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西遷50周年紀念座談會同學發言稿

時間:2022-07-17 12:12:00

導語:大學西遷50周年紀念座談會同學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西遷50周年紀念座談會同學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親愛的校友、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在春光明媚、櫻花燦爛的四月,迎來了親愛的學校一百一十周年華誕和交通大學西遷50周年的慶典。我很榮幸能參加這個紀念交大西遷50周年的座談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在校三萬多名學生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2002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漫步在交大校園,我常能感受到一種濃郁的學習和學術氛圍;原創:徜徉在錢學森圖書館,我更為母校的歷史、學長們杰出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自豪之余,我也在思索,究竟什么是××交通大學的精神?當年的交通大學,歷經50年代初期院系大調整,尤其是從繁華的黃浦江畔搬遷到相對落后的大西北后,為什么能歷經滄桑而不衰?為什么能在50年間建設起一所規模宏大、設備齊全、質量一流,在國內外具有較高聲譽的國家重點大學?我想靠的就是交通大學的優良傳統和這種“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在交大四年的求學經歷,給我以最深刻影響的,是交大的老師們。從他們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代代相傳的交大西遷精神,在他們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了交大“起點高,基礎厚,學風嚴,重實踐”的優良辦學傳統。忘不了教高等數學的祝相榮老師,雖年過花甲,卻在寒冬的早晨無視風雪,驅車數十里,談笑課間;忘不了教理論力學的韓省亮老師,既詼諧幽默,又要求甚嚴,他在第一堂課上要求大家做作業時,畫圖解答要規范工整,并把自己上學時的作業拿出來作為示范,讓我們第一次見識了原來作業真的可以像藝術品;更忘不了朱正威老師,他在教授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義”時,贈給我們兩句格言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西遷精神,早已由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傳承給了我們。

古人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說,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人文的精神(即道德)。在交大四年的學習,我不單單得到了一種知識的積累,原創:更受到了一種綜合素質和人格的培養。入學之初,恰逢我校張勇同學獲得非英語國家演講比賽冠軍,這對我產生了很大的震動。我對學長們過硬的素質、積極拚搏的人生態度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感到由衷的敬佩。正是在這種良好氛圍的熏陶下,我奮發努力,積極參與到學習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先后獲得了新生獎學金、思源獎學金,因成績優異,熱心社會公益活動,連續四年獲得唐仲英獎學金。除此之外,我還擔任過學校的愛心社理事長、航天學院本科生黨支部書記等職務,并獲得了“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因成績優秀,我在去年被保送到我校固體力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是我們交大的優良傳統,我深知自己成績的取得與母校的培養和老師的指導十分不開的。因此我常以導師盧天健教授的話勉勵自己,他說“......17年在香港和國外的經歷,讓我更加思念母校,思念祖國。我的心底深處總有一個愿望:把我的所學獻給祖國,把我這一輩子真正出成果的歲月獻給祖國……”;身為交大學子,我們的信心和決心是一樣的:我們將繼承、弘揚老一輩交大人創造的“西遷精神”;我們將銘記“精勤求學、敦篤立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飲水思源,艱苦奮斗,為把我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我愿以這句話與所有交大學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