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就餐禮儀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就餐禮儀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就餐禮儀的差異

篇1

一、入座的禮儀(Seat etiquette) 

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各族人民有著自己的特色菜肴。相傳我國從周代起,在飲食禮儀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嚴格的餐桌禮儀制度,這些禮儀從古到今都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影響。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餐桌禮儀與菜單用語變得更為優雅與精致。時至今日,餐桌禮儀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在歐美國家還保留了下來。西餐禮儀自清代起傳入中國,從此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就一直相互影響和發展。 

中西方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好客,只要遇上高興的事都喜歡請客。中國人請客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就餐時通常是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入座;或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國,坐在左邊為尊,右邊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不過現在中國的很多家庭都用圓形餐桌,請客時大家可以圍著桌子坐,完全不用理會那些規定的主賓位置,大家可以面對面坐,比較隨意。但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從客人身邊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湯汁灑在客人身上,因為這是不禮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務生帶位,入座,也沒有什么主賓的說法,而且是Go Dutch即AA制;在家請客時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時,每個人都會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搖晃,身體與餐桌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雙手不可以撐在桌面上,腿不可翹著。餐桌上已擺好的餐具也不要隨意擺弄。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西方國家講究“女士優先”的原則,就餐時是男士為女士拉開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們都會表現出對女士的殷勤。 

二、進餐禮儀(Dining etiquette) 

俗話說,一個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這里說的吃相就是指進餐禮儀。要想吃相優雅,就必須懂得中西方進餐禮儀的區別,也有利于我國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要弄清中西方的進餐禮儀,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禮儀。 

如教學生學習中職英語教材(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6“ What’s for Dinner?”的話題時,學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國家的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禮儀,如正規西餐的常規菜序大致分為開胃菜(starter)、湯(soup)、主菜(main 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 salad or 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 or fruits)和飲料(drinks)等幾道菜式。同時告訴學生中餐的菜序是“湯—菜—酒—水果”。中餐雖然沒有西餐那么復雜,但有著豐富的酒文化,因為中國人請客是無酒不成席的。 

學習了中西方上菜禮儀后教育學生注意進餐時的禮儀。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樣。首先,學習中餐進餐禮儀。據說從禹王時代筷子就成了中國人攝取食物的主要餐具。這時告訴學生進餐時千萬不可用筷子敲擊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著別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都是不合餐桌禮儀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輩應讓長輩先動筷子,然后自己再動筷一起吃。吃飯時要把碗端起來,不可以不端碗把嘴湊近桌子對著碗吃。夾菜時,應從靠近自己的菜夾起,不要站起來到其他人眼前的盤中去夾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來倒去地“尋尋覓覓”,挑肥揀瘦,眼睛也不要老盯著菜盤子,一次夾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盤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請客,在吃飯過程中后輩要盡量主動照顧長輩,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夾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別人給自己添飯菜要說“謝謝”,自己吃完后要說“大家慢慢吃”,不可飯碗一推,什么也不說就離席而去,因為這樣是失禮的。 

其次,教給學生西餐進餐禮儀。西方人進餐同樣講究禮貌、講究衛生、尊重長者。他們在進餐時會與左右客人交談,但都避免高聲談笑。進餐過程中,不能解開紐扣或當眾脫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塊,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湯時不能吸著喝,應用湯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用餐完畢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的就餐禮儀外,還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禮儀。如在學習中職英語教材(基礎模塊)第二冊Unit 1“ Nice to Meet You!”時教育學生進餐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not to make up with rouge, powder),也不能用餐巾或用桌布擦鼻涕(not to wipe your nose on the napkin or table cloth);不能用湯或水清洗喉嚨(not to clear your throat noisily in public);口含食物時不要說話(not to speak 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人進餐時都要盡量避免出現打嗝、打噴嚏等其他聲音,不然的話,就得與在座的人說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以示歉意。魚刺、骨頭等不要吐在地上,應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的桌面上。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當別人為你斟酒時,如果不需要,可以簡單地說一聲“不,謝謝!”或以手稍蓋酒杯,表示謝絕。作為學生盡量不要喝酒,可以用飲料或茶來代替酒敬長輩,這樣做,那些長輩們是不會怪罪的。吃飽后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同時教育學生在學校就餐時應注意謙讓,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入餐廳,在規定的窗口自覺排隊打飯,安靜文明進餐,不挑食,不端著碗走來走去,注意吃相要文雅等。吃飽后,將餐具與剩飯菜一起放在指定的位置,保持餐廳衛生。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西餐桌禮儀的異同,又學會了自己該如何注意餐桌禮儀。 

三、離席禮儀(The absence etiquette) 

中餐在宴會結束時,其他賓客應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才能散席。客人離開時,主人通常在家門口為賓客送行并邀請他們下次再來家里做客,這時客人也會向主人表示感謝,同時客人在離開時也會邀請主人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謝。西餐的離席禮儀則是客人先將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離席時,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別時向主人致謝,更為慎重的還可再以電話或謝卡致謝。 

學完了以上內容后,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中西餐就餐禮儀,可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模擬中西餐的就餐儀式進行練習,并邀請英語組的老師作評委,對學生所學知識和運用能力進行測評,給表現突出的學生一定的獎勵。 

其實,西餐與中餐一樣,是一種飲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禮儀教育,塑造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禮儀文化教育與培養語言能力同步進行。我們應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用一種客觀、尊重的態度對待西方飲食文化,不應該盲目地追隨和模仿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陳琳.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英語(基礎模塊)第一、二冊[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學術交流.2007(2) 

[3]中華文明與現代禮儀(中學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篇2

國際商務交往禮儀的跨文化交流

所謂“跨文化交流”,是指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的溝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為兩種形式: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其中,語言交際又分為口頭語言交際和書面語言交際兩種。非語言交際主要是通過體態語進行的溝通交流,包括人們的表情、眼神、手勢、視線接觸、站姿、坐姿等等。服裝也是人們傳達信息的非語言方式之一。所有這些,都是交往個體向對方傳遞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雙方都希望溝通交流能夠順利、成功,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差異和非語言習慣的不同,使得雙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礙,甚至因為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了雙方的誤解。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雙方之間的差異,就會導致溝通交流困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來華訪問。在華講學三個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結論竟是:“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在中國的三個月之中,有很多中國人稱呼他為“戴維斯先生”。這位學者是一位科學家,自從年輕時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后來的幾十年中,美國人均以“戴維斯博士”或“戴維斯教授”來稱呼他,中國人叫他“戴維斯先生”時,他常渾然不覺是在叫自己。他還對中國人說:“你可以正式地稱呼我為教授,也可親切地稱呼我為博士,或者是把我當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國人時,稱之“戴維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覺非常不舒服,覺得中國人在故意貶低他,郁悶三個月之后,得出了“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的結論。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生”這個稱呼是用于對高級學者的尊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先生”這個稱謂就是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學者文人的尊稱,如“屈原先生”、“魯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國人稱“戴維斯先生”,并不是把他當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實是很尊重他的,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解。幸好當時戴維斯先生還沒有聽到有中國人叫他“戴老”——在中國稱“老”是極為尊敬之意,美國人聽來就是在侮辱他、嫌棄他年齡大不中用了。

除了語言交流的差異之外,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當中還要特別注意非語言交流方式上的差異。非語言交流上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異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當中,人們為了表達尊重,除了言語之外,還要伴隨有恰當的禮儀舉止。握手是一種常見的國際交往禮節,但是如果見到日本、韓國及阿拉伯國家的女士,則不應主動要求與對方握手。擁抱和吻面的禮節常見于西方,在亞洲國家則很少使用。

據說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任期間曾到一個阿拉伯國家進行國事訪問,在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出于美國人的禮貌,他贊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擁抱禮和吻面禮。這一舉動使得國王十分惱火,但他強按怒火沒有當場發作,結果宴會不歡而散。在西方國家,肯尼迪的這一舉動不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體,但在阿拉伯人看來,贊美他人的妻子并擁抱、吻面是非常粗魯失禮的舉動——對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熱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很多因誤解導致的不愉快甚至關系緊張的事件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緣于雙方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和禮儀禁忌。

文化習俗、禮儀禁忌的差異,是導致雙方不能順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夠“入鄉隨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須在“入鄉”之前就對“俗”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務在進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認真學習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禮儀習俗與禁忌,這樣才能避免產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誤解、沖突或其它嚴重的不良后果。

國際商務禮儀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一)商務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談判順利達成的關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需要,也是商務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議的關鍵

在日常的商務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想在商務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時間觀念對商務談判也有重要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效果,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送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

因此,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避免由于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與障礙,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的差異,有利于中西方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中西方已經意識到當觀念不同時,雙方應該本身以相互尊重,入鄉隨俗為原則。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饋贈禮物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社會傳統,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送禮物的時候因國而異,有所選擇,如果對對方所在國家的商務禮儀不了解,贈送不恰當的禮物很可能對談判的最終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會讓對方覺得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戶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給商務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商務交往禮儀的跨文化交流相關文章:

1.跨文化交際中的商務禮儀

2.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

3.商務談判與跨文化交際

4.跨文化就餐禮儀

篇3

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太過分注重每個單詞每句話的講解,逐詞逐句逐段的分析和閱讀。

2.教學內容單一,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只學習課本知識,接觸不到新穎的英語閱讀材料,沒有英語報紙、雜志、期刊等課外資料。

3.課程設置上,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初中英語閱讀是通過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師在兩者的安排上缺乏科學合理性,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得不到保證。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不夠。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的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教導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還要加強自身知識理論的學習,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培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步認識到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實踐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閱讀訓練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英語閱讀能力也會日益加強。

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閱讀培養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加強鉆研,形成一套科學有效、適用、容易操作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

2.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增強閱讀興趣

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于他們不了解的知識更是會努力地研究,因此讓他們學習外國文化可以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閱讀。

中西方文化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學習英語中我們經常會有同一個單詞在不同語句中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另外,由于兩種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學生們應該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常識,比如,待人接物、就餐禮儀、節日活動等,讓他們更透徹地學習社會現象和洞察文化底蘊,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得一些語言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被接受和使用。

3.合理利用課本內容,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結合學生們的自身水平,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討論規劃,并組織教學,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提高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教師在討論教學方案時,要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以求形成全面的教學方式。閱讀教學應當將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而不是只對課本細節深究探析,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加學生們對閱讀文章的了解并提高閱讀能力。

4.明確教學目標,轉變教學觀念

新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提高教師的英語教學理論素養,并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明確教學過程中的目標。

5.精選課外閱讀材料

通常,初中階段對英語閱讀材料的要求是語言真實、難易程度適當、題材裁趣味豐富并且具有時尚型。用英語報紙或雜志來拓寬學生的英語閱讀面,激發學生對英語的閱讀興趣,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同時獲取更多的知識。所以閱讀材料的選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有關鍵的作用。

三、初中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創造互動情境

教師應逐漸成為與學生討論知識的一員,而不是課堂上的主宰。教師成為了學生們活動的組織者、倡導者、引領者。教師要安排好活動場所,讓小組成員之間距離近點,便于學生們共用材料和語言交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來分配各組成員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潛能。在進行互動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向學生解釋課程的學習程度、概念、目標等,并給學生一些例子和問題讓他們探討,明確學習目標。

2.明確互動合作的意識

改變單一的教學理念,加強對英語互動式教學的學習,重新認識英語教學規律,將學生集體授課、個別教學和小組教學相結合,使學生主動和諧地在課堂上學習。

3.互動式教學中問題多元化解決

篇4

【論文關鍵詞】外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我們雖然早就明確提出英語教學應始終把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明確目標,但是現在我國外語教學已經處于一種頗為尷尬的局面,學生雖然在英語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在我國日益增多的對外交往中,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足,這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中缺乏社會文化知識有很大關系。美國一位學者在談及跨文化交際時說:“僅僅掌握一種語言并不意味著能完全同使用該語言的人進行交際。”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所要求的不僅僅是語言能力,還有社會文化能力。這就給我們的外語教學提出了一個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要把對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貫徹在英語教學的始終,培養外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進一步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人們只有置身于有關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這種文化所使用的語言。語言學習是一個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活動認識某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體系,并逐步學會使用該民族的語言符號體系接收、產生、傳達信息的過程。因此,和文化結合起來的語言學習過程才是生動有趣的,外語學習是對一種新思想文化體系的探索,在此過程中,新文化的魅力理應取代考試的壓力,成為學生大量接觸語言的動力。然而文化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怎樣解決英語文化素養的培養問題,逐步實現英語教學上的突破成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一直探索的內容。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方法,希望能探討出行之有效的文化意識的培養途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課堂教學是培養文化交際意識的主要途徑。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二十一世紀》、《新體驗》等話題內容廣泛,不少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多個領域。作為英語教師要正確把握英語課堂中綜合知識的滲透,要以創新的工作方式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教材不僅讓學生了解、而且更應以討論、寫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中西文化比較。我們要在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通過創造機會使學生在模擬或創設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使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得到有效的積淀,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由于大學公共外語課教師肩負精讀、泛讀、聽力、寫作等多重技能培訓任務,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聽說、寫作、翻譯等幾個方面談一談增強學生文化意識的課堂教學策略。具體方法如下:

(一)結合詞匯教學,增加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詞匯是語言的心臟。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所使用語言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而在詞匯層面上體現得最為突出,涉及面也最廣泛。從本質上講,詞語的內涵意義、感情意義、反映意義和社會意義都與文化有關,是文化因素在詞匯意義體系中的反映。我們以往的詞匯教學注重的是詞的形式、詞的字面意義以及詞在結構層面上的組合方式,而忽視了詞語特有的文化含義的傳授。實際上,詞匯教學大可不必孤立地進行,許多詞可以被放在文化情景中去學習并掌握。英語里有很多詞語,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結合其文化背景來傳授,就很難達到效果。比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中,基礎教程的第三單元中出現了Eve,Angel,God,Christian,Christmas等與西方宗教有關的詞,而這些詞又是作者用來體現母親高尚的母愛和崇高的品德的詞。宗教是構筑西方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了解西方其他文化的關鍵,所以教師有必要先向學生介紹一些西方宗教文化知識及其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影響,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二)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洞悉文章的深層含義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美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語篇教學是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強調語言要素的同時,還要注意闡明篇章結構,點出中心思想,教會學生識別主題句,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即時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對作者的筆調、語氣、修辭和語言風格加以分析,使篇章閱讀提高到進行欣賞與評價的層次,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三)在聽力技能訓練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提高聽力不但要有堅實的語言基礎,瞬間歸納判斷的綜合聽力技能,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聽力理解與閱讀理解不同,聽到的話語轉瞬即逝,沒有反復咀嚼的可能。因此,學生對聽到的句子必須做出迅速的反應,而達到這一要求,學生平日里必須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幫助學生匯總此類文化背景知識,熟悉特定語言環境下的習慣應答。如:對否定前移句的回答,“NO”表示“附和”:又如:can’t agree with youmore(百分之百地同意),couldn’t care less(根本不在乎)比較級的特殊用法表示“強調”;再如:gasstation是加油站的意思,在美國加油站通常也兼賣一些日雜貨,因此當男子要求“please buy 2packsof cigarettes for me”,女士回答“I’U get themf0r you at the gas station”也就不難理解了。目前的聽力教材多以應試為目的,因此,應試技巧的傳授是聽力課的重點內容。沒有技巧講解的聽說課只不過是信息的堆砌,教師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而只注意技巧講解,又可能忽視應試以外能力的培養。因此,技巧的講解既要有廣泛性又要有針對性。技巧的講解要結合材料的文化背景類型分散到各個單元,如:充分利用聽力教材中的素材,對中外節日、婚禮習俗、就餐禮儀等文化差異進行對比。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場景,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什么時候用“Mind you”,什么時候用“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什么場合用委婉語,忌語等等。當然,解決聽力中的文化障礙,僅靠兩周一次的聽力課是遠遠不夠的。文化因素的滲透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教師可向學生推薦有文化代表性的電視欄目、電影碟片、專題講座、指導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效果。

(四)文化與口語教學的結合

口語教學以交際為目的,當問及學生們為什么要學好英語時,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他們想要做到與英美人士成功地用英語交流。但實際生活中,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受到限制,甚至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英語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特別的社會文化環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習慣。

(五)避免中文化性質的誤譯

文化差異跟語言文字的差異一樣,可能導致信息交流的障礙。“缺乏文化意識的翻譯,只顧及字面上的轉換,或者用母語傳授的文化經驗去曲解信息,會導致文化性質的誤譯。”教翻譯不能只是傳授一般的翻譯技巧,或只做些機械性的練習,而是要教會學生從文化內涵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對比歸納英漢文化的差異及其語言表達上的不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提高翻譯的準確度。

(六)避免寫作中的中式英語

西方人注重主題句的明確設定,這是由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EGO—Centrism)決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強調個體的獨立和主體作用,突出主觀見解,強調主觀對客觀的判斷。而漢民族文化群體以觀念為特征(group—oriented),注重的是主客觀之間相互適應與和諧統一的關系。所以,中國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忽視主題句的設置及其段首位置的作用,很少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希望讀者自己通過理解去把握作者的意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入有關東西方思維方式上的文化知識,通過對比、討論等形式培養和增強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做到用英語思考和理解英語。比如在講授信函寫作時,如能將東西方思維方式進行比較,學生就會明白英美人寫信封的格式與中國人相反,將自的地址寫在左上角,然后是收信人的地址,順序是:姓名、門牌號、街道名、市名、州名、國名,一旦真正理解,學生就不會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中真正掌握與使用。

二、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途徑多渠道、多視角地了解外國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英語教師不能再簡單地拘泥于教材,而應以課程為依據,以教材內容為平臺,充分挖掘和有效地利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靈活、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一)充分利用電視、電影、錄像、互聯網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首先,它們的特點是通過聲音、圖像等生動、自然地反映了英語國家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內容,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從中接觸到的文化信息量大,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直觀、感性地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感染力強。另外,文化滲透于生活中,通過這些渠道所接觸到的有關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內容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藝術再現,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徑。

篇5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英語教學 意義 要求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從狹義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英語研究性課程的教學是啟發探索型、創新型的教學。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中專現行教材中教學的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將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學對于社會與人類進步的意義與價值,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促進科學的發展,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學生在分工與合作中學會共同生活,教他們學知、學做、學發展,這種合作學習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英語語言學習本身。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養和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這將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進行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

英語教學中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態度和堅強的品格。研究性學習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開展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和調查研究,得出結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組織學生進行成果交流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可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格。

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把好課堂教學關。

要將研究性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就要求教師精心策劃課堂教學策略。“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是展開研究性學習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思想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積極性,使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并重;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讓學生在學習英語中經歷探究科學知識的過程。首先,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如,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以表演幫助體會課文中的情趣、開展學習競賽、引導學生展開爭論、師生角色互換、以教師之情激發學生之情、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或隨手畫上幾筆,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的良好方法。在學生消除了心理障礙后,就需要教師精心地設計教學方法,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其次,教師應指導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在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所側重地緊扣某一項訓練目標,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并始終堅持“練中導”,讓全體學生參與全過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在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加深理解,使學生的“學習”和“獲得”通過實踐自行去領悟,而不是被硬灌。

2.學會分析、歸納、系統的思維方法。

人類的思維活動是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語言就不能夠進行思維,所以思維訓練總是和語言訓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要善于發掘課文中潛在的智能因素,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必須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對同一語境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從其對稱、和諧、簡捷、協調的形式中找到英語語言變化的規律。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實踐操練,對這一語境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認識。此時,教師應就學生提出的不同表達方式、各種意見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歸納,使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從而使學科內容結構化。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歸納,既獲得了知識,也鍛煉了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進行“再實踐―再認識”活動。這樣不僅鞏固和擴展了所學知識,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英語中許多情境表達具有相似性,但適用于不同的場合。根據情境間的相似性進行類推,把一個語言點與另一個語言點聯系起來,由此及彼,產生啟發,觸類旁通。這樣既避免知識間的混淆,又拓展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再從整體的觀點出發,分析系統內各語言點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有效促進知識的系統化、整體化。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培養探索真理的習慣,培養獨立的人格,正是在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所在。

3.注重英語學科的實踐性。

人腦中的思維活動是隱性的,只有讓學生實踐,讓學生討論發言,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維的準確性、有效性。英語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語言,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具有特定的文化現象。中學生學英語時往往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或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同起來,根據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維定勢,來理解、思維和表達英語,因而常常產生誤解,造出病句。這時,教師要注意鼓勵持不同意見的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見解,供大家參考、研討,并適時組織學生辨析、判斷,得出正確的表達方式。通過小組實踐、集體研討,既保護了學生勇于探究的積極性,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楚自己的發現和表達方式是否正確,而且還知道為什么。多次的實踐―反饋―實踐有利于學生形成雙語思維模式,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思維定勢。

4.教師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同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教師既是整個學習任務的設計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研究主題,教師又是實施過程的組織者和建議者。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困難,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應為學生提供信息,啟發學生的思路,給學生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教師還要針對如何收集資料,如何寫研究日記,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如何形成研究結論等方面作出具體指導。

三、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對于英語教學來說,它與別的學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交際性比較強,整個教學過程都應圍繞著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而展開。根據其學科性質和學生的特點,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適于采取以下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學習。

要培養學生熟練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教學就必須給學生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小班級的教學規模是英語教學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形式的中國學校的班級人數遠遠超出標準人數的要求,因此,把班級分成小組就尤為重要。

(1)操作過程分組:依據學生的學業水平、個性特征、性別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組。布置任務:對各個小組布置相同的任務或不同的任務。如:詞匯為共同的任務,課文理解布置給不同的小組等。交流與合作:學習小組經過獨立學習和小組學習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入角色,把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全班。在這個學習成果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占有很大的主動權,占有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從而鍛煉了他們用英語聽和說。這時教師的作用則是指導、幫助和評價。

(2)教學示例:An American Boy。知識目標:掌握重點語法項目;理解課文內容;能力目標:運用基本詞匯、句型,理解課文大意,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德育目標:讓學生體會生命價值,領悟人生的意義。

實施過程:

1)課前準備:分好適當的小組并給小組布置相同的任務如詞匯,布置不同的任務,如分別布置讓學生查有關美國家庭經濟情況的任務、把課文分成幾段交給不同的小組讓他們學習、把握其內容,并用英語表達出來。

2)課堂活動:

a.通過設置不同的英語會話情境,讓學生掌握重點語法項目。

b.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小老師角色,通過小組和全班的交流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同時老師則要注意指導、幫助、點評。

c.在學生完全理解課文以后,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對話,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任務。

2.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運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全班圍繞一個共同的研究課題,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學生獨自完成收集資料和信息的任務,屆時與全班集體討論,獲得結論。下面以“中英飲食文化對比”為例說明。

教學示例:中英飲食文化對比――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研究性學習。

知識目標:有關飲食方面的詞匯和句型。

能力目標:擴展學生的詞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了解中英兩國飲食習慣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

教學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四個階段:(1)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自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并準備用英語表達。(2)老師介紹就餐禮儀相關知識,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然后在課堂上分男女兩大組或者全班分左右兩大組,分別代表中、英兩國,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3)兩大組分別作“中國和美國就餐時的不同表現”報告,老師引出文化的概念。(4)學習課文,全班匯總兩國各自不同的飲食和飲料,老師指導學生完成編寫中英飲食文化異同一覽表。

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收集資料、獨立鉆研,使他們知道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就餐時的不同表現;拓展關于文化背景的知識;增進學生對西方國家政治、歷史、人文、地理、餐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了解;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基礎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其探索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群體意識;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意識。

實踐告訴我們:“研究性學習方式”是教學主體與客體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共同完成以致激活創新學習內容和知識結構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帶給課堂一種全新的學習氛圍,帶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的學習精神和清新愉悅的學習心態,并能相對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葉平,姜瑛俐主編.研究性學習的原理、方法與實施.湖北省教育出版社,2003.

[2]湖北省教科所編.中小學研究性學習文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