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5-23 05:00: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內容提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市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市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繼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總書記提出“兩個趨向”的科學論斷之后,黨中央對于農村問題認識上的又一次全面升華和政策上的整體推進。*是農業大市,民族成分多,農業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新農村建設任務復雜而艱巨。

一、*市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

1、生態環境脆弱、市場發育遲緩。*和新疆的其他縣市一樣存在生態脆弱的問題。這使*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著開發力度不斷擴大的趨勢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又由于地處較偏遠,還面臨著外部市場進入成本高的矛盾。這兩大矛盾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2、地方工業缺乏反哺農業的實力。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體現之一,就是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而*經濟社會結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地方工業發展起步晚,經營困難。工業化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工業化發展水平低對農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無法為農業提供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和技術的落后使傳統農業難以真正改造;二是工業發展的滯后性會阻礙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三是工業化發展水平低造成地方財力不足,對農村轉移支付的能力較弱。

3、城鎮化進程落后,以城帶鄉實力弱。城鎮化進程的落后,不僅表現在城鎮發育水平差、規模小,同時也表現在城鎮功能的弱質化,缺乏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4、由于長期的投入不足,*市農村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5、農業自身發展不足,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低。長期濫用化肥農藥等高成本低效益科技含量低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還沒有改變,這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費還帶來了巨大的污染。又由于以往的政策更多的關注城市,工業對農業生產要素的過多抽取,加之農業天生的弱質性,使農業自我積累能力不足。

6、鄉村兩級集體經濟薄弱。*市大多數鄉(場)鎮都或多或少有外債。債務形成的原因大多是歷年鄉村用于公益事業的投資。集體經濟薄弱制約了鄉村兩級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1、從*實際出發,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首先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形成有利于農村和農業更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投入機制,發揮政府的投入和導向功能。其次,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向農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重點要支持農田水利建設和著力解決農民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再次,還要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同時,要改革農村金融體制,防止農村資金外流。

2、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各鄉場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培育競爭優勢為原則,選擇那些市場前景廣闊、單位產出率高、產業關聯度強產品附加值高、生產穩定的農產品作為主導產業進行扶持發展。要堅持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著力解決畜牧業基礎設施條件差、草原生態退化、經營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實現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3、以工業化促進*市農業現代化發展。近年來,*市在龍頭企業帶動下,企業+農戶、企業+基地的產業經營模式初步形成,初步完成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鏈接。但在用現代工業手段改造和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和農產品的加工技術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要按照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生產組織、經營方式、技術裝備、管理制度來改造傳統農業,促進*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4、加快發展縣城鎮和重點中心鎮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小城鎮兼有城市和鄉村的特征和功能,一般為農村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它既是農村發展非農產業的基地,是農產品的集散地,還是發展農村工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高地。所以在抓好縣城鎮建設的同時要重視小城鎮建設。當務之急是要結合資源特點做好布局,關鍵是擇優培育重點中心城鎮。要加強中心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區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前來投資,共謀發展。

5、增強農業農村的自為能力。新農村建設需要投入,更需要思路,而最好的思路出自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建設新農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增強農業農民的自為能力。一要增強自主創業能力。在農民群眾中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教育農民跳出農耕文化的束縛,樹立農商文化的理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強化自主創業的意識,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增強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抓住擴大農民就業這個根本,著力解決農業產業鏈條短、循環能力低的問題。具體到一個鄉、村來說,就是要發揮本地資源條件的比較優勢,做大做優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并以支柱產業為依托,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從主要重視農產品產量向質量、安全、生態和效益并重轉變,從主要重視農業自身發展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轉變。三要增強市場適應能力。要培養農民的市場風險意識,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四要增強民主自治能力。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農村“五老”、志愿者協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完善村規民約、村務公開、一事一議等民主管理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形成依靠群眾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公共事務,維護自身權益,化解矛盾糾紛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