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路探索交流

時間:2022-11-24 03:41:00

導語:科學發展路探索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路探索交流

**,20年前因一場特殊的試驗被人們關注——人口膨脹、生態惡化、經濟貧困使這個地區陷入了嚴重的生存困境,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后,這個貴州省最貧窮的地區開始了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積極探索。

20年過去了,探索與試驗的結果如何?眼前的一組數字令人欣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近70%,森林覆蓋率從15%提高到36%,經濟總量增長近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11倍,貧困人口從總人口的60%減少到5%。

多種生態工程兼以基本農田改造,人與環境開始向基本和諧轉變

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畢節市清水鋪鎮橙滿園村的土地鋪展在落差高達400多米的陡坡上。從河畔到山頂,蜿蜒上升的路兩旁是一片片種滿雪梨、夏橙、臍橙的果園。成熟的果子已掛滿枝頭,微風掠過,飄來清香。

“你看我們這里都是紅沙土,以前大雨一來就要沖掉一層。赤水河就是這樣得名的。”村民趙勇告訴我們,他家7畝地,以前種包谷、地瓜,飯都吃不飽。20年前他家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試種夏橙、椪柑,現在一年的水果收入超過3萬元。

“種果樹,幫民富;保青山,留后路。”鎮黨委書記肖玉明介紹說,鎮黨委堅持這條路子走了20年,村民們正在享受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帶來的好處。

以經濟開發支持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是試驗區整個工作的指導思想。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五子登科”的生態建設新模式,成為畢節試驗區綜合治理、科學開發的主要方向。

從19**年開始,全地區開展了以“坡改梯”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農田建設,在石旮旯里炸石砌坎,然后回填泥土造田。至今,砌筑石埂60余萬條,總長4萬多公里,為全區增加基本農田120多萬畝,新增耕地12萬畝,244萬農民直接受益。

試驗區開展長達10余年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使全區每年新增造林近3萬公頃、封山育林萬余公頃。到19**年底,8個縣市全部消滅了宜林荒山。20**年以來,28.2萬農戶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62.4萬畝。

集中投入、滾動發展、區域治理,開發式扶貧培育造血功能

黔西縣太來鄉芭蕉村70歲的老漢何榮華去年養豬發了財,今年建了新房,眼下即將出售的雞群估計會帶來上萬元的純收入。何老漢的致富,得益于當地開展的“開發扶貧、滾動發展”幫扶模式。

太來鄉是貴州省重點一類貧困鄉,芭蕉村又是鄉里的重點貧困村。兩年前,縣畜牧局資助何老漢2500元錢、17頭豬崽,與何老漢簽訂協議,豬繁殖后給畜牧局8頭豬崽,其余全歸何老漢。何老漢一年后賣了11頭肥豬賺了上萬元。畜牧局把這8頭豬崽給了別的貧困戶用于滾動發展。兩年里,畜牧局用這個辦法幫助村里50多個貧困戶飼養生豬,最多一戶發展到飼養生豬20多頭。芭蕉村現在全村人均收入由20年前的不到200元增加到2800多元。

各縣根據實際,建立不同的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試驗小區。按照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目標,在一個流域、一個灌區、一個壩子設定項目試驗區,集中人、財、物連續投入數年,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項目區內共改造中低產田土112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45.6萬畝,糧食畝產提高80公斤以上。

為了讓財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畢節不斷創新,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科學發展新路:引資實行合股經營、引進能人投資經營、干部職工領辦、部門扶持、引種栽培、項目整合示范種植等6種模式注入新活力。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打破了畢節地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由國家投資建設的單一模式,初步形成了國家、個人、企業多元投入生態環境建設的新格局。

財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20年農民人均增收2232元;人均糧食增產193公斤;基本農田人均增加0.14畝;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明顯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農田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初步測算,保水、保土、保肥等生態功能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是總投資的近8倍。

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發展方式和發展速度的變化

“北京來的教授不但給我們引進了萊茵種鵝,還改變了我們的村民。”黔西縣素樸鎮古勝村黨支部書記張建介紹說,民盟中央派來的教授幫助村民們成立養鵝協會,統一對外議價,建立外銷渠道。

試驗區從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受到各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的關注。試驗區成立至今,中央統戰部、各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共安排203批1929人次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到試驗區指導幫助工作,爭取和引進智力支邊項目400多個,項目資金接近3億元,引資、捐資逾億元,培養各類人才10萬余人次,聯系輸出農村富余勞力上萬人次,幫助吁請并得到切實支持的重大項目十余個,涉及資金300多億元。

智力幫扶為試驗區科學發展提供了長久支撐。教育在這個時期得到最快發展。到20**年,全區均實現了“普九”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小學適齡兒童包括女童入學率均在99%以上,高中入學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應對市場需要的各類職業學校蓬勃發展,24所職業學校中有2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6所省級重點職業學校。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近100%,同時學校還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萬多人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400多萬人次。

人口控制是試驗區的三大主題之一。從金沙縣開始,試驗區建立起一套“生不增、死不減、娶不增、嫁不減”的“人地掛鉤”制度,激勵少生優生,約束超生,20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1.29%。下降到7.8%。,初步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的環境壓力。

大方縣對江村372家農戶80%都加入了村里的蔬菜協會。協會下設4個組,專門負責引進良種、試種推廣、病蟲害防治和市場營銷。不但村里的1200多畝土地全種了蔬菜,他們的產業還覆蓋了周邊5個村上萬畝土地。村里人均收入也由15年前的不到300元,提高到了去年的3600元。

像對江村這樣的村寨目前在畢節尚不是多數,然而,它們的今天卻是更多村寨正在努力實現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