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時間:2022-09-10 06:58:00
導語: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期間是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也是實踐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實施“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時期。衛生事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本著“立足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作為各項衛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導和推進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一、**期間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一)預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成績顯著,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繼續得到改善
堅持“預防為主”方針,認真落實各項預防控制措施,成功地阻止了非典疫情傳入我區。繼續加強了免疫規劃工作,相應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加大了艾滋病的預防控制力度,艾滋病、性病監測網絡開始運轉,各種干預活動全面啟動。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各種地方病得到控制,已連續13年未發生人間鼠疫。
認真落實“一法兩綱”,全面推進婦幼保健工作,**年住院分娩率達78.12%,其中城市99.58%,農村75.65%。
愛國衛生運動廣泛開展,“億萬農民健康教育保健工作”和“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相繼推進,城市“創衛”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農村改水、改廁有新進展。
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繼續得到提高。嬰兒死亡率由**年的55.5‰下降至**年的29.76‰(全國14個監測點數據,下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65.4‰下降至37.21‰,孕產婦死亡率由161.4/10萬下降至157.2/10萬,全疆人口出生率由**年的17.57‰下降至2003年16.01‰,同期人口死亡率由5.40‰下降至5.23‰,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2.17‰下降至10.78‰,人口增長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特點。
(二)全面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處置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提高
自治區利用國債資金和自籌資金4.9億元,對全區198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醫院(病區)、緊急救援中心進行建設,項目已基本竣工。
全區已基本完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監測體系改革,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始履行各自的職責。衛生執法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建立了衛生應急組織機構和專業隊伍,加強了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
(三)農牧區衛生工作得到加強,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加大衛生投入,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建設有較大發展。**期間,我區利用國債資金和自籌資金共5.6億元,用于農牧區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建設,建設面積達342460平方米。
農村衛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全區846所鄉鎮衛生院(不含國營農牧場醫院)上劃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的有817所,上劃管理率達96.57%,817所鄉鎮衛生院實行了全額撥款;鄉村衛生服務體系一體化管理在全區各地推行,村衛生室管理基本上做到“七統一”,鄉村醫生報酬統一提高到每月不低于80元的補助標準。
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全區獲準納入國家級試點的縣(市)共53個,覆蓋農牧區人口630.5萬人,占全區農牧業人口總數的49.53%,參合農牧民542.8萬人,參合率為86.08%。
(四)城鎮醫藥衛生改革取得新進展
**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及各項配套改革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三項改革”,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完成了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核定工作。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取得成效,藥品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加強了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完成了我區醫療服務項目歸并和價格調整工作,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內部改革逐步深化。
(五)衛生科技教育工作得到加強
繼續貫徹“科教興醫”、“人才強衛”戰略,完成了一批重大攻關項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教育調整意見》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下發。優化組合教育資源,先后將烏魯木齊市衛校和衛生廳職工醫科大學整建制并入新疆醫科大學。對中等衛校進行了歸并,調整了功能和專業結構。加重了重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的力度,啟動了護理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穩步推進初中起點5年制高等專科醫學教育和中專升大專“直通車”工作。加強了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建設,積極培訓鄉村衛生技術人員,大力開展繼續醫學教育。
(六)中醫、民族醫健康發展
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重視中醫、民族醫院硬件建設,自治區維吾爾醫院新門診樓和自治區中醫院病房樓改造工程先后完成并投入使用。不斷深化中醫、民族醫機構內涵建設,加強了專科建設,狠抓了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和全國示范中醫、民族醫院建設,組織專家對國家級示范點進行了督導和檢查,推動了全區中醫、民族醫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期間我區衛生事業發展盡管取得顯著成績,但制約我區衛生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仍然嚴重存在,衛生發展與改革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沒有明顯改善。醫藥費用增長過快的問題還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重大疾病仍然威脅著人民群眾健康
新疆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年為435.31/10萬,比全國平均高0.78倍,居全國第四位,其中:肝炎發病率137.53/10萬,居全國第五位;結核病發病率142.02/10萬,居全國首位;艾滋病感染者近17000人,位居全國第四位。**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67.96/10萬。新疆地方病種類多、危害嚴重。新發傳染病如SARS、致病性禽流感等威脅較大。
新的疾病譜的預防戰略和預防體系尚未形成,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不完善和應急救治能力不足,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隊伍薄弱和執法能力不強,人才梯隊建設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能否發揮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婦幼保健工作仍嚴重滯后
**年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建卡率、產前檢查率、產后訪視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均排在全國第26位之后,孕產婦死亡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倍,居全國第2位。新生兒訪視率、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率均排在全國第25位之后,圍產兒死亡率19.02‰,居全國第二位。農村情況尤為嚴重,**年孕產婦死亡率“縣”比“市”高1.76倍。
計劃生育并發癥嚴重,**年放置與取出節育器造成的感染率分別達4.2‰與5.28‰,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5.2倍和9.1倍,居全國第一位。人工流產并發癥率為13.94‰,比全國平均高3.8倍。
(三)農牧區衛生形勢仍然嚴峻
農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傳染病和地方病發病率較高,如乙肝、肺結核和地方病等。主要發生在農牧區。農村三級網絡不健全,農民缺少基本醫療保障。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我區農村居民兩周患病者,因經濟困難未采取任何治療的占45.2%,應住院而未住院的占79.4%。在被調查的農村貧困戶中,有20.6%為因病致貧。農民有限支付能力與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已成為農村衛生服務的主要矛盾。
(四)城鎮醫療體制改革總體進展較慢
城市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步伐較慢,相關政策不配套。醫療機構分類管理與預定目標有很大差距。政府對公立非營利性醫院投入不足,公立非營利性醫院過分注重外延發展,忽視內涵建設和管理,公益性質淡化。藥品和醫用耗材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只占城鎮居民30%多。據2003年新疆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城市居民兩周患病者未就診率高達50.9%(區轄市51.8%,地轄市50.4%),而兩周患病者未采取任何治療的原因中,因經濟困難占41.4%(區轄市37.9%,地轄市42.2%);城市居民兩周患病者未住院率達38.7%(區轄市38.5%,地轄市39.5%),未住院原因中因經濟困難占65.1%(區轄市70.8%,地轄市62.8%)。“看病貴”、看不起病的現象嚴重存在。
(五)衛生資源城鄉配置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衛生隊伍整體素質偏低
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資源過剩與短缺并存。城市每千人口醫院床位與衛生技術人員數遠高于農村,**年全區63.5%的衛生技術人員集中在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擁有數城市比縣多1.79倍(全國平均1.28倍)。大型設備集中在城市大醫院,影響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衛生專業隊伍素質偏低,高級衛生科技人才數量少,科研機構原始創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引進和推廣緩慢。
高中等醫學教育的發展規模過大,專業結構、教學內容、教育質量等與衛生事業發展不相適應。衛生管理人員未能得到應有的培訓,衛生管理水平不能適應衛生改革與發展的要求。
三、**期間衛生事業發展的總目標
(一)衛生事業發展總目標
2010年衛生發展的總目標是:從我區實際出發,通過深化改革,在全區建立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承受力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提高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縮小城鄉、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享有衛生服務的差距,提高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全區人民均可獲得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進一步提高我區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2010年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
1.居民主要健康指標
①城鄉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在**年基礎上增加2.5歲,達到69.71歲;
②嬰兒死亡率下降至30‰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32‰以下;
③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00/10萬以下。
2.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控制在500/10萬以下,到2010年將我區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控制在12萬人以內。
3.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90%以上。
4.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
(三)衛生事業發展指導原則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醫療衛生改革與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3.提高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以滿足城鄉居民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為重點,突出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
4.優化衛生資源配置,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建立高效、經濟的醫療服務體系。
5.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
6.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管。
四、**期間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保護人民健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認真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一)大力抓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和婦幼衛生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切實加強嚴重威脅我區居民生命健康的艾滋病、結核病、肝炎、鼠疫、霍亂以及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力爭到2010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500/10萬以下。
全面落實《艾滋病防治條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性病中長期規劃》,強化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我區的流行蔓延,全面貫徹“四免一關懷”政策。
切實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以縣為單位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達到100%,加大結核病的規則治療力度,提高病人發現率和治愈率。
2.以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為重點,以常規免疫規劃為基礎,四苗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乙肝疫苗接種率以縣為單位全程接種率達到85%以上,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達到75%以上。開展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流腦監測工作,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麻疹、乙腦等傳染病發病率進一步降低。
3.加大地方病防治。做好鼠疫、黑熱病、新疆出血熱、包蟲病、布魯菌病等疾病防治工作,降低其發病率。盡早實現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目標,積極開展地方性氟中毒監測工作,加強飲水安全監測,重點對農村改水后新水源的水氟和病情進行監測,查明地方性砷中毒分布,完成全疆病情線索調查。加大對職業病的防治力度。
4.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和監測體系,綜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廣泛開展大眾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精神衛生。積極開展社區慢性病預防保健服務,建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社區示范點,提倡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努力控制慢性病及其主要危險因素上升的勢頭。
5.加大婦幼保健工作。加強全區婦幼衛生監督網絡建設,強化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監管,規范鄉鎮衛生院產科建設。認真落實《母嬰保健法》,組織實施國內、國際合作項目,廣泛開展以住院分娩、婦女健康、科學喂養為主的健康教育,提高“兩系”管理率,強化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落實制度化建設和技術服務規范化建設,孕產婦保健覆蓋率城市達90%以上,農牧區達70%以上;農牧區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0%以上;節育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在7‰以下;降低嚴重影響婦女健康的腫瘤發病率。兒童保健覆蓋率城市達90%以上,農牧區達60%以上。降低新生兒窒息和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低出生體重發病率控制在1%以下,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降低到1/10000以下。
(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以及衛生執法監督能力
加強自治區、地(州、市)、縣(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保健組織建設,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明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定位、責任分工,加強疾控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水平,深化內部改革,提高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能力。
重點加強衛生應急能力建設,完善地、縣(市)醫療機構的應急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反恐衛生應急體系,組織協調救災、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衛生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提高醫療衛生防病保障能力。籌建一所國家級化學中毒應急救治基地,籌建自治區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及藥械儲備庫。
改革衛生監督體制,建立衛生執法監督新體系。根據權責統一的原則,建立區、地(州、市)、縣(市)三級衛生監督執法機構。積極探索綜合監督執法的模式和運行機制。改善衛生監督執法條件,加強技術手段和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衛生執法監督水平。
(三)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1.加強農牧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
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同步建設縣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縣中醫院(民族醫院)。加強村級衛生室建設,每個行政村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衛生室。保證縣、鄉、村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
2.進一步深化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
**年全部完成鄉(鎮)衛生院的人員、業務、經費等劃歸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并實現衛生院全額撥款。進一步明確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定位,堅持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基本醫療、計劃生育等服務,一般不得向醫院模式發展。改進服務模式,深入農村社區、家庭、學校提供服務。積極探索搞活衛生院的運行形式,公開招聘鄉(鎮)衛生院院長,實行院長任期目標制和全員聘任制,形成有生機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激勵制度,提高鄉(鎮)衛生院工作效率與管理水平。
3.切實加強農村衛生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素質較高、扎根基層、長期為農牧區服務的衛生人才隊伍。
盡快制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人員編制新標準,保證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
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就業制度,培養面向農牧區的本科生;繼續辦好初中畢業5年高等專科醫學教育與中專升大學的“直通車”教育。
加大推進畢業后教育與繼續教育,加強農牧區衛生技術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低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接受高一層次的學歷教育,鼓勵鄉村醫生接受學歷教育。
完善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農牧區的運行機制,堅持地級市以上醫院選派醫師支援貧困縣與邊境縣縣級醫院制度,積極推行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制度。
嚴格衛生技術人員準入制度,全區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服務人員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其他衛生技術人員要具備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到2010年全區大多數鄉村醫生要具備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
4.積極穩妥地推進建立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
鞏固、完善、提高并擴大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大試點縣(市)的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完善試點工作方案,強化人員培訓,加強交流和溝通,不斷提高試點工作水平,確保每一試點縣(市)成功運行。逐步推廣信息網絡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合作醫療管理體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完善籌資、支付和補償機制,2008年在全區推行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并于2010年實現覆蓋全區農牧區居民。
5.完善農村醫療救助機制,健全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加大農村貧困人群醫療救助力度。
6.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快改廁進度,改善農牧區居民的衛生條件。新增使用衛生廁所45.88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至54.6%,糞便無害化處理提高至55.4%。
7.2010年以縣為單位初級衛生保健合格率達到80%。
(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按照政事公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方向,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換機制、加強監管的原則,建立符合國情的醫療衛生體制,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1.按照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完善分類管理。
制定并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區域內衛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整合衛生資源,從嚴控制大型醫院建設規模,嚴格醫院高新技術和設備準入,抑制大型醫院盲目擴張,大力發展農村衛生和公共衛生事業,解決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協調問題。
根據公共衛生服務和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確定保留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其余的公立醫院可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改制改造成社會非營利性或營利性醫療機構。繼續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相關政策。明確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和財政補償機制,強化政府在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建立各級政府間規范的責任分擔與資金投入機制,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制定和完善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相關政策,保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職責的實現。創造有利于營利性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多渠道辦醫格局的形成,逐步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明確不同級別醫院的分工,大型醫院應集中力量從事危急重癥和疑難病癥的救治,形成合理分流病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應對大的疑難雜病的處理機制。
2.積極探索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深化醫療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財務管理,開展成本核算;積極試點并逐步推廣按病種付費方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規范醫療機構的執業行為,加強行風建設,促進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
改進醫療機構管理者選拔任用辦法和管理方式,制定任職業績評價標準,健全鼓勵和約束機制;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實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執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的基礎上,優勞優酬,多勞多得,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3.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力度,建立城市醫療濟困工作的新體制與機制。
有條件的地州市都應設立濟困醫院。設立濟困醫院要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當地城市困難群眾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合理規劃,制定濟困醫療服務政策和特困群體大病補助政策,保障濟困醫院的基本運行費用。
政府舉辦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承擔濟困工作。全區三級醫院各科室都必須設立扶貧病房,二級醫院集中設立扶貧病房,醫院開設的扶貧病床數應占床位總數的10%,各級醫院都要面向特殊人群開設扶貧門診。各級醫院要確定專門管理部門,建立扶貧醫療服務的各項工作制度,為特殊困難居民的就診就醫提供方便。
濟困醫院和扶貧病房要按照《自治區濟困醫院醫療服務診療項目目錄》面向特困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證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并實行減免部分醫療費用的政策。
積極鼓勵、引導、支持各類民營醫療機構針對特困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濟困醫療服務,并開展面向破產、關閉和特困企業的扶貧濟困公益活動。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
進一步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對醫療服務項目歸并和價格調整執行效果進行評估。結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醫療服務需求,科學界定基本醫療、非基本醫療和特需醫療服務內容,并核定不同的醫療服務價格。繼續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認真測算成本,按照不以營利為目的,合理補償成本的原則,從嚴核定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適當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收費標準,以合理分流病人。制訂合適的社區衛生服務價格。同時要改革醫療服務價格管理的滯后性,縮短價格調整的周期,力求更好地反映醫療成本變化和居民的承受力。
加強對藥品市場的監管,降低藥品虛高價格。繼續完善藥品和醫用耗材的采購方式,大力推行網上采購,有效擠壓藥品虛高利潤,讓利于患者。
5.加大大型醫療設備的監督管理。
貫徹落實三部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辦法》,要從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高度出發,按照控制總量、優化配置、調整布局、提高效率和保障健康的原則,科學編制并嚴格執行本地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并配合做好甲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監督管理工作。要按照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健全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前論證審批、配置后加強監管的管理體系,提高審批工作的效率與科學性,確保臨床應用質量和使用安全。
(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按照政事公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方向,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換機制、加強監管的原則,建立符合國情的醫療衛生體制,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1.按照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完善分類管理。
制定并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區域內衛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整合衛生資源,從嚴控制大型醫院建設規模,嚴格醫院高新技術和設備準入,抑制大型醫院盲目擴張,大力發展農村衛生和公共衛生事業,解決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協調問題。
根據公共衛生服務和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確定保留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其余的公立醫院可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改制改造成社會非營利性或營利性醫療機構。繼續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相關政策。明確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和財政補償機制,強化政府在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建立各級政府間規范的責任分擔與資金投入機制,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制定和完善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相關政策,保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職責的實現。創造有利于營利性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多渠道辦醫格局的形成,逐步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明確不同級別醫院的分工,大型醫院應集中力量從事危急重癥和疑難病癥的救治,形成合理分流病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應對大的疑難雜病的處理機制。
2.積極探索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深化醫療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財務管理,開展成本核算;積極試點并逐步推廣按病種付費方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規范醫療機構的執業行為,加強行風建設,促進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
改進醫療機構管理者選拔任用辦法和管理方式,制定任職業績評價標準,健全鼓勵和約束機制;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實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執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的基礎上,優勞優酬,多勞多得,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3.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力度,建立城市醫療濟困工作的新體制與機制。
有條件的地州市都應設立濟困醫院。設立濟困醫院要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當地城市困難群眾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合理規劃,制定濟困醫療服務政策和特困群體大病補助政策,保障濟困醫院的基本運行費用。
政府舉辦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承擔濟困工作。全區三級醫院各科室都必須設立扶貧病房,二級醫院集中設立扶貧病房,醫院開設的扶貧病床數應占床位總數的10%,各級醫院都要面向特殊人群開設扶貧門診。各級醫院要確定專門管理部門,建立扶貧醫療服務的各項工作制度,為特殊困難居民的就診就醫提供方便。
濟困醫院和扶貧病房要按照《自治區濟困醫院醫療服務診療項目目錄》面向特困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證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并實行減免部分醫療費用的政策。
積極鼓勵、引導、支持各類民營醫療機構針對特困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濟困醫療服務,并開展面向破產、關閉和特困企業的扶貧濟困公益活動。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
進一步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對醫療服務項目歸并和價格調整執行效果進行評估。結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醫療服務需求,科學界定基本醫療、非基本醫療和特需醫療服務內容,并核定不同的醫療服務價格。繼續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認真測算成本,按照不以營利為目的,合理補償成本的原則,從嚴核定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適當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收費標準,以合理分流病人。制訂合適的社區衛生服務價格。同時要改革醫療服務價格管理的滯后性,縮短價格調整的周期,力求更好地反映醫療成本變化和居民的承受力。
加強對藥品市場的監管,降低藥品虛高價格。繼續完善藥品和醫用耗材的采購方式,大力推行網上采購,有效擠壓藥品虛高利潤,讓利于患者。
5.加大大型醫療設備的監督管理。
貫徹落實三部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辦法》,要從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高度出發,按照控制總量、優化配置、調整布局、提高效率和保障健康的原則,科學編制并嚴格執行本地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并配合做好甲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監督管理工作。要按照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健全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前論證審批、配置后加強監管的管理體系,提高審批工作的效率與科學性,確保臨床應用質量和使用安全。
(五)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加快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新體系
1.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新型城市衛生服務網絡。
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建設和改造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縣級以上城市,按每1-3萬城區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3000-5000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調整和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將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或國有企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轉型或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有衛生資源不足的,由政府投資建設。中央對我區貧困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適當給予必要的設備和經費支持,自治區和各地財政給予相應的支持。
到2008年,全區地級城市和部分地州所在城市建成服務網絡健全、人力配置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監督管理規范、籌資渠道暢通、適應社會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到2010年,全區縣級城市和有條件的縣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
2.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
對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經費補助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救助、工作經費等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設備配備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由政府財政予以安排;社會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政府賦予的公共衛生職責,政府給予經費補助。
3.加強社區衛生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全科醫師、社區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和繼續教育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按規定招聘符合條件的衛生技術人員,并實行聘用制,對原有人員中達不到崗位要求的,應轉崗或經再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技人員的轉崗培訓,促進其向全科醫師轉化,逐步達到每萬城市居民擁有2-3名全科醫生和相應數量的社區護士。加強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技術指導和服務,鼓勵大、中型醫療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向社區流動,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
健全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標準、技術操作規范和工作制度。依法嚴格機構、從業人員和技術服務項目的準入,完善考核評價和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社會民主監督制度,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以保證醫療安全,提高服務質量。
5.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保障作用。
符合要求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對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適當降低費用自付比例,引導居民首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
(六)加強中醫民族醫藥工作,充分發揮中醫民族醫藥特色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中西醫并重”工作方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區實際的中醫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建立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適應的中醫民族醫醫療保健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中醫民族醫藥的防病治病能力;加強中醫民族醫藥的人才隊伍建設;堅持繼承與發展,加快中醫民族醫藥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增強中醫民族醫藥在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組織制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民族醫藥條例實施細則》。積極推進中醫民族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體制改革,加強中醫民族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建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區實際的中醫民族醫藥事業發展機制。
2.以中醫藥特色優勢為根本,大力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到2010年培育出10所影響力強、特色突出、技術能力強、診療效果明顯、服務質量好、管理水平高的“名院”,20個特色優勢顯著、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名科”,50名醫德醫風好、基礎理論扎實、診療經驗豐富、學術水平突出、在群眾中享有較高聲譽的“名醫”。
3.繼續加強中醫民族醫藥專業技術和管理方面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培訓、進修等多種方式,全面提高中醫民族醫藥隊伍的整體素質。到2010年,全區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縣級以上中醫民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達到50%,具有研究生學歷以上的人員達到5%。
4.加大中醫民族醫藥基礎性研究項目的投入,建立維吾爾藥材GAP基地和研究開發的技術平臺,重點抓好民族藥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制定民族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標準化帶動現代化。
5.進一步加強中醫民族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基本完善的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適應的中醫民族醫醫療保健服務網絡。加強中醫民族醫專科專病建設,鞏固提高中醫民族醫專科專病建設成果,推廣建設經驗,發揮技術指導和輻射作用。**期間,建設5個國家級重點專科,10-15個自治區級重點專科,全區大多數中醫民族醫醫院都要形成1-2個具有特色優勢和規模效益的院內重點專科,在全區初步形成專業覆蓋齊全、地區分布合理、專科優勢互補、創新能力較強、運行機制良好的中醫民族醫專科群體。
6.加強和完善中醫民族醫醫療機構的制劑室建設,力爭到2010年,全區15所中醫民族醫醫療機構制劑室達到GPP標準。
7.認真做好中醫民族醫藥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總結、提高工作,到2010年完成5-10部維吾爾醫藥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工作。
8.進一步加強新疆維吾爾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建設,到2010年學校年招生總數達到400人,本科學歷教育達到在校學生總數的40%,力爭建立1-2個碩士學位點。
9.加強農村中醫民族醫藥工作,充分發揮中醫民族醫藥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新型合作醫療、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加強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建設,加強農村中醫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開展鄉鎮衛生院中醫民族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鄉村醫生中醫民族醫專業中專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在鄉村推廣中醫民族醫適宜技術,提高中醫民族醫藥為農民健康服務的水平。
10.加快中藥、民族藥現代化、產業化進程,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民族藥新藥。
11.加快推進中醫民族醫藥國際化,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拓寬中醫民族醫藥的交流領域,努力擴大中醫民族醫藥的國際影響,力爭到2010年在國外創建1-2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民族醫醫療機構。
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衛生監督執法工作
繼續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開、綜合執法的原則,完成各級衛生監督執法機構的組建工作,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執法有力、行為規范、辦事高效的綜合執法體系。完成衛生監督統計報告和信息網絡系統建設。提高衛生監督機構裝備和技術水平,切實保障和逐步增加執法工作經費。加強衛生執法隊伍建設,建立衛生監督員準入、考核和聘用等相關制度,力爭到2010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衛生監督員自治區級達到98%以上,地(州、市)級達到95%以上,縣(市)級達到80%以上。進一步做好食品衛生監管工作,加強對餐飲衛生監督的力度,逐步實施大中專學校食堂量化分級管理,在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逐步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全部實現GMP達標。繼續做好化妝品、消毒產品、涉水產品等健康相關產品及其生產企業監管工作。全面開展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推進并做好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職業病診斷和執業健康檢查機構資格認證及管理工作。加強傳染病防治監督管理,加大對疫情報告、醫療廢棄物處置、公共場所衛生的監管。做好醫療市場和采供血的監管工作,加大對非法行醫的打擊力度,使醫療市場秩序明顯好轉,醫療行為進一步規范。加強對工業企業生產環境中粉塵、有毒氣體、有害化學物質、放射物質、噪音等有害因素的監控。
(二)加強科技創新和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實施“科教興新”、“科教興醫”、“人才強衛”戰略,整合優勢醫學科研資源,加強對重大疾病的研究,全面提高我區衛生系統科技實力、原始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人才整體素質。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區特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衛生科技創新體系,使我區衛生領域重要學科和關鍵技術的科技實力接近或達到國家同類學科先進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構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的有效防控技術體系,研制高效特異性診斷試劑、疫苗和藥物及檢測技術,使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防治技術明顯改善,各種疾病的治愈率和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積極推進自治區衛生科研機構的體制改革,實現現有衛生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強規范管理,發揮其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適應政府轉變職能和城鄉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將衛生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課題納入衛生科技研究重點領域。
加大衛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引進。積極推廣“百項科研成果及適宜醫療衛生技術”,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服務能力。
采取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短期培訓等方式,加強衛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加快疾病控制、衛生監督、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的人才培養。改善衛生隊伍的人才結構,逐步建設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符合不同層次需要的衛生人才隊伍,為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重的原則,以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培養高層人才、中青年骨干和緊缺人才為重點,促進人員培訓、培養工作。繼續加大宏觀調控措施,控制醫學教育發展規模,鞏固我區醫學教育結構調整的成果,努力實現醫學人才培養和使用相結合,使我區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規模、學科結構和教學質量更加符合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在崗培訓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建新的培訓模式,全面啟動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的在崗培訓工作,提高我區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能力;加速具備有正規學歷的農村衛生人員向助理執業醫師轉化,為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繼續做好衛生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和醫學“直通車”學歷教育,向農牧區輸送留得住、用得上的衛生技術人才。
強化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工作,加速各地衛生學校功能的轉變,建立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基地,培養和建設一支能夠承擔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任務的全科醫師隊伍。
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進一步規范管理繼續醫學教育,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擴大范圍、提高質量,全區繼續醫學教育的覆蓋率、專業學科覆蓋率和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合格率達到85%。
提高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加大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力爭建立自治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提高我區衛生領域綜合科研能力。
建立衛生管理干部培訓制度。有計劃地開展衛生管理干部的培訓工作,完成縣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在崗衛生管理干部的輪訓任務,提高我區衛生事業的管理水平。
(三)進一步明確責任,轉變職能,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
衛生事業是社會公益事業,各地要把衛生改革與發展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要努力增加衛生投入,切實解決衛生工作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為衛生改革與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衛生服務,通過制定規劃、政策指導、信息,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引導和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深化對衛生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作出科學決策,實現科學管理、依法管理。
(四)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制度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國家、自治區提出的衛生經濟政策。各地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增加衛生事業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
要優化衛生投入的方向和支出結構,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要將公共衛生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對公共衛生工作給予必要的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保障,保證公共衛生工作的落實;各地要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村衛生保障機制,切實安排好農村衛生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并將衛生院的基礎設施維修和設備更新列入政府財政預算,維持農村衛生機構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加大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投入機制。
改革并落實財政對醫療機構的補助政策,對政府舉辦的縣及縣以上公立醫療機構以定向補助為主,補助項目包括醫療機構開辦和發展建設支出,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前的離退休人員費用,臨床重點學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醫療服務虧損補貼。
六、**期間衛生事業重點投入領域與方向
根據國家《衛生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自治區**期間的衛生事業重點投入的方向為:農村衛生、社區衛生、公共衛生、衛生執法監督、重點疾病預防控制及部分自治區級和地(州、市)級重點醫療機構的建設。
(一)農村衛生
1.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依據統一的建設標準和規模,按照填平補齊改擴建為主的原則,對所剩的政府舉辦的54所縣(市)級醫院、64所縣(市)級婦幼保健機構、562所鄉鎮衛生院、33所縣(市)中醫民族醫醫院的業務用房進行改擴建,配置基本醫療設備;對全區44所縣級牧業醫院及其醫療服務站共計128個和全區8868個村衛生室進行房屋建設,并配備基本醫療設備。
2.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及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管理能力建設
加大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培訓的力度,提高衛生服務能力;強化農村衛生管理人員培訓,提高管理能力。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人員的培訓,并為管理機構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加快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城市醫師支援農村
城市醫師支援農村項目,城市三級醫院每年選派5名醫師對口支援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醫院,開展醫療服務和技術培訓。繼續在30個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試點,按國家規定給予補助。
4.農村改水改廁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示范力度,開展農村衛生廁所建設。每年計劃資助18000戶改廁示范戶。
(二)疾病預防控制
1.重點疾病預防控制項目
①艾滋病防治
②結核病防治
③鼠傳病防治
④乙肝防治
⑤重大地方病
主要用于飲水型地氟、地砷病區水氟、砷含量篩查,強化飲水安全監測,加大碘缺乏病、包蟲病、黑熱病、新疆出血熱、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治。
⑥其他重點疾病防治
主要用于人禽流感、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點呼吸道傳染病監測與防治和麻風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監管防治項目。
⑦免疫規劃工作
⑧重大慢性病的綜合防治
主要開展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綜合防治。
⑨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病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⑩對傳染病患者治療的貧困醫療救助
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
主要用于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基本配置設備和人員培訓及監督管理。
3.麻風病院、村改造建設項目
4.精神衛生防治機構建設
主要用于各地州建立精神衛生防治機構,基本裝備和人員培訓,基本建立起完善的精神衛生防治體系。
(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對3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0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進行改擴建配置設備與加強人員培訓。
(四)婦幼衛生與健康教育
主要用于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以及健康教育。
(五)醫療救治
1.化學中毒醫療救治基地建設。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信息系統建設。
3.醫療急救建設項目。72個縣級急救站的建設,配置急救車輛與設備。對部分城市醫院加強急診科建設,完善急救網絡,形成區、地、縣三級貫通的緊急救援網絡。
4.加強縣(市)醫院救治能力。
用于改善93個縣(市)醫院急診、檢驗、放射、重癥監護、手術室基本裝備,開展人員培訓。
(六)衛生執法監督
1.衛生執法監督能力建設。對一個區級,14個地州級和99個縣(市)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改擴建、改善裝備條件和培訓監督員。
2.衛生監督執法專項整治。
(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建設
(八)醫院質量管理
(九)貧困人群醫療救治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對貧困人群開展專項救治(如兒童先天性殘疾以及白內障患者等),切實解決貧困人群的就醫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