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1:33: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醫理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理論論文

臨床醫師中醫診療能力論文

【摘要】根據中醫臨床醫師面臨的問題,提出提高臨床醫師中醫診療能力的對策。認為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可以拓寬思路;為臨床醫師創造再學習條件,知識的“回爐”可以提升應對各種疑難雜癥的能力;科研政策的優惠可以調動臨床醫師的積極性;注重理論研究者和臨床醫師之間的溝通,可以優勢互補,取得雙贏的效果。

【關鍵詞】臨床醫師;基礎理論;診療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醫之所以歷經兩千多年現仍被有效地運用于臨床,主要是由療效決定的,而療效取決于中醫理論的指導。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這樣的實踐就不會發展也不會長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價值取向的改變,臨床醫生能潛心學習理論,并將自己治療的醫案用理論進行認真分析的人越來越少。目前中醫面臨很多問題,除有些人的錯誤認識外,我們不能不從自身找原因,其中臨床醫師中醫理論素養不高導致診療技術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臨床醫師中醫理論素養,進而提高診療能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筆者根據臨床醫師目前所面臨的有關問題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略抒管見:

1注重經典著作的學習,深挖中醫精華

查看全文

脈學模型統一性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醫脈學理論模型統一性

論文摘要:中醫脈學理論潛在著統一的思維模型及數學模型;其模型性承載于太極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這種模型概念的遷變反映著中醫脈學理論的逐漸形成與完善;模型中醫學認為,中醫理論特點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論,然后再嚴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脈學理論。

模型中醫學是從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研究中醫理論形成、發展和演進的一門邊緣性學科[1]。中醫診斷學是以統一的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用于人體不同部位的醫學診斷,例如:舌、脈、眼、耳等,它們都是診斷疾病的窗口,是用來觀察人體內在變化的,即中醫所謂的“司外揣內”[2]。同理,中醫以診脈為主要診斷特點的脈學理論,亦產生于一種模型思維,如太極、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維。脈學理論恰恰是嫁接了這種思維模型,并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脈學理論體系。今論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脈學的太極模型

太極模型,反映的是表達整體意義上的“基元”演化思維。它的基元性,決定了從每個基元部位均可反映著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發生的模型表達。一節脈,就是一個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著全身或每個其他基元部位潛在的脈象模型表達。

中醫脈學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潛含著全身任何相對獨立生命單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與太極思維相吻合。所謂太極,極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極”端處,陰陽混元一體,陰陽高度統一,陰陽屬性在此“極點”并且顯示不出來。這正是太極思維模型的原初意義。每一段相對獨立的一股脈,均對應著“太極”思維模型。它反映著人體生命信息完整意義上的泛指代。

查看全文

小議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構想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教育現代化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教學研究

論文提要:闡述在中醫院校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意義、目的,以及如何構建的一些設想。認為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中醫藥高等教育理應如此。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除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外,還應當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將成為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1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目的和意義

中醫歷來比較重視宏觀和整體的觀察,缺少對微觀結構和各種代謝方面的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把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中醫現代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現代中醫進行科學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傳統的中醫研究方法,更要對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中醫綜合實驗》課程,對中醫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具有中醫藥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有莫大的益處。

《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和技術開展中醫理論實驗教學和中醫課題研究的能力。通過《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學生學習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而是醫學研究的探索者。將達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強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增強感性認識;(2)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3)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等。

查看全文

加強中醫標準病名的透析

摘要:針對中醫病名的現狀,從歷史和臨床實踐的角度論證了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從認識論和方法學上比較了中西醫病名的異同,闡述必須堅持中醫病名,繼承和發展中醫理論,規范中醫病名學術體系,推動中醫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黃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查看全文

疑難病的概念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疑難病概念范疇李積敏(慎言)

內容摘要:

本文論述了疑難病的概念及范疇。

論文內容:

自從李積敏(慎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創建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學術思想后,中醫學術上第一次出現了“中醫疑難病學”這個學術新概念,當論及中醫疑難病學科,首先應搞清幾個基本概念,諸如什么是中醫疑難病,中醫疑難病的范疇等等。疑難病是中醫學術常用的一個比較古老傳統的概念,具有中醫辨治兩方面的特點,范圍頗廣,概念比較籠統,臨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難病,但均是指中醫范圍內的疾病而言,因此,中醫疑難病常可簡稱為疑難病,疑難病也即指中醫疑難病。關于疑難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論述頗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統一認識或意見。從“疑難病”字面意義上講,“疑”主要是指辨證方面而言,癥狀紛雜或罕奇,證候疑惑,病機復雜,致使辨證難明,診斷難定。“難”主要是指治療方面而言,或診斷不明,無法治療;或診斷已定,療效不佳,甚至治療無效。在古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眾多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一些醫家困惑不解,療效不佳,預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難治”、“難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證”、“死證”等概念來描述,這些均有“疑難病”的類似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科技的進步,中醫學科自身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關疑難病證治的臨床報道及概念的理論探討越來越多。眾多中醫學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觀點、認識理解及視角出發,對疑難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積敏(慎言)的有關中醫疑難病論述。

李積敏(慎言)認為中醫疑難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①臨床表現繁多紛雜、罕奇。病人身患多種疾病,臨床表現繁多紛雜而疑似,或癥狀體征奇特罕見,因而難以進行辨別,診斷與治療。②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病人臨床常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外感內傷、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織等。③證型難分難辨。患者癥狀紛雜,或病機復雜,或癥狀奇特、少見,證候疑惑,認識不清,猶豫不決,診斷上難以定論。④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預后不良,或無效。臨床上病程漫長,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療效不佳;或病情復雜,治療難收預期效果,其預后不良;或診斷易定,辨證易明,但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或方藥,因而無法治療或治療無效。②與西醫難治病范圍不盡相同。疑難病除難治外,還有辨證診斷不易方面的含意;難治病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多指現代醫學領域中的疾病,診斷不難,難在醫學界公認沒有好療法或療效不佳,以難治為主要特點。中醫疑難病與西醫難治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些疾病,中醫、西醫專家均認為屬于疑難病或難治病;有些疾病西醫認為是難治病,但對中醫來說正是其專長;而有些疾病屬中醫的疑難病,西醫卻不認為難治,有的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綜上所述,李積敏(慎言)給疑難病這樣一個描述:“疑難病是指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期內,學術界所公認的,具有診斷辨證難、臨床治療難等特點的臨床各科疾病的總稱。”中醫疑難病的范圍很廣,臨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屬于疑難病范疇。但對疑難病的范圍,古今尚無統一認識,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的看法也不統一,因此要準確劃分疑難病的范圍,目前是比較困難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研究。

查看全文

中醫藥學術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有利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學術評價體系。[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析當前中醫藥學術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聯系現實情況分析同行評議的優缺點,同時結合中醫自身的學術特點提出有利于中醫藥發展與創新的相關建議。[結果]現存的以同行評議為主的學術評價體系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主要體現在有損中醫的學術特性,扼殺中醫辨證精神,弱化學術成果實踐轉化,影響中醫臨床療效,阻礙中醫藥文化傳承,不利于中醫藥特有的學術發展等方面。評價中醫,必須防止標準化,實現具體化;走出象牙塔,面向大眾化;立足臨床,警惕常規化,實現中醫藥的多元化發展。創新中醫,應當珍視中醫傳承,保持中醫特色。[結論]中醫藥學術評價,應以符合中醫藥獨有的學術特點為標準,制定有利于中醫藥學術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評價體系,實現中醫藥獨具“中醫特色”的醫學創新,以促進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學術評價;中醫藥;學術不端;同行評議;辨證論治;創新;傳承;特色

1979年3月27日,中國科學院舉行關于激光科學的會議,會上請了同行專家進行評議,旨在達到同行鑒定、同行評議的目的。《上海激光雜志》在同年5月刊發了此次會議的相關報道,這是我國第一次把同行評議用文字形式引入到期刊界[1]。此后,同行評議逐漸成為國內投稿論文評審、職稱晉升等活動的主要評審機制。然而,隨著一系列有關國際期刊撤稿事件的發生[2-3],同行評議逐漸遭受質疑,并受到社會各界學者的關注。學術評價的問題日漸突出,特別是像中醫藥這樣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學科。筆者以為,對中醫藥的評價應以符合中醫藥獨有的學術特點為標準,而后才能合理地對其進行綜合評價。本文就中醫藥學術評價存在的問題討論如下,并探索如何創建有利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評價體系。

1同行評議存在的缺點

同行評議作為現代學術界評價學術水平的一種基本評價方法[4],也是目前國際科學技術界公認的科學評價的最重要方法。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在中醫界,最主要表現在產生了部分虛假論文[5],中醫虛假科研論文間接導致中醫理論對臨床的指導也漸趨“虛假”,使得中醫臨床虛假化,療效大大降低。同行評議又很難避免學術舞弊,潛移默化地扼殺了學術創新,限制了學術發展,打擊了學術活力,特別是中醫學術實行同行評議,缺點尤為突出。1郾1標準單一,扼殺中醫辨證精神同行評議采用標準化的方法,一般具有固定的思維模式,而國內西醫的盛行,導致中醫界學術評議形同虛設,盲目跟從西醫評價標準。真正的傳統中醫具有完整的辨證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即在于“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以及“法無定法”的辨證論治精神,盲目跟從西醫實行同行評議,必然扼殺中醫學術思維特色,導致大部分中醫學子走入為了升職稱拼命“科研”,卻不會上課、不會用中醫思維看病的怪圈,最終形成全民不信中醫的可怕局面。1郾2華而不實,影響中醫臨床療效同行評議是現今醫學界進行專業職稱評定的主要評估方法,然而由于同行評議肇始于西方,都是在同行的科研工作者內部進行論證,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中醫藥行業中的同行評議具有忽視中醫認知思維特點、忽視臨床療效的弊端。因為同行的觀點占了主導,卻忽略了科研成果的運用與轉化[6]。比如現在高等醫學院校所設立的基礎醫學院,大多數科研課題以動物實驗等作為主體科學研究,同行評議也就以此作為“科學”“與時俱進”“創新性”等的評價標準,卻忽略了中醫基礎研究不僅僅是現代意義的科研,更是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著作為理論知識架構的學術系統,這些經典才是通向中醫臨床的精、氣、神,是中醫學術轉化的根本所在。忽視中醫經典,盲目地把科研作為中醫的評價標準,只會導致中醫學子不會將所學中醫基礎理論轉化為中醫臨床,而失去了以辨證論治為大法的真正中醫臨床,就沒有了中醫療效,進而成為無本之木,科研也會變得“華而不實”。以腫瘤治療為例,雖然腫瘤治療方面的臨床與科研試驗研究很多,但現在醫學對腫瘤的治療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遠期臨床療效大多數時候并不如中醫。因為腫瘤的形成在于機體內環境,只著眼于“腫瘤”本身,必然不會產生好的臨床療效。1郾3舞弊作假,有損學術風氣科學是真理的檢驗品。同行評議的過程中,“同行”專家或會盲從于被評價者在學術方面的權威或其他人情因素等影響,導致評議過程中出現造假行為,使部分評議結果失真。同時,由于同行評議會受評議者主觀意志的影響,有時不可避免地帶有片面性,這就使得在科學界出現了部分關于同行評議的負面現象,進而違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嚴重影響了同行評議在評議過程中積極作用的發揮[7]11。論文造假、課題失真,為職稱而做科研,為晉升而寫論文,為評議而賣人情,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同行評議結果的準確性及公正性,同時也無形地損害了科研工作的學術風氣。

2同行評議優化的方法

查看全文

中醫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中醫院校的青年教師由于教育背景原因缺乏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同時存在著臨床與教學、科研與教學的矛盾,受制于學生評教等問題,阻礙了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的提升。調整原有的評價方式是提升教學能力的根本,重視年終考核中教學“質”的評價,重視教師的理論學習、加強他評,重視自評;以及在職稱考核中加大教學的權重。中醫院校作為中醫傳承最主要的陣地,中醫院校的教師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提升中醫院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成為中醫很好傳承的關鍵。有很多現實的因素影響著中醫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成長,分析影響其教學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是當前中醫教育中需要探討的課題。

1影響中醫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因素

1.1教師專業知識缺乏

中醫專業的教師由于專業特點,都不是出自師范院校,這就決定了中醫院校的青年教師初為人師時,只有中醫專業知識,而缺乏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也是一種專業,不是有了中醫的專業知識就能夠自然地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雖然進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師資格證時要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同時也會有一些相關的網絡培訓課程,但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培訓對實際的教學指導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師的教師知識體系得分較低[1]。教育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脫節,不把教師看作是一門專業,導致了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教師教學認知偏差,即作為認知主體的教師對包括自身在內的有關教學現象及事件在其內涵理解、功能意義、地位及其關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確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這些通常反映在教師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學效能感、教師控制點以及對教學與學習的基本理解、教師的成長等,此外也會反映在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差異、學習動機激發等等方面,這些內在的信念與看法,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1.2臨床與教學的關系

臨床實踐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實踐經驗,大大提升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有助于課堂上中醫理論教學,但同時另一方面,臨床也占用了教師的時間,導致教師為教學投入的時間大大縮減。對于現在的青年教師,或者缺乏臨床經驗,或者臨床占去太多的時間,經驗的缺乏,導致紙上談兵;太多的時間放在臨床上,結果就是擠壓了教學的時間。良好的教學必然需要大量的準備,如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特點以及如何提問與練習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花時間去準備的。對于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一定的臨床經驗有助于準備教學內容,如果臨床占用時間沒有這些準備,則直接影響了在教學方面的成長。臨床的過與不及都會影響教學能力的提升。然而,現實中臨床上的經濟收益與榮譽收益遠遠大于在教學上的收益,這對極需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和向上發展的青年教師來說都是不小的誘惑。

查看全文

中醫藥學量子物理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量子物理學;中醫藥學;科學性

【論文摘要】運用量子物理學的“超因果聯系”、“能量場”和“全息場”等基本理論,探討了中醫藥學的科學性,對“中醫理論體系不是科學,與現代科學思想、方法、理論、體系格格不入,應該徹底地否定、拋棄”的言論進行了駁斥。

1超因果聯系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聯系都是很直觀的,因果直接對應,甚至一一對應。但量子物理學[2]揭示出來的基本粒子間的相互聯系則可以是超系統超時空的。一個幾率波能夠與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發生聯系,且不管它們之間相距多遠,作用之間都沒有時間間隔。這是一個令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的結論,約翰•貝爾卻在1964年給出了一個數學證明,并把它叫做“貝爾定理”。緊接著,法國物理學家又用實驗證明了基本粒子確實受空間和時間中存在的不可見聯系的影響。這個結論使得已經搖搖欲墜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最終徹底崩塌。

基于貝爾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見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學給予第四個啟示:人所受的影響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疾病發生發展所涉及的因果聯系復雜到無法測定的程度,并且總有醫療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學者不應該去向建立在已經徹底崩塌了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上的“科學”俯首稱臣[1],也沒有必要再用這種科學去解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去分離中藥的有效成分。應該承認西醫通過現代檢測手段檢測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病因也和通過“望、聞、問、切”所發現的病因一樣,遠不是導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過于迷信那些沒有思維的儀器,也不能在審癥求因的縝密思維過程中過于武斷和粗疏,因為中醫畢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經驗醫學,師承有別,流派各異,或溫熱,或寒涼……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誤之診。如何參佐為用,這不僅與醫者能否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鑒》等中醫典籍爛熟于心有關,還與醫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密切相關。現在,中醫已經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和醫療模式走了近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道路,傳統的一對一師承關系“化”成了班級授課制的中醫學院,傳授了知識,丟掉了意會,遺失了自己的傳統和精華,培養了一批會在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的實際上已經不能再被稱作是中醫的中醫師。如果目前這種情況再持續十年,現有的能夠按照中醫思路看病的兩三萬中醫大夫都退休,中國也就沒有中醫,“療病之功,莫先于藥”的中藥也就變成了一堆沒有用處的垃圾。目前中國中醫的狀況是何等的危急。

查看全文

中藥復方藥理作用論文

【關鍵詞】中藥復方動物模型物質基礎藥理學研究

中藥復方是中藥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根據病機和藥性理論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則配伍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藥方。中醫關于方劑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學性,中藥復方蘊涵了中醫理論豐富、深刻而復雜的科學內涵,中藥復方藥理學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為復雜、難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化學藥物不良反應大及其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植物藥重新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關注。雖然中國在世界“復方類”天然藥領域具有綜合優勢,但是中國在世界植物藥領域并不處于優勢地位,而是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德國為代表處于領先地位。我國作為傳統醫藥大國,中藥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5%左右,和我國的地位極不相稱。日、德等國之所以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就是在現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國的前面。加強中藥復方藥理學研究對中藥現代化及中藥新藥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醫結合道路

中藥的藥理作用與西藥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一是整體觀思想。現代西藥均是結構和理化性質清楚的單體化合物,劑型先進,藥效及其作用機制清楚;中藥尤其是中藥復方藥效的發揮是其所含多種活性成分通過多種作用途徑、環節和靶點所表現的綜合作用。辨證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則是中醫用藥的精髓。中藥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須具備中藥應有的真正的內涵,離開了中醫藥整體觀,單純追求西藥化,將使中藥藥理學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現代科學化。從藥物的角度來看,中藥與西藥的作用對象是相同的,都是通過化學物質作用于機體生物大分子,影響機體的病理生理而發揮藥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機制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因此,客觀地講應用現代的科學手段是能夠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是怎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揭示。我國著名藥理學家周金黃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應在中西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主張在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中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整體觀著重于宏觀,現代科學著重于微觀,二者有機結合便能形成宏觀與微觀辨證統一的中藥復方藥理學。

20世紀90年代,Sheehan發表了中藥復方湯劑治療皮膚病過敏性皮炎的臨床研究論文,運用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觀察了服用中藥復方湯劑對過敏性皮炎的療效,結果顯示,復方湯劑療效顯著。PC-SPES在美國的興起,是中藥復方按國際通行標準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證。專家認為PC-SPES在美國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劑型質量控制較好和療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見,中藥復方的臨床療效完全可以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來確證,可以進入歐美主流藥物市場,關鍵是研究工作的質和量。

查看全文

開展治未病工作要素

“治未病”詞語見于《內經》多篇論文,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國家提出了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2011年共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64次,人群涉及教師、公司員工、退休人員、社區群眾等共5000余人次。

一、遇到困難

1對“治未病”觀念茫然:溝通存在問題。現代人難以理解“未病”這個詞。什么叫未病?是未來的病?是沒有發生的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病?還是治“胃病”?為了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中醫、使用中醫、享受中醫。我們用最近衛生部長陳竺在講話中強調:“長期以來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描述,中醫的“未病”,可以用“亞疾病”來代替,這就是中醫的現代“話”。亞疾病就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癥狀,這個階段就稱之為“亞疾病”。“亞疾病理論”是中醫的辨證施治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通過在亞疾病階段人體的各種癥狀表現,進行定性定量的數據結果,確定出中醫的病名(證候名),然后用藥食同源的無毒副作用的中草藥進行個性化的對癥調理,達到消除癥狀、恢復健康的目的。

2社會上不良風氣對開展“治朱病”帶來不忘影響2010年一段時間非常出名的張悟本,在媒體上宣稱“所有的毛病都是吃出來的,把吃出來的毛病吃回去”陪同交流15分鐘,收費2000元,還要預約掛號排隊到2012年,一天要吃一斤綠豆等各種荒謬理論,經中央電視臺曝光后,民眾發現張悟本純屬招搖撞騙,騙取錢財,一度對我們專家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極力反感,但是我們發現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上當呢?這一現象說明群眾對自身健康的渴求,對保健知識的缺乏,也說明我們中醫醫療行業送醫下鄉力度不夠,中醫醫療行業應該把科學可信的健康信息定期下鄉科普教育應作為一項職責。

二、方法

1找準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的切入點確定目標人群:今年開展“治未病”工作的首批人群是到我院健康體檢的客戶,首要任務是宣傳“治未病”理念,每一單位員工健康體檢結束后,配置健康體檢報告解答這項工作,順其自然切入到講“治未病”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辯識中醫中藥體質工作委派專家:我院委派一名在本區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正主任專家,持有上海市健康教育大講壇資格的專家之一,又有本區科委任命的健康教育專家證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