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計算機的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認識計算機的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辦公應用、網絡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學生初步具有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常見問題的能力,為其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而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毫無疑問,當前的課程改革進入了反思階段。要提高計算機教學的質量,就必須做好教學反思。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我覺得計算機基礎教學要面向應用、注意實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不能照搬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內容,要簡化理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專業學習和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在三個不同階段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總結反思,使我在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學前的反思準備
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計算機教學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它主要強調學生實際上機的操作能力,但學生當中實際水平又有差異。有的學生有電腦,某些知識早已掌握,而有的學生卻對電腦了解甚少。這不像其他的公共課程,大家基本都處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們計算機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合理設計教學任務,能涉及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上課前,要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有的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中的反思策略
1、科學指導學生調整心態。在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講明計算機專業的特點,要求學生先根據實際給自己定好位,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再調整好心態,朝著目標去學習。例如:對信心不足的同學講:既然其他同學能學好它,那就說明我們這個水平是能學好的。對比較自信的同學也則是要多敲警鐘,告誡計算機知識內容豐富,就是能把word里包含所有的工具學會,也需要多下功夫。
2、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主體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材、教師為中心,把完整的教材體系,分割出條條框框抽出一個個知識點,不顧學生的實際,硬塞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是學生想要的,所以,課堂上出現了"教師上自己的課,學生睡自己的覺"這一尷尬現象。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應只是單純設計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設計自己的"教",又要考慮到學生參與的"學"。而且"教"與"學"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應該能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邊教學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必須使其具有強烈的興趣;要引發他們的強烈興趣,懂得激發其積極思考和發掘其不可忽略的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學生,若對于學習的目的性以及實用性并不太清楚,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明確目標,培養創新能力。在學習中,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激發學生潛能,能夠大膽求真和創新。
三、教學后的總結反思
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1、總結教學中的精彩場面。課堂教學凝聚著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進入"角色",往往"靈感"頓生,創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師在課后教學情感還沒有從頭腦中消退之時,應立即進行反思,思考精彩場面的主觀原因,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再創精彩場面等。
2、反思教學中的失誤之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因而教師的教學難免會出現疏漏與失誤。出現失誤后教師如果不進行反思,不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且貽誤了不少學生,給學生以思想上、思維上的誤導。因而教師在課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誤所在,以及產生失誤的原因,思考對失誤的補救措施。
篇2
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計算機信息技術是一門發展特別迅速的產業,可以說兩三個月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教材的編寫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縱觀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及其應用正朝著網絡化、多功能化、行業化方向發展。從就業市場看,計算機網絡管理員、計算機圖形圖像、計算機廣告設計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等中級計算機技術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職計算機專業教育教學應適應社會需求,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目標可確定具體的培養方向。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2.1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從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重于“教”,目的在于體現“教育應滿足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需求”,體現“順應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2建立以實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計算機課程具有操作性強、適于視頻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中職學生的計算機課,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采用以實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加強實習實訓,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實訓中強化知識,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進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已成為職教界人士的共識。
2.3建立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交互式的教學環境。首先,教師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實現模擬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計算機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的問題。其次,教學內容里用文字和語言難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學課件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既明了,又生動形象。其三,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聽、能看、能動手操作以及進行討論、交流的環境,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其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
2.4建立以網絡為教學系統的教學模式。應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虛擬教室、遠程教學、分布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作用。如,開設網上選修課,進行網上考試,等等。開設網上選修課,可擴大選修課的覆蓋面,學生不但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進行選修,且不受時間限制。由于中職生的文化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在整體上處于弱勢,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玩游戲、從網上下載學習軟件,收集各類學習網站以及學習資源,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培養了他們的信息收集、處理、吸收能力。
3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出示問題,提出任務,自主探討”的過程,體現了集體的智慧,深化了學生對問題和知識的理解,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幫助學生學會用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在知識內涵加深的同時,讓學生當堂操作,驗證或嘗試完成本課知識內容,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如在講述計算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時,將一臺計算機拆開,將主板、
CPU、內存條、顯示卡等硬件通過視頻實物演示平臺展現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學都對計算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讓他們初步了解計算機內部是由一些集成電路芯片和邏輯控制電路共同組成,打開了學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學生對計算機內部的神秘感。這時可以將一些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進行思索:這些芯片是怎樣組裝在一起而成為一臺能工作的計算機呢?各個芯片之間又將是如何工作的呢?學生思索之后,教師將這些硬件組裝在主板上,同時將CPU的作用、內存條的功能,磁盤驅動器的用途一一進行解說,最后啟動機器,當學生看到顯示器出現熟悉的英文字幕時,都會產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欲望。針對剛才組裝時的操作進行提問,讓回答較準確的學生上臺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快速掌握該知識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習慣,培養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能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主探索學習,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認識,漸漸掌握了學習的技巧和規律,就會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比較透徹的理解。
4總結
綜上所述,為保證中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完善中職畢業生專業技能培養,必須在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進行不斷調整,以滿足中職畢業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下對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斷進行反思,才能尋找出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基礎課程發展出路,更適應社會要求,真正為中職畢業生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反思[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6).
篇3
1 計算機課堂教學現狀
1.1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提升,都使得當今世界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目前,關于計算機專業方面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主要體現在信息化程度不足,計算機專業本身就依托于網絡和信息化,信息化不足限制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因此也造成了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尷尬境地。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教育現狀,積極進行改變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1.2 信息化建設成效低
當前,中等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需在信息化方面不斷加強,這首先需要相關教育部門的財政支持為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信息化技術的引進,實現計算機專業建設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但是目前而言,資金不足、信息化建設模糊使當前課堂教學只是運用簡單的多媒體設備,并不能夠實現真正的信息化課堂教學設計。這也限制了我國課堂教學信息化發展,信息化建設成效普遍偏低。
1.3 師資力量不足
要想建立計算機專業信息化教學模式,需要專業的相關技術人才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和運用等。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計算機課堂教學相融合需要較高的技術和專業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擁有先進的專業技術水平,具備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進行教學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信息化教學理念。計算機專業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課程設計以及應用方面較為欠缺,師資力量不足是限制信息化教學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
2 信息化教學模式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1 信息化教學的準備工作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建立時,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1)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要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信息化教學的設計,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課程內容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于課程效果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教學大綱進行透徹的認識和分析,將其中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確定好,并進行合理的編排,邏輯清楚,循序漸進,一目了然。
(3)信息化教學是指通過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運用信息技術、現代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教育。因此教師要根據信息化教學理念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甚至可以進行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以達到教學目的。
(4)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影響首先是在教學理念方面,教師在授課前進行全面的備課,就是將其教學理念以及價值觀念在課程中進行體現的重要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受到其引導和影響,教師要針對學生情況進行一定的情景創設,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讓學生能夠理解信息化教學模式理念,并在學習中相互促進,默契配合,使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體現其教學效果和水平。
2.2 以信息化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開展與實踐需要注重細節化處理,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以達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要求和效果。
2.2.1 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教學情景的創設能夠有效地將教學項目引入到課程講授過程中,之后進行教學項目分析,引導學生對計算機專業課程內容進行簡要的了解,并對其完成效果有一定認知。然后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授課學習。在此階段需溫故而知新,做到上下的承接和延?m,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計算機專業課程所講授的內容知識點等。教師要根據課程安排采取信息化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新知識的洗禮,提升課程效果。
2.2.2 實踐說明
情景的創設過程,其實際是為了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吸引學生注意力,計算機課程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課程研究項目的分析和研究,能夠將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應用,網絡資源可以隨時搬到課堂進行學生計算機知識學習的輔助以及延伸。
計算機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狀態合理的調整教學環節。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建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其關鍵作用,并利用其優勢輔助教學,以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將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操作等內容通過演示講解呈現給學生后,則建立了完成任務的前提和基礎,使學生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信息化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現代化等特點,其在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動態、互動性更強,使教師更加便捷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和突破,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為主,教師與學生通過信息化技術基礎,協作學習,共同進步。
2.3 信息化教學評價與課后反思
信息化教學評價是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教學評價注重結果的形式有所不同,信息化教學評價是以學生表現和學習過程為基礎。信息化教學評價在教學進行前要適當地提出教學期望目標,主動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其自我評價的意識。通過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重點是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如何得到發展和提高,而不僅僅是學到了什么。
基于對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課程進行具體的課后反思時,首先反思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是否真正起到實效,由于計算機課程本身屬于理論性、邏輯性強的學科,因此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課后反思要考慮到這一層面。其次,反思課前的備課內容是否充分,所備課內容是否會對教學效果的改善起到作用,是否很有效地借助了信息化的教學平臺等,最終目的即是使學生能夠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提升其計算機課程的綜合能力[2]。
2.4 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師資力量提升措施
(1)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問題,運用不同方式進行問題的分析、研究和解決,教師首先要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要領理解透徹,再根據學生狀況的不同進行對應的教育方法運用,通過詳細專業點評、建議,加之以一定的鼓勵,能夠使學生樹立信息的同時提升學習效果。
(2)計算機專業教師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積極與同行進行溝通交流,合理借鑒,研究不同方式方法帶來的教學效果,并在實踐教學中合理運用,發現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認識,最終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3)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存在著一定的難點,教師要積極突破創新,要以與時俱進的思想面對當前教育發展,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目前網絡時代,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生也在不斷接收新知識的過程中,因此教師尤其不能落后,以自己的專業水平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4)要積極引進計算機方面高素質人才,吸收新鮮血液,帶動傳統教育工作的開展,實現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躍進。積極建立健全的考評制度,通過對教師的考核以促進教師的全方位發展[3]。
2.5 教學資源共享和開發
信息化教?W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學要注重網絡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各個學校間的服務信息溝通合作,健全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統一規范技術標準,促使應用系統的設計以及相關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按照統一標準執行,并為兩者之間的整合創造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要積極開發建設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合理組織啟動機制,學校之間,互相協作,創新共享模式,使各個學校以及企業能夠積極進行相關資源的共享,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篇4
隨著“學習環”理論的不斷成熟,中職計算機教學開始引入該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教學實驗的方式,對中職計算機課引入學習環模式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職計算機課程學習環模式的教學概述
1.學習環模式的教學過程
結合當前學習環模式的五階段理論,學習環模式的教學過程可描述如下。一是引入階段,即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n堂上創設情境,師生互動形成問題,并提出假設。二是探究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教學情境內,對提出的問題和假設進行探究和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三是解釋階段,在學生自主探究與分析之后,將得到的結論和假設進行驗證,看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進行解釋,如果不一致則探究原因。四是交流與擴展階段,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得到的結果,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五是評價與反思階段,教師和學生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總結收獲、反思問題,并進行完善和改進。
2.中職計算機課的性質特點
中職計算機課具有較強的職業性特點,其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較為突出。中職計算機課是面向現代社會而設計的一門現代化的課程,是中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中職院校課程設計來看,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重在培養學生基礎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并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計算機的基礎性問題。
此外,中職計算機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養和信息素養,使學生在進一步的計算機深造中具備堅實的基礎。中職計算機課具有基礎性、發展性、操作性強、普受歡迎、應用面廣、受限制性等特點。
3.中職計算機課教學中應用學習環模式的可行性
中職計算機具有突出的職業性特征屬性,學習環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用是否能夠取得突出的效果,其具體實施是否具有可行性,這些問題需要理論分析和教學實驗來驗證。
首先,從理論方面來看,學習環模式是以探究學習理論為核心,并在構建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這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基礎要求,這使得學習環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具備了可行性。其次,從學生層面來看,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和特點使學習環模式具備可行性,中職學生可塑性強,課余時間較多,積極性高,無升學壓力。最后,在學科與設備方面,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實驗,這是學習環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而且當前中職院校普遍具備微機室及相應計算機軟件,為學習環模式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支持。
二、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分析與設計
1.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與原則
同其他教學模式相似,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在設計上同樣需要明確的目標和原則。在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上,要體現計算機教學的知識性和技能性,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學中還要注重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學習環模式的設計目標還應包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層面。中職計算機學習環模式設計需遵循遞進性、程序性、目的性、普遍性、學生主體性、情境性、科學性、實踐性、教育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原則。
2.學習環模式的設計和實施過程
理論上的學習環模式只是一個框架,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設計需要結合中職計算機課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進。其具體設計過程如下。
一是結合中職計算機課和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習環模式進行改進,設計“四環七步”的模式;二是課前環節進行學生分析,并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來分析學習需要,然后準備教學資料;三是問題呈現環節,在課堂上師生交流互動,分析學習內容并發現和提出問題,之后結合問題提出假設;四是問題解決環節,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假設,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并對資料和問題、假設進行分析驗證,做出判斷并以小組模式組織作出結論,然后展示結論,小組間交流結論;五是評價和反思環節,對得出的結論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反思,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過程、知識獲得、問題發現和情感態度。
三、中職計算機課學習環模式的教學實驗分析
該教學實驗樣本群體選擇筆者所在學校的2015級學生,以《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課程為教學內容,設置一實驗班和一對照班,實驗班采用學習環模式教學,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模式,實驗周期為一學年。
1.教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首先,提出教學實驗假設,假設學習環模式能夠使學生在知識掌握、學習興趣與態度、學習習慣、計算機技能、綜合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現。其次,教學實驗的考評方式為測評、訪談與問卷調查,測評材料為中職計算機應用知識試卷、中職學生對計算機課的興趣態度調查表、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表、教師評價表。
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的問題呈現采用學生探究形式,問題解決和評價反思采用教師演示和講解的方式。該階段主要涉及計算機及網絡的基礎知識,比如電子郵件的綜合運用、互聯網信息的查找方法等。第二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網絡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的意識,以及鑒別網絡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第三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局域網組建各部件的操作與設置,以及組建局域網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階段,問題的呈現依然采用學生探究的方式,教師在該環節主要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環節、教學過程和教師課后反思。其中課前環節進行學生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和環境準備等工作,教學過程分為問題呈現、問題解決、評價和反思等。
2.教學實驗數據統計
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結束之后,以調查問卷、訪談、期末測評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測評,并收集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
從學生的測評成績來看,實驗班平均分為73 53分,對照班平均分為64.27分,組間具有明顯的差異。
訪談調查數據統計顯示,實驗班學生在計算機學習興趣和態度上,超過70%的學生認為“有趣”或“非常有趣”,認為中職計算機課“重要”。而對照班中有同樣選擇的學生占比則不足50%。
相關能力測評和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在計算機基礎操作、局域網組建操作等方面較為熟練,而對照班學生則相對較差。
3.教學實驗結果分析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use and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How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n this application is also analyzed.
關鍵詞:多媒體;交互;反饋
Key words: multimedia; interaction; feedback
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同樣,多媒體技術對教學也產生積極的效應,能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這樣作以后,計算機就可以很方便地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還可以查詢、檢索。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重要作用。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件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象學習伙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技術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交互性是多媒體計算機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么,與普通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哪里?
一、 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 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三、 動態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四、 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五、 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并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六、 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
七、 針對性,使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
八、 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怎樣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呢?
一、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的教學,因此應注意與新的教育理論相結合。
(一) 注意在多媒體教學中設計真實的背景。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真實的背景資料,它反映知識在實際中運用的方法,它要求考慮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并從中進行探索,以便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在計算機教學中,往往在課堂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但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原有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同我們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并內化到自己新的認知結構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維方式。
(二) 多媒體程序要設計學生的合作過程,設計學生的反思過程,設計學生的表述過程。情景學習的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具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對于多媒體交互式教學,應該設計一些過程和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解決,以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效率。許多多媒體程序在設計時忽略了留給學生必要的反思時間,這是一個失誤。實際上學生在這一段時間內,對整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和方法,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運用知識和方法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反思,通過對比自己和老師、同學解決問題的不同點進行反思,學會思考和運用,調整原有認知結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升華。情景學習理論強調清晰表述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清晰的表述促進知識的抽象和系統化,將潛意識轉化為意識,從而納入認知結構。要注意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將學生分組,一起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辯論問題,這一切能確保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使緘默的知識變成清晰表述的知識”。
(三)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多媒體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傳統的評價學生的的方法是作業和考試,即主要是在課堂之外的,課內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勵學生。實際上評價應該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過程,即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設計相關的評價,結合學生的反思,促進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中缺點和優點的認識,從而優化認知結構。
二、 選擇適當的多媒體工具軟件(主要對于計算機軟件)。
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過程,對于多媒體軟件的要求不同,如果在程序實施過程中還需要調用其他高級資源,如Windows系統資源,進行更高效的編程,這時可以選擇更專業的Visual Basic 、Delphi甚至Visual C++來進行多媒體編程。當然這對于我們教師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技術以適應教育技術的發展。
三、多媒體教學需要注意的原則:
1、多媒體教學應注意針對性。
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內容,多媒體教學的過程,形式、內容、時間安排都應有所不同,這一點我們已形成共識。但是,有一點似乎被許多多媒體程序設計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層教學。對于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練習、考試、評價方法,這也是多媒體大有作為的一個方面,也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軟件和多媒體工具,同一軟件也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類型,包括:不同基礎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學習興趣和方法。這種思想早已提出,只是到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才有實現的可能。目前有這種教學思想的軟件還很少,有賴于我們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
2、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可以理解為傳統教學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包括計算機)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它不可能拋棄所有的傳統教學手段。因此在設計多媒體教程時,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此處主要是指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例如把幾句話的結論板書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燈片效率低,因為它節約了操作時間。在復習課的時候,多媒體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須注意中間的停頓,保證學生把要點記下來,或者,事先把需要學生做筆記的知識打印出來,課后發給每一個學生,這樣就更能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3、課外的多媒體。
篇6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基礎 有效教學
計算機基礎已成為中職學校各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中職各專業學生提升綜合運用計算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如何緊跟計算機技術發展,并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及學生專業特點來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是中職計算機基礎學科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是實現有效教學的起點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中職學生又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學生對于學習不怎么感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抱有濃厚興趣,學生就能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反之,若學生對學習內容興趣寥寥,則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上不與老師配合,啟而不發,事倍功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實現有效激發興趣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做深入細致的研讀,而且要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知識,增加一些知識“背景”,并把“背景”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益的東西,這樣知識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的一株植物,而是有著背景作映襯的一幅圖畫。如在講認識硬件中央處理器(CPU)時,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自己研發的“龍芯”;講windows XP操作系統時,介紹一下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中國紅旗Linux操作系統;講計算機病毒時可介紹一下98年給全球計算機造成重大損失并改寫計算機病毒定義的CIH病毒及作者等。通過介紹這些名人、趣事不但能使學生興趣高漲、興致盎然,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二)創設情境實現有效激發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認為:“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情境,對于學生主動探索和知識建構有重要的作用。教學時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專業的問題情境,讓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專業知識有機的結合,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比如在信息獲取一課中,結合班級舉行圣誕晚會,創設一個為圣誕晚會精衫舉行收集一些節日、音樂、圖片等資料的情境。在Excel表格格式化一課中,可從為財會專業學生創設一個模擬某公司財務人員,美化一張公司財務報表的情境。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和專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考,探尋各種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悟到計算機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意愿。
(三)巧設懸念實現有效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惑,認識就會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促使下,學生便產生興趣,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講Excel自定義序列填充時,進行師生輸入全班學生名單的比賽,教師使用自定序列的填充5秒鐘內就完成了,而學生快的也才輸入了3個學生名單,慢的一個都未能完成。為什么老師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輸入全班同學的名字呢?給學生留下疑問,從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來,認真聽老師講解自定義序列的填充操作方法。
二、有效的課堂活動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課常教學活動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如何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一)有效課堂活動必須基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
評價一堂課是否有效,學生的參與情況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學生的參與不能僅僅停留住認識的參與,還應有情感參與、心理參與、身體參與,即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呢?教師應當充分創設能讓學生全身心參與的情境,設置能讓學生全身心參與的任務。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還應精心組織,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思維火花”,并積極引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二)有效課堂活動必須基于學生的協作學習
學生的協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是有效教學的一種課堂組織方式,協作學習有利于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建立互相尊重的良好關系。小組協作學習可以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和發現的知識和技能,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這點對計算機學科教學來說尤為重要,因為計算機的操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課堂上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解各種操作方法,并且學生也不一定喜歡,但通過學生小組協作過程中的對話、討論、爭辯后形成的操作方法,比教師的講解更有效、生動,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有效教學活動必須基于有效的任務驅動
有效的教學任務除了要考慮如何完成知識的傳授,達成教學目標外,還應考慮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并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如在財會專業學生學習Excel格式化表格一課中,可以預設三個任務,任務一:格式化一張財務報表中的字體、字號、行高和列寬;任務二:格式化一份功課表在一張16K的紙上,并要求有邊框和底紋;任務三:用Excel制作一張中國象棋棋盤圖。其中任務一是結合學生專業設置的現有發展區的任務。任務二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最近發展區的任務,是讓學生明白格式化表格意義的任務,也是學生協作學習任務。任務三是結合生活,體現計算機服務生活的拓展任務。三個任務的設計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全身心的參與到教學中,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評價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教學評價不是為了把學生分出等次,而是為了檢查學生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教學的過程和態度、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間協作學習的能力等。評價方式可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根據任務要求,先由學生自評,再由同學進行評價,在學生互評的環節中,臺上臺下的學生可對存在的意見和分歧進行討論,通過交流與爭辯,加深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評價為學生提供和反饋了學習的成功與不足,著眼于學生的后續發展,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
四、有效的反思是有效教學的支撐
反思就是老師任完成課堂教學實踐后,對整個課堂教學理性的剖析與總結,是老師提高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后反思一下: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有效?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激發出來?學生參與教學了沒有?教學目標達是否達成?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有效的互動?教學過程這樣設計有什么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
教師的反思能力是有效教學的支撐,唯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理性反思,才能在反思中挖掘潛能,提升教學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內涵,真正實脫有效教學。
綜上所述,我們要根據中職學生的自身和專業特點,結合計算機基礎學科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創設情境、組織教學、積極評價、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著手,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 有效教學十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楊良群,扶長青.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8(6).
[3]李子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06(12).
篇7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網絡;活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4-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Cui Xuemin
(Weifang School of Economics,Weifang262234,China)
Abstract:Through author’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o analyze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this paper build the model of activities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Activities teaching
一、引言
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是高職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采用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并輔助以適量的實習實訓,這種教學方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改變舊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活動教學強調活動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學生發展的最佳途徑與手段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各項活動。活動教學以活動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合理的利用學習工具與學習資源,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職業能力和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符合高職教育培養日標。
二、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課堂教學與上機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一次理論課一次上機實踐課);二是多媒體演示加練習的方法;三是理論加實習與實訓。
這三種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角色錯位。在教學過程中仍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完全由教師主宰,而學生只能作為觀眾,被動的接受知識,嚴重忽視了學生認知主體的地位,沒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2)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缺少獨立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精神和動力。(3)對計算機網絡實驗的真正作用認識不足。一直以來,人們觀念中的計算機網絡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實驗課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論教學,實驗內容不夠系統,形式松散,隨意性大,結果使學生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學以致用。學生迫切希望教師以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模式來傳授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在學科教學中更自覺地推進素質教育。
三、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活動教學設計
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活動教學設計模式中,我們把整體的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過程: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
(一)活動前(學習活動的分析與設計)
活動前主要分成兩個階段:
階段一:學習活動需要分析階段;主要包含是學習目標的制定,活動要素的分析。學習活動要有一定的目標導向性,教師在教學開始前,提前進行學習活動導向性設計,即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目標、學習活動的思路及方式等進行總體性的規劃,并提出相應有效的策略和建議。活動要素分析是指對活動主體(學習者),活動客體(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的分析。
階段二:學習活動任務設計階段;主要是學習活動系列設計,本階段的設計分為學習活動任務設計,學習環境資源設計,學習活動規則的設計。活動任務的設計是學習活動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是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的選擇、收集和整合。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老師與學生應該共同遵守的必要行為規范構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規則。
(二)活動中(學習活動的實施)
在實施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將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任務方案進行實施,將設計方案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加以實現。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各種信息資源。教學的效果的好壞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設計方案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動,但基本思想保持不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觀察記錄學習者的各種反應,對學習者的反應給予及時必要的評價,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三)活動后(學習活動效果反思)
活動后不等于我們學習的結束,我們在活動后還需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匯報與展示學生學習活動成果,二是進行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的反思。學習活動成果的匯報與展示主要是匯報與展示學習者完成學習活動項目與學習活動任務的情況。一般由各個小組或個人進行演示與匯報,師生共同討論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教學活動反思是指教師依據評價原則,按照規定的評價標準和發展目標,主動對自己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教育教學工作等做出評價的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反思表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過程肯定學習中的成功之處,找出學習中的不足,為今后的學習積累經驗。
四、意義
本文構建的高職《計算機網絡》活動教學設計模式。通過研究、探索該模式的教學效果,其主要意義如下:
(一)有利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現代高職教育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發展為主”的教學理念,培養合格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為了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實現個性化教學,并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全面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智能協調發展。
篇8
教師 存在 實踐 過程多媒體計算機是指具有能捕獲、存儲并展示包括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活動影像等信息處理能力的計算機。簡稱為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21世紀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已經走進了幼兒園,它以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對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一、幼兒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存在誤區多媒體計算機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改進,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教學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計算機輔助教學目的在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解決傳統教學手段、常規媒體所無法達到的直觀演示效果。但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解較為膚淺,存在著教師片面夸大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作用,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整個活動都采用單一的計算機教學手段,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被多媒體課件所“掌控”,出現了盲從的傾向。
二、在常規教學活動中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存在困難目前,很多幼兒園多媒體計算機使用多數是在公開課觀摩、優質課評比等活動中,作為一種區別與常規教學手段的“亮點”來凸顯,成為教學活動的“點綴”,這也表示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并未真正地與幼兒園的常規教學融合在一起,而是僅作為一種設備存在著。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大部分幼兒教師計算機操作水平有限,課件制作的能力偏低,而且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失誤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受到了活動室環境、幼兒人數等客觀原因的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制作課件的積極性,也導致了無法普及使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常規教學。
三、多媒體課件的選擇和制作存在局限性和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所需要的多媒體課件幾乎沒有選擇的空間。雖然市場上、網絡上有部分針對幼兒年齡開發的軟件,但由于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沒有統一的教材,許多幼兒園都在開發適合本地區、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因此真正適合幼兒園使用的教學課件很難找到,幼兒園教學中所需的多媒體課件基本上都需要教師自己制作。在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中,計算機操作水平低的教師所制作的課件表現形式單一,只是單純地將教材內容展示在大屏幕上,無法體現多媒體的優勢;計算機操作水平高的教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就會出現為了體現自己的制作水平,而不顧教材的需求,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樣、畫面的花哨等現象,雖然表面上看能夠很好地刺激幼兒的感官,但實際上也干擾了幼兒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學習,顯得主次不分。還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不能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出現了運用新技術展示舊框架的傳統教學模式,讓人感覺“換湯不換藥”。
篇9
初中教材以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動手實踐、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以問題為重心,通過具體的任務展開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嘗試、探索的實踐過程。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后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準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新課程標準中,我們許多老師轉變了舊的觀念,樹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我們要關注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創新實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漸漸能夠理解新課程,理解課堂教學,理解師生之間的多元實踐活動,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學習并總結更多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成功案例。
我從事偏遠山區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常遇到很多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和接觸都相當的少,導致部分教學活動的開展相當的困難,因此我常結合我們山區的特點展開教學,從學生日常生活需求出發來設計課堂教學,如“認識網絡中的《信息安全》這節課,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成功的案例,老師采用引導、提問、回答等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很容易激活課堂氣氛。在講計算機病毒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
師:“大家都知道生物病毒吧?”
生:“知道!”
師:“下面我同學們來回答生物病毒有哪些特點?”
部分同學回答:“生物病毒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生物病毒破壞生理系統”,“生物病毒具有潛伏,傳播等特性”。
師:對了,現實生活中的病毒就有這些特點。在因特網中,計算機病毒也具有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等特點。
一下子同學們對計算機病毒就有了認識,然后老師再趁機引導,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它的本質是一個計算機程序,但是它以破壞計算機系統、竊取別人信息為目的,具有破壞性。經過這樣的引導,許多同學茅塞頓開,不需老師再多費口舌。
可見,此類精心的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新課改的理念,符合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同時,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有趣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無味。
示范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
示范教學法是我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向學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就能更正確、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規律等理性知識,使學生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另外,通過演示,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演示時可以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為了讓學生有充分時間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可以根據具體內容的難易度來決定是一步完成還是分步完成。雖然演示法用的時間比較短,占一堂課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效果不錯。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學如:windows、word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演示完后學生就有躍躍欲試的欲望,這時候最好馬上讓學生自己操作,使學習的內容馬上得到鞏固。比如,在演示完后,設計一個相關知識的“任務”,讓學生稍微動動手就做好。然后再深入一點,設計一個稍難點的“任務”,學生自己動手做,最后請做得比較好的學生演示給其他同學看。這樣對演示的同學有鼓舞作用,對其他的學生也有激勵作用。演示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征,大大培養了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如果學校條件較好的話,我們不妨使用一下同步教學法。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或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針對某個具體的軟件中的某一項具體的功能,有時單給學生講,面對不斷變化的界面,教師講解難,學生聽得糊涂。如果采用同步教學法,教師講解一步,操作一步,學生跟著操作一步,教師講解輕松,學生一聽就能明白。如講文件的操作,這是講Windows基礎操作中的重點兼難點之一,教師在講這個內容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操作,邊操作邊向學生講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類型等在保存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如果帶著學生反復操作,還可輕松地向學生講清楚保存與另存為的區別與聯系。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條件優越的學校來說,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非常好。
篇10
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新課標”為標準,以教材為參考,結合教學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形成“反思型”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水平才能夠不斷地提高,不斷地發展,才能跟上課改的步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師。
經過多年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我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與同行分享。
一、加強機房管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上機習慣
多媒體機房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師要對設備進行常規性的維護與保養,對軟件進行更新與保護,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還要制定機房制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機習慣,愛護機房設備,保持衛生的清潔,不惡
意刪除、修改文件。
二、研習教材,拓展知識,結合學生實際,有效組織教學
教材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依據。信息技術教師應了解教材的特點,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根據課標的要求,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并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認知規律,因材施教,合理調整教學順序。比如在講“戶聯網的連接方式”時,重點放在家庭寬帶上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培訓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素養,并不是單單學習教材上的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適時介紹國內外的信息動態,正確引導學生上網關注信息產業和發展。
三、根據學生情況,正確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基礎、興趣、態度等方面的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合理組織理論和操作教學過程,根據需要使用“任務驅動法”、“演示講解法”進行教學。
1.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可以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學習任務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在講“Word”時,把任務分成幾個不同的內容“排論文,做賀卡,編版報”等,讓學生知道學習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2.演示講解法
信息技術的教學大部分都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在教學時就可使用“教學演示軟件”。信息技術中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只通過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使用“教學演示軟件”,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比如在講“網絡的類型、拓撲結構”時,就可使用制作好的課件,讓學生理解概念。
四、打破模塊,分散學習
傳統課程受大學教學方式的影響,嚴格按照計算機的系統性、邏輯性、科學性進行教學,初級階段學習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進行解決問題模式的高級學習,似乎學生不學操作系統就不能使用計算機。現在是信息化的社會,有關信息技術的名詞、術語,已經成了人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信息技術已經成了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讓學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術就成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由于受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點的限制,教師不應一開始就向學生介紹系統的信息技術知識。
在初始階段應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讓學生去感受計算機,體驗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讓學生玩一些益智的游戲,用一些輔助學習的軟件去改變常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游戲中逐漸認識計算機,掌握鼠標的操作,并體會到計算機在學科學習方面的初步作用,對計算機的幾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桌面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就會培養起對計算機的興趣。
- 上一篇:幼兒園心理保健計劃
- 下一篇:早產兒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