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03-25 05:0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篇1

【關鍵詞】中西 飲食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225-01

談起飲食文化,人們往往就會想到"吃"。不錯,飲食文化中就包含著"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飲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因此,一個小小的"吃"字,絕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內容。

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許多新鮮事物涌入國門,其中當然也包括飲食文化。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抱著好奇的心態,去嘗嘗不同國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飲食文化不同之處的人卻不多。況且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的濃縮,為了增強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的取長補短,我們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點,因此,我廣泛地收集資料,總結出一些中西飲食文化的特點,并努力給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議。

(1)世界上有許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一個民族的特質,往往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們中國人一向熱情好客,大家圍在一起吃一頓"大鍋飯"似乎更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在席間,好客的主人則會一再地給客人挾菜,熱情之狀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們大有不同,他們總是把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放在一個小盤里,并不習慣于給對方挾菜。周到的服務才是他們顯示好客的方式。

(2)從食物的營養方面來看,中國的飲食顯得比較健康合理,他們是高纖維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飲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熱量,但這并不說明他們不注意飲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營養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調手法的確勝人一籌。比如說:西方人喜歡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愛的食物之一。在我們看來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來,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盡顯其美味和豐富的營養,他們注意的是盡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營養,在這一點,的確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3)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應具有一定的歷史積累,一般歷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種飲食文化。中國有著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致,的確令人驚嘆。而西方的一些國家曾為一些國家的殖民地,并且匯集著各國的移民,因此這些國家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并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從而使西方的飲食文化成為一種綜合性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谷、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萬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致而聞名于世。有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各國特色

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當時就有一些典雅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里,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制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于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卻趨于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意大利地處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優越的地理條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以面條,奶酪,色拉米肉腸著稱于世。公元前2世紀后期,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形成龐大的隊伍,并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相同,烹調方法日臻完善,并發明了數十種制作方法。時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英國的農業有發達,糧食每年主要靠進口,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調。但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受到西方各國的普遍歡迎。另外,在國人喜歡喝茶,習慣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如遇朋友有傷心事,遞上一杯好茶,是對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國的英國移民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由于美國的歷史短,傳統、保守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美國人擁有豐富的農牧產品,結合歐洲其他移民和當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飲食文化。美國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國飲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面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館用晚餐。美國餐館很多,一般供應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飯)、全餐等各種形式的餐飲,價格一般比較低廉,也可點菜,點菜價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時左右,午餐一般在12時-14時,晚餐一般在18時左右。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

德國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由日爾曼諸部落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中世紀時期一直處于分裂狀態,直到1870年才真正統一。在生活上德國人喜愛運動,所以食量較大,他們保留了以肉食為主的日爾曼遺風,德式菜看以豐盛實惠、樸實無華而著稱。

通過以上的論述,大家應該對中西方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對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飲食文化的時候,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覺上的享受,從而攝入過多高熱量的食品,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也不可對這些新鮮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飲食的確值得一嘗,絕對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篇2

關鍵詞:飲食;文化;習慣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 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 相互讓菜 勸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 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個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

一、席位安排禮儀

(一)中餐餐桌禮儀

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采用圓桌。不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桌所組成的宴請除了注意“門面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離主桌的遠近。

(二)西餐餐桌禮儀

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此外,男士應當主動為女士移動椅子讓女生先坐。

二、餐具的使用禮儀

(一)中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的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3.盤子。盤子主要用來盛食物的,根據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狀不同而大小形狀各異。稍微小一點的盤子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邊,是用來暫放從公用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4.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5.餐巾。在用餐前,比較講究的餐廳或主人,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是用來擦手的,擦手后,由服務員或主人拿走。

2.西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2.1餐具擺放和取用原則。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事物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

2.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則:使用刀叉進餐時,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來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用完刀叉后,應將其橫放于餐盤中央,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放置方式為刀口朝著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時的安全性。

(二)西餐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黃油涼菜湯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

(三)用餐過程中應注意的禮儀

1.餐桌上取食的禮儀。中餐的取食原則:菜品需由主賓先取;取菜時,不要取得太多;鄰座的男士可以替女士服務。西餐的取食原則:進餐時盡量不要發出餐刀刮盤子的聲音;就餐時盡量少說話,飯后吃甜點時才是聊天時間;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不要發出聲;吃面包時,先用刀將其切成兩半,然后用手撕成塊吃;吃意大利面時應用叉子慢慢將面條卷起來送入口中,如果不是條形的面,直接用叉匙舀起來即可;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幾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2.餐桌上交談的禮儀。中餐講究熱鬧,喜歡邊吃邊聊。交談時注意幾點:講話要有分寸、有禮節、有教養、有學識。避隱私、避淺薄、避粗,委婉,禮讓對方。西方餐桌上以靜為主,進餐時與左右客人交談,但應避免高聲談笑。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選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

(四)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中餐在宴會結束時,只能由主人來示意宴會結束;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賓客才能散席;主人應在門口為賓客送行;客人應向主人致謝;如果中途道別只需和主人打個招呼或向左右賓客點頭示意即可。西餐在宴會結束時,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別時應向主人致謝,更為慎重時,還可再以電話或謝卡致謝。

【參考文獻】

[1]王海粟.淺議會計信息披露模式[J].財政研究,2004(01):56-58

[2]夏魯惠.高等學校畢業論文教學情況調研報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46-52

篇3

(一)中餐體現和諧的飲食觀念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的著名風味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蘭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的蘭州牛肉拉面,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的系東鄉族馬七六帶入蘭州的,后經后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在其后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面質精細、肉爛湯鮮的一碗面享譽天下,蜚聲中外,讓全國各地的人民了解了蘭州牛肉拉面,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被譽為“中華第一面”,成為餐飲業的一束奇葩。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最主要的體現是宏觀、直觀、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講的這種飲食觀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調和是中國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調和出一種美味使人們在用餐時所向往的,這種調和所講究的就是適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這也就是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講究的是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等等其他的營養品,最重要的是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哲學的特點是形而上學,而西方的這一哲學體系同他們的飲食觀念是相適應,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食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他們之間相互連貫,便結成形而上學哲學。肯德基炸雞,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雞幾乎都是一個味,包括他們的產品包裝、用餐環境的裝修以及服務員的穿衣幾乎都是一樣的。肯德基炸雞油的溫度、時間以及每次放置幾塊,這些都是機器設置好以及嚴格要求的,我們只需要嚴格遵守以規范行事,這是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個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預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這些都是規范化的烹調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飲食差異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以“和”與“合”為最美妙的境界。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的體現就是和諧,同樣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也滲透著和諧。在烹飪中“,和合”的思想體現為“五味調和”,就是說,烹制食物時,“五味調和”的基礎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導這一調和就要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國人請客吃飯所采取的,大家喜歡圍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大概源于“飲食所以合歡也”,強調一個“合”字。強調個人主義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價值觀與尊嚴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個體的特征與差異極其注重,這種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也必然體現在西方飲食上。西餐中除少數湯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鮮蔬芙蓉湯,是一碗里面是多種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及時有搭配也是在盤中進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黃金咖喱豬扒飯”,就是一個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飯,米飯上面的一邊是豬扒,而另一邊則是煮青豆,加兩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涇渭分明。“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都在以上體現出來。另外,西方人請客吃飯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各點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習慣隨意添加調料,彼此互不影響,連極小的孩子都有專門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這也表現了西方對個性得尊重。

三、結束語

篇4

關鍵詞:飲食文化 廚房設計 飲食習慣

一、引言

人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約兩百萬年前,飲食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廚房的設計就更為重要,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及操作者的使用習慣是衡量一個廚房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

二、飲食文化的內涵

飲食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包括飲食的材料、制作工藝、飲食方法等,還包括文學藝術、思想道德、風俗習慣以及對歷史的傳承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內涵。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包括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飲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質層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飲食結構和飲食器具;行為層次包括烹飪技術、器具藝術、食物儲存和運輸方法等;精神層次作為文化的最高層次,包括飲食習俗、飲食觀念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廚房的來源及其基本功能

廚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不同時期的演變功能也變得更為多樣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將天然洞穴作為居所,以野菜野果為食。氏族社會以后,發展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會設有火塘,空間內部沒有隔離,生火會導致煙氣彌漫整個空間。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出現爐灶處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將火塘改良砌成灶頭,房間變得更加干凈衛生,但是此時的廚房并未真正與其他空間隔離開。社會的不斷發展到獨立廚房的出現,既能較大限度地儲存食物,也減少對其他空間不必要的干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現代社會造就了開放式的廚房,廚房的各種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們對廚房油煙的排放、儲物空間的設計以及采光問題都妥善的處理,操作臺面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以及操作習慣,廚房空間干凈整潔舒適,能最大限度地為人所用。

廚房的基本功能:烹調、洗滌、儲存

四、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國家倡導理性、健康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乎所攝取食物的營養價值,通過食物來獲取身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他們更青睞操作簡單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頭,一方面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食物的營養。

中國人追求的則是感性、藝術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認為食物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門藝術,能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國人對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慮食物帶給人的營養,還注重食物的色澤、鮮香。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國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燴等多樣化的烹飪方式。中國菜品種多樣,操作復雜,注重食物帶給人味覺和視覺的藝術性的雙重享受。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方式講究科學衛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較為廣泛采用的宴請賓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時將所有的食物陳列出來,客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進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擾。

中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熱情好客、彬彬有禮,飲食方式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宴請賓客還是日常飲食,人們圍著桌子坐一圈,菜擺放在正中間,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夾取食物進食,在吃飯過程中可以相互交談,增進感情。

(三)烹飪過程的差異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強調認真規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須相當的規范和嚴格。所需食材、調味料的分量都必須精確到克;操作過程的順序都不能顛倒;操作時間也嚴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給人的味覺和營養幾乎都是相同的。

中國人烹飪的操作過程具有隨意性,根據廚師的個人喜好和習慣選擇放調味品和食材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樣,同一地方的不同廚師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兩次做同樣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處在不同國度、地域等背景下人們的飲食文化各不相同,廚房設計理應有所差別。下面從布局、功能、陳設幾方面出發,分析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營養,喜歡生食海鮮、蔬菜等,盡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過程極其簡單,西方的廚房大都采用開放式的設計,廚房與客廳相連,并不需要設置專門的餐廳。一般在廚房的中間會設有料理臺,料理臺既能烹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國人更偏愛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燒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油煙,開放式的廚房會污染客廳和餐廳,中式廚房基本采用封閉式的設計。廚房與餐廳隔開,餐廳與客廳相連。中國人的餐桌一般選用圓桌,圓桌意味著吃飯人的身份不分尊貴卑賤,這也與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分不開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廚房采用開放式的設計,與客廳相連,具有較大的占地面積。家庭主婦在廚房可以邊制作食物,邊與客廳里的家人聊天,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同時能帶給人無比的輕松和愜意感。西式廚房不僅僅是傳統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閑、娛樂、聚會等諸多功能。相對于開放式的廚房而言,完全封閉的廚房的功能就顯得較為單一。中式廚房的空間比較窄小,占地面積只有十來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幾平方米。小空間緊湊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陳設的不同

西方人的廚房面積較大,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裝飾。在墻的拐角處可設計置物架,隨意擺放裝飾品、小擺件,墻上安置一臺壁掛電視,在忙碌做飯的同時享受這份環境給人的輕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飲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盤子等餐具,西式廚房會在墻上設壁柜,料理臺下同樣也能設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來。高科技的電氣化產品在西式廚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氣爐灶、面包機、洗碗機等小家電應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廚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鍋等大型廚具來進行烹飪以外,小型家用電器并不多見。廚房的操作臺面上擺放的都是一些很實用的東西,具有裝飾性的小擺件幾乎沒有。中式廚房的占地面積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實用的東西,會使廚房看起來雜亂無章。

六、現代廚房設計的原則

西式廚房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是必須以滿足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前提,在西式優秀的廚房設計案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善當代中國廚房設計之不足,使現代廚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結構多樣化

設計是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才是設計追求的目標。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廚房的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廚房不再是個完全封閉式的空間,而是能像西式廚房一樣是開放式。對于面積較小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將其設計成半開放式的,通過推拉式的藝術玻璃窗將廚房和餐廳隔開,烹飪時將隔板拉上,防止油煙排入客廳臥室污染其他室內空間,不用時再將隔板收起,形成一個通透的半開放式的廚房形式,既美觀又寬敞。而對于面積較大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采用大廚房套小廚房的格局,也能達到西式廚房開放式的效果。將廚房與客廳中間的墻體打掉,在原廚房的角落處封閉一塊小烹飪區域,其余空間與客廳相連,既有效地隔離了油煙,又采用了開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樂而不為呢?西方那種完全開放式的廚房用在我們國家確實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是設計師只要注意觀察,多動腦筋,靈活設計,西式廚房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二)材料綠色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型化學合成的裝飾材料推陳出新,新材料的新樣式和新特點很容易被設計師們接受,但是化學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機污染物,對人體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特別是在廚房這個制作食物的地方,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化學材料的使用,選擇一些綠色化、環保化的材料,才能將對人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在設計時,可以選擇用自然的木質材料,不銹鋼、鐵等金屬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還要考慮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熱性,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健康舒適的綠色廚房。

(三)色彩協調化

廚房在色彩的選擇上應該盡量做到簡潔、協調,墻面一般采用白、灰、銀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帶給人的冷暖感覺,在基本色的基礎上加入藍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涼舒適的同時,也會讓廚房顯得清潔、衛生。廚房的地面顏色則可選擇耐臟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廚具等物件上選用一些亮麗的襯色,不會使廚房看起來太壓抑沉悶。總之在選擇廚房的色彩上,應盡量做到簡潔為主,再充分利用各種色彩的特性,發揮其更大的功能性價值。

(四)廚具現代化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電器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現代化高科技的廚房電器相繼出現。現代化的廚房不但可以減少主婦們繁重的家務,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環境污染。現如今一些廚房小家電已經為人們所用,例如,電磁爐取代了煤的使用,減少了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對空氣造成的污染。抽油煙機代替了鑲在墻上傳統式的排氣扇,既節能減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潔。然而僅僅這些是不夠的,在廚房中應加大小電器的使用,電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給人們提供方便。冰箱、電飯鍋、洗碗機、微波爐的儲放位置應根據個人使用習慣,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開啟、使用,在使用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電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學化

在學習西方優秀廚房設計案例的同時,也需要考慮中國人自身的特點。例如,操作臺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國人的身高。操作臺高度一般為800mm-850mm,臺面寬度為760mm左右。廚房的布局也應嚴格按照中國人的操作順序來設計,儲藏區、洗滌區、調理區、烹飪區,各個操作點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操作者使用方便,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另外,廚房的通風、排煙技術處理不好,直接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通風、排煙的處理也是設計師們需要重視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風以外,另外一種最有效的排煙途徑是安裝抽油煙機。為了保證抽油煙機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煙機一般安裝在爐灶上方距離臺面的高度為800mm左右。一個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廚房才能大大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總結

食物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來源。一個優秀的廚房設計除了要遵循以上這幾個原則外,還需要考慮通風、照明、操作臺的順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飾等。總之,不管是中式還是西式的廚房都必須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為前提,那樣才能發揮廚房的最大效用價值,帶給人們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廚房環境。

參考文獻

[1]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N].文匯報,筆會.

篇5

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國人排座位時“尚左尊東”,以“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主客則正對大門,左右兩邊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離相同則左側尊于右側。最常見、最正規的西餐桌是長桌,以長桌排位時,一般主陪在面對門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隨意安排。中西方飲酒禮儀差別也很大。中國人敬酒時通常以職位高低、賓主身份、年齡大小等為序,敬酒前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主次分明。中國人飲酒時往往會勸酒,想方設法讓別人多喝幾杯,客人往往都是礙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會上常常也飲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勸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決定,飲酒時忌中國式的干杯,鬧酒在西方人看來是不文明的行為。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原因

2.1農業結構

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為人們提供光、熱、空氣、水等能量和物質。中西方氣候資源的不同導致農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風氣候發達,四季分明,因此,種植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林業和漁業的比例很小。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等,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廣泛種植水稻,因此,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這種農業結構培養了中國人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暖濕氣流給美國23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適合牧草生長,耕地面積小于草原面積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畜牧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歐洲西部受西風帶控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陰雨天氣,熱量和光照等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優質牧草廣布,因此,一般以畜牧業、花卉種植業等農業類型為主。歐洲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距離海洋較遠,水汽難以到達,農作物以耐旱的小麥為主。這樣的農業結構決定了西方人的飲食以肉食與面食為主。

2.2

的不同也是導致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原因。在中國,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別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國時,對于佛教徒的食品沒有嚴格的規定。南朝時,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侶食肉,他認為食肉是殺生,至此改變了僧侶的飲食習慣。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齋念佛,禁止宰殺動物,因此,他們的飲食只能是素食。道教從“養生之道”的角度來看待素食,亦主張教眾食素。素食成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選擇,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養生的作用,深受國人喜愛。歐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個純素食的宗教,但是現在對于葷素沒有過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禁忌,飲食和普通人沒有很大區別,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動物內臟。

2.3價值觀念

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念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中西方國家在發展中產生各自的價值觀,這些差異在飲食等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際關系上以和為貴,因此,中國是典型的家庭社會,崇尚集體主義。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視為集體主義的象征,標志著友誼與親情。這種合餐式分享如原始儀式一樣能夠制造親密無間的氛圍和榮辱與共的決心。中國形成了以圓桌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圓桌前按主次、尊卑圍坐在一起,表現了一種傳統的規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價值觀是為自我價值實現而奮斗的精神。西方人個性張揚,注重維護個體利益,強調個體權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后為保護個體性和公共領域而興起的。既要自由地獲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們設計出了公共餐具和相應的分餐制,這不僅僅是出于衛生學層面的考慮,更是為了推廣內蘊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尊重個體等現代精神。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等,拉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國人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由于的失敗,清朝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推行,主動向西方學習,國家門戶逐步開放,促使西方飲食文化進一步傳入中國。清政府推行為,委派官員考察歐美國家,1872年清政府選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洋華人把中餐介紹給世界,同時也把西餐帶到了中國。而西方人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開設了租界,擴大了活動范圍,租界的設立增加了中國人接觸西方飲食的機會。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殖民者從中國獲取大量廉價勞動力,勞工輸出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華人被送到美國從事礦物開采與鐵路建設,并逐漸轉向其他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中式餐飲業開始興起。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大量的商務往來、旅游與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西飲食的進一步交融,西方國家出現了大量的中餐館,華僑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國餐館是中國飲食文化海外傳播的主要平臺。在美國,中餐甚至慢慢融入進了主流餐飲。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奇的東西,西餐消費群體開始出現。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廳落戶北京,隨后,麥當勞和肯德基開始在沿海開放城市大量出現。中國加入WTO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國的西餐呈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漢堡和比薩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為代表咖啡館等。西餐發展迅速,遍及全國各地,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4結束語

篇6

論文關鍵詞:菜譜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1.文化和翻譯

根據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一組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載體,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奈達曾說過,“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換。

2.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翻譯學家J.C.Catford曾經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Menutranslation isthe process of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 forse-manticequivalenceinthespecificareaofmenuandtermsinculi—naryculture.”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一編碼一信息傳遞一解碼一反饋等環節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連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

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聯想意義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沖突。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and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obsterandchicken”。再如“三鮮湯”中的“三”這個數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代表“積極”意義,而在乍得、貝寧等地,“三”則有巫術的含義,奇數被視為“消極”意義,可譯為“soupwithifsh,shrimpandvegetable”。而“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lionhead”,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對象,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

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隔閡和誤會。

3.中式菜譜的翻譯

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

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更是文化上的溝通。一方面,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注意文化差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1)直譯(寫實)

根據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其順序和結構基本不增不減。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烹調方法及刀工等。

a.烹調+原料

烤鴨:Roast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Tofu

炒芥蘭:SautredChineseBroccoli

b.烹調+原料+with/in+配料

紅燒魚:BraisedFishwithBrownSauce

蠔油扒時蔬:BraisedVegetableinOysterSauce

紅燒毛芋頭:BraisedTaroinBrownSauce

c.烹調+an工方法+原料+with/in+調料

蝦仁炒蘑菇:FriedShelledShirmpwith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jedSlicedBeefwithTomato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SlicedPorkBellywithRiceFlour

(2)直譯+注釋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此類菜名譯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PoBeancard

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Cantonese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Pickles

c.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鴨:SteamedNanjingDuck

德州扒雞:DezhouStewed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方式,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如:

佛跳墻: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 inEm—bers——F0tia0qiang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edthewall

(3)意譯(寫意)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較深的內涵,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實對虛,顯其“廬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魚香肉絲: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withDuckFeet

陳皮兔肉:RabbitMeatwithTangeirne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Beef

芝麻豆腐:SesameTofu

五味豆腐:Five—F1avoredTofu

c.以實對虛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

白玉蝦球:CrystalWhiteShirmpBalls

發財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

青龍過海:WaterCelerySoup

(4)轉譯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翡翠”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

鳳凰玉米羹:Conr andEggPorridge

芙蓉海參:SeaCucumberswithEggWhite

出水芙蓉鴨:SlicedDuckwithEggWhiteandHam

(5)拼音+注釋

中國獨有特色食品的英譯,本著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原則,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

包子:BaoziStufedBun

餃子:JiaoziDumpling

鍋貼:GuotiePotStickers

篇7

[關鍵詞]中西方習語 文化差異 男女地位 飲食文化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R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200-01

一、引言

每一種語言的發源都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由于東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各異等影響,各族自身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等方面的習語偏向會有所差異。習語是人們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精華,是民族個性和各種修辭的集中體現。習語主要包括成語、典故、諺語、格言、俗語、俚語和歇后語等,通過對英漢習語對比學習,我們不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語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習語中男女地位的差異

中國是幾千年的古老國家,受著儒教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看似社會分工的問題,實際上卻是對婦女活動的限制,古代的中國還要求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女性處于“無權地位”,天生低人一等,并一度成為被社會藐視、貶低的對象。因此有了這樣的一些習語,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子無才便是德;娶到的媳婦習到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九個姑娘不如一個跛腿男人。

古代西方的女性地位和中國的差不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女權主義者的推動下,現代女性的地位在西方國家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賢一家興),“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es 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妻賢夫自良);“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 best wealth.”(賢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寶),這些習語都充分地表現了女性在西方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方習語中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中國是一個很注重吃的國家,中國人講究菜的色、香、味、形。中國人飲食主要是以大米、面食為主,由于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廣,各個地方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因此在民間流傳著“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同時,中國的飲食習語中還有喻人喻事的作用。比如說一個人是“老油條”,是指他是一個閱歷豐富、世故、圓滑的人。“吃醋”在中文里的另一個含義是指忌妒。如果想表達一個人性格潑辣,可以稱她是“小辣椒”。

西方人的飲食主要是以面包和肉類為主,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他們會制作牛扒之類的大塊肉,但他們非常注重食物的營養。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一個蛋,勝過明天一只雞)。西方人的習語中也有暗藏喻意的習語,如a big potato是指重要人物;an apple of one’s eye是指掌上明珠;in the soup是指陷入困境。

四、中西方習語中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千百年來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處世哲學,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崇尚“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民族,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在國家之間的關系上,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在漢語的習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知足常樂”、“ 一箭易斷,十箭難折”、|“生死有命,寶貴在天”等。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主流是為自我滿足而奮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準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神圣不可侵犯,是實現自我的保障,他們性格外向、坦率,崇尚獨立,富有冒險精神,遇到問題時他們通常不會立即放棄,而是常說“I'll try”,這在英語的習語中也有相應的表現,如 “Go Dutch“(AA制),“stand on one's feet” (自食其力),“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

五、結束語

本文從男女地位、飲食文化、價值觀三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方習語運用的差異,可以看出,習語是人們在勞動實踐和認識世界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結晶,它能明顯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只有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深刻理解英漢習語的涵義,并正確運用,在交際中才不會造成誤會。

參考文獻

[1] 王利,諺語中的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透視,蘭州學刊,2006.12。

[2] 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3] 金瑞德,劉建民等,中國歷史成語故事大全[M].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8

[4]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ork :CUP,1990.

[5] Jennifer Seidle, W. Mcmoredie, English Idiom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篇8

關鍵詞:中文菜名 飲食文化 翻譯 不可譯性

一、引言

不可譯性是翻譯理論界長期探討的問題。一般而言,語言是可譯的,但由于各國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導致了語言又不是完全可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譯的。彼得紐馬克曾說過:“如果源語的內容涉及到本國特有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文化習俗,譯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他的論述是對這種不可譯特征的最好闡釋。

根據不可譯性產生的原因可將其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文化的不可譯性是指不同的名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識對翻譯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每種語言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民族文化的印記。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紐馬克的“意義走失理論”,如果原文描寫的是一種文化或語言所特有的情景,那么意義上的走失就無可避免。再加上語言系統的不同、譯者的風格等因素,絕對的對等是不可能的。

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多,在飲食方面的差異有地位、對象、觀念、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菜名的翻譯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本文將通過分析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來說明飲食文化中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特點及其不可譯性

(一)中國菜名特點

中國菜以其精致美味及誘人的外形在世界上享有良好聲譽。中國國土遼闊,氣候多樣,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因此不同區域的食譜菜肴有不同的特點。眾所周知,中國有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和徽。此外,還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但總的來說,中國菜強調色香味形,包括刀功、火候、器皿使用等。除了吃本身,中國人在菜名上也很有講究。

中文菜名組成方法很多。有的是來源于制作材料,如蠔油牛肉;有的根據烹飪方法,如清蒸滑雞;還有的是根據口味如糖醋魚。還有一些是根據刀法或其他原因命名。這類的菜名在翻譯的時候基本采取直譯,將中文中的重點翻譯出來即可。但很多傳統菜的菜名以及某些商家為了求雅致而起的菜名用直譯就容易失去其形式美或內在文化內涵。這就是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的不可譯性

中文菜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大多數菜名是可譯的,如上文舉得一些例子,但在某些情況下,不管怎么譯,都會造成文化的走失。

有些菜含有隱喻的方法,如“金鉤釣玉牌”實際上就是“豆芽煮豆腐”的湯菜,直譯就會失去原有風味;有的菜來自于歷史或人名,如“草船借箭” “東坡肉”,暗含典故或歷史價值,若直譯,會讓人不知所云,意譯又會失去歷史內涵;一些根據刀功等起名的,尤其是用一些中國獨有的,如“汆”“干煸”等,這種情況下直譯太冗長而且譯出來外國人也不一定會懂。此外還有如“龍鳳呈祥”“花好月圓”等這類帶有暗含祝福意義的菜名,雖然可以根據材料或做法翻譯,但祝福意味就會失去,也失去了四字格在聲調、音韻、節奏等方面的音樂美。另外,中國人信奉的主要有佛教與道教,這種也反映在菜名上,如“佛跳墻”“八仙過海鬧羅漢”,這里面不僅使用了修辭,也包含了宗教形象,菜的材料也比較多,無論怎么翻都不合適。

三、飲食文化不可譯原因分析

Larry. A. Samovar曾說過,“許多詞語都是有文化界限的詞,并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而文化的目標會使直譯變得無意義,并且一種文化不會有特定的翻譯成其他文化的經驗。”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習俗,語言受其影響,含有地域色彩及歷史色彩。英語起源國家是一種海洋文化,因此他們的語言跟海洋直接相關,很多食物與牡蠣等海產品有關。而中國文化與土地相聯系,很多事物與土地種植有關。這一類的不可譯主要是由實體文化引起的。

另一種不可譯是由精神文化層次引起的。這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哲學、美術等。經歷過宗教社會時期,英語中很多食物都與《圣經》相關,如酒、面包等,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將其直譯,但在某些習語中就要注意其內涵。同樣地,像魚、餃子等食物,所含的象征來源于中國古代圖騰,而餃子在西方雖有,外形內涵卻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即使把餃子翻譯成dumpling也是不標準的。

還有一種是由風俗體系引起的。“魚”除與中國古代圖騰有關,也包含一定的習俗,如連年有余等;吃餃子有喜慶團圓、招財進寶等含義,過年吃魚和餃子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造成即便英文中有對應的意象,在含有文化內涵后也是不可譯的,有人提出尋找“文化共核”,使某些內涵或意像重合,個人以為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準確翻譯,文化走失依然存在。例如,饅頭被翻譯成“steamed-bread”,雖然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但饅頭是中文中的意象,它同面包還是有內涵的差別,面包在西方與宗教有關。此外,飲食文化的差別還表現在餐桌禮儀、就餐工具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更大。因此我們只能盡量減少文化走失,而不能避免文化走失。盡量使文化可譯,但不排除其不可譯性。在不可譯的情況下硬譯,甚至會造成文化的扭曲和誤解,不利于交流的進行。

四、結語

本文嘗試從不可譯性角度來分析飲食文化,并以中文菜名為例。由上文可以發現,由于地理、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實體或非實體因素,飲食文化的意象、方式、對象、觀念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以菜名的翻譯最為普遍。現今,不斷加強的國際交流使得中國菜走向世界,在此過程中,菜名的英譯至關重要,同時,也要關注飲食文化其他方面的差異,注意文化的不可譯性,不硬譯,采用靈活方法翻譯,盡量減少文化走失,使中國的飲食文化充滿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n Press, 1981.

篇9

關鍵詞:西餐;中餐;阿拉伯餐;餐具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03-01

一、西方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西餐的主要發展時期是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國內的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農牧產品豐富,再加上對四方蠻族部落的不斷戰爭,其飲食文化體系建立。羅馬的餐飲體系及保留了自身的地中海飲食特點同時吸收了希臘甚至阿拉伯甚至東方的影響。然而到了公元475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餐在以后的四五百年間并沒有很大的發展。

西餐餐飲體系的主體即意大利菜和法國菜。意大利菜歷史悠久,有著融合東西方以及游牧以及海洋文化的特點。而法國菜起源宮廷,富麗奢華,然而使用的餐具復雜且繁瑣。總的來看,西餐主要餐具是刀叉,這與其飲食文化起源時期喜歡食用肉制品和奶制品以及海鮮類食物有關。其烹飪方式遠沒有中餐多,主要集中于烤,炸等。再加上受到過穆斯林文化的影響,喜吃奶酪等奶制品。所以刀叉被作了主要的餐具使用。

意大利西餐是西餐之母。到了中世紀,意大利傳教士馬可波羅到了東方,學會了面粉加水可以制作面條的技法,帶回意大利后加以改良做成了如今流行的意大利面。但是,馬可波羅并沒有將中國的餐具筷子引入意大利,這導致現在意大利面的正規吃法仍然是笨拙的用勺子和叉子一起吃。

法國菜是西餐之冠,法國國王亨利六世娶了意大利人做妻子,與此意大利女子陪嫁的是名有名的廚子。從此將高級的意大利料理帶到了法國宮廷當中。路易十四的時候,法國宮廷美食比賽盛行,逐漸使法國菜料理稱為高檔奢華,選料口味豐富的代名詞。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法國料理流入法國民間,從而開啟了法國美食的盛行時代。法國大廚Augustee Escoffie在19世紀時,將法國菜整理成烹飪指南,從而奠定了法國料理體系。餐具主要是刀叉和湯匙,餐具餐巾以及酒杯的擺放和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

二、中國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中餐的發揚與體系的建立是在宋朝。雖然北宋政權沒有統一中國并且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名族政權并列,其科技,經濟,以及封建文化已經達到了巔峰。宋朝有領先世界的科技,如造紙,火藥武器等,同時也有進入高度成熟期的儒家文化。飲食文化也不例外,中餐餐飲體系也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炸,煮,燉,炒等不同烹飪方法的建立,奠定中餐體系。同時也確定了以筷子為主要餐具的原則,并且進一步影響了日本韓國,西域,甚至中亞。當時,北宋與多個少數名族政權并列,宋朝的飲食習慣再影響這些國家的同時也將少數名族的餐飲文化帶入中原加以融會貫通。

北宋時期的餐飲業極其繁榮,出現了很多新變化。首先,北宋首都汴梁所在的中原地區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中心,同時向外輻射,也影響到了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其次,宋朝時期,烹飪方式改良,肉類和蔬菜類食物的種類大幅度增加。再者,筷子已經成為主要的餐具。筷子的使用,不僅能應對種類繁多的各種食物,而且方便,容易清洗。研究還發現,宋朝時期,宋人喜歡食用蔬菜而高于肉類食物,因此,這也間接解釋了宋人不使用刀叉類餐具的原因。

三、阿拉伯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阿拉伯帝國飲食傳統恪守伊斯蘭教規,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同時,主食主要是面餅或者烤馕。阿拉伯餐通常是直接用手食用的,不用借助工具。阿拉伯美食與中餐相比,比較粗線條,但風味獨特,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

阿拉伯帝國與公元623年由創立。并且基于伊斯蘭教立國,有著遼闊的疆土。由于位于歐亞之間,同時受著東西方兩種文明的影響。阿拉伯帝國與歐洲以及中國大唐王朝發生過數次大規模戰爭,因此向歐洲和中國學習了不少。比如阿拉伯人喜歡喝的飲料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茶葉配以阿拉伯產的薄荷制成的。阿拉伯餐雖然沒有像刀叉筷子這樣的餐具,但進餐的時候通常是將各種菜肴包裹在主食大餅里面食用。因此,主食大餅代替了餐具的功能。這樣進食至今仍被認為阿拉伯文化的一大特色。

四、小結

西餐,中餐,阿拉伯餐這三者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特色與特點。這是來自于三種飲食文化體系起源時候三個不同文化的強大古代帝國。雖說餐具,菜式以及就餐方式各有特色,但也有融匯相通之處。如同西餐有近似阿拉伯餐的牛羊肉菜式,西餐中意大利菜學習借鑒中餐的面點制作方式等等。這客觀的反映出,東西方以及阿拉伯從古至今的不斷交流,不斷演變,不斷碰撞,互相借鑒優點完善自己。因此,這三種不同的飲食文化環境既有各自特色也有相通之處,也深刻的體現了和而不同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姚艷虹.試論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意義[J].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2).

[2]萬建中.中西飲食習俗差異論[J].民俗研究,1995,(02).

篇10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原因 教授方法

對于英語的學習,傳統看法是只要學會語音、語法和詞匯,就算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和WTO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交際。有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講出一口語音標準、語法結構正確的英語,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用意義,聽不懂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層面背后的東西,以致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化素養的作用或對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節間的關系、話語發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好閱讀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