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信息化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08 10:18:00

導語:信息產業信息化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產業信息化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意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工作,始終將其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來抓,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信息網絡不斷完善,已覆蓋所有城鄉,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產業發展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年均增速30%以上,2007年實現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5161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0.4%;信息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傳統產業改造成效顯著,電子商務迅速發展,電子政務穩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但是,對照黨的*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照信息化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要求,*省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網絡與信息開發利用和資源整合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社會化投入比例偏低,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等。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積極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發揮信息化對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推動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規范繁榮網絡文化,改善民生,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重要意義的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科學謀劃,率先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二、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打造信息化強省為目標,以體制、機制、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政府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原則。

1.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加強政府規劃與政策引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積極運用市場調節機制,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好市場對信息產業和信息化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

2.因地制宜,培植特色。結合“一體兩翼”區域發展思路,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既有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基礎優勢,培植優勢產業,培育信息化典型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3.自主創新,擴大開放。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力爭掌握核心和關鍵信息技術,增強信息產業競爭力,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省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

4.以用興業,融合發展。堅持建設與應用相結合,以信息產業發展支撐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建設帶動信息產業發展,構建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5.突出重點,加大扶持。抓住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完善財稅政策,健全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化投入,加快推動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10年,信息產業年均增長25%,總體規模力爭達到100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8000億元,出口280億美元;軟件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出口與服務外包10億美元;信息傳輸及其他信息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關鍵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信息基礎設施趨于完善,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基本建成,信息網絡技術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應用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信息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到2015年,*省信息產業經濟總量達到25000億元,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入融合,基本實現由信息化大省向信息化強省的轉變。

三、重點任務

(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

1.加快發展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產業。跟蹤多核處理、虛擬化等技術發展趨勢,加強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積極承接國際計算機整機和零部件加工產業轉移,并加快擴大外圍設備生產規模。抓住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建設機遇,推動新一代網絡設備、基站和終端設備的研發生產。

2.鞏固發展信息家電產業。以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產品融合為契機,加快提升傳統家電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重點發展數字音視頻等消費類產品,加快構建以平板顯示為核心的數字電視產業鏈,推動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及PDP(等離子)顯示面板及模組的自主生產,提高關鍵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3.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設計,爭取在CPU(中央處理器)、DSP(數字信號處理器)、MCU(微控制器)、移動通信芯片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加快建設大尺寸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生產線,逐步完善半導體材料、封裝、測試等集成電路產業鏈基礎環節。

4.完善發展RFID(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加快突破RFID芯片設計與制造、天線設計與制造、讀寫器設計、軟件設計、應用開發等關鍵技術,推動RFID創新體系建設和產業鏈形成。鼓勵RFID技術在公共安全、物品跟蹤、現代物流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5.優化發展應用電子產業。立足*省制造業優勢,重點圍繞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機床電子、船舶電子、工業自動化控制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高對重大裝備的配套能力,拉長工業產品制造業產業鏈。

6.培育發展光電子、半導體照明、光伏電池等新興產業。發揮*省優勢,加快推動碳化硅襯底材料、藍綠光外延、大功率激光器與半導體白光照明、背光源等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積極推動硅光伏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蓄能電池發展,大力發展薄膜半導體電池制造,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7.積極發展新型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等基礎產業。加大基礎技術研究和產品工藝技術開發,加快在晶體材料、磁性材料、液晶材料、電子功能陶瓷材料、納米材料、集成電路及電路板應用材料等基礎材料領域,在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光電子器件、電力電子器件、電聲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領域,形成特色和優勢。

8.努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與產品。完善節能產品標準體系,加快研發動力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露天照明節能、計算機和通信機房節能等技術,加強電子信息產品生態用能設計。推動發展環保型電子材料和電子元器件,建立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產業。

(二)大力發展軟件產業。

1.加快發展嵌入式軟件。重點圍繞信息家電、計算機設備、通信與網絡產品、機械制造、工業控制等機電產品領域,研發推廣基于不同操作系統、多處理器的嵌入式軟件產品,將其培植成為*省軟件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

2.大力發展應用軟件。圍繞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和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展應用軟件,鼓勵集成創新和建立產業聯盟,鼓勵企業間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做大做強應用軟件。

3.促進軟件服務外包發展。著力推進軟件標準化、商品化、國際化進程,鼓勵企業通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認證。積極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軟件或模塊定制加工、數據和技術服務等,主動承接國際軟件服務外包,重點提升日韓、突破歐美。加快軟件服務外包綠色通道、綜合服務平臺、人才培訓平臺、中外橋梁工程師人才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齊魯軟件園、服務外包城市、軟件出口創新基地等軟件出口園區。

4.培育發展數字動漫、影視與游戲產業。支持民族原創、健康向上的動漫、影視、游戲產品的創作和研發,培育壯大一批數字娛樂企業,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支持鼓勵濟南、青島、煙臺及其他有條件的市發展數字動漫、影視與游戲產業,爭取培育成為全國重要的產業集聚中心。

5.強化基礎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重點突破基礎軟件,積極發展基于開源代碼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軟件產品。加快建立集成電路設計法人資格和企業資格認證體系,推動科研、生產、應用、服務聯合體建設,促進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發展。加快建設面向社會服務的集成電路公共設計平臺、人才交流與培訓平臺,構筑有利于發展的支撐體系和環境,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加強國際合作,提升設計能力,壯大設計隊伍。

(三)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

1.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業。繼續發展電信和廣播電視傳輸等基礎性信息傳輸服務,重點推進有線寬帶網建設,加快普及數字廣播電視業務。大力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傳輸服務業,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帶動通信設備、信息終端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電信增值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通過技術與業務創新,積極開發面向大眾和企業的增值服務業務。

2.突出發展數字內容服務業。大力發展面向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領域的數字內容產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壯大網絡文化產業。依托制造業優勢,以數字化工業設計、數字化視覺設計等為重點,積極發展數字設計創意服務業。加強政務及公益性信息資源的開發建設和增值服務,推進商業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繁榮數字內容服務市場。

3.做大做強計算機服務業。加快發展網絡數據中心、信息系統運維外包服務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務中心、服務呼叫中心等,積極推動系統集成、工程監理、項目咨詢、安全評測、專業培訓、電子認證服務等行業發展。

4.大力發展服務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重點推廣信息技術在商貿流通領域的應用,整合交通、港口、海關、工商、稅務、銀行等相關部門的物流信息資源,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形成較完善的物流信息化體系。推進金融信息服務業發展,建設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線支付服務平臺,促進電子支付業務發展。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規則、標準和地方性法規政策的研究制訂工作,完善數字證書安全認證體系,建立電子商務交易應用平臺,積極推進企業、區域的電子商務應用。

5.積極培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市場。圍繞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村務管理等領域,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完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進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落實國家有關面向農村的通信服務資費優惠政策,積極組織開發面向農村市場的質優價廉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產品,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大力推進工業和企業信息化。

1.深入推進裝備類制造業信息化。加強對裝備類制造業企業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的信息技術再造,擴展成套設備及組合加工設備性能,加快設備升級。立足*省優勢,重點選擇機械、汽車、船舶、醫療器械等企業,優先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的數控設備、數控加工中心、精密醫療設備、高端電子設備儀器等機電一體化產品,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贏利能力,增強裝備制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加強基礎類制造業信息化。圍繞建材、石化、冶金、造紙、煤炭、電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廣泛應用ERP(企業資源計劃)、DCS(集散控制系統)、變頻控制及在線檢測等技術,實現企業運營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產品生產的自動化和精密化,有效降低基礎類制造業企業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傳統技術、設備、工藝、安全控制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的集成,提高生產測量檢測的準確度和信息傳輸的實時性,有效保證安全生產。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環保產業的應用,重點在水、空氣等污染防治關鍵技術和成套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設備、噪聲振動控制設備、環保監測儀器等方面提高信息技術水平。

3.大力發展消費類制造業信息化。在食品醫藥行業,重點推廣應用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實現發酵罐計算機控制、生產工藝控制,全面提升食品衛生和藥品安全的檢測、控制水平。在服裝紡織行業,加強對產品設計、加工和企業管理、營銷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改造,運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提高服裝生產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生產的能力和紡織工藝的控制精度。在家電行業,重點推廣應用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現場總線技術及變頻節能技術,開發、生產智能化家電產品和家居集成高端產品。

(五)大力促進政府和社會信息化。

1.加強政務網絡與信息系統建設。加強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網站建設,不斷提升政府網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公共參與功能。整合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務骨干傳輸網,實現對政務網絡的集約化管理與利用。深化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與應用,出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逐步建設省級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推動跨部門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繼續完善“十四金”工程,加快推動安全生產監管、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行政審批電子監察、食品藥品質量監管、環境污染監控等重點業務系統建設。

2.努力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重點加快文化、教育、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步伐,逐步推進相關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推動數字城市、數字社區、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為公眾提供便利的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網上教育等服務。以公共交通、公用事業繳費、小額消費支付等領域為突破,積極整合衛生醫療、民政事務、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城市“一卡通”平臺,逐步完善互聯互通、覆蓋全省的“一卡通”服務體系。

3.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網絡與信息安全規章制度,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健全網絡信任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全面推行風險評估和等級保護,切實增強基礎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進一步完善無線電管理基礎設施,加強集中統一管理,科學配置和有效利用無線頻率資源,提高無線電干擾查處能力,維護空中電波秩序,健全國家安全和重大任務保障的應急預案與協調機制,保證各種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開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署全省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信息產業廳、外經貿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各級政府都要加強對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健全組織機構,明確任務目標,科學統籌規劃,完善政策措施,努力開創發展新局面。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業企業廣泛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投融資政策,強化投融資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長效投融資機制。各級發展改革、經貿、科技、財政、信息產業等部門要合理調配利用各項扶持資金,支持有關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大項目。各級政府要建立必要的信息產業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引導推動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完善落實獎勵政策,對列入省級(含省級)以上的技術中心、工程中心、設計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對列入國家規劃布局內的軟件企業、進入全國百強的電子信息企業和軟件企業,所在地政府或園區應給予適當的配套或獎勵資金。對引進重大項目、完成招商引資目標、作出突出貢獻的招商引資人員、社會人員和中介機構,實行獎勵。實施政府采購與補貼政策,將*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省級以上名牌電子信息產品及軟件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推薦目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對*省自主開發的、經審定在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前景的電子信息系統、產品和技術,可由政府采購或補貼,逐步在全省推廣應用。

(三)加快基礎支撐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廣泛、安全可靠、支撐寬帶多媒體以及融合業務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基礎網絡特別是寬帶接入網絡的覆蓋率,為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強化信息產業基地園區建設,重點扶持齊魯軟件園、中國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CIIIC)、青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國家級產業園區發展,鼓勵計算機、通信、集成電路、光電子與半導體照明、太陽能電池、數字動漫、信息服務業等基地園區建設,促進人才、技術、資本和企業聚集,拉長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集群。

(四)加強技術創新和對外開放。加大對信息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強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實驗室、產業聯盟建設,每年扶持一批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項目,推動產學研聯合,提高自主發展能力,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內、行業等各類標準制定,對于取得重大發明和加入國際化標準組織及承擔國家標準化研究課題的給予獎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廣軟件正版化,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大信息產業招商引資力度,針對重點招商領域和方向,實施重點突破;積極擴大產品出口,支持企業在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發展機構,進行國際間的聯合、兼并和重組,提高*省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依托各類園區基地和重大項目,吸引和培養高端人才與創新團隊。加快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人才職業化進程,完善職業資格考試和認證制度,逐步在政府部門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推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完善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培訓體系,鼓勵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重點企業面向市場需求,推進與行業應用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實用性人才。各級信息產業、教育、科技、人事、勞動保障等部門要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黨政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工培訓,提高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化知識水平。對在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內創辦并經認定的人才實訓基地,由園區或地方政府按照實訓人數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

(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深入抓好《*省信息化促進條例》的貫徹落實,盡快出臺軟件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等有關配套法規,提高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規范化發展水平。加強工作績效評估,省信息產業廳和省統計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量化考核標準,并納入各級各部門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加大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宣傳,重點面向支柱產業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點示范,及時總結推廣技術成果和成功經驗。積極開展信息知識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質,形成全社會普遍認同和積極參與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