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4:58: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文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文教師

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訓詁意識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文言文的訓詁意識是在堅持基本訓詁原則及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前提下,對文言詞語訓釋時具有的一種積極的、恒常的、穩定的訓詁態度。具備一定的訓詁意識,在閱讀和教學文言文時,可避免容易出現的迷信教材、忘文生義、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學語文教師至少應具備堅持基本訓詁原則的意識和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意識。訓詁原則與訓詁方法須綜合運用,融匯貫通,才稱得上具備了訓詁意識。

論文關鍵詞:語文老師訓詁意識訓詁原則訓詁方法

所謂訓詁意識.是在堅持基本訓詁原則及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前提下,對文言詞語訓釋時具有的一種積極的、恒常的、穩定的訓沽態度。是為探求詞語乃至篇章的豐富含義、揭示詞語演變規律、避免誤訓誤注所把持的訓詁觀念。

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不具備相應的訓詁意識,單依賴課本的注解、參考書的幫助,對詞語的訓釋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學生的進一步追問也無法給以滿意的解答,甚至出現迷信教材、望文生義、以今律古等這些文言文閱讀的大忌。根據大綱對語文教師素質的要求及文言文詞語訓釋的特點,中學語文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至少應具備以下兩大方面的訓詁意識。

1.堅持基本訓詁原則的意識

堅持基本的訓詁原則,就是要堅持從語言的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及語言事實等方面,對詞語含義作全面考察。

查看全文

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的運用

中文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專業之一,其專業課程一般會涉及到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史和東西方文學等方面的內容,不同學科的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科特點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對學生實施科學的培養。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中文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多媒體的應用策略,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進現代化教學的發展。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應用嘗試,研究者發現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中文教學中雖然能夠增強教學形象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如果策略不當,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良影響?;诖?,在新時期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工作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對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更為系統的探索,為中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相應的策略指導。本文通過分析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才能夠有效的提升多媒體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一、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有助于增強教學生動性、形象性、增進師生互動,提升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逐漸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廣泛歡迎,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使用策略不當,從而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善于思考,且弱化了傳統中文教師的教學風格,不但沒有推動中文專業的教學發展,反而讓更多的教師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教學實踐,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自信。(一)極易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理工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件的設計往往追求嚴謹和樸實,在應用多媒體設備的過程中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進行應用,從而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中文專業的教師情感豐富,在進行課程實踐的過程總,將自己更多的情感融入了課程教學當中,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程設計時,往往根據自己的品位和喜好,加入一些聲音、動畫等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雖然可以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旦不能夠很好的把握好教學重點,無法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花式多樣的教學內容難免會然給學生造成不知道該學什么的錯覺,從而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無法真正掌握到需要掌握的教學內容,從而影響中文教學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換言之,在中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所謂的集中學生注意力功能實質上會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出現另類的“分散”,嚴重影響學生中文知識的學習效果,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二)教學形象性大于教學思想性。在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后,部分中文教師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課件設計過程中將教學活動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向學生全面展現,并使用了大量直觀的圖片和影音教學材料,教學形象性雖然得到了極大的凸顯,但是卻限制了教學思想性,導致學生對中文知識的學習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2]。同時使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語言魅力,且與教師缺乏一定的互動溝通,并且由于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學思想性受到不良影響,嚴重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梢?,在使用多媒體技術后,中文教學過于強調教學形象性,嚴重限制了中文教學在啟迪學生思想、提升學生認知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利于中文教學活動的優化開展。(三)中文教師教學風格被弱化。在應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后,中文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學模式化,導致中文教師的教學風格無法表現出來,對中文教學工作的良性開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3]。具體來說,在應用多媒體教學后,中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以電子課件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教學活動也以課件的簡單解析為主,缺乏針對教學內容實施個性化講解,這直接導致中文教學呈現出模式化的發展狀態,對中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都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不利于教學活動的優化開展。

二、提升多媒體技術在中文專業教學中應用效果的策略分析

新時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教育理念的滲透,在各級院校各科教學活動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探索現代化教學模式的必要途徑。因此中文專業的教師要想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推進教學改革,就應該積極探索多媒體技術的優化應用措施,規避多媒體技術的不良影響,充分挖掘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全面提升中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具體策略如下分析:(一)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中文教學活動中會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因此要想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教師就應該恰當的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要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并且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時間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完成對知識的內化[4]。同時,要合理減慢課堂教學節奏,教師要有意識的對課程教學進行全程把控,能夠和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結合課堂教學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調整,進而進一步增強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和全面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提升中文教學效果。因此,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全面把握教學內容,推進課程教學進展,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優勢,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真正能夠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水平,為未來的個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注重增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針對多媒體教學過于形象生動會造成教學思想性被弱化的問題,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注重使用啟發性語言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育和指導,引導學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切實增強教學有效性[5]。和學生保持實時的互動交流,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對相關知識點的具體看法,從而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促使中文教學的思想性得到良好強化,為學生深入學習中文知識提供堅實的保障。只有真正和學生互動起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夠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作為中文教師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多媒體的技術只是展開課程實踐一種教學工具,而不是教學重點。(三)更新教學方式,凸顯教學風格。在傳統的中文教學中,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存在模式化現象,教學氛圍相對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壓制,學生的創造發展思維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因此要想提升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效果,教師還必須更新教學方式,不能夠只是一味的為使用多媒體技術而使用,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更改教學方式,從而使得多媒體技術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同時,在探索教學方法創新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個性化教學風格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進而結合自身教學特點和學科內容探索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對學生實施多樣化的指導,進而真正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保證學生接受相對科學的教育和指導,切實推進中文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6]。只有這樣,在中文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才能夠得到良好的凸顯,促進中文教學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推進中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現階段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中文教學活動的優化開展以及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當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活動必然發展趨勢的背景下,中文教師應該基于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對多媒體教學進行重新審視,進而探索規避多媒體教學不良影響的措施,真正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提升中文教學質量,為中文教育教學活動作用的發揮提供相應的保障。

查看全文

大學中文教學模式論文

1當前我國大學中文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當前大學中文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講授,未突出中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施大學中文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與了解更多的文學知識,而是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去領悟文學中所蘊含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將這種人文精神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品質。從而使中文專業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能提升中文學生綜合素質。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人才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中文學生渴望實現其個性化發展目標,因此,在大學中文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意文學作品與大學生個體的有機結合,注重大學生個體教育,從而使他們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其次,大學中文教學模式應用性較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中文教學課程內容的安排。在大學中文教學中,中文課程主要針對的是中文專業,而對于其他專業的中文教學課程內容安排明顯不足,缺少重點內容的教學,不管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上來講,并未起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作用,也未對學生的寫作與應用能力的提升起到應用的作用,造成大學生中文學習的茫然感,這對于大學生成才與就業的影響是十分不利的。部分教師由于教學方式選擇不當,未能全面的介紹文學作品背景,忽視了文學作品蘊含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精髓,導致學生理解文學作品不夠深刻,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造成學生無法真正領悟文學內涵,不能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內在精神的情況,不利于培養學生中文實際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

2我國大學中文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2.1大學中文教學模式應融入的相關要素

第一,創新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中文教學模式也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既涉及師生知識探究能力的創新,又涉及教師教學方法與工具的創新。信息技術為教學注入了新的力量,中文教師應當在熟練掌握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從而充實中文教學內容,有效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綜合素質。第二,情感教育要素。大學中文教學并不是盲目的向學生傳授中文知識,它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性學科,還應當通過中文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入情感教育要素,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引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共鳴,使學生從心靈深處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與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將抽象的文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內在情感與認識,并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自身文學素養,形成寫作與交際的個人魅力。第三,感知要素。通過大學中文教學培養學生感知能力,對于學生更好的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對中文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中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感知要素,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并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得到中文思維的鍛煉,提升學生中文素養。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以視頻或音頻的方式將中文知識更加直觀的傳授給學生,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

2.2我國大學中文教學模式的未來走向

查看全文

古詩文教學實習問題及對策

摘要:古詩文的文化傳承價值與育人功能需通過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來加以實現。目前,高校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課程設置不太合理、課堂教學重理論輕能力,教學實踐與實際中學課堂對接不暢等方面。高師院校培養高質量的師范生的有效路徑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程設置;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管理;加強語文實踐基地建設,增強有效對接。

關鍵詞: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古詩文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之精髓,是中小學生的重要學習資源和寶貴的精神養料,古詩文閱讀也是歷年來在語文詩卷中得分率較低的題型之一。要培養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夯實語文功底,就必須重視未來的語文教師———師范生的古詩文教學能力培養。目前,傳統高校中文師范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時不足,選修課種類少;雙師型教師匱乏,重理論輕實踐;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另外,教育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實踐針對性不強等因素,都制約著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低效原因并尋找解決對策,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課題。

一.導致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較低的原因

(一)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時不足,選修課種類少“課程改革一直是高師教學改革的一個焦點,課程內容的設置是促進教師行為成熟、實現師范專業目標的關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中職前教師培養的切入點與突破口。”[1]高校中文專業是培養有“學者素養”的未來教師,而不是培養書齋式研究的學者,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方面,對師范生的語文教學實踐能力的要求,應有別于一般的中文專業。以詩歌教學為例,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開設必要的專業必修課或選修課,如“詩詞鑒賞”“唐詩語言學”“詩詞曲經典解讀”等課程,以利于提高學生對詩詞曲的把握能力。目前,許多中文教育專業側重于文學史,文學理論等相關課程,這對中小學語文教師詩歌鑒賞教學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文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與其它如現當代文學史等課程比起來,課時是多一些,但從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看,很多院校所設課時量并不足,與古代文學相關的選修課,也就是兩三門。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西南大學,他們針對免費師范生開設的古代文學課,長達三個學年,總學時達288個。選修課也有13門之多,如《明代文學研究》《詩經導讀》《史記研究》《李白研究》《蘇軾研究》等,分別涉及斷代文學史、文體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專題,但一般性師范院校,難以開設這么多課程給師范生以選擇的空間。(二)“雙師型”教師匱乏,課堂教學重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需要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目前,高師院校中文專業擅長文學史、詩詞鑒賞、教法的教師大有人在,而熟悉中小學語文教師隊伍古詩文素養現狀、古詩文教學現狀,并能對在校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扎實著手的教師并不多見。目前,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聯絡不暢,理論學習與課堂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高校的古代文學閱讀教學,存在著李維鼎所說的以下問題:“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結論給出太快;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2]這與課時有關,也與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有關。高校與中小學一線語文教師相互溝通、聽課、調研,有針對性地探討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如何培養、提高,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教學觀念上,注重個人對文學史、文學理論的講授,輕師范生賞析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側重于講授法,輕視對話、討論、自學指導等;時間分配上,缺乏誦讀、積累、賞析等必要的教學時間,閉卷考試,學生一般都可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但到具體的課堂一線,所展示的古詩文教學能力存在著明顯不足,如賞析力差、言語表述生澀、古詩文習得積累量不足等。(三)實踐教學方面,重形式,輕效果,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高校中文專業語文教師人才培養傳統模式重理論傳授,輕能力訓練和課堂實訓,在一定程度上與基礎教育脫節。大學四年,師范生實踐機會偏少,教學實踐多安排在大四中的一個學期,前三年為理論知識傳授,幾乎不經歷教學實踐的訓練。三年的理論知識傳授,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能力訓練,顯然在時間上,有明顯的不足。這種模式,在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方面,如認知需求、能力結構、知識結構等都有待完善。另外,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針對性不強等因素,都制約著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習見習是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重要準備環節,要真正落實這一環節,高校要應盡可能地將學生安排在跟專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的實習基地單位。[3]而目前,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高師院校的語文實踐教育基地還不穩定,還存在著不愿接納師范實習生的現象。其次,師范生有古詩文教學實習的愿望,而語文實踐基地的指導教師不愿對接,表現為不愿給實踐機會、不愿過多指導等。對此問題,本課題組曾做一調查。中小學教學一線教師由于多種原因,往往不希望實習生教古詩文,對于如何教化古詩文的指導也很難有質的保證。本課題組跟蹤南陽師范學院2016年到南陽各地或洛陽、鶴壁、開封等地支教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習生,發放“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訓練實習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3%。經調查,師范生到中小學實習,幾乎有一半的指導教師,不愿意讓師范生試講古詩文。與老師座談得知,指導教師一般擔心古詩文篇目實習生講不好,容易影響學生背誦、理解和記憶,甚至影響學生期末考試。實習生試講不理想,指導教師還要重新講解,造成課時的浪費不說,學生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容易影響整篇古詩文的理解。有的實習生,在學校進行了模擬試講,想將試講篇目在實習期間重新試講,指導教師對此支持程度不高,經調查,其中原因有二:師范生的實習要求一方面易干擾中小學教學進度;另一方面,有些篇目,在基礎教育的某一年級段,其古詩文教學能力也有所側重,并不像師范生原來設想的那么簡單,可在自己實習的年級段自由試講。一般來講,指導教師愿意指導實習生試講非古詩文篇目,在繁雜的教學任務面前,老師給實習生在古詩文教學能力方面有計劃安排的比例不高,能對實習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訓練有定期總結和反思的指導教師也不多見。

二.培養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的對策

查看全文

高中文言文教學問題及對策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求各學科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它承載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提高學生古典文學素養、拓展其知識視野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加以完善,以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水平。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進行探究,以期對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水平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有所增益。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問題;對策

伴隨著近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我們為文言文教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然而,從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情況來看,我們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文言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反思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加以完善,以實現優質高效的文言文教學,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教師的文言文綜合素養不高。首先,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需要進一步提升。由于傳統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斷層,這就導致不少語文教師缺乏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其在教學中翻譯一些充滿哲學思想的文言文只能停留在表層,如《逍遙游》,而對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缺乏深入、全面的解讀。其次,教師古文言語法知識方面的儲備不足。教師在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時,忽視了對學生文言文“裸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準確、自主閱讀并掌握文言文深刻內涵的能力和基本功。這種情況也導致學生對文言文教學缺乏足夠的興趣。并且,由于缺乏學習主動性,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更多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其語文素養難以得到提升。(二)按考試要求教文言文,體現了功利化的思想。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于應付高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主要以梳理全文大意、總結文言知識點為主,而忽視了對各類文言文的思想性、藝術表現方法及全文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這種教學的功利化思想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難以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力及出色的“裸讀”能力。(三)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主講,教學方法單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快速掌握全篇大意,教師便采用了串講法,即逐字、逐句進行講解和翻譯。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與背誦。這便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主動性。課堂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效率難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養也得不到提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對策

查看全文

高中文言文教學新思路

內容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文言文的學習體會古代漢語的優美、積累文言文基礎常識,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文言文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獲得審美體驗。漢字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文化是漢字發展的基石。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探究漢字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漢字文化教育

現代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學習好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其中文言文作為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種載體,也肩負著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任務。但現狀是高中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亟待我們去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教育既可以培養高中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又可以使他們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增強文學美感,這對于漢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漢字與漢字文化教育

(一)漢字的含義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是我們偉大祖先創造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一個一個獨立的方塊形體———我們管它叫“符號”,每一個方塊字,既是一個聲音的單位———“語音”,一個字讀一個音;又是一個意義的單位———“語義”,一個漢字一般都表示一個或幾個“語義”。漢字具有集聲音、形象和詞義于一體的特性。

查看全文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實踐思考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對近十年廣東醫科大學在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從教材、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師資培養和遴選,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提高,多元化雙語教學考核形式和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思考,為醫學院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

雙語教學(bilingualteaching)是指利用兩種語言(在我國主要指漢語和英語)作為媒介在非語言類學科中進行的教學活動。生物化學是一門邊緣科學,近幾十年得到飛速發展,要了解該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因此雙語教學的實施十分必要。而且,隨著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學生走出國門,在國際會議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雙語教學的實施愈顯重要。近年來,許多高校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開展了雙語教學,特別是一些“985”、“211”大學醫學院已成功實施了生物化學雙語教學并積累了一些經驗[1-3]。我們學校作為一個非“211”的地方醫學院校,從2007年開始在醫學本科生生物化學教學中也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嘗試。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近十年我校在醫學生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中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并對實踐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試圖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今后非“211”醫學院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1對象和方法

自2007年開始連續十年對廣東醫科大學醫學本科生生物化學進行了雙語教學,選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學》(第一版由劉新光、、羅德生主編,第二版由周克元、羅德生主編)為中文教材,Ox-fordUniversityPress出版的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WilliamH.Elliott&DaphneC.Elliott主編)的英文原版教材為參考教材,授課時中英文比例大約1∶1。在學生中隨機抽取了300名在雙語教學實施前后進行了問卷調查。對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問卷調查結果

查看全文

鄉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應用

摘要:語文教育是文化傳承最基本的載體,鄉土文化囊括了地域風情、傳統習俗、民間神話故事等內容,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融入鄉土文化的內容,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有利于語文教育的創新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教師應遵循選擇性原則、適用性原則、計劃性原則,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

關鍵詞:鄉土文化;關中文化;高中語文教學

近年來,隨著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推進,鄉土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備受關注的論題。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淵源與特色,激發他們認識和接受傳統文化的情感需求。然而,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人們尚未建立“大語文觀”[1]115,對鄉土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足。這使高中語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地方文化背景,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傳承。因此,鄉土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亟待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分析鄉土文化的內涵,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的價值,如何將鄉土文化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鄉土文化在語文教學的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關中文化概述

(一)鄉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個地區人文薈萃,都有著極富魅力的鄉土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鄉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區域內發端、流行并長期積淀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總和。”[2],是人們長期生活留下的印記,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它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既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地名沿革,還有民間藝術、名人軼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鄉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一個地域的文化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不斷地磨合,積累下來的文化都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地域人群共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追求。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每個地區都有它各具特色的文化,久經流傳的各類文化必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傳承和弘揚哺育我們的本土文化是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二)關中文化。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之內的地域,現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陽、渭南、寶雞、銅川、楊凌這五市一區。因此“我們所說的關中文化,就是指以關中地區為主的今陜西一帶的古老文化?!盵3]123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間穿過,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漢代的張良曾用“金城千里”概括關中的優勢,受渭河沖積形成的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因此農業生產十分發達,歷經千百年的歲月積累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農耕文明。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農業發達為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優越的地理環境、雄厚的物質基礎使關中地區在歷史上成為一個王朝更迭的風水寶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便是對它最好的闡釋,它先后見證了多個歷史王朝的興衰起伏。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是我國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關中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藍田猿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統。漢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自然也是關中文化最鼎盛的階段,當時的關中地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當時的關中文化無疑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關中地區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歷經了千百年的演變,為我國今天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無論是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還是賈平凹、陳忠實這些現代作家,他們都在關中平原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民族精神財富;無論是《史記》還是《白鹿原》都是中華文化的顯著標志。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關中大地上的秦人來說,這片土地滋養著他們,關中文化熏陶著他們,大家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并維護本土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

二、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的思考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涉及除中文以外的很多專業。負責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由于種種原因進行“專業移植”,是造成學生厭學棄學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師素質、加大考核力度、開展二課活動、自編校本教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率。[1]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對策

大學語文作為通識課程,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按照自己所學專業或所擔任的專業課程來講授大學語文,于是就導致了大學語文教師經常犯的毛?。簩I移植。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專業移植”現象的表現

(一)隨意選擇教學內容,破壞教材編排體例

大學語文教材往往容量很大,內容很豐富。而大學語文課每周只有2~4節,可供教師選擇的余地很大。于是教師常常按照自己的專業,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來上課。這種情況更多發生在新進教師或兼職行政人員身上。新進教師,尤其是非師范專業的新進教師,因為還沒有完全掌握課堂教學規律,缺乏必要的教學技能,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掌握還沒有經驗,所以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或自己熟悉的內容來完成教學任務。而兼職行政人員往往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務,上課也無非是完成職稱評定要求的工作量而已,他們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利于輕松完成教學。對于多年擔任專業課的教師來說,駕馭課堂是不在話下的,但他們往往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研究課題上,不愿在此花費過多的時間。于是,古代文學教師就完全選擇古代文學作品來講,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文學課老師就全選小說、散文來講,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社會意義、歷史地位一一道來;語言課老師就說文解字,教師講得風生水起,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大學語文全書選文數量確實遠遠超過課時量。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陳洪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下稱陳洪版)為例,全書有選文67篇,其中現代文26篇,古代文16篇,詩歌21首,西文漢譯4篇。再如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陳思和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實驗教程》(下稱復旦版)分十二單元,每單元五篇文章,共有選文60余篇,涉及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以及文章寫作知識。這樣的排列和容量保證了教師充分的選擇自由,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這樣的內容是需要組合的,比如陳洪版現代文、古代文、詩歌、西文漢譯的比例是26:16:21:4,具體到一個學期,按每周2節課安排,相應的比例也應該是8:3:4:1。也就是說,對于同一文體,具體課文可作一定選擇“。大學語文課程不同于中文專業課程,它要面對全體學生;它不是簡單的寫作訓練,也不是文學體裁和文學史知識的壓縮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啟蒙講堂,甚至也不應畫地為牢地界定為純粹的文學鑒賞;而應該是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上述內容?!盵2]如果只選擇單一文體,顯然是違背選編者意圖的,且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達不到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中文教育教學改革分析

《高等教育法》在我國的推行,使更多人清醒地意識到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機構成部分,其價值、意義、地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然而近年來,高職院校普遍對中文教育重視不夠,使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學生人文綜合素質普遍缺乏。由作者張棟科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取向與行動路徑》共分為六章19節內容,該書立足于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實踐困境,聚焦于專業群建設的價值誤區與邏輯偏差,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通過分析知識社會背景下高職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反思高職教育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將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實踐困境的觀察視角從“社會需求”轉向“個體生涯”,進而從“職業生涯導向”價值取向、“雙聯動”行動邏輯和基于生涯追蹤平臺的實施路徑三個方面,嘗試建構了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體系,以期為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該書對于高職院校的中文教學改革和探索尤為值得借鑒和參考。

當前,高職中文課程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首先,是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創新。高職教育在近年來的發展中,中文課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管是教學內容的安排,還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都呈現出了一些不足,有些教師依然沉迷于多年之前編寫的教案,殊不知,如今的教學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往,加之教學方法單調乏味,引起了學生不滿。中文課涉及面廣、知識量大,蘊含著無限的樂趣。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根本不能帶領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價值,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以致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不理想。其次,是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積極性不高。通過調研發現,當前高職院校的中文課程教育教學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影響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教師在課上的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沒有創新性,學生對課堂中的內容提不起興趣,他們對中文課程的學習失去了信心,教學質量提升無望。這些都應該引起一線教師的注意。再次,是所用教材缺乏創新。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往往按照統一的教科書進行教學。教師并未針對現有的實際情況進行擴展,這就使得陳舊的書本知識無法滿足朝氣蓬勃追求新事物的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提高學習效率似乎只是一種口號,得不到有效落實,學生記住的只是書本中的知識,創新性、自主性都沒有在學生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習不能實現突破。最后,是課堂中的互動性不強。不管是教與學,課堂互動有效性的增強都是提質的有效方式,也能讓課堂中形成更加融洽的氛圍。經調查了解到,課堂中師生雙方互動性不強,這對課堂效率產生了直接影響。盡管教師都能做到按時進入課堂,但他們課后從來不主動與學生談心,只是把理論知識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灌輸給學生,沒有以互動這種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如何有效提升高職院校中文課程教育教學:首先,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制定教學規劃。高職院校要把握住當前的發展形勢,樹立良好的全局觀,致力于課堂質量的提升,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確定了這樣的出發點之后,制定合理而完備的中文教學計劃。與此同時,也要分析學生的思想特征、心理訴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讓課堂對學生產生無限的誘惑力與吸引力,能讓他們輕松學習。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課程改革的要求能真正落地,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其次,是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也在不斷提速,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日漸突顯,職業教育必須要承擔起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中文教師要給予學生自由發展與創作的空間,重視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提升,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再次,是改變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形式。盡管課外實踐教學引起了足夠重視,但中文課程教學卻一直強調了理論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

高職院校要改變這種情況,以創意寫作為改革著力點,盡管不以培養文學家為目的,但最起碼要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高職院校中文教育的開展,要服務于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目標的實現,因此,寫作型人才培養也是一大重點。在中文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貼合,引領、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與學校,感受生活的精彩,在實踐教學中接受磨礪,創建完善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劉麗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