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用論文
時間:2022-08-31 10:37: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所謂發展觀就是對發展的本質、發展的規律、發展的動力、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標志等問題的基本看法。發展觀作為意識形態,它的正確與否,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可以起到巨大的阻礙甚至破壞作用。
一個國家能否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取決于掌握國民經濟全局的決策者、發展觀是否科學、能否制定并切實執行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和調控措施。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凝聚了黨心民心,把我們國家引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道路。近多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排除一切干擾,集中精力發展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注目的偉大成就。
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許多人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化為增長是硬道理,使運行的調控目標和發展的戰略目標都以增長率為核心,混淆顛倒了增長和發展的關系,或只見物不見人,或脫離當地的實際情況,使騰飛的國民經濟失衡。黨的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務實戰略,可以說就是對這些錯誤傾向的糾正。但時至今日,一些人的發展觀并沒有根本轉變,對新戰略缺乏深刻的理解,心態浮躁,好大喜功,形式主義嚴重。為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并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廓清了發展觀上的迷霧,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人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其基本矛盾運動,從低級向高級轉化、演變的過程。人類社會發展作為一個經濟過程,是生產方式變化、變革的過程。在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決定的核心因素都是人。生產方式的進步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升華、和諧的結果。
人不變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不能變化。從第一塊打制石器的誕生,到寬帶網技術的應用,都是人的素質提高的產物;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都是在一定物質技術基礎上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變化的結果。人不變,生產力不會變;人不變,生產關系也不會變。人創造了工具,改變了勞動對象,反過來工具和勞動對象也改變了人;人和物關系的變化,改變了人和人的關系,反過來人和人關系的變化,也必然影響人和物關系的變化。人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化的本源和核心載體。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我們的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都是為了人,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發展而發展。發展的目的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
一個自耕農的生產是為了家庭人口的生活需要,一個企業的生產是為了它的客戶需要;一個社會的生產是為了全體人民的需要。人需要什么,人們需要什么,人類需要什么,始終是生產的目的。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經濟出了問題,肯定是生產和發展的目的出了偏差,自覺不自覺地違背了一切為了人的生產目的和發展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領導,對錦上添花的這個化那個化不計成本的大干快上,忽視把決定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社會保障、教育和就業當作發展的本體、本源和目的,給以高度重視,嚴重偏離了發展的目的。個別人甚至“以官為本”,雖然不斷高呼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號,卻像假和尚念佛一樣,為了自己升官晉爵,大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應該講這些人不僅是發展觀有問題,甚至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出了問題。我國目前幾個結構性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內需啟動困難,究其根源之一,就在于有相當一部分主宰一方的干部,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可以說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的工作越積極越努力,經濟偏離發展目的就越遠。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的是人,發展的動力也是人。
什么在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以往的回答是生產力。這個答案不錯。但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為什么能發展,其內在的原動力何在?究其根本是人的需求,是人的永遠也不可能滿足的需求。從打磨第一塊石頭到制造宇宙飛船,其原動力都是人,都是人為了了解和駕馭自然滿足自己需求的主觀努力的結果。人的消費結構的升級是無止境的,從而生產力的發展才是無止境的。每一個普通產品質量的提高都是人的需求提高的產物。上海產品的質量普遍較好,是由于上海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比較成熟,他們對產品的質量的鑒別能力和要求都比較高。如果人們僅僅滿足于田園詩般的自然經濟生活,粗茶淡飯、溫飽而已,只滿足于“躬耕壟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經濟的發展就會極其緩慢甚至停滯不前。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判斷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某一個階段的發展程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根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而是根據這個社會用什么生產方式生產。
而生產方式發展變化從動因到結果都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所以要檢驗社會生產方式是否獲得了發展,是正發展還是負發展,關鍵要看人的素質是否提高、人際關系是否升華、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人的素質沒有提高、人際關系沒有改變、人的生存環境沒有改善,不可能建立新的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也不可能獲得順利的發展。先進的生產手段是人發明創造的,是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定素質的勞動力和它結合為新的生產力,形成現實的生產能力;而一定素質的勞動力和新的一定技術水平的生產手段的結合,要求勞動者和生產者的經濟關系必須適應這種結合的需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自然的產物,人際關系的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最終也集中反映到人本身的變化上。
所以,我們只要全面系統地考察人的變化就能判斷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發展狀態。可以說,人的發展度就是社會的發展度,人的發展狀態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的標志。從生理、心理、智力和思想意識全面解剖一代成年人,就等于解剖了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目前人們判斷經濟發展水平,第一根據&’(總量;第二根據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比重;第三根據第三產業比重。其實,這些指標并不能全面準確反映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總量或人均&’(數量,不能反映這些&’(是用什么生產方式創造出來的,如何分配的。自然的恩賜、透支人的勞動壽命和對自然的破壞性掠奪性開發,都可以使&’(快速增長,甚至一場破壞性很大的洪水,損失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卻可以引起&’(的增長。某些產油國,人均&’(可以達到%萬到!萬美元,實際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有些&’(人均%"""美元左右的國家水平還要低。中國和古巴雖然人均收入水平排在低收入國家行列,而嬰兒成活率和人均預期壽命卻早已達到中等以上收入國家的水平。這就說明中國和古巴的實際發展度在某些方面大大超過&’(指標所反映的水平。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人的行為方式。公務員之家:
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低級向高級演變的過程即人的素質提高、人際關系升華、人和自然關系不斷和諧的過程。這種演變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與進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就不再是兩層皮、兩條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同步的,而不應是相互分離的兩個過程。只要牢固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摒棄了形而上學的量變發展觀,才可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
- 上一篇:WTO對中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的影響論文
- 下一篇:人大常委會新老組成人員的講話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