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4:5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有資產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有資產論文

國有資產流動論文

一家處于虧損境地的國有小企業在被兼并的第二年即創造利潤1400萬元,上繳稅收400多萬元,由社會的“包袱”一下子成為“香餑餑”。是兼并方的“恩賜”?是自身的“臥薪嘗膽”?還是政府的“特殊照顧”?上海浦東新區印刷廠被兼并一年多來運作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一、兼并的背景

1、被兼并方浦東新區印刷廠與兼并方茉織華公司的簡要情況

浦東新區印刷廠建于一九五二年六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前身為上海市川沙印刷廠,屬地方國有企業。該企業主要從事一般發票、各類憑證及帳表簿冊的印刷。由于其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業務量不斷萎縮。1997年銷售額僅262萬元,利潤6000元,負債達到87.66萬元。銀行短期借款50萬元,流動資產為101.05萬元,但存貨一項就占56.64萬元,而貨幣資金僅為30.48萬元,應收款為11.81萬元,企業財務狀況相當困難。

茉織華公司是以平湖市新倉服裝一廠為母體廠,近年來通過實行多元化經營,組建的擁有一系列子公司的集團公司。它是一個以生產出口服裝為主、專業化分工明顯的外向型中外合資企業。該公司是按現代企業制度設置并實施管理,公司匯聚了一批具有豐富的國際、國內貿易及辦實業經驗的中高級管理人才。1995年,該公司被中國紡織總會列為中國服裝企業首強,并連續三年獲中國服裝業利稅第一名。1997年,集團公司產值達22億元,利稅1.5億元,出口創匯2.2億美元。公司內設有9個服裝子公司、2個印刷公司及一系列為服裝業服務的子公司和事務所。其中浙江茉織華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個以印刷服裝包裝材料為主的子公司,近年來公司憑借自已一流的印刷設備和技術,承接了印刷技術難度大、防偽要求高的國家增值稅發票、銀行清分機轉帳支票等特種商務票證的印刷業務。97年度產值為9000萬元,利潤2000萬元,稅金404萬元。

2、兼并雙方實施兼并的內在動因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轉讓難點論文

當前,如何使國有資產流動起來,同時又能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中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

近來,有人在東北三省進行調研后發現,國有資產因為不能轉讓而造成的流失十分嚴重,但又不敢去動,不愿去動,不能去動,即所謂的“三不”心態。之所以不敢動,是怕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怕職工上訪影響社會穩定,怕喪失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之所以不愿動,是因為管理機關不愿失去權力,企業老總不愿失去舒適而豐厚的在職待遇,職工不愿失去雖然不盡如意但又聊勝于無的飯碗;之所以不能動,是因為無法解決已經成為空殼的國有企業的職工安置和財務包袱問題。“三不”心態反映了國有資產轉讓的難度很大,尤其是在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市場經濟發育不好的地區。本文試圖對國資轉讓的難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關于國有經濟的進退,理論界有爭議,需要理清思路,統一認識

關于國有經濟的“進”與“退”,理論界一直有著不小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從制度安排來講,國有企業不可能比非國有企業更有效率。國有企業的獨特功能和獨特價值是要干非國有企業不能干、不愿干或無力干的事情。因此,國有資本要從該退出的經濟領域中堅決退出來。另一種觀點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經濟理論能夠證明某一種所有制在資源配置上的絕對優劣,同一種所有制但不同的運行機制,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只主張所有權改革,而忽視運行機制改善對于提高國有企業效率的作用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產業的不同性質,非營利性、非競爭性領域的國有經濟,原則上不應當退出,要退也只是退出一部分股權或退出直接經營。國有經濟可以退出的領域,只能是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營利性。競爭性領域。而且,由于目前國有資本在規模上和技術水平上還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民有資本還不足以置換龐大的國有資本,以及經濟發展對國有經濟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也不必要安全退出,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退出。比較上述三種觀點,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更全面,更有道理。

根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及我國國有企業的實踐,國有經濟應定位于市場失靈的方面。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體現在國有企業的數量上,而體現在國有資本的基礎性作用和對其他社會資本的影響力上。因此,國有資本要從該退出的經濟領域中堅決的退出來。

二、產權轉讓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亟待健全法律體系

查看全文

企業國有資產論文

〖摘要〗我國的國有企業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自己的特色,經歷了從“國家工廠”到“租賃工廠”,然后再到“海綿工廠”的變化發展過程。而“保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一直不變的原則。這種定位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合理性。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這種合理性正在逐步喪失。因此,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對國有企業及國有資產(指經營性國有資產,下同)進行重新定位,就成為新形勢下發展國家財政的必然選擇。本文擬在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探討國有企業的重新定位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重新認識

截止到2001年底,我國擁有國有企業173504家(其中大型國有企業9453家)、經營性國有資產73149.3億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而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體系的過程中,對這些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正確定位和安排成為一個不容忽視和擱置的重要環節。在一定意義上,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改革是決定著我國公共財政體系能否成功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本文擬在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探討國有企業的重新定位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

一、國有企業定位

我國的國有企業主體最初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歸全民所有”建立起來的,并且在接下來的三十年時間里,它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計劃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利潤追求,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工廠”或者說是“生產車間”。1980年以后,隨著“包”字(承包制,作者注)進城,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實行了承包、承租經營模式,國有企業成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國家放權讓利的改革又強化了國有企業的這一功能),同時,國家財政來源于國有企業的收入比重下降,國家財政投向于國有企業的支出也有所放緩,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租賃工廠”。隨著199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正式實施,市場化浪潮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形成強烈的沖擊,也對國有企業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應對市場化競爭的需要,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國有企業重組與上市三個方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主要是解決國有企業冗員過多、效率低下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將國有企業從不合理的社會負擔中解放出來,兼解決企業急需的各種勞動力流動問題;國有企業上市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主要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客觀地講,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都已經初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并沒有根本性轉變,國有企業困難沒有根本改觀,國有企業投資仍然是財政支出的“黑洞”,是財政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另外,國有企業融資發展成為證券市場不能承受之重――國有企業大量上市融資,所融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或為母公司占用,或沉淀在企業的銀行賬戶中,真正被企業用來進行生產經營的資金所形成的投資回報率也是相當低下的。統計顯示,(2003年第三季度季報)滬市771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9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6.18%;深市507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2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85%;以2003年10月28日收市時1254只A股加權平均股價為6.98元計算,投資者的毛收益率小于2.25%,即使全部拿來派現,其收益率也只與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相當。但這并不能對國有企業進一步在證券市場融資形成任何的妨礙,最近發行的長江電力融資規模甚至超過了100億元。國有企業就象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地吞噬國家財政資金,不斷地從證券市場吸取資金而幾乎不給予任何的回報,所以可以稱之為“海綿工廠”。

作為“國家工廠”,它是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國有企業定位;作為“租賃工廠”,它是與從集中走向相對分散的經濟體制轉型相適應的一種國有企業定位;這兩種定位都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因而對當時的財政、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相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言,“海綿工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投資領域必須重新界定。在一般性競爭經濟領域,政府投資應該逐步退出,國有企業規模要不斷減小,至少是不應該再追加投資(不管這些資金是來源于財政投資還是證券融資);在基礎性經濟領域和外溢性經濟領域,政府應該加強投資,擴大國有企業的規模;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是個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場效率非常好的自由市場,“用手投票”機制使得投資者可以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經營管理,從而推動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用腳投票”機制使得經營不力的企業及其經營者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因而其內在的優勝劣汰機制可以使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最大值。作為市場管理者同時也是國有企業所有者的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往往會降低市場自身的效率發揮,甚至引至市場崩潰。中國的B股市場實際上已經宣告徹底喪失資源配置功能(至少目前是),而A股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融資功能也正在逐步喪失。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解決國有企業的進與退問題,二是要還證券市場一個清白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會計監督論文

一、國有資產的流失分析

1.顯性流失。

顯性流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個主要渠道,顯性流失的主要表現有:有些企業在對其他企業或者工廠沒進行全方位、客觀性的了解,只片面地做出了相關擔保或者出借;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或者領導人不能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約束自己,存在以公養私的現象,私下開設自己的公司,與集團公司爭利;投資失誤或者投資片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現在國有資產的管理條例存在漏洞或者不能及時隨著社會發展和企業的發展而更新,導致部分工作人員在進行審核或者管理中決策失誤。

2.隱形流失。

隱形流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另一條渠道,有以下表現:第一,一些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經營管理措施不當,致使企業虧損或者破產,導致資產流失;第二,由于人為原因,在核算上存在較大的失實,流失比較嚴重。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會計監督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探討論文

一、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由國家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管理體制。從經濟學的視角上看,這是一種典型的委托關系,表現為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即雖然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名義上是國家所有,但實際上是各個單位行使著資產的控制權。在理性人的假設前提下,委托關系中所有權人與控制人存在著利益沖突。在國有資產管理的現實中,在各國有資產的實際控制人的潛意識里,這就是他們部門的財產,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各自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這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是不一致的。同時由于我國國有資產還屬于分散管理,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監管乏力,使得作為所有者的國家產權虛置,管理失控,出現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資產配置不合理,產權虛置,家底不清。資產配置標準體系不完善,沒有統一的資產配置標準,相關部門在編制部門預算和配置資產時,缺乏科學的參考依據,造成配置標準不統一,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資產管理與配置管理脫節,管配置的不掌握資產的存量情況,管資產的不了解資產的配置情況,導致“出口”管理與“入口”互相脫節,影響了工作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對單位使用非財政資金購置資產不受約束,一些單位購置資產不顧實際需要,超標準購建資產,不僅增加了購置支出,而且在使用和維護方面每年還需要花費一定的資金,加重了單位的經濟負擔。雖然財政部門每隔幾年就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資產清查,造冊登記,但各個單位和部門敷衍對待,草率填寫,使政府一直無法核算其真實家底,即使財政部門拿到資產清查統計報表,由于沒有考慮損失或者增值、折舊等因素,賬面價值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經濟上的意義。

第二,資產使用效率不高,閑置浪費現象嚴重。由于可以無償占有、使用,各單位總想方設法多向財政要求資金,多占用國有資產,而不顧本單位的實際需要,由此引發單位、部門之間相互攀比,使資產配置不合理,造成單位間辦公條件和福利的苦樂不均。由于部門各自為政,沒有管理部門優化配置、調劑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缺乏規范化管理,對使用情況又疏于考核,所以,不僅設備重復購置嚴重,還造成資產閑置,利用率底,損失浪費嚴重。其中固定資產尤為突出,部分單位公房閑置或出租、公車私用等,有的設備每年只使用數小時,多年閑置,缺乏保養,損壞嚴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較低殘值處理。

第三,管理體制不完善,資產流失嚴重。從宏觀上講,財政等部門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監管,但實際工作中存在資產管理的真空地帶。管理權和使用權分散在相應的各職能部門中,管理標準、口徑、方法不統一,管理責權難以劃分,部門之間不易協調,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相脫節。“非轉經”行為引發國有資產流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門單位為了多給職工發獎金、搞福利,總是將盡可能多的剩余國有資產對外經營,形成經營收益,但由于“非轉經”后產權歸屬不清,無人向經營者追索投資收益和所有者權益,單位能直接從中得到利益,這就使得單位爭相辦經營實體,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創收上,這既違背了“非轉經”以彌補行政事業單位經費不足的初衷,也影響了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發揮。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與管理體制、部門單位制度、管理人員及其管理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總的來說,其根本原因還是由委托關系引起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相關管理部分無法將龐大的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靜態和動態情況及時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這是造成國有資產管理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化則有利于解決這些問題。

查看全文

高校國有資產現狀分析論文

1高校資產管理現狀和缺陷

高校資產的主要來源:一是上級財政部門調撥和辦學收入;二是高校通過以原有資產或通過政府擔保從金融機構貸款而得;三是國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由此所形成的大量無形資產;四是利用高校自身的地理環境、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等創收形成的大量資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國有資產出現了多元化經營型管理模式,使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暴露的問題就日益突出。

1.1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不健

全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加大了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力度,淡化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國資委只管理國有企業資產,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由誰監管,沒有明確的職能劃分,高校的資產管理只歸口于其主管部門的財務處,缺乏有力的監管體系。

1.2高校存在嚴重的資產不足和資產浪費現象

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一方面資產的不足體現的越來越嚴重,一些理工實驗設備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驗課程,教師的教學設備缺乏,生均圖書數量、生均住宿面積等均達不到要求,各高校為了達到高校辦學條件的評估工作的要求,往往是“物不夠數來湊”,在賬面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存在著設備閑置等浪費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一些專用實驗設備使用率不高,甚至長期閑置;二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對設備的管理維護不到位,使用期短,損壞率高。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公益訴訟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有資產;公益訴訟;法律問題

論文摘要:國有資產公益訴訟具有特定的含義和特征,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通過公益訴訟保護國有資產方面有值得借鑒的做法和先進經驗。我國的國有資產公益訴訟制度應從修訂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強化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的監督、確定合理可行的司法審查制度、擴大提起訴訟的原告范圍、建立提起訴訟的激勵機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國有資產公益訴訟的含義

我國的國有資產是國家的公有財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受到法律保護。在當前的情況下,形形色色的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不斷出現,手段不斷翻新,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致使國家的經濟利益蒙受重大損失。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建立以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國有資產公益訴訟制度。

國有資產公益訴訟之構建首先要以國有資產流失的認定為前提。一般認為,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經營者、占有者、出資者、管理者,出于主觀故意或由于過失,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經營的規定,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或者使國有資產處于流失危險的行為。認定國有資產流失的條件如下:(1)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違法主體必須是國有資產的經營者、占用者、出資者或管理者;(2)違法主體必須對違法行為的發生具有主觀故意或過失,即具有過錯;(3)必須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4)必須有國有資產流失的結果發生,或是如果不加制止必然產生國有資產流失的后果。

國有資產公益訴訟是公益訴訟在國有資產保護領域的具體應用和擴展,對其含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論文

摘要:國有資源和資產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推行“使用者付費”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筆者就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實際情況,對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實行資產集中管理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梁山縣;國有資產;管理

一、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為適應論文國有資源和資產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積極探索國有資源和資產開發、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斷加強和規范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范圍不夠明確,對其有償使用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縣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的范圍還比較小,市場化配置率還比較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浪費現象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有償使用收入流失隱患較多,收入部門化、福利化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有很多縣城自然資源豐富,城市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規模也比較大,但人均資源水平比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產權意識比較淡薄,造成內部產權關系不清;有的單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資產購置和處置的隨意性較大,資產購置重復,苦樂不均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單位資產帳務設置不健全,帳外資產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規范管理;有的單位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工作管理無序,經營不善;資產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全面推進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度開發、有序利用、有償使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建立和改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監督、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僅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和優化資源,實現公平、公正和效率優先原則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有效手段。規范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對于穩固政權基礎,公平財政分配,推進財政改革,凈化市場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資源使用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提高效益、優化配置、集約管理、強化監督、責權利相結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運營、監督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二)總體思路本著“決策、執行、監督”相對獨立、相互制約的原則,逐步建立程序科學、運作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著力打造運轉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形成“借、用、還”良性循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強政府投融資實力;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強化統一管理,降低政府債務占財政收入比重,防范國有收益流失和財政風險;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推動全縣經濟和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三)基本原則1、立足現實、改革創新原則。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從我縣實際出發,妥善處理老債務,積極探索新思路,創造有特色的政府資源、資產管理和投融資管理模式。2、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原則。健全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管理體制,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制衡機制,建立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統一管理機構,合理界定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的職責,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對國有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的監督和控制,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3、優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則。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資的貨幣資金、存量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籌集建設資金。4、統借統還,風險控制原則。規范政府性融資行為,對利用集中管理的資源、資產和政府信譽取得的建設性資金,實行統借統還,合理控制借款規模;建立穩定的還貸機制,保證政府性資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維護政府信譽。

三、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建立資源和資產統一管理運營機構,健全集中調配機制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國有資源和資產、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執行層。依據國資委決議在縣財政(國資)部門具體指導下運營。(二)以集中管理國有資源和資產為依托,構筑政府投融資平臺按資產剝離、資本劃轉的形式,依法注冊,具體運營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把“死資產”變為活資本,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滿足政府規劃項目的資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資審批制度,健全決策機制成立縣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縣財政局、發改局、審計局、監察局等部門和融資平臺主縣行政事業單位徑。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對“重點稽查”的理解和操作還存在一些誤區和不安之處。首先過分強調稅務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稅收管理各環節的有機聯系。如選案、檢查、審理、執行等未能與其他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稽查選案仍存在人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統數據缺乏,選案范圍認定設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約機制,稽查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把重點稽查簡單地理解為檢查的頻率越高、次數越多越好,導致多次檢查、重復檢查。再次,在案件的處理方面存在著重稽查、輕處罰,以補代罰的傾向,這不僅使稅務稽查走了過場,也容易使相關的納稅人產生僥幸的心理,給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留下后患。以上問題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了稅務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發揮。在這方面國外的做法和經驗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3、強化稅收管理功能。由于實行新的征管模式,納稅人自行申報,取消了傳統的專管員管戶制度,一些地方的稅務機關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同時,對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傾向,忽略了稅務機關對稅源的有效監控和對納稅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應有的漏征漏管。這與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實行“集中申報、重點稽查”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強化稅收管理職能的途徑和辦法,進一步強化稅收的管理功能,確定相關的崗位和人員對稅源進行典型抽樣調查,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實行有效的稅源監控,促進納稅人如實申報,有效減少漏征漏管,防止稅款流失,以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4、完善機構運行管理機制。用科學嚴密的管理機制激發稅務干部的工作熱情、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稅收征管改革有序運行、順利發展的有力保證。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搞好運行機制。要完善用人機制,結合稅務機構改革,科學設計崗位,明確各自職責,實行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資源;要完善監督機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堅持檢查考核,實行有效監督,開展經常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稅謀私等違紀問題的發生;要完善激勵和制約機制,把工作政績與干部的管理使用和獎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要完善培訓機制,根據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搞好干部培訓,特別是計算機應用的培訓,定出較高的標準,追求培訓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崗,使稅務干部基本上都能適應稅收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保證科學的征管程序得以順暢運行。要負責人為委員,作為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和投融資管理的決策層

四、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意義(一)促進了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打破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部門格局,有效地解決了國有產權虛置問題一些部門單位一直把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視為自有資產,以為資產產權屬部門所有,單位負責人說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權所有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資產購置盲目化,資產處置隨意化”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過廣泛宣傳發動,以及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實行集中管理,重新確立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政府所有、部門使用、收支統管”的管理原則,較好地實現了產權歸位,轉變了傳統觀念,統一了思想認識。(二)摸清了資產“家底”,實現了資產的集約化管理,提高了資產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產權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產,“家底”不清。實施改革之后,不僅核實了縣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具體數目,還根據現政府的授權,由縣財政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實行了集約式管理,使政府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宏觀調控與優化配置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為高效使用和合理調劑資產奠定了基礎。通過資產權屬證明集中到財政部門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門單位隨意抵押貸款、對外投資及低價處置國有資產等現象,規范了資產處置行為,有利于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三)規范了經營性資產運作,杜絕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稅收入對經營性資產委托國有資產管理實行集約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將經營性資產運作行為置于陽光監督之下,實現了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對資產經營收益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部門預算管理之后,還有利于鏟除行政事業單位滋生腐敗的土壤,解決部門單位之間苦樂不均的問題,端正黨風政風。(四)推進了財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內涵,延伸了改革觸角通過將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與財政部門預算改革相結合,有利于解決行政事業單位盲目購置資產問題,對提高預算編制特別是固定資產購置預算的準確度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改革與收支兩條線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堵塞收支兩條線管理漏洞,推動收支兩條線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與政府采購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增強政府采購工作的針對性,擴大政府采購規模,提高政府采購管理水平。將經營性資產收益及相關支出納入完全部門預算管理,實現國庫集中收付,使部門預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實現了財政管理由單純的資金管理向資金、資產和財務管理并重過去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重錢輕物”、“重使用輕效益”。推行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集中管理之后,財政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資產使用和管理制度,嚴把資產入口關和出口關,加強對資產動態管理,促進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財政資金管理與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財政管理的深度和廣度。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論文

【文章摘要】國有資源和資產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推行“使用者付費”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筆者就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實際情況,對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實行資產集中管理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梁山縣;國有資產;管理

一、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為適應論文國有資源和資產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積極探索國有資源和資產開發、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斷加強和規范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范圍不夠明確,對其有償使用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縣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的范圍還比較小,市場化配置率還比較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浪費現象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有償使用收入流失隱患較多,收入部門化、福利化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有很多縣城自然資源豐富,城市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規模也比較大,但人均資源水平比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產權意識比較淡薄,造成內部產權關系不清;有的單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資產購置和處置的隨意性較大,資產購置重復,苦樂不均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單位資產帳務設置不健全,帳外資產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規范管理;有的單位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工作管理無序,經營不善;資產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全面推進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度開發、有序利用、有償使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建立和改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監督、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僅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和優化資源,實現公平、公正和效率優先原則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有效手段。規范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對于穩固政權基礎,公平財政分配,推進財政改革,凈化市場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資源使用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提高效益、優化配置、集約管理、強化監督、責權利相結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運營、監督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二)總體思路本著“決策、執行、監督”相對獨立、相互制約的原則,逐步建立程序科學、運作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著力打造運轉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形成“借、用、還”良性循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強政府投融資實力;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強化統一管理,降低政府債務占財政收入比重,防范國有收益流失和財政風險;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推動全縣經濟和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三)基本原則1、立足現實、改革創新原則。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從我縣實際出發,妥善處理老債務,積極探索新思路,創造有特色的政府資源、資產管理和投融資管理模式。2、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原則。健全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管理體制,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制衡機制,建立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統一管理機構,合理界定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的職責,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對國有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的監督和控制,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3、優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則。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資的貨幣資金、存量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籌集建設資金。4、統借統還,風險控制原則。規范政府性融資行為,對利用集中管理的資源、資產和政府信譽取得的建設性資金,實行統借統還,合理控制借款規模;建立穩定的還貸機制,保證政府性資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維護政府信譽。

三、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建立資源和資產統一管理運營機構,健全集中調配機制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國有資源和資產、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執行層。依據國資委決議在縣財政(國資)部門具體指導下運營。(二)以集中管理國有資源和資產為依托,構筑政府投融資平臺按資產剝離、資本劃轉的形式,依法注冊,具體運營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把“死資產”變為活資本,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滿足政府規劃項目的資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資審批制度,健全決策機制成立縣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縣財政局、發改局、審計局、監察局等部門和融資平臺主縣行政事業單位徑。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對“重點稽查”的理解和操作還存在一些誤區和不安之處。首先過分強調稅務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稅收管理各環節的有機聯系。如選案、檢查、審理、執行等未能與其他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稽查選案仍存在人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統數據缺乏,選案范圍認定設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約機制,稽查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把重點稽查簡單地理解為檢查的頻率越高、次數越多越好,導致多次檢查、重復檢查。再次,在案件的處理方面存在著重稽查、輕處罰,以補代罰的傾向,這不僅使稅務稽查走了過場,也容易使相關的納稅人產生僥幸的心理,給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留下后患。以上問題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了稅務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發揮。在這方面國外的做法和經驗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3、強化稅收管理功能。由于實行新的征管模式,納稅人自行申報,取消了傳統的專管員管戶制度,一些地方的稅務機關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同時,對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傾向,忽略了稅務機關對稅源的有效監控和對納稅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應有的漏征漏管。這與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實行“集中申報、重點稽查”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強化稅收管理職能的途徑和辦法,進一步強化稅收的管理功能,確定相關的崗位和人員對稅源進行典型抽樣調查,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實行有效的稅源監控,促進納稅人如實申報,有效減少漏征漏管,防止稅款流失,以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4、完善機構運行管理機制。用科學嚴密的管理機制激發稅務干部的工作熱情、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稅收征管改革有序運行、順利發展的有力保證。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搞好運行機制。要完善用人機制,結合稅務機構改革,科學設計崗位,明確各自職責,實行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資源;要完善監督機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堅持檢查考核,實行有效監督,開展經常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稅謀私等違紀問題的發生;要完善激勵和制約機制,把工作政績與干部的管理使用和獎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要完善培訓機制,根據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搞好干部培訓,特別是計算機應用的培訓,定出較高的標準,追求培訓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崗,使稅務干部基本上都能適應稅收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保證科學的征管程序得以順暢運行。要負責人為委員,作為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和投融資管理的決策層

四、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意義(一)促進了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打破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部門格局,有效地解決了國有產權虛置問題一些部門單位一直把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視為自有資產,以為資產產權屬部門所有,單位負責人說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權所有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資產購置盲目化,資產處置隨意化”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過廣泛宣傳發動,以及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實行集中管理,重新確立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政府所有、部門使用、收支統管”的管理原則,較好地實現了產權歸位,轉變了傳統觀念,統一了思想認識。(二)摸清了資產“家底”,實現了資產的集約化管理,提高了資產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產權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產,“家底”不清。實施改革之后,不僅核實了縣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具體數目,還根據現政府的授權,由縣財政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實行了集約式管理,使政府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宏觀調控與優化配置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為高效使用和合理調劑資產奠定了基礎。通過資產權屬證明集中到財政部門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門單位隨意抵押貸款、對外投資及低價處置國有資產等現象,規范了資產處置行為,有利于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三)規范了經營性資產運作,杜絕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稅收入對經營性資產委托國有資產管理實行集約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將經營性資產運作行為置于陽光監督之下,實現了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對資產經營收益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部門預算管理之后,還有利于鏟除行政事業單位滋生腐敗的土壤,解決部門單位之間苦樂不均的問題,端正黨風政風。(四)推進了財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內涵,延伸了改革觸角通過將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與財政部門預算改革相結合,有利于解決行政事業單位盲目購置資產問題,對提高預算編制特別是固定資產購置預算的準確度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改革與收支兩條線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堵塞收支兩條線管理漏洞,推動收支兩條線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與政府采購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增強政府采購工作的針對性,擴大政府采購規模,提高政府采購管理水平。將經營性資產收益及相關支出納入完全部門預算管理,實現國庫集中收付,使部門預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實現了財政管理由單純的資金管理向資金、資產和財務管理并重過去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重錢輕物”、“重使用輕效益”。推行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集中管理之后,財政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資產使用和管理制度,嚴把資產入口關和出口關,加強對資產動態管理,促進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財政資金管理與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財政管理的深度和廣度。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論文

【文章摘要】國有資源和資產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推行“使用者付費”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筆者就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實際情況,對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實行資產集中管理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梁山縣;國有資產;管理

一、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為適應論文國有資源和資產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積極探索國有資源和資產開發、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斷加強和規范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范圍不夠明確,對其有償使用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縣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的范圍還比較小,市場化配置率還比較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浪費現象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有償使用收入流失隱患較多,收入部門化、福利化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有很多縣城自然資源豐富,城市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規模也比較大,但人均資源水平比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產權意識比較淡薄,造成內部產權關系不清;有的單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資產購置和處置的隨意性較大,資產購置重復,苦樂不均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單位資產帳務設置不健全,帳外資產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規范管理;有的單位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工作管理無序,經營不善;資產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全面推進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度開發、有序利用、有償使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建立和改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監督、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僅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和優化資源,實現公平、公正和效率優先原則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有效手段。規范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對于穩固政權基礎,公平財政分配,推進財政改革,凈化市場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資源使用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提高效益、優化配置、集約管理、強化監督、責權利相結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運營、監督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二)總體思路本著“決策、執行、監督”相對獨立、相互制約的原則,逐步建立程序科學、運作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著力打造運轉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形成“借、用、還”良性循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強政府投融資實力;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強化統一管理,降低政府債務占財政收入比重,防范國有收益流失和財政風險;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推動全縣經濟和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三)基本原則1、立足現實、改革創新原則。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從我縣實際出發,妥善處理老債務,積極探索新思路,創造有特色的政府資源、資產管理和投融資管理模式。2、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原則。健全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管理體制,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制衡機制,建立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統一管理機構,合理界定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的職責,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對國有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的監督和控制,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3、優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則。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資的貨幣資金、存量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籌集建設資金。4、統借統還,風險控制原則。規范政府性融資行為,對利用集中管理的資源、資產和政府信譽取得的建設性資金,實行統借統還,合理控制借款規模;建立穩定的還貸機制,保證政府性資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維護政府信譽。

三、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建立資源和資產統一管理運營機構,健全集中調配機制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國有資源和資產、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執行層。依據國資委決議在縣財政(國資)部門具體指導下運營。(二)以集中管理國有資源和資產為依托,構筑政府投融資平臺按資產剝離、資本劃轉的形式,依法注冊,具體運營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把“死資產”變為活資本,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滿足政府規劃項目的資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資審批制度,健全決策機制成立縣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縣財政局、發改局、審計局、監察局等部門和融資平臺主縣行政事業單位徑。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對“重點稽查”的理解和操作還存在一些誤區和不安之處。首先過分強調稅務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稅收管理各環節的有機聯系。如選案、檢查、審理、執行等未能與其他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稽查選案仍存在人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統數據缺乏,選案范圍認定設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約機制,稽查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把重點稽查簡單地理解為檢查的頻率越高、次數越多越好,導致多次檢查、重復檢查。再次,在案件的處理方面存在著重稽查、輕處罰,以補代罰的傾向,這不僅使稅務稽查走了過場,也容易使相關的納稅人產生僥幸的心理,給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留下后患。以上問題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了稅務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發揮。在這方面國外的做法和經驗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3、強化稅收管理功能。由于實行新的征管模式,納稅人自行申報,取消了傳統的專管員管戶制度,一些地方的稅務機關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同時,對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傾向,忽略了稅務機關對稅源的有效監控和對納稅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應有的漏征漏管。這與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實行“集中申報、重點稽查”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強化稅收管理職能的途徑和辦法,進一步強化稅收的管理功能,確定相關的崗位和人員對稅源進行典型抽樣調查,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實行有效的稅源監控,促進納稅人如實申報,有效減少漏征漏管,防止稅款流失,以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4、完善機構運行管理機制。用科學嚴密的管理機制激發稅務干部的工作熱情、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稅收征管改革有序運行、順利發展的有力保證。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搞好運行機制。要完善用人機制,結合稅務機構改革,科學設計崗位,明確各自職責,實行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資源;要完善監督機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堅持檢查考核,實行有效監督,開展經常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稅謀私等違紀問題的發生;要完善激勵和制約機制,把工作政績與干部的管理使用和獎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要完善培訓機制,根據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搞好干部培訓,特別是計算機應用的培訓,定出較高的標準,追求培訓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崗,使稅務干部基本上都能適應稅收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保證科學的征管程序得以順暢運行。要負責人為委員,作為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和投融資管理的決策層

四、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意義(一)促進了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打破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部門格局,有效地解決了國有產權虛置問題一些部門單位一直把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視為自有資產,以為資產產權屬部門所有,單位負責人說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權所有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資產購置盲目化,資產處置隨意化”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過廣泛宣傳發動,以及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實行集中管理,重新確立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政府所有、部門使用、收支統管”的管理原則,較好地實現了產權歸位,轉變了傳統觀念,統一了思想認識。(二)摸清了資產“家底”,實現了資產的集約化管理,提高了資產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產權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產,“家底”不清。實施改革之后,不僅核實了縣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具體數目,還根據現政府的授權,由縣財政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實行了集約式管理,使政府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宏觀調控與優化配置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為高效使用和合理調劑資產奠定了基礎。通過資產權屬證明集中到財政部門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門單位隨意抵押貸款、對外投資及低價處置國有資產等現象,規范了資產處置行為,有利于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三)規范了經營性資產運作,杜絕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稅收入對經營性資產委托國有資產管理實行集約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將經營性資產運作行為置于陽光監督之下,實現了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對資產經營收益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部門預算管理之后,還有利于鏟除行政事業單位滋生腐敗的土壤,解決部門單位之間苦樂不均的問題,端正黨風政風。(四)推進了財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內涵,延伸了改革觸角通過將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與財政部門預算改革相結合,有利于解決行政事業單位盲目購置資產問題,對提高預算編制特別是固定資產購置預算的準確度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改革與收支兩條線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堵塞收支兩條線管理漏洞,推動收支兩條線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與政府采購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增強政府采購工作的針對性,擴大政府采購規模,提高政府采購管理水平。將經營性資產收益及相關支出納入完全部門預算管理,實現國庫集中收付,使部門預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實現了財政管理由單純的資金管理向資金、資產和財務管理并重過去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重錢輕物”、“重使用輕效益”。推行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集中管理之后,財政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資產使用和管理制度,嚴把資產入口關和出口關,加強對資產動態管理,促進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財政資金管理與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財政管理的深度和廣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