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多樣化路徑

時間:2022-05-11 15:15:29

導語: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多樣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多樣化路徑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是在校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應圍繞本校可持續發展,結合自身人才培養方案,深入了解當下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策略,改革教學評分準則,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目的,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多樣化

一、大學英語教學結合“課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提升教師自身的政治修養和覺悟

1.擺正位置,端正態度教師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具體執行者,教師群體向上承接國家、學校下達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向下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2.堅定立場,強化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大學期間,教師不僅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自身的價值觀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英語教師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與我們的傳統價值觀有很大的區別,西方價值觀強調個人自由和發展,而我們則把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放在首位。英語教師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此基礎上,對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選擇地實施英語教學。大學教師必須堅定信念,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愛黨熱情。3.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通過不斷的學習,深入領會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發展高等教育的國家戰略有深刻的認識,同時能夠將這些認識和見解融入到英語授課當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將愛黨、愛國的想法牢牢樹立在大學生的心中。

(二)結合自身的理解,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到大學的英語課程教學中去,必須對英語課程從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案課件的編寫進行重新設定,如何著實有效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融合到教學中去,讓學生能夠虛心認真地接受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解決這個困難,我們就必須從教學技術和教學內容兩個方面下手:1.靈活運用網絡多媒體的力量,讓教學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二十一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如果說“80后”“90后”是在網上沖浪的話,“00后”就是伴隨互聯網的發展而長大成熟的,他們的思想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將網絡上體現愛國主義旋律的語言、小故事、動畫等通過多媒體音頻、抖音小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灌輸了愛國、愛黨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提升課程思政的影響。2.運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來增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國與國、種族與種族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英語作為主要的國際語言,擔負著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作用。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將國際上或者網絡上發生的熱門事件、民眾的討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案例來進行分析,比如斯諾登“棱鏡門”事件,英語教師可以將該事件在各國的反應的文章和視頻拿到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學習交流,看各國對同一事件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何不同,在意識形態上有何區別,在事件的討論中可以加強我們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觀,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又能讓我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得到認同。

(三)提取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思政因素,結合課堂討論和課外實踐,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影響

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的教育,其內容涵蓋了英語語音、詞匯、語法和閱讀理解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加入一些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解讀。我們在解讀這些異域文化的時候,可以通過思維拓展,引入我們的思政觀點。比如誠信,英語釋義“sincerityandhonesty”。中西對誠信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相同點是中西思想都把誠信當做維持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不同點是,中國的誠信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人出生是善良的,只要通過不斷地修生養性,就能做到誠信。而西方的誠信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必須通過契約來約束人的行為,才能讓人做到誠信。我們在以誠信為課題進行教學時,可以拓展到對比東西方的價值體系,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認識到東西方價值觀的差別,適時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Patriotism),敬業(Dedication)和友善(Friendship),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深刻領會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除通過課堂教學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形式來提升課程思政的影響。比如我們可以舉行以“民主”(Democracy)、“公平”(Fairness)等英語主題班會,或者以“我的中國夢”(MyChinaDream)為題進行英語朗誦比賽,調動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強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

(四)對課程思政教學成果進行分析總結,通過不間斷的經驗總結和措施改進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教育是一個不斷整理、總結、更新、進步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師在授課后要將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接受程度進行分析統計,虛心聽取學生的反饋,善于總結經驗,通過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內容,使得課程思政內容更加輕松地切合到英語教學中去,并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實施效果,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的百年大計培養合格的復合人才。

二、案例分析

本著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我們以中西方傳統佳節為教學案例,以情境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為主要手段,結合線上和線下,從模擬生活場景到職業場景,展開詞匯、聽說、讀寫及綜合生活技能訓練,著力把課程思政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課程思政貫穿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階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過程。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本教學案例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新實用英語》(預備級),整合重構了第9單元“HolidayIsComing”(節日到了)的內容,以“中國傳統佳節”為主題,展開詞匯、聽說、讀寫及綜合生活技能訓練,讓學生能夠掌握與中國傳統佳節有關的詞匯,在日常生活中對相關話題展開英語對話、思考,并由此引出傳統佳節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著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有效開展跨文化交流,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根據課程標準和本校人才培養方案,計劃授課課時6課時。2.學情分析授課對象為X院全體一年級學生。根據X院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勞動技能和傳統文化底蘊,要成為擁有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英語課程作為職業教育文化必修課,不僅切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職業能力和文化意識,為學生以后的職業規劃、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他們將來學習國際先進知識、經驗提供幫助,更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平臺。在這一大背景下,本次教學整合重構了“節日到了”這一單元的內容,使得學院各專業學生能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習俗、差異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學生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夠就關于中國的傳統佳節、歷史文化等話題進行基本的交流,能閱讀相關的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文章,并能寫出相關的句子等。3.教學目標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職場語言溝通目標。通過綜合運用情境教學法、任務型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提升學習效能、發展英語素養;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并讓學生獲得職業認同感,提升文化及職業素養。(2)思維差異感知。通過視頻、閱讀資料,了解中西方節日文化,并能完成簡單的對話,閱讀簡單的文化類文章。(3)跨文化理解。在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差異后,對中華傳統文化、慶典方式、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等話題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理解多元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播。(4)愛國主義教育。端午節涉及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由此引出對愛國主義的討論,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時期愛國主義的內涵,尤其是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這既是對本課主題的升華,又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一次良好契機。(5)自主學習。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設計節日宣傳海報、理解中西方節日背后的文化差異、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養學生自律、自覺的學習習慣,促進語言學習與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二)教學策略

1.教學理念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課堂以“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為基本教學理念,突出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另外,秉承職業學校大力發展學生職業素養的精神,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按照課程思政的要求,不忘“立德樹人”之教育初心,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愛國情操。2.教學組織根據學情分析,學生對“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感興趣,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全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英語學習的情境、設計不同形式的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分小組學習等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的。3.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方法,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綜合學科素養的養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信息化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及教學評價,借助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室進行實踐教學,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課堂實施

根據本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英語課標,本課包含一個單元組成,需6課時,每次授課2課時(90分鐘),共3次課。各課時之間以情景為線索,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前后相互鋪墊呼應。教學內容:以“中西方傳統佳節”為主題,以情境教學法為主要手段,將單元的內容分解為若干情境,整合為五個模塊:觀看中秋節視頻———節日小對話———愚人節——端午節———情景練習;從生活場景到職業場景,層層鋪墊,過渡自然。第一模塊:視聽課。在聽前,教師創設人物Lily,通過Lily和家人的討論向學生展示關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在觀看視頻過程中,請同學們根據以往知識探討中秋節的各種風俗,包括代表性的食物、活動等,由此學習視頻材料。教師創設的Lily回家團圓過中秋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常識的基礎上,通過看、聽和說,感知和領悟知識,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觀看視頻后,組織學生探討國人是怎樣歡度中秋佳節的,在這些慶祝活動有什么文化內涵。教師可由此引出中國人過中國節這一話題,并組織學生探討傳統節日的復興對于當下中國社會有什么意義,進而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二模塊:生活技能與語言運用。教師創設情境:圣誕節即將到來,兩名學生談論如何過節。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的英語知識描述節日并對節日活動進行探討和評價,使學生在“做中學”,實現了英語知識的內化和鞏固。第三模塊:讀寫課。課前,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為多個西方傳統節日選擇禮物,并由此引出本課內容“愚人節”。課中,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發生在愚人節的趣事,并通過現場提問、網絡投票等手段,設計英語游戲,創設歡快的課堂學習環境,選出最有趣的愚人節惡作劇。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能夠把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實現教學的共鳴。第四模塊:讀寫課。課前,學生觀看一段關于端午節的視頻,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視頻中的內容展開討論。在課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端午節的文化和風俗,引出屈原這一偉大的愛國詩人,通過現場問答的方式探討屈原的偉大之處和愛國的內涵。由于愛國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向學生展示部分愛國的實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愛國的內涵,并舉出更多的例子。教師然后組織學生欣賞部分關于愛國的詩歌,這樣通過良好情境的創設及任務的層層分解,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并投入到學習之中,并將愛國這一思想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第五模塊:生活技能及語言運用。教師創設情境:教師創設的語言使用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使其獲得直接的知識反饋和情感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激勵學生積極思考,還要激勵學生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說,也就是用親身經歷,去感悟英語知識的作用與價值。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情境、布置任務、寓教于樂,使學生能夠水到渠成地融入英語學習的情境之中,并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英語學習的輕松與快樂。將文化課和專業課有效融合,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提升職業素養,并始終貫徹“課堂思政”,引導學生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職教云”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優點,布置線上課前預習、課中評價、課后反饋等任務,建構良性教學生態系統,提高課堂效率。隨著國際形式的變化,大學生越來越多地面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面對新形勢,適時在高等教育領域引入課程思政影響勢在必行。英語教師需要堅定信念,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養的同時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到英語教學工作中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植根在大學生的心中。

作者:趙麗麗 單位:山西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