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16:32: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醫養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論文

摘要:在健康服務貿易領域,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近幾年增長速度較快,也面臨著許多制約其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商業存在服務模式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貿易壁壘問題,并對市場準入壁壘問題在GATS框架下進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減少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壁壘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商業存在;貿易壁壘

與傳統中醫的診療服務不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更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和優勢,容易為東道國成員所接受,因此,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是中醫藥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市場準入方面遭遇了諸多貿易壁壘。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概述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模式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種: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中,其服務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單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商業存在日益成為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主力軍,成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在海外得以長久存在的主要戰略支撐。

查看全文

中醫傳統養生學之當代價值探討術論文

論文摘要:通過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表明養生不只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養生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同時也宣示了廣泛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中醫養生學;傳統;現代;價值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回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1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云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后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里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臺‘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于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愿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2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查看全文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意義探究論文

摘要:通過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表明養生不只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養生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同時也宣示了廣泛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醫養生學;傳統;現代;價值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回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云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后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里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臺‘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于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愿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查看全文

小議老齡化社會下教育綜述

論文關鍵詞:老齡化社會中醫藥教育問題

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布七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千民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中醫藥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中醫藥教育中應重視的一些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壽命在延長,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這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現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己證明,在相同基礎疾病的情況下,高齡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齡人群具有“三最”特點:即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老有所醫,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理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談談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強盛作出了卓越貢獻。老齡化社會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醫療保障方面面臨如下挑戰: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殘疾率高、老年人醫療費用消耗大、病殘弱老人的基本護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不成比例、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對而言,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衛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表現在:一是中醫藥學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對老年人慢性病具有個體針對性極強的治療,同時注重整體調護,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和中醫藥預防醫學知識,中醫“治未病”是祖國醫學在為全人類保障健康方面始終重視的研究領域,從《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中醫治未病的記載,加之目前我國大力鼓勵開展中醫治未病工程,這必將為提高老年人預防保健、自身養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三是中醫藥資源較為豐富,同時藥材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極大地緩解老年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還為老年人的衛生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每年培養大批的中醫藥人才,這些中醫藥學子能夠普及到醫院、衛生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對于平衡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2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教育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查看全文

全市中醫發展工作安排

2012年我市中醫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基層中醫藥建設工作,引進和培養一批中醫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專科優勢,落實中醫藥特色優質服務促進工程,推動中醫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一、認真貫徹落實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積極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省政府《關于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和市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細化實化相關政策措施,建立起中醫藥服務提供與利用的激勵機制和中醫藥工作的協調機制,并督導各單位落實相關政策。

按照《意見》和我市醫改的任務要求,依據《市鎮(街道)衛生院中醫科中藥房建設實施方案》,完成9所鎮衛生院中醫科和中藥房標準化建設,配備必要的中醫診療器具和中藥,完善基本的中醫藥服務功能;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普遍推廣20種“簡、便、廉、驗”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完成1114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任務,使所有的市級醫院、鎮(街道)衛生院、村衛生室都能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全覆蓋。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實施《養生保健“三進”(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工程》,大力推進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開展第七個“養生保健宣傳月活動”;建設1個膏方服務示范單位、1個養生保健基地和18個養生保健指導門診,使市級醫院和鎮(街道)衛生院都能開展養生保健指導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建立專門的“治未病”保健服務機構和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開發保健產品,拉動服務需求,構建起多元化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二、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著力打造品牌學科,培養引進優秀人才,促進中醫學術繁榮

查看全文

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傳承研究

摘要:作者旨在分析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的現狀。以淮安市中醫院為例,從中醫藥文化價值吸引力、知識生產力和社會影響力三方面入手,探究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路徑和方式。中醫藥文化價值吸引力有待提升、中醫藥文化知識生產力嚴重不足以及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傳播方式有待改進是目前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塑中醫藥形象,展現中醫藥文化魅力;強化中醫藥人才保障,建立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堅持淮安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淮安中醫藥文化社會影響力,提升江蘇中醫藥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醫學,中國傳統;組織文化;建設路徑

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中醫藥逐步登上國際舞臺,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日益頻繁,成為象征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本質與靈魂,2017年以來,隨著《中醫藥法》的確立與實施,國家對中醫藥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在近代中國醫療發展的進程中,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載體已由傳統的個體行醫者轉變為現代企業架構形式的中醫院[1]。中醫藥文化與中醫院文化建設關系密切、相輔相成,因此要想繼承和傳播中醫藥文化必須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中醫院平臺,做好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塑造良好的中醫藥形象,為提高我國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做準備。

1概念闡釋

1.1文化軟實力。“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約瑟夫•奈教授提出,最初他認為軟實力包含用來吸引他人的文化、應用于國內外的政治價值觀以及合理且具有權威的對外政策[2]。國內學者熊正德認為文化軟實力包含三方面:第一形神兼備,由精神與物質在文化領域結合形成;第二虛實相生,由意識形態融入于文學創作之中進而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第三軟硬結合,由國家硬性指標加以評價并反作用于政府政策之中[3]。文化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黨的報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帶頭肩負起這份責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奮斗。1.2中醫藥文化軟實力。中醫藥文化是體現中醫藥特色與靈魂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要件。何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簡言之便是蘊藏于淵源深厚的中醫藥文明之中的價值吸引力、知識生產力和社會影響力。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民族寶庫的鑰匙,南京中醫藥大學于2017年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共同創辦中醫孔子學院,中醫孔子學院的誕生不僅寓意著中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同時也寓意著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

2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建設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飲食傳統保健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飲食保健學現代營養學食補食療

論文提要:飲食保健學是我國傳統保健學中一朵奇葩是研究飲食與人們健康和長壽之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區別于現代營養學。中醫食療學不等同于中醫營養學,食補屬飲食調養范圍,食忌是屬于食療的范疇。食補要辨體,食療要辨證,這樣才能達到飲食保健的最佳效果。

我國傳統的飲食保健學是研究飲食與人們健康和長壽之關系的一門科學。我們知道,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許多因素中,食物是最重要的。人從出生到死亡,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一直是保證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物質基礎,它們向人體提供能量的原料,為新生或再生組織細胞及各種體液、激素、免疫抗體等創造條件,從而使人從事各種體力和腦力活動的能力。所以,《漢書·酈食其傳》“民以食為天”之言成為千古哲語。我國傳統的養生學十分重視飲食保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飲食保健學的雛形,成書于這一時期的《黃帝內經》不僅提出了“食飲有節”的重要飲食養生原則,還就飲食的饑飽之度,冷熱之性,偏嗜之習,宜忌之規,配餐之則等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等等。認為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就會百病叢生,應該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癥來選擇食物,以飲食代藥,如熱體熱病,宜多吃涼性食物;寒體寒病,宜多吃熱性食物;肝腎陰虛、肝陽上逆而致頭昏目眩者,宜多貝殼類海產品;腸燥便秘的宜吃食含油脂多的下氣食物。反之,熱體熱病,忌辛辣之品;寒體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濕熱重者,忌食油膩呆胃之品。《內經》不僅提出了飲食養生的原則,并有具體的運用,此書有方13個,其中由食物為主組成的方劑就有6個,典型的食療方“四烏賊骨丸”就是由雀卵、鮑魚、烏賊、茜草組成。用于治療婦女血枯經閉,至今仍不失為有效的食療。《內經》奠定了飲食保健學理論基礎,經過后世歷代醫學家,養生家的發揮補充,形成了我國傳統的飲食保健學,并逐步完善。

為什么要在飲食保健學前要加上“傳統”二字,一是飲食保健學運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作為指導思想,而中醫學又稱為我國的傳統醫學。二是區別于現代營養學。現代營養學對人體的知識(如生理病理認識等),完全采用了西醫的認識方法,因此,也有人稱現代營養學為西醫營養學。同樣,傳統的飲食保健學也可以稱為“中醫營養學”,這不僅因為中醫學與我國傳統飲食保健學對人體的認識(如生理病理,辨證辨體、治療原則等)一致,還因為中醫學對藥物的認識(如四性、五味、歸經等)也同樣適用于飲食保健對食物的認識,所以,傳統的營養學冠以“中醫”二字是理所當然的。

飲食保健學與現代營養學是兩個理論體系完全不同的營養學。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營養學又分為兩個分支,一是生理營養學、一是臨床營養學。臨床營養學主要是研究人體處于疾病狀態下的營養要求,也就是說,生病時,通過合理的營養供給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體恢復,從西醫治療學上說,是一種營養療法,有時作為輔助性治療措施,有時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生理營養學是研究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的營養要求,也就是說,根據每個人的性別,年齡、勞動消耗等各種不同生理情況,合理飲食以供應機體的營養需要,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那么,中醫營養學也早有臨床和生理之分,即食療學和食養學。中醫食療學是研究通過特殊配制的飲食以治病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用飲食祛除病邪,調整機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恢復機體健康,是中醫營養學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醫食養學相當于現代生理營養學,是研究通過日常的飲食,調整體質盛衰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使機體氣血陰陽、骯臟功能的素虛素實趨于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傳統的飲食保健學還包括人們經常提到的食補和食忌。我認為,食補和食忌又可以分屬于食養和食療。食補是扶助人體的正氣,是針對虛證而言的,一般用于疾病后期正氣已虛,而不用于邪氣尚盛的疾病初、中期,否則會補反斂邪,有時在疾病后期,正氣已傷余邪未盡時,進行食補則通過扶正以祛邪,但扶正食物的本身是沒有祛邪之功的。因此,食補實質是調整機體的虛弱狀態,仍屬飲食調養的范圍。食忌多數是治療某種疾病或預防某種疾病復發的一種特殊的飲食療法,譬如,痢疾病人的初中期,利疾菌毒未盡,必須禁食,以防食滯邪留。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往往因進食含有過敏源性的食物而誘發或復發過敏性疾患,因此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必須禁食公雞,魚蝦、豬頭肉等發物。事實證明,食忌是針對疾病而言的,應該屬于食療的范疇。

飲食保健,無庸置疑,是用飲食來保持人們的健康。可是,目前有一些人認為:食療,食補不是指平時的一日三餐的食物,而是藥物和食物共同做成普通的飲食形式或將藥物加入食物。這種相當流行的說法是欠妥的,內容跟形式不相統一,不能以為將藥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做成易于病人接受的飲食形式,就是飲食療法,如果是這樣,那么現在有不少西藥片劑制成糖衣片,口服時,其口味與糖果無異,能不能就算是“糖果療法”?顯然不能。因此,無論食養、食療、還是食補、食忌,恰恰是指平時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所對人體發揮的作用。對于將藥物加入食物中,做成普通的飲食形式,在我國確實有,而且源遠流長,至今仍有人們所運用,但這只能稱之為“藥膳”,而不能稱為食療,這只是服藥形式的不同而已。

查看全文

開展治未病工作要素

“治未病”詞語見于《內經》多篇論文,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國家提出了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2011年共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64次,人群涉及教師、公司員工、退休人員、社區群眾等共5000余人次。

一、遇到困難

1對“治未病”觀念茫然:溝通存在問題。現代人難以理解“未病”這個詞。什么叫未病?是未來的病?是沒有發生的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病?還是治“胃病”?為了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中醫、使用中醫、享受中醫。我們用最近衛生部長陳竺在講話中強調:“長期以來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描述,中醫的“未病”,可以用“亞疾病”來代替,這就是中醫的現代“話”。亞疾病就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癥狀,這個階段就稱之為“亞疾病”。“亞疾病理論”是中醫的辨證施治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通過在亞疾病階段人體的各種癥狀表現,進行定性定量的數據結果,確定出中醫的病名(證候名),然后用藥食同源的無毒副作用的中草藥進行個性化的對癥調理,達到消除癥狀、恢復健康的目的。

2社會上不良風氣對開展“治朱病”帶來不忘影響2010年一段時間非常出名的張悟本,在媒體上宣稱“所有的毛病都是吃出來的,把吃出來的毛病吃回去”陪同交流15分鐘,收費2000元,還要預約掛號排隊到2012年,一天要吃一斤綠豆等各種荒謬理論,經中央電視臺曝光后,民眾發現張悟本純屬招搖撞騙,騙取錢財,一度對我們專家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極力反感,但是我們發現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上當呢?這一現象說明群眾對自身健康的渴求,對保健知識的缺乏,也說明我們中醫醫療行業送醫下鄉力度不夠,中醫醫療行業應該把科學可信的健康信息定期下鄉科普教育應作為一項職責。

二、方法

1找準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的切入點確定目標人群:今年開展“治未病”工作的首批人群是到我院健康體檢的客戶,首要任務是宣傳“治未病”理念,每一單位員工健康體檢結束后,配置健康體檢報告解答這項工作,順其自然切入到講“治未病”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辯識中醫中藥體質工作委派專家:我院委派一名在本區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正主任專家,持有上海市健康教育大講壇資格的專家之一,又有本區科委任命的健康教育專家證書。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古琴心理療法分析

摘要:古琴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不僅具有較高的音樂審美價值,同時也具有著一定的心理療愈功能。在《禮記•樂記》、《史記•樂書》等古籍文獻中,記載了先民們運用古琴來維護心理健康的音樂治療實踐活動。古琴在平衡人體陰陽五行動態,調和人體氣息,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古琴療法;歷史淵源;基礎理論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運用音樂療法最早的國家之一。古琴心理療法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療法的歷史遺存,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被人們運用身心健康服務領域。探究古琴心理療法的歷史淵源、運用理論,對于當代對古琴心理療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古琴心理療法的歷史淵源

中國運用古琴的傳說歷史久遠,在《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古琴應用活動。其中提到朱襄氏(又稱神農氏,是中華人文始祖之一)所在的地區,多風且干燥,草木都枯萎了,當地農作物結不出任何果實,直接影響到了百姓們的生存問題。因此,在當時有個叫故達的人就制作出了五琴(五弦琴,屬于古琴的最初模型),并通過演奏五琴音樂來祈雨驅旱的故事。這一故事反映的中國古人在遠古時期就已經知道古琴的心理慰藉功能,并通過古琴求雨的祭禮方式,開展了音樂療法實踐活動。古琴發展到堯、舜時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琴型,到周朝已發展為宮廷伴奏樂器并逐漸形成獨奏樂器。春秋戰國時代的古琴音樂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樂曲已有了具體的曲名。《史記》中就記載了孔子運用古琴療愈心靈的故事。漢代《說文解字》、《風俗通義》)、《尚書》、《禮記•樂記》、《史記•樂書》都有大量關于古琴的應用記載。唐代是古琴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不僅唐代古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模仿。就連當時李白、白居易、王維等著名詩人詩歌創作都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白居易把古琴作為自己的良伴和知音。他認為,聽琴和彈琴能讓人心境遠離塵囂的社會,在聆聽或演奏古琴的過程中,人的心理能夠達到平靜、祥和的美妙狀態。到了宋代,古琴藝術已經能夠具體反映出文人的思想和認知觀念,特別是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滲透于古琴音樂的審美之中。當時的朱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名人都有相當的古琴修養。古琴的養心功能在他們的古琴音樂實踐活動中,對于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都發揮出來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的古琴療法實踐中,人們更加注重古琴音樂的修心養性之本。特別是在古琴音樂的運用中,古琴藝術中所具有的辯證哲學思想,以及古琴音樂中所展現出來的“和心”之審美思想,為人們運用古琴養心提供了理論基礎。古琴具有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表現豐富等特點,加上古琴簡單易學的特性,所以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修心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樂器。《禮記•曲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把操琴、弄瑟的行為,已經看成是君子日常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習慣。在東漢應勛的《風俗通義•聲音第六》中記載有:“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從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意識到了古琴的聲音大小適中,音色清、微、淡、遠,彈奏間聲音大而不喧嘩,小而細膩有度,大小聲音相互應和,具有平和心神、修心養性的作用。

二、古琴心理療法的基礎理論

查看全文

針灸學科新世紀醫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世紀醫學模式:針灸醫學;導引醫學;發展思路

論文摘要:新世紀醫學模式指導下的針灸醫學發展的新思路,是針灸醫學科學思想論與方法論的一次發展、進步、飛躍與革命。學會與掌握了新世紀醫學模式和導引處方,不僅可以不用花一分錢,便能大大有利于鞏固與提高針灸療效,擴大針灸治療范圍和領域(如預防、美容與養生等),而且有利于醫者本身的健康和長壽。

眾所周知,在針灸已成為世界醫學百花園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針灸熱不斷持續升溫的今天,在針灸醫學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都取得了日新月異之輝煌碩果的今天,在針灸醫學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政府與人民關注和歡迎的今天,針灸醫學的宗旨要求我們不斷提升該學科水平。但怎樣才能理性務實、科學和諧,從醫學模式層面的高度來實現與達到這一目的呢?為了讓針灸醫學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與長壽事業服務,這正是每一位針灸醫學工作者與研究者,多年來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題,這亦是筆者作為一名普通針灸醫學工作者與研究者之義務、責任感、使命感及緊迫感驅使所必須思考的主題。

一個全新的科學理念可以影響、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嶄新的醫學模式,可以促進、引領中國與世界的針灸、整個中醫乃至整個醫學的發展、進步、飛躍與革命。20世紀末,筆者從“人乃醫學之本”的戰略高度,率先將新世紀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和被動(醫生做的治療、保健與美容)與主動(醫生指導下患者做的治療、保健與美容)相結合的醫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這是在縱觀了人類醫學模式發展史的基礎上,歷經30余年的思考、實踐、探索與努力之心得體會。由于新世紀醫學模式涵蓋了與人類疾病、健康與針灸治療有關的全部因素,真正從整體醫學的觀點出發,全面地分析了各種內、外因素對健康、美容與長壽之綜合作用。生物——心理——社會和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嶄新醫學模式,既涵蓋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現代醫學模式之全部內容,又彌補了現代醫學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人類疾病、健康、美容與長壽積極重要作用之同時,突出強調了還應高度重視以人為本、醫患互動的被動與主動相結合之原則,它是對現代醫學模式之反思、補充、升華和整合后的更為先進的科學的醫學模式。它對人類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長壽均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故新世紀醫學模式越來越引起普通民眾、針灸界、按摩界、康復界、美容界、養生界與醫學界的有識之士對它的關注、歡迎與支持。

1新世紀醫學模式有利于針灸與東西方醫學的交流和發展

提倡新世紀醫學模式有利于針灸醫學與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發展,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為本、醫患互動,讓有限資源最大化的醫學模式。因它是注重調動醫者與患者兩方面的積極因素,注重調動與激發患者自身顯在的和潛在的療能及美能來為針灸療效服務。故它較以往任何醫學模式都更有利于針灸提高療效,擴大了針灸治療范圍及領域(如預防、美容、養生等領域),有利于中西醫優勢之互補,有利于針灸醫學與東西方醫學之互相交流、促進和發展。它集預防、治療、康復、美容、養生、減肥、催眠等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針灸醫學與未來醫學之冀望和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