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25:00

導語:科技強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強區調研報告

**年以來,**區通過大力實施“雙高”工程和“雙優”戰略,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工程技術中心,全區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顯著增強,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呈現高速發展趨勢,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一、主要成績與社會效益:

(一)全社會科技進步顯著,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和全省市前列。據全省科技進步權威統計:**年**區科技綜合實力和科技進步水平綜合評價雙雙躍居全省第二,**年科技進步變化情況綜合評價又從36位躍居到第9位。**區列入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科技局榮獲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同時榮獲了全省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考核先進集體、全省專利工作先進集體、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年,**區又列入第一批省科技強區。

(二)高新產業總量激增,高新技術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區的高新技術產業每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速度遞增。到**年末,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銷售和利稅分別為324.2億元、316.5億元和47.8億元,其中產值與**年相比增幅達到188%,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產值比**年相比增長了256%。

(三)科技帶動作用凸現,全區產業結構調整邁出可喜步伐。**年底,**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出現了“雙超”,即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百億,產業利潤超服裝業,邁出了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區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年,**區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14.1%,而**年上半年**區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已達到19.5%,提高了5.4個百分點。在**年到**年新增的全區工業生產總值600億元中,高新技術產業貢獻了近200億元,占全部新增工業生產總值的33.3%。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為迅速,其產品產值占全區同類工業企業產業的比重由**年時的30.7%上升到了39.8%,提升了9.1個百分點,新增總量中占到了45%左右。

(四)優勢產業強勢發展,高新技術規模化發展特色明顯。目前,**區的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兩個優勢行業一直保持全省領先地位,產值規模約占全區高新技術產值的80%左右,并擁有“新型計量儀表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上半年共實現產值15.9億元,同比增長35%,占全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10%。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盡管目前產值不大,但增長勢頭良好,涌現了食用激素、TBA檢測試劑盒等一大批支柱性產品,有望進一步改善**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結構。

(五)科技提升競爭力,企業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再上臺階。**年至今,**區共實施國家級和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26項,其中國家級各類計劃項目59項,共獲得國家、省市級項目經費支持3500多萬元。同時,**區專利授權數量明顯增加,**年至今,全區共獲得各類授權專利1042件,平均年均增長為15%,其中發明專利的授權量達到了50件,預計到**年底時,發明專利年均可在20件以上,為歷史最好水平。全區專利授權總量歷年來位居全省前列。

(六)科技促進農業“雙增”,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區農業經濟結構有了一定提升。近三年來,共認定區級以上各類農業科技計劃92項,引進培育農業新品種600多項,扶持培育市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2家,區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4家。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全區基本形成了水產品、果蔬、草竹材等主要特產的加工技術體系。

二、推動科技進步的主要做法

(一)優化科技政策法規,加大考核和資金投入,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甬鄞黨〔**〕1號)、《關于**年工業經濟若干意見》(鄞政發〔**〕8號)、《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工業、科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甬鄞黨〔**〕1號)等政策,同時又配套出臺了《寧波市**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開發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寧波市**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寧波市**區專利示范和試點企業認定辦法》等一系列實施細則,極大地完善了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考核,實現工作實績與全年崗位目標考核相掛鉤,組織開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獎”、“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十佳科技創新人才”等評比,激勵先進。此外,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三年來全區財政累計科技投入達到1.3多億元(其中科技三項經費8500萬元),財政科技投入占全區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年3.12%增長到**年的3.54%。在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下,廣大企業的研發投入也不斷增加,近3年已累計引導帶動企業投入12.32億元。

(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努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實施“雙高”工程,重點突出“雙五”工程,即獎勵和扶持5家高新技術骨干企業和5家高新技術苗子企業。同時明確目標,把培育各級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區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區75家區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為**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出了支柱性貢獻,其實現的產品產值占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40%左右。同時宜科科技成功上市,三星、杉杉科技園投入使用,海太機械組建企業研究院等,呈現百花齊放局面。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動態管理,實行優勝劣汰。進一步完善了高新技術促進會的行業管理和服務,通過新政策說明會、考察科研院所等活動,促進企業發展。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積極面向機械、服裝等傳統優勢行業推廣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奧克斯、雅戈爾等2家企業被評為**年度中國企業信息化標桿企業(全國首批),廣博集團、音王電子等50多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省市級和區級信息化(CAD/CAM/CIMS)應用工程示范企業。

(三)著力建設工程中心,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努力提升企業和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到目前為止,**區已擁有區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50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分中心3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1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2家,區級工程技術中心23家。這些工程技術中心正逐漸成為企業技術開發、人才引進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據統計,目前區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已有建筑面積40000多平方米,萬元以上儀器設備近1000件(套),專業技術人員750多名,其中有高級職稱或具有研究生學歷以上的人員近200名,共獲得授權專利200多項;承擔各類科技項目200多項,成為全區技術創新的重要源頭。

(四)堅持橫向合作,依托高校院所,努力引進高新技術成果、研發機構和人才。區政府先后與“二院九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蘭化所、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兵科院寧波分院、四川大學)簽訂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建立“二站二基地二中心”,即浙江大學(**)博士后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后工作站,“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區基地”、“清華大學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寧波重點轉移基地”和“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寧波分中心”、“中科院蘭化所(寧波)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每年組織“請進來”和“走出去”活動,**年又重點突出了同在甬科研院所,特別是高教園區的合作,促成了“科技助理兵科院行”、“專家進企業、機關掛職”等活動。

(五)加快建設科技中心、狠抓科技中介服務,優化科技創新和創業的發展環境。目前,歷時2年多,占地44畝,一期總投資1億多元,總建筑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科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極大地完善和優化了**區科技發展環境。科技孵化器全面啟動。經過層層篩選后,確定22家科技型企業入駐。同時還邀請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寧波辦事處落戶科技中心,為全區廣大企業提供專利方面的專業服務。爭取通過3-5年的努力,把科技孵化器建成省內各縣(市、區)中一流的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基地。同時為解決中小企業在信息技術交流及科技創新服務方面的迫切需求,重點加強**科技開發中心、區高新技術促進會和浙江省網上技術市場**區分市場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到目前為止,累計完成上網企業701家,網上技術難題587項,達成簽約項目188項,合同成交金額共計21640.2萬元,并連續二年被省科技廳和市科技局評為網上技術市場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單位。

(六)加快科技興農,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年至今,**區共列入或實施市級以上科研攻關或推廣等項目35個,其中列入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11個,其中“美國黑星家屬奶牛引進與推廣”等被列為科技部重點項目。迄今為止,**區經審批成立的各類農業科研機構21家,其中市級機構2家。**年至今,共引進各類農業新品種100多項,并組織農業科技人員,赴福建、云南等省農科院參觀學習引進新品種新技術。

(七)狠抓科普宣傳,全面提升科技意識,努力開創科普工作新局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蓬勃開展,組織召開了“首屆青少年科技節”、“科普活動月”等系列活動,深入實施普網工程,出臺了《**區“計算機網絡知識普及教育工程”實施方案》,區財政專門為“普網工程”下撥專項經費30萬元,作為“普網工程”宣傳發動經費和培訓教學配套經費。全區共有14703人參加了“普網工程”培訓。基層科普單位創建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下應街道和五鄉鎮被評為市級科普鎮,下應灣底村被評為省級科普村,華液、海太相繼成立了企業科協。

盡管在近年來,**區的科技進步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全社會科技投入總量不足,增長不快。從財政投入來看,目前,**區的本級科技三項經費支出仍然偏低。從企業科技投入來看,近年來**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總額占全部銷售收入一直保持在1%左右,遠遠低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與**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相稱。企業自主開發與創新能力還不強。**區企業的市場開拓創新能力、生產要素組織能力很強。但大多數企業還局限于低水平模仿更新和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十分薄弱。創新型人才資源供給不足,高層次人才和高新技術研發人才仍然十分緊缺。科技中介服務功能不全,投融資體系尚待完善。企業信息化水平尚薄弱,大面積應用還有待推進等。

三、進一步實施“科技強區”的戰略對策

(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主體建設,切實推動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加快培育技術創新源頭,強化“**創造力”。化大力氣培育幾家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地位的研發機構,使其成為產業領先的重要保障;加快重點骨干企業的工程技術中心和技術中心建設,重點支持建設國家、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爭建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引導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技術開發機構。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力爭在三五年內,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5%。通過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和頗具競爭的科技事業,使科技人才真正實現創業在**,發展在**。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企業專利工作,引導和服務企業充分運行專利技術和專利保護拓展市場。加大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和企業信息化,做好鎮鄉電子政務考核工作。

(二)要進一步加強集群建設,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壯大特色產業。通過國家級、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創建、發展工作和各級苗子的培育,通過開展“雙五”工程、重點科技項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爭取使高新技術產業真正成為**區經濟的主導產業、拳頭產業、第一產業。進一步加快“2+3”工程建設,即大力培育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二大高新技術產業優勢領域,重點扶持電子信息(包括IT產品、軟件與通訊產品)、生物(包括海洋生物)與醫藥、節能環保等三大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提升產業層次。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計量儀表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和各鎮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指導,做足特色文章,形成優勢產業。

(三)要進一步用好現有平臺,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新的增長點。目前幾大工業園區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招商引資工作,但在園區規劃、項目選擇上與**區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園區高新產業特色不明顯。因此下一步將加大項目的選擇和把關,加大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形成以明州、望春二大省級工業園區,包括濱海工業區和創業投資中心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招商引資和產業導向上突出科技產品產業帶,明確主題,各有側重,形成有鮮明特色的高新產業聚集地,使其成為區別**區與其它兄弟縣(市、區)產業經濟的重要特征,更好地實現**區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建設與發展目標。

(四)要進一步推進戰略合作,切實解決發展中的技術依托問題。重點圍繞建有全面科技合作關系的“二院九校”,組織企業與其進行技術對接,推進企研雙方建立戰略化合作伙伴。接軌“長三角”經濟科技圈,加大與浙江大學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力度,積極探索新的科技合作模式。利用區域優勢,加快與本地高校,特別是高教園區內高校的緊密合作,推進技術創新本地化。在合作方式上,實現從引進為主到引進與創新相結合的轉變。在合作目標上,建立一批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參與、政府引導的行業服務類的工程技術中心,為整個行業的技術提升提供平臺。在合作范圍上,加強與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向“研發國際化、市場全球化”模式轉變。

(五)要進一步推進科技興農,全面促進科學技術知識普及。在農業科技方面,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實現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業科技洽談會,在新品種引進、良種選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等方面加強科技攻關,促進人才、資金等要素向現代農業和高效農業靠攏,使科技成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和力量。在科普工作方面,要圍繞“進社區、進學校、進家族”進行新突破,加快建立社會化科普工作協作機制,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大科普格局。

(六)是進一步完善保障體系,全面優化高新產業發展環境。高水平高起點地做好《十一五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與企業技術創新推進規劃》、《**年-2009年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縣、區)建設與發展規劃》的貫徹執行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科技強區”建設。推進網上技術市場建設,加快建設網上技術市場企業技術難題數據庫和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成果供給數據庫,提高科研成果交易和轉化能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咨詢、科技評估、技術中介、信息服務等各類科技公共服務機構。盡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繼續加大對鎮(鄉、街道)科技進步目標考核力度,把科技工作作為衡量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加強創新宣傳,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科技工作和高新產業發展中涌現出來的榜樣示范和新人新事,使創新創業產業化成為**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