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3:24: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語言文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學理論

師范學校文學理論課程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高等師范院校;課程改革;中學語文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基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師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當前高師院校中文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它要求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以及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加強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學理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觀念:文學理論是一門“以美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學史提供的大量材料與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基礎,同時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理論指導。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目標。現實中的情況如同相關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大學的文藝學研究與教學中,或者說在教科書形態的文藝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中,文藝學的危機就表現得尤其突出。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的文藝學教學知識僵化、脫離實際,它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解釋大學生們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教文論的不講作品,講作品的沒有理論,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隔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文學實踐也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而顯得感性、隨意。尤其是對于高師院校而言,人們往往對于那些玄奧、費解的理論觀念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存在著疑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相關課程的開設價值的懷疑。

這種狀況的存在固然與人們認識上的某些誤區相關,但它也與我們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圍繞著“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筆者曾向近十年來由各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學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畢業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回到高校中文系學習,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問卷中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自己分析、闡釋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然而,當在同一份問卷中問及他們:“你覺得大學中文系應當減少課時的專業課程是什么”時,許多畢業生選擇了文學理論方面的課程。在這里,提高理論素養的要求與削減理論課程課時的希望之間的矛盾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一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理論諸多課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作用,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因而,對高師院校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學科反思,對其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清理,從而對文學理論課程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進行評價,這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在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由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范、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范文,中學語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因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fal。從這一要求出發,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課程標準”還向中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經典讀物,其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子夜》、《邊城》、《巴黎圣母院》、《復活》、《老人與海》、《變形記》、《西廂記》及普希金、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文學教育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學教育既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指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也就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職責。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對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上,他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能夠站在理性的高度對一定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作出理性的把握,這樣,較強的文學理論素養就成為我們對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大學教育,它不要求向學生講授系統的文學理論,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并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等文藝理論名著。另外,“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里所要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對一定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能力,實際__卜都是指向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的。中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學生展開文學欣賞,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分析和闡釋一定文化現象的能力的使命,這就對高等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固然與他們對文學史的學習、作品的閱讀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對文學理論的全面、系統的自覺把握,是離不開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開設的。

查看全文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切實改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要堅持以社會實際訴求為基礎,通過重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導向,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將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研究》一書,分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索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設計方案,以期為當前全面提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效參考。由胡習之、朱麗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研究》一書,主要以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為研究對象,以上篇、下篇的敘事架構,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類)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實驗班(教師教育類)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中小學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研究、深度閱讀與中學文學教學等多個角度詳細論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與課程教學體系,提出了生成詞庫理論與現代漢語借用量詞的語義實現——現代漢語借用量詞教學、當代語境下地方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困境及其對策、機測背景下的高師普通話教學與培訓研究等多項觀點,對當前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全新研究視野。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思路清晰,內容豐富

該書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內容豐富,通過對語言教學,追尋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共融的特征進行論述,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拓展課程教學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基礎課程教學研究、高師中文師范生專業素養教育因性而別的探索等內容,極大完善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研究內容。受人才培養模式、社會實際需要和產業發展體系等多種因素影響,傳統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遭遇時代新困境,影響了本專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在當前全面創新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要重視化解學生面臨的各項問題,消除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負面認識。應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未來從業方向和職業特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建設良好的知識學習平臺,持續優化專業群建設機制,實現學生知識、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理想目標。

二、框架完整,重點突出

該書研究框架完整,研究重點突出,通過按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等兩個維度詳細論述,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類)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現代漢語課程的學習方法、文化心理分析背景下的中國現代作家寫作等內容,為當前做好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科學指引。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在當前重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要重視與做到:一方面,引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全面了解自我,弄懂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及未來從業方向,提高學生對專業內容的熟悉度與認同度,幫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就業方向研究,提升學生的職業成長認識。通過聯系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匹配的崗位、邀請往屆校友現場解讀等方式,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造直觀、形象的崗位認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發展水平。

三、案例豐富,實用性強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論文

高職院校開展教學工作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技能,讓學生在后續的工作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自身的優勢。漢語言文學的專業課程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有很大啟發,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本文結合實際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思路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研究,并具體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考核體系作出分析,希望對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模式有所啟發。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思路

漢語言專業的課程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促進學生掌握更加深厚的漢語言知識具有重要作用,結合實際的漢語言課程教學工作,應該基于一定的教學工作任務和目標,展開多樣化的教學知識管理,在開展漢語言知識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培養學生掌握多樣化的教學知識,并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來設置多樣化的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能的教學,同時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核心技能和綜合技能的教學培養,結合漢語言專業知識進行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人才培養的實施方案

1.整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漢語言專業的知識內容往往是較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或者是知名的文章,其中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學素養,這些知識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在開展相應的漢語言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組織設置,結合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等核心課程內容做好教學內容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做好取舍,確保整個課堂教學都是教學經典和具有深厚意義的文學作品及相關文學知識內容。2.濃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凝練文學理論精髓。漢語言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好對實際教學內容的綜合把握,在確保一定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置,尤其要結合實際的課程教學內容來提煉和濃縮相應的人文知識和蘊含的人文素養,積極發揮出漢語言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優化,設置整體教學規劃方案,將人文素養的知識內容融入實際的核心課程教學中去,確保學生能夠感受到相應的人文素養,以此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3.因地制宜地自編教材。漢語言專業的教學工作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的崗位需求來進行設置。高職院校應該加強與合作企業的聯系,共同開發相應的教學教材,開展針對性地實訓實習,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另外,可以在漢語言專業教學過程中,開展相應的項目任務教學,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打好基礎。在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過程中,還要緊緊圍繞相應的工作環境,設置專業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到后續工作崗位中會使用到的知識內容。還要結合工作崗位需求變化對學生的學習內容作出相應的調整,所設置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尤其要體現出學生的實際學習思路和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思路,更好地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在進行漢語言專業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工作,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外學習和自主學習。高職院校針對相應的漢語言專業教學設置出相應的課程網站,并設置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將相關課程的教學錄像、課程教學文件、教學課件、經典教學項目等上傳到網站上,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材料,以此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綜合性的知識學習需要。

三、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考核體系

查看全文

漢語言文學備課改革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教學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以文學類和語言類專業理論課程為主,這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改革。隨著近幾年我院開展的“3+1”教學改革,課時量非常有限,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量當然也就非常有限。根據我院的具體教學情況,并結合學生實際反映,現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如下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專業課程實際分布不均衡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課程學習時間是三年,而在這三年中,大學一年級主要開設的是公共課程,幾乎沒有安排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剛剛入學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感受這個專業的魅力,甚至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很多專業課程需要兩個或三個學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等。還有一些課程從時間上是連貫的,循序漸進的,需要上完一門課程才能開始另外一門課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學才能上現當代文學,理論課程必須放在語言、文學類課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學一年級沒有開設專業課程,大學二年級才開設,所以很多專業課程都集中在大學三年級,這對于即將進行實習或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壓力。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共三大塊: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而課程設置的主要部分(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專業課。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于文學類和語言類課程,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種知識結構已經不適應90后大學生的知識需求,也不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求。在實踐課這方面我們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目前我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課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學語文教育和秘書實務兩個方向,也已經不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求。

查看全文

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學融合策略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教育是當前高校的基礎課程之一,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言體系在世界語言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藏了豐富的語言文化寶藏,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一方面增加了文學歷史知識,另外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了解,提高學習者的精神內涵。當前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當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就是導致漢語言文學質量下降的關鍵原因。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學;漢語言文學教育;融合

漢語言文學是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當中融入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漢語言文學教學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學生完善人格,重視漢語言文學教學課程,完善知識結構。二者的融合發展必須要做出多方面的改進和調整,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創造,打造開放包容的文學教學氛圍,注重教學實踐環節比重的增加,突出文學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本文圍繞著人文素質教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發展進行論述。

一.當前文學教育當中的人文素質培養現狀

在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普遍不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之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已經跟不上時展的步伐,傳統教學思想影響下,教師過分關注文學理論的灌輸,認為漢語言教學就是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僅僅需要理論傳授,進行一定量的閱讀訓練就能夠達到教學目的。這種錯誤的思想導致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蘊藏的育人價值沒有被發掘出來,對人文素養培養的忽視會導致漢語言文學教學無法適應網絡時代下的新型傳播方式,比如網絡用語的出現正在動搖著學生傳統的漢語言思維體系,這時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當起到匡本扶正的作用,如果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就不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新的時代背景社會對漢語言文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當中應當注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將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另外一方面,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體現出我國學生的人格建設有待完善,很多學生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然缺乏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盲目跟風,過度追求個人物質主義享受,這表明了我國學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重。如果不能通過漢語言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長期以來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容易使學生缺乏正確精神的指引,造成情緒消沉,消極墮落,不思進取,缺乏理想信念。缺少了人文素養滲透的漢語教學沒有實際的運用價值,會讓畢業證書成為一張白紙。除此之外,當代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結構更新較慢,課程設置較為單一,沒有形成跨學科的學習體系,在另一個層面上影響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從學校角度來說,缺乏對文學實踐能力的重視,學生不具備敏捷的文學思維,也不擅長與人溝通,進行社會交往。由此可見,建設新型的漢語教學學科體系應當要首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知識結構,增加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貫徹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要求。

二.人文素質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融合意義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研究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傳播我國傳統和現代文化的重要工具及方式,是對外交流的手段,對我國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職業院校開設的人文科學,涵蓋面廣,不僅包括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還包含著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一些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文學理論學習而缺乏實踐應用,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雖然完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卻不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是對畢業生的基本的要求,精湛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精神也是用人單位選擇的標準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注重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理念,創新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效運用于實踐,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在此背景下,分析職業院校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理念與實踐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用性教學理念;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是高校課程里涉及面廣的人文學科,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中的重要科目,貫穿于學生一生的知識技能。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教學特色,創新教學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科融會貫通能力。[1]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重要性

漢語言文學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在展現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漢語言文學能夠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不但能促進學生快速深刻地學習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當前,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發展與創新,漢語言文學在教學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繼承我國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應當深入了解漢語言文學中蘊藏背景知識和文化內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面臨著來自網絡文化的挑戰,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與時俱進,將實踐活動與學習理論有效結合,成為當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難題。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解析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比較傳統的學科,和漢語言文學相對應的是語文學科,它不僅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還體現出了人文關懷,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應屆畢業生不僅要有較高的學歷,還得要有一門拿手的技能,所以,社會對于人才的渴求已經逐漸浮現了出來。本文就對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進行研究,供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研究

1引言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比較傳統的語言,應當對教學方法進行改善和創新,最好是以應用性教學作為前提,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如此才能夠加強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從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工作都對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不管是說話還是生活都會接觸它,因此,需要將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教學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漢語言文學的有效教學。

2漢語言文學的概況

在院校當中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不一定都是能夠應用到生活中的,因此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很重要,同時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在人才培養的方案當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文化課、專業課、實踐課來排的,我國一部分教師認為實踐課程是理論課程的附屬品,因此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文學理論知識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先講授知識,然后再是實踐。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教育已經實現了大眾化,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不一樣,每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社會需要的是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我國傳統的學科主要呈現出一種中心化的現象,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這樣一來就使得教師成為了課堂上的主體,于是學生之間互相抄筆記、抄作業的現象就越來越多。在就業的時候,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很嚴格,他們需要學生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所以當今社會有更多的應屆畢業生面臨著就業的問題。以目前的現狀來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利于當代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其正面臨著新的改革和挑戰。經過相關部門的研究發現,應用性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使得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能夠具備更多應用能力,這對于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來說無疑是一次比較大的改革。

查看全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研討論文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時代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遠離社會,它就沒有生命力。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題內容。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此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認識社會歷史或某個集團階級利益,而是培養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越來越普及,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社會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改變中文教育觀念,只有通過能力教育,才能提升辦學品位,形成辦學特色。立足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力全方位的培養,緊密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來思考,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改造,設計新型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完成由知識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和轉變,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專業,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的巨大沖擊,80、90年代以來改革在不斷進行。文學觀念和語言觀念的變化,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巨大變化。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也在調整,普遍增設了新聞類、影視藝術類課程,加大了實踐性課程的比重,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和指導,刪減了部分過時了的課程,在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素質上進行過大量的實驗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武漢大學於可訓主持的“拓展教學空間,構造多維平臺,綜合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中國現當代文學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但本專業基本內涵在“五四”時代初步確立,50、60年代借鑒蘇聯模式,形成了到目前為止公認的課程體系。由于時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知識型的。能力培養只是知識傳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試方式、授課方式等,仍然將人才培養模式中主體內容限定在知識點的傳授上,傳統的死記硬背、掉書袋、照本宣科的書呆子式教學模式依然存在。這種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時代需要,明顯不適宜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本專業人才。改革勢在必行,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積淀相當深厚,它是一股強大的因循守舊的保守勢力。大型的歷史悠久的重點大學中文系,大多意識到了本專業改革必然趨勢,但由于歷史的傳統因襲負擔重,作整體性的專業調整相當艱難,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沒有實力(師資力量、教學經驗、學術儲備不足)從事這方面的專業調整和改造。根據我校中文系的實際,從整體上改造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本專業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改造,選擇從目前社會對本專業人才所急需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入手,全面提升本專業人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從而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實際又順應時勢的。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思路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專業的教育教學規律,本專業特色建設的基本思路可以確定為:

查看全文

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要求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一、畢業論義寫作基本程序:集體指導、個別指導(三次以上)、定稿初審、省校復審、模擬答辯、案答辯終審。

二、字數、時間要求:6000字以上;半年左右。

三、文本格式要求:另見結構要求及文本樣式。

四、關于選題和寫作

(一)選題范圍: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理論、比較文學、美學、寫作等。

查看全文

當代文學理論教學困難與策略

文學理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在傳統課程體系中一直很受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一直面臨困境,即使是在文學理論曾經短暫繁榮的20世紀80年代也是如此。只不過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這種活躍和繁榮的氣氛遮蔽和掩蓋了這一學科所固有的問題,也使當時的人們無暇對它進行必要的學科反思”[1]。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新傳媒手段的興起,文學理論這一學科的問題剎那間被放大了。一時間,“文學之死”、“文學理論”之死的論調此起彼伏,文學理論教學的合法性也備受質疑。在這樣的語境下,傳統的文學理論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如教材問題、教學內容問題,以及教法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如何擺脫困境和尋找出路就成了每一個文學理論教學工作者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新傳媒時代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新傳媒制度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新傳媒制度對文學活動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對文學觀念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使文學理論教材顯得嚴重滯后。新傳媒制度對文學活動造成的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指出的那樣:“新的電傳制度就通過改變作為其先決條件或伴隨狀況的所有那些因素而終結了文學。”[2]米勒當然不是說文學會因新傳媒的出現而死亡,其本意在于強調依存于傳統的印刷制度等因素的傳統文學觀念的終結。米勒說:“文學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溝溝坎坎、因特網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雖然從來生不逢時,雖然永遠不會獨領風騷。”[3]新傳媒時代終結了傳統的文學觀念,文學卻依然會存在于網絡之間,只不過文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獨領風騷的時代將不會再來。舊的文學觀念的終結使希利斯•米勒憂心忡忡,但卻導致了我國網民的文學狂歡。在網絡世界,先是“下半身”詩人震撼著人們的神經,然后是“口水詩”,接著是“梨花派”。“忽如一夜春風來,文學之花網絡開”,文學活動陷入了空前狂歡時代。網絡文學的興起對文學理論教學的打擊是致命的,文學理論對網絡文學現象完全失去了闡釋力。面對新的文學現象,文學理論教材顯得陳腐不堪,文學理論的權威形象也轟然倒塌。其次,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嚴重分離。就當前文學理論教學內容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大而空;第二,脫離學生文學經驗;第三,忽略了學生的現實需要。大而空是就教材體系而言。當前的文論教材大多熱衷于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希望能夠把古今中外的理論成果一書打進,而且不懼難度。因此“理解起來,不要說是低年級學生,恐怕就是一般的非專業課教師也會十分吃力的”[4]。而這樣龐大的體系往往建立在所謂“經典文本”的閱讀經驗之上,這些“經典”則又是教育機構遴選出來的文本,通常是遴選者都不大樂意去讀的東西。而今天的學生大多是伴隨著電視、網絡長大的,他們閱讀的是當下的作品,喜歡的是網絡文學、玄幻小說,迷戀的是文學的“小時代”,他們已經不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對經典文本一往情深。文學理論教學與學生閱讀經驗的隔膜勢必造成對學生內在理論需要的漠視,其結果便是教師覺著難教,學生覺著難學,教、學雙方都對文學理論失去了興趣。第三,教學方式簡單化,導致“教”與“學”的倦怠。新傳媒手段雖然使傳統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了便利,但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一,便利的教學手段逐漸滋生了懶惰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不必再為板書所累,他們只需帶著筆記本,或者U盤,打開PPT課件,就可以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有的教師干脆把要講的內容全部制成PPT課件,到時候照著念就行了。學生也懶得再去認真聽講,費力地記筆記,只需拷貝教師的課件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手段自然導致了第二個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了無趣味。從教師的“教”來看,教師雖然不再為板書所累,但也喪失了傳統教學的激情。課堂教學原本是一種藝術,是教師展現個人魅力的舞臺,但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卻對這個人魅力的展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戕害。教師被束縛在操作臺前,不再是充滿激情的說話人,成了了無生氣的機器操作員。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教師的授課過程喪失了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師所講的東西又都可以拷貝下來,所以上課不再是一種需要,而僅僅是為了拿到平時成績,或者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而已。

二、文學理論教學的出路

文學理論教學遭遇到了極大的危機,這從近幾年它在培養方案中占的課時量也可以看出。在上世紀末,文學理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占144課時,后來變成108課時,而今在很多院校變成了72課時。文學理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中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堅持認為它在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堅持認為文學理論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我們堅信人類不能沒有文學,當然也就不能沒有文學理論。正如伊格爾頓所說,“如果沒有某種文學理論———不論多么奧秘和含蓄———我們首先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學作品’,也不知道怎樣去讀它。對理論的敵視態度一般意味著對他人理論的反對,同時也意味著忘記了自己的理論”[5]。而且新傳媒制度盡管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了嚴重危機,但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只要我們能夠正確面對問題,就能夠為文學理論教學探索出新的出路,尋找光明的未來。如何突破當下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重構文學觀念,恢復文學理論的闡釋力。幫助人們認識文學現象是文學理論的基本職能,但當前文學理論教材,包括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所提供的文學觀念,卻都不免有僵化之嫌,他們的理論也因之被稱為“本質主義”的,并受到“非本質主義”者的攻擊。我們在此無意理清二者的是非,但傳統教材的文學觀,如童先生的“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6](P72)顯然是精英主義的、小眾的,對當前的網絡文學現象明顯缺乏闡釋力。面對紛繁錯雜的文學現象,我們需要文學觀念的重構。“本質主義”文學觀念不可取,“反本質主義”的策略也有問題,因為“反本質主義”的歸宿必然是“取消主義”。正如法國學者馬利坦所指出的那樣,對關于事物本質任何思考的摧毀與取消的做法,都只是“顯示了智慧的徹底失敗”[7](P20)。對事物本質的探求是人類的屬性,我們應該不是去取消“本質”,而是不要陷入“主義”。亞里斯多德說過:“詩的起源仿佛有兩個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8](P11)這就是說文學不是個別人的專利,人人都有文學藝術的天賦。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當網絡打破傳統文學觀念的束縛時,為何人人都成了詩人。傳統的、審美的、本質主義的文學觀抑制了人們文學的天性,同時也戕害了人們的思想,所以當詩人趙麗華的“口水詩”出現時,就出現了人們一邊謾罵、一邊與詩歌偷情的奇觀。文學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類為獲得良好的感覺而使語言變得特殊的藝術。在我們祖先喊著“杭育杭育”號子抬木頭的年代,在他們“坎坎伐檀”的時候,他們都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藝術家。而今,文學已經被神圣化、精英化得太久,所以我們今天對文學的理解必須回到亞里斯多德那里去。文學觀念的重構,就是讓文學去精英化,回到大眾,恢復大眾與文學的天然聯系。這樣一來,理論便不再令人畏懼,而會成為學生樂于親近的對象。其二,更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文學理論課堂教學與學生閱讀經驗脫離的狀況,教師應該從三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讓文學理論回到文學。我們要明確該學科的教學目的應該是賴大仁先生所說的“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文學理論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文學觀,為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判斷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努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理論學習不是終極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最好少談些大而空的理論,多談些文學作品。通過引導學生領略文學之美,激發學生對理論的興趣。文學理論教學只要能夠把中外文學共同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與重要概念闡釋清楚,幫助學生形成最基礎的觀念和知識結構就可以了。反之,“將文學的生命變成概念,將創作的過程理性化、邏輯化,文學成了蝴蝶的標本”[10],這必然會扼殺文學之美,也必然會扼殺文學理論的生命力。第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使教學建立在學生的閱讀經驗之上。在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經典文本中遴選一些可讀性強,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生有了相關的閱讀經驗,教學互動才能夠進行,學生方有學習興趣。第三,教師應該多閱讀當下的網絡作品,把它們充實到文學理論教學內容中去。網絡文學是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而教師往往缺乏這方面的閱讀經驗,所以教師應該補上這一課。擁有了共同的話題,學生就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一來,文學理論教學將不再是一個填鴨式的枯燥無味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師生雙方共同研究文學現象,富有情趣地討論人生、真理的探索之旅。其三,改進教學方式,實行多元化教學。科技是把雙刃劍,如果能夠很好地加以利用,就會為文學理論教學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對于文學理論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作如下改進:第一,要進一步發揮高科技優勢,使教師從操作臺前解放出來,使講臺重新成為展現教師個人魅力的舞臺。科技的目的是拓展人的自由,而不是加重人的異化。教學部門應該加快科技更新步伐,進一步利用科技優勢實現多媒體操作自動化,把教師從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使科技更多地展現出其人文的一面。第二,利用網絡資源,把名師、名家以至國外名校的教學資源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網絡中有許多國外大學的文論、美學等課程的教學視頻,也有許多國內精品課程的教學視頻,這些資源都可以被運用到文學理論教學中來。學生不但可以通過視頻進行學習,也可以對視頻中所講的內容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第三,利用網絡平臺,實行開放式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郵箱、博客、微博、QQ群以及網絡論壇等平臺與學生展開教學互動,把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而學生則可借助網絡和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更具吸引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