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具象思維”實踐
時間:2022-07-08 09:42:36
導語: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具象思維”實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圍繞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從涵泳語文教學的角度,運用與語文課堂教學有關聯(lián)的實物、圖片、情境等教學手段,讓空泛抽象的語言文字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實踐感知、思維水平等方面建立起感性的紐帶,促使低年級學生在字詞句段和整篇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實現(xiàn)從依靠“直觀動作”“具體形象”的“具象思維”到概念化、文本化的“抽象思維”的順利過渡,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涵泳語文;低年級學生;“具象思維”
從形象思維衍生出的“具象思維”,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理解為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學習點時,能用聯(lián)想到的具體事物達成學習目的,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思維方式與“抽象思維”既相對獨立,又同時存在,是個體對其意識中的物象資料進行有目的加工的操作活動。根據(jù)學生思維的特質和思維發(fā)展的階段順序,本文充分運用涵泳語文的教學手段,引導低年級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思維空間里,以實物、圖像、情境等方式,對客觀存在的物象資料與文本內容產(chǎn)生聯(lián)系,從而尋找到學生思維力的多元連接點,實現(xiàn)從“直觀動作”“具體形象”的“具象思維”到概念化、文本化的“抽象思維”的順利過渡,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選用“實物”,形成散點型“具象思維”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教師以實物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文本涵泳,開展思維活動,能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看到的、觀察到的、聯(lián)想到的具體事物中找到思維發(fā)展的著力點,幫助他們弄懂詞句、理解內容,進而獲得啟發(fā)。
(一)借助實物動態(tài),建立詞句涵泳關聯(lián)
從語文教材的不同內容中尋找實物與文本的關系,能促進低年級學生“具象思維”的發(fā)展。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寫景類課文《日月潭》時,學生對臺灣日月潭的風光十分好奇,于是教師通過設計視頻連線題的方式,讓學生先有身臨其境的實際感受,再根據(jù)視頻內容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語,建立詞句之間的涵泳關聯(lián)。在有了現(xiàn)實景觀聲、光、影的具體感知后,學生不但理解了“蒙蒙細雨”“群山環(huán)繞”“湖水碧綠”等詞語的意思,還對日月潭“風光秀麗”的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又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課中,由于學生無法正確區(qū)分“挑起”“穿著”“戴著”這三個動詞,教師便可借助實物進行現(xiàn)場的動態(tài)演示。這時,教師還可再深入一步展開涵泳:(1)抓住“挑”字細細品味,在演示時引導學生將它與“背、扛、拿、運”等詞語進行比較,結合井岡山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革命戰(zhàn)斗情況,反復琢磨,感悟“挑”字的精準;(2)引發(fā)學生找到課文中與這三個詞語有關的句子,圍繞“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這句話展開品讀,通過“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等詞語,體會朱德同志跟戰(zhàn)士們一起挑糧時同甘共苦的品質。
(二)通過實物類比,進行文本涵泳訓練
教師要引導低年級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學會整體感知,通過實物類比找出事物的特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提高思辨能力。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一課屬于類比性啟智課文,對思維訓練的要求很高,而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尚顯不足。教師可以自制教具或使用多媒體課件等形象化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在類比演示中更好地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隨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動手畫出官員和曹沖各自提出的稱象辦法,在實物演示和圖像對比中,感受到曹沖稱象方法的巧妙。同時,教師還可以再進一步展開涵泳:曹沖稱象的辦法還有可以改進之處嗎?引發(fā)學生借助自己畫出的圖片討論:現(xiàn)有的辦法雖然比大臣們的巧妙,但是也有問題,如讓士兵們把一堆大石頭搬到船上,然后再把這堆石頭搬回來,最后再逐個稱重,在這個過程中石頭被來回搬了三次,其實是增加了一定的勞動量的。尋找到問題的關鍵后,教師啟發(fā)學生在圖片上直接進行了改進,最終得出真正聰明的辦法是讓士兵代替石頭,人是會動的,而石頭不會動,只需要統(tǒng)計士兵的體重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了。這個過程中,既有曹沖和官員辦法的類比,又有曹沖辦法前后改進的比較。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推進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實物操作的具象化演示,使學生對于抽象的文字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他們對于成段文字、整篇課文的理解難度。但這些思維的形成,主要是受教師的牽引。學生自主意識尚顯不足,常常呈現(xiàn)出單一的散點型思維,不能體現(xiàn)出思維的序列性關聯(lián)。
二、巧用“圖像”,生成條線型“具象思維”
從橫向來看,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并不只是簡單圖像的累積,它們是文本內容的補充說明,是故事場景的生動再現(xiàn)。可愛俏皮的卡通形象、意境悠遠的山水書畫、色彩鮮艷的明暗對比等,都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縱向發(fā)展來看,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又常常與課后練習緊密相連,隨著年級的上升,其內容體現(xiàn)出層級性特點。教師只要稍加運用,就能幫助學生促進思維的條線發(fā)展。
(一)引導以圖釋義,展開詞句物象涵泳
在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童話故事類文本《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等課文插圖中,小動物的特點鮮明,大象扇子似的大耳朵、長頸鹿比大樹還要高的長脖子、有42只腳的蜈蚣等形象,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涵泳語文課堂中,教師緊扣動物特征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結合文本插圖,引導學生抓關鍵字詞,找特點、說特點、畫特點,對這些動物與眾不同之處展開物象深化,能讓學生準確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本故事。又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中,文中出現(xiàn)了泥塘前后變化的兩幅插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圖上青蛙的表情變化,具體感知青蛙住的爛泥塘之前是什么樣子的,在聽到小動物的建議后,泥塘又有了什么新變化。隨后,圍繞青蛙最后一次的吆喝,對于“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小鳥在樹上唱歌”“在水里盡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等詞語進行物象化的聯(lián)想,在圖意共通后,學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青蛙不肯繼續(xù)賣泥塘的原因。
(二)關注圖文練習,厘清文本涵泳層次
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摻雜了圖文相容的元素,由“扶”到“放”逐層升級,使思維節(jié)點之間彼此關聯(lián)、互相連接,最終讓所學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如一條線一般串聯(lián)起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一課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結合插圖,說說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這是借助插圖,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講述故事內容的開始。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課后練習則提出“按順序連連下面的圖片,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就需要學生在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對故事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做出準確判斷,再聯(lián)系插圖,展開復述。和一年級相比,這一課的練習對于思維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它同時也離不開前面思維練習的鋪墊,兩者之間關聯(lián)性極強。對于這類練習,是可采用先分段認知、再整體感受的涵泳語文教學方式,將復雜的故事分解為塊狀的片段,在讀懂每幅圖的意思后,厘清文脈,讀懂全文,增強低年級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利用圖片,對文本內容進行涵泳式的滲透和加工,能促進低年級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能力的形成。同時,教師巧妙地利用低年級語文教材圖、文、練三者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思維能力的層級訓練,也有助于學生條線型思維的生成。
三、善用“情境”,促成結構型“具象思維”
在低年級涵泳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帶入的沉浸式教學,能讓學生產(chǎn)生認知與情感上的共識,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情境再現(xiàn)、角色扮演的情境體驗、人文故事的情境營造等形式,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與生活相連、與人物相通,引導學生以具體情境為媒介,沉浸于語言文字之中細品慢咽,進行文本的再思考。
(一)搭建生活場景,創(chuàng)設詞句涵泳情境
把生活場景搬入課堂,實現(xiàn)具體情景的再現(xiàn),是幫助低年級學生在字詞句理解的難關上實行“減壓”的一條良策。它能讓學生融入其中,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于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加強知識的記憶等方面都是很有好處的。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神州謠》《中國美食》這三篇課文,同屬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圍繞“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字學詞,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其識字內容雖然貼合學生生活實際,但是,對于一些關鍵詞語的理解,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些難度的。教師可適時營造生活場的語文學習氛圍,讓生活與文本產(chǎn)生直接聯(lián)系。如課前,教師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尋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真實材料,通過提前欣賞一張喜歡的生活照片、品嘗一道家鄉(xiāng)美食、參加一次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等形式,把活動中累積的直觀印象帶入語文學習的課堂,找到學習的共情點。教師也可契合教學的時間,在班級內提前布置生活場景;或邀請地方烹飪大師拍攝美食制作的視頻,進行聲情并茂的介紹;或展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稱的猜謎游戲,感受節(jié)日特點等。生活情境的搭建,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理解了詞義,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二)融入角色體驗,體會文本涵泳思維
教師要把文本中的角色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勾連,使學生形成角色代入,通過角色體驗來領悟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建構意義。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一分鐘》一課,全文按時間順序依次講述了小男孩元元遲到的原因。教師可在學生厘清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后,展開逆向思維的訓練,從“遲到一分鐘”轉換為“早到一分鐘”,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轉換:“要是早一分鐘,要是能趕上綠燈,要是能及時通過路口,要是能趕上公共汽車”教師引導學生在品味文本中體驗角色所處的環(huán)境及背景,通過正反兩種思維,用角色的心靈揣摩情境,用角色的言行再現(xiàn)形象,引領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實現(xiàn)和教師、文本的有效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xiàn)出更立體、多元的發(fā)展態(tài)勢,促進學生結構思維的形成。“具象思維”是學生思維發(fā)展初級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高級形態(tài)發(fā)展的基石。如何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把那些看似簡單的圖片、讀起來幼稚的語言等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相聯(lián)系,尋找到在空泛抽象的語言文字與具體顯性物象之間的紐帶,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仍需不斷思考。
作者:王卉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東關小學
- 上一篇:能源管理新思路分析
- 下一篇:兒童立場的道德和法治專冊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