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思考

時間:2022-04-22 04:49:00

導語:新時期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思考

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進“三個轉變”,特別是加快推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決定以后,農業人才開發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研究工作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關于農業人才開發的內涵。

在農業的生產、發展中,農業生產者、經營者是主體,農業的生產、經營、加工、銷售及其具體的組織管理人才應當是農業人才的主體。過去,我們通常把農業人才的主體定義為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并從事農業科技與農業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而把農業財富與效益的直接創造者或生產者排斥在主體之外。這樣的觀點和認識,使我們在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很容易發生嚴重的政策偏差。其一,由于農業人才主體的偏差,導致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重點和措施不正確,甚至造成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失誤;其二,由于對農業人才主體認識的不正確,容易導致農業人才資源與農業人才資本兩個概念的混淆,形成重資源的培育,輕資源向資本的轉變,不利于發揮人才資源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甚至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農業人才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基礎是農業人才資源的培育,形成資源優勢;關鍵是人才資源配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核心是農業人才資源向農業人才資本的轉變,實現人才參與和滲透到農業經濟的運營中去。農業人才資源的培育和配置為農業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變奠定基礎,而資源向資本的轉變又將有力地促進人才資源的培育與開發。

二、綿陽農業人才開發的現狀與問題。

(一)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寵大,是重要的農業人才資源優勢,但這種優勢并未明顯成為農業經濟的增長優勢。

據統計,2002年底,全市農業系統國有單位機構428個,其中機關10個,事業單位418個。全市在崗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1612人,其中具有農業專業職稱的正高1人,副88人,中級433人,初級881人,未評職稱的209人。學歷結構為:研究生12人,本科240人,大專492人,中專702人,其它人員166人。這批專業技術人員是多年來國家統分統配到事業單位的,他們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知識財富,為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在生產一線的農業人才。但是,由于這批人才主要為事業單位所有,多年形成的舊的事業單位管理和運行體制像一張無形的網成為專業人才資源與市場經濟主戰場的隔離墻,成了農業專業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主要障礙,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作為一大人才資源優勢存在,但尚未真正形成一種經濟增長優勢,更未真正成為農業人才資本直接參與農業經濟的“運營”。

(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加工、銷售和管理的農業人才的開發,已具有較好基礎,但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近幾年來,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生產技術骨干和致富帶頭人。每年經過市、縣兩級舉辦的各類農村適用技術培訓達20萬人次以上,目前,全市已有34000多人獲得“綠色證書”。但是,從總體上講,全市農業人才開發工作還不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全市380多萬從事農業的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3%;初中文化占39.6%,小學及其以下占59.1%,農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為7.14年,接受過專業技術、技能培訓的農民不到10%,在受過培訓的農民中,90%以上學的是種、養殖業技術,而受過農產品加工、營銷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的更少。農業的專業化生產程度低,農產品加工、運銷業落后,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不平衡、數量少、規模小、發展慢。

(三)現有農業人才隊伍資源的建設與培育受到高度重視,但對農業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重視不夠,對農業“業主”人才的開發重視不夠。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農業人才開發政策制定上,重事業單位科技人員隊伍的穩定與建設,輕激勵科技人員直接參與農業經濟的建設。多年來,事業單位政事、政企不分,“鐵飯碗”、“大鍋飯”制約了人才資源優勢向經濟增長優勢的轉變。二是在財政投入上,每年政府給農業人才開發以大量資金,但95%以上用于現有事業單位人員及其日常工作的開支,真正用于農村人才與農業“業主”人才培訓開發的資金很少。

三、農業人才開發戰略的重點與措施。

(一)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事業單位是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聚集地。發揮這部分人才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突破事業單位用人機制的行政化,全面建立和推選聘用制度,實行聘用制度的規范化。促進單位自主用人,個人自主擇業,變“單位人”為“社會人”。取消事業單位人才流動的部門、行業、身份和所有制性質的限制,允許科技和管理人才有序、合理流動,鼓勵科研、教育、推廣和管理單位農業人才在市內“柔性”流動。積極支持科研、教育單位通過項目研發、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咨詢服務、人才培訓等多種方式,到農業企業兼職,提供智力服務。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上,應具體抓好:

1、按照事業單位的職能職責,形成分類管理體制。將事業單位分為行政管理、監督管理、社會公益、技術(中介)服務、經營服務等五類,本著精簡行政管理類、規劃監督管理類、優化社會公益類、改制技術(中介)和經營服務類的原則,分類實施。從而達到機構減少,職能更明確、服務更規范、財政負擔減輕的目標。最終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人才資源的轉變消除體制障礙。

2、形成權、責、利的有機結合,建立事業單位法人制度。過去,由于政事不分,事業單位在管理決策和經營活動中只承擔盈利責任,不承擔虧損責任,在體制上助長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造成工作實效不強,因而要建立事業單位法人制度,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的責、權、利,承擔法人相應的職責,履行相應的義務。增強法律對事業單位的約束力,這是加快事業單位社會化進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規范事業單位行為的一個重要環節。事業單位有了法人資格,才真正有了決策自主權,才有了承擔相關職責的能力。

3、在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檔案管理方面,改由人事部門統管,為人才交流中心托管。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檔案由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托管,可有效地克服科技人員檔案信息不靈,檔案調動手續繁雜的現象。可以勾通科技人員檔案交流的市場渠道,消除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過程中檔案管理體制的障礙。

4、在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方面,改職稱的行業系統評定,為行業評定與社會中介組織評定相結合,評與聘徹底分離。社會中介組織參與職稱評定,可以擴大職稱評定范圍,增強社會和市場認同度。實行評聘分離,用人單位有了較大自主權,可根據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性質采取:不聘(作為未獲得職稱者使用)、降級或升級聘用。重職稱而不為職稱,重職稱而更重崗位實效。打破職稱一經評聘終身受益,更有利于發揮科技人員的創造性。

5、在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形式方面,改按人頭平均分配為基礎,以精神鼓勵為主,為以效率為基礎,實行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按貢獻大小的雙重分配。事業單位由于性質決定一項工作往往涉及多人,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社會效益工作又有經濟效益工作,而且工作定量困難,因而在分配標準上存在多樣化,應當按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貢獻大小參與分配。

(二)大力推進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農業“業主”人才開發。

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農業人才開發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以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整合和利用現有的各種教育培訓資源,進一步發揮農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業經營管理機構的重要作用,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工作,積極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業“業主”人才開發。面向農村基層干部、青年農民、“五專”組織、農村婦女等對象,開展形式多樣,各有側重的農民科技培訓,大力推進實施市委、市府提出的“農村人才工程”戰略。重點抓好以下四大培訓工程:

一是實施綠色證書和職業技能培訓工程。使廣大農民掌握1-2門專業實用的生產、經營技術。

二是進一步實施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科技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新型農民隊伍。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三是實施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在農村選拔一批科技意識強、能夠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和創業能力的先導農民。通過技術培訓、政策引導、信息服務、資金扶持和后援技術支持的形式,大力培植一部份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民業主和企業家,以致富一方經濟。

四是大力實施農業遠程培訓工程。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信息化傳媒工具,開展農技推廣與教育培訓,培養一批有知識、信息靈、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業主”。

切實抓好農業“業主”人才培訓開發工作是農業人才開發的主體,必須采取政府行為推動,建立健全開發投資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和落實規劃,加強領導,分步組織實施。

(三)培育人才與引進人才并舉,以農業產業化開發為重點,聚集農業人才創新、創業。

1、在發揮現有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技推廣單位培訓、培養農業人才的基礎上,吸引國內高等農業院校及其專家人才來綿創辦分校或學院,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2、采取提供農貸資金市場信息、技術支持、扶貧資金、農業產業化基金等方式,支持實用型人才發展特色農業和開發農業,引導其創辦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龍頭企業,以優質農產品開發的商品基地建設,以農產品運輸、儲藏、營銷的營運企業。鼓勵人才參加由政府資金支持的農業開發項目招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3、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鼓勵城鎮各類科技人員到農村有償租憑、承包土地和“四荒”土地,發展優質、高效、安全、有特色的商品基地。

4、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加強農技推廣應用、市場營銷等方面知識學習,聘請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專家來綿開展高層次、多科目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選派一批農村優秀人才赴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培訓。

5、在特色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營銷等方面,以良好的用人環境和項目建設環境為支持,吸納一批專業人才,帶項目,帶資金來綿創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