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3-15 04:43:57
導語:鄉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教育是文化傳承最基本的載體,鄉土文化囊括了地域風情、傳統習俗、民間神話故事等內容,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融入鄉土文化的內容,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有利于語文教育的創新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教師應遵循選擇性原則、適用性原則、計劃性原則,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
關鍵詞:鄉土文化;關中文化;高中語文教學
近年來,隨著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推進,鄉土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備受關注的論題。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淵源與特色,激發他們認識和接受傳統文化的情感需求。然而,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人們尚未建立“大語文觀”[1]115,對鄉土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足。這使高中語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地方文化背景,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傳承。因此,鄉土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亟待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分析鄉土文化的內涵,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的價值,如何將鄉土文化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鄉土文化在語文教學的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關中文化概述
(一)鄉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個地區人文薈萃,都有著極富魅力的鄉土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鄉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區域內發端、流行并長期積淀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總和。”[2],是人們長期生活留下的印記,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它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既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地名沿革,還有民間藝術、名人軼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鄉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一個地域的文化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不斷地磨合,積累下來的文化都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地域人群共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追求。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每個地區都有它各具特色的文化,久經流傳的各類文化必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傳承和弘揚哺育我們的本土文化是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二)關中文化。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之內的地域,現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陽、渭南、寶雞、銅川、楊凌這五市一區。因此“我們所說的關中文化,就是指以關中地區為主的今陜西一帶的古老文化。”[3]123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間穿過,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漢代的張良曾用“金城千里”概括關中的優勢,受渭河沖積形成的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因此農業生產十分發達,歷經千百年的歲月積累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農耕文明。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農業發達為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優越的地理環境、雄厚的物質基礎使關中地區在歷史上成為一個王朝更迭的風水寶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便是對它最好的闡釋,它先后見證了多個歷史王朝的興衰起伏。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是我國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關中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藍田猿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統。漢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自然也是關中文化最鼎盛的階段,當時的關中地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當時的關中文化無疑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關中地區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歷經了千百年的演變,為我國今天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無論是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還是賈平凹、陳忠實這些現代作家,他們都在關中平原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民族精神財富;無論是《史記》還是《白鹿原》都是中華文化的顯著標志。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關中大地上的秦人來說,這片土地滋養著他們,關中文化熏陶著他們,大家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并維護本土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
二、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一)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2011年正式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4]進一步強調作為母語課程的語文課程對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問題,這不僅是語文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也是對母語教育特點的正確審視。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以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長期以來,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把教材當作語文教學的唯一資源,不注重新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結果導致語文課堂呈現出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呆板、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低下的狀況,并且使語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無疑違背了基本教學理念。我們生活在漢語、漢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語文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等這些都是語文課程資源。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具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積極開發和利用各地區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鄉土文化資源,為語文教學增添新的養料和色彩。[5]中華民族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蘊的民族,各地區的鄉土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鄉土文化和語文教學有效整合,不僅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也是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情感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懷以及完成我國基礎教育使命的本質需求。(二)增強語文教育親和度的需要。泰戈爾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其實在教學中教師也常有這樣的感慨,有時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好似魚與飛鳥的距離,對于教學內容,教學者心中往往奔涌著澎湃的情愫,而學生的反應卻猶如平靜的湖水,沒有一絲波瀾。這無疑是教學內容或者教學者缺乏應有的親和度造成的,擁有親和度的課堂是有活力的,足以吸引學生的,因此,親和度的構建是形成優質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學課堂有良好的親和度,師生之間才能高度配合以達到心理相容、情感相通、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目的。高中時期,學生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方面都還處于發展階段,可塑性強、求知欲旺盛是他們最主要的特點。這一時期他們缺乏人生閱歷、學習生活緊張枯燥,正需要思想的啟迪、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與教化。高中語文教學需要文化的浸潤,為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些鋪墊,學生所在地方的鄉土文化恰好是絕佳的選擇。所有的書本知識都來源于生活,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育教學組織者如果能將書本知識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找到學習的契合點,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心靈上就會產生一種共鳴,這種共鳴會讓二者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同時,家鄉的山川河流、名人軼事、民風民俗與課本知識有所勾連,會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甚至會影響和改變他們獲取知識的心境。鄉土文化是學生所熟知的,在教學過程中能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因此,鄉土文化的引入提高了語文教育的親和度,能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學習的疲勞感和壓抑感,增加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三)促進鄉土文化發展的需要。高中時期是學生健全知識系統的關鍵時期,是個人修養形成的重要階段。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本土文化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本土文化,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而且使他們從骨子里認同本土文化,從而使他們產生發展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同時,充分發揮鄉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鄉土文化與教書育人水乳交融,學生因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而更加成熟,待到他們自己學有所成、有所建樹以后,為家鄉文化的發展增磚加瓦,貢獻力量,二者做到相輔相成,促進鄉土文化進一步發展。
三、關中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關中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高中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生具有了足夠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搜集處理信息、深入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我修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創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者如能將獨具地域特色的關中文化加以引入和滲透,關中文化的精神內涵必定能成為提高學生閱讀境界的有效養料之一。如在《鴻門宴》教學中,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常識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導入時可以以故事發生地新豐鴻門的鴻門宴遺址為引子,簡介《鴻門宴》這一故事梗概,由發生在身邊這片熱土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文本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就鴻門宴事件對劉邦、項羽這兩個主人進行形象對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史圣司馬遷是關中地區有名的歷史人物,這也是能激發學生自豪感和學習興趣的關鍵點,他在無比艱苦的條件下創作的史學經典是值得學生細細品味的。此外,《邊城》(節選)是一篇極具地方特色的文章,它描寫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由于地區的差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無法產生情感上的高度共鳴以致無法理解作者的真情實感。對此,教師可將陳忠實的《白鹿原》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展內容,讓他們切身感受誕生在自己家鄉的文學作品,更深入地了解并理解《白鹿原》這部作品所體現的關中地域文化精神。再引導學生將兩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文化風俗習慣進行探討比較,這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邊城》這部作品,還能使他們深入領悟關中本土文化。詩歌閱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拓寬視野。流芳千古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等都曾駐足長安,長安的生活經歷對他們的詩歌創作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是杜甫,他久居長安,被繁華恢宏、雄壯開闊的盛唐文化所浸染,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提高了他詩歌的思想層次和價值。在詩歌《登高》教學中,教師如能先介紹杜甫在長安的經歷,那么學生就更能體會詩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的窮困潦倒、流寓他鄉的悲哀心境。在長安期間,杜甫的思想從奉儒守官到對統治階級的不滿經歷了質的轉變,他的詩歌更有沉郁頓挫的特點。另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詩雖被大家所熟知,但少有學生知道是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便是詩人在長安時所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以講解和品讀,加深學生對詩圣杜甫及其詩作的認識。(二)在作文教學中融入關中文化。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而作文又恰好是學生思想水平層次、語言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學生才能讓自己筆下的文章更富人文底蘊,更具人格力量。然而,高中生的作文缺乏素材、缺少思考是如今作文教學面臨的重大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寫作也是如此,只有學生本身對寫作有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寫作活動,才能寫出有個性的文章。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如能指導學生將具有鄉土氣息的關中文化融入寫作,不僅能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也會增加作文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有名的寫景抒情散文,在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西岳華山為話題進行寫作練習,要求使用《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并且寫作中還要賦予自己的真情實感。華山是關中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僅是一座風景名山,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它除了雄偉險峻的自然形態之外,也是中華民族堅毅昂揚的精神象征。因此,學生不僅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更能從中學習它的堅毅品格。我們如果善于關注生活、感受生活,就會發現延綿不絕的渭河水、莊嚴肅穆的兵馬俑、雄厚方正的古城墻都是不可多得的寫作素材,關中大地上的學子應該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將本土獨特的文化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內容中去。文言文的學習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文本所包含的歷史文化、文言常識,而且它的寫作特點也是值得揣摩和學習的。例如在《阿房宮賦》這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中,議論、描寫與鋪排的合理運用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學生領悟學習的,許多鋪排的句子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由于作者處理得當,文章結構非但不冗雜反而恰到好處。句式的凝練簡潔也是值得反復推敲的,如“六王畢”“蜀山兀”等簡短形象的表達方式。阿房宮雖早已消失,其舊址在關中地區還是有跡可循的,加之作者用語言藝術對其進行再造,能勾起讀者無限的想象,這是作品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此類作品的寫作技巧。(三)在實踐活動中感悟關中文化。《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然而,近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教學者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教材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被忽視,語文學習實踐性不足。關中文化是流傳數千年的優秀文化,關中大地上的學子有義務也有責任去感悟它、傳承它。教師有責任組織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并感悟關中文化,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也能使他們更好地體驗和領悟地方文化。秦腔是關中地區一顆璀璨輝煌的明珠,千百年來滋潤著關中大地的子民,淳樸、粗獷、細膩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它承載著深厚的秦地文化內涵,是華夏文明的精髓。高中語文教學者可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整理關于秦腔的來歷、發展過程以及表演形式等相關知識,讓學生欣賞秦腔,感悟秦腔中的秦風秦俗,還可讓學生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唱秦腔。然后組織一堂心得交流課,讓學生就他們了解的秦腔展開討論交流,讓喜好秦腔的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切身體會濃郁地域色彩的秦腔文化。此外,陜西皮影也是蘊含著深刻的思想觀念、濃郁的風土人情的三秦文化,有著“中華一絕”的美譽。由于現代文化的沖擊,學生可能對皮影的認識還不夠多,教師不妨組織他們去了解接觸皮影文化,在豐富自己文化內涵的同時,為皮影文化的傳承盡綿薄之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擴大語文的外延,協助學校組織各種彰顯關中鄉土文化、人文精神的活動,如交流閱讀《史記》《秦腔》等名著的心得體會,以關中地區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為內容組織演講大賽,組織學生參觀兵馬俑、西安古城墻、倉頡廟等人文景觀,使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這些歷史文化。
四、鄉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鄉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并非都可以直接為語文課程教學所用。因此,教學者在鄉土文化的使用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定的應用原則。(一)選擇性原則。一個地區的鄉土文化雖是歷經多年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但也有精華和糟粕之分,教師在使用鄉土文化時要有選擇性,要注意搜集、整理真正屬于本土文化的精華部分用于高中語文教學。學生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很多,他們可接觸的鄉土文化也相當多,基于學生精力的有限性和鄉土文化的無限性,教師有必要選擇那些真正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以及對語文學習有幫助的鄉土文化。(二)適用性原則。教師所選擇的鄉土文化,必須與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語文教學內容為出發點,與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相適應。只有所選擇的鄉土文化內容與教材內容有恰到好處的契合點,學生才可能提起興趣去鉆研教材中的內容,去了解與本課相關的本土文化,從而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三)計劃性原則。每個學期教師都要盡早仔細地分析教材篇目,看哪些篇目適合嵌入鄉土文化,做到有的放矢,這就是鄉土文化應用的計劃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既能促進語文教學創新,健全學生的知識系統,又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和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但教材內容始終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鄉土文化是課程資源開發用來促進語文教學的必要手段,而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要合理衡量二者之間的關系,切勿喧賓奪主。
參考文獻:
[1]胡丹萍.簡談“大語文觀”[J].焦作大學學報.2017(1).
[2]魏曉斌.挖掘鄉土文化促進寫作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7).
[3]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朱新婷.高中語文教學滲透文化意蘊之管見[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8).
[7]廖海蘭.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芻議[J].課外語文,2013(20).
[8]金滿銀.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芻議[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9]趙紅.關中鄉土文化視野下的《白鹿原》[D].青島:青島大學,2016.
作者:黃文君 俞燕 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實用性及創新性
- 下一篇:大學語文人文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