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老站長個人事跡材料
時間:2022-09-28 10:31:00
導語:農機老站長個人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再苦、再累,也值!
**同志,男,朝鮮族,1952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1973年參加工作。1985年—2005年任**鎮農機站站長。該同志從一名普通拖拉機駕駛員到農機站站長,這一干就是20多個春秋。2005年鄉鎮機構改革時,**同志考慮到自己年歲已高,主動提出從站長職務上退下來,以培養年輕人擔任站長職務,但此后農民群眾仍熱情地稱其為“李站長”。他本人先后獲得“**省水田深耕作業先進工作者”、“全省農機化先進工作者”、“**州農機工作先進個人”、“全州‘平安大道’活動先進個人”、“全縣農機化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并連續多年被縣鄉兩級評為先進個人、優秀黨員等。可以說,**同志是我們農機系統在開展“雙爭”活動和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代表。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都做好事可就不容易了。**同志就是常年如一日地心里裝著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20多年來,他在農機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贏得了農民群眾的高度贊許,譜寫了一曲新時期基層共產黨員的感人篇章。
**同志是**鎮農機發展的領航人
**同志上任時,**鎮的農機化水平還比較低,原因是農民擔心花幾萬元買一臺機械,一年只忙一個多月,很難說賺多少錢,風險太大。對此,**同志也是很有顧慮。恰逢購置農機具國家給予補貼,購買一臺聯合收割機補貼30%左右。有了這樣好的優惠待遇,**同志頓時吃了“定心丸”。在多次考察農機市場的基礎上,為了摸清全鎮農機發展、分布、總量等情況,他挨村挨戶走訪調查,深入到種植農戶家中作思想政治工作,詳細講解農機化作業的好處。經過他的耐心說服,廣大農民深受感動,愿意出資購置農機具。幾年下來,**為了**鎮村屯實行機械化作業,常年在外奔波,落下了胃痛、關節炎的毛病。這期間,縣農機管理總站曾調他到局農機監理站工作,但是**同志在縣農機監理站工作不到一年,又回到了自己深深熱愛的鄉鎮農機推廣事業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動下,**鎮農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鎮現已發展拖拉機421臺,機動插秧機34臺,背負式割曬機27臺,聯合收割機5臺,割曬機24臺。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已達80%以上,高出我縣平均水平的50%以上,是我縣農機化水平最高的一個鄉鎮。
**同志是**鎮農機人心目中的貼心人
在**鎮一提起農機站**站長,廣大干部群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交口稱贊老李“這個人做事實在,肯為咱老百姓辦實事,是咱們的貼心人!”。
**同志為了讓這些機器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平時苦練基本功,全面掌握各類機器的維修保養技術。對群眾在農機具維修、使用、養護方面需要指導和幫助的,從未說一個“不”字,真正地做到了有求必應。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農機手們,每逢空閑,他還帶上一臺專門的維修箱,駕駛摩托車,穿梭于方圓百里的農田。在**鎮內的任何地方,只要農機業主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你只需撥打“133xxxxxxxx”,沒過幾分鐘,你就會聽到“突-突-突”的摩托車聲,就能見到背著多功能工具箱而來的李站長。為此,當地農民群眾稱**的電話是“農機110”。
**鎮有不少的老式收割機,維修保養任務十分繁重,**同志常常維修到半夜。有時剛躺下,又被熱線電話催走。記得有一年5月份的一天凌晨,鏡城村村民孫玉林因缺乏機器用油常識,造成油路堵塞。當時天剛蒙蒙亮,**接到求助電話后,立即“出警”,趕往離家七里外的現場,光著腳丫維修了一個多小時。機器是修好了,可他的雙腳卻因長時間被冷水浸泡,凍得又紫又僵。他渾然不顧用蘸滿油污的雙手接過群眾送來的熱茶,摯樸地道一聲感謝,臉上露出的卻是勝利的笑容。還記得那是一個金秋十月的一個清晨,**村姓段的村民家稻麥聯合收割機在稻田里“罷工”了,又是農機“110”請到了**,不到一會兒功夫,那笨重的機器開始正常工作了。此時,有人看到地上斑斑血跡,這才發現老李右腳被一個拇指長的釘子狠狠地扎了進去。對此,村民非常過意不去,趕緊爭先送來毛巾、熱開水和藥品。他愛人得知此事后,心疼地埋怨道:“你老是這樣,不要命了……”。由于長期的勞累和飽受的風寒,**同志的膝關節腫得很嚴重,走一步都鉆心地疼,但是他為了不誤農時,還是肩挑工具箱,一瘸一拐,巡回田間,看到他的人都十分感動,深情地對李站長說:“瞅你這模樣,哪像個站長啊!”是的,他從來不擺“官樣”,也從來不打“官腔”,對待農民群眾勝過自己的親屬,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實干精神。
**鎮茶條村的農機大戶趙戰華由衷地說:“我們這些農機手的家,老李閉上眼都能摸到家門,老李來我們這兒,別說一分錢不收,一天跑幾十公里的油錢都是他自己掏。我們家機器壞了,他給修,零件缺了,他又跑腿給我們買。自從使用聯合收割機,可一次性完成割地、打捆、起碼、拉地、打場五個環節的工作,大米能提前1個月上市,每公頃多收入500-700元。再加上我跨區作業,每公頃收入1100元,按一天1.5公頃計算,兩年就回本了……”。
**同志是**鎮農民致富的引路人
正因為**同志的樸實、親民、肯干的品質,**鎮黨委、政府先后下派他任**村、**村包村干部和**村黨支部書記。掐指算來,已有整整19個年頭了。自打當“村官”以來,**時常走田間進地頭,入東鄰出西坊,隨時了解群眾疾苦,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他心里,群眾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
在他的帶領下,籌資1.5萬元完成了**新屯自來水新建工程;投資3萬元,清溝、清渠6000米;協調民政局、殘聯為**村6戶殘疾人實施了危房改造;依托**長白山宇農公司,發展生態水稻12公頃……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為農民辦的實事、好事,深深地感動了村民,堅定了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村里其他的黨員干部也自豪地說:“跟著李書記干,我們當干部的臉上也有光。”如今的**鎮**村,人心凝聚了,村容村貌亮堂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整個村莊充溢著和諧與健康的氣息。
**同志在多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常說這樣一句話:“我所做的其實沒有什么,不過是做了一點兒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罷了。我最大的目的和心愿就是能把鄉親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盡快實現機械化,自己再苦、再累,也值!”
- 上一篇:農民典型事跡材料
- 下一篇:農村共聯模式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