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概論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6 14:4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畫概論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畫概論課程總結

篇1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動畫概論”教學

[作者簡介]秦安建(1973-),男,重慶人,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設計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設計理論教學與研究。(四川成都610051)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8-0178-02

高職“動畫概論”是為高職動漫設計或影視動畫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是將美術理論與影視理論結合,介紹動畫藝術特征以及行業相關知識的專業核心基礎課,使學生達到對本專業有相對科學、理性的認識。然而,當前教學現狀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就業為導向”的語境下,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師生出現“重技術輕理論”的認識誤區:重視專業技術課程的實踐操作訓練,而忽視基礎理論課程對專業素質的建構;第二,由于教學模式基本都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教”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學習成“重結果輕過程”的形式,學生為考試而學習,學習不主動,不利于學生個性培養與興趣發展,教學效果令人擔憂。因此,當前高職“動畫概論”課程教學亟待改革。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來源于皮亞杰 (Piaget.J.)的認知發展階段性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認知發展都要經歷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階段。布魯納(J.S.Bruner)強調知識結構的重要性,提出了“發現學習”觀點,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接收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學是涉及獲得、轉換和評價三個過程。建構主義者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見解,如合作學習、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這些都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日益擴大,我國資深職業教育專家姜大源先生主張“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觀即來源于此。當然,也有人認為由于強調學生主體的“學”,容易忽視教師主導作用。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要做好教學設計,制定好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把握好教學過程,完全可以凸顯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當前高職動漫設計或影視動畫專業方向的“動畫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急需采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教學。

二、建構主義“動漫概論”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是強調“能力為本位、素質為核心”,我們必須認識到理論教學是培養學生適應知識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和全面發展。

1.明確目標。高職“動畫概論”課程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當考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顯現目標與隱性目標結合。根據高職動漫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原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知識目標。照建構主義看來,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可以利用相關信息技術手段,以行動體系把顯性與隱性的知識進行動態的生成與構建。因此,本課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基本理論知識與行業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結合實際情況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動畫基礎理論的知識點,而且依照這些知識的邏輯關系建構知識結構體系。(2)能力目標。能力包括顯現能力和隱性能力。根據動漫行業特征與人才素質要求,本課程力圖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建構合理知識結構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高獨立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等方法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善于溝通的社會能力。(3)德育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道德教育則是人才培養最根本的目標,既要通過審美情感培養學生樂觀、自信與堅毅的人格,又要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誠實、敬業和奉獻等職業道德。

2.整合內容。“動畫概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作為“概論”它應當是一門純理論課程,更適應建構主義學習的實施。因此,高職“動畫概論”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必要的整合。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程的把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結構板塊:動畫基本知識、動畫史和動畫賞析。這三大結構板塊的內容在結構關系上是按由點到面、由低到高、由基礎到綜合的原則:動畫基本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把知識面進行輻射,進入動畫史的學習,最后再進行綜合性的動畫賞析。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等一切有效的學習資源去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3.教學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為學生建構知識的促進者和支持者,而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解決布魯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自身缺陷的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教學設計與把握教學過程兩個方面。

首先,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學設計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或“支架式教學”等模式來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為“問題—制作—演示(演講)—討論—解決”,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形式為“項目”進行責任分工合作,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成員分別負責文字、圖片的收集與處理,以及制作、合成等,最后統一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并任意指定各組一個代表演講,教師組織學生互相討論并進行總結與評價。“支架式教學”即為學生理解知識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其模式為“問題—支架—驗證—討論—解決”,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一個問題,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而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學生收集各方面知識和信息對方案進行驗證,最后在課堂討論并解決。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圍繞這些知識的基本概念出發,要遵循相關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而制定。無論是“任務驅動”或“支架式教學”,在創設情境的問題設計上都要依照基本概念的內在邏輯進行創意,基本概念既是起點又是終點。

其次,在過程把握上。在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時容易出現學習行為與學習目標相偏離的情況,那么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設置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習策略去規范學生的學習。特別要注意兩點,第一是課堂外利用網絡等各種形式做好督導與幫助,及時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懶散或與教學目標偏移等問題。第二是充分利用課堂的互動討論交流,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氛圍、控制節奏,誘導各組成果的對比,及時進行評價與總結,使他們的知識進一步升華或轉化。

4.科學評價。在建構主義學習中,通過教學設計與過程把握,強調了學生主體的個性與興趣,特別是課堂討論的互動環節,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制作與討論過程中主動地掌握了知識并轉化為能力。特別是團隊合作的方式使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識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到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的智力因素,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這樣才能對學生做出綜合科學的評價。總之,教師應科學、客觀地對學生做出綜合的評價,同時,教師也要對教學目標做到及時調整、加強教學反思并總結經驗。

總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積極地做好教學設計以及對教學過程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篇2

關鍵詞:OBE;動畫概論;教學組織;教學評估

2013 年6 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2018 年9 月17 日,為了全面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就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了《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同時,2019 年4 月2 日,教育部又了《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決定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2019-2021 年,建設10000 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000 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教育部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中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強基固本。隨著一流本科建設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要跟著不斷推進和完善,基于這一背景,近年來,OBE教育不斷得到重視和推廣,OBE教育即為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它要求教師必須清楚他們的學生畢業時應達到什么樣的結果,然后尋找并設計適宜且有效的方法使他們達到這些結果。學生獲得的證書清楚地反映那些能力標準已被成功地達到了。提出“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這一術語的斯派蒂,在其撰寫的《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重要的爭議和答案》一書中,對OBE的定義及其組成元素進行了簡單描繪: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獲得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澳大利亞教育部門把OBE定義為:基于實現學生特定學習產出的教育過程。OBE的核心是這四項原則:(1 )明確地聚焦于最終有意義的結果;(2 )為成功擴大機會并提供支援;(3 )對所有成功寄于較高的期待;(4 )從最終的結果反向設計。這四個原則相輔相成,核心就是明確結果,設計過程,根據結果和過程進行組織教學和管理,在過程中盡可能提供有效的支撐和幫助,即使對執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糾正,并最終達到目的。

一、人才培養目標

我校動畫專業依托我校電子信息技術學科優勢,以傳統動畫藝術設計與高科技結合為手段,突出運用數字圖形創意設計、數據動態可視化設計、虛擬動畫預演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創作手段的專業優勢;同時在此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構建起滿足新一代媒體動畫發展需求,面向數字動畫產品設計為目標,具備突出的“泛動畫”創新思維及其動畫數字產品的整合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專業特色。我校動畫專業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應具有扎實的摘要: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強基固本,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離不開一流的教學組織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理解動畫設計的概念和原理,通過課程模塊的學習,掌握動畫設計方法、數字影視制作、數字創意影像創作或新媒體交互動畫方法與技巧,動畫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素質: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了解黨和國家文藝、宣傳、新聞、出版的方針政策及電影、電視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以及法制意識,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善于與他人進行交流,有效協作,共同完成設計任務。2.專業的審美造型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藝術基礎、中西方傳統文化素質、文學藝術修養,具備解決動畫設計中藝術表現問題的能力。3.具備符合行業需求的實踐工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能獨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創作、技術研發、項目策劃等工作。4.扎實的動畫創意表達及創作能力:合理運用動畫表現手法、色彩理論及動畫美學法則,熟練運用專業軟件、模型制作等手段表達設計構思,使作品更好地反映時代與文化的特征的能力。掌握動畫設計的程序與方法、影視動畫、計算機動畫創作的理論和知識,具備獨立完成動畫創作的能力。5.數字媒體綜合設計創新能力:掌握動畫與數字媒體整合設計知識,理解數字創意產業中動畫設計的概念和設計思想,掌握專業發展趨勢,具備數字動畫創作及其相關創意產品設計的能力。6.前沿的設計創新理念:同步時代信息,緊跟技術革新,掌握先進的信息檢索技術,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發展趨勢,具備設計創新意識和良好的設計能力。7.持續的知識更新能力:具備知識獲取和更新、自主學習,文獻檢索、論文寫作及外語運用的能力。

二、課程內容及作用

動畫概論是動畫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講授以下8 個方面的內容:(1 )動畫的定義、起源和分類;(2 )世界上主要動畫國家的動畫發展歷史;(3 )動畫的制作過程簡單介紹,包括動畫的制作技術、手段、材料、表現手法等;(4 )動畫制作工具介紹;(5 )重要的事件和人物;(6 )世界各國的動畫發展狀況;(7 )動畫發展趨勢;(8 )動畫人才素質培養。該課程是動畫專業的學生第一次較全面的接觸到專業的知識,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動畫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史,同時讓學生對動畫的制作過程有個大概的了解,對專業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方向有個比較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為四年的專業學習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為自己后續階段的學習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關系

本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要參與完成動畫專業學生要達到的兩個目標,首先,在專業的審美造型能力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動畫設計歷史和設計文化的基本知識,具備專業的設計文化素養。另外,在行業需求的實踐工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方面,要掌握動畫設計基礎知識:動畫創作前期設計表達、手繪草圖效果圖、動畫色彩設計能力等。在培養方案中,這兩個目標由地域文化考察、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基礎模型制作等課程一起完成,結合前面課程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課程主要承擔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動畫設計歷史和設計文化的基本知識,具備專業的設計文化素養,以及前期設計規范和表達手段的熟悉和掌握。因此,我們的教學組織和考核應該圍繞這部分來進行。

四、教學組織

根據OBE假設,我們的學生都能學習成功,但不是在同一天,以同樣的方法;成功的學習應該促進更成功的學習;學校控制的條件直接影響該校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否。每個學生的進度都可能不一樣,但這個不一樣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因此,教學的組織可能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需要我們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和評估方式,具體為:

(一)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進行轉變

原來的教學組織,根據學科的系統性和培養方案的需要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而OBE要求根據目標來進行分解學習任務,相應的,教學也要根據要完成的分解任務來進行組織實施,根據這種情況,把動畫起源、定義分類、發展史、動畫制作工具等基本內容上完之后,進行了一個調研,每個學生根據前面的專業認知,并結合自己的興趣,然后確定自己畢業時候的目標,期望畢業的時候自己的發展方向,有同學是想考研的,有同學是想工作的,考研的考研目標學校是什么,工作的工作單位目標是什么,工作崗位又是什么等確定清楚,確定好這些之后,再根據這些目標進行歸類和分析,然后根據結果和最終的培養方案相結合,每個學生確定下一階段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如想考研的,會根據自己的考研目標及考試要求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后面三年的持續學習和考研做努力。如果是想工作的,那就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確定自己的工作崗位,結合培養目標,做好后面三年的學習計劃。因此,到這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內容要根據目標導向進行轉變,由于目標都不一樣,所以學習也可能都不一樣了,考核內容也沒有辦法統一,只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目標進行考核。這種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組織有了比較大的區別,同時,考核方式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都要進行相應的轉變。

(二)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進行轉變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主線,它更注重教師的教,學生也是圍繞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學習,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目標都是一樣的,差別比較大的只是上課認不認真聽,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上課水平和知識水平,而不是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獨特性。OBE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教師要把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并以此為著力點,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不是做課堂的掌控者,而是做課堂的調控者、學生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課程的教學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目標實現的幫助者、引導者、推動者,站在每個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觀察每個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獨特性。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設置合理的目標。所以上課到一半的時候,先幫助學生確定畢業要實現的目標,然后結合本課程的授課內容和培養方案,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并對目標進行分解,看后續的課程時間該進行怎么樣的學習,以及制定每個學生的考核標準,不能再統一試卷,統一題目,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目標進行個性化考核。

(三)短暫學習向持續學習進行轉變

原來的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注重通過短暫的學習達到階段性目標,更注重短暫的教學過程和階段性教學成果,以及階段性成果在培養體系中的作用,更注重考核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習的短暫學習成績。成果導向的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過程的教育,它要求有一個持續改進的機制,能夠持續的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匹配,教學活動要能夠不斷改進,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和個性,教學管理要持續改進,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不斷調整考核要求和管理要求,使得教學管理不斷適應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再是短暫的階段性學習,因此,教學的時候更注意引導學生如何結合自己的目標更好的進行后續階段的持續學習,動畫概論是一門基礎課程,但也是一門專業指導性課程,知道學生如何學習動畫的系統性知識,因此,從系統性上面引導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如何更快更有效的接近自己的目標和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OBE的理念不斷改正自己的不足。

(四)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管理是對教學環節的監督,更多的注重固定形式的管理,如上課的教案、書本、教學過程登記表等各種上課的材料和工具是否帶齊,教案是否準備齊全和規范,上課是否準時,上課的板書是否工整,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是否活躍等等,更多的是管理老師的上課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目標進度很少進行跟蹤和提出修改意見,更不會對培養方案和目標提出建議。按照OBE的要求和理念,成果導向的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教學活動的改進包括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動畫概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能不斷改進的是支持條件、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我們主要討論前面三個,教學評價我們單獨討論。

1.支持條件的改進

原來動畫概論的教學基本全部是理論講授,引入OBE理念之后,我們不斷的改進學習的支持條件,特別是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后,我們給學生提供了網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觀看的視頻,學生可以很方便的進去看,同時,我們也提供了最新的科技產品,讓學生能夠體驗最新的制作效果,了解最新的制作工具,這樣,在各種軟硬件上面,不斷的提高和改善,同時,也通過網絡,了解和調查企業的需求和產業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企業的需求不斷變化,我們培養的學生能不斷適應企業的需求變化,也就是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不斷提高。

2.學習機會的改進

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上完課,就結束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拍攝,并通過網絡,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更好的狀態和心情來進行學習,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或者授課內容,因此,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動畫概論這門課程,我們在講授過程中,進行了視頻拍攝,然后把視頻放到網絡上,這樣學生還可以進行網絡學習,同時,我們也提供了幾個網上資源,根據不同內容,以及各個老師的特點,推薦給學生,學生可以選取網上資源學習的方式學習。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隨著技術不斷的進步,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機會也會更多。

3.教學過程的改進

原來上動畫概論的時候,基本都是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案進行線性授課,根據教學計劃進行分步驟講授,進度和內容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也不容許出現差錯和更改,一定要緊繞教學大綱進行授課。能改進的只是上課的效果,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多一些互動環節,板書工整一些等等,所有這些改進和提高都是為了提高上課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入了OBE理念后,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目標不斷修改我們的教學過程,更多的是調整授課內容和學習方式,而不是上課的形式。由于目標需要不斷改進,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也需要不斷改進,兩者是緊密相關的,互為促進,互為制約,互為調整。而且,我們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行不同的教學和輔導,要因材施教。而且課時有限,我們更多的是增加輔導時間和次數,增加輔導和學習的靈活性,鼓勵網上學習和網上輔導,所以,教學過程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另外,在課程結束之后的學習中,我們會跟蹤學生的學習,從該課程的角度對學生的目標進行不斷的指導,直到學生畢業。

五、課程評價

OBE的評價方式與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同,這種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本,不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的時間等內容。由于動畫概論引入了OBE的理念,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目標都有區別,我們不再進行統一的考試,而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的方式是結合學生目標,我們的培養方案,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學生根據自己的發展目標,收集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歸納,最后提交的論文等等綜合進行評估。沒有了統一的答案,學生之間也沒有了可比性,我們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時貼近他的目標,并詳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給教師提供指導依據,并根據評價結果改進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六、結束語

成果導向教育(簡稱OBE)自創立以來,受到世界各地教育系統的追捧,我國成果導向教育也已完成了從對其教育理念的探索到工程教育認證的應用,“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理念已獲得大眾認可。現在每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該理念和方法,我們在將OBE理念導入動畫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學習的目標也更加的明確,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不斷提升,隨著對OBE的不斷探索和總結,不斷加深理解和掌握,該課程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受學生歡迎,我們希望能為動畫人才的培養貢獻更大的力量,為教育模式的探討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姜波.OBE: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3 ,30 (3 ):35-37.

[2]李利軍.OBE理念視閾下數字創意人才培養改革探討―――以深圳地區高校為例[J].職業教育,2018 (11 ):40-44.

[3]林曉芳,張冬冬.基于OBE的工作室教學法研究與實踐―――以鞋類設計方向課程為例[J].教育園地,2019 (3 ):39-42.

[4]張鈺.OBE視域下榫卯結構化二維動畫課程體系構建[J].藝術科技,2018 (11 ):55-55.

[5]張曉青,王君,王曉玲.本科一流專業OBE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 (23 ):146-147.

[6]高搏.基于“學習產出”(OBE)模式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應用與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14 ):135-137.

[7]李東澤.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環境設計專業建設研究[J].教學心得,2018 (14 ):107.

[8]欒建霞.基于OBE理念的動畫專業課程改革與探索[J].藝術教育,2019 (11 ):96-97.

[9]束銘.基于OBE理念的數字媒體專業《動畫速寫》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19 (24 ):209-210.

[10]夏瑜,龔聲蓉.基于OBE理念的數字媒體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7 (4 ):82-86.

篇3

《鋼鐵冶金概論》選修課存在學生專業差別大,授課方法單一,教學偏重理論,學生不重視該課程,學習態度不端正,考核方法簡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網絡模擬鋼鐵冶煉平臺教學、體驗或研討式教學、精講趣味式啟發教學、題庫式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結果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極大的活躍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改善了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

關鍵詞:

教學改革;選修課;鋼鐵冶金概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鋼鐵冶金概論》是一門既具有理論性又兼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基礎課。本課程以鋼鐵冶金工藝流程及與鋼鐵冶煉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主線,系統介紹采礦、選礦、鋼鐵生產用耐火材料、鐵礦粉造塊、焦化、高爐煉鐵、鐵水預處理、煉鋼、爐外精煉、連鑄、軋鋼等基本專業知識,給非冶金工程專業學生進行鋼鐵冶金及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從事與冶金工作有關的非冶金專業學生對鋼鐵聯合企業的生產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掌握將來從事與冶金相關的工作必須具備的冶金專業知識。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一)非冶金類專業學生學習《鋼鐵冶金概論》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之間競爭激烈,加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國高校也不斷朝著規模型與綜合型的方向發展[1,2]。同時,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也向“多面手”型人才轉變。高校畢業生若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好的知識寬度與深度,則更受社會企業單位的青睞。高校選修課恰好在拓展學生知識面、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優化知識結構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內高校也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開展跨學科教育。例如,傳統以冶金為特色的綜合性院校,面對非冶金專業學生,開展《鋼鐵冶金概論》課程。我校面對全校非冶金專業學生開設《鋼鐵冶金概論》,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拓展知識面并開闊視野,使他們對冶金生產過程、國內外鋼鐵形勢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二是我校傳統冶金類院校,每年有大量鋼鐵企業來招聘,許多非冶金專業學生會去鋼鐵企業工作,學習冶金概論可以使學生對冶金工業生產的特點和基本概貌、冶金工業部門之間及冶金工業與其他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了解自己本專業和冶金行業的聯系;三是學習這門課,更好地培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與綜合思維能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提高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力。因此,冶金概論課程教學對我校為冶金行業培養開放式人才、對學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傳統《鋼鐵冶金概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我校屬于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但辦學模式趨于綜合性大學學科體系。在教育改革中,高校加強跨學科教育,本科生的教育課程也是各個學院相互交叉,我校作為冶金類的傳統高校,全校非冶金專業學生均設有20課時的《鋼鐵冶金概論》課程。然而,在《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學生不重視該課程,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對冶金概論不感興趣,選課具有盲目性與功利性[3],多數學生為了學分而選課,課堂上出現上課率低、參與率低、抬頭率低等“三低”現象。(2)上課學生專業差別大,由于非冶金專業學生對該課程認識不足,專業基礎又薄弱,授課內容及深度難以把握。(3)授課方法趨于單一的灌輸式教育。PPT上多以原理介紹、工藝流程、化學反應等,填鴨式教育不被學生接受。(4)教師采用統一式概論,偏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內容枯燥,學生缺乏興趣。(5)考核方式簡單化。考核均是一紙化開卷定成績,學生無壓力。

二、《鋼鐵冶金概論》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教學方式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4]。《鋼鐵冶金概論》這門公選課需要在形式與內容上做到新穎別致,才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興趣。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人為本,在了解學生的想法上,盡量使用形象化的教學語言,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從第一節課開始就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

(二)精簡性

概論課程課時較短,而且學生專業差別大,概論課內容不必詳細俱到,要“點到為止”,內容要關注重點及熱點,結合學生專業,有所選擇,有所側重。

(三)新穎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5]。因此,在《鋼鐵冶金概論》教學上,也不可僅關注課本的死信息,要時刻更新課件,把新鮮的資料與信息及時補到課件中。

(四)多樣性

《鋼鐵冶金概論》課程學時短,學生對專業知識深度認識不夠,教學上也是主要讓學生達到初步認識為主。因此,考核上不適合一卷式及嚴考專業難題。可適當增加平時作業與開展討論等,增加平時成績比例;卷面題目以考核學生基礎知識為主,難度不宜太大。

三、《鋼鐵冶金概論》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對于非冶金專業的學生,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與冶金專業聯系緊密的相關工科專業,第二類是其他工科類與文科類。前者在《鋼鐵冶金概論》學習上,對專業知識講解深度要求要更高一些。學生學習這門課的主要目的還是熟悉冶金工業的概貌與總體發展形勢,認知冶金生產的流程,了解冶金的節能、降成本與環保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思維能力。對第二類學生,不要局限在傳統工藝與理論的詳細講解上,而是重在介紹生產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上,可以讓學生對生產工藝有一定的了解,緊密聯系學生專業,時事政治、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第一類學生,除此以外,可適當增加基本理論和工藝原理的介紹。

(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

1.多媒體與網絡教學

傳統的板書式教育,可以集中重點,控制教學速度,有它的優勢,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現代的多媒體教學的介入,讓更多的知識可通過工程結構圖、彩圖、三位圖及動畫、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更加的豐富多彩。因此,通過多媒體網絡與板書相結合來展現更多的教學信息量與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尤其是冶金知識的工藝流程較多,許多反應均難以直接看到,通過流程圖、動畫與視頻,可以直觀了解冶煉過程,加深學生印象。其次,發起網絡教學方式。近年在各冶金高校與企業之間流行計算機網絡煉鋼挑戰賽。此平臺是由國際鋼鐵協會發起成立的,內容涵蓋鋼鐵生產等各個方面。網絡煉鋼平臺利用生動的動畫,展現了各種冶煉設備,介紹了冶金原理,核心為多個靈活的、涉及鋼鐵生產流程的游戲般的模擬。根據每一章內容,可向學生一步步展示相關章節的冶煉模擬,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設備與工藝,而且生動有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課后學生可自由在自己電腦上模擬操作,可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2.體驗式與研討式教學

針對學生的“三低”現象,有針對性地采取體驗式教學與研討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觀教育基地,或是布置專題題目,讓學生查閱資料后制作PPT、開展主題活動等[6]。而研討式教學是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觀看視頻或圖片,然后根據所觀內容來進行交流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讓學生獲得更深認識[6]。這二種教學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讓他們參與到其中,做到體驗式與啟發式教學[7]。在進行冶金概論的教學時,預先給定幾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比如,鋼鐵發展史、轉爐煉鋼的發展過程、鋼鐵寒冬與企業重組,等等。提前告訴學生,讓大家去查閱并做好準備,到時可以讓每個小班派出代表上臺講解自己的PPT,而其他同學抽取幾名來點評補充,教師在中間扮演組織者與總結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大量搜集鋼鐵冶金資料與新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這部分也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考勤。還有就是對現場煉鐵與煉鋼視頻播放后,讓學生來談他們的觀后感與看法,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分辨能力,促使形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與創新潛力,提高教學效果。

3.精講啟發式趣味教學

《鋼鐵冶金概論》課程面對的學生專業差別大,統一的課件方法是不行的,我校是要求所有非冶金專業學生必修此課程,建議修改此課程為選修,讓有興趣的學生,或是有意去鋼鐵企業相關行業就業的學生選修,顯得更加合理與人性化。而且,針對第一類與冶金專業聯系緊密的工科學生,可仍保持20學時課程;而對第二類與冶金專業聯系不太緊密工科或其他文科學生,可壓縮至10學時左右,只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冶金知識,降低學習難度,而且內容也只要采用講座式的教育,不必詳細展開具體工藝進行講解,即做到所謂的精講。結合學生專業,講解學生專業相關性的內容。比如說,針對金屬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學生,要細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針對文法專業學生,可講解礦石進口談判等類似事件,增加學生的專業敏感度與興趣;而針對醫學院學生,可聯系我校醫學院早期是以職業病為出發點的發展歷程,講解鋼鐵相關的職業病,讓學生結合自己專業來學習概論課程;同時,采取各種討論模式與模擬冶煉計算機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增強趣味性。

4.題庫式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傳統的一紙化開卷考試,學生成績均較好,但實際上掌握的并不牢靠,容易遺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高。建立一套多元化的題庫,試題類型可包括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繪圖、填表、問答與分析等題型庫,把題庫向學生開放,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做題,考試試題從中挑選,適當做些改變,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印象,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這樣可適當降低考試難度,而考核上則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同時,由單一的考試,改變為平時考勤、課堂討論與發言、話題論文、作業及閉卷考試的綜合考核方法,這樣可避免學生的抄襲現象。通過這種嚴格考核方式,既可以保證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減少學生對該課程不重視的現象。

四、結束語

在遵循《鋼鐵冶金概論》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上,針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相關的改革與實踐,結果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極大地活躍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查閱資料,上臺演講,或者是分組討論,豐富了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大大改善“三低”現象。同時,學生對該教學改革持肯定態度,尤其是對計算機模擬煉鋼表示了濃厚的興趣與較高的評價,做到了寓教于樂,有學生課后還自加練習,不懂課后還來提問,甚至還主動參加學校的年度全球煉鋼挑戰大賽比賽。這一切極大地鼓舞了我們教學改革的信心。《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教學方法及內容的改進,對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知識,并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同時,考核方式的改變,也能讓學生更加重視選修課,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對于我校這門公選課,只有將該課程的教學與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緊密結合,保證教學內容的合適度與趣味性,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同時,也與我校開設《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的背景相吻合,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作者:成日金 張華 周建安 何環宇 詹瑋婷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冶金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李慶祥.非化工類專業化工概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26-127.

[2]廖桂英,安黛宗.大學化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102-103+24.

[3]陳麥玲,陳嬡琳,車艷.關于加強高校公選課質量管理的幾點思考[J].雙語學習,2007,11:113-114.

[4]劉勝地.掌握學員心理特點用好行為導向型教學方法[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8(2):35-36.

[5]本書編寫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58.

篇4

關鍵詞:棉紡概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棉紡概論》一書是根據紡紗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新編的紡紗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修訂的。本書主要介紹棉紡的基本知識,概述棉紡原料的基本性質和選配,并介紹以國產FA系列棉紡設備為主的各工序設備與工藝以及新型紡紗方法等。本書共10章,其中第3、4、5、6、7、8章是重點,第4、5、7、8章是教學難點,下面針對教學實際總結如下教學方法:

一、理論聯系實際,充分調動學的學習積極性。

理論是枯燥無味的,如果教師一味的講解干巴巴的理論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應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這樣講解起來也輕松,同學們理解的也快;再者,學生也深刻理解了這些理論是怎樣運用到實際生中的,才會學以致用。

二、實物演示教學,增強學生理解和記憶。

棉紡設備中,有些結構和工作原理很復雜,很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這時候應該將一些設備上的零件拿到課堂上或在實習車間上課,當學生看著實物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理解起來輕松,記憶的快。比如在講解梳棉機主要結構組成和各部件作用時可以將蓋板、針布等較小的部件帶到教室,向學生認真觀察,再加上詳細講解,學生就記得較為牢固,理解的較為透徹。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第一,它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講解機器部件運轉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課件生動的表達出來,直觀形象,學生學習理解起來事半功倍。

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補充因教材滯后所致的教材上沒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設備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也可以追加與課程有關的其他知識點如人文社科的、機電機械的等等,來增加知識點,來幫助學生更還的理解所學知識,將紡織技術、設備知識點和其他學科緊密結合,系統理解。比如,在講解設備運結構和遠轉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追加機械、機電的知識點;在講解設備操作安全是可以追加人文社科放的知識點,讓學生增強安全責任感。

第三,可免除教師上課時板書的勞累,而更多地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授。課堂上如果教師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板書上,那就得不償失了。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目了然。除了臨時的必要的板書以外,可以不板書。比如只書寫本節課的課題,至于這幾科的大綱、重難點和作業等用多媒體就可以了,不必要一一都板書。這樣,教師就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識點的講解上,增強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增強了學生的停課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應該

一、 精講和自主學習相結合。

在教學中,對于很簡單的內容,要積極引導學生自治學習,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不用面面俱到。再者,要講究教學藝術,語言要精煉,不能拖泥帶水,這樣學生才愿意聽。

四、小組討論教學法的運用。

對一些通過分組討論能解決的問題,積極引導他們做好小組討論來解決。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有鍛煉了學的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解精梳機時,由于學生有了學習過梳棉機(普梳)的基礎知識,精梳機又和普梳機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原理也有相同的地方,這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習,逐個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針對性講解,效果非常好,

五、角色轉換教學法。

在教師把最難懂的講明白以后,有意將一些簡單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后給全體同學講解,來扮演教師的角色。這樣,學生即能體驗到上課的樂趣,又鍛煉了學習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啊。通過實際教學看這個方法真的很好,一些上課不愛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變得注意力集中了,上課認真聽講了;一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差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增強了;一些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學生變得開朗了。

六、邊理論邊見習。

篇5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概論”課 文、理工科 差異性教學

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高職學校為1276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60%。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概論”課教育,大力推進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證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又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本身的要求,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現狀

近年來,我國理論界對于“概論”課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有較大的突破,但關于“概論”課教學理論研究中,對于“概論”課教學的一般性理論探討較多,而專門針對高職院校怎樣進行“概論”課教學的模式探討較少,根據“05新方案”精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由原來的五門縮減為兩門,同時課時減少,而“概論”課教學內容乃是根據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專科統一制定的教學基本要求設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統編的。而不同層次的學校學生素質差異是很大的,對教師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理工科學生日常實訓時間多的特殊性,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材內容,活化教材成為各高職院校當前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點任務,為此,四川省教育廳特委托四川幾所高職院校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四川省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專題研究。該研究雖然在院校屬性和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但所有專題的教案、課件、案例,以及實踐、作業等運用于所有專業學生,沒有差異性,致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至今還沒有出現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狀況和認識,認為要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對文、理工科學生實施差異性教學。

二、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差異教學的原因

依據在實際教學中的觀察和總結,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概論”課應實行文、理工科差異教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授課學時的差異

高職院校的特點決定了學生以后的發展方向多數是直接走向企業一線工作崗位,所以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每學期都要進行一定時間的實訓,特別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且其每學期實訓時間比文科專業學生要長,以本學期教學班級為例:機電專業實訓時間是4周,而英語專業實訓時間只有1周,兩個專業授課學時相差達6個學時,如果教學計劃針對所有專業,就會出現有些專業“概論”課內容講不完,或者有些專業“概論”課內容講完了,而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還大量剩余的現象。為了避免“吃不飽”和“吃撐了”的現象,根據文、理工科授課學時的差異要制訂差異性的教學計劃。

2.掌握程度的差異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不同層次,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差異很大,在“概論”課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有這種感受:上文科專業學生的課比較順暢,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常常只要老師提到上句,學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常常在老師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樣回答問題,課堂死氣沉沉,老師經常感覺很疲憊和挫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專業學生大多經歷高中文科政治、歷史的強化培訓,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得比較好,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時對政治、歷史不重視,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得也比較差,致使文、理工科專業使用案會出現:理論性太強,知識性太弱,理工科專業學生認為太難,聽不懂;理論性太弱,知識性太強,文科專業學生認為太簡單,在重復高中的東西。所以根據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性,必須編寫差異性教案。

3.學科專業的差異

高職院校大多是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目標培養學生,所以所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基本以市場和社會為導向,但專業不同,對市場信息和社會信息了解和關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專業學生趨向關注社會動態和社會現象等宏觀方向,理工科專業學生趨向關注本行業狀態和本專業技術動態等微觀方向,加上大一基礎專業學習中,文科專業學生會更多注重素質方面的培養,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則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特別是專業技術方面的學習,從而對文化素質的培養不足。造成的結果是:“概論”課使用社會案例,文科專業學生比較感興趣,而理工科專業學生不太感興趣;“概論”課使用理工專業案例,理工科專業學生比較感興趣,而文科專業學生不太感興趣。為了使各專業學生感興趣,必須差異性選擇案例。

4.領導重視的差異

高職院校各系部領導的任命,雖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領導由本系部專業相關畢業的領導擔任。文科專業系部領導大多文科專業畢業,對“概論”課了解比較多,比較熟悉,也比較重視,而理工科專業系部領導大多理工科專業畢業,對“概論”課了解比較少,比較不熟悉,也相對不太重視。文、理工科專業系部領導重視的差異會導致本專業輔導員和學生重視的差異,因此要使學生重視這門課必須使這門課與其專業緊密結合,不同的專業使用不同課件、布置不同的作業,能使其領導了解這門課,覺得學習這門課對本專業有用,從而重視這門課,最終使學生重視這門課,喜歡這門課。

三、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差異性教學的對策

通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學生差異教學勢在必行,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差異性教學?我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教學計劃差異制訂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職院校的現狀,我們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課學時存在差異,以本校為例,文科與理工科專業授課學時相差6學時左右,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必須根據各專業教學進程表和各專業的特性,由本專業“概論”課任課老師制訂教學計劃,不能所有專業使用學計劃。

2.教案差異編寫

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要求教案必須差異編寫。文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較高,一般知識性問題都有所了解,點到為止即可,所以文科專業教案可加強理論方面的闡述,特別是理論結合實踐部分;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較低,一般歷史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都不甚了解,知識性問題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專業教案要加強歷史、社會和知識方面的闡述,特別是基本文化素質方面的講解。

3.課件差異制作

課件教學已經是當前理論教學的主要手段,課件制作成為每一位老師的必需技能。“概論”課課件教學成為主流,但不管按章節的傳統講課還是當前熱門的專題講課,課件模板和制作風格都是一樣的,沒有文、理工科專業的差異,而現實是文科專業學生想象思維比較豐富,跳躍性思維較強;理工科專業學生邏輯思維比較強,喜歡按某種順序、規則想問題,掌握內容。因此,“概論”課課件制作時文科專業要多用圖片、動畫等引發想象的內容,而理工科專業要多用圖表、數字和序號等直觀的內容,這樣比較符合各專業的思維方式,便于了解內容,理解所學知識。

4.內容差異講授

課堂講授是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環節。有些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學生喜歡“概論”課,提高課堂講授的針對性是關鍵,對文科專業學生應該多結合社會現象和社會動態相關案例,把政治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深入淺出,既要避免重復以前的內容,又要使同學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找到理論根據;對理工科專業學生應該多結合歷史事實和專業方面的案例,把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結合起來,使同學們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理解當前國家的現狀和政策,把自己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切聯系起來。

5.作業差異布置

課堂講授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課程的結束,課后作業的布置對考核內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關重要,但高職院校“概論”課課后作業的布置一直都不夠重視,也沒有統一要求。本課題組從課題組教師的經驗出發,認為要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布置課后作業,而且文、理工科專業要差異布置:文科專業學生要多動、多調查、多制作,把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中;理工科專業學生要多想、多思考、多總結。把實踐中的體驗升華成理論,這樣才能使各專業學生和領導覺得“概論”課與本專業、本人有緊密聯系,有實用性,從而重視“概論”課,喜歡“概論”課,提高“概論”課的實效性。

6.考試形式與內容的差異

基于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以及教師對他們講授上的差異,我們認為,期末考試時,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在考試形式與內容上也應有所差異。文科生可以半開半閉,閉卷部分,側重于基本理論;開卷部分,側重于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專業學生,可以全部采取開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們在開卷的情況下,對“概論”課基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與熟悉程度。

參考文獻:

[1]單春曉.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建設的進一步思考.職業技術教育,2009,35.

篇6

關鍵詞:運動規律;困境;途徑探索

1 動畫運動規律課程的教學意義

運動規律課程是動畫專業學生前期一門必修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動畫語言的感知力和把握力,提高學生的原畫水平,為將來的動畫創作打下堅實基礎。動畫片中的原畫設計,作為動畫影片的主要繪制者,應該對運動規律熟練的掌握并運用,將物體運動與動作設計得更加完美,體現出動畫影片的特殊藝術魅力,從而更好地闡述主體意圖,使動畫角色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2 運動規律課程中的存在的問題

2.1 表達方式的單一,繪制過程枯燥乏味

學生進入大學選擇動畫專業,源于對動畫的喜愛。動畫片中角色生動夸張的表演給了他們很多快樂。現實授課中,該課程要有大量的作業練習,需要學生在透臺上繪制原畫和動畫,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感覺到枯燥乏味。普遍反映運動規律的課程磨滅了自己對專業的愛好。如何使課堂生動起來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運動規律是不是一定要在透臺上完成還是有更多的途徑,其他途徑能否很好的詮釋動作的原理,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授課效率。

2.2 學生在繪制時僅僅注重繪制,忽略時間、空間、張數、速度之間的關系

研究運動規律的方法重點在于掌握時間、空間、張數、速度之間的關系。學生甚至在每個頁面上忽略標注速度尺,或者標注的速度尺都是勻速運動沒有加速和減速變化,動作快慢節奏不明顯。

2.3 動作格式化

在做練習中學生動畫的動作設計都過于模式化不夠生動和夸張。往往學生在繪制作業時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但是在如何將動作做的有意思有創意,如何完美表現上思考過少,缺少創新思維。

3 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索

3.1 運用多種技術增加運動規律課程的表現方式

動畫的表現方法有很多,如定格動畫,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其中只有傳統的二維動畫是利用紙和鉛筆在透臺上進行繪制,我們可以嘗試采用其他方式來理解和掌握運動規律原理。如采用和定格動畫相結合方法,例如人物運動中的走、跑、跳的運動規律,我們可以使用固定數碼相機拍攝泥偶角色或剪紙造型進行完成。人走路的原理動作要領兩替和兩手交替時的動作是相反運動方向,也就是邁右腳時伸左手,邁左腳時伸右手,肩部和骨盤傾斜度也是相反的。前進時整個軀體呈波浪式前進,雙腳跨開時身體最低,一腿直立垂直支撐時身體最高。手部與腳踝運動時的軌跡是弧形運動。使用數碼相機逐格拍攝泥偶角色或剪紙角色的走路,拍攝時表現出上述的原理和要領,然后通過軟件合成動畫。學生一樣能掌握人走路的運動規律,同樣能到達教學的目的。另外也可以使用計算機軟件操作來完成這些作業。如今動畫軟件非常多,常用的有Flash軟件,在作業練習中也可以考慮通過flash操作完成練習,以上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授課效果。

3.2 通過近似形練習相同形狀不同性質物體運動理解時間、空間、張數、速度之間的關系

運動規律課程學生著重考慮在于研究上一幅畫和下一幅畫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考慮繪制每張畫面里的內容。運動規律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所涉及的范圍大致包括人物運動規律,動物運動規律,自然現象運動規律等幾部分的內容,在實際繪制中,研究對象如何進行運動,包括它們的運動軌跡、動作表達、動作節奏以及所需要的時間。相對每一格畫面,更應考慮上一格畫面與下一格畫面之間,整體與局部的各個關系畫面之間所產生的動的效果。在學習中表現人或物的運動,既要以客觀物體的運動規律為基礎,又要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創造,而不是簡單的模擬和復制。課程中自始至終強調時間這一個概念,在學生作業上通過同一種物體表現不同密度的動畫練習,如同一個球體在表現為鉛球或氣球時動畫是不同的,鉛球落地時加速,時間快張數繪制少。落地時幾乎不變形,彈起高度很低,停止時減速。氣球在空氣中受到氣流的影響落地的軌跡是曲線的,還有回升的狀態,受氣流影響飄動時回升狀態為減速,下落時又是減速,落地時加速,然后變形彈起時又加速,在地面上彈起數次力量衰減動作停止。整個運動張數多,時間長,運動和鉛球相比較復雜。通過這個啟發學生把時間這個概念加入繪畫進行思考。

3.3 學生在做作業時,動作都是格式化,缺乏創造思維

課程人物走運動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都是人物正常走,然而生活中人物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區別,不同人物不同年齡的走路是不同的,同一個人高興和傷心時走路也是不同的。學生的作業沒有把上述情況表達出來。在授課過程中,僅僅老師授課方式是不可取的,需要積極的和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作為一個演員來表演特定情況下的動作,如小偷。或者一個丟錢包的人等讓學生表演。如小偷躡手躡腳走路,或丟失錢包失落情緒下走路,通過DV記錄下來。然后通過單張圖片與學生一起分析不同情況下運動狀態的不同,偷偷摸摸走路時怕別人看見,姿態是縮腿縮手,腳步落地時怕制造響聲時間慢。丟錢包時情緒低落,低頭,走路無力,抬腳時動作緩慢,這些特點通過單張播放引領學生分析和研究,培養讓學生觀察生活提煉動作。個人認為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比學生按部就班繪制好一個作業更有意義。同時讓學生參與課堂,讓課堂氣氛更輕松,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4 課程練習的甄別

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涵蓋的內容多,如動物運動就分為獸類運動,禽類運動,魚類運動,昆蟲類動物運動等。但是這門課程的課時有限,所以在作業安排上要有考慮,提煉出動畫片中出現頻率相對多的,或者更有代表性的動物進行練習,如獸類就分為蹄類、犬類、貓科類在授課時全面講解這些運動的相似處,與形體上的不同點,在作業安排上就可以選擇馬的走路,跑步來繪制。如果將來在動畫制作中遇到其他的獸類運動可以找資料做參考,很多運動規律動畫書上都有這些動畫基本運動規律,可以作為字典來學習。該課程屬于實踐課程,單獨的作業練習,只能掌握基本的要領,最終的目的是完成動畫分鏡中的動作。作為教師要關切學生的未來就業,該課程在目前社會工作是原畫師,課程的后期就要讓學生體驗原畫師的責任和任務。所以就需要找一些分鏡給學生進行聯系,讓學生更好的明白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4 結語

本文在論證教學方式上采用的是啟發式教學,同時在此基礎上闡述并分析了在運動規律這門課程教學時,怎樣讓學生學習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研究的方法,同時也對運動規律的重要性和其內在的規律做了總結,關鍵要讓學生有興趣的去學習,在教學上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其知道學習此課程的用武之地,使該門課程真正在實踐中得到運用,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提高。同樣這門課程和教學的教師才會得到認可和信任。這樣也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聰.動畫運動規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7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課程;原則;教學階段

傳播學是一門探索人類傳播規律的科學,是學者們研究傳播現象、總結傳播規律的專業性學科,主要介紹傳播的定義、類型、方法、理論研究成果等。學習傳播學有助于學習者對習焉不詳的傳播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這使得傳播學科具備了相當強的理論性。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課程是一門介紹傳播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它在相關專業中都屬于專業基礎課。由于傳播學發源和發展于歐美,如何將傳播學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科學、正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是傳播學科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可以提供系統方案。因為教學是一個系統,由教學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媒介、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其中涉及到學習規律理論、教學規律理論、傳播理論。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教學活動和教學信息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為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提供了原則和依據。教學設計需要應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并通過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協調、聯動、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及其任務。結合我校傳播學概論多年教學面臨的實際情況,課程組確立了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教學效果為導向、以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為指導、組織其他教學環節要素的方針,形成了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和三個階段。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

1、堅持教學內容講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因為傳播學學科發生和發展于歐美國家,其理論、方法等也是對發生在其時空內的傳播現象、傳播行為的反映。首先,我們在引介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其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它們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要讓學生意識到,歐美國家產生的傳播理論在進入中國后,必然也要經歷“本土化”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種理論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經歷補充、修正,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有利于打破學生應試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確定不變的認知定勢。

2、堅持教學目的提高學生能力原則

高等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應該是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教育。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也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傳播學理論內容是什么,而應該是通過了解理論的形成過程、針對什么樣的問題提出什么樣的解決方案等,使學生具備關注社會發展、發現問題的敏感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好理解、處理各方面關系的現代公民素質。

3、堅持教學方法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為達成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在此原則基礎上,課程組設計了教師主講型、教師指導型、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四種課型,用于《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其中,教師主講型利用現代網絡、多媒體等媒介,將圖像資料、聲音資料、視頻資料、動畫演示等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同時減少了板書的時間,增加了與學生的互動。對重點內容輔以傳統教學手段,在黑板上進行適當板書,強調重難點,陳列知識大綱。教師指導研究型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內容和方法設計,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始于問題、基于發現、凸顯創造性特色的一種教學模式。①此外,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等課型設計作為輔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有助于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探討。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組采取了競賽、鼓勵、個別輔導、課下談心等方式,讓學生克服懶惰、畏難情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綜合發展,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的同時,兼顧學生的不足予以彌補。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在組團作業時采取角色輪換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予以發揚和補足。

二、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

1、教師傳播學理論講解分析階段

傳播理論講解是傳播學概論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涉及到眾多的定義、理論、方法、制度等。一方面,理論講解起來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趣;另一方面,有些理論已經是常識性知識,沒有太多可以深入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傳播學作為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的交叉性特征突出,通常會涉及到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知識貯備和視野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上問題的存在,需要授課教師做到深入淺出,將理論講透、講活。除了具備對理論的深刻理解之外,還需要教師的多學科素養、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建立起傳播學的觀察和思考習慣,對理論進行案例式解讀,化解單純理論講授的枯燥,并建立學生對日常現象傳播學的觀察視角。

2、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現象階段

理論講授教學會造成學生“學完就忘記了”“考試過后就沒關系了”。不和實際建立起足夠的聯系,也就不能建立合理的實際聯想,導致學生常常追問,學習傳播學概論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大四考研時的一門專業課嗎?學習之后在工作中也“用不上”,“學了無用”的論調會讓學生進一步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對此,在教師完成理論講授階段之后,應該將學生帶進入到嘗試運用傳播學理論對傳播現象進行分析的淺層運用階段。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傳播學角度的觀察和分析。比如,講到人際傳播時,讓學生找出生活中人際傳播的場景、俚語俗語(見面三分親、百聞不如一見)等,對照人際傳播的特點,化解了學生對傳播學理論晦澀難懂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樂于主動去對照傳播理論的現實化運用。其次,利用新聞輿論熱點、娛樂八卦、影視作品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從傳播理論的層面予以關注,進行簡單的分析。比如,在講授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內容時,我們設計了諸如:什么是狗仔隊?面對狗仔隊的行為,如何理解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之間的矛盾?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平衡?等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參與分析思考的熱情。

3、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到傳播行為的實踐階段

傳播學理論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必須將其運用到具體的傳播行為中才有意義。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傳播學理論的“有用”,我們結合專業特點,設計了一些實踐環節。因為我們是在廣告學專業中開設傳播學概論課程,就將廣告的有用性作為前提進行設計。比如,針對一個廣告任務,分別進行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的廣告傳播創作,將它們進行對比,找出在廣告策略上、創意上、表現上等的各種不同;或者,針對同一廣告任務,制作分別刊發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不同媒體上的廣告作品。這些應用和實踐不僅消除了學生學理論無用的錯誤認知,還起到督促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創新實踐的作用,深化了教學效果,將課堂知識落實到實際意義中,也體現了傳播學科對傳播實踐的指導。

作者:佟文娟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楊靜.針對廣告學專業本科生的傳播學教學之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

[2]汪靖.傳播學課程的教育目標與教學實踐研究—基于廣告學專業學生特點的思考[J].東南傳播,2011,(6).

[3]劉興豪.論學生主體性地位在<傳播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社科縱橫,2013,(4).

篇8

一、在三維動畫中及時演算動畫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動畫產業非常巨大,能夠被分成很多種類別,以技術的不同來進行分類的話有多種形式。如果從播放的關系和渲染的關系來進行分類的話,那么就可以將動畫產業分為預渲染動畫與及時渲染動畫。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電視與動畫基本上都是在渲染完成之后再給大家進行觀看的,我們把這些作品叫做預渲染動畫,也就是CG動畫。還有一種就是即時演算動畫,被大量的應用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當中。“即時演算”也有一個外文的名字——RealTimeRendering,也可以稱呼他為程序動畫或者是實時渲染等。用動畫制作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在對一幀進行渲染完成之后再進行下一幀的播放,在播放完成之后在循環上一程序。正式由于他們兩個之間的這樣的關系,致使以往的CG動畫在很多的形式和流程上都不能夠適用了。在實體產業當中,人員團隊和動畫在這兩種動畫上沒有能夠分享的地方。因此,為了適應當今的即時演算動畫的優勢,就必須去重新組建團隊并且建構嚴謹的流程體系。因為這當中的各種原因,使得現在的教學不能夠適應突飛猛進的新媒體發展。

二、即時演算動畫和三維動畫的區別

即使演算動畫的流程體系模式是不固定的,卻共同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在客戶提供給硬件系統的情況下,把自己事先制作好的材料依照客戶的要求和條件進行播放。只需要給播放設備提供動畫文件和貼圖材料,播放設備能夠完成溝通界面;處理來自各種被輸入設備的控制信息和不同主機與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換;通過光照、渲染、動畫這些的子系統來完成最后的動畫作品。引擎在及時演算動畫中占據最主要的位置,不一樣的引擎規模與模式都會導致不同的畫面質量與動畫風格。比方說:簡單的FLASH動畫,只要有播放程序就能夠進行操作并且進行欣賞。但對于一些大型的網絡游戲來說,卻需要花費巨資進行引擎的建設,并且需要經過很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開發與升級,還要規模非常大的服務器組對服務端進行承擔,并且還需要全球各地的客戶端共同幫忙承擔,這樣才構成了一個健全的體系。引擎取代了一大半的之前的動畫模式的工作。而且所做的還要更多,比方說物理引擎的中心部分:碰撞檢測是一種判斷引擎的好壞的主要標準之一。它能夠對關于兩個物體相互碰撞后的參數進行計算,并且能夠呈現出碰撞之后的現象。他有這樣的優點,就是可以模擬出不同原因導致的各種后果,并且是在數據不再增加的情況下。這種技術能夠對新媒體動畫的互動進行保障。正在流行的《憤怒的小鳥》游戲就是由于二維物理的碰撞而帶來的可玩性的體現。傳統的三維動畫里的繁雜的部分在即時演算動畫的制作過程中被大量的減少了,這樣可以使藝術家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整體風格的把控和模型貼圖的創作上。

三、在新媒體中即時演算動畫技術特點的優勢

即時演算動畫擁有和CG動畫不一樣的架構形式,因此他就擁有和CG動畫不一樣的數據儲存。之前的CG動畫的數據基本上都是通過特定的格式對圖像的序列幀進行壓縮而產生的。而即時演算動畫卻能夠將數據的存儲分為兩塊,第一塊是程序文件,第二塊就是被選用的先前制作好的素材。在預先制作好的素材當中,基本上都是貼圖、模型文件,很少是動畫的關鍵幀的信息和骨骼文件。和CG動畫相比容量要小很多。例如3D科幻的電影《阿凡達》,發行于2009年底,育碧公司幾乎同時發行了一款叫《阿凡達》的改編游戲。他們的技術和畫面在當時都是處于領先地位。游戲里面的角色、背景和美術的風格和電影當中的相同,并且,在游戲里面,主要的環節都是采用即時渲染制作的。正常電影的時間應該是178分鐘,但是經過壓縮工序后,它的容量達到1.88GB。而游戲的容量大約是3.98GB。基本上比電影大一倍,但是游戲的整個過程卻需要好幾十個小時,如果再將不同的任務和其他的分線任務包括在內的話游戲時間就可以達到30個小時之上。所需要時間是電影的十多倍。并且游戲擁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夠達到1680×1050的高清分辨率,能夠使用3D設備進行觀看,擁有非常好的畫質,比壓縮過的電影好很多,它的真實程度就跟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據此就能夠看出來,它擁有比CG動畫更小的儲存空間。這樣的程式化的存儲方法和計算方式,可以節約空間,也可以這樣說,把即時演算動畫看作一個“矢量圖”。在當今這個新媒體騰飛的態勢下,高速便捷是人們的需求,即時演算因此備受恩寵。

四、動畫教育中即時演算動畫的教學

1.專業基礎課強化平面設計能力

專業的基礎課大部分都是以藝術基礎理論為核心的,例如動畫概論和藝術概論等;繪畫方面的基礎技巧課則是輔助開展的。例如色彩、素描等。不管是即時渲染動畫還是CG動畫都以這些為基礎。但是即時渲染動畫的界面設計要求、人機互動和互動性要求要比傳統的CG動畫高,更加廣泛。主要有三大核心構成,即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平面構成等。通過這些課程,可以使學生的平面設計能力得到強化,交互界面的設計能力得到提高等,并且這種產生的審美能力能夠使學生在面對移動媒體和新媒體形勢下即時渲染動畫在跨產業設計的要求上能夠靈活的應對。

2.專業理論課適應新媒體審美特點

作為教學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理論的課程非常重要,在動畫的前期編導和創意類的理論課程可能需要被減少,甚至完全舍棄。新媒體同即時演算動畫的結合嚴重改變著動畫的形式,在采用影視作品審核機制的中國這種改變是革命性的。在的角度看,移動媒體和新媒體的作品的和傳播的渠道更加快速和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落實到作品當中快速傳播。另一方面,的數量是以幾何級的方式增長的,帶來更多的選擇。每個人都能夠發現符合自己性格的資源和作品。形式和數量的劇增要求作品要更直接更快的表現出自己的特點,或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個性,最后獲取更多的“點擊率”或是觀眾得到利益。形成了這種“快餐化”的特點。審美的主流趨勢會越來越淡甚至消失,“個性”在一定的方面來說是一種共性。現在的傳統動畫的編劇和創意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在的產業要求。但是,不管動畫的形式怎樣改變,但是他的藝術形式以視覺為主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在之前的理論課程制度中,分鏡臺本設計、視聽語言這些類型的課程成為需要加強的重點。對于試聽語言,有很多的規則和經典的模式來約束和學習我們的傳統教學,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創作過程中,有經常把學生礦在既有的模式中,使學生難以創新。在動畫的實驗性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包容的看待學生的嘗試,學生雖然可能會由于知識體系不全面而形成各種“個性”,但是我們可以把其作為創新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傳統動畫的教學流程要在實驗動畫過程中盡量淡化,給予學生突破的空間。

五、即時演算動畫是三維動畫教學轉型的突破口

即時演算動畫的技術給其帶來了兩個優勢,第一就是,因為容量較小,給傳輸、儲存等帶來而方便。當今全球都處于移動媒體時代,更加便捷的傳輸和共享往往比畫質更重要。第二點是,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互動性,現在各行各業都要求人性化,客戶也越來越重視自定義要求,即時演算動畫符合客戶的要求,同時還表現出強大的親和力。因此,即時演算動畫不僅在娛樂上有優勢,在其他領域也承擔著交互體驗的手段。總體來說,即時演算動畫符合當下的發展趨勢,迎合了新媒體的發展時代。

六、總結

篇9

關鍵詞:鐵道概論;教學;創造性

《鐵道概論》是鐵路中職學校中各鐵路專業開設的一門共同基礎課,該課程系統又扼要地講述鐵路史、鐵路運輸業、鐵路運輸設備以及鐵路運輸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運用。通過對《鐵道概論》學習,要求學生對鐵路運輸業有概括的認識和了解,尤其要求學生掌握鐵路運輸設備的基本構造、基本原理。為學生后續課程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充分了解鐵路運輸現狀和發展趨勢,借此開拓眼界和思路,及時地去努力學習和掌握新的鐵路運輸設備的新知識、新技術。筆者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并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提出了對《鐵道概論》課程所采取的一些教學方法,并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鐵道概論》課程的特點是內容多,實踐性和綜合性都比較強。而學生對鐵路還比較陌生,缺乏感性認識。如果只是還按照老的照本宣科的講課方法,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會逐步失去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越來越差。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日趨成熟與普及,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教育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越來越受教師和學生的青睞,當然,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想運用好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手段,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設計和制作出符合教學要求的多媒體課件。所謂多媒體課件就是利用計算機教學所需的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按照一定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組合而成的教學程序,多媒體課件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友好的交互環境,圖文并茂的顯示功能等特點。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話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教學實踐表明,該方法的使用對突破教學難點,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等有著積極作用。寫文章我們講求“觸景生情”。在本課程的課件上筆者主要圍繞創造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情”的總體要求制作課件,通過現場實際拍攝圖片和視頻的方法,將其編輯進課件中。突出了直觀性和現場實際生產情景的再現。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幅提高,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二、導入案例,以例助教

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若時間久了,對學生的刺激性也逐漸下降。針對此種情況,在導入教學時及時引進鐵路發生的有影響力的事故案例,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中間有機穿插好教學內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鐵路信號時,就引入甬溫線發生的動車事故的實際案例,在講事故原因時,學生主動認真地去了解信號的基本原理,通過原理分析這樣的事故到底是人為還是設備原因,加強了對信號的理解,也通過事故進行了一次職業道德的教育。

三、提優促整,分組學習

針對學生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課堂教三遍,不如學生教一遍。有的學校旁邊就有鐵路車站,學生通過手機就能取得一定的素材。因此,在課堂上提倡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互相討論。教學中,采用“提優促整”的模式,即提拔少數優秀學生為組長,以學生帶動學生的模式,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效果。通過在課堂上學生各小組輪流上臺講授學習的內容,自由討論,互相交流。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使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自覺探索新知識,使學生從“被動型”變為“主動型”,主動完成學生知識框架的構建和更新。同學之間都會有攀比心理,這樣能提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確實缺乏學習熱情的同學,教師給予單獨輔導,挖掘他們的優點,并給予恰當地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分組學習”過程中,分組時要注重幾方面問題:

1.合理分組

分組之前,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要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各小組的力量一定要均衡,使每個小組在開始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組要有1~2名優等生,要使優等生主動承擔起幫助落后生的責任,這樣既能使優等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也可以激勵差等生。

2.制訂有效的獎勵機制,對有突出表現的小組尤其是小組長進行期末獎勵

這樣分組不但利于學生問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個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恰當運用鼓勵性評價,最終完善互動性環境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質,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的培養,多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應細微觀察,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合理成分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而完善互動性學習環境。

篇10

關鍵詞: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課程;研究型教學

現代工業產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經成為機械、電子、汽車、家電、通訊、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等領域產品生產的重要手段和發展方向,是實現少、無切削或近凈成形的重要工藝方法。模具技術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產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志[1-2]。盡管我國的模具工業近年來在不斷發展,但模具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還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技術方面。模具工業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掌握先進模具設計和制造技術的人才,而模具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高等學校責無旁貸的職責。因此,近幾年,不僅高職院校,國內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繼開設了模具設計制造專業課程,爭取為模具工業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一、高等學校模具課程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大連理工大學是國內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兩所高校之一,先后開設了“精密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高分子模具設計原理”、“模具概論”、“塑料成型技術”、“模具制造工藝”等一系列模具設計制造專業課程,并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在模具教學和科研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模具專業人才。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發現,盡管包括我校在內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專業和模具課程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致使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不能滿足我國模具工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教學和實踐脫節,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的講解,實踐教學內容不足,缺乏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融通,致使學生不能對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無法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2)缺少形象生動的案例教學,教學方式過于僵化。盡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學”,但很多情況下更接近于“舉例說明”,案例往往是輔助要點的講解,學生不能對整個模具設計案例進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

(3)授課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缺乏互動式的討論和雙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學習,學生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興趣、習慣和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

(4)過于注重課堂教學,缺少課外、實物演示和生產現場教學環節。模具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單憑課堂的講解,會導致學生缺乏模具實物的認識,不能產生對模具三維空間實體的想象力,進而導致整體教學效果較差。

(5)考核方式陳舊,多數高校的模具課程仍然是期末筆試一卷定“終身”的考核方式,評價方法單一,忽視了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知識和問題的主動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模具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基于問題和研究,把教學、科研、實踐在人才培養中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知識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突出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統一,學生從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變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動學習,并在這種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訓練思維能力、發展個性[3-5]。模具專業課程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即包括模具結構設計與優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藝理論和方法,它不僅是多學科領域知識的綜合,更需要有實踐環節的真實體會。因此,通過選用典型案例,來映射模具課程內容的所有關鍵知識點,將知識的具體應用和應用過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再結合實踐進行研究型教學,對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主動實踐,培養創新能力和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基于上述分析,對模具系列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傳統的以模具成形理論基礎模具成形工藝模具成形零件結構工藝性模具成形設備模具設計模具制造為主線的知識灌輸型課程講解體系,以若干個典型模具設計和制造案例為研究對象,在課程初期即給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發的問題為引導,循序漸進和由淺入深地展開課程基本內容的講解,重點突出每部分內容的關鍵知識點,以模具設計和制造過程的分析方法為主線,將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融為一體。

(2)從模具成形制品設計和制造問題的分析入手,按照實際模具設計和制造過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結構模塊和設計制造知識為重點,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結構為對象的若干知識點。然后從模具設計和制造整體優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結構設計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學生對模具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模具設計師應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質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圍繞授課內容提出能引發討論和發揮想象力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分組討論,給出模具設計方案。然后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設計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歸納總結出關鍵知識點并重點講解,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同時,教師通過介紹模具設計和制造研究領域國際前沿的一些熱點問題,結合教學內容,引出該領域科學問題的研究方法,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思維與主動探索過程中學習知識。

(4)針對模具課程的特點,采用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網絡、現場實物并用的多介質、多手段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內容的性質,選擇相應的授課方法和手段。建立課程的動畫、視頻和網絡資源庫,將課程內容形象化、簡易化和趣味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切實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要點。

(5)研究新的課程考核方法。模具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工程應用性,傳統的通過一張試卷的考試方式存在明顯弊端。現在我們嘗試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辦法,把重點放在平時的考核中,分階段、分內容、分知識點進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權平均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考試中增加了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內容,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探索和創新。

三、模具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

實施的教改課程包括“塑料模具設計”、“高分子模具設計原理”、“模具概論”、“精密模具設計”、“塑料成型技術”等模具設計制造方向本科生專業課。以“塑料模具設計”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為了確保課堂的教學質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學實施計劃,按照計劃編制了具有模具設計課程特色的教學大綱,將原來的知識原理講解為主的教學計劃轉變為以典型案例為主線、逐步引出知識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實踐的內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與選擇。注塑模具種類很多,各類注塑模具的設計既有共同點,又具備自身的特點,因此,必須對各類塑料模具設計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選擇合理的教學案例。盡管塑料模具種類繁多,但按照模具結構分類,可分為兩大類即單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當塑件中存在側孔或側向凸凹時,模具又需增加側向分型機構,而澆注系統的設計尤其是澆口形式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到注塑模具結構及其復雜程度。因此,我們選取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澆口形式作為典型案例,即直澆口、側澆口及點澆口:

① 案例1:直澆口式單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這類模具又可分為不帶和帶側向分型機構的直澆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兩類。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結構簡單,裝配圖和零件圖簡單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齊全,適合在授課初期作為典型案例講解。

② 案例2:側澆口式單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這類模具又可分為不帶和帶側向分型機構的側澆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兩類。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結構與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結構復雜,適合在授課中期作為典型案例講解。

③ 案例3:點澆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這類模具又可分為不帶和帶側向分型機構的點澆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兩類。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順序開模,自動脫凝料,模具結構復雜,適合在授課后期作為典型案例講解。

三類典型案例根據不同的授課階段,由淺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課知識的整體性,又讓學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根據典型案例,整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整合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加減,而是在新的教學觀念指導下的重新調整與組合。根據典型案例,將授課內容整合為模具總體結構設計、澆注系統設計、排氣系統設計、溫度調節系統設計、脫模機構設計、成型零部件設計和側向分型機構的設計等幾個功能模塊。每一部分功能模塊都結合典型案例講解,便于學生對授課知識點的理解。

(3)完善多媒體教學課件及動畫,制作用于教學的模具實物。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對教改實施效果有很大影響,結構合理、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對原有多媒體課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動畫內容和圖例。另外,還準備了30多件模具實物,為同學們在課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通過實踐和探索,以新的教學思路組織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積極參與對話、討論、辯駁,形成“教師陳述問題,學生多人猜想反駁”的“對話共同體”課堂模式。重點章節的講授由傳統的教師一人單講改為學生上臺合講,形成了“猜想與反駁”的課堂討論氣氛。主要講述章節,教師首先簡要介紹今天的知識點和問題,然后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案的多種可能性,然后在隨后的教學中逐步將學生心中的疑問給予解答。教學手段上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放映動畫,引用圖例和演示實物,產生了一種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課后為學生布置思考題。

(5)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中期,設置1-2學時的參觀實習環節,通過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產實習和教師現場講解,使學生對模具企業生產與管理模式、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模具結構、模具加工設備和模具加工的工藝過程等知識有較全面的感性認識,為下一階段的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6)改革課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筆試、大作業和口試答辯相結合的方式。筆試中注意了試題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知識點,注重了對學生模具設計基本原理和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業是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點,對考察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據模具課程的特點,結合典型案例,選擇了一個帶有側孔的方形殼體塑件作為考核對象,分別讓學生們設計三類注塑模具即帶側向抽芯機構的直澆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帶側向抽芯機構的側澆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帶側向抽芯機構的點澆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學生畫出模具裝配圖并采用答辯的方式給出大作業最終成績。這種考核方式既讓學生們系統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設計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與展望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學生對校改實施效果的反饋信息。問卷調查涉及學生對授課方式、教學計劃安排、課件和動畫及實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選擇、實踐教學、教師授課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總體評價等17個問題,并采用了無記名的方式,收回問卷118份。在學生認同度調查數據中,95%的學生對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認同,5%的學生基本認同,他們一致認為案例式研究型教學方法對于提高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應用能力給予了很大幫助。

通過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改革的嘗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后,需要對這種全新教學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期望未來能夠形成一種適合高等院校模具專業課程特點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為我國模具工業的振興與發展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祁紅志. 模具工業的發展與模具專業群的建設[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44-47.

[2] 劉全坤,王成勇,劉傳經. 模具技術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的重點[J]. 模具工業,2011,37(5):1-4.

[3] 鄭倫楚,徐曉軍. 論高校研究型教學的階段性模式與深度推進策略[J]. 中國大學教學,2011(2):18-20.

[4] 劉冰,陳厚,倪文莉. 以科學本質為基礎的研究型教學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