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2:15: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公共文化論文
一、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
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力度,我國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已經初步的表現出繁榮的景象,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各樣管理難題的顯現,我國自80年代起進入改革開放的歷程,但對文化體制的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文化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2]。目前在文化設施規劃建設中,還采用統一的規范,使用剛性的定額、指標,忽略了文化設施與各地民俗民風、經濟差異、群眾文化需求差異的關系。
二、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問題
1.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緊缺
公共財政投入是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許多城市里的社區和街道所能得到的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少之甚少。他們所得的資金無法達到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所以導致文化設施建設受到阻礙。城市里的那些文化設施也都是政府出資金的,但是政府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也是有限制的。總的來說,被安排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無法滿足公民的需求,所以最終造成了整個文化設施管理的失敗。
2.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不能夠被充分的利用
地域文化城市設計論文
1文化對城市設計的意義
文化是社會歷史長期積淀的產物,包括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與歷史性特征,并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發展與變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的個性特征,其歷史、文化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環境與地域風貌孕育了徐州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這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復制的資源.在經過了注重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文化帶給人們心靈的滿足感.漢代是我國民族精神確立的時期,是民族自信力最為強盛的時代,雄渾豪放、民風純樸、開拓進取、百折不撓是漢文化精髓之所在.漢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時代,注重文化交流,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使得許多外來文化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現代社會的開放也需要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從傳統文化中人們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統一、陰陽之和諧,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這也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內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構城市,讓歷史服務于現代”[1]把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設計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現漢文化主題,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進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
2徐州漢文化研究與發展現狀
四百多年的兩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無比輝煌的一頁.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很多漢文化的遺跡.除了漢墓、漢兵馬俑與漢畫像石以外,還有項羽的戲馬臺、劉邦的拔劍泉、子房山等.其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如石雕、磚雕、玉器、金銀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屬于國寶級文物,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這些是漢文化研究的物質基礎,反映出距離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于漢文化遺跡的保護與開發,是漢文化研究與開發的基礎.從漢文化遺跡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渾厚豪放的漢代精神,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對于徐州這座有著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跡留存是現代城市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發展可供研究與借鑒的實物,是延續城市文脈的源泉.在兩漢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來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建造了許多仿漢文化景觀和以漢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園.作為傳遞漢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樹立兩漢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漢文化景區的建設是徐州漢文化展示的一個亮點.以漢文化為特色的主題公園,集中展示了兩漢文化精髓.融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游休閑為一體,動漫展示與互動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動參與其中.建筑設計突出漢文化主題,以仿漢建筑為主,突出漢代建筑雄渾、大氣的特點,這也是漢文化精神的一種直觀展現.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館、龜山漢墓、漢城等景點分散布局,以點帶面,營造出城市的整體文化氛圍.公共藝術方面的漢文化展現,主要體現在公共環境中的雕塑與壁畫作品.例如,三環路環島的系列雕塑、云龍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斷崖壁畫等.漢文化作為徐州現代城市設計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觀、公共藝術等方面都應有整體的規劃與設計.要考慮諸多的因素與層面,充分體現城市特色、個性與魅力,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去進行現代城市環境的構建,真正使城市精神與內涵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使人們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3].
3現代設計理念與徐州漢文化的結合策略
如何將現代設計理念、手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設計,是當代設計從業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質.在現代城市設計中無論是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文化媒體的傳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外化體現.人們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圍之中,了解城市歷史與文化,直觀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蘊與內涵.漢文化要以現代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現代與傳統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展現徐州漢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獨特內涵用現代設計的視覺語言展現出來.
直轄城市文化戰略研究論文
摘要:農業文明時代競爭的是土地,工業文明時代競爭的是機器,而后現代網絡經濟時代競爭的就是文化。讓城市披上文化的袈裟,賦予文化的品味與靈魂,實施城市文化戰略,將是直轄城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立意點。本文在直轄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從梳理直轄城市文化理念體系,規劃直轄城市制度文化體系,創新直轄城市視覺文化體系三個方面構建直轄城市文化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城市文化文化戰略城市文化體系
Abstract:Thecompetitionin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raislands;the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eraismachinery,thenthecompetitioninthemodernnetworkeconomyisculture.Culturalstrategywillbeanimportantpointofbuildingmunicipalitiesinthewell-offsociety.Basedonthepositionofthecityculture;thispaperdescribesthreeadvicesofhowtobuildthemunicipalities’culturalsystem.
Keywords:thecultureofcityculturalstratagemtheculturesystemofcity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競爭有限資源以謀求自身的發展,城市文化作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繁榮區域經濟的有效工具開始備受關注。文化是社會歷史范疇的內容,只要是涉及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民風習俗、審美觀與文化教育等意識形態領域的要素均可納入文化范疇。在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一個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在來勢兇猛的“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軟實力”競爭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文化的成敗。
一、城市文化戰略——直轄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
城市文化發展論文
一、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構成的空間實體
城市的立體空間是由縱橫交錯、高低錯落的大量建筑物、構筑物及各種設施構成的,以建筑群的排列圍合形成街道空間、社區空間、廣場空間、單位和居民的院落空間等。相對而言,建筑本身是封閉的、有一定規模體量的實體空間,街道、廣場、公園和院落等則是開放的、可供公共活動的虛體空間,再加上自然山水和風景園林等具有生態功能、自然與人文的開放空間,這些空間共同組合成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和空間秩序,以滿足人們工作(生產)、居住(生活)、交通(交往、交流)和游憩(景觀、旅游)等需要,并以多種多樣的空間布局方式和立體空間形象凸顯城市的空間面貌和特色。由于城市空間主要是由大量建筑通過不同組合手段、空間結構和表現形式建構起來的,可以說,建筑是構成城市空間形態和空間形象的主體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城市的空間面貌和特色。說到底,建筑是人們進行文化創造的產物,城市空間形態和形象反映了人們的文化追求和城市的文化色彩,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我們不能小覷。建筑是人們根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使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遵循一定的審美觀念(建筑藝術)建造而成的空間作品,是人們文化智慧的結晶和美好愿望的載體。建筑大量聚集并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持續發展,達到一定規模,便形成了城市,構筑了城市空間。
城市建筑的使用性質和功能要求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工業(生產)建筑、商業(物流)建筑、公共建筑(內容豐富多彩)、居住(生活)建筑、風景園林建筑和交通建筑等,它們遍布于城市之中,與自然山水環境和道路交通網絡相結合,構成了工作(生產)空間、居住(生活)空間、交通空間和游憩空間等。這些建筑既有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又有密切的聯系,它們相輔相成,營造出縱橫連貫而又富有變化的、巨大的城市空間實體,為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空間。可見,建筑是城市空間文化的主要締造者、表現者和傳播者,其對城市空間文化的貢獻率是第一位的,擔當著十分突出的主演角色。城市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城市空間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它是各類建筑長期積累、組合而成的產物。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匯集了從古至今的各種建筑,包括建筑遺產、歷史建筑和近現代建筑,形成了歷史文化和近現代文化相銜接、相碰撞、相依存、相融合、共發展的“大合唱”,賦予了城市空間起伏跌宕、豐富多彩、傳承記憶的文化內涵,鐫刻著時代交替、社會變革、城市興衰發展的文化印記,記載了城市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事件、傳奇經歷和文化故事,記錄了城市文化的演化歷程。這些都是通過建筑語言(包括選址、內容、形式、風格、色彩和尺度等)可以明白告訴人們的,建筑因此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見證。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空間位置、使用功能、科技含量、表現形式、設計風格、外在色彩及其空間組織的效果,那些杰出的建筑設計成果往往能成為城市空間文化發展中的佼佼者,成為城市文化特色的標志和城市的象征。比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宮)建筑群、拉薩的布達拉宮、武漢的黃鶴樓、西安的鐘鼓樓、聊城的光岳樓、杭州的雷峰塔、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烏魯木齊的大巴扎以及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等,這些建筑無一不是城市古今空間文化發展的亮點,無一不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標志和鮮明象征。
二、建筑是會說話的城市文化載體
建筑是城市發展中積聚下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財富,它們默默地屹立在城市中,構成了城市的文化空間。其實,建筑是會說話的城市文化載體,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城市的歷史,當時當地社會的背景、制度、經濟條件、資源狀況、科學技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后天的坎坷或順暢的經歷及其興衰的遭遇,從它們現存的身軀和相貌上,人們可以洞察出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文化意義以及未來的命運走向。通過聆聽一座座建筑及其組合體對其身世、作用、姿態、信息和保護程度的“傾訴”,我們可以分析總結出城市文化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全面了解過去,認真面對現在,理性籌劃未來,從而推動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建筑會傾訴歷史社會的文化真相
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研討論文
一、城市形象的文化意義
幾年前,許多城市先后展出了一種名為《大地走紅》的環境藝術,就是用幾萬把紅傘把公園裝飾起來,形成一種供人欣賞的景觀。但很快這一藝術就產生了一種事先誰也沒有料到的效應:它在每個城市的展出幾乎都變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公共話題。話題就集中在市民們觀賞這些露天展放的紅傘時的行為方面。在許多城市里,這種展出的后果可以說成是“慘不忍睹”:幾萬把紅傘被前來參觀的市民們偷的偷、搶的搶、糟蹋的糟蹋,最后一片狼藉。而在有的城市里展出的情況卻出奇地好,參觀的市民秩序井然,紅傘無一丟失,也幾乎無人為的損壞。這種反差的出現可能有幾分偶然,但對于傳媒來說就不是這么簡單了。這件事被與此事有關的城市當地傳媒視為一件表現本地市民素質的大事盡力渲染,在一些城市的市民當中的確引起了一些震動。這件事因此而成為影響一個城市聲譽的事件,有的城市為本市市民的良好表現而自豪,有的城市則感到有幾分尷尬,似乎自己出了丑。總而言之,這個事件使許多城市注意到了一個東西,就是城市的形象問題。
現代文化的發展從總的趨勢來講就是都市化,人們的生存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都市為中心輻湊、匯聚了起來。在這個輻湊、匯聚的過程中,都市不僅在物質上、空間上發展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而且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都市文化對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當一個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個文化上的統一體時,便構成了一個城市本身的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當代文化特有的現象,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城市可以說都有自己鮮明的形象:伯里克利的雅典[1]以輝煌的衛城建筑、民主的公眾生活、完美的悲劇藝術以及偉大的蘇格拉底構筑起了這個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奧古斯都的羅馬則是以宏大的競技場和水道、高貴而又殘忍的羅馬公民、所向無敵的帝國軍人構成了不可一世的羅馬形象;維多利亞的倫敦形象是霧氣沉沉的天空、泥濘的街道、一本正經的商人和衣冠楚楚的紳士;“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是盛唐時代的長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則是曾為十朝故都的南京……城市形象顯示著城市的個性,也成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古雅典黃金時代的執政伯里克利在追悼陣亡將士時所作的一篇演講就是一個鼓吹城市精神的例子:
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當我們的工作完畢的時候,我們可以享受各種娛樂,以提高我們的精神。整個一年之中,有各種定期賽會和祭祀;在我們的家庭中,我們有華麗而風雅的設備,每天怡娛心目,使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憂慮。我們的城邦這樣偉大,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東西都充分地帶給我們……
……這就是這些人為它慷慨而戰、慷慨而死的一個城邦,因為他們只要想到喪失了這個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們生于他們之后的人,每個人都應當忍受一切痛苦,為它服務。[2]
古典文化繁榮城市因素論文
【內容提要】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原因,一向為中外學者所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此研究的論文日漸增多,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奴隸制和奴隸制經濟對古代希臘文化發展的影響;奴隸主民主政治對古代希臘文化發展的影響;古代希臘文化與古代東方文化的關系等方面,很少從城市地域空間去觀照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原因。文章以雅典為例,述論了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城市因素:其一,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工商業經濟。城市是工商業經濟活動的中心;其二,文化的繁榮必須有相應的文化人才和占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資源。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榮的文化基礎——科學文化知識與人才。雅典城市是城邦廣行文化教育與交流活動的重要空間和舞臺;其三,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榮的政治保障——城邦民主政治的權力機構。城邦民主政治的確立與運作,始終與城市密不可分。由此說明,城市是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基石。沒有城市,希臘古典文化的繁榮將是不可想象的。
【英文摘要】thecausesof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havelongreceivedattentionfromscholarsathomeandabroad.particularlysince1980smoreandmorepublicationsonthissubjecthaveappeared.however,mostofthemfocusontheinfluencesofslavery,slaveryeconomyanddemocracyuponthedevelopmentofancientgreekculture,therelationbetweenancientgreekcultureandancientorientalculture,andsoon;fewofthemapproachthesubjectfromcityperspective.takingclassicalathensforanexample,thisthesisaimsatexpoundingonthefollowingcityfactorswhichengendered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1.itisinthecitythatbusinessesgather,whichoffermaterialbasisfortheprosperityofclassicalculture,thecityisthecenterofindustrialandcommercialactivities;2.theboomofculturerequirescorrespondingtalentsandrichculturalresources;itisinthecitythatknowledgeandintelligenceassemble.athensisthesignificantstageforthepolistocarryoutculturaleducationandcommunicationactivities.3.itisinthecitythattheinstitutionsofthepolisdemocracyarelocated,whichprovidepoliticalensurance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theestablishmentandoperationofthepolisdemocracyareinseparablefromthecityfromthebeginningtotheend.hencecityisthebasis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withoutcity,itwouldbehardtoimaginesuchabrillianceinthehistoryofclassicalgreece.
【關鍵詞】希臘/古典文化/雅典/城市因素/greece/classicalculture/athens/cityfactor
在古代希臘各城邦的演進中,有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的科林斯、阿果斯、斯巴達和米利都等城市,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遠遠勝過雅典。而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此前落后的雅典卻后來居上,逐漸發展為希臘古典文化的杰出典范。究其原因,學界析論較多[1](第30-35頁),但很少從城市地域空間去觀照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原因。實際上,歷史是有連續性的。古風時代(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空前規模的“殖民運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推動了希臘城市的成長和發展。據統計,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間,由希臘城市所建的殖民地達139個[2](p.160-162)。這種發展不僅僅是城市地域空間的擴展和城市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經濟的活躍。“殖民運動”使希臘人“擁有所需的土地,最富產的國家(斯基泰、埃及、西西里)為其供給糧食,他們掌控了集納世界財富的市場。”[3](p.111)希臘人從此成為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主要競爭對手。正是在城市廣為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希臘人迎來了古典時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紀)的文化盛期。此間,發展突出的雅典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榮所必須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自然成為“全希臘人的學校”和時代的翹楚。本文旨在以雅典為例,探究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城市因素,希冀說明城市是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基石。如果離開了城市,希臘古典文化的繁榮將是不可想象的。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工商業經濟
古典時期,充分發展的希臘工商業經濟,無疑是古典文明繁榮的物質基礎。而城市集聚了工商業經濟,是工商業經濟活動的中心。
文化消費論文:城市文化消費的創新透析
本文作者:蔡蓉英工作單位:湖南警察學院
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數據表明,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自1979年的387元增長到了2009年的17175元,整體上提高了44.4倍,年均增長比為14.32%。[5]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演變先后經歷了由“粗放型消費”階段向“集約型消費”階段邁進,最后進入更加注重消費質量的“舒展型消費”階段。文化消費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越來越大,我國文化消費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城鎮變化居民用于文化娛樂支出、文化耐用消費品支出、教育費用支出、書報雜志支出及游園、看電影等在公共娛樂場所的消費支出尤為明顯。根據《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1)》的分析測算表明,在“十五”至“十一五”的近十年時間內,我國文化消費總量和城鄉人均文化消費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全國城鎮人均文化消費已從2000年的264.07元增長至2009年的826.88元,文化消費年均增長指數達到113.52;全國鄉村人均文化消費也從2000年的186.72元增長至2009年的340.56元,文化消費年均增長指數達到106.91。[6]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未來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將會實現質的飛躍與突破。盡管我國人均文化消費城鄉比全都呈現出增長態勢,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的區域文化消費極不均衡現象十分嚴重,城鄉之間的文化消費需求差距也越來越大,同期全國城鎮人均文化消費增長遠遠高于鄉村人均文化消費增長。有數據表明,自2000—2009年近十年的時間內,全國人均文化消費城鄉比從1.41擴大至2.43,文化消費需求的城鄉差距擴大了71.68%。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我國中部和西部文化消費需求的城鄉差距擴大態勢十分嚴重。有關數據表明,我國西部整體人均文化消費城鄉比擴大到了82.14%,而中部整體人均文化消費城鄉比也擴大到了76.90%。[6]其次,與發達國家文化消費情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仍然存在文化消費規模偏低、文化消費總量不足、文化消費結構有欠優化等問題。據2008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總量約為9370億元,其中用于娛樂性、享受性和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費總量僅為4685億元左右,而用于發展性和智能性的教育支出占到文化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7]由此可見,我國城鎮居民用于文化娛樂消費方面的支出比重明顯偏低,文化消費結構有待優化,居民文化消費市場需求仍然不足,文化市場發達程度不高。
制約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發展的原因分析
制約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發展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來說,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居民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到居民文化消費的積極性。其次,我國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文化產業結構性矛盾和供求矛盾制約著文化消費的發展水平。許多文化古跡、革命遺址、旅游勝地和民間傳說等文化含量十分豐富的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并不高。地方性的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少年宮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太慢,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特別是經濟基礎薄弱的山區,文化設施更加簡陋;不同文化系統、產業的程度和規模有明顯的差距。此外,由于創新性不足,當前我國文化產品本身與文化市場需求之間沒有真正接軌,文化消費品的數量與質量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期待之間存在脫節,能供城鎮居民消費的中高檔文化產品相對較少,文化產品價格的虛高和文化市場的不規范使文化消費市場無法真正滿足消費需求。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均衡,各地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各不相同,各地所能提供的文化產品也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不同地區的文化消費也極不均衡。除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外,我國廣大地區的音樂會、文藝演出、各種博物、科技展覽、文化講座等等,不僅數量上較少,而且在檔次上也偏低。最后,相對于經濟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我國城鎮居民欠缺文化消費傳統,居民文化消費觀念相對滯后,文化消費欲望不強。我國城鎮居民寧愿將較多的財富用于交通通訊和居住方面的消費,而在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比重相對較少。
研究結論與建議
城市建筑文化略論論文
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確,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觀,是我們區別、認識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徑。城市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它承載、凝固的不僅僅是建筑藝術,而且是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閱讀
作為首都,北京成為一個活的標本,一個令人讀之不盡、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僅在體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種不同文化的沖突和張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本文就以北京市為例,略談一下城市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五十年代,北京建設的突出成就主要體現在天安門廣場,長安街的建設和一批標志性公共建筑上。十里長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十大建筑”,構成了以雄偉、莊嚴、壯麗、堂皇、開闊等為特征的新國都的視覺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類的情感。中南海、天安門城樓等歷史建筑文化意蘊的轉換,突出體現了新體制文化對傳統權威的借助和重構。在很長的時間內,在人們心目中它們已不再是一個歷史建筑,而成為黨中央、的象征符號,如“天安門上太陽升”、“中南海的燈光”之類話語所寄寓的意義。
“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學上的體現,是“經濟、實用,在可能的情況下追求美觀”的原則。一批民族風格的公共建筑,體現了當時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為三里河一帶“四部一會”琉璃瓦大屋頂的建筑。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費”,然后上升為政治問題━但這一早期嘗試畢竟為新中國建筑的文脈寫下重要一筆。這一時期的建筑實踐與南京民國時期的新建筑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看來,當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敘事”大體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個時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氣度和有明確理念的審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規劃)的能力。
在市場經濟、分權管理的新體制下,城市改造新的主體是有關政府部門和房地產商,新的強勁動力是商業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環境和利益機制中,統一的城市規劃雖然仍在制定,卻失去了整合、制約的力量。號稱“中華第一街”的長安街上的當代建筑成為北京人調侃的對象:正面棕黃色、側面銀白色的交通部大樓被稱為“陰陽臉”,門字型的海關大樓被稱為“大褲衩”,曲折有致、中間有一月亮門的婦聯大樓名為“肚臍眼”……再如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西客站頂上一個沒有實際功能的巨大亭子,耗資達八千萬元之巨。它可能是一個標本,但集中了此類建筑的某種文化特性。
城市建設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論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遭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沖突,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從這些普遍問題出發,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闡述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尋找出解決問題的一些措施。
論文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規劃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家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里,曾經說過‘在生活條件加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里,為人保存與其相稱的文化環境,是大自然、先輩遺留的文明見證,這對人的平衡發展十分重要,為此應該使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并將當代成就、昔日價值和自然之美納入整體規劃加以考慮”。歷史文化遺產凝結了民族的智慧,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會生產發展的百科全書,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對我們現代城市的硬件和人們文化思想的軟件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目前看來,歷史文化遺產與城市建設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城市建設在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步上升,城市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有不少建設項目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使一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1.勘察不全面,造成建設施工時對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毀滅性破壞。事例有重慶市2004年開工的36條共計2000多km的高等級公路中,發生多起嚴重毀壞文物點的事件,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永遠地消失在推土機的重碾之下。
城市文化廣場環境設計論文
城市設計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泛,從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細部處理都包含著城市設計的內容,如城市空間設計、文化廣場設計、公園設計、建筑設計、細部設計、社區中心設計等等。不同的設計對象有著不同的設計要求及內容,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體性環境,優化城市環境質量。本文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介紹城市中文化廣場的環境設計。
城市文化廣場的布局選擇應注重公眾的可達性及吸引力,環境品質的開發與協調,其數量、面積大小、分布位置也取決于城市的性質與規劃構思。
1.城市文化廣場環境設計應賦予廣場豐富的文化內涵
城市文化廣場與其周圍的建筑物、街道、周圍環境,共同構成該城市文化活動的中心。設計文化廣場時,要尊重周圍環境的文化,注重設計的文化內涵,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設計出該城市,該文化環境下,該時代背景的文化廣場的環境。文化環境在具體的情況下,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例如:文脈、傳統、源與流、歷史、宗教、童話、神話、民俗、鄉土、風情、紀念性的、聞名的、懷古的、原始藝術、人類的能量、文學與書法、詩意、符號學等等。設計師也可以在設計中表達自己的某種特定的思想與意圖。
注重文化內涵的城市廣場設計在我國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鐘鼓樓廣場的設計,首先突出了兩座古樓的形象,保持它們的通視效果,采用了綠化廣場、下沉式廣場、下沉式商業街、傳統商業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間設計,創造了一具具有個性的場所,增加了鐘鼓樓作為“城市客廳”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時,為了解決交通組織上的人、車分流問題,以鐘鼓樓廣場為中心,南連南大街、書院門、碑林、北至壯院門化覺寺、清真寺。組成一個步行系統,使鐘鼓樓廣場成為這一西安古都文化帶的樞紐。并且,鐘鼓樓廣場在
設計元素上采用有隱喻中國傳統文化的多項設計,使在廣場上交往的人們可以享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又面向未來城市的文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