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8 10:4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所謂“區域經濟”,是指以地緣關系為基礎,超越行政區劃,區域內具有較強集聚性,生產、分配、流通方面緊密聯系、互相協作,資源、產業鏈、市場實現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地域性、獨立性、中間性、綜合性、開放性特點的經濟板塊形式。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于落實。當前,就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上,加強薄弱環節,加大工作力度,著力解決好突出問題。

抓好“三個轉變”,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要有四大職能,即調節經濟、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履行好這些職能,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做到依法管理不“缺位”,還權于民不“越位”,明確職責不“錯位”。政府及其部門要找準職能定位,明確職責所在,認真履行職責,做到該管的要管到位、不該管的堅決不管。聯系夷陵區政府工作實際,就事不推諉,表態不含糊,行動不遲緩,敢抓、敢管、敢碰硬。

六、嚴于律己,做遵守黨規黨紀的模范。牢記“兩個務必”,帶頭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帶頭堅持遵守黨的紀律,帶頭維護中央的權威,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監督,注重工作、生活小節,增強自律意識。

是要嚴把市場準入關和行政審批關,在搞好常規行政管理的同時,重點加強了公共資源交易市場、藥品食品市場、公共衛生和安全生產等具體管理工作,減少了政府管理缺位的空間。完成職能的轉變,政府要在自身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建設“五型”政府,全面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堅持與時俱進,建設學習型政府。建立和完善各種學習制度,切實加強理論學習,加強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應對和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的能力。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堅持在黨委領導下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開展工作。認真執行人大的各項決議、決定,主動接受其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虛心聽取人民政協、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建議,自覺接受民主監督。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政府運作程序,促進政府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加強行政執法監察工作,嚴格行政執法“四制”管理,增強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合法性和規范性。三是堅持公正公開,建設開放型政府。廣開言路,建立健全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加強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堅持執政為民,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作為從政的根本目標和人生價值的終極體現,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務效率。建立健全項目審批全程制、重大項目領導聯系制,規范和完善“四個中心”運作機制,啟動建設網上并聯審批系統,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逐步實現無障礙服務。五是堅持真抓實干,建設效能型政府。大力倡導實實在在、不尚空談、雷厲風行、高效快捷、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推進政府信用建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堅決防止克服各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及虛夸浮躁的行為。

進一步轉變政績觀,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正確的政績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和前提。科學發展觀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政績觀實踐著科學的發展觀。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全面發展的事業,領導干部創造的政績也應該是全面的政績。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就是要重實干、辦實事、求實效,各項政績應該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絕不能欠歷史的賬。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就是一定要忠實地實踐黨的宗旨。以黨的事業為重,以造福百姓為天職,把為人民服務、使人民得到實際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看成人生的最大意義。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全面、實踐、群眾的觀點,制定全面科學的干部考核政績標準,是當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新的考核標準,要能處理好顯性政績與隱性政績、個人政績與集體政績、現任政績與前任政績、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現實成效與長遠發展、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關系。通過新政績標準評價任用干部,就要對那些勤政為民、求真務實、政績突出的千部給予褒獎和重用;對那些無所作為、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的干部加以批評和懲戒;對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熱衷于跑門子、投機鉆營甚至買官鬻爵者,要堅決予以查處,從而在全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導向,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傾注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上來。

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轉變工作作風,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才能扎扎實實地去實踐科學的發展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從本地本部門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做法,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尤其要深人到實際困難多、群眾意見大、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實利。要突出工作重點,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當前特別要注重農民增收、企業改制、就業與再就業、征地拆遷、拖欠工資等問題,關注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要淡泊名利,廉潔奉獻,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創造政績。只有視個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視人民利益重于山。

著力“四個提高”,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撤縣建區后,我們緊緊圍繞“一主兩翼”的區域經濟布局,實施“三大目標”、“四大戰略”,圍繞宜昌市建設世界級城市的目標,積極應對入世和撤縣設區新形勢,主攻結構調整、項目建設和市場開拓,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加快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融入宜昌市主城區步伐,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水平三個方面與宜昌中心城區全面對接;突出村級硬化路、交通干線路、旅游路和瓶頸路四個交通建設重點,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我們始終抓住了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市化和民營化,創造了富有活力的區域經濟特色。

提高工業化水平。我區區域特色是四鄉,即水電旅游之鄉、桔都茶鄉、非金屬礦鄉、石頭之鄉。九五期間,我們大力實施“特色經濟立縣,科技教育興縣、走向市場活縣、優化結構強縣”四大發展戰略,經濟綜合實力自1995年起連續六年躋身全省十強縣市行列。主要經濟指標均比“八五”期末增長一倍以上,工業、農業和旅游服務業內部結構更加優化,初步形成了主體多元、機制靈活、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工業上形成了食品、機電、礦產、包裝、醫藥化工五大主導產業,生產能力分別達到30億元、5億元、6億元、5億元和4億元,生產能力過億元的產品達到15個。但是,與周邊縣市和沿海發達在區相比,我區工業化水平還很低。今后,我們應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以提高“三率”(項目開工率、投產率、企業達產達效率)為重點,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對夷陵區而言,要著力打好“三張牌”,打造“四張名片”,加強“五個招商。二是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加強項目及招商引資平臺建設。按照“政府引導、業主負責、統籌規劃、分區建設”的思路,逐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三是以培育市場主體為重點,壯大支柱產業。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全面完成企業改制任務。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近年來,我區通過大力搶抓三峽工程建設、對口支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機遇,農業上基本形成了東部16萬畝柑桔、西部8萬畝茶葉、全區60萬頭生豬的農業產業格局。“十一五”期間,我區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點將繼續圍繞柑橘、茶葉、生豬這三大產業,大力培植和引進加工型、營銷型、服務型龍頭,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堅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方向,提高產業基地建設水平。

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突出經營城市籌資和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兩大途徑,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要突破。創新城市經營辦法,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搞好城市非經營性資產的資本運作。

提高民營化水平。為推動全區民營化水平,近幾年來,我區舉全力招商引資、引進聯合,借外力發展,先后與全國8個省、12個市、125個單位建立了對口支援和經濟協作關系,累計落實合作項目256個,引入資金20.5億元,引進了杭州娃哈哈、xx匯源、浙江均瑤、湖北八峰、xx黑旋風、恒安藥業、長江電纜、大同水泥、xx熙可、xx嘉源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和馳名品牌,新增工業產值20多億元,凈增利稅3億元,盤活存量資產10億多元,具備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和整體形象,成為外來客商普遍看好的投資“洼地”。今后,我區要進一步認真落實民營經濟政策,要象重視招商引資工作一樣抓好民營企業發展,象支持外來引進企業一樣扶持民營企業發展,象關心國有企業一樣關注民營企業發展。

強化“五個重視”,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重視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盡快提高農民收入,是我們黨的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指導,常抓不懈。當前,必須繼續下大力推進農村的各項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大對農業支持力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長期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改革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嚴格保護耕地,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城市帶動農村,深化城市戶籍管理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對進城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督促企業依法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重視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在全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西部山區和偏遠地區,由于交通不發達,至今仍很落后,群眾生活十分貧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理應讓這些地區的人民共同分享繁榮發展的成果。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社會穩定和鞏固執政黨地位的大局出發,充分認識加快西部山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要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實措施,增加財政的轉移支付和各方面的資金投入,推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努力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作為執政黨,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著力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改革發展和結構調整都要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注重扶持中小企業。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要加大在財政金融對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努力幫助特殊困難群體就業。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現實而緊迫的任務。目前,我區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還不夠寬,大量城鎮集體、私營企業的職工以及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進城農民工和大批失地失業農民尚未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大,收繳困難,人口老齡化對養老、醫療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失業保障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廣大農村和小城鎮社會保障剛剛開始探索,大部分地區仍是空白,。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方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要按照“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目標,堅持廣泛覆蓋、適應標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相結合,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以城鎮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和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努力擴大覆蓋范圍,完善保障制度,拓寬籌資渠道,合理確定保障水平,并從地方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建設。

重視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比,還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經濟保持增長速度很快,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公共教育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文化事業體系、利益協調體系、各類災害救助體系、社會危機處理體系等各項公共管理和服務體系沒有相應地建立和發展,有的甚至很不完善和嚴重滯后。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不僅增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且在經濟繁榮的背后掩蓋著大量的社會矛盾,積累著經濟發展與國民健康、公共安全、精神危機、社會穩定和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等方面的嚴重失衡。實踐告訴我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沒有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不僅經濟發展難以持續,而且最終經濟發展也將難以搞上去。我們要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著力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公民權益保障體系、各類公共安全防護和危機救助體系,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穩定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安全保障。

當前特別要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模式,其基本特征是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就是把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的消耗發展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我們要按照“開發與節約并重,利用和保護結合”的方針,積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一是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大力節材、節能、節水、節地、節約各種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二是廣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科學規劃和建設生態工業區,盡量延長生產鏈條,對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舊物資進行回收利用,不斷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深度。三是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通過不斷改進設備、工藝、設計和改善管理,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實現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的提前預防的轉變。四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環保經驗和技術,推進環保科技創新,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可靠的物質技術保障。五是建立完善政策體系。抓緊制定輿論引導、經濟刺激、政府鼓勵、市場推進的法律法規,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考慮,分類指導,積極推進,狠抓落實。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刻認識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當前要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決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要研究治本之策,謀劃長久之計,切實把區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上,緊緊抓住和充分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