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區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3:32: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鄉社區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的考察與研究
xx作為一個特大型中心城市,在邁向21世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加快實現“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發展目標,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過程中,應當從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城市市容和衛生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性,盡快實現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重大跨躍。從地域空間角度來看,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應成為環境衛生整治的戰略重點地域。
城鄉結合部,又稱為“城鄉邊緣帶”(urban-ruralfringe)、“城市邊緣帶”(urbanfringe)、“城鄉連續區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區”(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陰影區”(urbanshadowzone),“是一種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特征的過渡地帶,它位于城市連續建成區與外圍幾乎沒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農土地利用的純農業腹地之間,兼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圍的農村地區。”。國內學者對城鄉結合部的涵義和劃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規劃學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將成鄉結合部認同為城市近郊區,是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城市建成區的拓展區域,在地域上表現為不邊片、不完整的空間;地理學者認為城鄉部是典型城市與傳統鄉村之間出現的城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事例,兼有城鄉雙重特征的獨立地域實體;從行政區劃的角度看,城鄉結合部是指城區和郊區分管的接壤地帶。從xx市的實際情況看,按不打破鄉鎮和街道的原則,則可將城鄉分界線兩側的街道和鄉鎮劃入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即xx的城鄉結合部是一個環繞城區,連續的、寬窄不一的環地帶。
由于受城市與鄉村的雙向輻射,城鄉結合部社區人地系統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特點:(1)受城鄉之間特定的空間擴展因素與空間過程的影響其地域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城鄉交錯帶內城市與鄉村各要素,景觀及功能的空間變化梯度大,是城市與鄉村兩類性質不同的區域之間的“急變帶”,人地關系的空間差異遠較城市城鄉城域內部大:同時城鄉結合部地區存在著頻繁的能量與物質對流,分別來自城市與鄉村的人口、物質、技術、信息等在這里相互作用與競爭互生;(2)城鄉結合部是城市與鄉村兩種社區相互接觸、混合及交融的地區,其人口與社會結構特征地過渡性也十分明顯。在這里不僅有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相互混雜,而且還存在著本地常住人口與外地流動人口的異質反差,各種不同職業類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質的人群相互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共存;(3)由于同時受到城市與逐村經濟的雙向車射,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點,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的依附性不斷加強,城市性產業及城市需求導向產業在增加。正是上述過渡性特征使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環境衛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給這一地帶的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特別是社會管理帶來了難度。
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戶籍管理問題:鑒于城鄉結合部與老城區在就業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動遷戶凡是牽涉到就業和子女教育的,多數保持人戶分離;而農村勸遷戶則鑒于經濟利益的考試,也不愿意農轉非,增加了戶籍管理的難度。行政區劃問題:城鄉結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產開發而導致土地管理分割,城鄉單位犬牙交錯,“一地兩府”及“一地多主”的現象比較普遍,帶來較突出的跨區的管理矛盾。外來人口問題:在城鄉部由于其優越的區位、廉價的租屋,加上管理較薄弱,使大量外來人口在些集聚,雖然給這一過渡帶的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但同時帶來環衛、治安、計劃生育等許社會問題。農民的出路問題:在城鄉結合部,由于土地多數被預征完畢,使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就業、居住和撤隊、撤村后集體資產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土地開發問題:按現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開發的堅決加收。然而,現實情況是,土地逾期完不成開發的較為普遍,有的竟長達10年左右。物業管理問題:在城鄉結合部,由于房地產的大規模開發而出現了眾多的住宅小區,由于一些牧業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規范,引發新遷居民的不滿,增加了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的復雜性。
上述管理問題的大量存在,使這一被稱為“都市里的村莊”的特殊社區,土地開發支離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亂,垃圾成堆,排水不暢,違章搭建十分嚴重,環境衛生惡化,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無論是在社區景觀或是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與市區形成強烈的把差,成為全市創建衛生城市和建設現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難”地帶。
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方案
按照敘城鄉治理[2014]3號文件要求,為進一步打造清爽整潔、優美有序、特色鮮明的城鎮風貌,結合我局工作實際,明確責任,抓好工作落實,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各項工作,現結合我局工作任務,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不斷向科學化、法制化、常態化、精細化邁進,營造更加整潔優美的城鄉環境。
二、組織領導
為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的力度,成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社會事務一股,負責該項工作的日常事務。
農村社區建設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
改革目前城鄉分治的二元化社會管理體制,是我國在建立和諧社會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果說目前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短板”,那么“城鄉二元化的社會管理”就是“短板”中的“短板”。如何使這塊“短板”變長,破解因城鄉分治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突破口。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把農村社區的建設置于與城市社區建設同等的位置。那么,什么是農村社區?應該怎樣建設農村社區?記者就農村社區建設這一系列問題,采訪了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虹。
部分農村社區“農”的色彩將越來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對城市社區我們比較熟悉,但農村社區就相對陌生了,農村社區是怎么定義的?
社區是現代社會的細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以共同意識和利益為紐帶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區;在農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體地講,農村社區就是聚居在城鎮以外的,以從事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業及其加工產業)的人口為主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既包括農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區域環境,也包括在這些轄區內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動的社會群體。
農村社區有什么特點?
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的內在凝聚力更強、生產功能更突出、生態地位更重要。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農村社區會出現分化。其中一體化進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鎮化影響較大的行政社區村,其村的建制雖然存在,但“農”的色彩將越來越淡。如成都市錦江區的紅砂村、溫江區的紅旗村等,正在向涉農街道轉變,其發展趨勢是城市化。還有一些社區雖然是農村,仍是以土地為主要的生產資本,但第一產業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業多職,社區內有數量不等的流動人口;轄區內有了外來的企業、單位等,這是屬于城郊型的農村社區。還有相當多數的以農為主的農村社區,其建設目標是堅持村民自治,改善生產和居住條件,建設安居樂業的生態家園,今后的發展趨勢是基礎設施齊備、公共服務完善、生態環境良好、人口規模和密度減少的現代農村。
城鄉社區建設論文
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的迫切需要。
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民生,民生問題關乎群眾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眾工作。社區是社會最基本單位,能準確了解群眾訴求,社區服務與廣大居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直接相聯系。加強城鄉社區建設與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更好維護群眾利益。
(二)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
社會穩定的根基在基層,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有助于促進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為社會穩定創造基礎性條件。要充分認識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認真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從社區開始,建立解決問題的基層機制,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注重維護群眾權益、注重做好群眾工作,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積極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加強城鄉社區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民政局城鄉專治工作小結
一、切實履行牽頭單位作用,推進“進社區”活動的開展
按照省、和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安排部署,我局作為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牽頭單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和諧繁榮的經濟強市的總體目標,按照“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評價體系標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認真負責“進社區”活動的組織、宣傳、動員、實施、督查等工作。相繼制定并下發了《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方案》(廣民發〔〕83號),《關于報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社區”活動有關材料的通知》(廣民發〔〕85號),關于印發《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考核細則的通知》(廣民發〔〕105),《關于在全市社區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整潔迎“五一”攻關月的通知》(廣民發〔〕14號)等文件,對全市“進社區”活動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使該項工作層層有組織、有領導、有機構、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實。通過完善制度、狠抓落實,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搞好調查、突出重點,加強督查、確保實效等措施落實,實現了全民參與、強力推進,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蓬勃開展,社區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改變,社區形象明顯提升。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素質
全市現有清、協管員、公益性人員189人,黨員干部群眾志愿者10余萬人次,分布在雒城鎮各社區居委會搞好轄區小街、小巷、居民小區清掃保潔。各鄉鎮黨委、政府圍繞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目標,及時研究制定鄉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相關文件下發到各社區,并召開了各社區單位主要負責人會議,結合社區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要求各社區單位認真落實工作職責,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日常衛生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與年終考核掛勾。結合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意見,要求各單位建立和完善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修訂了管理制度,對清、協管員工作職責切實做到有章可循。為我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隊伍
全市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中,各鄉鎮黨委、政府對各社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行問責制度,并與各單位簽定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目標責任書,切實加強清管員、協管員的管理,充分發揮好專業隊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鎮各社區小街、小巷、居民小區、樓、院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加強了協管員、衛生清管員管理辦法的執行力度,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并采取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方法,強化內部管理,突出工作實效,上下配合、齊抓共管、嚴格考核、獎懲兌現,用制度管好隊伍。各鄉鎮的衛生清管員、協管員分布在城區、場鎮各個社區,所在社區結合轄區內的實際路段情況,劃分好衛生工作責任段,明確各衛生清管員的清掃保潔范圍,提出具體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員落實,工作責任段落實,實行上班時間全日制保潔。并對他們的工作質量每天實施不定時檢查,督促他們認真搞好責任段的清掃保潔工作。在做好清掃保潔過程中,還要做好責任段市民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宣傳工作,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城市社區衛生的管理工作,自覺遵守市民衛生公約,進一步增強市民的環境衛生意識,形成“城市衛生,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衛生清管員、城市協管員的工作質量,同時接受鎮政府有關工作人員和社區專干的檢查考核,兌現當月工資報酬,從而加強了這只隊伍的內部管理,提高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效率。
社區建設工作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召開的全區社區建設工作動員大會,是區委、區政府決定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主要任務是總結近年來我區社區建設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社區建設任務,積極推動城區社區建設上臺階,全面啟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剛才,桂斌同志宣讀了社區建設城市示范點和農村試點標準,劉永同志傳達了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希望各級各部門按照會議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就做好全區社區建設工作,我講三方面的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做好城鄉社區建設工作的重大意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社區建設工作,多次召開會議,制定政策措施,對社區工作進行部署。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強“農村社區服務”、“農村社區保障”、“城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要求。十六屆六中全進一步作出了“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重要部署。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要“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鄉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抓好社區建設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開展城鄉社區建設,可以為整合城鄉資源搭建平臺,為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機會,為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反應訴求開辟渠道。可以促進基礎設施向社區延伸,公共服務向社區覆蓋,現代文明向社區輻射,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基礎條件。
(二)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開展城鄉社區建設,一方面,可以完善城鎮功能,更多地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社區的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把城鎮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及時向農村延伸,發揮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社區建設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實現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
農村社區黨建設報告
近年來,**地區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全面實踐“三個代表”、全力推進“兩個率先”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主動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途徑新辦法,注重發揮黨的建設在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基層組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進“兩個率先”、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體現黨的先進性,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走出了一條適應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要求的農村黨建新路。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對經濟較發達地區具有示范和導向作用。現刊發調研報告《在推進城鄉和諧發展中體現黨的先進性》,希望能對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與黨建工作創新有所啟迪。
改革開放以來,**地區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外向型經濟和園區經濟蓬勃發展、小城鎮和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驕人業績而聞名遐邇,開辟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城市化現代化的特色之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地區各級黨組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農村城市化的新形勢,積極探索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新路子,拓寬工作思路,整合黨建資源,創新活動載體,改進工作方式,鞏固執政基礎,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注入了新動力,開拓了新視野,創造了新經驗。
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社區黨的建設勢在必行
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地區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推動下,大部分村鎮實現了土地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向無糧耕作轉移,農民向城鎮居民轉移。90年代末,**農業占的比例降到了5%左右,人均達到2693美元,農村勞動力80%以上脫離了農業生產。到去年底,蘇、錫、常城市化率分別達63%、66%、59%,三市共有街道168個,其中89個是由原來的鄉鎮改制而來,占街道總數的53%;社區(居委會)共有1277個,其中,由村改成的243個,占19%,村居合一的有233個,占18.2%,兩者合占三市社區(居委會)總數的37.2%。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農村黨建工作模式很難適應這些新變化。基層黨建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必須順應時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加強農村社區黨建,是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省**地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重大飛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不斷被沖擊,城鄉經濟互動不斷增強,農村發展出現了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的“三集中”趨勢。張家港全市農村勞動力約31萬人,其中從事非農產業的達到23.5萬人,非農化率達到75.9%。昆山市在2001年9月尚有480多個村莊,通過拆遷并村和村改居、居并村,減少到目前的188個村,城鄉社區居委會則達到了107個,增加了一倍多。常熟市計劃用12年左右時間,建設52個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1萬多個零散的自然村落將逐步消失。**地區正在構筑城鄉一體化的新目標,正在建立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創造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體制新環境,促進城市的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的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讓所有農民共享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利益。因此,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和黨建工作,是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傳統城鄉關系,使農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現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進程,實現城鄉良性互動;有利于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加強農村社區黨建,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解決農民問題,不僅表現為增加農民收入,也表現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賦予農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平等的發展機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農民逐步改變了以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農業小生產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觀念等,實現了向產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生產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多數農民在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渴望過上同城市人一樣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在擁有小康住宅的同時享受小康環境、小康文化和小康生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不斷向農村社區集聚,以及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各項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農民參與社區活動日益增多,與社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新時期社區服務的背景與涵義
社區建設與發展問題,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如何進一步推進社區建設與服務,如何引導城鄉社區的健康和諧發展,實現城鄉社區服務均等化,是當前社會各界包括學術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概念,要求“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06年3月1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概念,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06年9月22日民政部《民政部關于做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通知》,決定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研究探索和試點工作。2007年3月29日,民政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工作實施方案》,民政部決定從全國有條件的縣(市、區)中確定一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用1-2年時間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活動。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進一步作出了“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這一重要部署。同時《決定》還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2007年10月15日召開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升到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制度和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報告也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2008年10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黨和政府不僅頒發了相關政策,還通過各種措施積極推動社區建設的實施,民政部也高度重視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將城鄉社區建設作為各項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確定了251個縣(市、區)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全國各地紛紛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如武漢市全面推進以“致富門路清晰、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保障建立、社會和諧穩定”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長沙市在開福區、瀏陽市、臨澧縣等積極開展社區建設實踐。這些地區的社區建設實踐和取得的積極成果論證了城鄉社區建設的一體化和均等化的合理性,并為建設城鄉一體化社區提供了經驗。
一、社區服務均等化的背景
很長一段時間,社區建設的重點在城市,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視及投入嚴重不足。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農村內部趨力和外部壓力的雙重作用下,農村社區建設的價值和意義不斷凸顯出來,在城鄉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城鄉社區建設的一體化與社區服務均等化也越發重要,因此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城鄉社區建設的一體化和社區服務均等化成為越來越受人關注的重大研究課題。
1.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城鄉社區建設一體化與城鄉社區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統籌城鄉發展,跳出了以往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的發展思路,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大環境中統籌考慮。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統籌分配城鄉的經濟、政治、社會資源。城鄉社區建設的一體化與社區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而社區作為城鄉的基本單位,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是衡量其是否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的關鍵。
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方案
為進一步改善我轄區城鄉環境衛生面貌,有效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與流行,根據區愛衛會的要求,結合我轄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率先科學發展,建設首善之區”的目標,堅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落實“以塊為主,條塊結合”和“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制度,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利益問題入手,創新工作方法,宣傳健康理念,立足實際,多策并舉,攻堅破難,整治城鄉環境衛生、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繼續深化“五城聯創”工作,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達到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升品位、促進健康的目的。
二、行動內容
(一)集中清理整治城鄉環境衛生。各社區重點清理影響環境衛生的死角,保持我轄區和社區衛生整潔美觀;一是清理城鄉結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地的衛生死角,鏟除臟源點,做好重點區域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二是清理城市主次干道、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背街小巷亂搭亂建、亂擺亂設、亂貼亂畫等“三亂”現象,規范戶外廣告、牌匾、霓虹燈設置,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強化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三是加大對(村)社區垃圾收集清運設施建設的力度,有步驟、有重點、有規范地建設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有效解決生活垃圾、污水、污物無序排放問題。(此項工作由區城管辦牽頭,各村社區配合實施)
(二)堅持抓好重點場所的監督管理。一是進一步加強對公共場所特別是對小旅店、小美容美發店、小浴室、小歌舞廳、小網吧等“五小行業”的監督管理;二是進一步做好農貿市場的提升改造工作,完善基礎設施,規范日常運行,不斷促進城鄉農貿市場監管上水平、上臺階;三是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監督覆蓋率和監督頻率,嚴把行政許可準入關,配合上級部門依法取締無證生產經營食品窩點和街頭流動食品攤點;四是進一步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監督,推行食品“放心工程”,保證食品安全。(此項工作由經濟辦、綜治辦牽頭,各村社區配合實施)
小議土地流轉中社會管理的改革
論文摘要: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村的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消解。在此過程中,鄉村基層社會結構重構,并由此帶來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變革。
論文關鍵詞:城鄉統籌產權改革社會管理體制
在城鄉統籌進程中,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本文以個案研究為基礎,通過觀察、專訪、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為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伴隨著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傳統村落社會也在發生“靜悄悄的變革”。
一、土地流轉與農村社區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長期處于二元分割的狀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日益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鄉”的發展成為其中的重要問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為農村社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學術界對城鄉統籌中“鄉”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問題。一些學者從“三農”角度出發,主張通過農村發展,從內部來推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如:“通過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支持和引導農村的發展,由城鄉分離走向城鄉一體化。其核心是通過國家整合,將資源盡可能地向農村配置并激活農村內在動力”。還有一些學者從“城市”角度出發,主張通過城市發展和吸納,來拉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日本學者周牧子認為,城市化是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城市化進程的另一個側面是農村社會的再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今天的“三農”問題,已經不能局限在“三農”范疇中來解決了,應該放在城市化進程的角度上來考慮。
不管從“三農”角度還是從“城市”角度來研究城鄉一體化中農村發展問題,始終繞不開的問題是土地問題王宏新從農村地產開發的角度提出了城市資本進入農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定義應該是“讓城市的資本流入農村”。農村地產發展不應該僅僅指當地的發展,而應該鼓勵城市資本和‘城里人’進入農村,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去購買商品房,以城市資本進入農村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徐勇教授認為“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必須增加新的生產要素”。、而這些究竟怎樣才能實現,關鍵是土地問題,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