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7:4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學概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學概論論文

篇1

一、認知策略上體現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1、嘗試錯誤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經常先確定一個解題的方向,選用某一方法試探性地力求達到解題目標。如果這種試探過程毫無結果,或許就可以從這一錯誤方法中獲得正確解題的啟示。這種做法就稱為嘗試錯誤法。

在解題過程中可以通過嘗試錯誤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規律的實質;通過嘗試錯誤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歸納出科學的方法。

2、小結的作用及進行

當學習告一段落時就需要進行小結。小結些什么?如何進行?這是一個“二而一”的問題。可以通過下面的順序來實現:

(1)首先考察知識的類屬、性質、意義。

考察知識的類屬即是要將所學知識歸到一個知識體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考察知識的性質、意義即是要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知識的本質及它的作用。

(2)對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理解:理解知識體系中各組成部分的本質、相互聯系及差異;掌握解答各類課題的規則、方法、和步驟,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

(3)對知識間因果關系的理解:認識某一物理現象為什么會發生;某一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在某種條件下可能產生的結果。

(4)對邏輯關系的理解:認識概念、規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與相應的依存與類比關系。

小結的目的從本質上是深入對知識的理解。關于理解要經歷以下階段:關于知識字面的理解;關于知識的解釋(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說明。或舉例、或論述);關于知識非本質的認識(能夠區分本質與非本質因素);關于知識在新情境下的應用。

3、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徑

如何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首先,需要明確認識對象之間的在內容與方法上共同的本質因素,而后才能“觸類”。但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識之間、技能之間的共同因素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重要客觀條件。

其次,更關鍵的是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水平與新課題類化的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水平高,能夠反映物理現象、過程的本質(則能夠“觸類”、“舉一”),就能夠根據新課題的特點準確地對課題進行分類,就會避免根據表面特點進行猜測、盲目嘗試、或者不顧條件死套公式(就能夠真正做到“旁通”、“反三”)。

4、原型啟發——創造的源泉

當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時,從其他事物中得到了解決問題的啟示,從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我們把這種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稱作“原型”。從本質上說,原型之所以有啟發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和屬性,與所要創造的東西有相似之處。

物理學中的原型可以通過學習過程建立。在學習中,物理學概念模型(如質點、理想氣體、點電荷等)、物理過程模型(如各種典型運動過程、碰撞、反沖等)、典型的解題過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為學習者頭腦中的“原型”。

為了獲得原型,在學習中應該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技能的學習及訓練;注重典型例題的學習與思考;注重典型物理過程的分析;注重歸納思路、方法、技巧。

二、智慧品質特征對“如何學習”的啟示

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據他在模仿的基礎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詳盡的解釋以后能掌握些什么來判斷的。

人的智慧表現在:相當獨立地掌握或“發現”對自己來說是新的知識,在于他在解決新問題時把這些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的廣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一是它的深度。這個品質表現在人掌握新材料、解決問題時能抽象各種特征的本質的水平上以及對各種特征概括的水平上。

在學習中,智慧的深度體現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能明確新知識、新問題的本質,能夠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夠形成關于它們的簡約的概括。

在學習新知識時為了達到把握學習對象本質的目的,學習不妨經過如下的順序:

(1)明確新舊知識的結合點。

(2)比較新舊知識的異同。明確新知識的構成要素。

(3)新知識的各種不同表述及其應用的可能性。

(4)新知識沒有別的用途嗎?解決問題時假如用別的代替?假如去掉新知識表述中的某些條件?假如將其敘述反過來?

2、發散與無限——創造力之源

“想當然”乃思維中的弊端。想當然的事情,可能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把你的思路向各方面展開,奇跡就會在你面前出現。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二是它的靈活性。在學習中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是,不僅廣泛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而且要克服以往經驗的障礙、脫離思維的習慣的束縛,解決知識同問題情景要求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克服以往經驗、思維習慣所帶來的“想當然”,將思路向各個方向盡可能地發散,以便新穎而獨特地用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中學物理中“如何確定物體的受力?”。對這一命題可以進行發散思考:可以從力與運動關系中、力對時間的累積效果中、力對空間的累積效果中等幾個角度去思考。

3、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智慧最重要品質之三是它的穩定性。對學習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區分出學習對象的本質特征,而且在頭腦中要保持著它的全部特征,根據這些特征進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響,即是保持智慧的穩定性。將學習對象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被分割的部分進行把握,能夠更好地認識學習對象的本質。

掌握事物之整體,作為人認識世界的特性之一,乃是達到頓悟的關鍵所在。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緒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識性。學習者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活動、使自己的思維活動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的思維對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維進程中的錯誤及其原因,并能夠找到糾正它們的方法;同時還能用詞或其他符號表現思維活動的結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規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這種結果的方法。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地去反省自己的思維活動,增強思維的自我意識,提高思維能力。

5、獨立思考些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五是它的獨立性。即學習者在運用新知識方面的獨立性。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能夠自覺提出學習的具體目的

學習的目的性是學有所得的保證。有目的的學習可以激發較強的心理能量,為完成學習任務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學習目的的確定應該分散到每一次的學習中,即每一次學習應該提出具體且可以達到的目標(如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以此來避免由于缺乏目標而迷失方向,避免學習計劃落空。

學習的目的性更應該體現在課堂上。在聽新課之前應先預習提出問題,以此來確定聽課的目的。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處于主動的地位上,才能明確學些什么,才能在釋疑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出學習的興趣。

(2)學習者能夠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

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需要學習者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可以從“求同”、“求異”、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等角度對學習對象提出問題。

(3)學習者能夠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假設并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

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具有不確定性。例如:一個物體向東獲得一個瞬時沖量后將做什么運動?由于受力情況未知,需要做出假設。再如:關于被動力(彈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假設。

三、學會思考優化思維

1、正確處理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解題中的分析與綜合的關系:創造活動的本領,首先在于綜合——現狀的再構成。分析不過是旨在實現綜合——現狀的再構成的準備階段。必須認識到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分析,換言之,是以怎樣的綜合為目標進行分析的。尤其在解題中,我們的分析從哪里開始?分析什么?怎樣分析?如此等等,都需要先對問題有一個綜合后而達到的整體的認識。

2、懷疑與否定——思維升華的必經之路

二元對立統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規律,在物理世界中當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規律的本質與其非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與其非本質都強調著自己而否定對方。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沒有自己當然也就沒有對方,而沒有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復存在。

在物理學習中要敢于對既成的理論提出懷疑和否定。在懷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認識其非本質,最后達到對其本質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創建新的理論。

因此,我們要在觀念的對立面之間撐渡思想之舟。把思想不斷地推向其否定之否定,便會在這一對立與統一的運動之中有所創見,使思想得到升華。

3、妨礙思路的因素。

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流暢性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鍛造流暢的思維?在客觀上,呈現的學習對象的復雜程度固然是影響我們思考的因素,但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從主觀上找尋妨礙我們思路的因素。從主觀的角度看,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1)克服個人中心傾向。在思考的過程中,“想當然”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不假思索認為它是什么,而沒有認真地去考慮它真的是么?應該時常將自己擺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全方位去審視學習與思考的對象。

(2)在思維過程中加強自我提示。思維遇到困難造成間斷,要變得流暢起來,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示:為什么是這樣?怎樣才能解決?如果…就…、還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此等等。

(3)要選擇最佳的思維角度與思維起點。從哪個方面或角度去思考?比如,求電勢差U?是從其定義出發?還是從功能關系出發?亦或從電場的性質出發?是從整體的角度還是隔離分析?是先假設判定嗎?還是先進行等效變換?等等。思維從哪里開始?是從問題開始還是從已知條件開始?或者從物理過程中的某個位置開始?

4、加速思路變換的方法:

(1)改變條件考察內涵的變化。

物理學的概念、規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條件的。著意改變它們的存在條件,考察它們內涵的變化,明確各種制約關系,為由此及彼、及它的思路變換做準備。物理問題的解是與特定的條件對應的。改變物理問題的題設條件,考察解的變化,并從這種變化中歸納出解題的各種思路,從而使思路靈活起來,能夠快速變換思路。

(2)求同訓練。

“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上,不斷地對所學內容或已做過的習題進行考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條件上的、結論上的、形式上的、物理過程上的、思維方法上的、解題技巧上的等等。求同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進行類比思考、對命題進行題目歸類,選擇思路、方法、技巧,加速思路變換做準備。

(3)從現狀出發探索目的——有沒有別的用途?

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它除了能夠已知其中兩個量求第三個量之外,它還能夠干什么?它與其他兩個定律聯合起來能夠解決哪些問題?它能否與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聯合解決問題?解決哪些問題?

5、向目標收斂、自目標發散——“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時究竟會采取什么樣的思考方式,或者遵循著什么樣的解決的方式,常常是由具體問題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所決定的。在物理問題中,常見的問題是以具有固定的必然唯一的答案為特征的。比如,物理問題常常是明確地要求:求移動的距離是多少,求電路中的電流是多少,求速度是多少,求時間是多少,求電壓是多少,求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是多少(這些問題源自2000年高考物理試題計算題部分)。由于這一類問題總是有一個固定的唯一解答可求,也就好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目標,使我們的全部思維活動都指向這一目標,圍繞著它而展開。

由于在這類問題中,答案本身以某種變化的形式被呈現出來,我們首先就認定確有答案可尋。于是,我們所采取的每一個步驟都受這最終的答案所支配,都試圖向答案逼近。這就形成了一種思維的方式:指向性思維或收斂思維。我們思想的每一個環節,都被目標所檢驗,而不受其前一個環節所制約。

進行收斂思維,貴在恒心,利在方法。

自目標發散是收斂思維的逆過程,稱為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從問題出發圍繞問題開始思考,通過遞推從未知達到已知。這是解決復雜問題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

四、心理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1、動機對思維的影響

思維活動是有目的的。心理學中,推動和指引人們去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因被稱為“動機”,它能喚起行動,使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并在相當的時間內維持這一活動。

對任何事情都毫無興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難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維持的人,或者那種對既定目標缺乏執著追求的熱忱,尤其在挫折面前少有毅力、喪失信心的人,是很難在其思維活動中有所建樹的。一般來說,動機水平很低的人,其思維活動也必然是很貧乏的。但,動機太強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目的物,其知覺、思維活動的領域變得十分狹窄,并且思維變的僵化,難于在不同的策略之間靈活轉換,容易“認死理兒”,“鉆牛角尖”。當我們的動機太強時,乃是處于欲望不可遏制之態,已喪失理智。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因此,應把動機調節到適度的水平上,使我們的思維處于最優水平。

2、情緒的參與——思維的催化劑

像惱怒、厭煩、沮喪、恐懼等負性的情緒破壞了對待問題的積極心態、對可能的線索具有的敏感以及對種種策略選擇上的靈活性,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思維的加工。而另一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極大的喜悅,過渡的興奮、機動或滿足后的松弛,也同樣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從而影響思維的正常有效地進行。

良好的情緒狀態——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體驗、活動都帶上良好情緒色彩且相當持久的心態)是使你的思維被易化的心理基礎,對你的思維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3、意志的作用

認識過程離不開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認識過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從而使認識廣闊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別是當人們從復雜情境中探求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遇到阻抑時,意志對認識過程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同時,意志有調節情感、情緒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緒使之服從于理智。

人的主要意志品質有: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持性。它們對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學習目的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并能按照目的調整和控制學習活動,以達到既定目的,這需要具有意志自覺性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已經發現問題之所在,能夠堅決地采取措施改進學習的習慣或學習方法或及時補缺,這需要具有意志果斷性品質;能夠克服學習中的消極情緒和浮躁的不顧行動后果的沖動,學習紀律性強,情緒穩定,學習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思維清晰,這需要具有意志自制性品質;在完成艱難的學習任務時能夠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尤其是當學習任務比較艱難和需要長期堅持時也能夠取得學習的成功,這需要具有意志堅持性品質。

篇2

1.體育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現在的體育教學應改變過去那種傳習性的教學方式,體育教學的任務不能局限于傳授知識、技術,而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傳授知識與掌握技能來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育能力。

所謂體育能力,主要是指獨立從事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而師專學生的體育能力,還包括教書育人這一與工作性質和職業特點相關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作為體育教師,特別是高校的體育教師,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眾多信息和方法中辨別信息,選擇方法,以及怎樣運用信息,使學生在用各種各樣的思路方法中,結合實際找出適合自己情況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上技術課的時候,也應有一個思路和方法的問題,而不能光有體力的投入。

2.樹立“全民教育”的觀點。這一觀點是“三個面向”對體育教育的要求,隨著現代生產的自動化和微電腦的作用,生產者的體力勞動逐漸被腦力勞動所代替。現代文明病----“身體活動不足癥”將成為社會的常玻人們對體育的需要不能僅考慮簡單的、低級的“生存需要”,而應從較高層次“享受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考慮。因此,體育必將走向社會,體育教育必將在全國各族人民普及,使之成為“全民教育”。

3.樹立“終身教育”的觀點。這一觀點是現代教育對體育教育的要求。根據現代教育論的觀點,學校教育應成為“終身教育”。而要使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期間,而且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獨立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發展體能,為終身受益于體育獲得豐富的能力儲備,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必須使學校體育成為“終身體育”。

4.樹立“主動體育”的觀點。這一觀點是體育的發生、發展的自身規律的要求。體育的基本手段是運動,而運動的主體和客觀都屬于人的自身,因此,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是體育區別于其它活動的固有特征。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其它學科知識技能都是在就業后才能對社會做貢獻,而體育文化對學生在校期間就發揮積極作用。因此,體育活動的進行也應是建立在學生自覺、主動的基礎上的。

二、重視教材建設,改革課程設置

根據體育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求知欲,必須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材難度。如果我們的教材陳舊老化、平淡,要求不高,就很難完成大綱的要求。因此編寫教材,應征求廣大教師的意見,調整補充新內容,以適教學改革的需要。

1.加強體育理論課教學,糾正重體育實踐課而輕體育知識課的教學的情況。

因為學生從思想上加深對體育的認識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這樣將易產生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積極鍛煉身體的熱情與積極性,這也是加速體育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2.在課程設置上,原來一年級的教學大綱規定的是以田徑、體操為主的“拼盤式”體育課教材,內容多,教學時數少,對學生的身心缺乏認識,因此學生對所學的體育項目既難掌握又難激發學習興趣。如果改為活動性、對抗性、集團性強的藍、排、足球為主教材,以個人容易實行、對鍛煉身體價值又較好的項目(如武術、健身跑鍛煉),可作為終身體育鍛煉較理想的運動項目。這樣和二、三年級開設的課程做到一定程度的銜接,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運動技能基儲體育知識水平以及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和愛好,開設必修選項課,讓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情況、愛好選擇體育項目上課,這樣基本上能夠體現因材施教,分別對待的原則,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二年級必修選項課的基礎上,根據修完體育的學生要求再開設體育任選課。

加強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體現了“主動教育”。

三、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由于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教材難度也相應提高,如果教師不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就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特別是近幾年青年教師比例幾乎占教師總數的一半,使青年教師抓緊業務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應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可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派一部分教師到體育院系短期進修,也可組織教師在職學習進修,還可報考上級學校繼續深造等等。學校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達標標準,以促進青年教師多學習一些理論技術、實際操作的本領,這對自身的成長和適應教學需要都大有好處。

學校還鼓勵教師在教學之余搞好體育科研工作。我國學校體育教學與國外相比,體育實踐工作不遜于國外體育先進國家,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工作重視實踐輕視理論研究現象非常嚴重,再加之體育教師實踐工作負擔較重,體育科研條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難于進行專題研究,所以我國的理論研究比較落后。要搞好科研工作,我認為要領導重視,教師積極主動參加,在本職工作范圍內,對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討,選擇既能促進教學的實踐工作,又能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篇3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商法教學創新;實訓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是,高職法律專業的現狀卻令人堪憂。據(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8年高職高專法律類畢業生就業率為75%,在所有高職專業中排名倒數第一,工作與專業對口率為29%,排名倒數第一。法學專業就業難,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但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難以適應社會對高職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職法律教育必須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專業定位,切實強化實踐環節教學,提升其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專業的主干課程,商法教學改革是法律專業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結合自己的商法教學實踐,談一談商法的職業化教學問題。

一、高職商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職法律專業以培養具有法律實際運用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商法教學與本科商法教學應當體現出差異性,如果說法學本科應偏重學術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尚存爭議,對于高職法律專業是職業教育應當沒有異議。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必然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教科書選擇等方面的差異。但實踐中,高職商法教學成了本科商法教學的縮編版,除內容簡單點,課時少了點外,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多數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以講解法律條文、法學理論為主,缺乏與實踐的銜接。學生只重視法學理論的掌握,卻不知在實踐中如何利用這些理論知識,面對個案不知如何著手。而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法庭、法律實訓側成了形式主義走過場,不是在課時上保障不了,就是資金保障不到位,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門與金融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密切相關的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商法的實踐化教學操作起來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多元化的知識背景。而現在高職法學教師隊伍基本是理論型的而且從發展趨勢看,越來越朝清一色的理論型、研究型發展,這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教師因為所學專業的局限缺乏對法律之外的經濟專業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沒有律師、法官、公司業務等實務經驗,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難以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

再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扎實的民商法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將越來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因此在高職院校應當確立民商法學在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大課程比重。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高職院校,往往重視理論課的開設而輕視應用部門法課程的開設,在部門法課程中,民商法課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為例,商法課程為64學時,內容包括商法總論、公司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內容多,時間緊。教師在教學中講述原理和條文后,往往沒有時間進行實際操作技巧的訓練。

最后,是關于商法教材建設的問題。雖然一些學院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編寫了一些教材,但是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跡,教材的內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職的特點,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跟不上法制發展的步伐。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法的重心也發生轉變,從貿易法轉到企業法再轉到金融法。公司融資、并購、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脹、電子商務等都成為商法的新課題。與此同時,傳統的票據制度已隨著交易電子化的發展而萎縮,在商法體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為適應這種變化,高職商法課程在教材上應體現出來。目前的情況是,教材老化,授課重點不突出,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二、高職商法教學改革的建議

商法教學改革應體現出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其實際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并且應當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期間形成對未來工作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改善商法教學隊伍的知識結構

調整教師隊伍知識結構。高職法律專業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養這樣的學生需要有既懂理論又會實務的法學教師隊伍。因此,要使法學職業教育適應這樣的教育目標,就必須改造現行的法學教師隊伍。因此,要加強教師培訓,與其他院校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的商法課程是全國唯一的商法國家級精品課,江西財經大學的商業法律網絡模擬課程十分新穎,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我們要與其他高職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職法律教育的發展路徑。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允許教師適度兼職,從目前我國的國情看,主要是兼職律師,從發展趨勢看也可兼職法官、檢察官。筆者主張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培訓一批專職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類似理工科的實驗教師,專門帶領、指導學生從事法律實務模擬訓練。除此而外,還可聘請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擔任兼職教師。

(二)大力加強教材建設

促進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更新,教學內容要涉及學術前沿,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引起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法律全球化等問題。要鼓勵教材不斷更新,強化教材對實踐法律運用技巧的講解。推出更多、更適用的商法案例教材。關于教材編撰的問題,雖然目前統編和自編的商法教材數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實踐中的問題、信息量大、視野開闊、適合高職教學的教材卻為數很少。筆者主張高職院校商法教師應當與司法實踐部門合作編撰適合高職教學的經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職業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傳統的基本概念說明、主要學說梳理外,特別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說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實務問題的指引和動態研究。

(三)改進教學方法

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向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學生交互式教學方法,應提倡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進而改善學習態度,學會自主發展,提高實際能力。課堂講授要從純理論的講授方法向理論結合實際的講授方法轉變。商法教學中應當吸收實踐性的內容,商法教師應當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實踐中具有新穎性、典型性、可議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規則,把這些典型案例運用到商法教學中去。案例教學法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討論所得結論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獲得這些法律知識的過程,體驗法律職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運用,從而獲得職業技能方面的發展。改進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是解決學時少課時緊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法學的內容包羅萬象,要加強高職法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如幻燈、投影錄像、計算機教學軟件等,這將會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超級秘書網

(四)進行商法課程設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來,商法課程所占課時仍然偏少,急需加強。筆者認為應當把商法分為三門課,商法一(總論、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商法二(證口法、票據法),商法三(破產法、保險法)。每門課48學時,都是必修課,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商法一,第二學期開設商法二和商法三,這樣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講透,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案例教學。除此以外,還應當在三年級開設金融法選修課,內容包括信托法、期貨法、電子商務法、銀行法等內容,以適應商法發展和創新的實際需求。還應當鼓勵開設實踐性、技術性強的法律運用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訟處理、談判技巧等課程。

(五)開展商法實訓

篇4

關鍵詞:創新教育 《文學理論》 教學方法

《文學理論》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中文系基礎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已形成較為明顯的教學傳統,但教學脫離文學現實問題和學生的閱讀經驗、側重理論推演、忽視感性實踐、教學方法松散單一等現象依然嚴重,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也感覺越來越難教,這就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在創新教育視角下,以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嘗試性地探究和選取切實可行的文學理論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一.以問題為主線開展研討型教學

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教學方法的創新。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是開展創造性教學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創造性教學必須依靠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體現出來,而問題是一切學習和研究活動的起點,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在以往的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也習慣于在備課和講授時針對教材中的難點、重點設置問題,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所講的知識內容。顯然這種教學方法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設置的問題無法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啟發新的視角,生成新的知識。即使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以理論預設為前提,比如,以往講授的“反映論”、“審美反映論”、“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等內容,以本質先行的授課思路,圍繞原典或一些抽象概念來勾畫文學圖景,而忽視鮮活的文學現實及其發展面臨的困境,譬如,如何解釋當前的網絡文學現象。很明顯,這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不利于啟發學生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問題,也無法對一些常識性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

教師都明白,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單純掌握知識,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拿到學分,而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誘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性力量。對教師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革新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實施師生雙向互動的研討型教學。筆者認為,問題是有效實施研討型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教學過程重視對問題的研究,通過對重大理論或現實問題的研討、探究,使學生獲得相關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1]以強烈的問題意識來開發和驅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文學理論教學而言,研討型教學是立足于文學現實問題,教師指導選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知識結構確定選題,教師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主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眾所周知,當下社會是一個以視覺文化占主導的消費社會,看電影、看電視、看圖片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視覺化和傳媒化的生活對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文學發展產生沖擊,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如何理解文學理論中的相關知識。比如,在分析文學形象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文學經典,讓學生認真聽講和領悟,從而掌握作品中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多媒體直觀教學也是讓學生看看圖片和剪輯視頻來理解文學形象,學生享受到一些聲、影、圖等視覺大餐,但是被視覺圖像牽制而缺乏對形象的深入思考,而揚棄以往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根據當下流行的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為現實文化語境,選取《紅樓夢》的電視劇改編為專題展開討論。在閱讀和觀看經典片段,輔助閱讀一些代表性學術論文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專題背景的知識性輔導,圍繞寶玉、黛玉、寶釵形象在小說文本和電視文本中表現的異同以及語-圖之間互動關系,啟發學生對兩種不同媒介表達的思考,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形象的塑造。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掌握了文學形象的相關重要知識;另一方面在開展專題研究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口頭表達、分析、綜合判斷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研討型教學實施的內在機制就是師生的雙向互動,以此確立師生平等關系。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強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個人魅力,但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淡化和削弱,教師與學生是一種主動與被動的單向關系,而在研討型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是介紹知識的向導,學生是學習者和研究者。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網絡技術和信息傳播平臺的基礎上,他們對視覺文化和時尚文化比較敏感和好奇,可以通過網絡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和資源來發現其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因此,學生在一些教學內容上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優勢和長處。與單純地講解,加上教師自己精心選擇的例子來解釋和佐證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互動式的教學,能夠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圍繞文學理論的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文學經驗,結合學生的現實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從文學和文化的現實問題出發,在質疑和研討中,幫助學生進入科學的思維狀態,進而掌握文學理論的知識結構,以應對現實生活的不同需要。[2]

二.創作與理論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文學理論》課程主要是圍繞文學基本理論問題展開教學,側重對某個理論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即使分析某些經典文學作品,也是要回到某些深奧難解的理論上來,分析的目的還是讓理論變得淺顯易懂。從教學效果上來看,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理論基本知識,但是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聽到教師對某些理論問題的講解,而無法體驗到求知的樂趣,更無法分享參與和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興趣、動機和需要等因素,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樣的教學思考,筆者不斷嘗試著革新作業形式,試圖通過作業來激發他們的創作才能和學習需要。比如,在講解“文學創作論”和“文學體裁”的時候,提前兩周給學生布置一次文學創作的作業,主題是寫自己的大學生活,體裁不限。對學生來講,這個題目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每位同學都有許多自己的大學故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想象和理解大學生活。兩周后,全體學生交上作品,按體裁分類,發現散文居多,其次是詩歌,劇本和小說較少。在對作品進行整體性閱讀之后,認真比對和評析,在講解文學創作時,筆者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創作體會。從學生的創作談中,生發和延伸創作理論,讓學生在自己的文學創作嘗試中,了解文學創作積累、構思、傳達等過程,切實理解文學創作的規律和思維。通過點評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文學體裁的性質和特征以及體裁劃分的依據等等。這種創作實踐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也使得學生對自己的創作過程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同時對創作也有理性的反思和批評,學會利用文學理論知識指導文學創作和賞析文學作品。

筆者發現,作業是展示學生文學創作才能的重要形式。作業不單純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也不只是課外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的手段,作業應該融入和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成為激發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生實踐和創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每次作業的內容和效果,讓作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學生自由創作為例,學生以大學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在接下來講解“抒情性作品”的章節中可以再次使用,結合學生的作品內容,搭配和穿插文學經典,引導學生對文學抒情的性質和特征等問題進行討論,從而進一步提升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得作業的功能和效果充分發揮出來。同時,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解“敘事性作品”之前,針對同學們身處工科學校,感受到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衡,對男女性別認識和愛情觀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對此,筆者布置的作業是以著名作家沙葉新的話劇《尋找男子漢》為原本,讓學生貼近自己的生活現實改編該劇本,并利用兩節課的時間由學生自導自演改編的劇本。從完成作業的效果來看,他們對《尋找男子漢》的敘事方式、敘述語言、刻畫人物、情節沖突、愛情主題的表現等方面的問題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學生改編劇本的過程增強了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對故事的理解能力,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對愛情的認識以及對心中女性、男性的形象的理解,同時用具體可感的表演形式將故事和人物形象刻畫出來,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此增強學生學習敘事理論和戲劇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得教學內容落實到實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明白了理論不能只停留在背誦和理解的層面上,理論在文學創作改編中也有操作和表演的樂趣。

作業的質量是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的關鍵。如果學生的文學創作質量不高,作品內容和體裁不夠豐富,比如沒有小說和劇本,那么,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通過指導學生多寫多練來提升創作能力,幫助他們解決在實踐操作上遇到的難題,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并通過推薦優秀作品在一些校內外刊物發表來激發學生的創作動力。這樣一來,學生的文學創作和改編與相關的文學理論問題結合在一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使學生被動的接受、要他學轉變成主動的學、他要學。不僅如此,這種強調文學創作和理論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里創造了一種文學藝術氛圍,讓學生體驗到自己創作的成功喜悅,激發了他們的藝術情趣和審美經驗,也感悟到文學理論的魅力。

三.細讀文本,培養學生的批評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向課堂要效率、要質量,忽視對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訓練。創新型教學摒棄這種課堂教學的時間觀念,將教學延伸到課外,注重課堂書本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因此,教學思路需要在課堂前后環節有所延伸和拓展,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首先,課前圍繞文學現實問題來搜集相關材料,細讀和理解與之相關的經典文本,鼓勵和啟發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和讀書報告,明確問題的起點、解決和闡釋的步驟以及論證的材料。比如對“作者”的理解。網絡時代到來,“人人都是作者”觀念的提出,引發文學理論界的爭論和探討,這就需要指導學生通過收集和閱讀中西方不同歷史時期對“作者”的論述,讓現實問題進入歷史視野,并從中推理“作者”問題的發展演變以及當下“作者”觀念提出的必要性,從而回答和解決這一文學現實問題。另外,針對文學經典改編熱,有必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相關文學經典、改編理論,觀看改編的電影文本。比如,嚴歌苓《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莫言《紅高粱》、余華《活著》、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贖》、李可《杜拉拉升職記》等小說的電影改編。通過閱讀和觀看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學與電影的內在關聯和本質差異,以及在同構和變異中文學語言在電影審美中的轉換,以此更加全面、客觀地理解語言和圖像各自的優勢以及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的地位。在當下視覺消費時代,如何理解文學活動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功能以及如何客觀、公允地評價語言和圖像兩種媒介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對相關文本的細讀。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細讀文本,特別是學生關心的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的作品,用專業知識判斷,用邏輯知識去回答,強化這種專業素養和邏輯素養,使得學生對文學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不失科學性、思想性和批判性。

其次,倡導學生課后開展文學批評和研究。對知識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死記硬背、構思和想象的層面上,應該以發現問題為起點,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提升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教學中應緊密結合課堂研討和課前文本細讀中發現的問題,同時結合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等實踐形式,鼓勵學生開展自由式的批評和研究。在鼓勵和指導之下,2009級5位學生合作以“古代歷史故事、皮影戲和動畫電影之間的契合關系”為題申請到國家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2010級學生以“柳宗元《江雪》的圖文接受研究”和以“西方現代經典心理小說的電影改編”為題等申請到多項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另外,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中,有許多學生也因文學理論課程的影響,選擇比較鮮活的文學問題作為話題進行研究。通過實戰演練,有益于激發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懷疑、批判和創新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知識和智能協調發展,提升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為學生畢業后繼續學習,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總之,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應順應時展需要,根據教與學雙方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實現教學目的。

注 釋

[1]韋寶平.創新教育視角下的研究型教學[J].江蘇高教,2003,(4).

[2]史修永、劉靜.語-圖關系視域中的文學理論教學創新[J].教育評論,2014(9).

篇5

(一)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束縛和固化

盡管“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等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已逐漸成為現代教學思潮,加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繼頒布,小學體育教學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雖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以掌握體育技術和技能為中心的傳統體育教學觀念未得到本質上的轉變,與教學目標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學體育教學還是以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為主,“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普遍存在,師生對體育課的觀念就是掌握技術、技能以及增強體質等,卻忽視了體育亦是進行多方面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

(二)教學內容與考核標準過于制度化,缺乏靈活性

小學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歸根到底就是培養學生運動參與的興趣,增強體質,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目前,我國多數小學體育教學僅僅滿足于達標訓練和達標考核,即實施“考什么、練什么”的教學思路,完全依賴于教學規定內容和考核標準,本土化或創新性的教學內容幾乎不列入課堂教學中,甚至還保持著運動項目的競技性,這些未簡化的教學內容不適合小學層次學生的學習,缺乏娛樂性、趣味性,產生的結果只能是負面的。試想一個小學生如何能完成一個成年人的技術動作呢?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缺乏多樣性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固定單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課堂的固有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不復存在,現代教學的目標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完成基本技術的教學任務,還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智力、觀念以及意識等的引導。因而,我們要走出以往教學誤區,不斷地運用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來提高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智力和思維方式還不能達到成人水平,活潑、開朗、好動、好玩是該階段的年齡特征,但也是該階段學生的一個優勢,我們應該抓住這個特點,利用好這個年齡特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場地設施的不齊全制約著教學的進行,束縛著學生的個性發展

體育場地設施是保證體育教學課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體育教學課與其他學科不同在于需要大量的場地、器材和設備,昂貴的開支和花費與校領導的不重視、不支持相矛盾。現代體育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素質教育的實現離不開各種運動設施、場館等各種體育教學的物質基礎。小學體育選項課的順利開展的前提是擁有與運動項目相符合的場館,如網球、游泳、羽毛球、體操等等,不同的運動項目需要不同的運動設施,否則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體育場地設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學的開展和進行,束縛著學生的個性發展。

(五)教學組織形式和體育評價體系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班級教學制依舊是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主流,男女分班教學較少,一視同仁的教學現象和“放羊式”教學普遍存在,忽視了學生之間在性別、身體素質、體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與對體育的認識程度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違背了體育教學中的“區別對待”原則。目前,體育評價與考核的常規手段基本上屬于終結性評價,如體育達標考試與體能測試等,其考核與評定標準固定,方法也較為單一,不僅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健康水平,還否定了一些天生素質較差學生做出的努力,也不能激發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進一步提升運動參與的積極性。教學模式的陳舊以及評價體系的不健全制約著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我們應加快改進教學模式、健全體育評價與考核體系。

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策略

(一)加快觀念轉變,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樹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

小學體育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應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為基點,順從體育發展潮流。教師應加快轉變以往體育教學觀念,落實素質教育思想,以社會發展對學生體質的要求以及體育的功能為依據,以增強體質和培養健身意識為目的,從而實現身體教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小學體育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著人們體育意識的形成。加快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大膽創新,始終以增強學生體質和“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意識培養為主線,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從而實現小學體育教學的科學進行和良性發展。

(二)豐富教學內容,增強運動趣味性,提高學生運動參與的積極性

簡化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將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進行“變式”,將競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簡化成簡單易行的“游戲”,達到易學、有趣的教學。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運動技術、增強體質的過程,還是培養他們的健身意識以及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吃苦耐勞意志品質的過程。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匱乏直接影響著學生運動參與的興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因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應向“優先發展學生運動參與意識,著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加快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趨勢發展。

(三)完善體育評價機制,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

考核評價是對學生一學期或一學年體育參與程度、技術成績、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的認可,是學生最想、最渴望的評定結果,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或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學生體育參與的成就感和積極性。“以人為本”的體育人文關懷、“終身體育”的體育指導思想、“健康第一”的體育健身意識等不斷要求我們對學生要“區別對待”,注重“個體差異”。終結性評價的傳統體育評價體系不僅挫傷了學生運動參與的自尊心,還可能促使他們產生抵制體育運動的情緒,這與體育課的教學目標、體育的功能、體育的本質恰恰背道而馳。因而,我們要注重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結合,終結性評價是個標準和參考。考核的關鍵在于過程性評價,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僅看別人已經取得成就,而關鍵要學習他在取得成就道路上所投入的程度和努力。

(四)改革現有體育教學模式,大膽創新新型體育教學模式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體育教學模式先后出現了“三基型”“一體化型”“并列型”和“分層次型”四種類型的教學模式,也為不同歷史階段的教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定時期的經濟關系勢必與這個時期的生產力相適應”,體育教學亦是一樣。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與當前教學模式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我們要改進當前教學模式,大膽創新新型的教學模式來滿足學生的需要。“俱樂部式”新型教學模式作為一股鮮血,已在一些小學中試點應用,從現在取得的效果來看,前景還是很樂觀的。小學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作為中心進行開展,突出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同時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束語

篇6

關鍵詞:電子技術;概念;現象;抽象;形象

電子中的概念是反映電子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電子技術事實的抽象。它不僅是電子技術基礎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電子技術規律和公式的理論基礎。論文百事通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的過程,其實是在不斷地建立電子技術概念的過程。因此概念教學是學生學好電子技術的基礎,更是學好電子技術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運用好高中電子技術概念呢,從實際教學的經驗中體會到,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抽象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學的效果。

一、聯系、聯想記憶法

電子技術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電場、電力線,磁場、磁力線。電場、磁場看不到但卻實存在(可以利用實驗證明),而電力線和磁力線不存在為了分析問題方便而畫出來的(可以看到)。利用電力線或磁力線的方向表示電場或磁場的方向,利用電力線或磁力線的疏密來表示電場或磁場的強弱。

半導體中載流子的運動也是如此:一般我們看不到,為了分析方便往往把空穴和自由電子畫出來。空穴帶正電荷,自由電子帶負電荷,主要靠空穴導電的半導體稱為空穴型半導體或P型半導體;主要靠自由電子導電的半導體稱為電子型半導體或稱為N型半導體。空穴通常用圓圈O表示,P去掉尾巴就是O;電子帶負電N就可以想成三個負號。通過總結空穴、電子,P型半導體、N型半導體就比較容易記了。

二、教學實驗演示法

電子技術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演示實驗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個生動的演示實驗,可創設一種良好的電子技術環境,給學生提供鮮明具體的感性認識,再通過引導學生對現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如“整流”概念的教學,用直流電源和單向半波整流電路演示,讓學生體會到外加電源的正極接二極管的正極,電源的負極接二極管的負極,二極管受正電壓,二極管導通,電路中通過大的電流IF;反之外加電源的正極接二極管的負極,電源負極接二極管的正極,電路中幾乎無電流通過。從而揭示了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

三、電教圖像剖析法

有些高中電子技術概念,無法實驗演示也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如PN結的形成,空穴和電子的擴散運動、漂移運動等。可以用圖像、電教手段(如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觀看。電子技術圖像通過培養學生的直覺,從而培養學生的高層次的形象思維能力,建立起電子技術概念的情景;電教手段能以生動、形象、鮮明的動畫效果,模擬再現一些電子技術過程,學生通過觀看、思考,就會自覺地在頭腦中形成建立電子技術概念的情景。這種方法符合“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基本認識規律,是現代教學中提高概念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

四、興趣引導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生活,生產實踐及現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電子技術現象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如對放大概念的認識,以門鈴的工作過程為例。可以先不加放大三極管時接好電源和音樂片,門鈴發聲,聲音很小只能在耳邊才能聽到;接著接好電源、音樂片,門鈴發聲,聲音比較大,整個班都可以聽到。使學生親身感受到門鈴發出聲響的明顯變化的現象。說明和分析什么是放大的概念,通過學生對“放大”現象切身的體會來理解掌握這一概念。利用振蕩電路組成的閃光燈電路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電路的分析對知識的掌握。

五、循序漸進法

循序漸進,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是實際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復習已掌握的電子技術概念,并對此概念加以擴展,延伸,或使其內涵、外延發生變化從而得到新的概念。

篇7

開放性原則是指黨校教育要堅持開門辦學增強黨校教育培訓的開放性。開放式教學既是一種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開放,也是一種學習培訓氛圍的開放。內容與方法的開放是指開放式教學能走出學校范疇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和多種教學培訓方法通過出省、出境、出國考察培訓的方式,運用社會調查、現場教學手段,以形象、直觀、立體和數字化的教學手段來拓寬學員視野從而增強培訓效果。氛圍的開放是指通過特定的行為和制度,創造出一種兼容并蓄的培訓環境。

打破學員的思維定勢和習慣性思維缺陷,從而健全思維能力和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在干部教育培訓引入市場機制的新形勢下黨校只有堅持開門辦學,進一步增強教育培訓的開放性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培訓水平。因此黨校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的要求以更寬廣的胸懷和眼界,堅持開放性原則,不斷增強黨校教育培訓的競爭力。

1.積極探索學員開放式培訓的途徑。包括社會調研、現場教學、出國(境)培訓、建立黨校教學實踐基地等方式。甚至可以把課堂拉到工廠、企業、社區,就某個專題進行現場研討。

2.走出去。加大在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學習深造的力度提高其理論素養。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實施教學新布局、積極推進黨校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保證。通過進修、學術訪問和交流等手段,更新、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通過配置教師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專業結構等完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招攬人才、培養人才;利用基層掛職、社會調研等形式,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貼近時代,貼近實踐,,貼近需求,對改革開放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擁有第一手資料,服務于課堂教學。

3.走下去。深入學員、接觸學員、了解學員。把向學員調查研究的過程作為向學員學習的過程,虛心向學員學習先當學員的學生,后當學員的先生。認真研究學員的學習需求和提出的意見,尤其要了解學員密切關注的、希望教師回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增強講課的針對性。到學員中去請教也是省時、省力、低成本的一種社會調查方式。

4.請進來。黨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豐富的巨大優勢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圍繞黨校的教學實際精心選擇和外聘一批專家學者開辟“專家講座”,并逐步建立起外聘專家檔案和資源庫使黨校成為各級領導和知名學者經常講學的地方。

現代化原則是指在黨校教學中,廣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包括遠程教學、課件教學、數字化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校園網等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實現教學環境和教育信息資源的優化。現代教育技術影響和推動著黨校教育的發展方向這是當前黨校教育領域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

1.課堂教育手段現代化。這是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比較基本的形式,也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是運用一些計算機教學課件、計算機輔助教育和輔助的視聽設備代替錄音、幻燈、錄像的基本功能,并利用計算機技術系統、詳細地分解、展示知識結構和發展過程以及具體實例在突破教學難點、進行生動直觀教學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電子教案,以計算機教學為主要手段改變教師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目前,多數黨校已經實現了計算機課堂輔助教學,其實際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黨校工作者對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良好預期。

篇8

一、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存在的新問題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探究體系不完善

縱觀10年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探究歷程,探究的深度、廣度和西方現代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若干理論新問題都沒有進行科學的界定和分門別類的探究,完善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①對西方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人云亦云,在多篇探究文獻中,在同一層次上闡述同一個新問題,并不罕見。例如,有關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探究,很多文章介紹其內涵和幾種典型的教學方法,論述的深淺程度基本一致,沒有新意。②對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中普遍運用的典型教學方法探究力度不夠,單純就一種方法進行探究,缺乏系統的歸類、比較、分析,雖然強調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但忽視了綜合性和互補性。③某些基本概念熟悉模糊,甚至出現歧義。例如有關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概念熟悉不清,在一些探究文獻中可見將教學模式混同為教學方法的現象。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結構體系亟待健全

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也進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國還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科學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摘要:(1)分類依據不夠科學。合理的分類是構建、完善教學方法體系的基礎。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分類注重教學外部形態和知識的呈現形式,忽視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關系,也忽視了教育對象的非凡性。教育對象是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標準,選擇教學方法必須考慮教育對象,包括教育對象的規模、參和程度等等。(2)內部的教學方法沒有及時更新,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新的教學方法沒能有機地融入我國職業教育方法體系之中,教學方法的內容顯得陳舊。教學方法分類體系是否科學,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選擇的行為,也即教師能否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和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學方法改革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近年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專業建設、課程結構體系建設以及教材建設等方面都有長足進展。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相繼頒布了統一的專業目錄或指導性的專業目錄。近年教育部建構了中等職業學校新的課程結構體系,將傳統的三段式課程結構模式,變成模塊化課程結構,增強了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柔性化,同時編寫了相應的教材,改變了按原有學科體系構建教材的定勢,實現了教材內容體系綜合化、模塊化。相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展很慢,在全國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統一的行動,各級各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出于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從而忽視了對教學方法改革的人力、財力的投入,因此,教學方法改革長期以來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而日常的教學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課教師自發地進行摸索,進行局部、點滴的方法革新,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四)我國職業教育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制約了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受普通教育影響,主要采用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教師的職能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其他類型的教學模式都是輔助的,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顛倒了現代教育理念中的師生關系。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內核是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師的功能是指揮、引導、協調。職業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很難出現突破性進展。教學模式不改變,新的教學方法難以實施。

(五)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制約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應用

我國職業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來,城市和縣級職教中心目前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這些學校一般是由城鎮或農村的普通中學轉制而來,而高等職業學校多是“三改一補”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級學院、職教系。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載體具有明顯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學組織形式主要延續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級授課制,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而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適宜采用協作教學、現場教學、能力分組制、開放教學等組織形式。

(六)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影響了職業教育學方法的改革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職業教育就業困難,學生、家長、學校都把焦點集中到了升學率上。“3+X”或“3+綜合”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是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項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約了職業教育教學的運用。為了提高升學率,怎么考,就怎么講;考什么,就講什么。假如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把以知識教育為主轉到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軌道,將會導致學生整體學習成績下降,學校升學率降低,這樣不僅影響學校的生存,也影響學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實施,任何一所職業學校也不敢放手大膽地對傳統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徹底的革新,只能在實踐教學等環節進行局部的試驗,以滲透新的教學理念。

(七)現有職業教育師資素質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如下弱點,阻礙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摘要:①我國職教師資隊伍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經過系統、嚴格的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水平沒有達到要求,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得不是經過嚴格的考核,而只是經過常規的認證。②專業課教師雙師素質達不到應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學工作的運行中,專業理論課教師實踐能力低,實踐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不高。教師智能結構單一,難以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經常是一體化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例如行為導向教學法既教理論,又教技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同一個過程展開。

(八)學科本位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制約了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實施

教學方法指向特定的課程和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教育的價值觀決定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此同時也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此外,教學內容及教材和教學方法是統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沒有完全擺脫學科體系。中等職業學校盡管改革力度較大,但在課程內容構建以及整體結構上仍然帶有學科課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基本是本科課程的壓縮,課程改革沒有明顯的進展。學科體系的課程和教材往往只強調教師的主導功能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在思想觀念上就給新教學法的引進帶來很大的障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上普遍缺乏對新教學法的適應;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實施新教學法需要應付兩種不同的課程體系,這確實是一件相當吃力的工作。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策略

(一)加強理論探究,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探究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支穩定的探究隊伍,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展開全方位的探究和探索,從理論到實踐,從微觀到宏觀展開深入探究,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探究的理論體系,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探究內容,拓展探究領域,使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材建設的新成果能夠在優化的教學過程中得以鞏固。另外,我國有著悠久的教學理論探究歷史,從春秋戰國到兩漢,以至唐宋,出現了許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譽中外的教育理論家,探究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財富,并注重將這些理論和從國外引進的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結合起來,構建符合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要的教學理論體系。

(二)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分類,完善教學方法體系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重新分類的依據要突出考慮以下兩個方面摘要:(1)教育類型的非凡性。職業教育以傳授技術為主,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環節,知識傳授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學科教育培養理論探究型人才,以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為主要目標,而實踐教學主要目的是驗證理論。不同的教育類型需要建構不同性質的教學方法分類體系。職業教育方法分類要充分考慮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方法應該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學科教育教學方法應突出知識傳授教學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對象的非凡性。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一般動手能力強,形象思維比較發達,而且喜好廣泛,具有較強的參和意識和風險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參和某個項目實施的全部過程;普通教育的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較強,專注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以被動接受學科知識為主,因此,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比普通教育更為豐富多彩,更為靈活多樣,以適合職業教育學生群體的非凡性。

(三)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行監控和統籌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盡早把教學方法改革同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一同納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軌道,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改革試點提供傾斜政策,鼓勵在教學中運用新方法。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成立專門的機構和組織,開發研制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把教學方法改革納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軌道,鞏固和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該突出兩點摘要:①提高教師素質,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職業責任感以及執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參照國外的做法,非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外聘的兼職教師等必須經過一年以上嚴格的專業練習,系統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并經過統一的考試考核才能夠上崗。②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有兩年以上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并且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定期到企業、公司進行一段時間的鍛煉,永遠保持和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發達國家職業院校一般不直接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擇教師,都是選具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到學校任教。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兼職教師除外),一般都直接來自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夠在教學中自由地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構建教育立交橋,改變原有的職業教育升學考試制度

改革教學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基礎之上,逐漸取消高考制,實行開放制或證書制,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上述兩種入學制度,寬進嚴出,比如英國的開發大學、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實行開放制或證書制,教師不再為應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也會從枯燥的課本中走出來,拓寬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習內涵,教師將集中更多的精力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技巧。

(六)轉變傳統的辦學形式,創造適宜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的教學環境

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必須建立在整體辦學形式轉變的基礎之上,因為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等存在于同一統一體內部。職業教育應盡早建構模塊化的課程結構,轉變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以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走出課堂,轉變師生角色,為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比如,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典型的教學方法是項目教學,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書本知識教育,擺脫書本、課堂的制約,學生自由分組、合作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是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是處于積極參和狀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因此,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原有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等都需要發生結構的性的轉變,否則難以運行。

教學方法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學的其他環節構成了相輔相成的整體,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所以教學方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方法體系的建立不單是教學論自身的新問題,而是需要牽動教育教學的整體。

參考文獻

[1邢輝等.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職教論壇,2001,(9).

[2呂永貴.職業教育現代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職業技術教育,2000,(22).

篇9

現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師不是單純地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技能,會自主地理解與運用知識。稅法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不能只是傳話筒和知識的復制者,照搬教材,讓學生去記憶,而是要結合課程特點來讓學生真正的理解。稅法課程理論性強,涉及行業多,稅收種類多,這自然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師要改變以往講教材的傳統教學觀念,要讓學生多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以教材為中心向外延伸,實現現代教學所倡導的大教學觀。只有在這樣的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學才能避免枯燥而單純地講解,而是讓學生與企業的具體運營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減少學生學習的枯燥性,讓學生快樂學習;另一方面學生也不再是機械地學教材,死記硬背,而是能夠結合企業的具體運營來深入理解,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靈活運用。

1.閱讀書籍。

圖書館有著豐富的藏書,所涉及內容廣泛,這正是開闊學生視野的重要途徑。現在各個中職學校都非常重視圖書館的建設,都會定期引進大量優秀書籍。我們要讓學生去圖書館借閱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來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2.上網查閱資料。

現代社會是信息多元的時代,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有著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上網查找與收集更多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更新的信息。

3.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

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企業,通過參觀一些管理完善的企業,親自參與商品或產品的稅金以及一個月企業繳納稅金的計算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經營過程,提高企業經營觀念,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稅法知識的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運用比較與歸納,提高稅法課程教學效率

稅法課程計算范圍廣泛,整體性與系統性相對較弱,知識點零散,這無疑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但并不是說各個知識點毫無關聯,我們要運用比較與歸納等方法將那些繁瑣的計算公式聯系起來,讓學生去發現公式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可以讓學生將零散的公式等串聯起來。因此,教師要運用聯系的觀點來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對教學順序進行合理調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復習舊知,在復習舊知時學習新知,這樣更加利于提高學生的核算能力與稅法課程教學效率。如增值稅的進項稅額、銷項稅額抵扣計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產消費品計算抵扣的辦法相似,在教學時我們就可以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比較與歸納中達到對此兩部分內容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股腦地全部拋出,而是善于啟發與誘導,幫助學生找到切入點,讓學生學會自主地進行對比與比較,讓學生積極動腦,將學過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在思考中進行比較,進而達到對這些知識點的深刻理解與真正掌握。

三、運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稅法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決定了教學時不能只是就理論本身進行講解,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將抽象而枯燥的理論知識寓于實際案例之中,這樣可以降低教學的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真實性,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操守,從而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制造業企業在銷后,需要繳納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以及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有的企業還可能會有印花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等,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票據等資料,讓學生計算各種稅的金額與繳納總額。這樣將理論學習與稅額計算融于具體的案例之中,可以讓學生全面掌握整個流程與核算過程,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稅金的核算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們要借助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展現更多企業的相關信息,這樣更能增強教學的真實感,讓學生感受到稅法學科的實用性,深入地了解各行業的企業稅收情況,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讓學生具備深厚的計算機功底,這樣才能在走上社會后更好地展開工作。

四、讓學生走進企業,注重實踐活動

稅法是一門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與實踐性的課程,學習稅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充分運用所學來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堅持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內講清講透理論,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以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強化學生的掌握,在此基礎上要帶領學生走進企業,深入企業展開廣泛的調查,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企業稅收實際問題。這樣的實踐活動給了學生真刀真槍展開實戰的機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與實踐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企業實踐中來內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課堂理論講述與課外實踐活動這兩條主線,讓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我在向學生講清“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理論知識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走進企業,調查企業實際繳納稅收的情況,并完成調查報告。然后再讓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成果匯報,其他小組可以指出其問題,并進行補充。這樣通過組間的充分交流,可以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這對于全體學生來說是一次發展的重要機會,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五、結語

篇10

一、內容改革應輕理論體系重實際應用。

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有限的學時數不可能使其過多探討經濟法理論并取得較深的造詣。經濟法教材通常以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及其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開篇,涉及諸多艱深的法學原理和理論爭鳴等純法理的研究,學習難度大而實際意義有限,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輕理論體系應該是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1.經濟法課程基礎理論部分應注重實用性。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一般不具備基本法理常識,將來主要從事經濟和管理方面的實務工作。他們學習經濟法,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經濟法的概念、調整對象、法律體系等與后續學習內容相關的簡要知識點就可以。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為學生構建一個結構清晰的經濟法理論體系。然后按照這一體系,再就具體的部門法深入學習,學生的思路就會非常清晰,并且對經濟立法的現實意義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2.教學內容應與專業其他課程相配合。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專業教學計劃需求和其他課程內容適當增減,形成相互呼應的統一體。如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專業課中已經包含的內容,那么經濟法課程中就可以刪減這部分內容;金融保險專業要專門學習金融法規,其證券法、保險法以及會計法的內容在經濟法中也都可以刪減,從而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而市場營銷專業就要以合同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內容為重。實現教學內容的配合并不困難。雖然無法滿足每個專業的教材要求,但是只要依據經濟法理論體系建立固定課程內容模塊,然后適當變化課程內容模塊就可以了。在學習中,可以根據不同專業需求適當增減教學內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處講。

二、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

通過教學內容調整的教學實踐,發現畢業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贊許。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感到經濟法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法律課程,如果單靠以教師講授、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無從實現,那么無論有多么科學的教學大綱、適合的教材、先進的教育技術,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仍會受到限制。

筆者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是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幾年來筆者一直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應用參與式教學法之一的“3+3互動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可變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討,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3+3互動式”教學法: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分別做好三件事。其中,學生做好“發言-點評-討論”,老師做好“要點講授-糾錯-答疑”,老師提前將課堂要探討的題目、內容及要求交給學生,學生分為發言組、點評組和討論組,分別進行準備。上課后發言組先做主題發言,然后點評組點評發言,老師就發言與點評進行總結評定,糾正錯誤,解答疑難問題,并引導討論組進行討論。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由于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發言、點評、討論,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這種方法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參與式教學活動節奏的控制、各方觀點爭論的協調以及總結評定的歸納。尤其是總結評定,要有針對性,要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高度概括性。因此,該方法對教師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對教學的控制能力以及教學現場的隨機應變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實踐互動式教學理念,一個具體的做法就是教學過程中的案例教學。就是恰當運用案例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是水融的關系,沒有案例的經濟法課程是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的。但案例太多,則會擾亂課程的講解。因此,案例的運用應該恰當。

第一,教師要明確,案例雖然是經濟法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案例教學始終是理論教學的輔助,不能喧賓奪主。案例法教學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思考,領會法律原理,學會解讀法律條文,并加以靈活運用,是為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服務的。過多列舉案例必然會影響教學的進程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影響整個教學計劃。

第二,案例選擇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使用案例是為了幫助學生領會、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須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緊密結合所講授的理論知識,使兩者互相印證,這樣才能達到使用案例的目的。如果案例與知識點沒有必然的聯系,或者牽強附會,那么案例的使用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弄巧成拙,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的疑問,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故而在選擇案例時,必須與教材的理論體系和邏輯順序相呼應,與法律規范的內涵及構成要件相一致。不能脫離課程的基本內容選編案例,避免選用的案例和教材內容“兩張皮”的現象。第三,案例選擇要難易適度,貼近生活。案例是對知識點的解讀,應該簡單明了。無論是讓學生討論的案例,還是引導學生剖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解析答案,學生也有一個閱讀理解的過程,如果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過于復雜,就會使學生無從下手,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案例不怕簡單,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能夠充分解釋和說明所要講授的法律知識,并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進而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就達到了預期目的。案例最好選擇發生在大學校園、大學生身邊,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在心理上產生共鳴,使他們有一種現實感、求知欲,從而自覺地想了解案例的具體情況,弄懂相關的法理依據,明白最后的處理結果。第四,案例教學方法要得當,時間安排要合理。教學實踐中,有關案例的教學方法有多種,如教師直接講解、教師啟發式講解、學生先討論教師再歸納點評、學生分組研討再辯論等,都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整合、創新和運用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并不能獨立于教學計劃之外,因此,案例教學方法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教學實際。某一知識點的案例,應該以教師直接講解或教師啟發式講解為主;全章結束后的綜合案例,應以學生先討論教師再歸納點評為好;特別復雜的案情,適用于學生分組研討課堂上辯論的教學方式,但不宜多占課堂時間。至于由學生組成“律師”小組,根據教學內容查找案例并制作演示文件,從解說案情、對案情進行分析到對案情做出定案結論,在后續課程中對自己的案例進行分析講解的教學方式,應該更適合于課后作業。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