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
時間:2022-01-04 05:58:00
導語: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脫貧是是欠發達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緊迫任務。近年來,儀隴縣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在扶貧開發中探索出“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抓住新機遇
準確把握縣情。儀隴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張思德的故鄉,位于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總人口107萬,其中農業人口93萬。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對中國革命作出過特殊貢獻的革命老根據地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5年全縣人均GDP、人均財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1.2%和1.7%。全縣尚有17875戶、67500名貧困人口,飲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增收難現象十分突出。可以說,儀隴是全國低山丘陵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
牢牢抓住機遇。2004年1月,總書記對儀隴26萬農民飲水困難的問題做出了批示:要切實幫助老區人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困難。8月,總書記視察儀隴,作出了“一定要把故居保護好,一定要把故里建設好”的重要指示,表達了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厚感情,對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總書記視察后,國務院扶貧辦與國家有關部委對此高度重視,在與省、市、縣反復探討研究的基礎上,于2005年6月在儀隴縣開展了“搞好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試點。儀隴縣抓住試點機遇,認真落實總書記對儀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儀隴兩年內要有大變化”的階段性目標,按照南充市委“一手抓產業培育促進發展,一手抓解決群眾疾苦促進和諧”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一切發展依靠群眾,一切發展為了群眾,一切發展成果群眾共享”的建設理念。在實踐中,他們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完善措施,逐步形成了“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儀隴發展模式。
試點成效明顯。全縣建成各類人飲工程19593處,在今年特大旱災的情況下,確保了26萬人的飲水供應。修建村社道路139公里,便民路216公里,“兩路一橋”(瀠新路、新馬路、新政嘉陵江大橋)竣工通車。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縣城在嘉陵江邊拔地而起,并順利地實現了縣城的整體搬遷。維修擴建后的紀念館大氣恢宏,已正式對外開放。在校中小學生全部享受了“兩免一補”,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改造了11所鄉鎮衛生院,新建鄉、村衛生站59所,近70%的農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得到逐步解決。特別是農業特色產業的新發展,使農民增收有了新的希望。更為可喜的是,廣大農民群眾民主意識和主體意識進一步增強,脫貧致富、建設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干部信心倍增,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明顯提高,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社會的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明顯轉變。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新井、新路、新村、新縣城、新風貌證明,“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儀隴模式,是貧困地區搞好扶貧開發、建設和諧社會的一條可行之路。
闖出新路子
自主,就是群眾作主。這是儀隴模式的主線。具體內容有:新村確定民爭、建設項目民決、村務活動民理、“和諧農家”民選、貧困農戶民評、扶貧互助社民辦、環境衛生民護、后續工程民管、強化農民自我教育。以建設項目民決為例,日興鎮九灣村的群眾以“投玉米籽”的方式,從興水、修路、發展產業、改善人居環境等十個項目中,確定了“一水二路三產業”的項目建設順序。為確保群眾作主真正落實,儀隴在村務管理上建立和實行了民主管村的“四權”制度。“四權”是指村黨支部通過提案聽證,實施領導權;村民代表大會對重要村務進行決策,實施決策權;村委會負責對決定事項抓落實,實施執行權;組建村民監督委員會、聘請“農民監察員”,全程參與和監督村務,實施監督權。
“四權”制度的推行,改變過去由村“兩委”管理為群眾直接參與管理,規范了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保障了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四權”制度較好地解決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有機統一的問題,真正體現了村民自治的精神,極大地激發了扶貧開發主體的原動力。分了權力,聚了民心。農民的心熱了起來、動了起來,他們高興地說:“過去是政府包辦,開會什么的我們都不愿意參加,現在村里的啥子事情都是我們說了算,打井、修路,好處都在我們,我們不干誰干?”
互助,就是引導農民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組建不同內容的互助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這是儀隴模式的重要抓手。對無發展基礎、無主導產業的村,從科技文化入手組建科技文化扶貧互助社;對有一定基礎、正在發展產業的村,從金融合作入手組建扶貧互助基金;對基礎較為完善、已有一定產業的村,從生產經營入手組建產業互助社。金融合作互助社采取“貧困戶贈股、一般戶配股、富裕戶入股”的方式,按照每股1000元的標準入社,政府扶貧資金提供配股和贈股,建立起扶貧互助基金,把農戶個體的資金特別是閑散資金聚積起來。按照章程,將資金發放到有需求的社員手中,整借零還,使社員實施生產計劃成為可能。互助社每10天組織一次集中活動,審核社員申請并發放借款,組織社員交流生產發展心得,學習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討論開展技術、信息、購銷等生產經營的合作。試點最早的昆山村扶貧互助社集聚了116戶農民7萬多元的資金,已向村民發放小額借款7萬多元,解決了群眾啟動項目資金不足和日常開支周轉困難的問題。目前,全縣已有村級扶貧互助社20個,共有1404戶農戶加入,基金規模達到147萬元,還款率達100%。
扶貧互助社把農民組織了起來,改變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千家萬戶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狀況。隨著互助社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其功能也從單一的合作向其他領域合作拓展,在農村的社會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的新構架雛形正在逐步顯現。
整推,就是整村推進和整體推進,是儀隴模式的實現途徑。整村推進就是以村為單元開展扶貧開發。整體推進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面建設,是對整村推進在內涵上的豐富和發展。具體做法是,以村為單元制定綜合發展計劃,捆綁各類項目、各種資金,一次性集中投入,解決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農民增收等問題。在推進的思路上,堅持從群眾最急盼解決的問題入手,從現實最可能解決的事情起步,從打基礎利長遠項目辦起的原則,全縣確定了“興水、修路、培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加強民主法制”的順序,重點突出了產業發展。整體推進的具體內容是“十進村十入戶”:人飲工程進村,安全用水入戶;通村公路進村,便民道路入戶;特色產業進村,助農增收入戶;三建五改進村,美化家園入戶;教育科技進村,技能培訓入戶;廣播電訊進村,電視電話入戶;醫療衛生進村,初級保健入戶;先進文化進村,文明禮儀入戶;民主法治進村,村規民約入戶;黨建示范進村,兩帶三為入戶。在推進的方式上,采取群眾自主定項目,部門指導規劃為基礎,主要從重點項目資金、部門技術指導、派出駐村干部幫扶三個方面推進。得到實惠的老百姓對此的感受很深,“自來水到了戶,煮飯燒沼氣,水沖式廁所,水泥路通到組,家家戶戶發展起了小果園,這樣的日子真讓我們高興。”
整體推進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經濟扶貧,成果難以鞏固的問題,較好地解決了脫貧和返貧問題,有利于貧困地區可持續地全面發展,體現了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對扶貧開發的新要求。
共建,就是整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儀隴模式的推進手段。整合政治資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儀隴是總司令、張思德同志的故鄉和革命老區的政治優勢,緊抓總書記特殊關懷儀隴的良好契機,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爭取對口幫扶單位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力度。整合經濟資源:按照“政府投入為引導、群眾投入為主體、業主投入為重點、信貸投入為補充”的投入新機制,整合各類經濟資源,尤其是資金資源,使之成為推動和諧試點進程的“助推器”。特別是對涉農項目資金,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打破條塊、部門分割,將各類資金聚合起來,實行捆綁使用,集中投入試點村建設。整合文化資源:把農民作為教育者主體,以農民自學實踐為主要方式,在全縣開展“爭做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教育活動,弘揚“兩德”(、張思德)文化,挖掘客家文化,傳承以“書法、篆刻、剪紙”為代表的“三鄉文化”,培養知榮辱、講文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宣傳動員、感動社會,建設網絡、提供服務,政策引導、輿論鼓勵,聚集縣內外、國內外的各種資源,共同推進儀隴的建設和發展。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和黨員干部、社會知名人士、志愿者深入鄉村,以捐建、認建、結對幫扶等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投資創業。廣辟選才引才之路,盤活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各類人才。
共建促進了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創新,使各部門密切協作、齊抓共促,形成了廣大群眾踴躍參與、上下聯動、內外結合的共建和諧社會良好格局。
幾點新啟示
貧困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落后的現狀和群眾脫貧致富強烈愿望之間的矛盾,這也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方面。扶貧開發是構建和諧社會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以此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就抓住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工作的“牛鼻子”。但是,如何從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不僅要有正確的產業選擇和扶持,更要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扶貧開發必須激發建設主體的活力。人民群眾是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建設和諧社會就是“空話”。儀隴縣堅持把黨的領導和群眾的意愿結合起來,不干群眾不愿干的事,不干群眾不參與的事,不干群眾不受益的事。通過扶貧互助社、村務“四權”下放等機制創新,讓農民群眾參與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監督全過程,強化了群眾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使群眾在扶貧開發中由“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激發了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保證了群眾的權利,提升了群眾的素質,這是試點短時間內能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儀隴的實踐,就是變黨委政府決策為群眾共識的實踐,變農民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的實踐,變迫切愿望為現實行動的實踐,其核心價值就在于群眾做主,激發了主體的活力。
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必須進行資源有機整合。資源是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有機整合,使之發揮最大效能,是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儀隴把胡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親切關懷轉變為巨大的精神動力,把各級黨政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轉變為強大的助推力,把儀隴人民渴望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轉變為現實的發展動力,匯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向扶貧開發上整合,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完成,一個村一個村地推進。他們上下整合、內外整合,整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資源,使有限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在有機的整合中產生新的裂變,發揮出疊加效益和乘數效益,產生出“1+1〉2”的效果。儀隴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大事的實踐為我們貧困地區解決資源缺乏的難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做好貧困地區工作的關鍵在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是統領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針。在貧困地區實現科學發展,干部的政績觀是否正確尤為重要。貧困地區往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困難大、問題多,干部能否克服浮躁心理、腳踏實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的發展道路。那種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都是與科學發展觀嚴重背離的,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政績,而只能留下包袱和隱患。儀隴試點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儀隴縣的領導干部有很強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一大批安于清苦、甘于艱苦、樂于辛苦的干部。他們牢記總書記的重托,躬身實踐執政為民,俯首為民辦事。他們不搞樹“形象”的寬馬路、大廣場,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治水改土工程和村道建設放在首要的位置,沉下心來抓落實。他們的舉動,贏得了群眾的口碑,贏得了群眾的支持,這正是儀隴變化巨大的關鍵所在。
- 上一篇:對調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的思考
- 下一篇: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