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本質和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時間:2022-06-07 08:38:00
導語:認識的本質和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主義
1、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
以工具性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在認識的發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
2、認識的本質、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認識的本質是: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其主要內容是: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2、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過程;3、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3、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過程,自始自終伴隨著信息的過程。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這種相互作用是以信息為媒介的。
在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的過程中,選擇機制起著重要作用。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也離不開建構。
4、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同時認識又是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實踐離不開認識的指導;
第二、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發展規律,它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實踐;
第三、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
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二是當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二、認識的發展過程
1、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認識過程主要是理性思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參與。
4、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
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復合是在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
5、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分內容歷年真題:
2000年多選: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于是否承認: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
C、認識起源于經驗D、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E、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
分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承認世界的可知性,堅持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源泉;唯心主義認識論有不可知論,也有承認世界的可知性的,但都堅持精神第一性,否認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所以A、C是錯誤的,B、D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的辯證發展過程,而有些唯心主義者也表達過認識過程辯證發展的思想,因此E選項是錯誤的。
所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是B、D.
2002年多選:孫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進于行”。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進D、行先知后
E、行難知易
分析: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稱為知與行的關系。通過讀題目中句子的意思,很容易得出A、C、D是符合題意的。而沒有B選項所表達的意思,E選項則是錯誤的。所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是A、C、D.
2005年單選: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說:“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看,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是:
A、認識總是滯后于實踐B、實踐是認識的先導
C、實踐高于認識D、實踐與認識是合一的
分析:實踐決定認識,并不否定認識的相對獨立性,認識在實踐中發揮著先導作用。所以選項A、B是錯誤的。而D選項認為兩者是“合一”的,混淆了兩者的原則區別,也是錯誤的。所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分析題
1.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哲學原理,聯系實際分析“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答案要點】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繼承前人又勇于創新,深刻闡明了發展的本質、內涵和基本要求,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科學發展觀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面臨的“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等,集中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發展應該是辯證的發展,辯證的發展是不斷解決矛盾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1)辯證的發展觀是對立統一的發展觀。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運動和解決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來了,往復循環,事物才向前發展,事物是以矛盾發展為動力的。科學的發展觀從本質上說,其哲學依據就是發現矛盾、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說到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和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2)辯證的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辯證的發展應當是系統的、全面的、保持內在各要素均衡的發展,也就是說,任何健康的發展,都應當是全面的發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單一突進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地兼顧到系統構成的各個要素。社會發展是全面的,必須看到它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必須系統、全面、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3)辯證的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與它事物的聯系中存在的,一事物離開與它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因此,按照辯證法,要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的發展。只有以協調、兼顧的觀點和方法處理發展的問題,才符合社會發展本身的辯證法。(4)辯證的發展觀就是可持續的發展觀。辯證法講發展,是要求連續的、保持內在發展能力的健康發展。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包括社會發展,一定要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發展應是持續的、有后勁的發展。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是說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所決定的。發展是硬道理,社會發展歸根到底首先要解決好生產力的發展。(2)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強調歷史辯證法。首先,強調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把經濟、生產力歸結為發展的唯一因素,要講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視人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又重視自然因素對社會與人發展的制約性。人是社會發展的積極的能動的主體,而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依賴于自然的發展,自然的發展制約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一定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最后,強調人是發展的目的、發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發展的手段。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社會發展不等于單純的經濟增長,它內在地包括穩定、公平、民主、價值等社會和人全面發展的諸要素。社會發展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缺一不可,社會發展是一個全面系統的過程。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觀。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科學發展觀正是建立在認識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所要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科學發展觀也正是要回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問題。人們只有尊重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按照規律去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總之,科學發展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創造性應用,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2.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哲學原理,結合實際分析“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答案要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觀點來看待人和世界及其關系,認為實踐是人與世界既對立又統一的基礎,實踐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對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過實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主體和客體就是從人的活動中去考查人與世界的關系而出現的兩個范疇。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運動深刻地表明了實踐在人和世界相互關系中的基礎地位和中介作用,也正是實踐的這種中介作用,才使人和世界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
主體是指從事著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實踐的主體是實踐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他擔負著提出實踐目的、操縱實踐工具、改造實踐客體,從而駕馭和控制實踐活動的多重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主體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實踐主體的能力結構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物質基礎;(2)主體實際掌握、運用的知識和經驗,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智力因素;(3)主體的情感和意志,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精神動力因素。主體能力結構中的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實踐主體的社會結構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四個層次,不同的主體之間也發生著相互關系。
客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實踐的客體是進入主體活動的領域同主體發生功能性關系,成為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對于實踐的客體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客體首先是一種不以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是客體自身的客觀性方面。另一方面,客體又不是與客觀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進入主體實踐活動范圍、與主體發生聯系的客觀事物才是現實的客體。哪些客觀事物能夠成為實踐的客體,不僅取決于這些客觀事物的自在本性,同時也取決于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程度和水平。所以客體同主體一樣都是歷史的范疇。客體的基本類型有自然形式的客體、社會形式的客體和精神形式的客體。
主體和客體是實踐活動的兩極,但僅僅有主體和客體還不能形成現實的實踐活動。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還有一個將二者聯結起來的中介,這就是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縱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關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要著重掌握兩點:
第一,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實質看,這種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質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是把這兩種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質性的特點,但又不能把這種相互作用的本質歸結為一般的物質性,它體現了一般物質實體相互作用所沒有的嶄新的關系,即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的關系。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這種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關系,就是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第二,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容和結果看,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主體對象化和客體非對象化的雙向運動而實現的。主體對象化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即主體客體化。客體非對象化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即客體主體化。
主體客體化造成人的活動成果的體外積累,形成了人類積累、交換、傳遞、繼承和發展自己本質力量的特殊方式——社會遺傳方式,從而使人類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成果不會因個體的消失而消失;而人通過客體主體化這種形式占有、吸收對象(包括前人的活動成果),則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人的本質力量,從而不斷提高主體能力,使主體以新的更高的水平去改造客體。因此,實踐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總是不斷地在新的基礎上進行。
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前提、互為媒介,人類就是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斷解決著現實世界的矛盾,這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內容。
3.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原理,分析“發展的過程性”。
【答案要點】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所謂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一切事物都處在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中,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都要在歷史上滅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歷史上的任何東西,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據和理由,但隨著條件的改變,又會喪失其存在的根據和理由,從而轉化為其他事物。一個事物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事物的開始,如此生生滅滅,循環不已,構成了整個物質世界永恒發展的過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在唯物辯證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這個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變的既成事物的集合體,這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
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思想,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要求我們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把一切事物都如實地看作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把它們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具體的考察,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才能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不斷地開拓前進。在今天,科學地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歷史過程、歷史階段、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對我們堅定信念,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過程性觀點看待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論依據之一,它要求“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把未來的發展作為當展的前提來對待,延伸了人們的發展眼光,把后代的權益和當代的權益融為一體去運作,從而造福無窮。)
- 上一篇:關于舉辦慶祝建黨86周年文藝匯演的通知
- 下一篇:馬哲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