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9:40: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職院校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徑
【摘要】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等技術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基于目前市場對人才提出的新標準,各高校應轉變教學管理理念,運用新的管理模式開展工作。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現狀的分析,筆者通過不斷的研究與探析,獲得有效途徑對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學校應完善教育管理評價體系、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此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中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將更多的前沿技術融入到管理工作中,教育領域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機構,更應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將信息等技術融入教育管理模式中。尤其各高職院校主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開展教學工作,在實際教育管理中,更應科學的引入新的技術融入到管理工作中。但在實際工作中,采用怎樣的創新手段才能更好的將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運用到教育管理中,使無論是教育工作者們,還是在校進行學習的學生,都能充分享受到高科技為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與樂趣,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現狀
1、教育管理評價體系缺乏合理性。教育管理工程中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往往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評價后,就認為是教學過程的結束。當然,這樣的思想觀念是片面的,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不應只注重學生的表現結果,更應去深入的了解造成這樣結果的背后原因。評價學生的目標不應只看重評價本身,更應在乎評價后能否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若教師再采用缺乏一定科學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片面的評定,不僅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很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師在實際教育管理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避免過于重視學習成績,應以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2、教育管理觀念缺乏一定的時代性。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中,學校管理者及任課教師大多較為重視學生考試成績。而學生的能力并不只是在學習成績上才能展示。教師僅以學習成績認定學生是否足夠優秀,這樣不僅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長期占據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較為看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因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他們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從而造成消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基于這樣的心理開展學習活動,無法有效吸收相應學科知識。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改革路徑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探析
摘要: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水平是學校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所在,而教學質量不僅僅依賴于生源水平、教師素質、學校基礎設施,還依賴于系統、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探析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的實踐活動成為當前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課題。本文根據高職院校中現行的教育教學質量發展現狀,提出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控制的意義分析,并根據現有的理論和技術實現創新優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可行性,依靠確切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情況,加強該體系的實踐作用。以期從實踐活動中加強理論體系,并根據理論發展推動實踐創新,推動高職院校培育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踐
一、學質量現狀
高職院校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在教學活動中要求發揮學生的探究思維,使學生能夠有效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當前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不能準確認識教學的目的,導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低,在擇就業時出現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學活動導致:第一,高職院校缺少對教學目標的認識。高職院校要能夠根據本校的辦學特點,所處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一個校企雙向的教學目標,如某地紅茶、旅游業發展,該地所在的高職院校則可以將教育教學目標同當地的企業聯合,由企業向學校提出怎樣的人才需求,而高職院校由此為目標之一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質量則是學生是否符合企業運作的要求為基準。但事實上,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原封不動照搬素質教學理念,缺少特殊性針對性,導致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無法提高。第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缺少科學評價。科學的評價能夠為教學質量發展提供一個方向,而評價體系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知識,構建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成為教學活動的難題。第三,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隊伍力量不足。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隊伍包括教師、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學校領導等。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隊伍中呈現出專業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點。如高職院校中有的教師不僅要能夠帶學生的專業課學習還要求能夠成為學生的輔導員。這一類教師就不僅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具有心理學等其他方面知識。而事實上,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隊伍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整個學校缺少良好的教學氛圍,致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
構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要求從多個方面入手,在橫向中依賴素質教育新理念、現代信息技術等。在縱向中通過教學質量管理、教學質量監控、教學質量評價三方面的系統來保證質量監控體系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優化策略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在推動教學效果提高、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論述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優化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促進教學管理工作的優化策略,以期能夠切實有效地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教學工作;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優化,對于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質量、推動高職教育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高職院校不僅需要認識到優化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而且需要針對自身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實際,對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優化路徑做出探索,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目標、體現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價值[1]。
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優化的重要性
(一)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們開始認識到知識和科技的力量,也深刻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而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精技能人才的搖籃,人才是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動力。因此,社會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的教學管理工作進行創新和改革,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對人才的需求從單一的專業技能開始向著綜合素質提高的方向轉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企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的方向前進,企業需要不斷研發新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而高等院校的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因此企業會對人才綜合素質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人才在某個專業領域有所成就,還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例如:交流溝通能力、自我學習和驅動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從單一的專業人才培養,向著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方面進行轉變,才能夠更好地符合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的要求。第二,企業深刻認識到人才資源的重要性,人才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等多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應屆生來講,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生機,因此企業逐漸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積極采用“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注重對人才的長期培養,充分挖掘人才的潛力[2]。因此,企業對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在進行教學和管理工作時,也必須要將人才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理念、師生交流與合作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為高職院校人才的成長和成才提供良好的氛圍。(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優化的迫切性。隨著社會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高職院校自身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導致教學管理工作開始暴露出多個方面的問題,無法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無法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因此,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優化非常迫切:第一,高職院校在過去并沒有重視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從而導致在開展過程中,缺乏人力、物力等多個方面的資源支持,教學管理工作的效率無法得到提高,不利于發揮其重要作用;第二,傳統的教學管理工作模式與人才培養的目標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教學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組織機構較為混亂,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明確的目標等,導致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工作進展緩慢。
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優化策略
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措施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日漸巨大。高職院校將信息化建設用于教學改革中,以此方式調整和改善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是新的教學改革方向,缺乏經驗借鑒,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阻礙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轉變思想,加快職能部門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增強信息化應用程度,實現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思考
科學的發展促使信息技術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教育部門更加關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制的影響,逐步在高職院校實施信息化建設。為此,很多高職院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設的方案,并投入了很多財力和物力,其目的是在校園網的基礎上,構建以信息化為中心的服務平臺。通過教育信息化改善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有利于實現教學質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在高職院校的建設并沒有完善,尤其我院作為剛剛成立不久的一所高職院校,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只有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加以解決,才能確保信息化更好地進行,從而更好地指導我院信息化建設。
一、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認識,機構設置不完善
當前,所有高校都開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設,但是其實施的程度和產生的成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沒有發揮積極效應。多數高職院校從管理層到一線教職工并不是很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落實,源于沒有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在落實上并不能進行環環把控。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以及對其價值性的思考,只從短期作用進行考慮,未能從教育教學發展的長期過程進行思考,缺乏全局意識,導致建設過程出現了很多不可協調的問題[1]。教育信息化被高職院校作為應付上級檢查和評估的組成部分,一旦沒有進行信息化建設,就會受到上級部門的督導。在具體的實踐環節,沒有將重心放在信息化建設上,一度將其當作工作上的負擔。這樣的實踐方式和重視程度,使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熱情,很多本該落實的信息化方案均擱淺。高職院校也沒有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沒有人專門負責教育信息化的監督和落實,導致權責無法明確,各部門的關系無法協調,直接制約了信息化建設的效果[2]。
高職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高職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與高職院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結合也更加緊密。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不斷完善學校教育行政管理手段,構建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從而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本文基于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內涵,對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構建的相關策略,旨在推動和促進高職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策略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要加大現代化建設力度,不斷推動信息化建設步伐,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創新。在國家的支持下,我國高職院校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職能,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為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模式構建提供必要支持。
一、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內涵
(一)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的含義。高職院校的管理體系通常可分為教育、行政及科研三個模塊。深入分析上述三個模塊的功能,便可明確其具有的不同定位和功用。本文針對行政管理方面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與另外兩個模塊不同,行政管理具有附屬性,但作用卻不能輕視。在高職院校中實施系統的行政管理手段,能夠有效促使教育獲得更大限度的提升。制定專業的制度規范,并強化輔助手段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行政管理的效能,達到教學與管理的預期效果[1]。(二)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的內容。一是教育與行政管理。高職院校開展的行政管理工作與在校教師、科研人員等均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如教師或者研究人員在獲得研究經費或者勞動報酬時,均需通過行政部門進行發放。二是各職能部門關系。該部分主要描述不同管理部門所擔負的工作內容和具體分工。各部門需協同完成相應的工作,在具體實施中要相互制衡,還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體的行政管理任務。三是管理部門的內部成員及創新性管理。需從管理部門的內部成員分配方面著手,全面促進提升管理體系的優化。如果成員缺乏創新性的意識和能力,便難以推動整個體系的完善提升。從內部入手優化管理,使個體和整體相互影響,從而全面提升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質效。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現狀及問題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新途徑
摘要: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建設和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有著新的要求,其教學的管理途徑也在不斷的創新。在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高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加快節奏的生活,對于時間的安排也逐漸的碎片化,對于一成不變的事物,人們很難專注于此,隨著“微”時代的到來,現代人的生活態度以及社會的文化也在慢慢的改變。在微時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應當跟隨時展的步伐,不斷的創新管理的新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途徑
高職院校的教育發展是適應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僅是學生,學校更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這一原則,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以提升日后就業的競爭力水平,為了更好的實現教育教學的管理,學校必須創新教育管理的途徑,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一、微背景時代的介紹
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數字化的時代,大多數事物的發展都是基于數字藝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融入了高科技加快了他們生活的速度,由于時間的碎片化管理,使得人們不會專注于一成不變的事物,反而更加的注重“微”開頭的事物,比如微博、微信等,都是現代生活的一個體現,進而延伸到具有時代感的“微時代”。“微”已經逐漸成為時代中最耀眼的詞匯,在生活中也占有比較高的比重。高職教育在“微”時代的背景下更是需要創新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必要性
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研究
[摘要]教育管理體制的健全程度直接關系著民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發展規模。當前,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的現實困境是行政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融資體制存在不足。為此,民辦高職院校應基于治理理論,優化行政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融資體制。
[關鍵詞]治理理論;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
教育管理體制的健全程度直接關系著民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發展規模。完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既有助于保證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強化高職院校治學理念轉變,也有助于完善高職教育研究體系。
一、治理理論概述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自治力量的壯大,其對公共生活的影響逐漸增強。世界各國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紛紛提出治理的概念,并逐漸形成了理論。“治理”一詞,原意是操縱、引導和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治理不但可以縮小規模和支出,而且能夠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治理是通過公共部門、私人部門、自愿部門的協作與互助而實現并發展成為理論系統的;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治理可以幫助公司形成管理、控制的體制;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治理把私人的管理方法、獎懲手段引入公共部門,使得治理更加高效且開放。治理是一個政府、社會與個人通過多種方法共同管理的過程,它既不是一種明確的活動,也不是一套完整的規則條例。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它有賴于各個部門持續的相互作用。治理的核心不在于命令與支配,而是調和與協作。高職院校內部結構由黨務管理人員、行政管理人員、教育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組成。黨務管理人員負責重大問題的決策,行政管理人員負責管理與監督,教育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共同協作完成教學。這種高職院校人員的職能結構也決定了相應的治理方法。這種治理方法應符合高職院校管理制度規范的基本要求,意在分配和制約院校內部的各種權利,最終從根本上實現民主和科學的管理。
二、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的現實困境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方式創新研究
【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發展力。這一發展戰略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帶來了新的要求,也必然促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變革。在新時代下,傳統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必須進行教育管理方式創新與變革,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現代化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意型人才。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方式;創新
在報告特別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選擇。①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應該更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以創新為內在驅動力,引導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專業技能型創新人才培育的主要場所,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引領科技與產業融合,將高職院校的科研融入企業創新機制,促使達成兩者的優勢互補,從而完成創新教育活動,真正實現科技、教育與經濟的密切結合,不但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也為國家的現代化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的科學內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打造“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為本質的經濟體系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有助于統籌社會各方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協同先進的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升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等四方面為科學內涵。首先,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主要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驅動經濟發展,是以發展成果共享為終極目標,協調各方面的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以開放、共享、包容的思想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其次,要協同產業的發展,統籌各要素,實行優化配置,協同各方共同發展,將科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資本、資產、資金的支持作用,協同實體經濟和產業體系優化發展。第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市場為主導,宏觀調控有度,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保證市場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最后,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走向世界的動力,因此要不斷推動經濟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從整體上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來看,社會發展要不斷更新理念,這也對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高職院校要轉變教育理念,結合時展要求,積極協調統籌各方管理,堅持和諧、共享的發展道路,從而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同時,還要加大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增強經濟、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競爭力,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人才基礎。
二、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面臨的問題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論文8篇
第一篇:高職院校包裝教育教學質量現狀及對策
1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缺乏高職教育特色,教學方法陳舊
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一些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在辦學過程中教學計劃未能體現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發展定位不明確。一些高職院校基本沿用了普通專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沒有形成教學內容上的辦學特色;辦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沒有根據職業和崗位需要進行課程開發,也沒有體現出高職教育所應該具有的的特色性。高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同于一般教育,它不能采用學科本位和精英教育的理念,這種模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大眾的教育發展需求。有不少高職院校未能擺脫這種教育模式,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依然把教課重心放在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上,專業培養計劃中課程體系和形式都采用傳統的學科本位方式,這嚴重導致了當前高職教育不能夠培養出實用技術型人才。許多學校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適合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課堂教學時數所占比例大,課外實踐時數所占比例少,實踐教學的整合力度不夠,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部分高職院校產學結合不緊密,實訓效率不高,造成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不強。實際上,課內和課外、顯性課堂和隱性課堂、校內和校外應形成實踐教學中實驗、實訓、實習的一體化模式,只有充實實踐教學內容,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方式,學生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成為生產、服務、管理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從而保證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顯著提高。
1.2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結構不合理,課程門類不全,符合職業崗位需求新課程沒有開發出來,舊的不需要的課程又沒有刪除。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現狀嚴重脫節,從而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滿足高職教育教學的發展。在課程設置調整時,沒有根據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規格來構建出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二是課程門次內容交叉重復,課程設置缺乏宏觀統籌及整體優化。課程分設過細,占時過多,而且相互割裂;各門課程都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形成了課程之間不必要的大量重復,以及一些遺漏和相互矛盾,造成教學效率低下;三是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主,跟不上市場調研的崗位需求,缺乏實用性。四是課程體系中技能操作的實訓內容所占比例較少。在學時分配上,沒有根據培養目標來體現出立足職業崗位、強化應用、服務一線的分布結構。高職院校對實踐教學課程重視度不夠,實踐課程數量較少,綜合實訓課程開發不能滿足目前學生的職業技能要求。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論文
1傳統升學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管理體系的特點
傳統升學導向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管理主體單一,基本由學校和政府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學校內部管理又分為教學管理、德育管理兩大部分。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由教務處和督導處等機構,對教育教學進行管理。學生德育管理則是借助于教育活動和對學生日常紀律的考核,強化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品德的養成。學校外部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主要是通過政府授權的專門監督部門及機構根據上級的部署和要求,組織實施。傳統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有三個特點:第一,在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參與上基本還是政府和學校自身,缺少人才需求的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第二,在人才培養上,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缺乏對企業人才的綜合分析及進行培養的系統規劃。第三,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于學科體系,是學科體系內容的簡化,其主要目的是測試學生的學業成就,沒有直接針對行業、企業及社會的現實需求,人才培養和行業企業需求無法無縫對接。第四,教育教學方法往往是理論與實踐分離,關注知識的傳授和驗證,缺乏訓練學生在具體的職場環境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情感態度等。第五,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來源于校內和校外行政監督主管部門。校內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一般局限于考試,作業等評價;校外行政監督主管部門對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則主要是同行專家的評估,其主要形式是聽匯報,查資料,聽課,缺乏社會其它力量有效參與,缺乏對學校辦學與企業、社會需求符合度的權威、客觀、有效地評價。
2傳統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存在問題的根源
2.1觀念尚需更新
傳統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只關心學生成績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符合度,這是一種片面的管理。這種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行業、企業需求的變化發展,忽視學生對方法能力和學習能力的訓練,是一種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適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需要。
2.2高職院校質量管理機構還需健全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職會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