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
時間:2022-01-04 05:58:00
導語: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縣、市、區既是組織者,更是推動者和實踐者。營山縣作為川東北欠發達丘陵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準確定位為先導,以富民興村為根本,以增加投入為核心,以民主管理為保障,在扎扎實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欠發達丘區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量力而行制定科學規劃
以準確定位為先導,制定一個科學規劃。建設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性工程,科學規劃是前提。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前瞻性、可行性和實用性,科學制定了營山縣未來5——10年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在指導思想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不貪大求洋、搞形式主義。在產業規劃上,以增收富民為核心,大力建設菌果禽產業示范帶、生態佛教旅游示范帶、標準化農業示范帶、特色農業示范帶和科技農業示范帶“五大農業示范帶”,著力培育佛教旅游產業區、畜禽產業區、優質蔬菜產業區、優質水果產業區和優質水產產業區“五大產業示范區”,重抓“百村示范工程”啟動實施,建設東升鎖水村、黃渡晨鐘村等16個新農村示范村,努力形成“沿線布帶、帶內分區、區內建點”的新農村建設新格局。在基礎建設上,按照集約用地、節約資源的原則,突破行政區域限制,整合城鄉生產要素。村容村貌側重于完善、提高改善人居環境,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重點解決農民群眾行路難、就醫難、人畜飲水難等實際問題,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突出特色培育縣域經濟
以富民興村為根本,培育一批長效支撐產業。建設新農村,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培育特色產業。我們結合縣域經濟實際,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做強龍頭興產業。堅持走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三化”互動之路,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帶動城鎮化。重點扶持了潤豐公司、新宏望公司、綠辰生態農業公司等21戶省、市、縣級龍頭企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農戶,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壯大基地興產業。立足優勢資源,大力培育優質畜牧、糧油、水產、中藥材和食用菌五大特色產業,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全縣生豬出欄113萬頭,建設了優質糧油基地35萬畝,特種水產品達到1.56萬噸,建成了西南最大的青蛙養殖場;申報和認證了“營山黑山羊”、“營山冰糖柚”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三是創新機制興產業。進一步完善了產業培育新機制,積極實踐“政府引導,項目整合,業主開發,滾動發展”經營理念,創新“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等模式,158個農村專合組織帶動15萬多戶農戶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主戰場。
多元投入解決資金瓶頸
以增加投入為核心,完善一套扶持政策。資金不足是欠發達地區建設新農村的主要“瓶頸”之一。我們積極探索并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業主投入為重點,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一是政府補助引導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捆綁項目大力支持示范新村建設。二是帶動群眾自主投。建設新農村,群眾參與很關鍵。在政府啟動資金的引導下,帶動了全縣16個示范新村農民自愿投入2800多萬元,占總投資的87.3%,成為示范新村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整合資源多元投。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注重實效”的原則,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交通、衛生等10多個部門支農惠農項目,充分發揮其業務職能優勢積極向上爭資引項,集中投入示范新村建設。
民主管理建設和諧鄉村
以民主管理為保障,創建一個和諧環境。一是建立農民減負機制。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開展了撤村并村、連村連社工作,落實了鄉務、村務公開制、違反農民負擔政策責任追究等制度,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基地。二是加強村級班子和隊伍建設。積極開展農村黨建綜合試點,大力開展“機關黨支部聯系農村黨支部,機關黨員聯系農民黨員,促進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促進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雙聯雙促”幫村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村級組織運行能力。三是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基本要求之一。堅持破立結合、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文明公約和建立各種理事會,引導農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四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以財政投入建設“低水平、廣覆蓋、有彈性、社會化”的社保體系,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探索失地農民安置、保險和就業途徑,建立以農村五保、特困戶救助制度為基礎,臨時社會救助為補充,專項救助配套,各項優惠政策相銜接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 上一篇: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
- 下一篇:對縣突破性發展工業經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