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4:1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理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小論文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與邏輯學研究

(一)邏輯觀念的要求邏輯作為一門研究推理或論證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維科學,它在現實生活中是以實用為價值基礎的。學好邏輯,可以培養認識世界的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溝通交際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培育邏輯意識與素質,理解認識不同文化之間思想方式的溝通是如何體現邏輯精神的[2]。因此,在邏輯教學中,要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邏輯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有效說理、溝通”的。比如,讓學生體會前美國總統杰弗遜曾經說過的“在一個共和國,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與說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導,推理的藝術就是最重要的”,歐文•柯匹、卡爾•科恩在《邏輯學導論》中所說的“邏輯學就是研究推理的學問。邏輯學研究致力于闡釋、說明與論證關于正確推理的多種原理,展示它們的效用,從而為人們更好地進行理性思考提供幫助”,以及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所說的“就邏輯學作為真理的絕對形式來說,尤其是就邏輯學作為純粹真理的本身來說,它絕不單純是某種有用的東西。但是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最有用的東西,那么邏輯學也未嘗不可認為是有用的”。由此,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分析、評價、批判都必須是“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通過這樣的教學,我們就是要解決如下兩個問題: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有什么用?(二)技術方法的要求邏輯學具有全人類性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就是大家分享規則。這些規則就是邏輯學中一系列抽象掉思維內容的技術方法。即使是對非形式邏輯的學習,也會有一定的模式化的技術方法。因此,學習邏輯、運用邏輯,實際上就是學習、運用這些技術方法。而邏輯學的工具學科性質也決定了這些技術方法是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加以掌握、通過具體的實踐加以鞏固的。例如,目前社會各種有關邏輯的考試中,包括MBA、MPA、MPAcc、GCT、國家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等,其題干的內容設計,往往涉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現實問題。這些現實的問題,廣泛涉及自然和社會各個領域,而這些問題在論證結構上都可以化歸為一定的邏輯結構。因此,這些試題并不是考查這些不同領域的專門知識,而是考查考生快速閱讀文字材料,正確敏捷地理清這些問題所具有的邏輯結構,進而利用邏輯的技術方法,準確把握其觀點與論證結構,正確把握邏輯關系,運用邏輯思維迅速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亦即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即使這些試題在內容設計上出現一些非常繞口、繞人的東西,甚至會設置一些思維陷阱,但只要掌握一定的邏輯的技術性方法,將邏輯的觀念與方法統一在技巧性的實踐中,就可以一一化解那些繞口、繞人的東西。因此,理解并掌握了技術性方法,就理解、掌握了現實生活中分析、評價、批判的根據是什么。這樣,就能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在現實生活中,任何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都需要分析、評價、批判的“邏輯”,并借此解決如下問題:怎樣學好與用好邏輯?(三)觀念只有與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是現實的波普爾曾經說過,科學開始于問題。其實,“一切思索都開始于問題。在懷疑精神的基礎上,懷疑的心理機制能夠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考也就開始了。其所能帶來的是在接受一種事物或認識時的不確定和再思考。這是對盲從的一種主體性覺醒。一個事物或認識只有被懷疑,才會被關注,被思考。一些懷疑通過思考走向肯定和認同,一些懷疑則因思考而深化,并通過批判而達到創新。因此,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因素,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具有懷疑精神是防止思想僵化、停滯、狹隘、片面,是思維保持內在活力的主觀動力。具有這種動力,批判性思維就開始了它的歷程。”[3]208尤其是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面對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我們是照單全收,還是有選擇地接受?我們能否適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能否養成問“為什么這樣”、“是不是這樣”的習慣?怎樣既批判性地認識問題,也批判性地認識自己?這些都是批判性思維所要回答的問題。但批判性思維仍然是以邏輯學的原理和運用為學理基礎的,與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學科廣泛交叉融合,屬一門廣義的邏輯學和以思維問題為核心的交叉思維科學方法論。①其性質按我們的理解,不但可以強化對亞里士多德的“智力訓練、交際會談和增加哲學素養”[4]355的傳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強化認識邏輯的批判與批判的邏輯,是一個以邏輯學為基礎,融貫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創新精神的,對思維的對象所包含的判斷和論證進行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和自我規范的綜合認知能力的過程。學習、了解批判性思維的作用、意義、目的,可以改善邏輯思維形式化的單調局面,是邏輯思維具體應用的深化,從而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培養懷疑的素質與意識。即“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呂氏春秋•疑似》)。孔子所認為的君子要思考、反省的有9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疑思問”(《論語•季氏》)。否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明代學者陳獻章就將隨時質疑當作認知的一個方法論原則,他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宋代朱熹也以“精思歸約”系統闡述了釋“疑”的途徑和意義。他認為“有疑”是解決問題的起點,可以使人深入研究,有所長進。所以,精思歸約的過程是一個質疑的過程:“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子語類》卷八)懷疑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沒有懷疑,就不能發現新的真理。笛卡爾在《哲學原理》的第一章“人類知識原理”中開篇就說:“要想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懷疑一次。”[5]1這樣才能在懷疑精神的基礎上批判性地解決“天真的心靈所抱的態度是簡單的,它十分信賴地堅持大眾所接受的真理”[6]3的問題。2.可以培養問題意識。愛因斯坦所說過,正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7]323。因此,要想有一個高質量的“合理的追問”,邏輯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3.可以培養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對懷疑精神、問題意識的繼續和超越。它作為一個“評論是非”的中性詞,雖然本身并不意味著正確和真理性,但它卻意味著可能是從不正確走向正確的一個契機或新的開始。因為,“在科學認識的道路上,有時一個積極的否定遠比一個消極的肯定更有助于我們真實地認識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性”[3]216。4.可以培養平等交流的精神。作為思想的交鋒,平等交流是思想的互補和互動,“既是自己觀點的輸出,也是他人觀點的輸入”[8],是一個尊重和維護真理正確性和論證有效性的重新認識的過程。5.可以培養理性分析、探索的精神。理性分析、探索是思維主體在自覺意識、科學勇氣和心靈自由的指導下,以深厚的知識背景和智力為支撐的“發現”、“創新”過程。6.可以培養寬容的精神。寬容就是要做到以一種積極的自由,在承認自己也是一種有限理性的基礎上,隨時準備接受可能的被批判。7.可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就是在批判舊模式、舊理論、舊方法的同時,提供新模式、新理論、新方法,并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總之,將批判性思維嵌入到邏輯學的課程學習中,可以將“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有什么用”、“怎樣學好和用好邏輯”等問題,具體地體現在觀念與方法的統一中。觀念只有與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是現實的。故此,我們在教學中,就針對邏輯學的每一個知識點,嵌入相應的批判性的問題加以討論,使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與分析、評價、批判的邏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充分體現邏輯的理性工具效能就在我們現實的學習、生活中。也就是說,在教學中,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堅持觀念、意識和能力的統一,將邏輯知識的應用現實化,從而在現實的應用中體會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同時,為了給學生課外撰寫課程小論文提供啟發,給同學們提供了有現實的批判性問題實例分析的課件。

關于邏輯學課程小論文寫作的思考與體會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的嵌入式教學是“講邏輯、用邏輯”的理論學習,那么鼓勵同學們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則是“講邏輯、用邏輯”的實踐應用。由于每門學科都會有許多需要討論、厘清的問題,而且社會生活中每天也會發生許多引發爭議的問題,那么對于這些問題,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緒化宣泄?還是適時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問”?我們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課結束時,就要求同學們在系統學習邏輯學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養成“找毛病”的習慣。告訴同學們,只要感覺有別扭之處,就一定存在著邏輯的問題,就需要用所學的理論的邏輯去分析、評價、批判,寫出小論文。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所在,幾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時,對于正確使用邏輯學知識點的范例,也可以通過分析、評價,正確理解理論邏輯的實際效用。對于這些“自己找問題”撰寫的小論文,我們也必定對每一篇都進行批改,寫上自己的看法、體會,然后再返還學生。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一)建立了師生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大學生通常會有一種看法,即在大學學習期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太少。許多老師并不知道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問題。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動,所以雙方都有一種倦怠感。各自在對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過眼煙云,忘之可也。而在我們的教學改革中,小論文的寫作,不但是“講邏輯、用邏輯”的實踐應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利用邏輯學知識批判與再批判的意識與能力,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由課堂延展至課外,在思想互動的同時,也增強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論文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師生互動溝通的良性循環平臺。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同學們非常喜歡這個平臺,基本上能夠踴躍地通過這個平臺展現自己的知識運用能力。同學們通過實際應用,解決了學習中的畏懼心理,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體會,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加深了師生之間的友誼。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理解了邏輯思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礎性與引導性強通過幾年來的小論文審讀,發現同學們所撰寫的內容五花八門,涉及各種不同學科問題和社會問題。通過溝通與交換意見,教師還可以按照所涉問題深化對邏輯學各分支學科知識的認識,如數理邏輯、現代歸納邏輯、法律論證方法、邏輯哲學、哲學邏輯、語言邏輯、邏輯史、哲學、哲學史、創新思維、辯證思維等。因此,這種溝通平臺的良性互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了解邏輯學發展的歷程以及邏輯學研究的現狀。與此同時,我們還為有興趣繼續學習的同學們提供有關邏輯學各分支學科的課外閱讀書目。(三)應用性與互學性強從這幾年小論文寫作內容看,同學們所涉內容五花八門,有對各自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與評價,有對辯論賽辯題的邏輯分析,有對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分析與評價,有對國際、國內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與評價,等等。在對小論文所涉內容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同學們提高了自覺運用邏輯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教師也能夠不斷思考一些新的問題,提高自己對邏輯的認識,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對邏輯學的知識、能力、認識的統一角度講,在理解“如何有效說理、溝通”的意義框架下,雙方都是受益者。(四)創新性強審視小論文的撰寫、審讀及交換意見,可以發現,不同學科的許多同學在對邏輯學的學習思考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這一工具學科,把各學科所產生的理論創新轉化為各學科實踐的方法創新。這是因為,邏輯的分析、評價并不是批判的最終目的,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求思維主體在對客體(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再分析,進而發現問題,并通過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過縝密的思維、嚴謹的分析、深刻的判斷、豐富的想象,以科學的態度以及廣博的知識,深入到事物內部去尋求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并力圖找到改進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批判舊模式、舊理論、舊方法的同時,提供新模式、新理論、新方法,并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思維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維,是以問題意識開始,以創新結束的,這也展現了邏輯思維乃至批判性思維的整個思維流程、邏輯機理、邏輯順序與精神。小論文的撰寫可以培育這種意識。(五)人文性強教師與學生通過小論文的撰寫、審讀與交換意見的互動,不但可以深刻認識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的毋庸置疑的科學精神與求真作用,而且還可以深刻認識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的人文精神與求善功能[9]。通過這種互動,師生同學們可以培育邏輯理性精神與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絕分析、評價問題過程中的情緒化。通過這種互動,師生可以共同體會:邏輯學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在現實的思維論證過程中,邏輯學不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錯誤的認識,到處都有靠詭辯的那種“假裝聰明而實非聰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聰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賺錢的人”[10]15。那些靠詭辯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11]7。同學們通過撰寫小論文進行理性的分析、評價、批判,從而識別錯誤、反駁詭辯,進而提高溝通交際中的人文素養,并從中思索為何人的內在生命力提供了邏輯思維的能量,而人文環境則提供了邏輯思維的方向,即思維什么、怎樣思維和為什么思維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展現邏輯思維所具有的擴散價值的同時,不但真正認識我們面前的這個現實世界,同時還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蘇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義所認為的那樣,符合理性的行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為往往是惡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時時處處用理性規范自己的行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則[12]41-43。同學們通過小論文的撰寫,也可以體會休謨所認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給我們以我們的義務,并通過對于惡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適當描繪而培養我們的相應的習慣,使我們規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話講,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百姓無措手足”(《論語•子路》);用公孫龍的話講,就是“正名實而化天下”(《公孫龍子•跡府》);用《墨經》的話講,就是“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經•小取》);用荀子的話講,就是“以正道而辯奸,猶引繩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荀子•正名》);用羅素的話講,就是邏輯的傳統“實質上是一種啟蒙和解放的運動,其目標是使心靈擺脫愚昧無知的束縛。它將世界展現為可由理性來把握的東西,從而消除了對不可知的恐懼。它的工具是邏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對知識的追求。利害無掛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倫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過邏輯學課程小論文的撰寫、審讀與交換意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師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發現同學們大多數能夠非常積極踴躍地自己找問題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但問題是,由于小論文是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教師審讀并批注上自己的看法、意見后,還需返還學生,因此教師就必須有付出更多勞動的思想準備。幾年來我們每周都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認真審讀小論文,為此曾向同學們調侃自己:“洛陽親友若相問,就說我在看論文。”比如,本院的班級,人數一般為60人左右,若平均一個人每學期寫6至7篇小論文,一個學期下來有400篇左右,尚可接受。如果是全校性的公選課程,一個班200人左右,平均一個人寫3篇,就是600篇左右。這樣,勞動量太大,占用教師時間太多。如何控制數量,既不影響同學們的熱情,又達到延展教學互動的平臺,的確是一個新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四、結束語綜上,在某種意義下,邏輯學可以說是最難的學科之一,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不是直觀,也不像幾何學的題材那樣是抽象的感覺表象,而是純粹抽象的東西,而且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夠回溯到純粹思想,緊緊抓住純粹思想,并活動于純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種意義下,也可以把邏輯學看作最易學的科學。因為它的內容不是別的,正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熟悉的規定,而這些規定是最簡單、最初步的,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但是,這種熟知反而加重了學習邏輯的困難。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因此,我們應不斷改進邏輯學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教學相長,共同促進對邏輯知識、能力、認識的統一的體認,共同培養、提高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素質。

本文作者:張曉芒田立剛工作單位:南開大學

查看全文

教研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在“減負增效”的前提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充分發揮“研究、指導、管理、服務”職能,強化自身建設,創新教研機制,切實探尋教研工作有效路徑,大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著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學常規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精致化,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為我縣教育改革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二、工作要點

(一)推進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課程理念

1.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引導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推進“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素質為重”的課堂教學改革,聚焦常態課堂,聚焦學生學習,通過落實常態教學視導,走近師生、走進課堂,發現和培育“輕負擔、高質量”教改典型,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引領學校和教師打造“高效課堂”、“育人課堂”。積極探索有關學校建立片級“課堂教學改革聯盟”,參與聯盟學校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它們相互借鑒、共同發展,不斷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2.加強中考復習研究與指導。加強對2015年中考考試綱要、中考新題型和我縣畢業班教學普遍存在問題的研究,在厘清不同復習內容的特點與要求的基礎上,研究如何從考試要求與學生實際出發組織復習教學,研究如何優化教師復習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以全面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精心組織學科高中考復習研討會,進一步提高研討的研究性與針對性。

查看全文

創新創業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論文改革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為切實落實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急需對地方本科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創新創業

當前,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面臨著人才培養過剩與傳媒市場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如何加強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前沿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欄目策劃、節目編導、文稿撰寫、采訪、攝錄、剪輯等方面的實踐能力,作為本專業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的畢業設計,對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過與媒體機構的合作,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性和專業化,是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論研究選題多于實踐應用選題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是具有一定意識形態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產品既有精神產品屬性,又有文化商品屬性。因此,地方高校培養的應用型編導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創意性,又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過硬的職業素養。以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只撰寫畢業論文,且論文選題多為理論研究,實踐應用選題往往也缺乏針對性和實際應用價值,最終完成的畢業論文缺乏創新。理論研究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學術修養和理論積淀,這對于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藝術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超出了大多數學生的真實知識水平和學術能力范圍,最終撰寫的畢業論文與快速發展的傳媒行業實際相距甚遠,對傳媒行業亟須解決的問題基本沒有借鑒意義,更不要說前瞻性和指導性,而且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素質的提升幫助不大,因此,畢業論文沒能很好地實現其教學目標。

查看全文

藥學探究化學教改綜述

分析化學是藥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在后續課程中都有廣泛應用。作為分析化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應用,還要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學習分析化學得到鍛煉和提高,為以后撰寫畢業論文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1分析化學教學的現狀

目前的分析化學教材,其內容和體系中經典的化學分析還是占了大量篇幅,儀器分析內容有所加強,但仍不夠詳細,學生從目前分析化學教材上所學知識和技能已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不能反映分析化學實驗技術在新興學科的應用和相關學科的滲透。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基本上還是各占一半,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其教學方法多數是以講授為主,重視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實驗教學中,內容過于陳舊,多是一些驗證性實驗,使得學生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1]。實驗結果的處理停留在筆紙上,基本上沒借助于計算機等先進手段來處理數據、打印實驗結果和進行誤差分析。綜合性實驗少,開發設計性實驗基本沒有開設,學生能力的拓展沒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分析化學教學改革

2.1根據專業需要,選擇教學內容

通過研究分析化學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與藥學專業及其發展的內在關聯,進一步整合課程內容,提高課程整體水平,使本課程的特色更加明顯。隨著現代分析儀器的迅速發展,藥物的分離分析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2]。國外的分析化學教材內容更新較快,縮減了化學分析部分,更新較多的儀器分析部分,教材內容貼近專業發展實際狀況,和社會、生產的實際技術水平聯系緊密,目前常用的是各種色譜和光譜技術,這一技術能對復雜體系進行分析。最新版的《中國藥典》大量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藥品的含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壓縮重量分析法和四大滴定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多數學生通過自學可以看懂,老師只要講重點和難點部分,把知識點串連起來,并且通過做相關實驗加深理解和記憶,學生基本上都能較好地掌握化學分析的內容。重點放在儀器分析部分,這部分內容與前面的知識聯系較少,枯燥、抽象、難懂。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凡與后續課程有關或與以后工作關系密切的要多安排課時。如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要詳細講解誤差的來源、減少誤差的方法、有效數字及運算,實驗數據如何處理,如何判斷實驗數據、實驗方法是否可靠?為學生工作以后寫論文、搞科研打下良好基礎。在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突出重點,少而精,結合科學發展前沿,在教學中注意抓重點和難點,刪除較陳舊的內容。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盡量穿插一些現代分析化學如何運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包括藥物、環境、食品等各個領域中分析化學的新進展、新成果。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探索性學習分析論文

一、課前多搜集材料,夯實基礎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因為知識面較窄,而影響對文章的理解。老師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要求他們搜集關于文學常識、生活常識、科學知識、歷史地理知識、民俗風情、生命價值、生存意識等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樂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現將七年級主要內容略舉一二:有關文化知識: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魯迅、鄧稼先等,詩歌特點、文體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等。有關歷史知識:如中國朝代變遷、鴉片戰爭、、“九一八”事變、抗戰歷史、十年動亂等。有關地理國情:如黃河、長江、西北風俗、江南民俗等。有關影像資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習慣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如果教師心中只有一種教學設計,一直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的“甕”里引,就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創造性。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倡導學生獨特體驗,甚至包容他們的種種失誤。如在教學《風箏》一課時,當學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記當年‘精神扼殺’的一幕”時,我放棄了原來的教學設想,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漸漸地,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創見了。后來學習《詠雪》一文,學生就對用“空中撒鹽”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哪個更好展開討論,有說“柳絮因風起”比“空中撒鹽”更有神韻,有說“空中撒鹽”比“柳絮因風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見不到“柳絮因風起”,無法想象也享受不到這種美,還不如“空中撒鹽”來得實在。教師的提問要有問題空間,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要能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風箏》,可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主題歷來有多種說法,你贊成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再如學習《斑羚飛渡》時,我告訴學生:“有人說,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你認同嗎?請從課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學習寓言《智子疑鄰》時還可以讓學生從每個人物身上發掘寓意。為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上課時,還要保證質疑問難的時間。不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還要帶著問題出課堂,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課后以小論文、小作文為依托,形成探索性學習的結果

初中語文探索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探索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甚至可以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想。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探索性學習過程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表達,而這也正是大綱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另外要符合邏輯,觀點鮮明,論據充分不空發議論。以此養成研究的習慣,培養研究的能力。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探索性學習探討論文

一、課前多搜集材料,夯實基礎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因為知識面較窄,而影響對文章的理解。老師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要求他們搜集關于文學常識、生活常識、科學知識、歷史地理知識、民俗風情、生命價值、生存意識等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樂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現將七年級主要內容略舉一二:有關文化知識: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魯迅、鄧稼先等,詩歌特點、文體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等。有關歷史知識:如中國朝代變遷、鴉片戰爭、、“九一八”事變、抗戰歷史、十年動亂等。有關地理國情:如黃河、長江、西北風俗、江南民俗等。有關影像資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習慣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如果教師心中只有一種教學設計,一直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的“甕”里引,就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創造性。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倡導學生獨特體驗,甚至包容他們的種種失誤。如在教學《風箏》一課時,當學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記當年‘精神扼殺’的一幕”時,我放棄了原來的教學設想,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漸漸地,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創見了。后來學習《詠雪》一文,學生就對用“空中撒鹽”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哪個更好展開討論,有說“柳絮因風起”比“空中撒鹽”更有神韻,有說“空中撒鹽”比“柳絮因風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見不到“柳絮因風起”,無法想象也享受不到這種美,還不如“空中撒鹽”來得實在。教師的提問要有問題空間,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要能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風箏》,可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主題歷來有多種說法,你贊成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再如學習《斑羚飛渡》時,我告訴學生:“有人說,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你認同嗎?請從課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學習寓言《智子疑鄰》時還可以讓學生從每個人物身上發掘寓意。為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上課時,還要保證質疑問難的時間。不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還要帶著問題出課堂,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課后以小論文、小作文為依托,形成探索性學習的結果

初中語文探索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探索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甚至可以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想。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探索性學習過程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表達,而這也正是大綱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另外要符合邏輯,觀點鮮明,論據充分不空發議論。以此養成研究的習慣,培養研究的能力。

查看全文

德育功能

德育目標

1.通過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領土、廣闊的大陸架、豐富的資源、眾多的物產、多彩的名勝古跡、雄偉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偉大可愛。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過對行政區劃和香港、澳門內容的介紹,對學生進行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的國防意識教育和鄧小平開創的“一國兩制”重大意義的教育。從而增強對祖國統一大業必定實現的信心和決心。

3.通過對新中國成立48年來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對外貿易、城市建設、江河治理、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講解分析,來頌揚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激勵學生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指引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堅強信念和建設四化的信心和決心。

4.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我國國情,如國土遼闊,資源齊全豐富;但人口眾多,增長過快,人均資源的占有量較少;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資源被破壞嚴重等等。使學生初步樹立起正確的人地協調的觀點,懂得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的道理,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逐步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5.通過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也常受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設施薄弱,與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仍還有較大差距。新中國成立48年來,我國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得到很大發展,布局逐步趨向合理,但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沿海和內地、平原和山區的經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做大量的趨利避害工作。從中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肩負的重任,加深對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產生立志建設好祖國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為使愛國熱情轉化為愛國的行動創造條件。

查看全文

大專學生生物化學論文

1教法

1.1案例教學法比如我們在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時,先給大專學生講講瘋牛病,瘋牛病的起源,發病機制,讓大家對此產生興趣,開始講蛋白質的二級結構,通過這種教學方法,開闊了大專學生視野,提高了大專學生的學習熱情,完成了教學任務。

1.2問題引導教學法比如我們講糖代謝,軍訓過后為何會肌肉酸痛?過幾天為何癥狀消失?為何糖尿病會有三多一少癥狀?

1.3教學做一體化比如我們在講血漿脂蛋白時,把這次課安排在實驗室,讓學生自己采血,自己測測血漿中甘油三脂和膽固醇的含量,再給大家講血漿脂蛋白的種類、功能等,讓大專學生在做試驗中產生思考,在思考中看自己的測定數據。真正做到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1.4任務介紹教學法在講核酸時,先讓大家熟悉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威爾金斯,在課堂上給大專學生他們發現DNA雙螺旋的過程,其中的有趣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同時知道一些科學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為科學奉獻終身的思想。

1.5多媒體動畫比如我們在講酶的作用機制時,采用多媒體動畫,讓大專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酶的作用機制。

查看全文

項目式學習在地理教學的運用

【摘要】本文以“工業的區位選擇”為例,論述讓項目式學習進入地理教學的教學設計,主要從項目課題的選定以及確定學習目標、構建項目合作小組、實施項目活動、展示和交流學習成果、反思與評價等項目學習開展過程、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注意問題等方面詳述。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地理教學;應用

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創新的學習模式,它以教學內容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學生組成項目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索項目,并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展示。學生在探索項目的同時,理論聯系了實踐,也鍛煉了學生的技巧和能力。本文以“工業的區位選擇”為例,嘗試讓項目式學習進入地理教學。

一、項目課題的選定

項目是針對某個教學內容設計的,應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將地理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探索項目的同時理解并拓展課堂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根據項目的特點,筆者在“工業的區位選擇”這一課的教學時,將這節課拓展設計成項目進行學習,理由是:①該節知識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生活中的地理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②學校附近所在的地區有不少工業園,而且機場的建立促進了航空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都在這里發展,可供學生探究和實踐,項目可操作性強。

二、項目式學習的開展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分析論文

一.找準契合點,大膽整合。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詳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淀,是語文與歷史的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述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則是語文學科說明文教學,特別是語言的歸納概括、根據已知信息推斷新信息、長短句變換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范性作用,前者強調熏陶漸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語言學習的外國語教學,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注重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較上。總之,找準“契合點”是學科間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神州五號飛船上天,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堿度、飛行環境等,數學學科可能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參數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歷史和政治學科可能關注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習者對重要信息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如利用相關的報道材料訓練學習者的語言壓縮(概括)能力、寫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強烈的探究心理,及時組織一場有各科老師參與的熱點問題討論會,讓各個學科發揮其特長,身體力行地引領學習者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激發其學有所用的學習意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習者實踐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三.大膽探索,努力實踐,嘗試多種多樣的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比如:1.組織辯論會。如圍繞“三峽工程的利與弊”這一論題,語文老師認真組織文綜老師參加,語文老師從學生的語句修辭、中心與材料等方面評價,歷史老師從人類的進步角度引領,地理老師從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師從思想政治方面分析總結,最后再由地理老師做簡短的綜合性評價。

2.撰寫科技小論文。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三章“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課后作業;“請你寫一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驕陽似火。你使出渾身解數尋求水,珍惜水,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還可以向人們發出節約用水的呼吁。”這個練習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題目。

3.學寫調研報告。語文老師可參照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材,主動與該科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寫好實驗報告。語文主要應側重于語言的準確性,實驗過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讓學生養成語言精練、思路清晰的良好語文習慣。科學考察科研課題考古發掘

4.再現歷史,展示自我。課堂滲透應是“科際”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種形式。如在講述人物傳記類課文時,可插入一些歷史課本上有關的內容;在學習說明文時可以聯系一些其他學科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幫助理解課文。表演話劇歷史再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