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民思想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07-17 05:43:00

導語:新時期農民思想建設的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農民思想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關乎社會和諧穩定,關乎新農村建設成敗,關乎農村小康建設全局。隨著城鄉分割的格局逐步打破,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生態的顯著改變,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的逐步提高,農民的思想狀況伴隨著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農村和諧進步顯得更加緊迫、更加重要。湖北秭歸地處長江三峽鄂西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又是三峽庫區移民大縣,還是一個新時期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近年來,秭歸貼近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抓文明,促和諧,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農民思想道德現狀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蓬勃開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結合近幾年的幾次全面的社情民意調查,思想道德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覺悟顯著提高,愛黨愛國信念堅定。*年宜昌市委宣傳部對5個縣市2900個農村家庭的調查中,58%的農民表示最信仰馬克思主義,80%的農民崇拜焦裕錄、雷鋒式的干部和公民。*年3月,秭歸縣委宣傳部對周坪鄉硯窩臺村進行了一次全員參與的問卷調查,在“您最相信的是”問題中,選擇“黨和政府”的占被調查對象的87.22%。這說明當前農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擁護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法規,尤其是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優農、惠農、扶農政策的貫徹執行,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群眾的發展熱情,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公信度。

2、誠實勤勞樸素本分,互幫互助傳承美德。在農村,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基本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熱情豁達的淳樸民風,形成了團結和睦、純樸自然的文明村風,待人友善、為人誠懇仍是農民群眾的基本性格,這些淳厚善良的傳統民風依然是農村社會的主流。在宜昌市組織的對2900個農村家庭的調查表明,85%的農民主張自己講誠信,也希望他人講誠信,54%的農民對破壞公物的不講公德行為很不好,80%的農民要求在農村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才能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有所作為。

3、市場意識逐漸增強,敢闖敢干敢為人先。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較大變化,市場經濟意識萌生,主要表現在多元化經營致富上面。幾次調查中,在“您出售農副產品的方式是”的問題中,有33%的選擇“打聽行情后,想辦法賣高價”。同時農民對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差距過大以及務工經商途徑等問題極為關注,少數農民還將土特產精心包裝后形成品牌,推向市場,或是自由聯合成立組織協會,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如今,農民群眾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賺來的錢投資做生意,如何調優產業,開辟新的致富路。

4、婚育觀念日趨理性,少生優育漸成時尚。廣大農村戀愛婚姻觀念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幾十年前的“媒約之言、父母之命”已經被“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所代替,而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完善,婚姻觀念還在繼續變化。同時生育觀念變化更加明顯,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舊觀念完全被少生優育所取代,“生男生女一個樣,少生優生最時尚”成了群眾普遍認可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計生工作圍繞獎勵、幫扶、優惠、保障,完善和落實有利于計生家庭的社會經濟政策,初步形成了以獎勵扶助、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計生“三結合”幫扶和計生困難家庭救助為重點的利益導向機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村群眾自覺執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積極性。秭歸縣每年有1000多名農村育齡夫婦主動放棄再生育指標領取《獨生子女證》,人口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

5、文化需求逐年升高,重視教育渴盼科技。“閑來無事干,圍著電視看”,成了當前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調查中,有58.54%的農民空閑時的生活方式是“看電視”。提起村里組織的集體活動,則認為“年頭到年尾,難開兩個會”。走訪調查中,農民提到頻率最高的詞是“科學致富”,在“您認為增收最大的障礙是”的問題中,51.56%的選擇“缺科技”;在“您最希望村干部”問題中,有77.56%的選擇“幫助群眾科學致富”,這些數據表明,農民群眾對科學技術的需求旺盛。農民對教育的重視也在與日俱增,36%的農民信奉“知識改變命運”,表示會千方百計讓孩子多讀書,多學知識。

6、民主法制氛圍漸濃,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隨著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推進,農民民主權利不斷擴大,依法按政策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過去逆來順受、唯命是從的普通百姓,如今也敢對村干部說“不”。農村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參加人數逐屆上升,普通群眾民主管理意識越來越高,參政議政的能力越來越強,部分農村村委會主任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可見一斑。調查中,絕大多數群眾能夠積極參加民主選舉,近半數群眾希望堅持“村務公開”,31%的群眾認為“村干部要定期聽取群眾意見”,31%的群眾在與鄰里發生糾紛時,選擇“找干部協商解決”。與此同時,農民購買農資也比較理性,不盲目,不跟風,購買時都是貨比三家,優中選優,并索要購買發票和信用卡。

就湖北省秭歸縣而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少部分農民的思想意識上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極少數農村群眾長期生活困難,不能脫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農民甘于現狀造成的。在秭歸邊遠農村,有相當一部分大齡男青年,由于各種歷史原因,耕地面積非常少,收入特別低,又無其他經濟來源,致使歲數老大不小了,婚姻問題難以解決,調查原因主要還是怕吃苦、久居窮鄉僻壤不愿走出大山、收入狀況難以改觀所致。國家惠農政策越來越多,不論是安心農業生產,還是外出從事二三產業,都有很多發展機會,關鍵是個人要克服小農意識、樹立長遠眼光和吃苦精神,不愁不能脫貧致富。秭歸縣歸州鎮原黃土坡村只有400多人,由于交通不便、土地瘠薄、收入很低,很多人生活十分困難,男人不愿出去,姑娘不愿進來,導致該村30歲以上的單身男人達40多人,占到該村總人口的10%過。同時也應該看到,一些人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得過且過,還有一些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也有一些人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沉不下心來做事,有困難有問題就找政府,解決不滿意就上訪,惟恐天下不亂,等等,都是部分農村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失時的表現;從道德意識上來講,“上為父母,下為兒女”,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繁衍生息而不敗的社會倫理道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基礎。農村經常出現兄弟之間互相推諉、借口自己困難等等原因不盡孝道的現象時有發生。*年3月問卷調查中,周坪鄉硯窩臺村的52%的群眾認為當前農村不贍養老人是最嚴重的思想道德問題。據歸州司法所*年的統計,當年該鎮不贍養老人的調解案件10起,法庭審理的類似案件4起,全鎮不贍養老人的案件共14起,不盡贍養義務的人數實際要遠遠大于這個情況,因為很多老人家丑不外揚的思維定式習慣,往往忍氣吞聲,不愿張揚,對此,村組干部體會最深……

這一系列現象追根溯源還是農民思想道德建設跟不上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像湖北省秭歸縣這種遠離大都市的邊遠山區農村能否尋找出一條讓農民思想道德意識跟上科學發展、共建和諧主旋律的路子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