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共產黨員不變的追求

時間:2022-08-09 05:02:00

導語:責任--共產黨員不變的追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責任--共產黨員不變的追求

從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到被確立為入黨積極分子,再到今天站在這里做“當我60歲之時”的主題演講,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其間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如何才能使我的人生更加有意義,如何將來在我學習工作的領域內里留下一個共產黨員的鮮紅印記。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八十多年風風雨雨,我們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員奮斗的艱苦歷程,看到他們鑄就的優良傳統,看到他們面對自己充滿了崇高信仰的一生時心中的驕傲和自豪。記得在一個對一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的訪談中,他深情地說:“入黨幾十年來,在黨組織的關懷和教導下,我確實沒有形成一種“純個人的追求”,這點,也許今天青年人不太理解,因為今天強調實現“個人價值”。但在我們那個時代,的確不是。因為我知道,我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共產黨員,心里想的真正就是“黨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黨叫到哪里就到哪里’。”看到這里,我感動了,老人一生的信仰是純潔的、高尚的,而幾十年的風雨,從反右派、三年困難時期,直至史無前例的“”,支撐老人走過這些坎坷的動力正是心中不變的信仰和永遠扛在肩頭的一份責任,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老一輩的革命家為我們的國家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現在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高速騰飛,人們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但責任,依然是共產黨員不變的追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像李素麗、徐虎一樣的優秀共產黨員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為人民勤勤懇懇的服務。還記得李素麗在工作調動后面對采訪鏡頭依然不變的笑容,她說:“無論當一名普通的售票員,還是到公交總公司當管理人員,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都堅持做到:崗位變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能變。因為江總書記教導我們:‘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是黨和國家培養的勞動模范,無論何時何地,在什么崗位上,都應該虛心學習,刻苦鉆研科學文化知識和本職業務,都要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而徐虎的話也同樣是肺腑之言:“我們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也直接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我感到,作為基層的一個普通黨員,要努力在實際工作中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通過我們的工作為居民服務,讓居民得益,為黨旗爭光。我要切實履行好一個黨員的職責,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如此這些的例子不勝枚舉,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正在國家的各個工作崗位履行著自己的責任。舉一個身邊的小例子,在星期二的心理衛生學概論課上,深受同學們喜愛的孫東東老師講到了“信仰”,老師的話現在仍在我耳邊回響,他說:“有人問我我有什么信仰,我說沒有,我覺得我為大家做點事情就很高興,他們于是感慨,這也是一種追求呀”。老師講到這里,微微笑了笑,不再說下去了,而下面所有聽課的同學,都被感動了。我想,大概真正有服務于他人的思想的人,從來都不會以此標榜自己,他們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奉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有意義。

現在,無數共產黨員都在實踐著黨章中對黨員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中普通的一員。其實,只有謹記這樣的責任,才能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形成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的追求。

而我們,正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發展的生力軍,繼承先輩們的傳統履行黨員的責任,是每個黨員一生的事。現在,國家發展的勢頭雖然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迅猛發展、機制轉變、社會轉型的大潮使得社會上出現了諸如貧富差距拉大、下崗失業人員增加的新現象,還有法制不夠完善,干部隊伍中出現的貪污、腐化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說是任重而道遠,當然,這需要我們每個人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勇于開拓,國家未來的道路才能是光明的,人民的生活才能夠是幸福的。

其實有時我在想,如果當我60歲之時,我是否也能夠像開始提到的那位老黨員一樣無悔的回顧我的一生呢?白衣天使的職業是崇高的,也許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這里體現的尤為深刻,如果我能夠時時銘記黨員的責任,工作上做出一流的業績,踏踏實實的為人民做些事情,那么那時我會無悔的回顧我走過的每一個堅實的腳印,并將會微笑著為年輕人講述我的一生。

最后,我以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段至理名言來結束我的演講。他說:“人一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應該這樣渡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一事無成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時,就可以說,我將我全部的生命都貢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這是我對自己的激勵,也以此與同學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