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體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03:3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析公共財政體系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成為人們的共識。2008年下半年,面對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再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有效阻止了經濟的下滑,實現了經濟復蘇。但是,目前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穩固,積極財政政策淡出的時機還不成熟,適應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的調控方向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本文在回顧我國公共財政理論發展演變的基礎上,立足積極財政政策實踐,指出了新時期進一步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應掌握的原則。
關鍵詞:公共財政體制;積極財政政策;原則
我國公共財政理論的發展演變
(一)計劃經濟下的公共財政理論職稱論文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指導,借鑒蘇聯財政管理模式,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理論,即“國家分配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分配論”以財政活動滿足國家職能需要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通過透過財政的現象抽象出財政的本質,認為財政的本質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基本屬性是公平性和利益集團性(或階級性)。這一認識不僅正確揭示了財政的本質、主體、目的,并且搞清了財政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的制約關系,這具備了獨特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國家分配論”狹窄化的傾向,它片面強調財政分配的獨立性、強制性、無償性、服務性,其代表形式就是計劃經濟時期出現的無所不包的“大一統財政”,由此其局限性也逐步為人們所認識。
(二)市場經濟下的公共財政理論
農村公共財政體系分析論文
一、現行農村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
1.支農投入不足,且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業生產基本制度的理順,支農投入也相應發生變化,但從未超過14%,且總體來看,雖中間略有波動,但仍呈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6年的7.85%[1]。這與中國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嚴重不符,如此低的支農投入,何談支援農村建設呢?何談經濟總體水平增長呢?(如圖1所示)。
不僅如此,支農結構也不合理。具體體現在:一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二是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支出部分所占比重較高,而用于建設性的支出比重不高;三是農業科技、農用相關信息的提供也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農業科技開發資金少,農業科技人員短缺,沒有完整、規范的市場供求信息網絡和科技推廣體系。
2.農民收入水平與負擔水平不匹配
如圖2所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過兩次城鄉收入縮小的情況,第一次是1980年,由于“大包干”財政體制開始執行,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增收,城鄉之間的收入差別出現下降趨勢,到1985年,城鄉差距縮小到最小,僅為1.86∶1,但之后出現開始擴大的趨勢;第二次是1994年,分稅制的實行,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別出現下降趨勢,但是從1997年起又逐步擴大。
公共財政體系研究論文
一、正確把握財政基本理論問題
(一)從財政本質層次把握財政基本理論
1.對國家本質的再思考
經濟范疇是對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的高度理論抽象,而財政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范疇,也必然隨著社會生產方式與社會組織結構的演進而賦予自身以新的內涵。由于對財政分配關系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有所不同,便產生了從國家分配論到公共財政以及其間一系列各有側重的理論觀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財政分配的職能是由政府來完成的,由此認識與反思隱含在政府背后的國家本質便成為財政基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
在人類思想史上,對國家本質的認識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社會契約論,即認為國家和政府的產生、存在及其財政活動,從根本上看都是私人活動的結果,是無數的私人為了自身的利益達成社會契約的結果。對于后一種觀點,西方從馬基雅弗利到霍布斯等一些早期的思想家,往往主張個人通過締結社會契約把權力轉讓給主權者,從而更注重國家權威而不是個人自由。后期的洛克、孟德斯鳩則奠定了社會契約論的個人權力至上的思想本性,并導致了當代西方經濟學體系從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開始建立和完善。另一種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階級統治工具論,認為國家的存在標志著階級和差別的存在,其實質也是由壟斷了暴力潛能的國家來監督特定契約的實施。由此,粗略的鳥瞰使我們認識到,對國家本質的分析,事實上就是確認國家與個人、政府與社會誰更優先的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要通過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現象來把握本質,這就受到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而處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我國,注重從包括國家的“階級性”、“公共性”在內的多角度來把握國家本質,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
2.對財政本質的再思考
我國公共財政體系改革論文
摘要:現階段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三個側重點對預算會計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部門預算的編制要求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以利于對部門進行績效管理;政府采購導致財政支出確認基礎的改變和總預算會計監控范圍的擴大,對單位(采購實體)會計的影響為單位(采購實體)收支確認基礎的改變;國庫單一賬戶改變了預算資金的流轉程序,將使現行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面臨又一次改革。
關鍵詞: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單一帳戶;預算會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自本世紀初期開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財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效績評價,以及參照國際慣例改革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等。我國目前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側重點是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國庫單一賬戶。
一、目前我國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側重點
1.部門預算
部門預算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預算編制方法,它是由政府各部門編制的一個涵蓋部門所有公共資源的完整預算。編制部門預算的基本要求是將各類不同性質的財政資金統一編制到使用這些資金的部門。實行部門預算可以正確反映一個部門的資金使用全貌,加強對投入產出效果的測量,增加資金使用的靈活性、透明度,有效地抑制腐敗等??梢哉f,實行部門預算是建設公共財政體系的重中之重。部門預算的編制采用綜合預算形式,部門所有單位的各項資金,包括財政預算內撥款、財政專戶核撥資金和其他收入,統一作為部門和單位的預算收入,統一由財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門編制預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預算在各部門的分布,從而取消財政與部門的中間環節,克服單位預算交叉、脫節和層層代編的現象。
公共財政體系建立研究論文
摘要:建立公共財政體系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要借鑒西方經驗,從完善稅收制度、改政府革預算、加強財政資金管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等方面入手,在我國建立起市場型公共財政體系。
關鍵詞:公共財政;稅收制度;政府預算
財政模式作為經濟體制在財政方面的具體體現,是經濟體制改革對財政根本要求的一種反映和作用的結果。隨著市場經濟基本地位的確定,要求我國的財政模式應體現出市場性,才能適應、服務于并有利于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需要。西方國家的公共財政是根植于市場經濟體制下,在政府財政活動中自然形成并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因而,在稅收制度、政府預算、財政管理、財政支出結構等諸多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市場經濟的共性決定了其對我國建立公共財政體系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不斷完善和優化稅收制度
在經濟全球化規律的支配下,世界稅收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各國的稅收制度不斷趨同化,按照國際慣例來改革和完善稅制已成為各國的共識。
(一)改革和完善增值稅制度
完善財政體系實現農民增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完善財政支農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發揮財政政策導向作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財政調控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調整農業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基礎和保障;加大農業科技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其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政支出的效率相當低下、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農業是弱質產業,投資收益率低、適當調整投入方向、完善投資體制、對項目建成后的管理職責和權限進行合理劃分、拓展出口加工區功能,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完善海關監管,推行貿易便利化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財政應積極調整支農政策的重點,完善支農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和協調作用,切實促進和保證農民增加收入。
關鍵詞:財政政策:“三農”問題;農民增收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增收問題。而農民增收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必須完善財政體制。我國現行的財政支農機制存在許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財政支農管理體制不完善,財政支農重點不突出等,對農民增收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如何完善財政政策機制,如何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農民收入,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完善財政支農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率
從目前財政支農的現狀看,財政支出的效率相當低下。以農產品政策補貼支出(其中主要是糧食價格補貼和糧食風險基金等)為例,最終落到農民頭上的實惠不足國家財政支出的50%.因此,要切實將增加農民收入落到實處,必須理順和完善財政支農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確保支農資金收到實效。一是理順支農資金管理體制。目前支農資金分散,管理多頭,政出多門,效益不高。為此,必須理順各部門間的關系,明確財政管理各項支農資金的主體地位,設立隸屬于各級財政部門的支農資金管理機構,將分散于各部門的資金統歸其管理,集中使用,形成財政支農的強大優勢,集中財力辦大事。二是調整支出結構。我國財政農業支出60%至70%左右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而用于建設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農業建設資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設比重較大,而農民可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比重較?。辉谵r業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而一些關系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或沒有財政立項支持,或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三是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效率。主要是應減少管理層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將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的50%以基數加因素的辦法下到省級,以增強省級支農的調控能力,降低基層向中央財政申報一般項目的機率。另一方面,省對基層的項目直接到縣,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資金落實到位,同時給予縣級充分的項目申報自主權,減少行政干預。另外,應構建支農資金績效評價體系。財政部門要從項目申報開始,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參與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中去,編制項目全程報告,對其進行跟蹤問效,保證支農資金落到實處。
公共財政體系研究論文
費改稅的推行,地方財權的擴大,為公共財政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也對公共財政的完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公共財政是不與干部個人利益相關的財政,這樣可以保證財政來源的合法性。
所有黨的部門和政府部門、人大政協以及政法部門都是拿國家工資,使用預算規定的補助,除此之外,不得再有其它收入來源。為了促進工作,可以對各單位、各部門定期由公眾進行民主評議,結果為優秀的,可以對整個部門的補助按章進行浮動,部門再按考核結果獎罰到人。
有人擔心,收費罰款是各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是預算外收入的大頭。收費取消、罰款同部門的利益脫勾之后,勢必造成此類收入的大幅度減少。但我們應該看到,其一,我國有不少的收費,目的是養活這些收費的人,對于群眾而言,這本來就是不合理負擔,應該下決心撤銷。其二,收費和罰款的減少,受益的是國民,必將優化經濟環境,減少干群沖突,有可能使干部由群眾討厭的人,變成群眾喜歡的人。其三,收費和罰款收入同部門利益脫勾之后,部門為了達到管理目的,首先考慮的不再是如何多罰款、多收費,而是如何加強宣傳,加強防范,如何減少行政阻力,提高行政效率,這就必將有效地防止重處罰、輕教育的現象發生。這種改變,實際上就是執法機關以民為本的轉變。
費改稅后,政府非稅收入只剩下國有資產的經營收入、國有資源的有償使用收入(比如礦藏、國土等)、和有準入限制的競爭性項目的招投標收入,以及行政管理中的罰沒收入,這些都要成為各級地方財政的公共收入。
2、公共財政是用之于民的財政,是為公眾服務的財政。這有別于吃飯財政。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經濟增長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把握公共導向,不斷深化公共財政建設;積極改進和落實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改革公共收入制度;構建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相配套的稅費規范;支持和鼓勵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都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公共財政建設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多理念和步驟上的契合、充分認識公共財政在合理處理和把握政府與市場的分工關系方面的作用、深刻領會公共財政與以民主法治為特征的政治文明的互動意義、積極推進減少財政層次的“扁平化”改革、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級的投資權、規范地形成各級預算、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完善探礦權和采礦權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和政府直接支付轉變成本相比,財政政策的引導、激勵和約束則帶有一定的間接性,但往往更具有規范性和長效機制特征。但在具體討論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支持措施之前,必須明確:財政并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以順應市場機制和彌補“市場失靈”的方式來行市場所不為、難為之事;財政發揮作用往往是為了助市場“一臂之力”,不能因此導致過度的行政干預或政府依賴。
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都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財政政策若要對此釋放更多的潛力和空間,必須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內生機制和動力,強化和優化政策的調控作用,同時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總結本國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優化財政政策設計,繼續在支付成本、激勵約束、優化外部配套環境三方面履行應盡職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支持促進。
一、把握公共導向,不斷深化公共財政建設
作為適應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變革,公共財政建設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多理念和步驟上的契合。堅持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本身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治本之舉”之一,同時也是為財政政策發揮“有意為之”的能動性所提供的系統支撐。在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方面,近年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財政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公共產品和服務逐步提質、豐富在內的成績。但是,公共財政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所要求的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所肩負的適應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使命,需要繼續深化財政轉型,不斷探索和創新。公共財政不僅僅是市場經濟的有機部分,而且需要其產生更大的作用力,以自身的改革和完善配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進步,也包括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公共財政建設中,不僅要把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作為財政分配的主要目標和工作重心,還要在更深層面上,發掘公共財政的創新空間。
其一是要充分認識公共財政在合理處理和把握政府與市場的分工關系方面的作用。把“以財行政”的范圍控制在市場難以作為的方面,真正履行政府應做之事、應為之舉。通過財政制度的規范和政策的引導,把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主導經濟的可能降到最小,從而避免或改變那種官員主導、權力推進、拼資源拼項目的投資驅動型經濟粗放增長模式。
調整財政體系運作應對奮斗目標轉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財政體制及其運作方式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關系;進一步調整財政體制及其運作方式應當解決的幾個理論及實踐問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自1994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是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更新改造投資增幅與基本建設投資增幅之差的大小、在財政體制的運作上,存在著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關系、衡量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高低、政府財政職能缺位直接阻礙了我國企業、政府財政職能“越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勞動生產率及其生產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等,具體請詳見。
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九五”和2010年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人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的轉變。這兩個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受財政體制及其運作方式的制約。因此,應當適應轉變的要求,適時調整財政體制及其運作方式。
一、財政體制及其運作方式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關系
(一)在財政體制框架的設計上,存在著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關系。實踐證明,傳統的財政體制是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它有力地維護了全國經濟的整體性、統一性和計劃性。然而,自從1979年以后,傳統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區別是,它不再以“計劃”而是以“市場”維系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因而它要求以相應的新財政體制取代傳統的財政體制。
從理論上看,我國自1994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是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并結合我國國情而設計實行的一種新型財政體制,它應當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轉,應當有助于我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然而,實踐證明,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并沒有完全達到這一目標。分稅制財政體制并不排斥局部經濟利益的存在,但是,按照現代財政理論及其所倡導的受益原則要求,不同地方政府轄區的局部經濟利益是指那些以統一大市場為前提條件的、對不具有外溢特征的社會共同事務的需求與供給,因此,它不應當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什么阻力。然而,在新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仍然熱心于上新項目、鋪新攤子,尤其是對那些衩經營性、競爭性的項目感興趣。這種政府行為表明,政府實際上是在參與市場競爭,其結果必然會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同時也會阻礙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全國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比較1995年我國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情況,可以充分證明這一結論是正確的。1995年我國更新改造的投資增長一直落后于基本建設投資增長。到1995年10月份,更新改造投資的增幅與基本建設投資增幅相差9.4個百分點,而政府行為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資金來源來看,1995年前10個月,省、地(市)、縣三級政府自籌的基本建設資金分別比上年增長11.8%、23.7%和12.9%,而自籌的更新改造資金卻分別比上年增長14.3%、9.2%和1.2%,增幅差大約都在10個百分點以上。
在某種意義上說,更新改造投資增幅與基本建設投資增幅之差的大小,大體上反映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程度,增幅之差過大,表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占居支配地位,而這一點,又是同我國財政體制與經濟體制聯系在一起的。實際上,目前我國國有單位的投資決策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各級政府從本地利益出發,往往更偏重于鋪新攤子、上新項目,與此同時,企業對更新改造的興趣也不大,從而使更新改造資金增幅更小。
經濟管理論文:費改稅催生公共財政體系
費改稅的推行,地方財權的擴大,為公共財政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也對公共財政的完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公共財政是不與干部個人利益相關的財政,這樣可以保證財政來源的合法性。
所有黨的部門和政府部門、人大政協以及政法部門都是拿國家工資,使用預算規定的補助,除此之外,不得再有其它收入來源。為了促進工作,可以對各單位、各部門定期由公眾進行民主評議,結果為優秀的,可以對整個部門的補助按章進行浮動,部門再按考核結果獎罰到人。
有人擔心,收費罰款是各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是預算外收入的大頭。收費取消、罰款同部門的利益脫勾之后,勢必造成此類收入的大幅度減少。但我們應該看到,其一,我國有不少的收費,目的是養活這些收費的人,對于群眾而言,這本來就是不合理負擔,應該下決心撤銷。其二,收費和罰款的減少,受益的是國民,必將優化經濟環境,減少干群沖突,有可能使干部由群眾討厭的人,變成群眾喜歡的人。其三,收費和罰款收入同部門利益脫勾之后,部門為了達到管理目的,首先考慮的不再是如何多罰款、多收費,而是如何加強宣傳,加強防范,如何減少行政阻力,提高行政效率,這就必將有效地防止重處罰、輕教育的現象發生。這種改變,實際上就是執法機關以民為本的轉變。
費改稅后,政府非稅收入只剩下國有資產的經營收入、國有資源的有償使用收入(比如礦藏、國土等)、和有準入限制的競爭性項目的招投標收入,以及行政管理中的罰沒收入,這些都要成為各級地方財政的公共收入。
2、公共財政是用之于民的財政,是為公眾服務的財政。這有別于吃飯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