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17:28: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科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科技論文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問題研究論文

“核心期刊”已經成為當前衡量一個雜志學術地位的基本指標。能否進入“核心期刊”的隊伍,對一個雜志社,特別是學術期刊和技術期刊來說,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因為被評為“核心期刊”就意味著雜志學術水平被社會承認,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國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職稱評定機構的認可。雜志能否進入“核心期刊”,更是雜志社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導航標!

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現狀

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繁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數量的增加,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國時,我國有科技期刊80種,1956年增至200種。1978年新聞出版署成立,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對全國正式出版期刊進行了重新登記,換發了新的期刊登記證,獲準正式出版期刊6000種,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種(占48%),10年增長了7倍。2005年經過整頓提高,期刊穩定在4957種。[1]二是已辦期刊質量的不斷提高,這是期刊整體質量的根本保證。在期刊總量迅速上長的同時,如何有導向性提高期刊質量,成為期刊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評價“核心期刊”就產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先后有4版問世。縱觀4版《總覽》中的核心期刊,特點顯著:一是刊源數量不等:第1-3版《總覽》的候選刊物約1萬種,分別遴選出2174、1596和1571種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約占期刊總量的21%、16%和15%。第4版《總覽》待選刊源約1.2萬種,最后篩選出1798種核心期刊,入選率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篩選指標不同:編制第1版《總覽》,主要采用載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綜合篩選;第2、3版《總覽》增加了“影響因子”;第4版《總覽》將“他引量”和“獲國家獎或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2項指標納入篩選指標,去掉了“載文量”。[4,5]

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學術引導效應不力

查看全文

統計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區別

一、簡介

"統計源期刊"全稱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亦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目錄每年都會出現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國家科技部委托,從1987年開始對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表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好評。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CSTPCD的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科技期刊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對期刊學術質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對收錄期刊的范圍進行調整。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兩次給當年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而被收錄的期刊頒發收錄證書,中國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會在北京向媒體召開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會"。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并非終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將對其進行重新評定,遵守"優入劣汰"原則。因此"統計源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被各學術單位和科研機構接受,用它作為科研論文的學術水平的評價指標之一。

統計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均能反映與某一專業有緊密聯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內容上又有一定的區別。前者包括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類,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僅收錄自然科學類,以文獻引文數據為依據,選擇多項指標進行綜合篩選,再根據期刊論文引用情況列出排名順序。兩者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提供參考價值比較大的一些期刊,為單位和個人訂購、收藏、閱讀、投稿選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核心期刊所涵蓋的期刊數量多,讀者面廣,但收錄的生物、醫藥學期刊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時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當年的期刊狀況。而源期刊則收錄生物、醫學期刊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較客觀地反映期刊的當年情況。

二、統計源期刊選刊標準

統計源期刊的選刊標準有17項,它們是:(1)總被引頻次;(2)影響因子;(3)年指標;(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賴斯指數;(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數;(10)來源文獻量;(11)參考文獻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數;(14)地區分布數;(15)機構數;(16)國際論文比;(17)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說明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查看全文

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對我國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檢索系統被收錄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如何提高期刊質量和縮短我國科技期刊與國際化期刊之間的差距提出了建議。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現狀/辦刊/探索

【正文】

隨著全球經濟和科研的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作為傳播科技信息最大載體的科技期刊國際競爭愈趨激烈,我國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國際已成現實并將深入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各類期刊數量增長發展很快。據報道,至2002年,數量已達4457種[1],基本覆蓋了各個學科領域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中科技發展的各個方面[2],進入國際期刊大國之林。但是,迄今為止,我國科技期刊總體國際影響不高,已經進入國際行列的期刊也多處于國際同類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沒有知名度。種種原因,使得我國科學家仍多向國外高影響因子期刊投稿,很多優秀的研究論文、即最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結果大都在國外其他雜志上發表,很少在我國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國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國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進步最新動態的矛盾。因此,認真分析我國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檢索收錄偏低的原因以及與國際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辦好我國各學科具國際化發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檢索系統中所處的位置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問題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對我國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檢索系統被收錄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如何提高期刊質量和縮短我國科技期刊與國際化期刊之間的差距提出了建議。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現狀/辦刊/探索

【正文】

隨著全球經濟和科研的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作為傳播科技信息最大載體的科技期刊國際競爭愈趨激烈,我國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國際已成現實并將深入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各類期刊數量增長發展很快。據報道,至2002年,數量已達4457種[1],基本覆蓋了各個學科領域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中科技發展的各個方面[2],進入國際期刊大國之林。但是,迄今為止,我國科技期刊總體國際影響不高,已經進入國際行列的期刊也多處于國際同類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沒有知名度。種種原因,使得我國科學家仍多向國外高影響因子期刊投稿,很多優秀的研究論文、即最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結果大都在國外其他雜志上發表,很少在我國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國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國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進步最新動態的矛盾。因此,認真分析我國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檢索收錄偏低的原因以及與國際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辦好我國各學科具國際化發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檢索系統中所處的位置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對企業科技創新的作用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科技期刊在我國的科學探索和研究制度中僅僅起到了一個輔助作用,而實際上,科技期刊不僅被認為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還是科研成果發表的重要媒介和載體[1],更是科技轉化的橋梁紐帶。目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步朝著引導科學研究發展方向、保障科學研究質量、服務社會需要、推動科學發展等方向轉變[2]。

1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的科技期刊出版總量4958種,僅次于美國的12274種和英國的6214種。2010—2019年,全球范圍內共有16個國家的發表論文數量超過30萬篇,美英兩個傳統科技強國在期刊出版物數量、發表論文數量、影響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兩位,優勢明顯;中國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中國期刊的發文數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響力居第10位[3]。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楊衛主任在2020年8月召開的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明確指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相對滯后,面臨論文收錄流失情況嚴峻、期刊規模化小且數量少、學科分區分散不均、期刊總數量增長率較慢4個方面的難題[4]。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通報》主編高福認為,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務質量與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與其所要承載的社會責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鵬認為,分散辦刊嚴重制約了期刊發展,造成了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相對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質高端品牌期刊[6]。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認為,市場化不足對我國科技期刊的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造成嚴重制約[7]。《經濟學家》編輯部編輯朱文佩認為,與歐美等傳統的科技期刊出版強國相比,我國科技期刊在整體質量、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傳播力遠遠趕不上我國科研水平的進步與提升[8]。為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改變科技期刊發展嚴重滯后于科學研究水平的現狀,建立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國家有關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辦法,支持我國科技期刊發展。200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始實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啟動;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決定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大大提升了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實力和活力。

2引導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導研究方向的作用由來已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說過:“科技期刊既是龍頭,又是龍尾”。在中國科技峰會———首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蛋白質與細胞》主編饒子和提出“科技期刊應該尋找真正優秀的科學論文,以文章發表的導向作用,來引導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時引導資助機構的資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過在科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方式展現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夠反映出科研狀況以及研究主題的發展趨勢。以《中國給水排水》為例,該期刊是由國家住建部主管、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水行業“首席雜志”,期刊主要刊載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兩類內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論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企業研發人員,刊登理論研究論文,報道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實踐主要為來自生產一線的設計及技術人員提供指導,刊登工程與技術實踐方面的論文。該期刊還不定期圍繞行業熱點問題開設專欄,如“海綿城市”“污泥處理處置”“給水深度處理與南水北調”等。通過這些專欄,讀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針對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創新

查看全文

音頻宣傳助力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實踐

網絡音頻是指通過網絡傳播和收聽的所有音頻媒介內容。根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1],2020年我國網絡音頻用戶達到2.82億人,龐大的群體數量,體現了音頻對聽眾的吸引力;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最高,為41.6%,說明高學歷人群比較容易接納音頻的表達形式。根據“樊登讀書”2020年公布的音視頻內容與紙版圖書之間聯動的營銷數據,同一本大眾類圖書在銷售4.9萬冊的基礎上,發布音視頻內容后,銷量暴漲到384萬冊[2],這表明音視頻在解讀紙版出版物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喜馬拉雅”和“微信讀書”等平臺通過將紙版圖書與音頻一體化的方式,帶動了出版業的新增長。在原創網絡音頻節目中,有聲書占比52%,課程學習占比43.5%[3],音頻對圖書市場具有較大的影響,那么音頻對科技期刊的讀者是否也具有類似的吸引力?科技期刊刊載的內容與一些圖書或課程學習內容具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點,那么能否將期刊論文全文轉化為音頻形式?通過音頻宣傳,能否引導科研人員關注科技期刊?《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嘗試利用音頻方式宣傳期刊,并取得一些成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自1950年創刊,目前采取中、英文雙語出版模式;期刊在地球科學界具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多篇論文被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評選為“優秀論文”,其英文版曾獲2017年“百強報刊”稱號。本文基于該刊的官方微信號“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音頻宣傳工作實踐,系統總結音頻模式對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科技期刊音頻宣傳方式提出了建議。

1“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發布模式與效果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創辦于2016年2月2日,目前關注人數1.5萬。由于人手有限,微信號的運營未能設置專職人員,而由學科編輯承擔搜集素材、撰寫或修改文稿、編輯排版、發布與推廣等工作。在文稿發布前,編輯部主任負責審讀全部文稿內容。為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期刊,微信號豐富了發布形式,自2021年4月6日開始采取音頻方式宣傳論文,并推出“聽文獻”欄目。音頻制作使用AI技術,支付279元成為擁有多種音質和背景音樂配音網站的高級會員,從而能夠自由選擇與推文內容協調一致的音質和背景音樂。2021年4月6日至8月11日期間,共發布推文63篇,其中含有音頻的推文15篇(表1)。按照音頻時間長短,帶有音頻的推文可分為2種(表2)。一種是“短音頻+圖文”形式,共發布12篇,音頻的時長在10min以內,音頻嵌入到推文中;音頻內容為微信正文文字,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聽”音頻或“讀”圖文。另一種是“長音頻”形式,共發布3篇,音頻時長至少在20min以上,最長可達到近50min;推文主體內容就是音頻,讀者只能作為“聽眾”了解具體內容。按照音頻播報的內容,帶有音頻的推文可分為全文播報形式和新聞介紹形式(表2)。全文播報形式共發布4篇,音頻內容主要是基于科技期刊刊載論文的正文部分,但不包括文后的參考文獻,針對原文只進行不影響內容表達的少量改寫,以便于形成適合朗讀的材料。新聞介紹形式發布11篇,音頻內容是概括論文內容或亮點的科學新聞,目的是便于聽眾快速獲取論文信息,激發閱讀興趣。為分析不同的音頻發布形式對科技期刊的宣傳效果,選取微信總閱讀次數、總分享次數和閱讀后新增關注人數3個指標,對帶有音頻與不含音頻的推文、長音頻與短音頻推文、全文播報形式與新聞介紹形式的推文進行對比,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帶有音頻的推文比不含音頻推文的宣傳效果要好,且3個指標均遠高于全部推文的平均值;長音頻較短音頻更受歡迎,全文播報形式較新聞介紹形式表現更優異。這說明,音頻宣傳形式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吸引了“聽眾”關注期刊微信號、關注期刊論文,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宣傳工作。表1中閱讀量大于2000的3篇音頻推文,論文第一作者全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這說明論文作者良好的聲譽和學術地位有助于期刊的宣傳。

2科技期刊音頻宣傳的優勢

隨著科研產出數量的增加,科研人員不可能讀完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全部文獻。因此,期刊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關注期刊本身,變得越來越重要。“樊登讀書”就是以音頻、視頻和圖文等形式幫助那些沒有時間的或者不知道讀哪些書的讀者吸收圖書精華內容[4],引導讀者閱讀原版圖書。從“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發布效果可知,科技期刊也可以采取音頻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科研人員在“聽”的過程中引發閱讀的興趣,從而將聽眾轉化為期刊的忠實讀者。總結音頻對期刊宣傳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節約時間,便于閱讀。與“看”文獻相比,“聽”文獻具有很多的優點。一是不必花費專門時間去閱讀文獻內容,在步行、騎行、坐車、做家務或喝咖啡的同時,就可以“聽”文獻,大大節約了閱讀文獻的時間;二是“聽”的方式對眼睛有益,對于日常工作用眼過度的讀者而言,不妨當個“聽眾”,既能保護眼睛,又能汲取知識。2)拓寬宣傳渠道,提升期刊顯示度。“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宣傳的實踐表明,“聽”文獻的形式吸引了一批讀者。據統計,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100個梯隊期刊中,有87%的期刊開通了微信號,85%的微信號處于活躍狀態[5]。開通期刊微信號的目的是吸引本領域科研人員關注期刊,同時為讀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及服務。科技期刊可以在期刊微信號上發布基于紙版論文制作的音頻產品,為喜歡“聽”的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的知識內容,為期刊宣傳開拓新的渠道。3)豐富傳播方式,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喜愛的閱讀方式。在每一條微信推文中,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聽”文獻,還是“讀”文獻。喜歡“聽”文獻的讀者,可以直接點擊微信推文中的音頻文件,聆聽論文內容。樂于“讀”文獻的讀者,可以點擊每條推文頁面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很方便地通過該鏈接直接轉到音頻對應論文的網站界面,且鏈接并不影響用戶的視覺感官。為讀者提供“聽”或“讀”等傳播方式,讀者有了多種選擇,便于期刊開展宣傳工作。4)制作技術成熟,制作費用較低。目前,AI配音技術比較成熟,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各種音質、音色的配音,以及不同效果的背景音樂。從資金角度看,價格低廉,“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AI技術朗讀費每年不超過300元。成熟的技術和較低的制作費用,為科技期刊音頻宣傳奠定了基礎。

3科技期刊音頻宣傳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

一、我國科技成果的發表現狀

中國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已成為融入國際科技大舞臺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有4600多種,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躍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國家加大力度重點支持原創性研究,科研立題、研究思路和論文質量逐步和國際接軌。據200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分析,與1997年相比,2001年我國國際論文數在《SCI》、《EI》和《ISTP》三系統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錄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論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長17%。就論文數而言,據世界第8位。與1997年相比,5年間我國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錄的論文數增長了2倍多,年平均增長17%。(2)2001年《EI》收錄的論文為18578篇,比上年增長32.79%,世界排名穩定在第3位,僅落后于美國和日本。(3)2001年我國被《ISTP》收錄的會議論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長4247篇,增長率為70.6%,由上年的第8位躍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檢索系統,如美國的《SCI》核心版收錄我國期刊14種,《EI》收錄107種,《CA》收錄721種,英國的《SA》收錄129種,俄羅斯的《РЖ》收錄493種,日本的《JBST》收錄140種。[1]

隨著中國科學家頻頻亮相《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雜志,中國科技期刊也漸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統計分析數據[2],《細胞研究》、《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刊物的學術質量開始向世界水平看齊。2001年我國《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達到2.102,《世界華人消化雜志》達到1.445,兩種期刊均為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國IS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有指標數據的中國科技期刊60種,總被引頻次超過1000次的只有《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文版)等4個。2001年我國被《SCIE》收錄的數量雖然從63種上升至67種,有60種有計量指標,但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據美國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標計算,所收錄的5667種科技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467,我國2001年按照中國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統計,發表的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國的學術刊物——《免疫學年度評論》和《生物化學雜志》分別以50.340的影響因子、344256的被引頻次,榮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響科學刊物排行榜之首。[2]這說明,我國現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或是權威的期刊為數不多,這與我國的聲望和綜合國力以及我國科技高速發展的現狀是極不相稱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把我國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科技期刊現存的問題

1.學術質量問題。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尚未達到國際水平,國際影響力也低。期刊的影響力包含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時率和半衰期等指標。期刊的總的被引頻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視的程度,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是一個相對的統計量,可以公平地評價和比較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國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較低,科技論文被轉載、摘錄、索引較少,進入國際檢索系統的也較少。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雖呈上升的趨勢,比前幾年有所改觀,但總的來說還很低。2001年我國科技期刊總的被引頻次最多的是《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為6468次,影響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種,最高的《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也只有3.733;而英國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響因子為29.491;著名的《CELL》雜志,1999年的總的被引頻次超過30萬次,影響因子為36.242。由此可見,我們和世界有影響力的期刊相比差距還很大。

2.語種問題。目前科學技術界國際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等少數幾種。國際發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語,這對于使用漢語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錄中文論文為4151篇,英文論文為21724篇,英文論文的比例雖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達到83.91%。可見,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國科技期刊絕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還沒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國際檢索系統的要求。這樣,在世界了解我國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極大的障礙,妨礙了我國期刊被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這也是我國科技期刊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石油天然氣學科核心期刊發展現狀

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已成為衡量期刊出版質量的重要手段,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同,本文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為參考,對其所收錄的38種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將各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作為指標單元數,加權后得到各指標單元對期刊總分的貢獻排名;引入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對各指標進行橫向比較。結果表明:他引率貢獻最大,其次為影響因子和平均引文數,因此,在不考慮各指標單元提升難度的情況下,提升他引率、影響因子和平均引文數能提升較大的總分。他引率變異系數最小,其次為基金論文比和平均引文數,不考慮指標權重的情況下,他引率對總分的提升效果最佳。目前,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普遍以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為參考,對職稱、科研項目等開展評定、評審等相關工作。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已成為衡量期刊出版質量的重要手段,各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其所收錄的38種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評價體系構成以及各指標的提升難易程度,以期指導期刊出版單位利用有限資源快速提升指標分數,為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提供參考。

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簡介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評價由中信所主辦,其分析數據由萬方數據提供,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評選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評選科技精品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共收錄18種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大致遵循三條基本原則:1.中國科技期刊的評價要與國際期刊評價在方法和理論上保持一致,為中國科技期刊走上國際舞臺奠定基礎。2.要結合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具體實際,確定反映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水平和發展狀況的指標。3.要突出可操作性,統計數據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計算。(一)指標得分及總分計算方法。1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國內首先提出了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幾個主要學術指標,通過隸屬度轉換、加權評分,最終得出每一種期刊的綜合指標排序值。式中:S為期刊綜合評價總分;μi為評價指標i所對應的權重,i=1,2,…,n;ki為評價指標i的值歸一化結果;x為評價指標i的值;xmin為本學科內評價指標i的最小值;xmax為本學科內評價指標i的最大值。(二)評價體系及其指標。由于學科的差異,指標數字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評價以學科劃分單元,單元內綜合評價,各期刊總分的計算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同年度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中考核的指標及權重也有所不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在列次的指標調整過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標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標所占權重占絕對主導(5年0%;8年0%;年0%;6年80%)。從指標及其權重的變動,可以隱約看到評價機構對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建議。近年來,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相關指標及其權重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評價體系共包含6個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總引比、基金論文比、開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數,并對各指標賦予不用的權重。相較于以往的評價體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變化就是削弱了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導指標);增加了開放因子評價指標。(三)評價指標特點。從微觀角度出發,某一刊物各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隨著平均引文數的提升,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也相應提升;隨著他引率的提升,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相應下降,開放因子相應提升;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正相關;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指標無關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評價體系帶有強烈的指導,其總體目標為:通過平均引文數,提升國內科技期刊整體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通過基金論文比,提升國內科技論文的整體學術水平。通過構建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率、基金論文比、開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數6大指標的評價體系:①鼓勵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數,提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②鼓勵期刊增加基金論文數量,提升論文整體學術水平;③為了避免因自引過高而影響國內期刊聲譽,鼓勵通過他引的方式提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④通過開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圍內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氣學科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發展現狀

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計量指標均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氣學科主要計量指標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響因子明顯高于國內整體水平,但他引率與篇均引文數均低于國內整體水平。(一)期刊總分。對38種期刊總分進行統計,其中種期刊總分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間段期刊較多,兩端期刊較少,幾種優秀期刊優勢比較明顯,說明優秀期刊總體發展比較均衡,各項指標均位于學科前列。與往年相比,學科綜合評價總分平均值變化不大,12種期刊總分大于40,占31.6%。(二)期刊總被引頻次。對38種期刊總被引頻次進行統計,種期刊總被引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間段期刊較多,兩端期刊較少,3種期刊優勢明顯。總被引頻次最大值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較往年被進一步拉大,因此,導致學科內絕大多數的期刊在該指標上表現不良。種期刊總被引大于10,但在計算得分時,《新疆石油地質》(第名,總被引12,比學科內73.7%的期刊優異)得分卻只是《石油學報》(第一名,總被引08)的32.3%。(三)期刊影響因子。對38種期刊影響因子進行統計,12種期刊影響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1.6%,6種期刊優勢明顯,多數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幾種優秀期刊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因子的優勢。影響因子最大值為最小值的43.2倍,差距較往年被進一步拉大,《石油勘探與開發》近年來影響因子在不斷提升,但絕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卻停滯不前。由于《石油勘探與開發》影響因子全國排名第一,導致部分期刊在指標數值實現較大提升的情況下,得分卻較往年下降。種期刊影響因子大于1,《石油鉆探技術》(第名,影響因子1.2,比學科內76.3%的期刊優異)得分卻只是《石油勘探與開發》(第一名,影響因子)的26.8%,同時,第二名得分僅為第一名的65.4%。(四)期刊他引率。對38種期刊他引率進行統計,1種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區間較小[0.4,0.5],主要是受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選刊原則中一票否決的影響。綜合評價總分靠前的幾種期刊他引率均較高,有可能是他們已感知到他引率對總分的影響,在辦刊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減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06倍,比值在進一步縮小。11種期刊他引率大于0.85,絕大多數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與指標數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斷塊油氣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決,以上兩刊物的其他指標均在學科內排名靠前。該項指標得分中,指標數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11.74分。(五)期刊基金論文比。對38種期刊基金論文比進行統計,23種期刊基金論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論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線排列。基金論文比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倍,比值在進一步縮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趨勢,主要是受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論文審核越來越嚴格有關。12種期刊基金論文比大于0.8,越來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論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適當地增加了基金論文的數量。該項指標得分中,指標數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數。對38種期刊篇均引文數進行統計,17種期刊平均引文數高于平均值,占44.7%,總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數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數據顯示,優秀刊物在不斷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數期刊并沒有重視該項指標。篇均引文數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5.68倍,第一名數值在不斷上升,而最后一名卻在不斷下降,導致比值在不斷拉大,同時,也存在與影響因子相類似的問題,即學科內整體發展不均衡。種期刊平均引文數大于17。(七)期刊開放因子。對38種期刊開放因子進行統計,15種期刊開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5%,學報、勘探類、化工類期刊排名靠前。開放因子最大值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認為:指標大小與同專業方向期刊數量多有關;最高分可提升空間不大,而最低分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在1分,因此該指標歸一化時,分母將維持在24的水平。15種期刊開放因子大于。統計石油天然氣學科核心期刊各指標的平均值及得分情況,考查學科主要指標平均值的得分情況: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為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開放因子,篇均引文數得分最低。假設各指標從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難度系數相同,施加權重后的得分情況即為相關指標的貢獻水平。但是,實際工作中,各指標從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難度系數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標分析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辦刊環境的新變化

中國科技期刊辦刊環境出現的新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上升,形成了世界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自2010年,特別是2016年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世界多極化受到了一定程度挑戰。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了許多適應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決策、行動。其中,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環境也正在這一氛圍下發生了一些變化。本文試圖解讀這些變化的特點并嘗試將它們與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聯系起來。

一、外部環境發生的變化及中國受到的影響和應對

自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以來,中國GDP增速一直在10%~6%左右變化。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首先總量不斷增大,經濟總量在2019年達到99萬億,人均突破一萬億美元大關,總量接近美國的67%;其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占比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更多依賴科技創新驅動。由于上述經濟力量及國家綜合實力的改變,中國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漸漸形成了所謂“大國競爭”的世界格局,這種競爭超越傳統意識形態領域,不僅限于軍事和經貿領域,而是滲透到全方位,期間合作與沖突并存,形成了以大國政治為基本格局的新的競爭態勢與世界秩序[1]。(一)科技交流受到大國競爭的影響。隨著中國國力持續增長,中國日益走進甚至已經位于世界舞臺中央,以往的韜光養晦策略不再適用,西方各國對中國的視角逐漸從俯視變為平視,甚至是仰視。20世紀80、90年代的“蜜月期”不再,西方對中國更多了一些防范。隨著中國對美國全球利益的挑戰逐漸成為可能甚至現實,西方尤其是美國已沒有了以往的俯視心理,超級大國以往那種自信優越感喪失殆盡。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中美已明顯成為大國競爭關系,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防范、敵視日趨嚴重,甚至已不屑于遮掩。在這個大背景下,諸如開打中美貿易戰[2]、以未如實提供和中國科技界合作情況而逮捕華裔科學家、抓捕中國高科技公司高管、限制相關理工科學生赴美深造、長臂管轄高科技產品出口等惡劣手段不斷上演。其中,科技交流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2018年起,美國就以長江學者等為切入口,以非法兼職為借口,打擊同時參與兩國學術交流的華人學者[3],先后有20余名著名華裔教授因受聘國內大學或相關機構而被逮捕或解聘。美國特朗普政府以中國留學生竊取知識產權為由,將理工科相關專業,如航天、計算機等所謂敏感專業的留學生簽證縮短為一年,之后需重新簽證。上述種種怪相不同于20世紀美蘇冷戰,中美兩國的大國競爭從根本上是基于利益沖突,而不是基于意識形態的,而且這種競爭態勢不是軍事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在未來幾十年內都會處于這一大背景之下[1,2]。(二)中國應對政策積極穩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方面堅持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全黨全國的奮斗目標與中心任務。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力日漸增長,在全球經濟增長、各種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國際經濟、和平、繁榮的重要壓艙石。對此,親自謀劃了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積極穩健的對外政策,在具體措施方面,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創辦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還持續深化合作,繼續辦好中非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合作等一系列擴友誼、增朋友的大手筆舉措。此外,中國還是現行國際規則體系的積極維護者,全力維護全球多極化、反對孤立主義、排外主義。對內政策上,強調依靠改革和創新驅動經濟提檔升級,堅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從以上積極穩健的應對政策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在面對各種國際挑戰時已趨于成熟應對,在充分尊重現有國際體系、規則的情況下,更加自信地建立自己的規則體系,以此朝著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穩步前進。筆者認為,下文提到的各種科技期刊扶持措施既是中國國內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一種響應。

二、近期國家相關科技期刊發展扶持政策

在2018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這在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史上是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大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在國家最高決策層專門出臺關于科技期刊發展的頂層設計,表明國家深刻認識到我國目前已經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但同時距離世界科技領跑者地位還有一定距離,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逐步牢固掌握自己的科技話語權,其目的是實現在國際科學界,中國的科技期刊能夠“看得到、發得了、用得到”。綜上,筆者認為該會議文件的出臺是第1.0節中對內對外一系列積極舉措在科技傳播與交流領域的體現,并帶動了接下來一些更具體措施的出臺。(一)中國科協。《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距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不到一年,跟進落實的第一份具體文件終于重磅落地。改文件名為《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共同[4],該文件是科技期刊界體現“四個自信”的具體舉措。在該文件中,既有以前經常提及的若干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促進辦刊集團化、集約化,加強數字化建設等,也有若干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要求。1.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1)提出在鞏固若干傳統優勢學科方面,做大做強一批科技期刊,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同時,在新興交叉學科大力發展新刊,如計算信息、空間、能源環境等。(2)首次提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辦刊水平,不斷提升全球影響力。這在近二三十年一直強調三大索引的年代,無疑是一劑對中國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從業人員的強心劑。因為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國科技期刊行業中占有絕大多數,多年來一直在以SCI為指揮棒的學術、科技界艱難生存,備受冷落甚至歧視。此政策改變了以往外國的月亮圓的偏見,將為中國科技期刊特別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大發展帶來政策上的最有力支持。2.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1)提出要刊物布局動態調整。這意味著以往刊號再也不是一塊鐵招牌,申請新刊將更加容易,同時一些難以為繼的刊物也會面臨取消刊號的考驗。(2)提出建設世界級科技論文引文庫、專家庫、科技論文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全球創新指數。該條無疑表明今后國家將打造中國的SCI和WebofScience,將以往由西方國家掌握的科技輿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3.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運營能力。(1)提出探索“學會+企業”“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企業”的合作辦刊模式,并與傳統的主管主辦機制相銜接。這意味著今后科技期刊的辦刊機制將更加靈活,為集團化辦刊指明了方向。(2)壓實各學科學會的辦刊責任,引導學會的學術、會員資源為刊物發展提供幫助。4.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重要一點是提出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這無疑是打破SCI期刊崇拜的重要政策措施。有了這個政策,以往各單位機構制定的SCI英雄論政策應聲黯然退場,給了中國科技期刊同臺競技的入場券,這在下文會重點提及。(二)教育部、科技部相關文件。在上述國家級文件出臺之后,2020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發出了兩份重磅文件,分別為: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和科技部單獨的《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在第一份文件中,改革劍鋒直指在中國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風。在文中有如下重要新的論述、要求,值得中國科技期刊從業人員領會。1.要重新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一種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該索引及其衍生指標,如被引次數、ESI指標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和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2.要擯棄“SCI至上”的影響。將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核心,使得相關高校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導致出現了價值扭曲、學風浮夸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要求對應用類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突破的實際貢獻,以及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的實際效果。要求實行代表作評價和多角度評價,相關申報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3.改進學科和高校排名,不把SCI等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并引導其他社會機構準確把握國家政策,科學開展國內大學評估。4.扭轉職稱、學位、考核中的SCI功利化傾向。要求對于教師職稱評聘,要區別不同崗位,對需要用論文考核的,也不以SCI論文為直接依據。對院系、實驗室等考核也不以SCI論文為直接依據,并要求取消相關獎勵掛鉤政策。對于學生畢業,不宜將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作為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從上面的文件精神可知,今后中國高校中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風將會成為明日黃花,這給了中國科技期刊從業者機會,將幾十年來一直壓在中國科技期刊背上的一座大山徹底拿掉了。結合第一節中科科協的文件可以做如下判斷:目前各高校均在重新制定相關論文考核要求,對SCI的崇拜已徹底失寵。據筆者了解,目前很多重點高校均將國內期刊納入了考核范圍,比如中國科協卓越期刊等,并且在名單中也只是例舉了若干行業認可的刊物,而不再冠以SCI的帽子。第二份文件則對科技期刊的關聯性更大,其中心可概括為一個詞“代表作”。(1)代表作制度減少了對數量取勝的依賴,一般個人代表作為5篇,且中國科技期刊不少于1/3;同時規定對于高質量的成果,提高其權重,并定義“三類高質量論文”為高質量成果: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主要指中國科協卓越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期刊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的報告論文。(2)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鼓勵創辦高質量英文期刊;建立中國特色、具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首發于中國科技期刊。(3)強調支出管理。對于國家科技計劃產生的論文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可以予以報銷,其他論文不予報銷,且對報銷單進行了限制。對于發表的“黑名單”上的論文不予報銷支付。且不允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用于獎勵。

三、國內刊評出現的新變化

查看全文

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2016年,主席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1]這使得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上來,更有學者很早就開始研究科技論文外流現象的原因。如,劉麗英等認為我國110個學科論文外流造成的文獻經濟總損失量為7.33億元,其中農業工程領域論文外流導致文獻經濟損失總計為667萬元[2]。董建軍對我國學術論文的流失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優質稿源流失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了對策[3]。王澤蘅研究發現中國論文外流數量比日本多、兩國間數量差異逐年增大[4]。劉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國科研論文外流的數量、質量和學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簡要分析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影響。

一、科技論文外流現象及損失

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但是,中國SCI收錄期刊僅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72%。2010—2019年間,中國作者發表了SCI論文275.5萬余篇,其中只有2.2萬余篇發表在中國SCI收錄期刊上,僅占8.10%[6]。科技論文的外流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論文質量也都較高。中國作者發表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2.83,同期全球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4.11[6]。其中被SCI收錄論文數量最多的學科分類為:基礎學科、應用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大多數涉及我國的高尖端技術領域,國家在這些領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經費,這不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問題,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國有資源外流。

二、科技論文外流的原因

國內大量優質論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兩點。

(一)學術評價導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