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在線課堂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5:4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理在線課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在線課堂

線上對分課堂在地理課堂教學的應用

摘要:文章基于四元教學理論將線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用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講授通過QQ群屏幕共享功能進行;內化吸收通過學生線下獨學和反思實現;討論以分組的形式通過QQ語音進行;最后,教師通過直播對共性問題進行集中答疑。該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互動質量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線上對分課堂;四元教學;初中地理

一、緒論

網絡教學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選項之一,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應大規模在線教學,而老師和學生又普遍缺乏線上的教和學的經驗,使得線上教學充滿了極大挑戰。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立足中國教育實情和線上教學特點,及時地推出了線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OPAD),效果良好,受到廣大師生歡迎。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第四節《澳大利亞》第一課時為例,探討線上對分課堂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模式。

二、線上對分課堂簡介

線上對分課堂就是傳統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線上教學中的應用,對分課堂的理念是將課堂一分為二,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時間和任務方面均對分,宗旨是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深度學習。對分課堂包括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線上教學更適合隔堂對分。張教授提出線上對分課堂必須貫徹四元教學理念,該理念認為教學是一個規范化的流程,包括教師講授、學生獨學/作業/反思、同伴討論(互相答疑,互相評價)和教師答疑(共性答疑,集中評價)四個環節,即四元。四元的先后順序有嚴格要求:教師必須要先講,講完之后學生才能學,學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帶著反思的結果參與小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煉共性問題,老師對共性問題進行統一的解答。四元教學等于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與解惑”基礎上加上一個“討論”。較之于傳統教學單一共性教學的缺點,四元教學融合了共性和個性教學的特點,在講授階段,教師對所有學生精講教學重難點,此階段具有共性特征,此為共性1;學生獨學/作業/反思具有個性化特征,此為個性1;同伴之間相互討論,不同學生討論的內容不同,此為個性2;最后,教師針對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集中答疑,此為共性2。另外,四元教學特別注重學生的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過去教師對作業的評價,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除此之外,還要超越作業,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提煉和總結。

查看全文

地理信息系統線上實踐教學模式

【內容摘要】地理信息系統是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本文從教學策略與模式、課堂教學資源、啟發式授課方式、考核機制、教學效果等方面闡釋了地理信息系統線上實踐教學探索,為今后采用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線上教學;教學模式;實踐教學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響,地理信息系統(GIS)課程全面啟動了網上授課模式,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1]。結合多年的實踐探索經驗及空間信息新技術和新應用,特別是在新工科、智能化、大數據背景下,以專業人才培養需具備工程基礎、應用能力為目標,將本專業先進的知識融入前沿應用領域,探索地理信息系統線上教學策略與模式。

一、教學策略與模式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技術和實踐性強的課程,對于學生熟練掌握GIS基本技能操作,構建GIS技術系統知識體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至關重要

。以往的實踐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面對面進行課堂基本理論授課,然后在實驗室通過步驟操作進行實踐,訓練學生掌握GIS數據的生成,空間數據的處理,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設計與管理等能力[2~4]。而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采用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理論知識與實踐實驗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形成了GIS課程混合實踐教學新模式,如圖1所示。

查看全文

大數據下初中地理教學研究

摘要:為了探討大數據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文章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即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決策的科學化、精準化;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關鍵詞:大數據;初中地理;精準教學

大數據背景下,大量的地理圖文數據,能夠給學生提供較為新穎的知識觀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地理知識水平。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根據地理知識為學生尋找地理信息,豐富地理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學習初中地理知識。

一、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決策的科學化、精準化

大數據的核心價值是能夠將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并能夠快速地進行數據分析。大數據背景下,教學決策將超越人類有限的理性思維,從以往依賴于教師頭腦教學轉變為依賴于海量數據的分析,使教學更精準化與科學化,從而實現精準教學的目的。在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處理,能夠快速地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能夠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從而實現初中地理精準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在網絡數據中調取契合度更高的數據信息,作為教學資源的對比參考。諸如,優思在線、同桌網、簡單學習網等網絡平臺,在內部設置的地理課程中也有很多免費課程,且評論區也有諸多學生的留言。這種外部數據信息的參考,是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之前進行對比的網絡數據資源,以便支持教學決策的可行性[1]。另一方面,剔除外部數據資源的利用價值,同時也可以建立內部數據資源的獲取路徑。以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研發的“雨課堂”教學軟件為例。其中的課程隨堂記錄更為精準,教師能夠對接學生的檔案資料,獲得課程教授后的反饋信息。這種內部數據資源,是增強地理教師對于學生學習進度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利用大數據資源輔助教學決策的積極策略。

二、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查看全文

第三種學習方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學

一、第三種學習方式的內涵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網絡與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術逐漸被以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替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讓許多看似夢幻般的場景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在線網絡學習與面對面的學習方式逐漸走向融合,這就是“第三種學習方式”。

1.第三種學習方式的產生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如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等的發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在走進課堂教學。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以軟交換為核心,能夠給師生提供更方便(隨時、隨地、任何方式)、更快速、更低廉的數字化通信服務。下一代互聯網使三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融合、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傳輸成本,使在線學習成為可能。在云計算的環境下,學習資源是開放的結構,師生可以參與內容編輯,這賦予了學習資源持續不斷更新和進化的能力,從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云服務。互聯網將計算機間的互聯拓展到世界萬物,這大大拓寬了師生的課堂視野,將課堂學習場景與遙遠的真實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時空限制被突破。隨著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交互式媒體進入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海量的課程資源,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向名家名師學習,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隔膜被打破,在線網絡視頻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二者逐漸走向“融合”,從而產生第三種學習方式。不同于以往傳統教學中只運用某種單一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結了多種技術去構建“數字化”的學習情境,學習的固有范式和習慣被打破,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甚至被顛覆。

2.第三種學習方式的特征

一是互動性。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第二階段是“吸收內化”,主要是學生在課后獨立完成。第三種學習方式重構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傳統的“教師先教學生后學”轉變為“學生先學教師后教”。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以微視頻為載體,通過觀看微視頻構建基于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可以預習知識,可以自己掌控節奏,是個性化教學的體現。二是針對性。通過重構學習過程來減少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將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讓教師的指導、幫助等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第三種學習方式真正做到了差異教育。

查看全文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效果分析

摘要:近年來高中地理教學逐漸傾向雙主體教學,更注重根據教學特點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更新,我們的學習生活有了較大的改變,紙筆學習向在線學習方向拓展,網絡平臺作為全新的學習資源平臺給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工具,有了這個開放性,我們開始微課學習,以便更高效的提升學習效果。文章首先從微課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切入,其次探析影響微課在高中地理課堂效果因素,最后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建議,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微課;高中地理;效果因素;策略建議

時代在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多元時代學生的求知需求,網絡技術的成熟帶來了更多的微資源,微課程應運而生,如何將微課程有效的放置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去成為一個研究課題。微課程,也稱之為微課,美國戴維設計師首先提出微課概念,以構建主義為主導,通過在線學習,通過聲頻或視頻制作一分鐘視頻,使學習者更明確學習主題或關鍵概念。在我國對微課的界定略有不同,我們將微課程的時間拓展到10分鐘之內,目標明確,內容短小,集中說明問題。

一、微課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作用

首先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有助于幫助學生夯實高中地理基礎概念。高中地理學是豐富多彩的,讓學生了解現代地理環境,掌握學習方法是重要的,高中地理設置了三個必修模塊與七個選修模塊,微課引進課堂,對各個模塊的學習都有幫助,一方面有利于選修板塊齊上線,滿足所有學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促進高中地理教學從理念到現實的推進。其次資源豐富,增強效果。地理學中區域性特點顯著,閱歷豐富有利于對地理現象的理解,但學生通常不具備豐富的閱歷,因此引進微課是有必要的,第一時間彌補學生不足,通過網絡平臺的應用,讓學生充分了解地理背景,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尤其對一些剖面圖,通過微課演示,教學效果更好。再次有利于差異化教學。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個體之間的能力也各有不同,高中地理教學提倡因材施教,微課既開放又靈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定制不同的微課,大量有趣的微課資源帶來更多的選擇性,學生可以利用微課夯實基礎,也可以利用微課逐個攻克難點,逐漸的,學生們善于將難題大而化小,從微課中分解若干小知識點,實現重復學習、個性化學習。最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促進教學改革。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新課改提倡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開始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微課推動且加速這種教學改革,學生們通過教師的指導主動探索學習的基礎點與難點,再利用微課找答案,久而久之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學習效果提升。

二、影響微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因素

查看全文

基于慕課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究

摘要:從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方式和手段、師生教與學的角色、教與學的時間四個方面,對慕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慕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轉變教學設計理念、改變教學方式、轉變師生角色、協調平衡教與學的時間等對策建議,并以中圖版“熱力環流”為例進行教學案例設計,以期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慕課;信息技術;高中地理;熱力環流

1引言

慕課(MOOC)起源于國外,最早出現于2008年。2012年誕生的Cousr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課平臺,迅速吸引了100多所世界名校加盟,上線總課程超過500門[1]。國外研究重點關注慕課的發展歷程、開發設計、特點、技術工具以及電子平臺和網絡支撐等[2],對于慕課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我國關于慕課的研究發展起步比較晚,2013年,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為首的相關高校相繼推出慕課平臺[3]。以“慕課”“中學教學”為檢索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其中2012年有一篇,2013年有21篇,之后呈快速增加趨勢,2019年達到1773篇,說明國內諸多學者愈來愈重視慕課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比如王保華等認為,將慕課資源鏈接到高中地理課堂中,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4]。陳杰等認為,線上教學具有促進學生主動與個性化學習、加強師生交流互動、拓展學生知識視野、促進同伴合作等優勢[5]。吳國璽等通過構建基于慕課的地理微課堂模式,認為慕課課程設計具有教學理念個性化、教學方法多樣化、課堂教學實效性強、媒體手段現代化的優點[6]。南麗君等通過觀察慕課在中學地理中的應用現狀,發現慕課在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方面優于傳統教學[7]。但是,仍有學者質疑單一的慕課模式。比如王婷婷等認為,單一的慕課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應用中存在學習任務完成率低、缺乏教師監督、學生和教師缺乏情感交流等局限性[8-9]。為此,趙言誠提出運用慕課模式的思想理念改革傳統教學,使慕課與傳統教學相輔相成,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轉變學習主體,優化課程資源[10]。楊晨等認為,通過慕課和傳統教學有機融合,可以豐富教師教學資源,完善學生評價[11]。張家軍在2016年討論慕課發展形勢時提出,可以構建以慕課為主體、傳統教學為補充的地理課堂[12]。綜上所述,國內眾多學者主要分析了慕課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優勢和局限性,但對于實際高中地理教學中以慕課為主體、傳統教學為補充,對“熱力環流”進行案例設計未見報道。因此,本文從學科教學的視角,通過對高中地理教學中慕課教學的設計理念、教學方式、師生角色、教與學的時間四個方面的分析,進行相關案例設計,以期實現高中地理教學中以慕課為主體、傳統教學為補充的有機融合。2慕課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過于強調“學生中心”的教學設計理念首先,慕課的教學設計理念由于過多地強調“學生中心”“個性化學習”,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偏離既定的教學工作目標。其次,在實施過程中慕課的教學設計理念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新知識的學習難度較高,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認知基礎較差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過于依賴電子設備盡管慕課有能力實現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進行分層次教學,符合新課改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地理課堂中過分依賴慕課的作用,將地理課堂轉變為單純觀看地理視頻。學生自己面對冷冰冰的電子設備,缺少人文主義關懷,且在教學機器上進行學習,會出現盲目追求學習進度、猜想問題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傾向。部分教師和學生未完成角色轉型首先,經過高考的長期指引,成績成為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是評判教師的重要指標。為了讓自己成為優秀教師,教師將高考作為教學的標準,努力提升學生的成績,部分教師并未從知識的傳授者成功轉型為課堂的指引者。其次,學生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短時間內難以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并且,網絡操作技術不熟練,也是影響教師和學生角色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與學的時間協調失衡慕課將學生對于新課的學習放在課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吸收理解,課上有更多的時間探究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但是,如果多門科目都采用這種教學形式,大量相關知識放在課前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在課下的時間可能分配不均,學習生活壓力增大,學習效率降低。學生學的時間遠遠超過教師教的時間,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系統梳理。

3構建以慕課為主體、傳統教學為補充的高中地理課堂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盡管慕課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但單一的慕課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無法滿足實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需要。因此,可以構建以慕課為主體、傳統教學為補充的高中地理課堂。采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理解為先”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師以理解為目的進行教學設計,提供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運用知識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實現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技能遷移。這種理解為先的教學設計理念,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著重考慮明確預期學習結果,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和適當的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根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明確學生要學習的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識,從而確定哪些活動和任務由教師在課堂中講授,哪些適合學生利用慕課自主探究,避免過分強調學生中心或者教師中心。傳統教學方式與慕課教學方式有機融合教師可以根據多種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特征、高中地理課程或教學目標以及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對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內容進行系統總體規劃。傳統教學方式、手段在系統知識的傳授、師生的深入交流、重難點的討論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即時互動,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有些地理概念需要系統地講授(比如氣壓、熱力環流概念),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考慮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面授。對于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比如概念性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通過慕課進行學習,學生自己分組討論,教師答疑解惑。轉變師生角色首先,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更多使用引導性語言,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定位自身。其次,在學生進行在線學習和課堂討論時,教師必須扮演好一個嚴格的監督者。第三,教師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參與關于慕課的教學培訓,提高教學效率。最后,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要定期對慕課學習進行抽查,督促教師完成角色轉變。協調平衡教與學的時間打破以往慕課的教與學的時間分配,適當借鑒傳統教學的時間分配。首先,將學生對少量基礎知識的吸收放在課前進行,大概五分鐘左右,節省課堂時間,無形中延長學習時間。其次,教師用近一半的課堂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并系統地傳授部分較難的知識,為學生留出一些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最終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最后,利用課余時間對部分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這種教學時間的分配使教與學的時間達到一個平衡,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又有利于系統傳授知識。

查看全文

探討地理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意義

教師在講解問題是會比較吃力,因為沒有什么形象生動的教學工具難以使學生們在腦海中形成思維模式,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會使地理學習中教學模式比較形象和直觀,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課本的知識由抽象變具體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多媒體技術不但使學生們增強了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又能讓學生們充分汲取知識,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知識能夠讓同學們理解和接受也就起到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多媒體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缺點

1、多媒體教學資源代替板書,課堂重現能力降低隨著多媒體在現代教學課堂上的引進,許多老師一旦使用了多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全部脫離了板書的列示,板書是教學嚴謹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一節課完成之后識體系的濃縮,傳統教學模式雖然落后,但是它也有它有利的優勢,黑板教學模式這一優點是多媒體教學無法取而代之的,因為教師在書寫板書的過程中,能夠使即時在線能力增強,往往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突發靈感,這其實是教學內容的讀到之處,我們汲取傳統的教學優點摒棄缺點,融入到新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中去,相信會使地理教學經歷有一個發展的里程碑,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成果。

2、課件容量大,學生很難全部吸收教師在網上摘取的地理信息資料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運用多媒體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有利于充實教學內容,可是這種不加篩選的,在課堂上展示大量課件,使課堂容量增加,顯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直接運用別人課件,無創新可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最理想的課程模式是先備教材,然后寫好教案,最后完成多媒體的課件制作。而現在的程序則是老師先制作課件,找到了好課件再備課。這樣的教學過程沒有起到創新的目的,教師只利用那色彩鮮艷的動畫而沒有起到提高學生教學質量的目的。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的策略

查看全文

微課程在地理新高考的作用

一、地理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的挑戰

新高考政策實行“3+3”的考試模式,即3門必考科目加上3門選考科目,其中地理學科便是一門選考科目。地理高考的選考政策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三點挑戰。第一,學生自主選考要求教師以更巧妙的方式介入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學科,及早決定是否選考地理。第二,新高考的選考政策促成了走班制的出現,走班制又往往帶來學生學力水平差異大的問題。在教學資源并不充足的情況下,“同層同班”式的分層次教學并不易實施,因此更多地要求地理教師在“異層同班”的條件下采取個性化教學。第三,因為選考時間提前,選考科目復習時間相比傳統高考模式有所降低,要求地理教師以更高效的方式指導學生復習。微課作為以時長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為中心的教學載體,具有“短、小、精、活”的形式特點,有助于應對新高考制度下與選考政策相伴而來的教學問題,可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發揮多方面的作用。

二、微課程在地理新高考中的作用

(一)通過微課程輔助學生提前規劃選課。微課程作為依托最新信息技術而形成的教學樣態具有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優點,可將教學時間延伸到課堂之外,甚至入學之前。各校地理教師可加強教研,開發用于被錄取學生入學前在暑假學習的入門級課程。因為在缺少教師現場指導情況下學習難度較大,微課程的設計應當盡量詳盡,指導要足夠充分。課程可包括導學材料、課前作業和課后作業三個部分。學生觀看微視頻、學習圖文資料后,可完成相應測試題,在線提交答案后網站立即生成相應的試題解析,讓學生在查漏補缺的同時了解自身能力基礎。為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也可設置相應的拓展版塊。通過暑假期間的自學,學生能夠了解學科的特點、難點以及自身是否適應該學科學習要求,這對學生的理性選考抉擇具有深遠意義。為保證學生在暑假期間學習微課程并且完成相應的任務,除資源設計工作外,也需要學校投入足夠的宣傳和組織力度,讓學生及家長了解學前微課程的意義,配合學校在暑假學習課程。微課程也可作為開學初期學業基礎測試的依據,以供學校做出平行分班決策。(二)通過微課程體現個性化教學。微課程最適合于信息化支持的個性化學習。因學力基礎、選考決定時間先后等因素,學生在地理學科上的差異會隨著復習的差異逐步加大,這在高考第二階段的復習中表現最為明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制作不同深度的微課程,讓學生進行分層次提高的同時,也有助于基礎有限的學生對深層內容強化學習、自我提高。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傳輸的多數信息是一次性的,基礎較弱的學生一旦跟不上進度便易于掉隊。在微課教學中,學生基于制作好的資料學習,學習具有可重復性和可調節性。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只學習一次,基礎較弱的學生可多次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攻克難點。例如,針對“影響大氣保溫作用強弱的因素”這一知識點,便可以將微課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劃分為三個部分。在基礎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大地吸收短波輻射以及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原理。在提高部分,要求學生理解秸桿燃燒通過增加煙霧吸收地面輻射達到御寒目的的原理。在拓展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塑料薄膜隔絕地面長波輻射以保溫的原理,從而加強對長波輻射與短波輻射區別的認知。這樣的設計層層鋪墊、層層推進,有利于兼顧各層次學生的需求。(三)通過微課程加強專題教學。高中學習節奏快,教學進度緊鑼密鼓地推進,在高考備考階段往往出現教學時間不夠的問題。通過微課程設計微專題有助于針對重點知識教學,抓住主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高考第一階段復習中,微專題可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使用。課前由教師根據課標和考試大綱制作微課程資料并且上傳至學習平臺,學生學習課程,從中復習、掌握主體知識。在課堂上再將相關的專題知識吸收內化,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為正式課堂不再是學生接觸陌生知識的渠道,而成為加深理解課前已熟悉知識的渠道。課后可提供補充性試題作為作業,加強復習效果。在高考第二階段復習中,教學時間更為寶貴,可更多地由學生在課下學習微專題并完成試題。教師根據微課反饋系統了解練習情況后,在線下課堂講解錯題,并且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第二階段復習的教學中,還應加強對高考綜合題、高頻考點以及與社會熱點有關的地理專題的講解。

總之,微課程以其教學特點,可以在應對地理新高考中發揮積極作用。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與之有關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究。高中地理教師要明確新高考的要求,結合實際學情,不斷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微課程教學方法,促進高中地理教學質的提升,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地理高考。

作者:張佳樂 單位: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一中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

首先,借助網絡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完善備課內容地理教師在備課期間,不僅要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大綱、課程內容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學情,而且要從網絡渠道搜集與備課內容相關的地理信息和資料,提取精華信息,所選取的地理資料要恰當適用。百度、谷歌是獲取地理地圖信息的主要渠道,眾多的地理教學資源網站和教育平臺又給地理教師提供了數不盡的學科資源,如地理素材、課件和題庫。

那么,面對浩如煙海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資料的篩選過程中,切忌不能圖片資料雜亂無章、練習題深度、難度和廣度不夠或過大,不考慮學生地理學習的實際認知水平。課堂信息泛濫不僅會沖擊地理課堂的主體知識,造成學生視覺疲勞和思維混亂,不利于學生獲取知識遷移的能力,而且會降低課堂學習效率。

其次,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做好地理課件的開發地理課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為基礎的課程,教師可以利用地理課程的特點,創造性地利用網絡中的地理信息資源,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利用網絡中的地理信息資源、電子地圖和信息技術化地理教學。在條件尚不具備的地方,可仍以教科書中的地理圖像、地圖冊為主要媒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以及采用訪談、調查等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從多種途徑獲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學會應用。針對高中地理教學的特點,在眾多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相對而言,PPT操作簡易又比較適用。網絡中的地理信息資源浩如煙海,可供挑選的圖片和資料令人眼花繚亂,但PPT課件制作中需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以人為本”(learner-based),不能盲目追求課堂信息容量而忽視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即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思維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思維能力處在起始發展階段。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多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因此在課件制作中不能泛泛地使用地理圖片、材料和例題,而要精選典型的圖片、動畫資料和例題,以免給學生造成課堂視覺疲勞和信息災難。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褶皺和斷層、大氣的受熱過程、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洋流運動、鋒面雨、冷鋒、暖鋒、氣旋和反氣旋、臺風等地理事物和現象,借助Flash動畫演示,教學效果會更明顯。因此,教師在PPT課件制作中要注重地理信息資源的篩選,盡可能選取與教學內容緊密關聯的重點幅圖和典型例子,再利用好超級鏈接,就能夠做出有效適用的地理課件。課件中超級鏈接主要鏈接相關地理視頻、Flash地理動畫、地理教學資源和練習題等,方便自己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靈活處理教學進度,開展個性化的地理教學工作,有效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增添色彩。

再次,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駕馭好地理課堂在高中地理課堂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常見的地理課堂教學形式是使用PPT課件、Flash動畫、視頻、網絡在線、電子白板等方式。每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都有其優點和不足,高中教師要甄別每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劣,選取適合于自己教學風格的輔助手段,才能真正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有大量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分布,如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運動(包括熱力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洋流等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由于是初學,高一學生很難建立起地理空間概念。針對觸手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地理教師如果能夠較好地掌握網絡技術,在課堂中利用好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不會覺得很難懂。例如,教師在講授地球運動相關知識點時候,借助地球自轉課件演示,既能生動直觀地模擬再現地球的自轉,又能揭示晝夜交替是如何產生、晨昏線是如何移動。借助地球公轉課件,能夠形象生動地模擬再現地球是如何繞著太陽公轉的、太陽直射點又如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回歸運動,兩極地區的極晝和極夜現象是如何產生的。通過大氣運動課件,可以模擬再現熱力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是怎樣產生的。通過洋流課件,可以模擬世界洋流的運動規律等等。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借助地理教學課件,能夠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直觀、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野中,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空間思維概念,形成良好的學習地理的空間思維習慣。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下,一節好的地理課不僅取決于教師的地理專業素養、地理課件制作水平、對地理課件和地理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還取決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教師要做教學的主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能被教學課件和繁雜的地理信息所束縛,被動地使用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而要通過信息技術不斷優化地理信息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要做學習的主人,不能被動地學習,要不斷利用信息技術對主要的地理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激活所儲存的已學地理知識,將相關地理知識遷移到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最終實現地理學習的有效性。

作者:郭桂英 單位: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

查看全文

英語學科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術自進入課堂以來,就憑借其豐富的內容、新奇的形式等優點被迅速普及。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使得通過課件來講課的方式越來越普遍;慕課及微課在高校教學中越來越常見。對于高校的英語學科教育來說,信息技術所造成的教學方式和形式的改變與更新,對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導致了教學重點模糊、師生互動減少等不良后果。本文主要寫作目的是分析信息技術與高校英語學科教育融合的優缺點,同時探討缺點的彌補方法。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育;信息技術生活

在現代化的21世紀,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速與加深,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社會對于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的英語學科教育收到各方關注。信息技術固然為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同樣有許多弊端。因此要使用合適的方法,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的同時,盡可能規避其缺點。

1信息技術與高校英語學科教育融合的優點

1.1課堂效率提高,教學方式多樣———多媒體設備。英語的學習內容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如果教師想要全面照顧到英語的學習要點,可能需要攜帶許多教學資料甚至是收音機等設備,不僅為學生和老師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負擔,課堂上頻繁更換資料也會造成時間的浪費,事倍功半。而多媒體本身具有很大的容量,能夠包含大量且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料,使用時也可以一鍵切換,極為方便。多媒體可以承載許多有趣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與課本相比能夠更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1.2課堂容量擴大,教學內容增加———慕課與微課。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對于高校英語學科教育而言,慕課與微課這樣借助于網絡進行的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地點等方面的限制,可以使學生隨時隨地對學習和練習英語視聽說各方面的新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渠道也隨之增加,可以在網絡上更開闊的學海里暢游,而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因為面向的教學群體比傳統的班級授課龐大得多,為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慕課與微課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英語各個方面知識的機會,并且課堂內容一般是由一流的教學團隊和教師制作完成,可以說只要學生認真聽講,慕課與微課的教學質量完全能夠得到保障。

2信息技術與高校英語學科教育融合的缺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