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04-04 12:4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篇1

【關鍵詞】飲食;文化;差異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點,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國有多樣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同樣有各種各樣飲食文化。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飲食都是人們生存的關鍵。在人類的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在跨文化交流當中,飲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同時,也能夠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往往會存在很多的文化差異,造成交流苦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通過飲食文化的溝通和培養能夠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最具中國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菜系:徽菜、粵菜、湘菜、川菜、蘇菜、閩菜、魯菜以及浙菜。每一種菜系都有其獨特的烹飪方法和味覺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為主,其味覺變化多樣,美味無窮;魯菜主要走清香路線,菜品味道較純;閩菜色調美觀多樣,味道清新,烹飪主要以炒、溜、煎為主;粵菜口感鮮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鮮嫩、脆爽,烹飪方法多樣化,炒、炸、燴、燒、溜、蒸多種方法并用。湘菜則是以辣椒、熏臘為主要原料,用油較多、色調較濃;蘇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濃但不膩、咸中帶甜;徽菜則是以擅長烹飪山野海味著稱,對于火攻要求較高,講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時,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特點,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食結合,將有一定藥用價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對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西方飲食主要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當中逐漸形成著名的幾大西方國家飲食特點,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每個國家由于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不同擁有不同的飲食文化特點,其中法國菜最為出色,特別講究味、形、色、香之間的巧妙搭配,常用酒進行調味,取材十分廣泛。意大利菜則常用橄欖油和西紅柿進行調味,烹飪過程注重保留食材本來味道。俄羅斯也是一個非常講究飲食的國家,菜的品種多樣,較為喜歡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飪過程用油較多,口味比較重,對菜色要求較高。德國菜在食材選取方面比較偏好于生鮮,一般用啤酒進行調味,口感以酸咸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飲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且菜系以比較復雜,擁有自身文化傳統。

1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外在變現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總的來說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文化傳統。

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2 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特點,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

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流失,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排場,西方飲食文化講究節約。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

【參考文獻】

[1]林麗瑞.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2009(09).

篇2

關鍵詞: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飲食文

飲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極具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普遍,飲食文化也跳脫了廚房和餐桌的限制,成為關乎社會、經濟、政治、倫理、藝術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強。本文立足于思維方式差異,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雖對立,也極為矛盾。東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兼備,只是因地域、文化、歷史、宗教、生活習慣的差異,使他們各有側重。縱觀西方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國飲食則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營養與美味,各有側重

理性思維層面下,西方人更講求飲食的科學性及合理搭配,其飲食文化普遍基于營養的科學論證形成。其通過飲食搭配,實現營養的均衡。他們更善于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食物配給。他們更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當他們食用牛奶、面包、香腸、蔬菜時,普遍關注食物的脂肪、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以及是否能夠對這些營養進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無副作用等。相較于營養,中國飲食更講求美味。無論是食物的原材料、調料,還是菜品、做法等,都極為豐富。例如,中國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這些烹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夠健康。但是,因為對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國飲食更具藝術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飪過程的規范性和隨意性

西方人的飲食,講求科學和營養,其烹調過程極為規范、考究。食物烹調過程中,主料和調料的應用都非常精確,而烹飪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而中國飲食則極具感性特征,無論是食物的搭配,還是調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隨意,富有創造性。在中國,川菜、粵菜、東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種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會因廚師的習慣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也會因季節、場合、用餐人特點、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對烹飪過程和材料搭配等進行調整。而中國廚師也會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給予自身充分的發揮空間,這并不會受到食客的抗議。因為中國人對飲食的評判極為寬容和隨意,受個體喜好的影響[1]。

二、綜合性與分析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的區別在于前者講求整體性,后者講求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加綜合,更傾向于依從整體,對事物的特性進行觀察。而西方人更側重于分析性思維的應用,注重個體特性。因思維層面的差異性,使中西方飲食文化,無論是味道搭配,還是餐具選擇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飪和食用,更講求整體性;西餐則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國飲食以味道著稱,中國人追求味覺層面的享受,自內向外,進行整體性調和。具體實施方法是食物經加熱和烹飪之后,本來的味道、加熱之后的熟味、添加調料和輔料之后的調和之味進行融合,互為補充和滲透,實現味道在食物內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則比較簡單,其很少將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而是側重于對食物搭配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過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實施方法是對各種食物和配料分開烹調,然后在餐盤中予以搭配。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點,互不干擾,味在其外。多是將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調味的醬汁。以法式羊排為例,一邊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邊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對比鮮明,味道各有不同。其顯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維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必備元素。它看似簡單,卻具備夾、撥、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極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務于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功能比較多,可用以對牛羊肉進行宰殺、解剖和切割,食物燒熟之后,兼做餐具。與繁雜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簡單、大方,體現出了“以和為貴”和“綜合統攬”的獨特韻味。依靠一雙簡單的筷子,中國人便能夠嘗遍各類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過程中,極為具體,各類菜品所應用到的餐具也極為講究。例如,吃肉時,所用的刀叉略寬,吃涼菜所用的刀叉細長。倘若刀叉橫放,表示其是為飯后點心準備的。西方飲食過程中,刀叉類目很多,使用不當,會顯得極為失禮。中國飲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滿漢全席,一雙筷子便可解決。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國人講求綜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維習慣[2]。

(三)分餐制和會餐制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分餐制和會餐制。中國宣揚的是會餐制飲食文化,無關乎人數的多少及何種目的。進餐者圍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漢民族的大團圓文化。在這樣的飲食氛圍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勸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禮讓等,一脈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與西方人講求的個體性思維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西方,無論家庭聚餐,還是賓客宴請,都采用該種方法。用餐者依據自己的個體喜好,進行菜品選擇。上菜之后,每個的面前擺放一個屬于自己的盤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據喜好,隨意添加調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換第二道。該種飲食方式,干凈衛生,但是過于冷清,沒有營造出一種溫馨歡樂的飲食氛圍。當前,西方自助餐,也是變相的分餐制,有助于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講求的是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該種飲食方式,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個性的民族特點相一致。

(四)餐桌禮儀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餐桌差異主要表現在西方人喜靜,中國人喜動。中國人將飲食作為人生一大樂事,講求排場、熱鬧和氣氛等。無論是主人,還是賓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勸酒、讓菜,滔滔不絕,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這樣的餐飲氛圍,來體現主人的熱情和好客,而食客的開心和歡快也是源于內心的。該種“鬧”的氛圍,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溫暖、團圓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較安靜,與他們所秉承的文化禮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他們在餐桌上安靜的吃自己的盤中餐,無論是喝湯,還是吃菜,都不會發出過大的響聲,均細嚼慢咽。進餐過程中,與左右的客人進行交談,但是也要兼顧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聲音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要確保對方能夠聽見。咀嚼食物過程中,禁止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過程中,不同于中國的一團和氣,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獨立性很強。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意義

飲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內容。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能夠幫助人們對西方風俗文化特性具備全面的認知,并對自我飲食文化特性進行總結,汲取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優質特性,用以對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不足進行補充,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發展[3]。飲食是對社會和文化轉變最直觀的體現,主要取決于人們對各種口味的認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飲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發展脈絡,且具備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對外來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使自身得到不斷豐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要根源于其思維模式,它不會隨著歷史的沿襲而發生改變。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將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為主要價值取向,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最終創造出相輔相成,互為合作的文化精神,實現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方式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極為明顯。中西方的社會背景、文化差異和交際需求等,決定了它們的飲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國人注重感性思維,而西方人則更偏重于理性思維,前者講求美味,烹飪過程隨意,而后者則更注重營養的搭配,烹飪過程極為規范。中國飲食文化中體現出的是綜合性思維模式,西方飲食文化則是對分析性思維模式的彰顯,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影響,以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卜佳.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2(15):50-51.

[2]戴躍儂,陸涓.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之跨文化比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06):77-81.

篇3

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國人排座位時“尚左尊東”,以“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主客則正對大門,左右兩邊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離相同則左側尊于右側。最常見、最正規的西餐桌是長桌,以長桌排位時,一般主陪在面對門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隨意安排。中西方飲酒禮儀差別也很大。中國人敬酒時通常以職位高低、賓主身份、年齡大小等為序,敬酒前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主次分明。中國人飲酒時往往會勸酒,想方設法讓別人多喝幾杯,客人往往都是礙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會上常常也飲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勸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決定,飲酒時忌中國式的干杯,鬧酒在西方人看來是不文明的行為。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原因

2.1農業結構

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為人們提供光、熱、空氣、水等能量和物質。中西方氣候資源的不同導致農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風氣候發達,四季分明,因此,種植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林業和漁業的比例很小。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等,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廣泛種植水稻,因此,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這種農業結構培養了中國人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暖濕氣流給美國23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適合牧草生長,耕地面積小于草原面積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畜牧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歐洲西部受西風帶控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陰雨天氣,熱量和光照等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優質牧草廣布,因此,一般以畜牧業、花卉種植業等農業類型為主。歐洲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距離海洋較遠,水汽難以到達,農作物以耐旱的小麥為主。這樣的農業結構決定了西方人的飲食以肉食與面食為主。

2.2

的不同也是導致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原因。在中國,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別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國時,對于佛教徒的食品沒有嚴格的規定。南朝時,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侶食肉,他認為食肉是殺生,至此改變了僧侶的飲食習慣。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齋念佛,禁止宰殺動物,因此,他們的飲食只能是素食。道教從“養生之道”的角度來看待素食,亦主張教眾食素。素食成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選擇,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養生的作用,深受國人喜愛。歐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個純素食的宗教,但是現在對于葷素沒有過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禁忌,飲食和普通人沒有很大區別,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動物內臟。

2.3價值觀念

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念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中西方國家在發展中產生各自的價值觀,這些差異在飲食等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際關系上以和為貴,因此,中國是典型的家庭社會,崇尚集體主義。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視為集體主義的象征,標志著友誼與親情。這種合餐式分享如原始儀式一樣能夠制造親密無間的氛圍和榮辱與共的決心。中國形成了以圓桌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圓桌前按主次、尊卑圍坐在一起,表現了一種傳統的規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價值觀是為自我價值實現而奮斗的精神。西方人個性張揚,注重維護個體利益,強調個體權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后為保護個體性和公共領域而興起的。既要自由地獲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們設計出了公共餐具和相應的分餐制,這不僅僅是出于衛生學層面的考慮,更是為了推廣內蘊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尊重個體等現代精神。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等,拉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國人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由于的失敗,清朝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推行,主動向西方學習,國家門戶逐步開放,促使西方飲食文化進一步傳入中國。清政府推行為,委派官員考察歐美國家,1872年清政府選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洋華人把中餐介紹給世界,同時也把西餐帶到了中國。而西方人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開設了租界,擴大了活動范圍,租界的設立增加了中國人接觸西方飲食的機會。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殖民者從中國獲取大量廉價勞動力,勞工輸出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華人被送到美國從事礦物開采與鐵路建設,并逐漸轉向其他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中式餐飲業開始興起。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大量的商務往來、旅游與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西飲食的進一步交融,西方國家出現了大量的中餐館,華僑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國餐館是中國飲食文化海外傳播的主要平臺。在美國,中餐甚至慢慢融入進了主流餐飲。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奇的東西,西餐消費群體開始出現。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廳落戶北京,隨后,麥當勞和肯德基開始在沿海開放城市大量出現。中國加入WTO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國的西餐呈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漢堡和比薩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為代表咖啡館等。西餐發展迅速,遍及全國各地,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4結束語

篇4

[關鍵詞]中西方習語 文化差異 男女地位 飲食文化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R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200-01

一、引言

每一種語言的發源都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由于東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各異等影響,各族自身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等方面的習語偏向會有所差異。習語是人們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精華,是民族個性和各種修辭的集中體現。習語主要包括成語、典故、諺語、格言、俗語、俚語和歇后語等,通過對英漢習語對比學習,我們不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語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習語中男女地位的差異

中國是幾千年的古老國家,受著儒教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看似社會分工的問題,實際上卻是對婦女活動的限制,古代的中國還要求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女性處于“無權地位”,天生低人一等,并一度成為被社會藐視、貶低的對象。因此有了這樣的一些習語,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子無才便是德;娶到的媳婦習到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九個姑娘不如一個跛腿男人。

古代西方的女性地位和中國的差不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女權主義者的推動下,現代女性的地位在西方國家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賢一家興),“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es 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妻賢夫自良);“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 best wealth.”(賢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寶),這些習語都充分地表現了女性在西方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方習語中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中國是一個很注重吃的國家,中國人講究菜的色、香、味、形。中國人飲食主要是以大米、面食為主,由于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廣,各個地方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因此在民間流傳著“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同時,中國的飲食習語中還有喻人喻事的作用。比如說一個人是“老油條”,是指他是一個閱歷豐富、世故、圓滑的人。“吃醋”在中文里的另一個含義是指忌妒。如果想表達一個人性格潑辣,可以稱她是“小辣椒”。

西方人的飲食主要是以面包和肉類為主,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他們會制作牛扒之類的大塊肉,但他們非常注重食物的營養。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一個蛋,勝過明天一只雞)。西方人的習語中也有暗藏喻意的習語,如a big potato是指重要人物;an apple of one’s eye是指掌上明珠;in the soup是指陷入困境。

四、中西方習語中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千百年來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處世哲學,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崇尚“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民族,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在國家之間的關系上,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在漢語的習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知足常樂”、“ 一箭易斷,十箭難折”、|“生死有命,寶貴在天”等。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主流是為自我滿足而奮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準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神圣不可侵犯,是實現自我的保障,他們性格外向、坦率,崇尚獨立,富有冒險精神,遇到問題時他們通常不會立即放棄,而是常說“I'll try”,這在英語的習語中也有相應的表現,如 “Go Dutch“(AA制),“stand on one's feet” (自食其力),“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

五、結束語

本文從男女地位、飲食文化、價值觀三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方習語運用的差異,可以看出,習語是人們在勞動實踐和認識世界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結晶,它能明顯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只有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深刻理解英漢習語的涵義,并正確運用,在交際中才不會造成誤會。

參考文獻

[1] 王利,諺語中的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透視,蘭州學刊,2006.12。

[2] 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3] 金瑞德,劉建民等,中國歷史成語故事大全[M].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8

[4]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ork :CUP,1990.

[5] Jennifer Seidle, W. Mcmoredie, English Idiom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篇5

關鍵詞: 菜譜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1.文化和翻譯

根據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載體,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奈達曾說過,“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換。

2.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

翻譯學家J.C.Catford曾經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編碼―信息傳遞―解碼―反饋等環節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連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

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聯想意義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沖突。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 and 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obster and chicken”。再如“三鮮湯”中的“三”這個數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代表“積極”意義,而在乍得、貝寧等地,“三”則有巫術的含義,奇數被視為“消極”意義,可譯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vegetable”。而“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 lion head”,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對象,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

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隔閡和誤會。

3.中式菜譜的翻譯

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

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更是文化上的溝通。一方面,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注意文化差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1)直譯(寫實)

根據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其順序和結構基本不增不減。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烹調方法及刀工等。

a.烹調+原料

烤鴨:Roast 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 Tofu

炒芥蘭:Sautéed Chinese Broccoli

b.烹調+原料+with/in+配料

紅燒魚: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蠔油扒時蔬: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 Sauce

紅燒毛芋頭:Braised Taro in Brown Sauce

c.烹調+加工方法+原料+with/in+調料

蝦仁炒蘑菇: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ied Sliced Beef with Tomato 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 Rice Flour

(2)直譯+注釋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此類菜名譯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

廣東香腸:Guangdong 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 Pickles

c.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鴨:Steamed Nanjing Duck

德州扒雞:Dezhou Stewed 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方式,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如:

佛跳墻: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3)意譯(寫意)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較深的內涵,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實對虛,顯其“廬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魚香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陳皮兔肉: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 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 Beef

芝麻豆腐:Sesame Tofu

五味豆腐:Five-Flavored Tofu

c.以實對虛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

白玉蝦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發財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青龍過海:Water Celery Soup

(4)轉譯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翡翠”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

鳳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Porridge

芙蓉海參:Sea Cucumbers with Egg White

出水芙蓉鴨: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5)拼音+注釋

中國獨有特色食品的英譯,本著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原則,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

包子:Baozi?搖Stuffed Bun

餃子:Jiaozi?搖Dumpling

鍋貼:Guotie?搖Pot Stickers

4.結語

中式菜譜翻譯需要注意根據不同的中文菜名特點而采取相應的翻譯方法,在翻譯中需注意跨文化意識。菜譜作為一種傳遞信息和文化的手段,在對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個民族的傳統飲食,反映其歷史文化特點。菜譜中菜名的翻譯既要考慮菜譜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慮傳遞文化信息的需要。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譜的翻譯在以語言文字為先導的飲食文化交流中扮演獨特的角色,發揮巨大作用。準確的菜譜翻譯才可以適應中外飲食文化交流。菜譜的翻譯要順從讀者的文化習慣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簡潔、易懂,最終達到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3,(4).

篇6

關鍵詞:文化倫理;飲食男女;李安

從文化視域來評論《飲食男女》這部影片,無非是三個大的方面:一是飲食,二是家庭,三是中西文化的差異。這兩個要素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物。

一、《飲食男女》中的飲食文化

飲食在最早的時候是滿足人的生存的必要事物,所以說飲食對于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離開了各種水和食物,人們根本無法生存下去,更遑論其他任何了。所以在世界范圍內,飲食都是基礎性的食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飲食已經從傳統的果腹發展為一種文化,特別是中國,飲食自古以來就不僅僅是果腹的工具,而是深深映射出中國社會層面的重要載體。在《飲食男女》影片中,飲食文化的傳揚和描述是直接又具體的。李安將主角老朱身份設置為一個大廚,自然在影片中就會充斥著關于做菜的畫面。在電影中,老朱做菜的畫面沒有任何的畫外音,做菜在這一刻不是表演,也不是演繹,而是真正地做菜。此時,觀眾的感官隨著老朱的各種做菜細節,將精神與影片融為一體。真正將影片升華的并不是做菜本身,而是以一桌菜為敘事的鋪墊和見證者。在影片前兩次的家庭聚會中,老朱做了滿滿當當當的一桌飯菜,這些飯菜都是老朱精心準備的,無疑是美味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大家都無心真正將關注點放在飯菜上。二女兒宣布搬離這個家庭立馬讓一桌飯菜營造出的團圓氣氛消失殆盡。影片中我們可以通過導演的細節設置---屋內的照片看出二女兒在老朱心目中有多重要,二女兒的離開標志著整個家庭牢不可破的情感關系開始岌岌可危,喪失味覺的老朱本就已經失去了一部分的功能,女兒的離去更加剝奪了老朱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飲食男女》中的家庭倫理

飲食二字代表的是中國的傳統,也就是家庭,而男女則并不特別指代的是親情,這里的男女指的是超出老朱和女兒親情之外的其他人的男女愛情。老朱的大女兒是一個老姑娘,表面上她是因為大學時候受到的感情傷害而將自己封閉起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她給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她將自己封閉起來,其實與自己的父親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老朱喪失的是味覺,實則是將自己的情感封存起來,大女兒亦是如此。直到她遇見了合適的人,所有的偽裝全部粉碎,她在家庭聚會上宣布了喜訊并離開了老朱。二女兒是最離經叛道的,她從小就想要當大廚卻被父親極力阻止,卻在最后整個家庭都分崩離析之后向父親大展身手。她的感情生活同樣充斥著不可思議,她不僅跟前男友保持著曖昧的男女關系,還跟同事也發生著不清不楚的感情。她是整個家庭走向崩塌的始作俑者,也正是她的離開,讓滿桌飯菜所代表的其樂融融徹底毀滅,將深層次的不滿與裂紋暴露出來。三女兒的情感則相對簡單得多,愛情觀也簡單直接,有喜歡的人就搶到手并毫不猶豫地準備結婚。

《飲食男女》中與其說在塑造一個走向破碎的家庭,不如說是在刻畫一個家庭倫常中最為重要的角色---老朱。他是一個老人,他是一個父親,他是一個單身的老父親。老朱的性格是含蓄的、內斂的。一方面,這肯定與老朱的工作有關系,作為大廚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只需要做就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家庭情況,他需要把三個女兒拉扯大,歲月磨去了老人的言語。老朱的形象與中國大多數老父親沒有什么區別,默默奉獻,默默地為子女準備一桌的飯菜甚至是生活,卻不知道子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卻總得不到子女的理解。

三、《飲食男女》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安作為中西合璧的導演,自然在其影片中不可避免地會提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飲食男女》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潛移默化的,是不太明顯的。老朱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慈祥的中國老父親形象,但是最終他卻跟與女兒差不多年紀的錦榮相愛。這既是對中國傳統倫理的一次挑戰,也是對整個人性的一次挑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綱常中,相互結合的兩個人可以有年齡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不能太大,否則就會亂了輩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情感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并不在乎人的真實身份,而在意的只是個人的本心。我們不能夠去斷定哪種文化是正確的,因為兩種文化都是在悠久的歷史積淀中才形成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李安將這部影片的主角放置到中國,就是為了突出著一種對傳統倫理綱常的挑戰,給人們以深思。

影片中,老朱作為一個大廚,具體做了松鼠鱖魚、蒸臘肉、小籠包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菜肴,其向西方的觀眾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在西方人看來,飲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填飽肚子,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飲食更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文化。所以西方都是大塊吃肉,各種簡單食材的簡單料理和混搭就行;中國的飲食需要經過煎煮烹炸各種不同的方式,還講究色香味等多重的要素,不啻是一種文化特征的體現。并且上文已經說了,在中國,飲食是具備深刻的含義的,一大桌的團圓飯映射的是親情。這也是中西飲食文化中最大的差別。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飲食方面;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TS971.2 文獻標識碼:A

自古,中國人就講究“民以食為天“。其實飲食文化不僅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飲食,除了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從文化對比的角度,以歷史文化為主要背景,對中美文化差異進行重點介紹。

一、中西飲食文化簡述

1. 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具備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色:中國菜講求顏色搭配,色澤誘人,給食客的視覺系統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則是菜肴烹飪后的香氣,噴香撲鼻是中國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們常說的口味,飯餐的味道要咸淡適口,酸甜相宜。不過古話講“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據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隨之改變。

養:中國菜講究的是通過葷素搭配來均衡營養。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講究吃的飽,更要吃的好。菜不僅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飯菜養生是中國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國飲食文化

冷:無論到美國哪個州或小鎮的餐廳或酒吧就餐,都會免費提供一杯白開水,特點是無論冬夏,水里都會加冰快。這恐怕是剛到美國的中國人難以適應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處美國的北部小鎮,當室外溫度在零下20多度的時候,一杯含著冰塊的水放在桌上時,恐怕很多中國人都會單點上一杯熱水,而這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請求,在美國餐館里的服務生眼中會顯得非常的奇特。

生:眾所周知,美國人不僅愛生著吃菜,就連牛排都是愛吃帶血絲的。在美國,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組合成一份豐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國人吃飯,甜點簡直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正餐的結尾必備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為每頓飯畫下完美的句號。如果時間不夠或實在沒有準備甜點,哪怕是從便利店買來一包迷你奧利奧,美國人都不會錯過甜點的誘惑。

除此之外,美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烹飪工藝不同。中國料理常用炒鍋和旺火爐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賴于烤箱并且少油。區別與中國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風味獨特的重要原因。

2.調味獨特。美國西餐調味用品種類與中餐大相徑庭。例如中餐燉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卻常用來烘焙甜點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國人當做水果的蘋果和檸檬,卻在h飯,烤肉時作為調味料重點使用。

二、中美飲食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淵源

1.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種玉米小麥,畜養牲畜。在飲食上主要體現在飲食結構上,中餐主要是由兩方面共同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糧食作物,副食為肉,蛋類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據著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頓飯,主副與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類的組合處處體現出融合統一的民族追求。

2.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的源頭應該成為歐洲文化,它的源頭來自地中海地區,由于天然生活資料的稀缺,人們必須通過探索自然來尋求生存,這就導致了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的肉類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發展農耕業,自然糧食的產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對此的需求就隨之減少。一個土豆就可以是他們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這種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一樣,西方人更多是講求的是個人本位論,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飲食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絕不會隨著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順序上都會彼此單一分開,開胃菜,主菜,甜點,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美國人的飲食觀念更趨向理性化,不過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單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數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麥片,開水沖泡的燕麥加上一點葡萄干,堅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營養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國,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對上。廚師長會把對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與擺放上,配料的新鮮與顏色的搭配上,裝飾盤子食物的藝術性上,而不會過多的關注食物的味道的組合和創新上。例如,在烹飪上廚師長是絕對不會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為了菜肴顏色的美觀,也是在裝盤的時候進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黃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魚搭配明艷紅的小番茄。各個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確,絕不混合。

篇8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我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其中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國外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語言的形式向國外朋友傳遞飲食文化,成為翻譯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促進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文化內涵

如今國際流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交流中逐漸流向國際,受到很多外國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翻譯的形式,讓外國朋友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分支,其以獨特的口味和豐富的種類受到廣泛的關注。要使對中國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則需要在翻譯中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

一、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種可以體現和傳承某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風情、習俗、藝術、思維、價值觀念等,是一種可以進行交流的意識形態。寬泛而言,人類社會與文化關系非常緊密,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人類行為等都與文化相關。其中飲食文化應當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傳,其存在深厚的內涵和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中國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以期獨特性和豐富性,受到廣大外國朋友的關注,中國飲食也逐漸流傳到國外。如何讓外國友人在了解和品嘗中國美食時,并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成為翻譯界考慮的問題。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如果僅僅采用簡單的字面翻譯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無法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翻譯應當展現出飲食文化的內涵。由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習俗、思維及價值觀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中國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較差較大的差異。很多翻譯者在進行飲食文化的翻譯時,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中國飲食翻譯后,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甚至會誤解為另一種東西。如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飲食文化差異,中國人民認為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使為了填飽肚子,還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主要條件。但西方國家則認為飲食單純只起到營養品的作用,并沒有賦予飲食更加深厚的內涵。中國在請客時和宴會時,會非常注重飲食內容,而西方國家則比較隨意,其主要注重時間觀念。另外中國飲食的烹飪方式比較多樣化,其造型也比較精美。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及西方飲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作為飲食文化符號和代表的菜名也體現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進行菜名的命名時,主要是在菜名中體現材料及烹飪方式,比較簡單直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時會有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較深厚的含義,讓人們無法直接根據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內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來,菜肴的歷史文化背景等,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加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雖然該種命名方式會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彩色的內容,但卻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及飲食文化特征。

二、中國式菜名的文化內涵及翻譯原則

中國飲食文化傳承上千年,其內涵深厚且豐富,而如何讓外國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第一步就需要通過菜名體現出現。中國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聯想的方式,對菜式進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根據菜肴的成本和烹飪方式進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聯想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歷史典故等,從而展現該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北京烤鴨”、“芙蓉雞片”、“霸王別姬”等。這些名稱在中國人看來具有簡單直觀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讓外國友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通過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式菜名翻譯的重要考慮問題。對菜名進行良好的翻譯,可以直接對中國飲食文化起到傳播作用。中國飲食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燉等,如果對其用英語翻譯,一般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國在形容美食時,主要是從色、香、味、形等方面進行贊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首先要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只有準確的翻譯才能夠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不至于對中國飲食產生誤解。如人們常常采用“dumping”翻譯中國面食中的餃子、饅頭等,其存在一定的誤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圓形,有餡的面食,另外在英語中“soup”是指湯,但主要是指濃湯,對于中國飲食中的清湯、或者其他滋補湯則不能用“soup”,如雞湯需要翻譯成“chickenstock”。在中國飲食中,有很多屬于聯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獅子頭”,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難以理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簡單解釋,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還有水晶寶、怪味雞等菜肴,也需要通過簡單解釋的方式,讓外國友人理解。中國一些菜肴因為制作工藝復雜,涉及材料較多,因此在命名時包含較多的內容,如八寶粥,其涉及“八寶”,但如果將“八寶”全部翻譯出來,則會比較冗長,因此可以翻譯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種食材,如豬肉、雞肉、牛肉等,不能將其全部翻譯出來,應當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譯。中國飲食文化翻譯要體現出中國飲食的特色,中國有很多菜肴都無法簡單翻譯,因此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便于外國友人理解。另外還可以在翻譯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該種翻譯方式突出了烹飪方法。

三、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問題

(一)拼寫錯誤問題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寫錯誤,很多商家在對飲食進行翻譯時,沒有考慮過其他國家的語法問題,致使翻譯錯誤。外國友人看到翻譯錯誤的飲食,從字面就難以理解,也就無法體會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如會有”如很多餐館在翻譯桂花拉糕時,會將其翻譯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應當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會在菜品上出現拼寫錯誤問題,如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正確的應該是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譯錯誤問題,會導致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到底是什么,對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響。

(二)大小寫問題

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寫問題,如國際流最普遍的英語,其很多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然而在中國飲食翻譯中,翻譯者為了圖方便,而會采用全部小寫的方式。中國漢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寫問題,因此人們在翻譯中,不會過于關注其他語言的大小寫問題。但對于外國友人來說,如果出現大小寫問題,則會對翻譯感到難以適應。如我國很多酒店會將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魚翻譯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確翻譯方式應當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這主要是由于翻譯不細心,沒有遵守英語語法和規則,導致出現翻譯問題,不利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三)語義模糊問題

中國飲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稱具有文化氣息,然而很多翻譯者在翻譯時,沒有將菜肴背后的文化氣息展現出現,而是采用字面翻譯的方式,讓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還會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如在進行椒鹽排骨、腌篤鮮湯等方式,常常翻譯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這兩道菜的翻譯都存在語義模糊的問題,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這兩道菜,因此為了讓外國友人根據菜名就能夠加深對這兩道菜的了解程度,應當采用椒鹽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篤鮮湯“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最常用的翻譯方式是直譯法,其主要有讀音直譯法和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其中讀音直譯法是直接將中國菜肴的讀音,通過音譯的方式,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如中國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譯的方式,很多外國友人都知道“Tofu”為豆腐,這樣不僅利于中國飲食文化是傳播,還能推動我國漢語文化的傳播,從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采用此種翻譯方法常見的菜式有炒雞雜“FriedChickenGiblets”、燉豬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狀直譯法,糖醋金錢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黃魚“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雞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譯法,砂鍋魚頭“FishHeadinCasserole”,荷葉包雞“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即藥膳。藥膳屬于我國特殊的意識,其主要是將中草藥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養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國家的語言中,幾乎沒有關于草藥的單詞,因此對于藥膳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并將其藥用效果在后面標注。如“天麻燉雞”可以翻譯為“StewedChickenWithHerbs”。對于具有歷史典故、傳說、名人等中國飲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如常見的名人菜色東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釋法

在中國菜式翻譯中,由于很多菜肴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直譯解釋該道菜肴的內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稱的后邊進行簡單的解釋,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外國友人看到該道菜肴時,就能夠明白該道菜的特色和內容。如火鍋是一種比較具有特色,且內容非常豐富的菜色,如果翻譯不好則無法讓外國友人理解火鍋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體現火鍋的特色。圖文法主要是利用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即利用圖片注釋,讓外國友人直觀感受到菜肴的特色。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直觀,且更加鮮明,但卻比較占據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語交流,則無法應用圖片。通過靈活應用幾種翻譯方式,掌握翻譯規律,可以使我國傳統意飲食文化沖出國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與國外交流越來越普遍,如何交流過程中將中國各類傳統文化推廣處國門,是我國重要考慮的問題。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常常會出現語義模糊、拼寫錯誤等問題,制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推廣。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譯法和注釋法的方式進行翻譯,且在翻譯中要避免出現大小寫問題,拼寫錯誤問題。

作者:孫妍 韓雪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55-57.

[2]賈立平,潘雪.文化翻譯觀視角下西安飲食文化的翻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國魚菜式翻譯技巧探討[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48-50.

[4]耿立娜.通過菜名翻譯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簡論———酒店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職業時空,2012,08:155-156+159.

[5]周蘇菡.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海外英語,2012,22:185-186.

[6]顧秀梅.淺談中式菜單翻譯的現狀及技巧[J].海外英語,2014,02:133-135.

[7]翟曉麗.《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研究及其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啟示[J].海外英語,2014,07:148-149+153.

篇9

摘 要:本文從語言中的中外文化差異、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異、節日上的中外文化差異、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四個方面來討論中外文化差異,分析了文化差異的現象和形成的原因,討論了中外文化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食物;節日;日常談話;語言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里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了然,但處于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于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很復雜的。

結合筆者多年與留學生交流的經驗,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中外文化差異:

一、語言中的中外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在英語與漢語的文化上,語言上很多文化差異的例子。比如cat貓,中國人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且帶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語言文化中,cat用來比喻壞心眼的女人。與cat有關的成語有: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坐立不安);It rains cats and do~(傾盆大雨);fight like cat anddog(吵吵鬧鬧)。hare野兔,但有時變成了“野雞”。而漢語中的“野雞”又與“野妓”諧音,結果成了俗語中的“妓”。在《羅米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戲劇)中,Mercufio譏諷老乳母為妓時的對話:Romeo:What have you found? Mercufio:No hare,sir.羅:你發現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雞,先生。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如譯為約翰不但可靠,不吃魚,還玩游戲是誤譯。其文化內涵是:英國歷史上宗教斗爭激烈。舊教齋Et(星期五)只許吃魚,新教則這天拒絕吃魚,表示忠于新教,“不吃魚”就成為了“忠誠”之意,“玩游戲”變成了“遵守規則”。Hame duck跛鴨,文化含義為:將卸任而未重新當選的官員或破產的證券投機者,殘廢無能的人,說這些人失敗后,垂頭喪氣,一瘸一拐地走出來,活像一只“跛鴨子”。owl貓頭鷹,英語中有“聰明”的象征,如as wise as a owl、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但在漢語中,貓頭鷹表示不吉利,常與死人有聯系。

二、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異

“民以食為天”,從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了解飲食文化的差別,可以看到許多文化差異。當今世界上有三大飲食體系:中國飲食體系、法國飲食體系和意大利飲食體系。從中國的飲食體系來看,特別注重形式,所以中國人講究“色、香、味”,在中國的烹飪上,各類菜系千變萬化,食材多種多樣,方式豐富精彩,但都講究形式,這是一個本質特色,也反映出中國文化種形式。而就法國體系和意大利體系為代表的歐洲美食體系來講,并沒有過多注重形式,注重的是質量。跟中國的飲食相比,歐洲飲食沒有那么多千變萬化的花樣,但特別注重的是飲食的質量,比如營養的搭配、保留等。這點區別也是中國的飲食和西方的飲食的最根本的區別。

另外從用餐的工具來看,中國的飲食和西方的飲食也有很多的區別。中國人用的是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筷子是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食物是裝在碗盤里共通分享的,并沒有分配食物屬于誰,從而形成了一種集體文化,所以在中國流行集體主義。而西方的刀叉制度,必然導致食物是必須先進行分配的,每個人都吃自己盤子里已經分配好的食物,所以西方流行的是分配以后形成的個體主義的個人主義,強調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清晰的產權關系,強調獨立性。

三、節日上的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與西方在節日上也有很多的文化差異,中國與西方都有大量自己特色的節日和假日。但從根本上來說,二者有一個根本區別。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在中國的節日中,有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的特征。由于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都是靠天吃飯,所以氣候又跟農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節日跟農業、氣候有了密切聯系。比如中國的清明節、端午節、春節等都是氣候、農業的重要標志。

四、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在日常談話中,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文化,希望大家都好,于是會關心對方的生活,沒有隱私的概念,所以打招呼習慣說“你吃了嗎?”“去哪里?”,跟人聊天很容易問“什么時候結婚?”“一個月賺多少?”而這些問題在西方文化完全是忌諱的。西方強調的是個體的獨立性,強調隱私權,打招呼簡單的“Hi”“Hello”“How are you doing?” 就可以了,都不帶實質性的問題。(作者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沈立文.試析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障礙[J].廣州師院學報.1998(10)

[2] 朱俊.英漢文化的差異與翻譯[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2)

篇10

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發展趨勢

一、介紹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和標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質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而且在衣食住行四個元素中,食是排在第二位的,可見其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重要位置。事實上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包括飲食文化。飲食文化非常的豐富精深,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換句話說,飲食文化的發展在人類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縱觀全世界,每個地區的文化背景在數千年的時間里趨于會合,經歷了許許多多才形成了現在的文化體系,所以不同的文化產生了。飲食文化也是這樣形成的。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越來越多的西式食物在我國迅猛發展,得到許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喜歡。與此同時,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在潛移默化的變化著。

二、中西方飲食理念上的差異

中國飲食文化都源于東方營養這個教義。這個豐富浪漫的哲學影響中國人的生活至今。中國人所追求的是享受好味道,獲得健康的身體。因此,中國飲食文化的觀念就是美。而且這個美講究的是一個意境,很難用言語去形容。這種意境源自于菜肴中產生的混合味道,事實上,它所體現出的最本質特點就是不確定性。盡管我們用“色,香,味,形”來表達意境,但僅這幾項很難概括意境的所有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菜的名字也能體現出意境。比如說:“芙蓉雞片”,其實“芙蓉”就是雞蛋白,但是中國人把雞蛋白比喻成芙蓉也就是荷花。因為在烹調后雞蛋白就跟一個盛開的花朵一樣。由此可見中國人即使是在菜名上也在追求著美。但是如果我們把這道菜翻譯成英文,不能只是單純的把“芙蓉”和“雞”兩個單詞放一起,而是翻譯成“slice chicken with egg white”。在讓我們看看“霸王別姬”這個菜,翻譯成英文就是“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很難去想象這個“霸王”是龜,“姬”是雞。中國人在給菜起名字的時候經常會引用歷史典故,這樣菜名就達到了藝術的目的。還有一個例子,一個非常簡單的菜“糖拌西紅柿”,但是我們給它起了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大雪封山”。

中國的飲食理念和我們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相符合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宏觀的、直覺的、無形的和不明確的。中國菜的烹調方式更多的注重整體的協調性,也很好的體現出中國哲學的豐富辯證法。

同樣的西方的飲食理念也符合整個西方的哲學體系。形而上學是最重要的特點。這個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但是相對的,也變成一個巨大的障礙物。比如說,飲食文化不可避免的被放到后面,到處都是形而上學的標記。西方飲食大部分都比較注重食物的原味,烹飪的主要方法也是燉和油炸。并不像中國菜肴一樣把所有的調味品放在一起烹飪,而是把調味品鋪放在菜上面。在節日當中,西方人比較重視餐具,原料的選擇以及原料搭配出的形狀和顏色。但是這些原料放在一起味道可能并不搭配,也不協調。

從另一方面來看,味道和營養都能體現出中西方飲食理念的不同。

1.中西方飲食營養均衡概念的不同

西方人的飲食是非常理性的,西方人把飲食作為一門科學。他們把更多的重點放在食物里營養所起的作用。所以在西方飲食中營養被作為最高的指導方針,特別是追求營養成份,比如說要合理的搭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其他無機物。每個食物中所攝入的卡路里的量也被考慮到。甚至是所有的營養成為能否被吸收,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在考量范圍之內。所有這些構成了西方飲食學問,而色香味就被放在之后考慮。比起中國的美味佳肴,很多西方美食都是嘗上去都一個味道,但是飲食科學告訴他們為了營養也要去吃。在“美食王國”法國,在飲食方面很多時候跟我們的文化很接近。但是一旦跟營養掛上鉤,中法兩國的飲食理念就又拉開了距離。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現代飲食理念出現,人們更多的側重于健康和減肥。開始追求少鹽、少油,使用新鮮的原材料。在烹飪中保持內在固有的營養和味道,所以開始食用新鮮的蔬菜。也就是說,側重于營養可謂在西方無孔不入。

事實上在中國飲食中營養是最大的問題。盡管我們已經很重視食材的處理,但是為了遵循口味的第一原則,導致很多的營養在烹飪過程中流逝了。現在我們的廚師加入世界飲食業的競爭,如果不考慮到在好味道的同時能夠保有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先機。

2.中西方飲食味道概念的不同

為什么中國菜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味道。我們總是把好味道作為首先考慮的要素。人們經常說:“人們以食物為生,但是味道凌駕于食物之上。”如何烹調出好味道取決于調味,那就是說原味的食物放在一起加熱,加入各種調味品,各種事物和調味品相滲透結合,最后產生非常和諧的味道。一個菜的顏色和樣式并非固有的,但是味道是固有的。在注重固有的味道同時,也會調整菜肴的形狀和顏色來達到意境美的境界。這個是中國飲食的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理念。在中國,吃不僅僅是為了飽和獲取營養,有些時候我們飽了,但是還是想要去吃更多的東西。為什么呢?是因為對美食藝術的贊賞和享受美食好味道的誘惑。

但是在西方飲食中,味覺仍然不是第一要素,還是注重營養。西方飲食經常會啟用冷的食物,喝加冰的飲料。但是過冷的東西會使得舌頭的味覺神經失去品味的感覺。帶著血絲的牛排、新鮮的蔬菜、水煮西紅柿,盡管很有營養,但是卻缺少了美味。并且在烹飪西方廚師很少加入味精,由此可見西方人忽略味覺而注重營養。

三、菜肴的標準和隨意性

為什么中國食物有這么多種口味,而西方的食物永遠吃上去都一種味道呢?那是因為中國菜肴的隨意性和西方菜肴的標準規范。

1.西方食物的標準化

因為西方人更多的注重飲食科學和營養,整個烹飪過程都嚴格的遵循食譜,就像是在做實驗一樣。所以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都是驚人的相似,配菜也僅僅是土豆、生菜。除此之外,烹飪過程中每一樣食材和調味品的計量都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也精確到秒。難怪曾經有人說西方人的廚房就像是化學實驗室一樣。

2.中國菜肴的隨意性

中國菜肴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因為每個菜系都有著自己的口味和特點,就算是同一個菜,不同的廚師和配菜也會烹調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個廚師烹飪同一道菜,他也會根據食用者的不同身份去調整口味。

四、中西方節日食物

在現在,很多的西方節日被中國人所接受,同時很多西方人也逐漸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卻不見得了解中國的節日食物,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各有特色的食物。

1.傳統的中國食物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前輩留給我們很多的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比較有特色的食物。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一般來說春節里的食物都有著非常好的寓意。比如說北方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餃子,因為餃子的外形看上去像元寶。人家通過吃餃子來象征來年可以賺更多的錢。還有就是餃子里面會有餡兒,人們把餡兒比喻成自己美好的愿望放進餃子皮里。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在餃子餡里放硬幣。如果有人吃到這個硬幣,就寓意著來年會發財。在南方,人們會吃米糕,米糕寓意著節節高升。

春節中的重頭戲就是吃團圓飯。家庭中每個成員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在春節前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在團圓飯中,有一道菜是必須的。那就是魚,在中文里“魚”和“余”的讀音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一年到頭家里還有剩余的錢去花。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是中國的端午節,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吃兩樣東西――粽子和咸鴨蛋。吃這兩樣食物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特別是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的食物都寓意國家和人民有著美好的未來。一些節日來源于中國的古代神話,一些則來自于中國的一些舊習俗。而西方很多的節日都是跟宗教有關的。

2.傳統的西方食物

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圣誕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家庭中的所有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吃圣誕食物:烤雞、烤火雞、烤土豆、培根、香腸、洋蔥汁、肉汁等作為頭盤。一般甜點都是布丁,這個是混合了牛脂,干果和白蘭地一起煮的。通常在11月份就會在家里準備,做的時候家里所有的成員都會輪流攪拌這個混合物,然后許下美好的愿望。還有肉餡派也是都會準備的,把面粉皮混合蘋果、葡萄干、櫻桃和牛脂一起放入烤箱烤出來的。這些都是傳統的節日食物。西方的每個人都喜歡圣誕節,因為這是個充滿聚會和禮物的節日。

感恩節是為了表達感謝的節日,家族里所有的成員都會聚集一堂一起享用美食。在這個節日里大家都會準備烤火雞、南瓜派、玉米等。

五、餐桌文化

中國受到儒家思想數千年的影響,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在餐桌文化上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比如用餐時的舉止、餐具、用餐慣例和位置的安排。

1.用餐禮儀

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禮儀主要是受到不同的民族特點所決定的。

在中國,無論是什么節日,無論慶祝的目的是什么,但只有一種形式的慶祝方式。那就是大家圍坐成一桌。圓桌代表著相互依存和謙恭。菜肴被擺放在桌子的中間,不僅僅是為了品嘗食物,而是作為一個交流的媒介。人們會不斷的敬對方的酒,相互夾菜,互相邀請對方多吃點。人們在餐桌上體現出尊重和禮讓的優點。盡管從健康衛生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餐桌禮儀有明顯的缺點。但是這個更為符合我們民族普遍認同的大團圓的結局。

在西方的宴會中,盡管食物和酒都很重要,但這都是陪襯。宴會的核心是為了友誼。人們會為新來的鄰居準備各種特色的美食,以此來增進大家的感情。西方人很盛行的宴會形式是自助餐,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助餐會中,所有的食物、飲料和甜點都被展示出來。人們選擇他們喜歡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一直坐那享用美食,更利于相互交際。這樣的方式也體現了西方人更尊重個性和自我。

2.餐具

中西方飲食中的餐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同。眾所周知,中國人乃至于很多亞洲人都會在用餐中使用筷子、湯勺和碗。但是西方人大多使用碟子、刀和叉。筷子和刀叉是東西方餐具的代表,分別影響著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東西方人們不同的智慧。

3.用餐慣例

在中國的正式宴會中,上菜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冷菜、熱菜,最后是主食和水果。在正式場合使用筷子也很講究,在宴會開始前,每個人的一套筷子和湯勺等要事先準備好。除此之外,不要用筷子敲擊器物,不要把筷子叉在菜或飯里,不要揮舞筷子,也不要去舔筷子。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湯勺是用來喝湯的,當不用的時候應該放在碟子里,而不是直接放在桌子上。在用餐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用到牙簽,用牙簽的時候應該用手或者餐巾遮蓋一下。

在西式餐飲中,刀和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免不了有一些禮節。比如說,不要太粗魯的去切食物,特別是不要在高雅的西餐廳發出很大的聲音。當叉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時候,讓招待幫你換一個而不是去撿起來重新使用。刀基本都是放在右手邊,叉都是放在左手邊。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應該把刀叉八字形的放在碟子上,而不是一邊放一個。這樣就意味著吃完了,招待就會來收走你的碟子。還有一點要很注意的是,刀叉不要直接放在桌子上,特別是不要交叉的放在桌子上。

在西方的宴會中,主人只會把菜放在客人的面前,接下來客人就自便。但是在中國很不同,主人會不斷的邀請客人多吃點,但是不要去夾離你較遠的菜。在飯桌上聊天,最好跟臨近的人聊,不斷越過臨近的人去和距離遠的人聊天是不禮貌的行為。

4.用餐位置

在中國,用餐的時候會花很多心思去安排位置,因為座位代表著很多難以言語的意思。西方人也很重視用餐位置的安排,但是和中國有著不同的習俗。

在中國的宴席中,古老的中國道德標準決定了地位比較高的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應該坐在主位。大致來說,最尊貴的客人應該坐向朝南的位置,或者是朝向大廳里門的位置,我們把這個位置成為主位。中國經歷了很長的封建社會,在宴席中或多或少的缺少對女性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都不允許女性出現在宴席中。

在西方,人們通常把女士優先作為他們的座位安排標準。大多是會安排主人和女主人面對面,尊貴的女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右兩邊,其他的按照時針的位置一個挨一個的坐著。還有兩點是要注意到的:第一夫妻的位置應該安排在同一邊,第二男性的位置是按照地位來坐而不是年齡。

六、結論

傳統的中國飲食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我們很熱愛我們的傳統美食,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可避免的很多西式美食在中國蓬勃發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新奇,另一個原因則是用餐環境非常的安靜和浪漫。很多的情侶,朋友或者是生意人很喜歡這樣的就餐環境去吃飯聊天。即便如此,傳統的中國飲食仍然不容易改變。

社會在發展,飲食文化業也在發展。發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融合和協調,無論是東方美食還是西方美食都有美好的未來。而且在中國發展的西方美食必將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西方飲食。

參考文獻:

[1]APA Publications.歐洲大陸(第二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2]邱國珍.中國傳統食俗.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3]吳斐.英國社會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