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09-19 03:26:00
導語:解決“三農”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叭r”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瓶頸。“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極大地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也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在目前階段,“三農”問題是這一系統工程的瓶頸,只有在解決“三農”問題基礎上建成的和諧社會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而建設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對“三農”問題的正確認識,將直接關系到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一、和諧社會的涵義
1.和諧社會的提出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諧”一詞。比如,在談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強調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在談到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時,強調要“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在談到政治穩定時,強調要“完成改革和發展的繁重任務,必須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在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堅持和發展“十六大”提出的這一思想,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2.和諧社會的涵義
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边@為我們描繪了和諧社會的基本藍圖和必需的制度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
和諧社會的理論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發展來的??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社會即充滿活力、社會各級成員各盡所能、人民的聰明才智得到全面發揮的社會是息息相關的。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保證。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包括發展目的、發展道路、發展手段的和諧,正是以人為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其次,和諧社會是社會成員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
社會是依賴于社會成員的勞動、付出而發展的,社會也應該根據社會成員的能力和貢獻給予相應的回報。在給強者提供施展創業才能的舞臺和空間的同時,也要給弱者提供相應的生存保障和發展機會,使社會達到和衷共濟的祥和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利益群體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人們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社會才能是一個安定有序、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
第三,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促進人與自然的相融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最高表現。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因為人類本身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是適宜的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死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的衰竭。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人與自然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須堅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證。
制度經濟學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制度是關鍵。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分為法律制度保障和道德規范保障。
法律制度保障是硬制度保障,它強制性地規定社會成員遵守。只有實行法治,才能防止社會矛盾激化為對抗和沖突;只有實行法治,使社會成員的民主權利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保證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人人遵紀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法治追求的價值準則和目標是社會和諧。如果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沒有公民法治素質的提高,沒有依法辦事的落實,就不可能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建設就無從談起。
道德規范保障是軟制度保障。俗話說,和氣生財,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之間是否互相認同。認同產生公平。社會成員之間互相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就不可能有誠信友愛的人際環境。而良好和諧的人際環境只有通過道德建設來營造。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是通過他律的方式實現的,和諧社會需要他律,更需要所有社會成員通過自律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這種自律恰好是道德規范的范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需要以誠信友愛為道德基礎。
二、“三農”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瓶頸
歷史地看,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無論是質的提升還是量的擴大,從根本上均依賴于“三農”問題的突破。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很長時間內也將受制于“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1.這是由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決定的
和諧社會強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與貧富差距的縮小有很大的關系。解決“三農”問題,其實質是解決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同步、結構不協調問題。在二元社會結構中,現代化的城市二、三產業發達,城市居民生活殷實,而廣大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面貌及廣大農民的生存狀態與城市形成鮮明對比??梢哉f,只要“三農”問題存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將很難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現象也將依然存在。
2.這是由農業問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農不穩。中國是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問題直接關系到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因此也直接關系到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穩定問題。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業等其它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需要加強的基礎環節。
3.這是由農民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和農民的收入水平低下決定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問題最為突出的國家,而農民問題是我國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和諧社會是全體國民的和諧社會,農民問題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首先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1.81倍,2002年擴大到3.1倍。其次農民的經濟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長期以來,農民是農產品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主要由農民來承擔;農民是土地等生產要素非農化轉移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不能享有其應得的利益;農民工是最低工資的接受者,常常創造著城市經濟財富而不能分享其應得的利益。第三,農民的平等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完全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近來輿論較為關注的農民工工資問題只是比較突出的例子之一。
4.這是由農村的現狀決定的
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使農村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社會落后、鄉村面貌落后。經濟落后導致農村長期缺乏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的足夠投入,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進而導致農民素質差、生活單調。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貧窮是一種狀態。因此,即便是比較富裕的農民,相對而言也是貧窮的,因為享受不到必要的公共服務。其它方面例如農村建設混亂,農村環境的臟亂差等,都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極不和諧的方面。
三、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全面和諧社會
全面解決“三農”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建設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歷史性的良好機遇。解決“三農”問題既涉及到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又與我國整個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調整有關,因此應貫徹這樣幾個原則:第一,市場導向原則。按照市場導向調整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推進城鎮化建設。第二,提高科技含量原則。增加單位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農戶主體地位原則。尊重農民的意愿,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
1.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狀況是分家分戶經營,自給性生產為主、出售剩余產品為輔。這種格局缺乏專業化分工,生產效率低,競爭能力弱。由此導致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農產品賣難問題非常突出;農村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廉價流向城市和工業,農業缺乏有效的要素投入,發展后勁不足。只有在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2.加快城鎮化步伐,實現農村城鎮化
我國總體上是一個農業資源缺乏的國家。在農業人口上升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的情況下,在有限的可耕地上不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必須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農村城鎮化,即農村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農村的城鎮化要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后發優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不斷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3.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現村民自治化
村民自治是中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只有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才能維護和保障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才能改變農民在整個社會中地位低下的局面。
4.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環境生態化
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實現和諧社會、真正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在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小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優化,防止重蹈過去一些城市為盲目加快發展而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覆轍,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管理自治化以及環境生態化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系統。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將有力地促進小城鎮建設;小城鎮的發展將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既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等措施都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經濟地位;村民自治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確保農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農民的經濟、社會、政治地位將會逐步提高,“三農”問題定會有效解決,在此基礎上構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XX省XXX縣人民政府)
參考資料:
1、《十六大報告》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3、劉海波《和諧社會與“三農”問題——何為“和諧社會”》
4、匡賢明、苗樹彬《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改革形勢分析會會議綜述》
5、張元鵬《通向和諧社會之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考》
6、溫鐵軍《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農民問題》
7、王云坤《“三農”問題斷想》
8、李炳坤《“三農”問題的“五個加大”與“一個穩定”》
9、趙磊《“三農”問題的癥結究竟如何》
10、郭占恒《解決“三農”問題要有長效機制》
11、陳錫文《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
- 上一篇: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 下一篇:幼教大班語文教案-慶六一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