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時間:2022-07-21 04:36:00

導語:科學與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與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黨的十七大報告內容異常豐富,中心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七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了很多新內容。我學習之后,體會最為深刻的就是深切感受到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的生命,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

一、貫徹科學發展觀必能增強社會主義的活力

社會主義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更高于資本主義的新型社會制度,它本應有強大的生命力,可是為什么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只存在74年就滅亡了?它為什么失去了生命力?

蘇聯共產黨從1917年奪取革命勝利到1991年自動解散、社會主義大廈土崩瓦解,只經歷了七十四年。蘇共一向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盡管它曾經取得輝煌的成就,然而它最終黯然失敗,其根本原因就是長期嚴重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缺少科學指導,就缺少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就因為它是以馬克思發現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作為堅實基礎;社會主義必須要擁有資本主義開創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強大的工人階級實力才能建設成功。俄國是在1861年廢除農奴制后才發展資本主義的落后國家。在1917年特殊歷史條件下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理應依靠工農政權經歷更長過渡時期,盡快增加生產力總量,壯大工人階級隊伍,徹底清除封建主義余毒,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可是從1929年起蘇共領導人卻急于用行政手段和群眾運動消滅資本主義,加速農業集體化,到1936年宣布建成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社會主義。這是背離不發達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的特殊規律的。

這個特殊規律,依我研究心得可概括為四點:①首先要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徹底清除封建主義余毒,不僅限于經濟關系(如消滅地主貴族階級土地私有制,改造小農經濟),還包括上層建筑(如消滅君主專制、官僚特權制、等級制,克服大民族主義等)。②不能急于消滅資本主義,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積極方面,吸收其多種文明成果。③不能急于建成社會主義,要盡快提高生產力總量,提高國民文化、文明素質。④更不能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可加強共產主義教育。

我認為蘇聯到1936年只是建成低標準的社會主義。蘇聯社會長期存在三大矛盾:第一,過“左”的路線和過度集權的黨政領導體制同社會主義社會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民主自由的矛盾;第二,黨政官僚特權集團同人民大眾的矛盾;第三,大俄羅斯主義同各族人民的矛盾。蘇共領導人長期認識不到又無力解決這三大矛盾,所以導致蘇共亡黨、蘇聯亡國、社會主義制度亡命。只有全面、深刻認識蘇聯模式根本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的種種弊病,并且切實克服這些弊病,才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經歷了四個階段。最早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集中體現在他于1956-1957年發表的《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重要文章中。但是由于從1957年起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轉向“左”的方向,后來又推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的正確探索未能付諸實踐。隨后,我國實踐的社會主義比蘇聯模式更加嚴重背離科學社會主義。

1978年我們黨端正了指導思想和基本路線,通過撥亂反正,正本溯源,比較系統地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始。其主要之點就是:強調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對過度集權的經濟、政治、科技、文教體制進行根本改革,對外由閉關鎖國改變為全方位開放,由傳統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商品市場經濟,確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同時發展有益于國計民生的非公有制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依據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理論,所以它具有強大生命力。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2007年黨的十七大作了精辟論述的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續創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將極大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科學發展觀究竟有哪些理論創新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就是以民為本,以人民大眾為本,以包括你、我、他(她)在內的所有個人為本,要關心全社會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工作、生活、學習、發展,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以階級出身、階級成分為本的傳統觀念。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要依靠全體人民大眾,要使人人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要使人人都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由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全體人民大眾的福祉,要使人人都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由人;發展的成果要歸全體人民大眾共享,而不是只歸少數富豪和權貴分享。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唯物史觀闡明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最根本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最根本動力。蘇聯曾經以工農為本,動員億萬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光輝業績。可惜蘇聯共產黨從上世紀30年代起培植了黨政軍高薪官僚集團,到50年代初斯大林后期,其工資待遇已經與低薪者相差50多倍,到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后期,又擴大到相差100多倍,權貴們除高薪外還享有住宅、特種供應等諸多特權。正是這種以官為本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到90年代初,最終被蘇聯人民群眾拋棄了。

可見,以人為本是針對克服以官為本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弊病而提出的,體現了中國模式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當然,我們還要看到,“官本位”的現象在當今中國還明顯存在。只要狠下決心從體制改革入手,切實消除官本位,真正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必能充分調動十幾億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能極大增強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第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里所講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當前主要是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往通常是講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建設,十七大報告把社會建設單獨列為一個方面,我認為這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社會建設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為人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增強人民群眾自治能力,促使社會面貌發生根本變化。可以說,社會建設的成就最突出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我曾經用四句話對社會主義作出顧名思義的闡釋。我認為社會主義理應是以社會為主義,為社會而主義,靠社會出主義,由社會顯主義。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旨在以整個社會進步為目的,社會主義正是為了要使整個社會得到全面均衡發展,社會主義要靠全社會人人出主意,從而集中為系統的“主義”,社會主義要由整個社會面貌的真正不斷改善來顯示其優越性。

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失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長期不重視社會建設,由國家壟斷包辦一切,社會缺少活力,發展缺少全面協調可持續,偏重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忽視民生問題,而且忽視民意,只靠少數精英出主意,只靠嚴密控制的媒體片面虛假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別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正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創新,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性,它必能極大增強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第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里所講的統籌兼顧,最值得重視的是在統籌兼顧國內各個方面的發展中,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絕不能只顧生產發展與生活富裕而破壞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

十七大報告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文件中論述了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也就是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并舉。事隔二十年之后,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文件中進而增添了“政治文明”的新內容。現在十七大再繼續創新,增加了“生態文明”。這表明我們黨對文明的認識在不斷擴展和深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這四個文明四位一體齊頭并進,并駕齊驅,就必能把中國模式社會主義建設成為具有現代文明特色的現代化國家。

目前,建設生態文明是特別緊迫的當務之急,因為近十多年來很多地方急于追求生產增長已經使生態環境破壞得很嚴重,而且有的地方出于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拒不向人民透露真實情況,甚至還阻撓、打擊媒體揭發,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不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造成嚴重惡果。我們千萬不能忘記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蘇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輕視生態文明,早就知道這個核電站技術不過硬,工程不過關,遲早會出問題,然而玩忽職守,不及早采取措施。核爆炸發生后又封鎖消息,不及時疏散附近居民,事隔四天之后,由于西方早已披露才被迫公布,結果造成20萬人先后死亡。這個悲慘事件使蘇共和蘇聯政府大失民心。難怪有人認為蘇聯不是滅亡于1991年12月25日,而是喪命于1986年4月26日這一天。切爾諾貝利事件可以說是蘇聯的惡性自殺行為,非常值得我們一些地方的黨政干部深刻汲取教訓!

從廣義來看,生態文明它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和第四種文明社會形態。人類社會最初是漁獵和采集文明,它經歷了幾百萬年。大約一萬年前開始第一次產業革命,形成農業文明。大約二百多年前開始第二次產業革命,形成工業文明。近年來開始第三次產業革命,將要形成生態文明,它要使農業、工業都生態化,還要大力發展生物工程產業,使人類社會達到更高的文明形態。當前只要統籌兼顧,四個文明尤其是生態文明的發展,就必將極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第四,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緊接著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進而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樣就把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戰略思想與其戰略目標緊密結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這次在十七大文件中,對于如何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以達到社會和諧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并且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和奮斗目標寫進了新黨章的總綱部分。不僅如此,在黨章中還寫明: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事務中,要“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即是說,十七大所揭示的科學發展觀,對內要構建和諧社會,對外要推動和諧世界,科學發展的目標是內外雙和諧。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本來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奪取政權后,要經過較長過渡時期,盡快增加生產力總量,逐步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資本家階級、消除階級對立,只有結束過渡時期、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之時,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在世界范圍內只有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勝利、在各國都消滅了階級對立之時才可能建設和諧世界。1936年蘇聯在生產力欠發達的條件下加速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后,曾經自認為蘇聯社會“沒有階級沖突,呈現出一幅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友愛合作的圖景。”(見《斯大林文選》,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頁)也就是說呈現出和諧社會的圖景。實際上當時蘇聯是采取高壓手段,懲罰、消滅一切敢于發表不同政見者,社會內在矛盾異常深刻。蘇聯還長期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對抗、爭霸方針。

從1991年蘇聯劇變中汲取教訓,我們黨現在能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非公有經濟和不同社會階層的條件下就敢于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依法治國的方法盡量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同時還敢于在世界范圍內還存在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資本主義列強的條件下,善于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長期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國際法和各種多邊協議、雙邊協議,既合作又競爭,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新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將極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和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這四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探索確實是繼續創新。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能夠成為科學理論正由于它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是科學社會主義,是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在內的所有科學。當前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必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益生機勃勃的活力,必能證明科學是社會主義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二、社會主義民主決定社會主義的命運

科學社會主義不僅首先強調科學,而且異常重視民主。所謂民主,簡而言之就是主權在民,這是區別于主權在君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另一種國家政治制度。不能簡單地說,民主共和制度一定比君主專制制度優越,這兩種政治制度各適用于不同的經濟基礎。君主專制制度適用于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奴隸制和封建制。民主共和制度適用于商品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古希臘、古羅馬因處于愛琴海、地中海沿岸,商品市場經濟較為發達,所以首創了民主共和制度。只有到近現代社會化、工業化大生產的商品市場經濟獲得大發展之時,民主共和制度才成為較為普遍的國家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要繼承并超越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度。社會主義國家理應是民主共和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就命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民主共和國與君主專制國在政治體制方面的主要區別有三點。君主專制國實行君主個人集權制、皇位終身制與指定繼承制,民主共和國實行權力制約制、職務任期制與選舉接班制。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工農在革命中創造的蘇維埃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蘇維埃本是俄文cobet這個普通名詞的音譯,意為會議。1905年、1917年產生的工農代表會議,取代了西方那種議會和俄國立憲會議,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后來不僅是立法機關,而且還擁有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列寧作為黨的最高領袖只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即政府總理。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即國家元首先后由加米涅夫、斯德爾德洛夫、加里寧擔任,1918年春設國家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托洛茨基任軍委主席,1922年4月3日十一屆一中全會設總書記,由斯大林擔任,旨在實行黨政分開,總書記是黨中央書記處首腦,專管黨的工作,不在政府兼職。可是俄國沙皇君主專制有370年的傳統(1547-1917年),專制主義滲透到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中來了。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以總書記名義獨攬全黨大權,到1941年進而兼政府總理(人民委員會主席,后來改名為部長會議主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從1922年任總書記到1953年逝世,任職31年之久,1952年實際上指定曾任他秘書的馬林科夫為接班人)。斯大林還破壞黨內民主,把列寧堅持實行黨代會年會制變成每隔二、三、四年甚至相隔十三年之久才召開一次,把中央政治局這個中央常設三機構之一變為全黨最高權力機關,把黨內很多與他持有不同政治理論觀點者作為階級敵人加以肉體消滅,把本來有黨內民主的蘇聯共產黨變為個人專制政黨。斯大林嚴重破壞法制,在30年代大清洗中濫殺、濫關300多萬黨政軍高級干部。斯大林破壞社會主義民主的作法對社會主義國家有廣泛、深遠影響。蘇聯東歐發生劇變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長期缺少社會主義民主,所以最后被迫轉到資本主義民主。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深刻總結了國內外歷史經驗,于1979年3月31日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8頁)2002年黨的十六大文件說:“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20多年來我國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十七大報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比之十六大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更進一步,更高一籌,更加重視民主。1987年十三大就提出以黨內民主來推進人民民主,2002年十六大又重申這一點。近五年來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均有所前進。現在十七大文件表明我們黨對民主的認識更深化了,提高到了社會主義生命的高度。

我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包括黨內民主、人民民主和多黨合作的黨際民主三個方面。在發展黨內民主方面,十七大有很多新提法、新舉措。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強調“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2005年1月總書記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講到:“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十七大進一步發展了“黨員主體論”,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分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肯定黨員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肯定全體黨員是黨的主人翁,即黨內應當由全體黨員當家作主,黨的領導機關應當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充分聽取全體黨員的意見,經常接受全體黨員的監督,這是黨內民主的根本原則。黨章規定黨員享有參與權、建議權、批評權、檢舉權、表決權、選舉權、罷免權、被選舉權、控告權、申辯權、保留意見權等等,任何一級黨組織直至中央都無權剝奪黨員的上述權利。十七大特別在改善選舉制度方面采取新舉措:改進候選人提名方式,適當擴大差額推薦和差額選舉的范圍和比例,用民主測評、民主推薦產生候選人。這些都是黨內民主的進步。

二、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黨代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按照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黨建理論,黨代會理應實行年會制,以體現黨的權力中心。1956年八大我黨黨章規定實行年會制加常任制。可惜1969年九大改定為五年制,即要每隔五年才召開一次黨代會。從1980年起我就建議恢復八大規定。十七大第一次提出黨代表任期制,使黨代表在閉會后還履行代表職責、行使代表權利。海南省已采取黨代表列席省委會的做法。十七大還決定在縣、市級繼續進行年會制與黨任制試點,實際上20年前已開始在浙江省椒江縣開始試點,后來江蘇、四川等省都已試點,效果很好。今后將進一步總結試點經驗,創新形式,規范秩序,為全面推行年會制和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論與實踐依據。但愿十八大能恢復代表大會年會制與常任制,那將是黨內民主邁大步、大發展。現在中央全會起了黨代會年會制作用。中央委員會本來只是黨代會執行機關,不能與黨代會并列為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或領導機關。

三、實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的制度。政治局是中央委員會核心機構,并不是比中央委員會高一級的權力機關,它理應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并接受中央監督。可是以往這一點并不是很明確,因此并沒有真正實行。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總書記首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這是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發展黨內民主的重要舉措,這表明黨中央權力結構的歸屬問題得到實際解決。十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第27條明文規定:“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定期向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接受監督。”這樣就能使黨的權力結構從上到下都理順了。

四、實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重要干部任免采取票決制。從表決制到票決制,一字之差,表明黨內民主的重大進步。2002年7月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已決定實行無記名投票表決。十六大以來已擴大到決策方面也實行票決制,十七大明確規定實行票決制,這為黨的科學、民主決策和選拔干部提供了制度保證。以往采用表決制時,往往是舉手表決,而不是無記名投票表決。這樣就使得在第一、二把手表態后,其他委員難以或不敢表示不同意見,只好勉強舉手,隨聲附和。以致一些地方有這種說法:“第一把手絕對真理,第二把手相對真理,第三把手以下只好服從真理。”這樣在真理面前就不是人人平等。所以一些地方時常出現這樣的怪現象:下級就重大決策或人事安排作出決定報上級后又有人向上級反映不同意見。票決制使民主集中制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得到保證。十七大還提出要健全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回避制度,完善對干部的考核和巡視制度,這些都是擴大黨內民主的舉措。

五、擴大基層黨內民主。江蘇、四川等地方鄉鎮以至縣市常委換屆已采取公推直選黨委書記或黨委會成員的做法。有的用“兩票制”,先在群眾中試選,再在黨內直選,或“兩推一選”,由黨外群眾和黨員兩方面推薦候選人名單,再進行直選。如果再進一步做到在差額選舉中進行公開競選,那樣民主選舉制度就會更完善。即使在鄉鎮基層級群眾對候選人較為了解,選民也要在聽取候選人發表競選講話后作出選擇。

在發展人民民主方面,十七大也有新認識、新舉措。主要也有以下五點。

一、十七大不僅響亮地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而且對人民民主的內涵有新的提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就是新提法。人民有知情權,政務就要實行公開,現在出版有《中國人大》、《國務院公報》等報刊,讓人民知道人大與國務院的日常工作如何進行。人民參與國家大事有多種方式。表達權就是憲法所規定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現在還增加了網絡自由權。

二、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實際上這里講到了三權關系問題,我國不能照搬西方三權分立體制,但是我們既有三權相互制約,又有三權統一和相互協調,這比西方單純三權制約更優越。決策權在人大、執行權在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監督權在人大,也在人民群眾,司法權在檢察院和法院。我國的“一府兩院”都由人大產生并向人大負責,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人大又受人民監督。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以往缺點是未解決好黨政關系,要改變以黨代政的傳統體制,改善黨的領導,黨要由從上而下直接領導轉變為從中深入間接領導,即由黨選派到人大、政府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員去體現、貫徹黨的領導,使人大和政府能獨立發揮作用。

三、改進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七大報告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我國選舉法已修改多次,已逐步增加農村人口代表的比例,但是還有很大差距。蘇聯1936年第三部憲法已實行普遍、平等、直接、秘密選舉,即蘇聯消除城鄉工農選舉人口比例差別只經過19年時間的過渡,從原先城市人口2.5萬、農村人口12.5萬選出一個代表,即從一比五變為城鄉完全平等。我國已建國50多年,應該盡快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十七大還提出要“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也就是要使人大代表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四、改進政協制度。政協是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1954年前后有變化,1954年第一部憲法實行之前,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1954年之后政協變為統一戰線組織。十七大提出“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我認為這里說的“把政協納入決策程序”最為重要,這樣,政協就不再是光“拍手”(群眾中流行這種說法:“黨揮手、政府動手、人大舉手、政協拍手”)。我認為政協要朝著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一部分的方向發展,告別其提議與決議不具有法律效力,改變其只供黨的領導人參考的現狀,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

五、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村民自治廣泛實施之后,鄉鎮基層政權以至縣市級政權已在江蘇、四川等省試行公推直選鄉鎮長、縣市長。在實踐中,雖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趨勢是好的。差額選舉已取得經驗,還要進一步開展競選。不必擔心在差額競選中共產黨會失掉領導權。目前可先采取候選人必須是共產黨員的做法。1940年延安選舉邊區參議員已開始共產黨員之間展開競選,那時公推出三位著名共產黨員即徐特立、周揚、郭化若為候選人,最后郭化若將軍當選。事隔60多年后,我們應創造條件開展黨員之間競選。

在黨際民主方面,十七大指出:“要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派合作共事,支持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干部擔任領導職務。”2007年已選拔兩名黨外干部:中國致公黨副主席萬鋼與無黨派人士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長和衛生部長,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黨外干部擔任正部級干部。社會主義多黨合作制必能得到更大發展。

蘇聯東歐失敗源于缺少科學與民主,所以社會主義喪命夭折。科學與民主不可分割,科學只有以民主為基礎才能繁榮昌盛,民主只有以科學為指導才能碩果累累。民主還需要以法治為保證。“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是我們黨自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后強調的長期執政、永葆執政青春活力的三大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重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夢想,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巨變。如載人航天、“嫦娥”奔月、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這豈不是驚“天”動“地”的巨變嗎?深入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能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總之,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必能增強社會主義的活力,使之更有生機和活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于不敗之地,而且不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