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文紀錄片制作對比分析
時間:2022-06-17 09:51:56
導語:中西方人文紀錄片制作對比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紀錄片作為電影、電視藝術門類中的重要類型,不僅記錄著真實的社會,也傳播著文化和思想。人文紀錄片作為紀錄片中最受關注的類型之一,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在了解雙方制作特點的前提下,尋找西方人文紀錄片可供我國借鑒的優秀之處,從而促進我國人文紀錄片的發展,使人文紀錄片更好發揮其文化傳播及國際形象塑造作用。
【關鍵詞】人文紀錄片;制作;文化傳播
一、概念闡釋及發展歷程
(一)人文紀錄片概念
人文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基礎,用藝術手法對基礎素材進行加工的電影及電視藝術形式。人文紀錄片的類型細分極廣,按照被廣泛認同的分類方式進行概括,主要分為人文地理類、人文歷史類和人文社會類。
(二)中西人文紀錄片發展歷程
西方紀錄片制作起步較早,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無聲片,在早期,人們并沒有對其類型進行明確區分,在20世紀30至50年代,西方紀錄片進入以格里爾遜學派為主的“解說與畫面”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在于重視紀錄片的藝術性創造。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真實電影占據上風,紀錄片強調對拍攝對象的真實還原。20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了訪談式紀錄片,這種紀錄片通過創作者與被攝對象的交流向觀眾闡釋事件的全過程。在20世紀80到90年代,紀錄片創作者的身影開始多次出現在鏡頭中,這種以創作者為主線的形式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與故事性,但也為紀錄片增添了一定的個人主觀性。我國紀錄片制作起步較晚,發展較為曲折。整體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國內人文紀錄片創作尚不成熟,我國出現了許多由國內人士邀請國外導演進行拍攝的人文紀錄片。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紀錄片由于受到前蘇聯的極大影響,呈現出主題單一、為政治服務的現象,缺乏一定的藝術性。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紀錄片開始有了一定的突破。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紀錄片迎來了極大的發展機會。隨著2010年《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中國人文紀錄片的內容開始不斷豐富,整體上呈現出非常強烈的人文情懷與社會責任。
二、中西紀錄片差異的文化根源
“文化差異是歷史和文化差異積淀的結果,往往比意識形態和政權體制的差異更為深刻?!盵1]中西人文紀錄片差異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在時間積累下的文化積淀不同,通過對中西文化的對比,能夠更好理解中西人文紀錄片的不同之處。
(一)天人合一與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
長久以來,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哲學思想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極為重要的一點。中國文化強調尊重自然,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時地利人和”。西方文化則認為自然應當為人所用,這一思想從古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分為二、人與自然相對立等觀點中可以看出,反映在藝術作品中則更加明顯。
(二)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
隨著哲學思想的發展,長期積累的歷史文化逐漸形成,滲透進各地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推崇怎樣的思想,人們就會做出怎樣的行為,這導致中西方群體性與個人性價值取向不同。中國群體性價值取向的背后是一種謙遜、合作的集體主義,是一種既能隨遇而安又能不斷進取的精神。而西方的個人主義更在意個人利益,強調個性的解放,有很強的競爭意識。
(三)情感性與邏輯性的表達方式
在文化影響下,價值觀念會深刻表現在民族性格中。西方思維最重視邏輯性,他們擅長用直白的語言來傳達思想,而較少通過環境進行意義表現。而在中國,人們更重視整體,重視環境氛圍的營造,在表達中人們往往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內涵,注重“意象”的建構。
(四)紀錄片內容的傳遞
我國人文紀錄片在對內宣傳方面做得比較成功,其教育功能發揮得極為出色,但在對外傳播方面還存在不足。西方的人文紀錄片在涉及歷史、社會內容時,也同樣體現出其意識形態特點,其優點在于對熱點問題的追蹤更為迅速,且直戳痛點式的表現方式更能引發人們的興趣,但同時,西方的人文紀錄片也會因此出現自我封閉式的剖析,導致觀眾形成誤解。
(一)大角度文化選題與小切口熱點選題
近年來,我國各網絡平臺的人文紀錄片持續增長,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平臺紀錄片IP,各衛視也推出了許多主旋律紀錄片,總體來說,美食、疫情、文化依舊是主要題材,但也不乏國貨、電商等主題內容。2021年,我國人文紀錄片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也出現了一些合作制作的作品,如嗶哩嗶哩與BBC合作攝制的《舞臺上的中國》,騰訊與歡娛影視合作拍攝的《鳳凰》,除此之外,關注創業問題的《燃點》,圍繞養老問題的《養老院里的零零后》,以及關注女性、兒童等問題的紀錄片也不斷出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文紀錄片的切入角度不斷豐富。在西方視頻平臺我們可以看到,其選題大多聚焦于各類現實問題,緊跟社會熱點。在TheStoryDocumentaryChhannel頻道中,人文紀錄片總體題材切入口較小,例如《humanandenvironmentalhealth》。在DWDocumentary頻道中可以看到更多社會熱點問題,如《thedarksideofsocialmedia——howcanweprotectchildren》。中國題材的紀錄片也不在少數,但許多紀錄片缺乏對中國的文化了解,且具有一定個人主觀性,但國外也有獨立制作人以第一視角拍攝的正面講述中國鄉村問題的紀錄片。
(二)全知性與獨立性的視角展現
由于中國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拍攝人文類紀錄片時所選擇的視角往往是身處影片之中,用一種全知性的視角對整個影片進行介紹,重視的是每個畫面背后蘊含的人文情懷與文化含義。如在紀錄片《最美中國》第五季中,旁白依舊是以中國人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民族故事,這對于國內的觀眾來說是一個突出了民族自豪感的情感立場,但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這種視角使外國人在欣賞地理美景的同時很難理解到其中的文化內涵。西方的該類型紀錄片視角大多較為客觀,并不深入到紀錄片中,觀眾隨著整個故事的推進來思考影片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如紀錄片《非凡儀式》在表現托拉雅族喪禮的特點時,用畫面進行引導,給觀眾充分的思考時間,進而用簡潔的語言對畫面進行解說,讓觀眾懷著期待繼續看下去。
(三)追求意境與充滿動感的藝術表達
中國藝術極具情感色彩,這種抒情特性也很明顯地表現在紀錄片中。在中國的人文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創作者總是在追求一種意境,包括畫面的對接、鏡頭的運用都充滿了想象力,這種詩意的表達可以將觀眾很快帶入到情境之中,如《人生第一次》中產婦顫抖的手的細節畫面,表現丈夫走向產房時的焦急的鏡頭抖動,在結尾處歌曲《推開世界的門》歌詞、緩慢的曲調與畫面中的夫婦面對新生兒的喜悅相映襯的畫面等。《最美中國》中的空鏡頭也能夠很好地渲染意境,表達出情景交融的意味。西方紀錄片的敘事手法更偏重于說,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向人們說明,更具沖突性。從整體上來看,西方紀錄片中體現出來的感情與精神并不是其主要內容,而是為了使故事的呈現更加豐富。西方的紀錄片會在開頭簡要交代主題,并拋出問題。如《美國:我們的故事》就是非常典型的用故事逐個解說的紀錄片,該片從經濟問題、種族問題等角度來反映社會現實,對美國社會失敗的一面與成功的一面都有所展現,導演在敘事過程中不斷設置懸念,進一步突出故事主題,這種形式能夠讓觀賞過程更有趣味。
(四)娓娓道來與簡潔明確的后期制作
1.人文紀錄片的解說詞解說詞作為紀錄片中的重要部分,能夠在畫面表達不夠充分時對觀眾進行說明,發揮著補充說明的作用。結合當前網生紀錄片等多種形式紀錄片的發展,我們把解說詞的功能總結為以下幾點:補充畫面隱含內容,提高知識性,增加藝術效果,串聯畫面,塑造影片風格。從當前中國的人文紀錄片來看,無論是第三人稱視角的紀錄片、訪談類紀錄片還是個人追訴類的紀錄片,解說詞都在其中占據相當大的篇幅。國內紀錄片喜好用更多的語言去訴說故事,旁白與采訪聲音緊密相連,很少有空白畫面,這樣密集的解說雖然能夠完整地將紀錄片內容敘述清楚,但也會使觀眾在畫面與解說之間分神,而且,在我國文化類相關的紀錄片中,詩意化表達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這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難以達到很好的表意作用。在西方的人物紀錄片中,許多涉及國外的內容也會經常用解說來補充畫面內容,在解說設置上,西方紀錄片的語言大多較為簡練,影片整體還是將主要內容留給畫面進行表現。在《非凡儀式》中,50分鐘一集的體量,主題在1分鐘內就突顯出來。而以國內人文紀錄片《最美中國》第五季為例,單集時長在20分鐘左右,由于其網播性質,前3分鐘就包含了影片簡介、片頭和廣告,且影片中間也會插入廣告,這樣的形式會讓觀眾與紀錄片產生剝離感。2.人文紀錄片的宣傳片當前,我國各新媒體平臺成了紀錄片最有效的宣傳平臺,一個1分鐘左右的預告片極有可能吸引大批的潛在觀眾,且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提升,紀錄片能夠更精準定位目標群體,這為紀錄片的宣傳提供了很大便利。從宣傳內容上來看,相較于西方的紀錄片預告片以拋出問題的故事性預告為主要方式,我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以空鏡剪輯為主,人文社會類與人文歷史類以旁白加主題內容為主,擅長以陳述形式表現。例如《航拍中國2》預告片就集中在對景觀畫面美的展現,缺乏一定的情感傳遞,在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上有所欠缺,而微博紀錄片《丁真的自然日記》預告就避免了這一問題,這部紀錄片在短短的幾十秒內,不僅突出了丁真的個性,也很好地表現了藏區游牧生活的特點——布滿風沙塵土、充滿自然野性,非常值得借鑒。
四、對我國人文紀錄片制作的思考
(一)強化問題意識
人文紀錄片作為能夠引發人們共鳴的紀錄片,可以發揮文化輸出作用,因此,在題材選取上,人文紀錄片要聚焦于人們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除此之外,熱點問題也是人們極為關注的,中國的熱點事件可以作為紀錄片的重要題材,讓人們認識中國人在解決事情時的獨特方法與態度。
(二)轉變創作思維
在紀錄片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及時將中國的文化、社會習俗與風土人情向跨文化群體傳達清楚,這要求人文紀錄片創作者在創作時要明確傳播與宣傳的區別。創作者要站在一個較為客觀的角度將信息傳遞給觀眾,讓他們有思考、認識的過程,形成信息傳遞的雙向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共識,而不是進行單向的思想灌輸。
(三)中國特色基礎上的故事性表達
要想實現中國特色的故事性表達,首先應當注意的是要采用“共同視角”?!肮餐暯恰笔侵敢环N開放、寬容的視角,這種視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化沖突,將中國故事以柔和的方式向外講述。同時,我國人文紀錄片在故事懸念的設置上可以進一步加強,以更好吸引觀眾。除此之外,在解說詞方面,我國的人文紀錄片應當更加深入,給畫面更多表現時間,讓人們有思考空間。
(四)與國際接軌的制作方式
當前,我國紀錄片在策劃和制作技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在國際舞臺上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抓住機會,進一步探索我國人文紀錄片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路徑。目前,雖然短時間、多集數的紀錄片形式非常符合我國用戶以線上觀看為主的行為習慣,但各個平臺及制作團隊也需要保持一定理性思維,繼續探索長時間、短集數等多種類型紀錄片的制作與發展,嘗試創作一種既具有中國特色,又便于西方觀眾接受的紀錄片形式,使我國人文紀錄片不僅在國內收獲關注,更能在外國大放異彩。
五、結語
總的來說,全球的人文紀錄片正朝著主題拓展、題材深入的方向不斷發展,我國人文紀錄片制作水平不斷提高,不僅在國內取得不少好評,也開始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未來,我國人文紀錄片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的創作理念和方法,創作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傅雅心.新世紀以來BBC中國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傳播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2]孫春英.跨文化傳播學[M].北京大學出版,2015.
[3]任遠.為電視紀錄片寫作[J].世界電影,1995:73-84.
[4]李蒙.基于文化差異的中西方歷史紀錄片創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5]陸昕.中西方紀錄片敘事與文化語境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5.
[6]任遠.東西方電視紀錄片對比研究[J].世界電影,1998,(05):58-64.
作者:李姿璇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文化產業學院
- 上一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以讀促寫運用策略
- 下一篇: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的效果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