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理性思考

時間:2022-05-23 05:51:00

導語: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理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理性思考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在新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主要任務之一是基本實現工業化,并鄭重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也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縣級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理性分析*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性

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是建設和諧*的必然選擇。推進工業化進程,對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歷史意義,需要從“新階段”的戰略高度來把握經濟發展的方向。

第一,新型工業化是全面建設和諧*的必由之路。“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根據*市提出的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2億元,人均7萬元,財政收入達到9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的目標。而20*年我市人均GDP只有1.6萬元,處在1200-1800美元之間;一、二、三產的結構比例為36.6:34.3:29.1,第一產業比重高于20%,第二產業的比重達到34.3%,但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總量只有17.5%,遠遠低于40%。要實現這些目標,在我市農業發展增幅空間有限、工業化進程總體上還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的情況下,關鍵在于促進工業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收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新型工業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基礎。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是非農人口所占的比重,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前提條件是城市工業的長足發展。我市農業人口所占比重仍很高,達到64.81%,城市化水平達到36%左右,剛剛超過30%。要促進農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轉移,必須實現城市工業的發展,這樣既可提供工業就業崗位,又可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解決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就必須發展新型工業化。

第三,新型工業化也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本質上講,*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近年來,我市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競爭優勢來支撐,最終必須在發展新型工業上找出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解決財政困難、就業壓力、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困難和矛盾,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型工業化現狀分析

(一)新型工業化的內涵

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對新型工業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業化的內涵需要與傳統工業化的區別與聯系角度去把握。從區別來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重蹈傳統工業化覆轍,不能再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工業的高速發展;從聯系的角度看,新型工業化不是全盤否定傳統工業,傳統工業仍然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發展新型工業就必須立足*資源優勢,鞏固提高傳統工業,以招商引資為動力,實施科技創新,構筑*新型工業化體系。

(二)*在塔城地區“三大經濟板塊”中的定位

根據《20*年塔城統計年鑒》關于塔城地區五縣二市的工業經濟數據統計(材料一)和發展速度對比分析(材料二):

通過對兩個材料的分析對比,可以得到結論:*工業經濟在塔城五縣二市經濟的發展中處于龍頭帶動作用的地位。

(三)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優劣勢分析

*發展新型工業化既具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著艱巨的挑戰,理性分析*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優劣勢,對于規避劣勢、發揮優勢,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意義重大。

1、*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有利因素

(1)工業基礎扎實。80年代就已構建以食品、輕紡、煤炭、電力、建材為主體的傳統工業體系。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培育了部分專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積累了一些發展經驗;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企業活力有所增強,企業產權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質的逐漸提高和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非公有制企業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增強,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樹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為加快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2)資源優勢突出。*蘊藏有20余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石油、黃金、銅礦、石墨、石灰巖、鉛礦、鎳礦儲量豐富,工業價值極高,為*新型工業化走資源轉換戰略提供了堅定的物質基礎。

(3)區位優勢顯著。經濟區位與經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經濟區位優勢越強,經濟發展越快。*具備發展新型工業化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處于*天山北坡,在交通網絡中處于圓心地位。從塔城地區看,*處于地區最南端,有奎賽高速公路、歐亞大陸橋從境內穿過,同時*又毗鄰工業區獨山子和商業城市奎屯。交通發達,信息暢通,區位優勢逐漸增強。

(4)政策機遇難得。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自治區、地區新型工業化會議為我們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政策保證;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廣泛運用,我市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加快外向型工業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國內市場將持續擴大,為我市工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2、*發展新型工業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資本市場相對分散。主要表現為物質資本、貨幣資本、技術資本、人力資本過于分散,既無體系也沒有規模,這就成為無法形成大型工業集團的“瓶頸”;二是工業結構矛盾相對突出。在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小,輕工業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原料型初級產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鄉及鄉以上重工業完成值1.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1%;輕工業完成值1.9億元,同比下降16.6%,重工業快于輕工業,這導致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相對較低;三是聯動機制不協調。即工業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結合度偏低,因而工業的輻射拉動作用就無法發揮;四是企業管理人才匱乏。*的中高級人才大都集中在衛生、教育、黨政機關,而企業人力資源就相對匱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會管理的工業經濟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實施重點工業項目,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整體看*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從產業結構比重看,第二產業剛超過第一產業;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輕工業比重過大;勞動力剛剛開始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必須大力實施工業項目,尤其是重點工業項目。有了工業項目,才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工業項目要堅持選擇好項目,重點開發、加重發展的原則,這是新型工業化的客觀要求。對*來說,就是要做大做強石化、煤電、棉花、綠色農產品加工等“四大產業”,不斷增強產業帶動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優化升級工業結構,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

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才能改變,工業經濟存量才能提高,從而最終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堅持現有產業為基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興工業,構筑新的工業產業體系,這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對*來說,優化升級工業結構,重點是提高重工業的比重,提高重工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益,把*建設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為石化生產服務的基地,同時大力發展棉紡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鞏固推進輕工業發展,大力發展旅游等服務業,提升服務業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三)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

科技對工業發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領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工業的高新技術化,提高工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包括生產、設備、工藝、產品、環保等技術含量都有一個整體提高。工業一旦高新技術化,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會提升。同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來說,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發和使用新技術,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權;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業為主體的投融資體系;三是要開展重點專項研究,在重要的領域實現科技創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目前,西北工業大學科技園是集科研與生產為一體的科技園,它在*的落戶,為*科技創新構建了平臺。一些企業如*北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近兩年來已獨立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四)推進招商引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持續動力

科學發展觀要求做到統籌兼顧,而新型工業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資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立足新型工業化的本質,由傳統的招商引資轉換到選商選資的軌道上來,才能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對*來說,一是要打破行政區劃、隸屬關系和所有制制約,把國家產業政策、市場投資趨勢和*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二是要實現專業化招商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招商引資必須符合市場發展規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制定招商引資的政策、制度,規范招商引資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四是要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主要在同區規劃、同區管理制度和同區服務三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實為新型工業化搭建有效載體。

(五)建設人才隊伍,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新型工業化發展,人才是關鍵因素。就人才來說,一是要堅持走外聯道路,把自主培養和引進人才相結合;二是要堅持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建立健全與人才培養有關的制度、機構和機制。具體來說,企業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各個企業要有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有效機制;政府要轉變職能,制定有利于培養、留住、吸引各類人才的政策和制度,建立人才激勵競爭機制,從軟件方面切實保護人才;社會要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用情感人,用心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