源,向學生展示課本上所不具有但又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充滿興趣,更可以通過微課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3用于職業教學實踐
中職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較強的實踐性,除了一般的文化課之外,很多課程與職業教育息息相關,這些實踐活動都可以運用微課來進行方案說明或是規則制定。比如,要舉辦一次職業技能比賽,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將比賽參賽規則、比賽流程、評選方式等傳達給學生,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課上學到的技術,制作一些往屆比賽的精彩畫面或是優秀作品,激發學生參與。在比賽過程中,可以通過微課及時顯示比賽進程。對于最后獲獎的作品,更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全方位展示。比賽結束后,還可以通過微課總結比賽的經驗,記錄比賽的精彩瞬間,再將其作為微課教學資源,以備再次使用。
3結束語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實驗;快樂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信息技術課更確切的說是一門“技術”課,而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輕松快樂的學到技術呢?這也正是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所應該探討的一個問題。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樂于發現與探索問題,正是由于初中學生的這些年齡及心理特征,決定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相對來說,信息技術的教學更加靈活、自由,但是,這種靈活與自由并不是漫無目的任學生我行我素,而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有趣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尋快樂。由于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是愛動,愛問個為什么,愛探究個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更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住,信息技術這門課的靈活性也正是學生喜歡這門課的原因所在。喜歡這門課的同時,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呢?這也正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不感興趣了,是很難讓他做好這件事情的。同樣,信息技術的學習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學習興趣之上。我在講授flash“逐幀動畫”這一節課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了一個小動畫,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來了,開始詢問是如何做出來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動手去做,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做好引導,雖然學生剛一接觸會感覺比較吃力,但是,決不能讓學生喪失信心。既然有了學習興趣,再大的困難也要讓學生想辦法去克服。通過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這種樂趣。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課堂上體現出來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作用的,教師只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而整個結果的呈現卻體現在學生的“學”上。信息技術這門課,更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信息技術課素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美譽,所以,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也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復習“圖文的混合編排”這一章的時候,我讓學生為二十年后的自己設計一張名片。此話一出,學生積極性突增,馬上開始動手設計了起來,一節課下來,我看到了學生的作品有公司經理,有房地產老板,有演員,有IT總裁……而設計的版面更是豐富多彩。我設計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復習一下圖像的插入、藝術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編排與修飾。通過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本節復習課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復習了本章的相關知識點。這就比教師一直強調,學生反復練習效果要好的多,相對來說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這樣的設計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課的樂趣。而在整節課中,教師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學生的疑問,指出學生所做設計中的不足和建議,當然,僅僅是建議而已,更大的自由性還在于學生自己。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了學生的潛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制作的名片相當漂亮,而學生這些能力的挖掘與呈現是其它課程所難以發現的。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自己為自己設計了名片,并在小組內互相做了交流、展示與學習,最后我們評出了“最佳設計獎”、“最佳創意獎”、“最佳人氣獎”、“最佳實用獎”等多個獎項,不僅鼓勵了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并能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規劃。
三鼓勵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
信息技術課更多體現的是一門“技術”,既然是技術,一個問題就有多種方法解決。在講授word中改變字體的時候,學生滔滔不絕,班里一個活潑好動的學生一口氣說出了三種方法:一種是通過“格式”菜單下的“字體”對話框來完成;一種是通過格式工具欄上的相關按鈕來完成;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快捷鍵,選擇“字體”命令。正是由于計算機的靈活性、計算機的特點,才使學生善于探索與研究,一個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來完成,并且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這也正是計算機的神奇之處。條條道路通羅馬,信息技術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讓學生牢記知識點,有利于這門技術課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思索、探究、實驗、證明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使這門課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在思考與學習的基礎上,感受到了計算機的強大性與趣味性。
四以形象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練習以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可是,這樣下去,會使信息技術課變得比較枯燥乏味,讓學生失去學習本門課的興趣。如果在講授相關知識點的時候能夠穿一些實際的內容,就比單純的講授知識容易理解,學生也更愿意聽,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講授如何完成文件夾中文件的移動與復制的時候,我以一個實際的問題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學生說:“問大家一個問題: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幾步?”學生一邊笑著,一邊回答我的問題:“打開冰箱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門”,學生可能都看過趙本山曾經演的這個小品,所以,回答幾乎是異口同聲。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于是,我趕緊引出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然后又問學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步驟,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夾中移動與復制文件的步驟,請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試著做一下!”于是,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開始在小組內探討,如何打開“冰箱門”,如何把“大象”放進去或是拿走……不一會兒,已經有學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轉移,在學生的互相幫助下,大部分的學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最后,我只是對本節的知識點做了個總結與強調。看學生本節課學習的高興勁兒,我也體會到了本節課的樂趣。信息技術課本身也是一門很抽象的課程,如果能把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生活中的鮮活例子,就能使學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
五以競爭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熱情
信息技術課是初中學生最喜歡的一門課之一,因為學生把信息技術課當成了一種活動課,把微機室當成了活動室,這種放松方式學生固然喜歡,那又如何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學到知識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展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以至于每個同學之間的競爭。在講授photoshop中“圖像的合成”這一節的時候,學生一開始就被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來的,這時候,我充分利用了學生急于求成的這一特點來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給學生以充分的發揮余地,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討論與實驗、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夠在小組內帶動其他的學生,也讓學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競爭激勵制度也不僅僅體現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一種意識,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競爭激勵、優勝劣態也是必然的趨勢,因此,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也要讓學生意識到如此變化多端的社會,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協作的力量。
總之,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學生應該擁有的一種生活。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作者:范成英 單位: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桐林小學
參考文獻
[1]彭揚.信息技術課中如何進行思想行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學電教,2008(Z1):73-74.
[2]盧蓉.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問題之分析[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4(3):90-91.
[3]倪仲勛.游戲與教育能否“喜結良緣”[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63-64.
篇5
包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在內的地方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6年2月,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過評估,由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并更名為凱里學院。經過7年多的建設,學校無論在學科專業建設、師資培養、人才培養、教學條件建設,還是在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都上了新臺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黔東南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近年來,凱里學院繼續加強教學條件建設,特別是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投入較大,逐漸改變了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傳統局面,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現代技術的認識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對現代技術的應用方面仍然缺乏合理性,亟待改善。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學課程由于其獨特的內涵要求和教學目標,使其擁有獨特的教學原則和規律。縱觀我國的英語教育教學歷史,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無論是在教學要求還是在教學形式上都在不斷演變,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以紙質文本的文學史和文學作品閱讀與分析為主,自80年代末開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廣泛認可,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高效應用的背景下,為傳統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形成了現代教學理論和方法,網絡信息技術為英美文學課程提供了建構主義提倡的教學環境。、
二、英美文學教學現狀
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屬于高年級開設課程,根據相關規定、英語教學規律和學生基礎,該課程以《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名稱分別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根據調研和分析,生源和教學總體呈現以下狀況:
(一)學生基礎薄弱。2012年,筆者對凱里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調研,發現學生進校時英語基礎普遍較弱。以英語專業(旅游方向)學生為例,該班共有48名學生,其中外省籍學生3人,貴州省非黔東南籍學生8人,黔東南籍學生37人,全班平均高考英語成績為88分,最高分為132分,最低分為36分,可見,學生入校時英語基礎總體相當薄弱。
(二)教學時數不足。根據規定,文科專業的總學分數控制在165學分以內,計劃學時控制在3140學時以內,扣除通時教育課程、生涯教育課程、特色教育課程、集中實踐環節、教師教育課程、創新素質與綜合能力、課程實踐實驗等,專業課的計劃學時只有1536學時,由于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在課程設計和安排方面不得不最大化考慮基礎課程的利用,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最大化彌補學生英語基礎的“先天不足”,每周學時為2學時,總學時為72學時。而英美文學信息量和閱讀量較大,72學時不能很好顧及作品的研讀,更多的是涵蓋了其中的基本知識、流派、著名作家等,頗有文學史的教學形式。
(三)圖書資料缺乏。近年來,由于辦學需要,凱里學院大量購入圖書,社會各界也大量捐贈圖書,學校的圖書總量上了新臺階。但是,在外文圖書方面,仍然顯得數量不足,特別是原版圖書較少,還不能完全解決學生閱讀原著的需求。
(四)學生興趣不濃。從教師反映的情況以及在學生中的調查結果分析,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個人愛好等因素,大部分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不濃,導致學生在文學作品欣賞、文學現象探索等方面缺乏積極性,平時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文學作品閱讀量小,達不到相應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在英美文學課程方面花時間,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急功近利的心理非常明顯。
三、現代信息技術對英美文學教學的積極影響
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主要強調對文字處理、視頻處理、音頻處理和網絡資源的引入,文字、圖片、電影、歌曲、音頻等資料以及網絡資源的應用,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取舍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英美文學教學實踐的促進作用也非常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改變觀念,創新實踐。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導致外語教學活動與傳統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面對新技術和新要求,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在原來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調整,在教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順應教育發展需求,適應新形勢下的文學教學內涵要求。
(二)拓展資源,提高能力。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課本和教師的教案,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使這一模式受到了徹底的顛覆,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得到無限的拓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學文本以及相關的分析材料等。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資源,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在英美文學領域中的鑒賞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文學課程,無論涉及文學概論、文學作品賞析、文學史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在傳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基本上是長篇大論地解讀文本,或者沒完沒了地書寫板書,教學內容取舍較多。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教師能在課前準備好課件,在課堂上自如地加以利用,節約了書寫板書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立體生動,藝術性強。現代信息技術在語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學過程的立體化效果,使教學過程更具藝術性和可欣賞性,能最大化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圖片、電影、視頻、音頻、文字、特殊文學文本結構展示等加大了英美文學教學的藝術性。
(五)易于理解,增強感知。鑒于在語言課堂教學中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課堂教學中的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大大得到加強,具象形式一改傳統教學中的抽象形式,對文學作品本身和背景知識的理解難度大大降低,增強了學生對文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對英美文學教學的消極影響
有人說,現代信息技術是雙刃劍。在語言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無疑也存在著消極的因素,如果應用不當,勢必引起不利的影響,值得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的注意。
(一)喪失閱讀,流于形式。如前所述,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使英美文學傳統教學模式被顛覆,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得到無限的拓展。也就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導致學生不在熱衷于原著文本的閱讀和研究,容易造成學生按圖索驥,根據教師布置的問題直接在網絡資源中尋找答案,流于形式,囫圇吞棗,對文學作品和背景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形成理解誤區。
(二)藝術再造,作品失真。在現代社會中,網絡資源中的文學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是當下得到普遍認可和接收的事實,例如,小說被拍成電影,詩歌變成歌曲,散文變成音頻作品,形成了文學作品欣賞中的“快餐文化”,但是,當傳統文學作品被打上現代技術的烙印后,往往發生了文學作品的藝術再創造,從標題到故事情節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文學作品內涵抑或思想性失真。
(三)注重情節,文學性弱。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圖片、電影、視頻、音頻、文字處理等手段加大了英美文學教學的藝術性,但從另一個方面分析,在藝術性的增加的同時,文學課程本身應有的文學性大打折扣,因為“視頻/音頻快餐”能促進眼球和大腦的極度閃爍,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作品情節和片段,忽視了通過利用優秀作家作品分析進行人性教化和道德教育,因此,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在文學性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為缺乏文學性的文學課程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四)思維膚淺,理性誤差。谷啟楠認為,“影視作品注重視覺效果,一般比較膚淺,過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他們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現成的信息而不愿意進行深入的思考,滿足于了解作品的故事情節而不愿認真研讀原著”、。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在促進學生開展批判性思考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愿意在文字之間尋找意義,更愿意在“視頻/音頻快餐”中尋找一種視覺上的,導致對于作家和作品缺乏深層次的理性認識。
(五)缺少互動,興趣漸失。人們經常提到“粉筆+本書”是傳統教學的代名詞,在現代信息條件下,“課件+鼠標”卻成為了有些課堂教學的代名詞。有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能看見教師的面部表情,學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達90%。反之,信息的接收率甚至小于20%,在現代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多媒體設備后面“埋頭苦干”,部分學生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表情木訥地聽講,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久而久之,學生會發現教學索然無味,學習興趣下降在所難免。
五、結語
篇6
[關鍵詞]教學探討,普及知識,教學模式,選修課,教學評價。
信息技術已列為中學必修課,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旨在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并初步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和具有應用多媒體機和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這是"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新世紀人才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開展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談幾點做法,歡迎指正和批評。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要立足普及學生電腦知識,樹立信息意識
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由于已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較為不足,對計算機的理論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測,我們的教學如果重理論而輕應用,結果只能是學生害怕電腦。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應是立足于在中小學生中普及電腦知識,樹立他們的信息意識。
教育部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教育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初步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中學信息技術課也絕不是要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為一個模式的專家人才,從現實上說,中學生剛剛在打基礎,也不太可能就成為專家。我們的教學應著眼于建立學生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增強信息技術意識;著眼于讓學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著眼于讓學生掌握文字、圖形輸入、輸出的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著眼于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著眼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術道德、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和安全憂患意識、合作意識等。
二、改革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同時,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的作用要從信息的提供者變為指導者,是任務或問題的展現者,是提供學習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學習的主動權應交給學生,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模式來教學,更不能采用"機灌式"來教學。信息技術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很強,一定不能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和動手,要大膽讓學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知識,熟練基本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新世紀人才",才能為學生將來步入現代化信息社會的工作、生活和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指出"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要充分讓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影響一代人的成長。
例如,對"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統及其管理"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向學生講清"文件、文件夾、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識和操作都必須讓學生上機操作學習,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并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和檢查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的反饋。又如在高一年《幾何畫板》選修課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節課的時間,介紹《幾何畫板》的作圖功能(如點、線、圓和由線組成的各種圖形)和實現動態效果、追蹤、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幾何畫板》創作出來的作品(我準備有物中"力的合成與分解"、"光的傳播"和"物體的運動"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欲望按耐不住,隨后就該讓學生去創作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速度、學習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學生創作出來的不少優秀作品都成為了其他學科老師的教學多媒體課件。
三、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關系
我們承認學生是不平衡的,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學生的興趣也是各異的。從需要的人才來看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行業部門機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性能和計算機強大功能充分的結合起來,那還有什么會學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學信息技術課不僅要開好必修課,而且也要辦好選修課,來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這也是充分體現素質的要求。
必修課的應是一些基礎的共性的知識、論的知識,它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選修課的開設是必修課的一種延伸,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和志向的差異而開設。做為選修課則要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空間余地,盡量使學生都能朝著適合自己個性興趣的方向發展。多年來,我們在選修課程設置中,提供了許多跟學生興趣相結合的學習軟件,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如與美術結合的有圖形圖象處理軟件;與結合的有音樂編輯創作軟件;與影視結合的有視頻、動畫編輯創作軟件;有多媒體創作軟件;有網面設計軟件;有程序設計語言軟件;有數據處理軟件等。現在的軟件都很龐大,功能也很強,每一個應用軟件都可以成為一門專業,學一學期是不成的,然而有句老話說得好"師傅引入門,修行在個人"。選修課的教學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學,學校僅可能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教師要起點撥和指導作用;現在的軟件都有自身強大的在線幫助功能,可引導學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應軟件的使用,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篇7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面向的是一批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還不能完全自理的低年級學生,學生的思維能力、注意力、耐力、理解能力均處在尚未開發的階段,還不能很好的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和知識,單純依靠老師的授課或者學生自己的想象,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漢字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增加難度,只能簡單的停留在漢字表面的識記層面上。而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們識記漢字,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漢字轉化為具體直觀且簡單易懂的圖畫,將沒有生命的漢字以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內涵。
2.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書中,在一定程度上將現實生活同語文課堂教學分離開,沒有把生活這本“大書”與教科書這本“小書”有機結合、融會貫通,但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只有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滲透,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知識。在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實踐機會,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對語文知識加以鞏固和創新。同時,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更為豐富的即時信息。此外,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也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層次上培養學生多方面知識。
3.利用多樣的方式呈現生動的教學內容
采取信息技術化進行小學語文低段教學,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以多樣化的知識展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多媒體方式將抽象、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具體、感性的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確保學生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樣化方式更為直觀的領悟課本中的內容,營造學生與課本間一種更為良性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疑難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中表達的是對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學生們對北京是否了解,有沒有在北京游玩的經歷或者有沒有學生已經掌握關于北京的故事。通過這樣的課前調查,可以確保教師心中對學生的知識面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繼而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學習到他們還不曾接觸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接觸多媒體手段,給學生講訴的故事,播放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的旅游宣傳片,并在播放過程中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訴,讓學生們對北京的獨特及美好有更為深入的認知,確保學生們也能隨著作者的情感對北京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往之情。
4.結束語
篇8
在高中語文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安排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相關內容,多給學生們創建合作交流或者是自主探索知識的學習機會,將他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充分地調動出來,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下,自身的思維能力等也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課堂中所要講述的具體內容,靈活地選擇適合本節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既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認知水平,又能很好地激勵學生們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時,在教學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與梁山伯和祝英臺相關的音樂片段,讓學生們在欣賞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傷感之情,激發學生內心悲傷的感情,這樣利于加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們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再將新課導出來,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順勢遷移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學生們也會將梁祝音樂和本篇文章結合起來相對比,很快就能夠理解本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
二、利用信息技術,更新課堂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單純地通過教師的說教獲取一些知識,缺乏直觀上的感受,而教師的舉例也只能是通過抽象的思維去想象和印證。現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的形象化、直觀化,而且還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更容易解決一些難點。多媒體課件的合理使用還會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活潑。例如,在教學詩詞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聲音、動畫、圖片以及視頻等資料,將詩詞中的那種意境之美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這樣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求知興趣,而且還給學生們的視覺、聽覺等帶來美的享受,這樣的教學也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學習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去感受“母愛”,對“母愛”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和把握,教師課前可以先結合多媒體課件將其一些“大家”描寫母愛的文章聚集在一起,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利于學生學習語文。接著,再和學生一起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比較,同時再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談一談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對母愛的理解。這種通過觀看視頻、讀文章、談經歷等環節的設置,學生既能夠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而且還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正是結合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功效。
三、強化教學研究,提高信息技術使用效果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學,需要和整個教學設計的框架相吻合,要和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要達到有機滲透、相互融合的目標。在新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視頻播放,先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以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江南的冬景》這篇文章時,教師課前可以先選取一些與之相關的場景進行播放,通過觀看讓學生真實地去感受景物的美,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為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伏筆。在課堂的分析環節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大量的信息補充,例如,在教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有關海倫•凱勒生平事跡的紀錄片,通過觀看,讓學生對這位美國盲人女作家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課文的講解,都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有更深的領悟和理解。此外,在講授一些情感蘊含比較深厚的內容,教師也是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的,比如可以通過播放音樂、配樂朗誦的形式,提高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滲透力。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研究中,教師在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時,一定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技巧,讓多媒體課件在最需要的環節中、以最佳的狀態出現,真正地將其對語文教學的輔助功能發揮出來。將多媒體課件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篇9
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運用活潑而直觀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生記憶鍵盤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鍵盤上每個功能鍵的特點來認識和記憶。通過討論,學生發現:空格鍵的特點是沒有字母,它的作用是輸入空格;換檔鍵上有一個向上的箭頭,它們的作用是輸入上檔字母;Backspace鍵上有一個向左的箭頭,其作用就是把光標左邊的內容刪除。
二、讓學生在互助中學習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他們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記憶能力、創新能力等也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運用團隊合作學習方法,通過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個性,發揮他們的特長,使每一個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發揮小助手的傳、幫、帶功能
小助手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要善于觀察和了解,通過各種渠道發現在計算機方面有優勢的學生,并培養他們成為教師的小助手,使其能夠幫助教師做好課堂巡視工作,發現有困難的學生并及時給予幫助和輔導。教師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強弱結合,以便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和影響,因為學生之間更易交流和溝通,如果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掌握知識,教師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性格。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因材施教,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已有經驗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挑戰高層次的練習,使他們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不管是哪一種軟件,都有幫助、提示信息,學生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掌握和操作相關的軟件。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操作軟件的時候也會有提示信息,學生通過提示可以自主學習和掌握一些電腦知識。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才可以對信息進行分析、對比、總結等邏輯推理,從而獲取更深刻、具體、抽象的新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思維能力的鍛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指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學生能夠運用Word進行寫作、校刊的編輯;學生可以運用Excel進行成績排名、分析、整理,還可制作班級通訊錄等。通過對同一知識點多角度、多方面的多次重現和自主探究,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斷提高。
(四)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篇10
1.對整合的實質內涵、目標意義把握不清
一些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課程簡單地疊加在一起,在一些生物課中,把一般教室換成信息技術教室、書本換成電子稿、投影儀代替黑板、鍵盤代替粉筆,教學過程仍然“濤聲依舊”。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和教學方式等相關因素變革缺乏清晰的認識,沒有理解整合的深刻內涵。
2.整合流于形式,忽略實際效果
有些教師不管教學內容適不適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都要與信息技術掛鉤,以為用到信息技術就是一節好課。甚至整節課都是教師圍繞信息技術教,學生圍繞信息技術學。教師把生物課上成了“夾生飯”,學生吃到嘴里磕牙,吞到肚里不消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厭學癥。
3.忽略生物學科特點,濫用整合
生物作為一門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因此生物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許多教師未注意到這些問題,認為整合就是無差異的整合,只要在生物課堂中用到信息技術就行,采用的教學方法全部是統一方法,生搬硬套。不考慮生物學科特點的生硬整合,無法做到生物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結果可想而知。
4.高投入低回報,不愿進行整合
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挖掘備整合課程資源,這必然會給本來就辛苦備課,疲于奔命批改作業的教師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學校還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建設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等。教師教得辛苦,教學輔助部門配合得辛苦,學生學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這導致許多教師也不愿意進行整合。
二、解決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問題的辦法
1.明確整合的意義,確立正確方向
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意義在于利用信息技術把枯燥、復雜、抽象的生物學知識生動、活潑、具體地呈遞出來,創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必須明確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意義,以確立正確的整合方向。
2.加強理論學習,將整合落實
在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過程中,要充分加強教法、教育心理學、教學論等理論的學習指導,把這些教學理論融入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過程中,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構建易于實現生物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3.結合生物學特點,進行科學整合
現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節課的內容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完成的。比如“細胞器”“遺傳的分子基礎”“生態系統”等用實物或投影演示,效果會很好。因此我們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達到“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科學整合”。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應科學合理,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評價機制,讓師生看到整合效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