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模式

時間:2022-07-14 09:23: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模式

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實不是一個新命題。

現在探求的“新”,所建設的“新”,關鍵就在于資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變負擔為資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資源最大效用的利用,在發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內部能動,實現以建設小城鎮為主要模式的產業與人口一體的城市化,實現資源意義上的減負與再造的合二為一。本文試從建設模式的角度闡述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建設模式

1、資源型新農村。所謂資源型,就是在具有豐富礦產、水力、電力等資源的農村,加強能源消費管理,搞好節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長久以來,在一些具有豐富資源的農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撐了整個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表現為能源生產、利用、消費方式落后,技術水平低,設備陳舊,資源浪費嚴重。這種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費基礎之上、以粗放經營為特征的農村經濟,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對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積極發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廣節煤爐、改造鄉鎮工業鍋爐、改造磚瓦窯、開發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建設。

2、工業型新農村。所謂工業型,就是以發展鄉村工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型轉變,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農村工業化是壯大農村經濟總量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器,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支撐點。以工業經濟實力為基礎,整合農村的土地、人力等資源,實現共同發展。這是一個逐步擴大經營規模,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也是一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平衡發展的過程。主要存在于經濟發達地區,表現為城市工業文明輻射下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趨勢。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工業反哺育、城市支持為條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類工程為抓手而展開的。區域經濟地理優勢、經濟實力和財政支付能力優勢,特別是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成熟時期,使這些地區開始出現逆城市化(城市產業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農村轉移)現象,這些條件使村落經濟社會加快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分化很明顯。江蘇省全省有2000多個小集鎮,都建成了工業型的小城鎮,此經驗得到中央的肯定與推廣。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華西村,它的綜合發展,其關鍵在于發展鄉村工業,走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的道路。

3、生態型新農村。所謂生態型新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農村生態能源建設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成為關系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四位一體”沼氣應用、大中型能源環境工程建設、太陽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質能源氣化等能源生態工程,是大連市推出的建設能源生態型農村的主要模式。遵義人把近年來在全市普遍實施的沼氣池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還藥再加上大棚蔬菜以及其它一些特色農業統稱為“生態型農村經濟”,認為這種模式是一條奔小康的“綠色”通道。為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建設田園風光型的新農村,贛州市提出了“一個保留、兩個堅持、三個不”的思路,即保留農村的歷史文脈,注意傳承建筑文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莊整治和建設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提升了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

4、城鎮型新農村。所謂城鎮型新農村,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加速資本和產業轉移,加快建設城鎮型新農村,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如江西上饒創建文明村鎮,將村容鎮貌建設標準細化為“一看路二看樹,三看衛生四看住”,全市共有20個建制鎮分別被列入建設部小城鎮建設試點和江西省200個中心鎮行列。寧波市在編制的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農村城市化和城鎮型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農村經濟更發達,環境更優美,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富裕。此規劃被譽為“國內比較先進的地方性規劃”。在杭州灣南岸,有一個以建設“工貿型、花園型、現代化”小城市為目標的城鎮——慈溪市周巷鎮。改革開放以來,周巷鎮遵循“以商興鎮”、“以工強鎮”、“科教立鎮”的發展戰略,從一個普通的建制鎮一躍跨入了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鎮、寧波市經濟強鎮,并先后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項目試點鎮。

5、農莊型新農村。所謂農莊型新農村,就是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采摘、任意“點宰”、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游客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休閑娛樂旅游經濟。投資少、收益好、見效快是農莊型新農村建設最為顯著的特點。全國各地的農莊型新農村建設開發,基本上都是當地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也有效帶動了“農家樂”經濟的迅猛發展。“農家樂”作為中國農村革命與新經濟的代表,其發展形態與模式,較為集中的體現了現代經濟學中的新觀念與先進成分。它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游、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長沙瀏陽市把建設現代農莊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依托煙葉、茶葉、花卉、花炮等產業,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使農田變股田,農民變股民,建起了農民別墅,過上了“城市生活”。浙江衢州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努力打響“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品牌,初步形成了生態與經濟互動互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6、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所謂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也即城郊型新農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務城市、致富農民”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農村,它們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交通四通八達等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中國西部瓷都夾江縣鳳山村(距縣城4公里),立足主導產業,以工業反輔農業,帶動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建設城郊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后榮獲“四川省新村扶貧工作先進單位”、“樂山市鄉村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各方努力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在制定規劃和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必須正確處理中心任務和農村發展的關系,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了,才能增強自身的活力,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要繼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發展節約型農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為重點,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通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節約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歸宿。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在農業、農村挖掘潛力,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尋找出路;既要從當前出發,采取“吹糠見米”顯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2、必須正確處理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把握“三個理念”,抓好“三個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能也不應該一蹴而就。各地在制定“十一五”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時,應把新農村建設納入規劃之中,作為重要建設內容。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念教育農民。一是用現念教育農民,抓好培育造就新農民的建設。“要想富口袋,須先富腦袋”,“要想實現現代化,農民必須知識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培育造就新農民作為一項將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措施去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的內涵要求,創建學習型家庭,培育知識型農民,使6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二是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抓好優化發展新產業的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內涵就是發展壯大新產業,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農民為發展新產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這是富鄉富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和富裕農民的基礎和保證。要按照“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要求,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抓好整治營造新環境的建設。要按照“工農商建運服協調發展,山水林田路屯綜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學規劃,分步推進炊事沼氣化、熱水太陽能化、飲水自來水化、電視有線化、網絡寬帶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專管化、環境生態化。通過設施改造和建設,改善和提升農民的生產和居住條件,引導他們與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徹底決裂,樹立新風尚,營造新環境。

3、必須正確處理客觀條件和建設目標的關系,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有效推進。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處于同一階段和發展水平,財政實力也不平衡,新農村建設會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宜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注重實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運動化。新農村建設不僅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事,也是欠發達地區的事。毫無疑問,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領先,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加大力度,率先垂范;欠發達地區雖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也要從當地實際出發,盡最大努力,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贛州模式”中的許多成功做法與經驗值得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借鑒,但并不是說這個模式就能夠到處移植。由于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費和過度建設,以此來增加鄉村債務和農民負擔。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教授今天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表示,我國農業照搬歐美公司化模式已經導致非常大的損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果繼續照搬西方模式,“肯定會一地雞毛”。此觀點是否正確暫且不論,各級做農村工作的領導干部,千萬不要被這些觀點所左右,應該理性地把這些觀點做為工作的參考,而且不能像專家學者那樣再爭論這“模式”那“模式”,哪個模式都離不開客觀實際,都離不開務實的實踐探索。農村干部必須要多做“工程師”,少做“設計師”,按照中央和國家的政策和新農村規劃,去組織廣大群眾去施工,才是領導干部的本職所在。

4、必須正確處理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尊重農民意愿,確保農民受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應是建設者,更應是受益者,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何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關鍵是處理好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為此,一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社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區社會事業發展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的社會福利。三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社區民主決策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化進程,建立在農民自覺、自愿的基礎上。貴州遵義市在以“四在農家”(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載體建設新農村活動中,始終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以群眾滿意不滿意、是否得實惠為檢驗標準,只要農民愿意辦的事,就真心實意地支持農民干,創新了農村群眾工作路子。贛州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初始階段,一些農民一聽說要投入資金,又認為政府在搞政績工程。但當地政府本著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的原則,不急躁冒進,不搞強迫命令,先從看得見摸得著的“三清三改”入手,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派出大批新農村建設指導組下到鄉村免費為村莊和農戶搞規劃,然后選定示范點以典型引路,從而使農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觀望再到積極參與,最后水到渠成。因此,新農村建設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范引路。

三、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完善新農村建設模式實踐中大有可為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農村黨員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干力量。新農村目標要求的實現,最終還是要靠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來完成。因此,在建設新農村中大顯身手,是農村黨組織和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是必須樹立長期建設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不是一個短期活動,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必須樹立長期建設、扎實建設的思想。要克服等待心理。新農村建設貴在“建設”,等是等不來的。雖然它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先導、主導作用,但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攬,最終還是要靠農民自己來建設。無數實踐證明,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為新農村建設貢獻聰明才智,任何困難和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要克服急躁心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必然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指望一步實現,也不要指望跑步實現。每個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要立足實際,著眼實效,牢固樹立腳踏實地穩步推進的觀念,摒棄“工程性”、“運動式”、“躍進式”的心態,要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意愿和需要,千萬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克服攀比心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條件不同、基礎不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總會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基礎較好、經濟發達地區可能要在全國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他地方要立足自身的條件和實際,定下神來、穩下心來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自己的新農村。

二是必須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的積極作用。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韓村河等明星村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村發展快,全靠黨員帶”。這些村普遍有“三個好”:有一個好“班長”,有一個好“戰斗堡壘”,有一支好黨員隊伍。他們的經驗昭示:黨員強化責任意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新農村建設才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從現實情況看,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20字”目標要求,不是幾句空洞口號,而是飽含著具體實在的內容,“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無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都需要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不可能是農民群眾的自發行為。而直接組織領導的責任,必然是由“一線堡壘”和一線黨員來承擔。比如,要實現“生產發展”,就需要黨組織和黨員帶領群眾搞好企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多創經濟效益,并以此帶動和保障糧食生產,使各項生產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再比如,要實現“鄉風文明”,就需要黨員帶頭學雷鋒、樹新風、講奉獻,愛黨、愛國家、愛集體。在正村風、民風、家風、社會風氣等方面,當好領頭雁。在“村容整潔”方面,也需要黨組織和黨員在綠化、美化、亮化等方面多動些腦子,使自己的村莊變得樹木蔥蘢,花草相映,干凈整潔,清新宜人。在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上,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責任更重大,只有做到了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村務實行群眾自治,干部實行民主評議,才能使村民真正成為主人。

三是必須積極進行基層黨建工作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就是要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的經濟社會生活都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落后于農村改革發展客觀形勢的需要,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不高,黨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較弱等等。因此,各地黨組織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新體制、新任務的要求,在基層黨建工作的思想觀念、組織設置、隊伍建設、工作制度、領導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從而有效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水平。要打破過去以自然村建立黨組織的傳統做法,圍繞產業發展和新型經濟組織發展建立黨組織,這不僅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更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保證。通過組建黨群共富產業會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經紀人與中介組織作用,實施黨員“創業富民”工程和對無職無位黨員設崗定責,不僅使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新作用找到有效載體,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農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靈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會富、實力單薄不能富”的“三不”問題,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和進市場奔小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