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01:13: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支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支農論文

財政支農研究論文

一、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這是因為,沒有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就無法讓農民生活寬裕,就難以促進鄉風文明的進步;同時,在經濟發展中處理不好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只看當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就不可能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由于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不同,城市與鄉村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難以割舍又相互區別的兩大組成部分,二者既在各種狀況下相互對立和矛盾,又相互補充和結合。從經濟發展實踐來看,在工業化初期,世界各國普遍以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各國又都采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

新農村建設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們要全面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搞好農田水利、農地整治等農業基本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增加糧食生產投入,抓好糧食生產,保持糧食價格穩定。其次,要進一步加大促進農民增收的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第三,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使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地區,切實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第四,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改造治理力度,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維護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讓農業生產保持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環。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支農政策扶持

在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之后,我們應該本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原則,改進財政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財政支農分析論文

一、討論現實問題要防止意識形態化

前不久,我們針對中國加入WTO以后的三農問題開了會,研討一旦加入WTO,我們的農民問題會怎么樣,農村和農業經濟怎么應對。那個會是請國家各部門搞政策研究的人參加,幾乎未請院校搞規范研究的人參加。因為純粹搞理論的研究人員容易把現實問題的討論意識形態化。

從99年4月份中美加入WTO談判以來,理論界關于WTO的討論似乎很難深入下去,人們想當然的將WTO和改革開放劃了等號,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被二十年發展過程證明為高度正確。因此,在這種具有“政治正確”的話語之下,誰要是提出不同意見,誰似乎就有反對改革開放的嫌疑。所以關于WTO問題討論很難深入下去,學術界談了兩年,似乎都在談利呀弊呀,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其實,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農村、農業在國際化大背景下,普遍受到沖擊、挑戰,農村經濟凋敝,小農破產、大量流離失所,是形成城市貧民窟的主要來源,已經被近十多年的國際經驗所充分證明。人們之所以不愿意說,是受制約于這種話語:加入WTO是改革開放,認為利大于弊,機遇大于挑戰,就是贊成改革開放;如果認為加入WTO弊大于利,挑戰大于機遇,可能就有政治上不正確的嫌疑。

有鑒于此,希望今天討論財政支農這么具體的話題,能夠避免這個不良傾向,不要把本來復雜的現實問題意識形態化,意識形態化實際就是簡單化,簡單化地討論社會主義、到底姓資姓社,或者改革還是不改革,這些一旦意識形態化以后,討論就很難深入。所以在我發表意見以前,要強調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個現實問題,跟意識形態沒有關系,跟政治問題沒有關系,也跟院校的教授們的理論沒有關系,我們關注的就是現實問題。

二、什么叫財政支農?

一般而言,財政投資主要是公共品領域,那么財政投資公共品能否對應投入農業,就要看農業本身是否具有公共品的性質,這個道理是清楚的。

查看全文

財政支農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糧價的飛漲引發了對我國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廣泛討論,而財政支農是國家對農業投入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有必要對財政支農的情況進行研究。本文認為,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加,但是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從多方面來看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本文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對策建議

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持續攀升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導致30多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并引起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而對于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來養活世界近22%人口的中國,糧食問題始終倍受國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的糧食養活自己?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空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歷來重視農業問題,近年來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思路,并不斷增加財政支農力度。本文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財政支農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對策。

一、規模: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1、從自身規模看,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具體情況見圖1(本文所有圖表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中國財政年鑒(2007)》,相關數據由此計算而得)。195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總共投入23691.35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2006年的財政支農規模是1980年的21.15倍,是1990年的10.31倍,是1996年的4.53倍,是2000年的2.58倍,是2003年的1.81倍。財政支農從1978年的150.7億元增加到200億元用了10年時間,1988才達到214.1億元;又用了五年達到400億元,1993年為440.5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從1978年算起用了20年,1998年達1154.8億元;而突破2000億元大關用了6年,2004年達2337.6億元;突破3000億元大關只用2年,2006年達3173億元。同時,從2000年的1232.5億元激增到2006年的3173億元,2004年凈增值為583.1億元,比1995年574.9億元的規模還大;2006年凈增值為722.7億元,比1996年700.4億元的規模還大。

查看全文

我國財政支農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國際糧價的飛漲引發了對我國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廣泛討論,而財政支農是國家對農業投入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有必要對財政支農的情況進行研究。本文認為,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加,但是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從多方面來看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本文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對策建議

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持續攀升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導致30多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并引起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而對于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來養活世界近22%人口的中國,糧食問題始終倍受國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的糧食養活自己?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空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歷來重視農業問題,近年來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思路,并不斷增加財政支農力度。本文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財政支農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對策。

一、規模: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1、從自身規模看,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具體情況見圖1(本文所有圖表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中國財政年鑒(2007)》,相關數據由此計算而得)。195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總共投入23691.35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2006年的財政支農規模是1980年的21.15倍,是1990年的10.31倍,是1996年的4.53倍,是2000年的2.58倍,是2003年的1.81倍。財政支農從1978年的150.7億元增加到200億元用了10年時間,1988才達到214.1億元;又用了五年達到400億元,1993年為440.5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從1978年算起用了20年,1998年達1154.8億元;而突破2000億元大關用了6年,2004年達2337.6億元;突破3000億元大關只用2年,2006年達3173億元。同時,從2000年的1232.5億元激增到2006年的3173億元,2004年凈增值為583.1億元,比1995年574.9億元的規模還大;2006年凈增值為722.7億元,比1996年700.4億元的規模還大。

查看全文

農業財政支農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到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改革發展的長遠方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同時,為貫徹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供了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適合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推進改革的穩步進行,則是根據中國國情所必須做出的宏觀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以及進一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探討。「摘要題」土地經濟「關鍵詞」農地經營方式/財政支農/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流轉“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就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復雜而又重大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重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并且緊密結合農業各方面變革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用地經營方式的變化趨勢,筆者認為它將代表今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管理、就業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并奠定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本文就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前提下,財政支農政策如何與其相互配合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完善加以探討。一、當前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用地出現了許多如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企業化農業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的主觀愿望,更是農業生產力自身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的財政支農政策和現實工作在一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這一農業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許多問題。(一)財政支農投入不足,阻礙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推廣盡管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近年來對農業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長,但由于財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結構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對于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效益低下的發展現實而言,投入仍嚴重不足,而且許多支農資金比重指標不斷下滑(如圖1)。

圖1“八五”以來國家農業投入情況

注:1.從1998年起,國家財政農業支出包括國債安排的農業基本建設支出。

2.從1998年起,國家銀行農業貸款占國家銀行總貸款比重以短期貸款計算。

同時,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失調、管理混亂,導致生產性支農資金到位率很低,地方“吃飯財政”擠占挪用了大量有限的生產性支農資金,加劇了農用資金的供求矛盾,使得農業這一“弱質”產業的許多基本生產經營條件不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和改善(如農業基礎設施,抗病防災能力,土地改良)。[1]這就無法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良好的農業投資環境,也就很難提高農業投資者集中土地現代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阻礙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推廣。

(二)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使用模式不適應農地經營方式轉變的需要

查看全文

財政支農支出分析論文

1.文獻回顧

RatiRam(1986)利用115個國家1960~1970年和1970~1980年的產出、投資、政府服務和人口的數據,測算了政府服務支出和經濟增長。KiminoriMatsuyama(1992)通過財政支出在不同領域內的比較優勢,實證分析了財政支出在農業領域最優投入規模,并分析了財政資金投入農業領域的相對競爭優勢。JamesRude(2000)通過對美國、加拿大、歐盟“綠箱”政策進行比較分析,認為“綠箱”政策會影響收入的重新分配。

國內學者對我國財政支農支出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他們通過聯立方程模型(林伯強,2005)、灰色綜合關聯度分析法(肖新成,2005)、主成分分析(李燕凌等,2005)、DEA模型(崔元鋒等,2006)、C-D生產函數模型(熊吉峰,2006;魏朗,2007)、二元財政結構轉換的經濟增長模型(秦海林,2007)、SAR模型(戴平生等,2007)、協整檢驗及誤差修正模型(王敏等,2007)等方法來分析農村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戴平生等(2007)實證分析了福建省67個縣市的財政農業人均支出和農村人均用電量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一些學者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法(杜玉紅等,2006)、VAR模型(劉旦,2006)、復合DEA方法(劉革等,2007)等方法實證分析了我國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有些學者分析了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和城鄉差距的關系,認為公共財政的城鄉分配差距(林光彬,2004)和財政支農份額降低(宋洪遠等,2004)是我國城鄉差距擴大的影響因素,但并未進行相應的實證檢驗。沈坤榮等(2007)利用1978~2004年的數據,運用多變量回歸和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對我國農村公共支出和農民收入增長以及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已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國家層面的財政支農支出和經濟增長、農民收入以及城鄉差距的關系分析上,而涉及特定省份的財政支農支出及其績效研究,從云南財政支農支出情況出發并結合對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得收入①以及城鄉收入差距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來研究云南財政支農支出績效的文獻甚少。因此,本文擬從這一視角出發,通過對該主題的深入研究,來總結一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2.統計描述、研究設計和資料來源

2.1云南財政支農支出的統計描述。云南財政支農支出主要由農林水氣象等部門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等三部分組成。從總量上看,除個別年份財政支農支出有所下降,云南財政支農支出總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該項支出由1978年的36181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000762萬元,年均遞增13.6%。與總量大幅增加的趨勢不同,云南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呈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該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0%左右跌落到1986年的12.1%,之后連續四年出現反彈,還沒回升到1984的水平又開始滑落,1992年以后一直在10%~15%之間波動。

查看全文

財政支農對策研究論文

一、規模: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1、從自身規模看,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具體情況見圖1(本文所有圖表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中國財政年鑒(2007)》,相關數據由此計算而得)。195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總共投入23691.35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2006年的財政支農規模是1980年的21.15倍,是1990年的10.31倍,是1996年的4.53倍,是2000年的2.58倍,是2003年的1.81倍。財政支農從1978年的150.7億元增加到200億元用了10年時間,1988才達到214.1億元;又用了五年達到400億元,1993年為440.5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從1978年算起用了20年,1998年達1154.8億元;而突破2000億元大關用了6年,2004年達2337.6億元;突破3000億元大關只用2年,2006年達3173億元。同時,從2000年的1232.5億元激增到2006年的3173億元,2004年凈增值為583.1億元,比1995年574.9億元的規模還大;2006年凈增值為722.7億元,比1996年700.4億元的規模還大。

2、從穩定性來看,增長速度經常大幅波動,財政支農穩定性比較差

從圖2可知,總體上我國財政支農增長速度常有大幅波動,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進。依據波動幅度的大小,我國財政支農的變化趨勢可大致分為三階段:1978—1982年的急劇波動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政策多變有關;1982—1995年的相對穩定時期,與該期間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和經濟政策相對穩定有關;1996—2006年的較大波動時期,該期間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各種困難和壓力,改革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就某年具體的波動幅度而言,在1978—2006年的29年中,有7年的波動幅度大于20%,其中有3年大于30%:1978年為39.3%、1997年為37.98%、2004年為33.23%。其中,2006年也接近30%,為29.45%。波動幅度為10%~20%的有10年,幅度絕對值低于5%的只有2005年(為4.82%)。其中有2年是負增長:1981年竟為-26.53%,1999年為-5.98%。最大的波動幅度差距為65.8%(1978年39.7%與1981年-26.53%的差額)。

3、占財政總支出比例呈下降趨勢且波動較大,近幾年有止跌上升趨勢

查看全文

財政支農規模管理論文

[摘要]美國農業是世界最發達的農業,這除了得益于美國大規模投入資金之外,支農結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美國財政支農的規模、結構及其特點,以期望為我國財政支農的改革提供一些經驗。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

一、美國財政支農的項目

美國的財政支農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農村發展、食品、營養與消費者、食品安全、自然資源與環境、市場營銷與調控計劃、科研、教育與經濟、農場與海外農業以及其他方面。

1.農村發展方面主要包括農村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維修,如農村的電氣、電信、電話設施、農村的遠程教育與醫療、農村的垃圾處理、農村的社區發展等等。

2.食品、營養與消費者項目是目前美國政府支出的最大的項目,主要負責全美的國內營養計劃,食品券計劃、兒童營養計劃、婦女嬰幼兒專項營養補充計劃、農產品援助計劃、食品捐贈計劃等項目。最初,食品、營養與消費者的項目支出主要是為了解決美國過剩的農產品,到后來才逐漸的增加了一些福利成分。同時盡管這項支出歸于農業部的預算,但實施對象人不僅僅是農村居民,還包括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此外,對老人、婦女、兒童還有專項支出。

查看全文

我國財政支農存在問題論文

【摘要】國際糧價的飛漲引發了對我國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廣泛討論,而財政支農是國家對農業投入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有必要對財政支農的情況進行研究。本文認為,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加,但是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從多方面來看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本文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對策建議

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持續攀升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導致30多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并引起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而對于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來養活世界近22%人口的中國,糧食問題始終倍受國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的糧食養活自己?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空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歷來重視農業問題,近年來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思路,并不斷增加財政支農力度。本文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財政支農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對策。

一、規模: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1、從自身規模看,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具體情況見圖1(本文所有圖表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中國財政年鑒(2007)》,相關數據由此計算而得)。195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總共投入23691.35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2006年的財政支農規模是1980年的21.15倍,是1990年的10.31倍,是1996年的4.53倍,是2000年的2.58倍,是2003年的1.81倍。財政支農從1978年的150.7億元增加到200億元用了10年時間,1988才達到214.1億元;又用了五年達到400億元,1993年為440.5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從1978年算起用了20年,1998年達1154.8億元;而突破2000億元大關用了6年,2004年達2337.6億元;突破3000億元大關只用2年,2006年達3173億元。同時,從2000年的1232.5億元激增到2006年的3173億元,2004年凈增值為583.1億元,比1995年574.9億元的規模還大;2006年凈增值為722.7億元,比1996年700.4億元的規模還大。

查看全文

農業財政支農問題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到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改革發展的長遠方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同時,為貫徹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供了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適合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推進改革的穩步進行,則是根據中國國情所必須做出的宏觀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以及進一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探討。

「摘要題」土地經濟

「關鍵詞」農地經營方式/財政支農/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流轉

“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就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復雜而又重大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重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并且緊密結合農業各方面變革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用地經營方式的變化趨勢,筆者認為它將代表今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管理、就業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并奠定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本文就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前提下,財政支農政策如何與其相互配合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完善加以探討。

一、當前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用地出現了許多如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企業化農業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的主觀愿望,更是農業生產力自身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的財政支農政策和現實工作在一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這一農業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許多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