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13:46: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考語文作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考語文材料作文寫作論文
高考作文命題中話題作文一枝獨秀已成歷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漸成氣候。命題作文將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開始受到命題人的關注。現在的作文模擬題的命制,也主要是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
一、二者的區別:
概念不同
所謂材料作文是相對于命題型議論文而言的,即在提供材料的基礎上寫議論文,其特點是要求作者必須根據材料進行規定寫作。話題作文是以某一話題材為范圍,不限文體、不限題材的作文。其特點是思考時圍繞一則材料(某一觸發點),展開想象,全面拓展思維空間。
作用不同
傳統的給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題必須直接從材料中提煉、挖掘,并且材料必須運用到寫作中,作論據使用。話題作文的主題則不必從材料中提煉,而是從話題引發出來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闡發話題,啟發學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運用到寫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相比較,在命題形式和要求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話題作文不明確規定主題,只要求作文主題與“話題”相關,事實上,話題作文提供的是一個主題的范圍。而話題作文中對材料的運用比議論文的材料運用更為靈活,更具創造性,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為引出論點的楔子。
語文學科發展管理論文
高中語文教學出現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試題的超前和語文教材滯后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語文“題海”是對教材內容的自發的補充,蘊含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在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后,1978年夏季,我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又恢復了“”前的全國統考,至今已進行了20次。二十年來,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不僅為高校甄拔了千百萬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進了中等教育的發展,指引著基礎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門學科的走向。在這方面,語文尤為明顯。二十年來,中學語文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試題形式諸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目前,中學語文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惑。這一切都與語文高考緊密相關。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總結語文高考對該學科的影響,探尋中學語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時期,高考語文統考推進了中學語文學科的發展
在我國,中學語文學科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基礎學科。它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而它以現代白話文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僅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建國初,我們從蘇聯移植了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經過17年的實踐和研討,我國的語文工作者剛剛觸摸到漢語語文教育的一些規律,一場動亂開始了。可以這樣說,高考恢復全國統考之際,恰是中國的現代語文教育振翮高飛之時。新時期的語文高考試卷真實地記錄了中學語文學科發軔前行的全部歷程,記載著語文工作者對漢語母語教育冷靜的反思,深入探討所得出的一個個科學結論。
1.引導中學語文實現教學大綱。按照新時期制定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學語文的主要目標是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高考緊緊圍繞這個關鍵出題,落實了語文智育的目的。語文德育是大綱規定的一項主要的教學目標。高考作文是檢驗語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寫好應試作文,必須注意思想品德修養,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近年來,語文界越來越重視美育在語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現代文閱讀題《貝多芬之謎》涉及音樂知識;1997年的古詩鑒賞題要求賞析兩首意境優美的唐詩。這些試題體現了“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教學目的。因為高考的范圍與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所以,這二十年以來,高考有效地約束了高中語文全面完成教學任務。高中語文是母語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階段。高考語文試題覆蓋面廣,不僅促進了高中語文實現大綱規定的任務,而且使人們能直觀地認識到,在母語基礎教育完成以后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
2.促進中學語文提高教學質量。因為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必須保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試題不能出現舊題,命題角度不能墨守成規。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每年設計、出臺的高考試卷已經成為普通中學相應科目日常教學的重要參照物,促進了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翻閱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明顯地感覺到試題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認字形正誤的第2題,1995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3個錯別字;1996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5個錯別字;1997年試卷要求考生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7個錯別字。成語知識考核逐年由課內向課外擴展,1997年該題中出現4個成語有3個屬課外知識,其中“不孚眾望”和“萬人空巷”很難把握。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都有一項規定:文學常識題答案如有錯別字不給分,這條規定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漢字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高考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嚴格要求,促使中學語文重視雙基訓練。高考強調對能力的測試。例如,語法修辭題并不要求回答現成的定義規則,而是要求考生根據學過的理論知識,辨別言語的正誤優劣,構成通暢的語句。難度增加最明顯的是文學賞析題和現代文閱讀題。從1992年開始,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從一篇增加為兩、三篇,選文的內容和問題的設計在加深。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從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兩大類:全命題作文和給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題目,本身就是匠心獨運的杰作,成為作文教學的經典題目,例如:《讀“毀樹容易種樹難”》、《看漫畫“這里沒有水,換個地方再挖”有感》、《由圓聯想到另一物體》、《讀〈鳥的評說〉有感》等。高考作文的顯著的特點是不束縛考生的思路,有利于他們展示才華。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題的引發下,每年都能涌現大量優秀的作文。總之,以測試能力為中心的語文高考,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從重視傳授知識到重視培養能力的轉變。
高考語文標準化研究論文
[內容]
——高考語文標準化試題芻議
高考制度恢復20年來,語文學科考試和其他學科考試一樣,在考查、鑒別人才方面,曾經做出過重要貢獻,為國家選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長期以來,特別是實行標準化試題后,高考語文出現了嚴重偏差,很難檢驗出考生真實的語文能力。語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說,現在的高考語文試題,好學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績,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學生。回顧多年來高考語文試題的題型和結構,不難發現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
人類思維,依據解決問題所沿的方向,分為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尋找方法、途徑,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后者是單一模式進行歸一求取答案。作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語文學科,它的思維當然屬于前者。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多思維活動,養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在語文標準化試題中,選擇題和判斷題占到半數以上。這類題答案明確劃一,固然有利于電腦閱卷,但卻違背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規律,限制了考生答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些所謂主觀性的“簡答題”中,答案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絕對化,甚至限定“字數”、“要點”,迫使考生沿著出題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題。如果不看“參考答案”,語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說這類題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確。如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第4題要求選出“成語使用正確的一句”,答案是D。這句是:“關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話和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這個成語有胡思亂想之意,多含貶義,用在這里感情色彩不對。
此外,這一類選擇題,只考查識別信息的能力,不考查獲取信息、記憶信息的能力,而記憶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這類題型使考查出現了嚴重失誤。
語文科學檢測管理論文
高考制度恢復20年來,語文學科考試和其他學科考試一樣,在考查、鑒別人才方面,曾經做出過重要貢獻,為國家選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長期以來,特別是實行標準化試題后,高考語文出現了嚴重偏差,很難檢驗出考生真實的語文能力。語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說,現在的高考語文試題,好學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績,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學生。回顧多年來高考語文試題的題型和結構,不難發現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
人類思維,依據解決問題所沿的方向,分為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尋找方法、途徑,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后者是單一模式進行歸一求取答案。作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語文學科,它的思維當然屬于前者。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多思維活動,養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在語文標準化試題中,選擇題和判斷題占到半數以上。這類題答案明確劃一,固然有利于電腦閱卷,但卻違背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規律,限制了考生答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些所謂主觀性的“簡答題”中,答案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絕對化,甚至限定“字數”、“要點”,迫使考生沿著出題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題。如果不看“參考答案”,語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說這類題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確。如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第4題要求選出“成語使用正確的一句”,答案是D。這句是:“關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話和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這個成語有胡思亂想之意,多含貶義,用在這里感情色彩不對。
此外,這一類選擇題,只考查識別信息的能力,不考查獲取信息、記憶信息的能力,而記憶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這類題型使考查出現了嚴重失誤。
二、零敲碎打,破壞了語文知識的系統性
自古以來,語文學科就是充滿人性、最有趣味的學科。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西方,特別是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不是從整體上宏觀上去把握,而是從局部和細節入手,對每篇課文,采用“庖丁解牛”式的方法,條分縷析,不厭其詳,把生動活潑的有機完整的文章講得支離破碎,味同嚼蠟。這種教法也反映到了考試上來。尤其是所謂“標準化”考試,據說這種考試出題,主要是從“題庫”中檢索拼題,只要請一二位專家審題就行了,不必興師動眾搞“大會戰”。這種信物(電腦)不信人的做法實在不太高明。國外曾有人把語言輸入電腦,讓電腦“創作”文學作品,盡管事先有第一流的文學家或語言學家為它編排程序,但結果還是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很難設想,這種從“題庫”中拼湊出來的試題到底能不能用來考查語文知識的內在規律?到底有多大實用價值?以1995——1997年全國試題為例,這三份試題先后考查了古代人物稱謂(95年)、“文房四寶”、“殿試”中榜者的叫法(96年)、劇中人物角色的名稱(97年)等。試問這些知識在語文知識體系中究竟占多大份量?記住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考不考這些又有多大關系?考查這類瑣碎無用的知識,只能破壞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只能沖擊對實際能力的檢測。因此,高考語文試題的編制,應當從語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把考核實際能力放在首位,毫不留情地砍去一些瑣碎無用的知識考題。
語文復習指導管理論文
一、高考語文復習中的問題
如何進行語文復習才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呢?我們大多數語文教師是能妥當地安排好語文復習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內容:認為復習不復習一個樣,隨意復習,連考試范圍,有多少個知識點都不聞不問。
方法:為了趕進度,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堂堂填,天天灌,學生無暇動腦與動手;復習無計劃,見到什么復習什么;只練不講評,公布答案就完事。
資料:濫發資料,整天做練習,消化不良。
時間:為趕進度“開快車”,煮“夾生飯”;“老牛拖破車”,考試日期到了還未復習完一個循環;無計劃無目的,聽其自然,復習到哪里算哪里。
語文編排基礎能力管理論文
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和1994年高考語文試題相比,雖然試卷的編排體例上有所變化,但命題的指導思想基本沒有變,試題沒有在“新穎”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選拔和導向的雙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顯本色,穩定中見規范。縱觀全卷,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具有以下特點:
一、重視基礎,覆蓋面寬。
除作文外,1995語文試題31道題中,約有半數的題目是考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了語音、字形、詞義、詞語選用、成語使用、標點符號、語句銜接、語病修改、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具有較寬的覆蓋面。
今年語文試卷的第1題和第2題考查詞語的形、音、義,這是語言學習的最基本的內容,在語言交際中也最容易出現失誤,如讀錯音,寫錯字,解錯義等。這類題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兩道,足見對基礎的重視。
考基礎知識的題目還有第5題的標點符號的使用,第8題對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題對詩所涉及人物的判斷,第10題對人物稱謂的解說,第29題對名句的默寫等。這些試題重在對基本的語文知識的識記,重在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答題就沒有問題。
第3題是讓考生結合語境選擇近義詞。這道題看似容易,但因為選項中的詞語或同音,或同義,沒有一定的基礎很難確立答案。解答這道題首先要明確詞義,懂得結合語境辨析詞義的同異才能選擇正確答案。這道題屬于語言運用題,能夠反映學生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在一定范圍內所蘊含的潛在能力。除第3題外,這類題還包括第4題的成語使用,第6題的語句銜接,第7題的病句修改等,它們既重視知識,又強調運用;既著眼于基礎,又注重基礎上蘊含的能力,這種試題無疑對中學的語文教學將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語文試題管理論文
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和1994年高考語文試題相比,雖然試卷的編排體例上有所變化,但命題的指導思想基本沒有變,試題沒有在“新穎”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選拔和導向的雙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顯本色,穩定中見規范。縱觀全卷,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具有以下特點:
一、重視基礎,覆蓋面寬。
除作文外,1995語文試題31道題中,約有半數的題目是考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了語音、字形、詞義、詞語選用、成語使用、標點符號、語句銜接、語病修改、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具有較寬的覆蓋面。
今年語文試卷的第1題和第2題考查詞語的形、音、義,這是語言學習的最基本的內容,在語言交際中也最容易出現失誤,如讀錯音,寫錯字,解錯義等。這類題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兩道,足見對基礎的重視。
考基礎知識的題目還有第5題的標點符號的使用,第8題對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題對詩所涉及人物的判斷,第10題對人物稱謂的解說,第29題對名句的默寫等。這些試題重在對基本的語文知識的識記,重在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答題就沒有問題。
第3題是讓考生結合語境選擇近義詞。這道題看似容易,但因為選項中的詞語或同音,或同義,沒有一定的基礎很難確立答案。解答這道題首先要明確詞義,懂得結合語境辨析詞義的同異才能選擇正確答案。這道題屬于語言運用題,能夠反映學生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在一定范圍內所蘊含的潛在能力。除第3題外,這類題還包括第4題的成語使用,第6題的語句銜接,第7題的病句修改等,它們既重視知識,又強調運用;既著眼于基礎,又注重基礎上蘊含的能力,這種試題無疑對中學的語文教學將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語文基礎能力管理論文
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和1994年高考語文試題相比,雖然試卷的編排體例上有所變化,但命題的指導思想基本沒有變,試題沒有在“新穎”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選拔和導向的雙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顯本色,穩定中見規范。縱觀全卷,1995年高考語文試題具有以下特點:
一、重視基礎,覆蓋面寬。
除作文外,1995語文試題31道題中,約有半數的題目是考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了語音、字形、詞義、詞語選用、成語使用、標點符號、語句銜接、語病修改、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具有較寬的覆蓋面。
今年語文試卷的第1題和第2題考查詞語的形、音、義,這是語言學習的最基本的內容,在語言交際中也最容易出現失誤,如讀錯音,寫錯字,解錯義等。這類題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兩道,足見對基礎的重視。
考基礎知識的題目還有第5題的標點符號的使用,第8題對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題對詩所涉及人物的判斷,第10題對人物稱謂的解說,第29題對名句的默寫等。這些試題重在對基本的語文知識的識記,重在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答題就沒有問題。
第3題是讓考生結合語境選擇近義詞。這道題看似容易,但因為選項中的詞語或同音,或同義,沒有一定的基礎很難確立答案。解答這道題首先要明確詞義,懂得結合語境辨析詞義的同異才能選擇正確答案。這道題屬于語言運用題,能夠反映學生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在一定范圍內所蘊含的潛在能力。除第3題外,這類題還包括第4題的成語使用,第6題的語句銜接,第7題的病句修改等,它們既重視知識,又強調運用;既著眼于基礎,又注重基礎上蘊含的能力,這種試題無疑對中學的語文教學將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服務素質教育促進語文教改論文
——1998年高考語文上海試卷命題意圖不再單獨考核。突出三種能力:概括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材后的第一屆學生今年畢業,語文教學改革的討論倍受關注,高考語文試題改革又一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高考命題要向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向改革。對高考這樣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大事,需要研究并努力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改革,才能體現素質教育而又避免在數萬考生和數十萬家長心中引起過大的心理波動?怎樣改革,才能使好學生脫穎而出以確保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怎樣改革,才能讓語文教師放手教學,有所適從?
市教育考試院提出的“穩中求進,穩中求質”的改革方針是切實可行的。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正是遵照“兩個有利”的方針,在前幾年高考試題改革的基礎上,著手進行的。
我們以“服務素質教育,促進語文教改”為宗旨,給今年的命題確立了“一個前提,兩大板塊,三個能力”的總體思路。
一個前提,即在穩定的前提下求改革,在改革中注重試題質量。這個前提,是歷年來高考命題改革得以穩步前進的保證。
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穩定性主要體現在試卷總體難易度的把握上。為了配合中學語文教改,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今年試題的總體難度有所降低。首先是總題量從去年的40題減少到32題。這樣做,可以給考生留下思考和復卷的時間,從而提高答題水平。其次是難易比例的變化。從閱讀部分看,容易題占13.3%,較易題占53.4%,較難題占30%,難題占3.3%。難題較去年略有下降,較易題較去年增加了15%,大部分題目集中在較易和較難這些中檔題上。這樣設計,意在減少試題的絕對難度,體現試題的坡度,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現自己的水平。再次是全卷從選材到題目設計均考慮難易的坡度,為考生答題鋪設臺階,考生便不致因過早卡殼而影響考試情緒。以閱讀部分為例。說明文的材料介紹知識經濟淺顯易懂,議論文論述藝術理論曉暢通達,散文以“畫虎”談創新,說振興中華,深入淺出。文言文也是一短一長,一易一難。這種選材的由易入難,是符合考生閱讀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