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類院校漢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7-21 11:30:55

導語:行業類院校漢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業類院校漢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新形勢下漢語國際人才需求變化

1.1新形勢對漢語國際人才的需求

據統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8年來,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國家已達到140個。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相關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超過1300億美元。在這種新形勢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行各業對漢語人才的需求越發凸顯,漢語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攀升,并呈現出多元化局面。中亞國家大多要求外國企業聘用80%的當地員工,因此當地中國企業急需大批懂簡單的漢語和工程術語的本土員工;從國際市場需求角度而言,中國企業在海外急缺不僅懂漢語,而且通曉或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并具備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實用型漢語人才,單純具備漢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

1.2新形勢下語言教育理念的轉變

隨著大數據及5G技術的高速發展,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已成為高校重點發展目標之一,教育理念也隨之不斷推陳出新,為語言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反思與變革。例如: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終身學習;多媒體、可移動式學習平臺技術給學習提供了更多便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也更為普遍;虛擬現實技術為語言學習創造出更為理想化、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體驗式學習。[3]新型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進一步證明,創新現有高校漢語國際人才的培養模式、滿足學習者的個人發展需求成為當務之急。

1.3“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漢語國際教育服務

漢語教學服務的對象包括高層次漢語人才和普及型漢語人才兩方面。高層次漢語人才涉及行業眾多,其培養主要依托各高校的來華學歷教育,包括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等。目前,國內很多理、工、農、林、醫、法等行業類院校也開設了來華留學生漢語教育課程,與綜合類或師范類高校相比,這些院校由于起步晚、師資隊伍綜合實力不強等,競爭力較弱,但他們所具有的專業特色使其在漢語國際人才培養上占據獨特優勢,可以使漢語教育與學生將來的就業需求相結合,在注重普通漢語能力培養的同時,培養專業的漢語溝通與表達能力,爭取建立更具職業內涵的漢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為學校國際教育的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與支撐點。普及型漢語人才培養側重以職業為導向的簡單的交際漢語能力培養,主要依托國內各類院校、培訓機構或企業,包括海外孔子學院。針對學生實際職業或發展需求開展漢語教育,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開設短期項目或定向培養,這種短平快的培養模式目的性更強,效果更佳。

2現有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人才培養目標單一

目前,國內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模式皆遵循“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的模式,這與漢語教學長期以來只注重培養通用型語言人才、未考慮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個人發展有直接關系。據調查,學生完成學業以后,真正在本土從事純語言工作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學生在本國從事旅游服務或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相關專業知識和交流技能;部分到當地中資企業或從事與中國經貿工作的學生,往往感覺在專業語言交流上力不從心,無法做到與中方人員有效交流,這是因為他們在校期間沒有接受職業漢語培訓。在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院校慢慢意識到原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如何使漢語教學與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個人需求相結合,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優勢并準確定位,讓漢語國際人才培養走向復合型、實用型道路,已成為很多高校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行業類院校在專業化漢語國際人才培養上,應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色與優勢,重新審視和定義人才培養模式,力爭做到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未來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修養及專業交流能力,成為適應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2.2課程設置整齊劃一

目前,各高校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課程主要有以下課型:漢語綜合課(也叫精讀課)、聽力課、口語課、閱讀課和寫作課。主要的技能訓練集中在語言技能上,即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程設置單一,缺乏學校特色,忽視了學生的個人興趣及未來職業發展目標,與其他學科、專業之間缺乏聯系。師生在課下基本沒有交流,學生無法進行跨學科或跨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不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也無法幫助學生進入更高層級的學習,因此亟須改革與創新。

3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

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應進一步明確行業類院校漢語國際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新的課程體系,豐富人才培養的內涵,抓好相關教材建設,做好人才培養的過程監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同時,制定科學實用的評價體系,使之與專業性和人才培養規格相匹配。

3.1更新人才培養理念,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

放寬視野,脫離以知識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以學生未來發展為中心的新培養理念。結合新形勢下國際市場對漢語人才的需求,發揮各校的地域與專業優勢,進行多領域、多專業特色培養,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明確定位,與市場需求有效結合,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讓學生未來能夠以漢語為工具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發揮特長[8]。

3.2以需求為導向,豐富課程設置,注重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

時代的發展促使漢語國際教育從單純的以語言與技能為核心,轉變為與國際市場需求相關聯,多元化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注重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打破院系壁壘,整合全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高校應協調不同院系和學科,實現師資及課程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具體做法可以是:前半期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后半期依據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及學校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優勢,結合實際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科學安排理論課、技能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繼續學習與提升的需求。有條件的院??梢愿鶕煌椖康男枰_展定向培養,或通過出口調查、座談、走訪及學生反饋等形式,對課程設置進行相應調整,不斷優化培養規格與課程結構體系。

3.3加強專業性教材體系建設及師資團隊建設

專業化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起步不久,在專業性教材方面,除了中醫、貿易方向的教材相對成熟以外,其他專業的教材少之又少。要充分重視專業性教材建設,只有使用科學、合理、實用的教材,才能實現特色培養的目標。同時,高校應充分意識到專業化、創新型師資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拓寬專業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加強針對專業教師的漢語教學理念及方法培訓,促使他們了解國際學生的特點和中外文化差異。學??梢灾贫ㄏ嚓P政策,鼓勵專業教師參與國際人才培養,鼓勵他們多參加與國際學生相關的活動,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了解。漢語教師自身也應有意識地學習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并將其有效融入教學。

3.4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估體系

高校之間應充分分享各自的人才培養經驗,開展全方位交流與研討,做到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形成跨校間課程選修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各校應舉辦研討會,就人才培養的規格、過程管理及質量評估等方面開展研討,共同制定專業化漢語國際人才培養標準,在專業化漢語國際人才培養理念、原則、方法等方面達成共識,逐步制定科學的評估體系與評價標準,用以指導人才培養各環節,促進專業化漢語國際人才培養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4結語

隨著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貿易開展的深入,作為支撐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基礎,人才培養特別是國際漢語人才培養需要順應新形勢下國際市場對漢語人才的需求,調整原有的漢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重視語言能力培養的同時,適當融入專業特色與職業性能力培養內容,使人才培養與現實需要良性對接,達到多元化培養人才的目的,為學習者的未來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宇明.“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J].中國科技術語,2015(6):62

[2]紀元元.虛擬現實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評《高等教育治理的變革與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21(3):127

[3]王志英,閆城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戰略與體制建設研究[J].2016(5):231-237

作者:王永生 郝曉梅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