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書簡對文化景觀轉向的啟示
時間:2022-04-25 09:45:44
導語:審美教育書簡對文化景觀轉向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的美育思想為依據,對大眾審美文化發展以來不斷變革的審美現象進行淺析。中國古典審美文化以“以時統空”的體驗為主,西方審美文化重在體驗時間性的矛盾沖突,尤其是近代以來西方時間性審美文化對中國古典的主體間性審美感受文化造成了沖擊。時間性的敘事美學和空間性的抒情美學融合需要搭建美育這座橋梁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對席勒審美教育的觀照,旨在現代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空間審美體驗和時間審美文化完美融合,達到審美的自由境地。
【關鍵詞】席勒;審美教育;時間美學;空間美學;時空一體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未來簡史》和《今日簡史》中大膽對人工智能的明天進行了預測,人類社會經歷工業革命、電氣革命、信息革命的迭變,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新時代。文化現象由口傳媒介時代、讀圖時代、機械復制時代進入了自媒體爆炸的“微文化”時代,人類的發展走向后人類,這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審美、文藝批評也要進行新的轉向。本文將對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的思想進行概述,淺析大眾審美時代文化的轉向,探討大眾審美時代審美教育的啟示意義。
一、《審美教育書簡》中審美教育思想概述
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93年到1794年初把他研究美學的心得寫成書信,寄給曾在他困難時期給予他慷慨幫助的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這就是留存至今的由27封信組成的《審美教育書簡》。《審美教育書簡》的譯者馮至在序言中說:“書信與論文不同,論文一般只寫研究的成果,書信則陳述了作者思辨從開端到結論的過程。”①席勒在書中反復闡述了感性、理性兩種沖動的特點,感性沖動的對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是自然人。理性沖動的對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則,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是理性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學習、支配我們生活的更多是理性的人,也就是從被動的自然人要走向主動的理性人,但是席勒認為這兩種沖動各自都有強迫性,不能直接結合,若使這兩種沖動能以結合,人從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間必須架起一座橋梁,這橋梁就是審美教育,讓藝術充當使人恢復健康、具有美的心靈和人性的教師??v觀當下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并非席勒所生活時代的“腐朽與粗野”,而是當下我們文化時間化、快餐化對中國傳統空間文化的快速沖擊,使得我們更多的成為占有、享受的感性的人,更是遠離了理性人。席勒也說:“藝術是人類理想的表現,它是由精神的必然而產生的,不是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但是,現今需要支配了一切,功利盛行,科學發達,藝術越來越失去了它的意義。”②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反復對于感性、理性沖動的人描述,都是想通過美、美育走向自由,使人客觀類屬的性格和主觀特殊的性格統一起來,達到性格的完善性。而這種性格的完整性,隨著我們工業文明的進步,社會風氣的突變,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破壞了我們人類天性中的和諧狀態,失去了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更高的藝術即審美教育來恢復我們天性中的這種完整性。而我們生活中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之間真正的相互作用,是理性提出的任務,席勒對于這種物質和理性之間也做過調節:“但也有可能有這樣的情況,人既意識到他的自由,同時又感覺到他的生存,既感到自己是物質的,同時又認識到自己是精神的?!雹蹖τ谖镔|和理性的調節便是審美教育,最終實現的就是“人性觀念的圓滿實現就是美?!?
隨著人工智能、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文化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迅速追求產業化、市場化、快餐化、時間化的大眾審美時代。大眾審美時代多表現為“形而下”的“具象意識”,追求世俗、消費、娛樂,這和傳統“形而上”追求本源、教化的“抽象意識”有很大不同。近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轟轟烈烈的開展,宗白華為此還專門做過反思,他指出:“于禮樂器象征天地之中和與秩序理數!使器不僅供生活之支配運用,尤須化‘器’為生命意義之象征,以啟示生命高境如美術,而生命乃益富有情趣。不似近代人與無情無表現,純理數之機器漠然,惟有利害應用之關系,以致人為機器之奴。更進而人生生活機械化,為卓別林之《摩登時代》譏刺之對象?!雹茏诎兹A認為中國審美文化是天人合一、時空一體,重點突出“以時統空”的律動美感,而近代“我們喪盡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動而無秩序)、音樂的境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忌、斗爭)。一個最尊重樂教、最了解音樂價值的民族沒有了音樂。這就是說沒有了國魂,沒有了構成生命意義、文化意義的高等價值。中國精神應該往哪里去?”⑤宗白華發出“中國精神應該往哪里去”的時代之問,成為我們面對審美文化追求經濟利益產業化、市場化,拋棄、改造、戲謔經典文化等現象時,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章啟群在《現代的與古典的——朱光潛與宗白華的一種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西方藝術淵源于希臘”⑥,而“希臘人發明了幾何學和科學”⑦,在我們的認知中“幾何學”“科學”都是數理現象,這表明西方審美文化從根源就和效率、時間緊密聯系在一起。宗白華認為“我們的宇宙是時間率領著空間,因而成就了節奏化、音樂化的‘時空合一體’?!雹嘀形鞣綄徝牢幕瘜Ρ劝l現,中國傳統審美文化重視空間,并且是“空間時間化”的律動意識,而西方審美則構建矛盾沖突的時間性審美體驗。本文從單一審美現象學入手,不難發現西方美學有著史詩、歌劇等藝術傳統,特別重視崇高、悲劇、喜劇等集中時間制造矛盾的藝術手法,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最能代表審美意象的當屬詩歌,而詩歌中卻飽含著文人士大夫的命運意識和宇宙意識,抑或是對時空的感悟,抑或是對家國的憂慮,抑或是對故人的眷念,但不論是宇宙意識、時空意識、命運意識都可以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而富有動感的畫面,如同王維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充滿了中國文人士大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時統空”的律動情感。而我們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革命、電氣革命轟轟烈烈的開展,如大衛·哈維所講的“時空壓縮”的模式很快卷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馬克斯·韋伯在其論著中多次歷史性的探索中西方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發生發展與否的原因,他認為“科學不涉及終極關懷”⑨,并提出了“工具理性的時代”。這樣看來,近代提倡工業革命,提高效率,縮短時間,就連藝術作品也進入了機械復制的時代,而中國的古典文化在“以時統空”的視域下重視空間,西方時間化審美的模式必然對“以時統空”空間化的審美模式造成沖擊,這就導致我們現如今很多經典文化被解構、笑場和戲仿等。如果說隨著經濟的發展,過分追求市場價值和經濟利益對當下審美文化造成了沖擊,這應該是一種表面的現象。透過更深的學理層面,分析當下審美文化轉向的根本原因是:時間效率文化和空間感受文化的沖擊和矛盾。西方文化認為時間上的矛盾沖突是給審美者帶來快樂的關鍵因素,而中國古典審美文化則是重體驗,重感悟,多表現出宇宙、時空、命運意識,比如:《樂記》中“樂者,天地之和也”;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勝”;王勃“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蘇軾“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所以,中國當下審美文化面臨的困境是空間審美體驗受到時間審美的沖擊,抒情審美文化轉向了敘事審美文化。當人類無止境向自然表現出理性力量和自由意志時,如何用席勒搭建的審美教育的橋梁觀照大眾審美文化出現視域沖突的問題,這是本文下面要解決的問題。
三、大眾審美時代審美教育的啟示意義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闡述了人從被動的自然人到思想意志支配的理性人過渡時必須有一座橋梁,這就是審美教育。席勒重視對藝術、游戲、性格完整性、自由、審美修養和人性觀念的描述,這些詞語都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兩部分本文分別概述了《審美教育書簡》的美育思想和大眾審美文化的轉向,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用審美教育的理念來指導當下文化景觀的轉向,并賦予其實踐意義。席勒認為:“人擺脫了動物狀態進而具有人性的標志是喜歡假象,愛好裝飾與游戲?!雹膺@其實說明了人之所以具有人性是因為人具有了審美意義,大眾審美的意義也在于“裝飾與游戲”的豐富性。但“裝飾與游戲”的豐富性一旦與原典文化有了沖突,就需要審美文化的轉向,以達到其本真和諧之美,席勒在論述審美教育對我們生活的價值意義時說道:“審美教育通過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藝術培養人的美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當前社會的腐朽與粗野,以及現代人的分裂現象,為將來全人類的和諧作準備?!?所以,席勒審美教育對當下大眾審美時代的啟發在于回歸中國古典“以時統空”的美學觀照,中國古典美學主體間性的回歸意味著體驗更加濃烈,回味更加無窮,人性更加和諧,中國古典美學時間性與空間性并沒有互相對立,而是時間性融于空間性中,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時空一體的境界。而當代美學存在著現代時間美學與后現代空間的對立,而這種對立是審美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分裂,出現了快餐化、時間化、節奏化的快速發展。本文認為在今天我們不僅要提倡文化景觀的回歸,也要更多地體現審美教育中自由時間和自由空間、理性沖動與感性沖動的一體化;在審美中,時間和空間的分裂消失,理解與同情無別,無論是再現藝術、敘事文學,還是表現藝術、抒情文學,都彌合了時間的距離和空間的距離,達到了審美的自由境地。這種審美的自由境地也就是對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美的教育的升華和發展,也具有了更多可實踐性意義。
四、結語
本文以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審美教育為理論根據對當下大眾審美時代文化景觀轉向進行了淺析,提出當下大眾審美文化的矛盾根源在于時間性審美和空間性審美的視域沖突,希望在今后的大眾審美文化中回歸時間、空間融為一體的“時空一體”的體驗美學。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回歸中國古典美學重視體驗的建構,還要用審美教育的理念培養我們熱愛生活、覃思深慮,擁有健康的價值觀念、詩化樂觀的審美情懷和審美智慧,挖掘無窮的創造力,形成運籌文墨的高雅風尚,讓美育裹挾著厚重的中華文化與現代信息交融,澄凈校園、淑美社會。
作者:高揚鵬 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 下一篇: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職業技能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