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義復合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30 15:36:43

導語:反義復合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義復合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摘要:在現代漢語中,反義復合詞由兩個單音節語素構成,而且語素義之間有著相對或相反的關系。這兩個語素組成并列關系,形成并列式復合詞,即反義復合詞。本文主要從反義復合詞的界定入手,將反義復合詞的語素組合作為主要考察對象進行研究分析,從共時的角度,對其語法、詞義、色彩、文化等相關特點展開針對性研究。另外,本文分析了外國學生學習反義復合詞時出現的偏誤,研究發現其產生偏誤的主要原因有反義語素的語序、語境以及母語帶來的負遷移等方面,并針對以上偏誤,利用語素法、語用等方法多角度、針對性地提出教學對策。

關鍵詞:反義復合詞;特點;對外漢語教學

一、反義復合詞的界定

反義復合詞是由兩個意義上有著相反或者相對關系的單音節語素構成的。即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相反或相對的含義通過一對反義詞就可以表達出來,從這個角度說反義復合詞是一個既矛盾又對立的統一體。反義復合詞雖出現很早但一直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術界才出現了幾篇介紹反義復合詞的文章,例如:劉才秀(1987)的觀點是:對于反義復合詞來說,正反兩個語素的順序是固定的,不可以按照語言習慣隨便顛倒[1]。戴惠本(1993)針對反義復合詞的構成、結構、詞素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剖析[2]。此外,在一些關于反義詞或偏義復詞的文章中也曾零散地出現過有關反義復合詞的內容,但都不能構成體系。例如:徐朝華(2002)闡述偏義復合詞的時候談到了反義復合詞的一些問題[3]。在專門介紹這類詞的文章中學者們的觀點也不一致,為此,我們還應該做具體的分析,希望能夠對反義復合詞作一個嚴格的界定。在對反義復合詞進行界定時要注意,反義復合詞必須是詞,因此要將短語排除在外。譚達純《略論反義相成詞》將反義復合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共收集了371個反義復合詞[4]。但是他在對《現代漢語詞典》進行統計時,發現其僅僅收錄了178個,這一明顯區別表明,除去這178個反義復合詞以外,剩下的193個只能劃分到詞組之中。譚氏認為,所有的成對出現的單音節反義詞構成的組合都應該歸入詞的范疇,但是,實際上通過對他收錄的詞進行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詞”,其實大都應該被歸入“詞組”之中。如“你我”“對錯”等。反義復合詞是由單音節反義詞組成的復合詞,這就需要明確什么是反義詞。有些學者認為“反義詞是語素含義相反的詞”。有些學者用“對立”來說明反義詞,筆者參考了各家的說法認為,反義詞要在特定的詞匯范圍里,一定要同時存在于一定時間的特定的語言符號系統中。即使是屬同一種語言(或方言)不同時期的詞語,也不能有反義關系。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間就不應該有交叉,反義復合詞在共時范疇上存在對立關系,但如果就歷時范疇而言,對立關系并不能成立。具體來講反義詞是在同一邏輯范疇內表達相對立的意義。兩個概念之間所存在的對立關系就是反義詞所代表的邏輯含義,如以下兩種概念:一種是“矛盾概念”,例如“陰”和“陽”之間,就屬于絕對對立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中間過渡狀態,屬于非此即彼的關系。另一種是“對立概念”,例如“黑”和“白”,無論是“黑”還是“白”都處于對立關系的兩個極端,它們之間還存在著中間狀態如“灰”。人們常常會產生對立聯想,這是受社會經驗、心理活動等方面的影響。對舉和對比常常被用在社會交際的時候。反義詞畢竟是一種語言現象,有些詞也確實具有相反的意義,但它們往往不被當成反義詞去運用。雖然有些詞在含義上沒有明顯的對立關系,僅僅因為常被用于對比,揭示不可調和的矛盾,慢慢地也就變成了反義詞。例如一年的四個季節,根據時間排列,“春”和“冬”是兩個極端,分別是“開始”和“結束”的代表,開始和結束之間的對立性較為明顯,這種對立性和反義詞的邏輯要求相符,但是“春”和“冬”實際上并不存在反義的聯系,在社會交際中無法體現反義詞的特征。而“春”和“秋”在生活中時常會對舉使用,這樣做的原因在于“春種秋收”這個成語中“春”“秋”兩種屬性之間存在著對立。

二、反義復合詞構詞語素組合考察

(一)反義語素的意義組合類型

1.極性反義反義雙方分別在邏輯關系中的兩端,并且它們兩個之間有其他情況存在。下面的公式對這類詞比較適用:A=-B(如果A,則非B)B=-A(如果B,則非A)-A≠B(如果非A,也非B)-B≠A(如果非B,也非A)例如“長短”中,“長”相當于“不短”(A=-B),“短”也一定“不長”(B=-A);“不長”不一定就是等于“短”(-A≠B),同理“不短”不一定就是“長”(-B≠A),當然也可能存在著一種既不長又不短正合適的中間情況。屬于這一類的有:“褒貶、裁縫(名詞)、裁縫(動詞)、遲早”2.互補反義互補反義是指兩個語素間沒有中間狀態,可以用下面幾個公式解釋它們的關系:A=-B(如果A,則非B)B=-A(如果B,則非A)-A=B(如果非A,則B)-B=A(如果非B,則A)屬于這一類的有:“雌雄、存亡、陰陽”3.假性反義假性反義表示這類反義復合詞的兩個語素間不存在很明顯的反義關系,僅僅因為人們喜歡將它看成是日常交際中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例如:“手足、言行”。

(二)反義語素的語法分類

1.兩個語素的詞性關系名語素+名語素。例如:“恩怨、鳳凰、利弊”動語素+動語素。例如:“取舍、勝敗、收支”形容語素+形容語素。例如:“甘苦、寒暄、濃淡”方位語素+方位語素。例如:“內外、上下(名詞)、上下(動詞)”許多反義復合詞兩語素的詞性是大致相同的,不相同的情況很少。例如“動靜”這個詞語中,“動”和“靜”這兩個語素的詞性明顯不同,“動”主要屬于“動語素”,“靜”是形容語素,“是否”中的“是”與“否”詞性也不一樣。2.與構成語素的詞性關系20世紀80年代馬真先生曾對先秦時期復音詞進行了深入探究,并在其著作《先秦復音詞初探》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她認為一般來說聯合式復合詞的詞性和構成該復合詞的詞性相同[5]。例如“歲月”,其中“歲”和“月”詞性均為名詞,則它們組合構成的聯合式復合詞“歲月”也為名詞;“來往”,其中“來”和“往”詞性均為動詞,則它們組合構成的聯合式復合詞“來往”也為動詞。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這一結論并不適用于所有聯合式復合詞。一部分反義復合詞就出現構成語素與復合詞詞性不同的情況,構詞語素與復合詞間的關系可大致分為同質與異質兩種。構詞語素和復合詞間的同質關系指兩個構詞語素與復合詞的語法性質相同。例如:名詞+名詞=名詞:“兄弟、主客”動詞+動詞=動詞:“浮沉、呼吸、進退”構成語素和復合詞之間的異質關系是指兩個構成語素的詞性與復合詞詞性不同。例如:名詞+名詞=副詞:“始終、朝夕”動詞+動詞=名詞:“買賣、盈虧”形容詞+形容詞=名詞:“大小、長短”形容詞+形容詞=副詞:“始終、多少”

三、反義復合詞的對外漢語教學

(一)教學難點

1.詞匯意義反義復合詞的含義與語素義聯系密切。有些詞的意義可以直接從語素意義中推斷出來。當然,有時也可以是只包含一個語素的意義。例如:“動靜”一詞保留了“動”的意義,卻模糊淡化了“靜”的意義。此外,詞義還可能需要使用者明確其概括義、隱喻義及引申義等,例如:“死活”一詞,“活”是生存的意思,“死活”引申義為“無論如何”。另外,部分反義復合詞的含義與語素并不相關,難以從字面推論。例如:“橫豎”,他們本來都指形狀,但這個詞的意思表示“無論如何”。這種詞義與語素義對應關系的復雜性給學生對意義的判斷造成困擾,漢語學習者沒有辦法準確地提取出詞義,因此怎樣正確地使用反義復合詞是教學的難點。2.語法意義反義復合詞兩語素大部分是同為名詞語素、同為動詞語素或同為形容詞語素。然而相關研究表明,語素已有的詞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復合詞的詞性,復合詞的詞性可能在語素詞性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例如,“多少”在“這件衣服多少錢?”這句話中就是“howmuch”的意思,而不是其構詞語素的形容詞性,因此,理解語素的詞性并不代表我們掌握了反義復合詞的詞性。如何判斷反義復合詞的詞性對外國學生來說也是學習的難點。3.色彩意義通過聯想形象色彩能反映出物體的某些特征。通過對兩個反義詞語素的高度概括,可以簡潔地展現屬性、關系、時間、空間范疇等意義,但是部分反義復合詞是通過隱喻從兩個反義詞語素里衍生出來的。反義復合詞大多是情感色彩豐富的中性詞匯,但也有部分受到使用習慣或者特定語境的影響,導致褒貶不一。例如,“手腳”一詞經常被用來描述為達到某種目的采取的行動,帶有貶義。色彩義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和運用反義復合詞。漢語學習者僅僅通過觀察這些詞的修辭意義,很難判斷這個詞適合的語境。

(二)教學建議

對外漢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和外國友人有學習漢語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改善對外漢語的教學方法并提高其教學質量。楊吉春(2008)認為,詞匯教學應放在首位,盡管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的數量有限,但其語法、語義和文化特征不容忽視[6]。正確認識反義復合詞,理解其功能和意義,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習反義復合詞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保持委婉、含蓄的態度,學好反義復合詞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文化進而加深對中國的熱愛。盡管好處很多,但反義復合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的困難。例如,詞匯的數量較少,教材編寫者未能按照適宜學習的順序呈現內容,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等。這對原本就很難理解反義復合詞的留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何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進,為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本文對此提出一些建議。1.結合語境進行教學在教授一些兼類反義復合詞時結合語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講授特點比較鮮明的例子,例如,在講授“反正”和“死活”時,可以通過例句讓學生體會到,在相同語境下不同詞語的選擇可以影響語句效果。(1)她反正不肯去。(2)她死活不肯去。很明顯,句(2)比句(1)更能強調說話者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生動夸張的效果。對于那些有多個意象的反義復合詞,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例如“這本書多少錢?”和“這對他來說多少有點難”。這兩個例句中,顯然“多少”這兩個詞有著不同的含義。2.進行多維度的教學學習者分析語素,能夠在語義、語法、語音等方面提高對一門語言的認知。然而,由于文化、歷史等環境差異,學生在修辭、文化背景方面必定存在較多疑難問題,畢竟目標語言的文化與母語的文化不同,所以反義復合詞教學應考慮多種因素,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從外到內解釋的方法,并要強調這部分是這個詞在漢語中的常見用法,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識,例如長幼有序的觀念、含蓄委婉的態度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避免在排列構詞語素時出現錯誤,也可以幫助外國學生避免在與中國朋友交流時產生誤會。本文提出的一些教學建議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需求進行適當的變動。

四、結語

反義復合詞的形成,受到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它的構詞方式表現為并列式,通常由兩個含義相反的單音節語素組成。筆者從內、外兩方面對其構成進行了闡述,并從構詞語素的意義組合類型、反義復合詞語法分類這兩個方面對反義復合詞進行研究。從意義組合方面而言,反義復合詞可以分成極性、互補、假性三種類型。本文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本文對理論的梳理總結也有待完善,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才秀.淺談漢語的反義合成詞[J].廣州師院學報,1987(2):1-2.

[2]戴惠本.對立詞的構成及其它[J].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1):18-19.

[3]徐朝華.古代漢語中的偏義復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2(4):3.

[4]魏達純.《顏氏家訓》中反義語素并列雙音詞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1.

[5]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1980(5):1-2.

[6]楊吉春.反義復詞內部結構分析與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2008(4):11-13.

作者:王楚蒙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