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典型事跡材料
時間:2022-09-28 10:30:00
導語:農民典型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縣,一個叫**的木匠,為了“躲懶”,自己琢磨、鼓搗出一種可以在手扶拖拉機牽引下播種玉米并自動鋪膜的小機器。清明過后,**區的縣份相繼進入玉米播種期,這種1米來高、造型簡潔卻高效的“土”播種機,受到晉中的**、昔陽、榆社、左權甚至長治的武鄉等地農戶青睞。清明、谷雨前后,**縣農機局進回10臺**一家公司生產的玉米播種機,至4月22日,售出8臺。同一時期,**自制的玉米播種兼鋪膜機,售出100多臺。僅4月20日一天,就賣出24臺。
由專業人員設計、專業公司生產的“正規農機”,真正用在地頭時,為什么不如一個個體木匠的私家打造?
進入2009年,**縣農民**,已經是草坡村農機合作社的帶頭人,在一個小范圍內“小有名氣”了。“**牌”農機在田野里得到大面積使用;在農民眼里,他儼然是造福鄉間的大能人。
為了省氣力木匠造出“種玉米機”
從根子上講,**并沒有那么神圣。他研制成的玉米播種機和玉米鏟茬機,當初就是為了他自己省勁。
**今年45歲,是**縣青城鎮草坡村一個典型的農民:小時候調皮搗蛋,學習不好,念完7年級輟學回家務農,18歲跟舅舅學木匠手藝,一年多出師,他成了一個木匠。種地掙不了多少錢,做木匠則能掙不少錢。怎么能少花時間去種地,騰出空來做木匠給兩個兒子多掙點錢呢?**就想了:做一種機器,能自動播種,不就省出時間來了?
青城鎮位于**縣東端,離邢臺不遠,只是比邢臺地勢高,這里最常種的大秋作物是玉米;**就想自己弄個種玉米機。
1996年,**開始自己琢磨、制造播種機,當年做出來一臺,試了試,不能用。沒做成功的**接下來怎么辦呢?他采取了一個比較韜晦而從容的做法:把不能用的機器藏進家,不向別人聲張,白天忙該忙的事,晚上空閑時自己一個人做改進。他不著急,但也不放棄,就這樣磨。到1999年,“改進版”的播種機終于做出來了?!?9版**牌種玉茭機”放進地里試了試:能用。從此,**家就用他的這個機器種玉茭了,當然,其間也根據使用情況在逐漸改進,以使其效率更高,而且,他的機器還能自動鋪塑料薄膜。
造福眾鄉鄰5年賣出約1600臺
**家年年用這么個東西種玉米,種得快,一邊種,還一邊自動苫薄膜,這終于引起了同村和鄰村人的欣羨。20*年,草坡村村民賈占斌和新莊村民李紀民非要**給他們也做一臺!
不過**對此反應并不積極——他沒想過靠賣機器賺錢,他只想自己省點力氣來著。
但本鄉本土的人,人家還這么認可你的“發明”,**又不可能不替他們做。**想出一個既保險又不得罪人的辦法:**沒錢,也沒工夫專門做機器。誰要買,誰就先出250塊錢用來買料,然后**替他做。做成了,能用,算買家的,500塊錢賣給他。如果不能用,算**的,250塊退給人。
**告訴記者,前兩三年許多人來買機器,他都是這么做的,但沒有一次做出來不能用?!昂昧怂隳愕?不好算我的”的制造承諾讓他的信譽度大增;到2007年,來買的人越來越多,他已經不可能再走他堅守的“業余”制造的路了。他只有雇上七八個人,成批量地購進材料,集中某段時間大量地做,才能完成“訂單”。這時的“趙木匠”,再做專業農民兼木匠已經很難。自然而然的發明,自然而然的勞動分工,讓他必須成為一個為更多農民造福的機械工人。
自20*年至今5年時間,**已賣出約1600臺玉米播種機,購買者遍及晉中東六縣,尤以**、昔陽為最。每賣一臺,**都在小本本上記下買主名字和應付款項,付清錢后,在名字中間畫一個道道。記者看到,在**臥室的五六個本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道道!
今年春天,**地區進入玉米播種期后,該縣的播種機市場呈現出顯著的單極化格局:傳統的專業賣農機的“公家攤子”縣農機局所占份額極小:其所售**某公司“農哈哈”玉米播種機僅售出8臺;而草坡村木匠**做的玉米播種機,市場占有趨向極大化:已賣出100多臺。從**縣城向東,特別是松煙鎮以東的農田里,大量正在作業的播種機都出自**之手??粗愤叞谆ɑǖ母材び衩椎?**告訴記者,這些地中,除過那極少數的地膜露出部分顯得較窄的外,凡是那較寬的,都是他的機器種出來的!他還能數出每個村子現在共有幾臺他做的機器。
在新寸村,王嬋鎖夫婦正在使用**做的機器種玉米。王嬋鎖說,用**做的這個機器種玉米,壟距寬窄、鏵犁深淺好操控,下籽勻,出苗齊。尤其便利的是鋪膜功能。用他這個簡單裝置,一邊播種一邊就把膜蓋上了,人工再壓上幾鍬土即可。而以前人工鋪地膜,種下玉米后還得好幾人再折騰好幾天。
平均來說,使用這種播種機種玉米,比起原來人工撒種、人工覆膜,效率提高四五倍。原來一個地方的玉米播種期要持續十幾二十天,現在幾天工夫就都種完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工被節省出來。
專業廠家的農機為何賣不過“木匠造”
**的播種機隨處可見,而來自一些專業廠家的“正規農機”,記者在七八十公里的道路旁邊田地里卻只見到兩三臺。
買“正規農機”有國家補貼,買**的東西沒補貼。為什么農民還都買趙式機器?廠家出的播種機哪點兒比不上**的?
農民們說,正規廠家的玉米播種機,一個是貴,即使補貼了也仍然貴,比**的機器貴三四倍;第二個,最主要的是這種看上去很漂亮的機器,基本上不適用,不實用。
**非常得意地告訴記者,由于他做的機器是完全依照當地農村實際需要來做的,“從公家買的機器”在適應性上根本就無法和他的機器相比!他舉了幾個實例:
現在廠家出的播種機,基本都是要用四輪拖拉機帶的,這就是個大缺陷:**區土地形狀不規整,凈是“圪勞勞”、“仄愣坡”或馬鞍型、凸字型的地形,四輪車掛上播種機,通長就達4米,在這些地形上,它要么跑不到,要么就是被架起來,都會導致種不上,種不上就得人工補,很麻煩。四輪車的重量重,比手扶拖拉機重得多。它把土都軋死了,很難出苗。**做機器時早就考慮了這一點,他只選擇兩個輪子的手扶拖拉機作動力,重量輕,跑得靈,溝溝坎坎都能到,還因價格低補貼高而用戶廣泛,哪一點都占了優勢。
現在市場上的正規播種機,動起來速度都比較快,好像效益提高了,其實正好相反。農家出身的**很清楚老農們講的一個道理:穩種穩種才能出齊苗。**要求手扶拖拉機以慢三擋、慢二擋的速度來帶動玉米播種機,每小時僅播種1.5畝左右,但這種速度下籽勻,不會漏播,出苗率極高,效果反而比跑得快的機器好。
此外,**還觀察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在農村,機器不怕簡陋,真正操作起來,是越簡單、越直觀越好。因為這樣,出了故障農民才能看到是哪里的問題。越是把機器密封起來,壞了越麻煩。**的播種機,裝種子的軸和軸上做的孔,下種子的“咽喉”部位等都是暴露著的,用的人能看見玉米籽一顆一顆地種下去,心里充滿了踏實感。
**還很細心地把他的機器主要部件基本都做成易拆分、易替換的。他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見過某廠家產的一款農機,在鋼軸上弄個槽,把軸承鑲死在里面,一盤小軸承壞了,整個機子都報廢。他認為農民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他要盡量延長哪怕是一個簡易農機的使用壽命。讓他高興的是,就是20*年最早賣給本村的那臺種玉米機,到現在也還在用著,沒有壞!而他專門為顆粒大小不同的玉米種子、不同播種株距而設計制作的不同的下籽空心軸,則被有各種需求的人陸續買去,和原機器上的空心軸隨意調換。**又增加了不少收入。
**的玉米播種機賣860元每臺,而今年**農機局進的一款玉米播種機,刨除國家補貼30%,還要賣到2400元。農民們會怎么選擇就很明顯了。
農民認可不行需要證書來檢驗真理?
現在的政策好,農民購買農機國家都有補貼。但**造的農機盡管很受歡迎,卻享受不到任何補貼。他到縣里的科技和農機管理部門都打問了,人家告訴他,要補貼,得有專家認證的“證書”。而請專家來出“證書”,需要錢。
**的農機在晉中東部縣份賣得“嘩嘩”的,在成千上萬畝農田里使用了四五年了,**為此頗感自豪;但自從他去年冬天打聽到證書和補貼的關系后,他才有點明白:在這里,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證書才是。農民說怎么怎么好都不管用。
今年1月份,**從**縣農機局領到1萬塊錢。這筆錢是省財政通過省農機局撥下來的,屬于農業機械科技發明資助款。但**拿到的并不是資助款的全部,**農機局還留下兩萬多。
5月4日上午,**縣農機局局長趙瑞斌告訴記者,留下的兩萬多,是“預備專家們來評審時用”。**發明種玉米機的材料,省農機局專家已經看過。他們認為這個發明實用性很強,但科技含量不高。要最終拿到“證書”,還得經過國家農業部批準,**農機局正在努力,爭取為**辦成這個事情。
-
- 上一篇:女紀委書記的個人先進事跡
- 下一篇:農機老站長個人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