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5:1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植物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植物學論文

藥用植物學教學分析論文

1改進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確保教學質量

1.1傳統的實驗教學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驗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法一般是帶教老師介紹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然后由學生根據實驗材料,按照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的描述驗證學過的理論知識。雖然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實驗內容和方法己經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實驗操作也有較詳盡而規范的要求和不斷的督導,但是學生因為缺少實驗學習的能動性,在實驗過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實驗的機理,不去探討實驗中的問題,使實驗教學的質量在教學活動中大打折扣。

1.2傳統實驗教學方法改進為了配合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改革,對藥用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要進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實驗內容方面,可以把實驗內容分為四部分,即基本實驗技術;基礎的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方法方面:對于不同的實驗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實驗課的學習獲取知識[2,3]。

1.2.1基本實驗技術基本實驗技術是指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臨時裝片的制作、生物繪圖技術、顯微化學方法以及實驗室常用藥品、試劑、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滌方法等等,這些基礎性的實驗技術,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并在期末的實驗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實驗教學方法就采用傳統的教師先講授,然后學生進行驗證的教學方法。

1.2.2基礎的驗證性實驗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為目的,通過藥用植物學中的經典實驗和觀察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植物細胞的基本形態與結構觀察;植物組織的主要類型及結構觀察;植物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結構觀察等實驗。這些實驗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但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調動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實驗課顯得枯燥,沒有生機和活力。

查看全文

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

1植物學實驗課現狀

1.1準備不足

不少學生對實驗課重視不夠,課前沒有充分預習理論知識,實驗過程中不清楚實驗內容.在顯微鏡下已經觀察到卻又不知道是什么結構的尷尬現象在植物學實驗課上普遍存在.這類學生對于實驗課很茫然,感覺無從下手,實驗報告通常照抄教材上的內容.

1.2不愿參與

部分不愿動手操作的“看客式”學生常從事與實驗無關的事情,如翻看手機或在實驗室內走動等.當其他學生完成操作后立刻圍攏過來湊熱鬧或直接抄錄觀察結果.這類學生可能會寫出漂亮的實驗報告,從而得到較高的實驗成績,但實際上沒卻有參與到實驗中.

1.3考核方法不合理

查看全文

植物學促進優良學風建設

摘要: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為例,介紹了“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歷史與現狀,分析了用單一期末考試方式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利弊及其引發的不良學風問題,提出了采用分章節考核、隨堂提問測驗、網絡互動交流作業、完成小論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綜合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考試方式;多元化考核;學風建設

考試是引領學風和教風建設的重要法寶之一,學業水平評價是促進學風和教風建設的導向標,不同學業評價方式對課程教學過程與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一、“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歷史與現狀

(一)“植物學”課程考核歷史與現狀簡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學”課程幾十年來一直采用期末考試以閉卷為主的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水平進行考核評價。學校教務處及學院教學辦歷來非常重視期末考試工作,教務處負責安排考試教室,組織試卷的印刷發放及收集裝訂;學院教學辦負責收集整理課程的統一A、B卷命題并交由教務處印刷,還要負責為每個教室配備兩名監考教師。期末閉卷考試的學生集中定時答卷后由監考教師統一收卷并密封,然后交由任課教師制作標準答案后集中流水閱卷(十多名任課教師每人只閱一個小題),最后由任課教師拆封試卷登記學生的卷面成績。隨著專業培養目標的修訂,“植物學”課程考核總評成績也由20年前單一的期末卷面考試成績變革為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加平時成績。筆者在20多年承擔大一新生“植物學”課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發現,盡管加入了平時成績來評價課程學業,但學生們對“期末考試”環節還是特別重視,從第一堂課“緒論”到以后的每一次課,總有學生問及關于課程考試內容的問題,不少學生甚至拿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學試題集”向任課教師要“標準答案”。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應試教育給學生留下的深深烙印,另一方面也對教師如何通過完善課程學業評價方式來適應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挑戰。(二)一次期末考核評價學業水平的利弊。考試是督促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每到期末考試前,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們搶占教室和圖書館座位、夜以繼日埋頭復習的場景。期末考試是檢查和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這種同一時間考試、統一命題、統一標準閱卷的考試方式較好地保證了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考核結果比較客觀公正。但用單一的期末一次性考試來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水平,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平時的學習過程,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一次性期末考試不能及時反映學生對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出現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又來不及彌補就結課了的遺憾;一次性期末考試更讓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考前突擊“背答案”就能過關,不重視課堂學習的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玩手機”“打瞌睡”和“逃課”,這些不良學風導致近年“植物學”課程期末考試卷面成績不及格率偏高,如筆者2015年秋季承擔草業兩個班的植物學考試時,學生卷面成績不及格率分別高達22.2%和23.1%。這與10年前班級不及格人數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對這部分接近班級人數1/4不及格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得知,他們的學習目的就是“60分萬歲”,不去爭獎學金,也不打算保研,其中不乏平時有缺課或者不注意聽講的“問題學生”。筆者課間抽查還發現,部分學生的教材“干凈”,有的學生到期末考試前才開始看書,有的甚至依靠考前背“習題集”答案應對期末考試,一旦考試題換個問法就不知道答案了。面對逐年升高的不及格率,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其中包括提高課程學業評價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的比例。(三)增加平時成績綜合評價學生學業水平。以考勤、作業和課堂提問等方式作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總評的方法,不僅降低了學生的不及格率,還督促了學生重視學習過程,有助于促進良好學風的建設。通過平時考核,授課教師可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并與學生所在院系的輔導員和班主任及早聯系,課堂內外聯合加強對學生的跟蹤督促,避免了期末考試后發現問題“來不及”彌補的遺憾。面對近年來逐年升高的卷面不及格率,教研室逐漸提高了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明確“植物學”課程的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由以前的10%—20%提高到了目前的30%—40%。目前“植物學”課程的學生平時成績考核內容主要由上課考勤(10%)、作業(10%—20%)和臨時提問(10%)組成,其中考勤起到了督促學生不逃課的作用,但不能保證自律性差的學生課堂能注意聽講;課堂提問雖然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但由于“植物學”課程是公共基礎課,授課學生人數多,課堂提問每個學生需要的時間較多,導致平時成績主要由作業給出,而植物學課程的識記內容較多,實踐證明,學生作業成績難以拉開差距,甚至有的學生還存在抄襲問題。由于平時成績的給分標準難以標準化,因此會出現成績不夠科學、給分普遍偏高的現象,導致部分卷面成績不及格的學生抱有僥幸心理,想依靠抄寫作業等獲得極高的平時成績來通過課程考核,事實也證明,個別學生即使卷面成績在40~50分,也可以通過較高的平時成績通過考核,這樣在無形中降低了“植物學”課程的教學要求,給課程質量帶來了“注水”嫌疑!更重要的是這種考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目標,也不利于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建設。為此,近十年來,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用多元化考核來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方法,改革單一用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評價課程學業水平的弊端[1-5]。目前,多元化評價方式在中學普遍應用,甚至已經開始應用到大學入學考核選拔中,而在大學的課程考核中則應用較少[6-8]。

二、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評價課程學業水平

查看全文

植物細胞凋亡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植物;細胞凋亡;

論文摘要:細胞凋亡又叫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正常發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成為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對植物凋亡的一般特征、植物營養和生殖生長中的細胞凋亡以及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細胞凋亡進行了綜合評述,并對植物細胞凋亡研究的現實意義進行了探討。

細胞凋亡是多細胞生物體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部分細胞所采取的一種由內在基因編程調節,通過主動的生化過程而自殺死亡的方式[1]。由于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常常又稱為細胞編程性死亡。細胞凋亡的現象最早是Kree在1965年觀察到的,經過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后,他于1972年將其重新命名為細胞凋亡。之后近20年,細胞凋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細胞調亡在動物生長發育中、尤其在維持動物體內細胞和組織平衡、特化、形態建成和防病、抗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動物一樣,在植物生長發育中也存在著細胞凋亡現象。但由于植物生長發育和細胞結構的特殊性,有關植物細胞凋亡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隨著植物細胞凋亡的研究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細胞凋亡是高等植物生長發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植物體度過不良環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植物細胞凋亡的研究已成為近年來植物細胞生物學的新興研究領域和熱點之一。本文就植物細胞凋亡的一般特征、檢測方法、在植物中的存在及意義作一綜合闡述。

1植物細胞凋亡的一般特征

經歷細胞凋亡過程的細胞呈現一些典型的形態學變化,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可見:細胞體積縮小,染色質凝集、斷裂、趨邊化,細胞器解體、消失,細胞膜發泡形成凋亡小體(其中包含有凝集的細胞核斷片和細胞器)[3.4]。隨著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學證據也逐步被闡明:細胞染色質DNA在核小體連接部位斷裂,其片段大小為200bp的倍數,經瓊脂糖凝膠電泳可見到特征性的DNA梯度(DNAladder),此特征還可以通過超速離心、末端標記電泳以及原位缺口翻譯技術等進行定性、定量測定。細胞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變化是細胞凋亡的重要診斷依據。

2細胞凋亡的檢測方法

查看全文

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新時期園林行業的發展為農林院校的園林專業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文章在對農林院校現有教學體系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林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有關改革方法,對農林院校是否能培養出一批合格的、能面對時代挑戰的、適應社會需求園林專業人才這一關鍵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林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

一、前言

中國有著悠久的園林文化歷史,是世界三大園林發源地之一,中國傳統園林在世界園林中獨具特色,但現代園林專業的建立卻是在建國之后。1951年,由清華大學梁思成、吳良鏞先生和北京農業大學汪菊淵先生發起,在北京建設局的支持下于北京農業大學創辦第一個造園專業,1956年院系調整到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進一步發展。在城市化進程加快、地球環境被加速破壞、資源進一步枯竭、人口危機等問題困擾的今天,環境問題和環保意識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園林專業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的交融,也使傳統園林景觀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作為學科,園林(按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的規范,全稱應該叫風景園林)從其萌芽開始,就是一門邊緣學科,是多學科的交叉。因此,其綜合性強,適應面寬。我國的建筑類院校、農林院校、藝術院校、綜合性院校都有園林專業。建筑院校的教學體系,重點在人為環境建設和研究;農林院校的教學體系,偏重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方面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要求越來越高,園林專業的教學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從環境與社會現實的需求出發,把握專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根據自身特點搞好園林專業教學研究及實踐,確立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農林院校園林教育體系,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模式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植物孢子萌發培養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蕨類植物培養基質孢子萌發孢子體

論文摘要:作者概述了在蕨類孢子萌發研究中所使用的培養基質,包括了以自然土壤為主的培養基質和以營養液為主的液體或瓊脂培養基。并簡略分析了影響蕨類孢子萌發的其它因素。

1前言

蕨類植物是古老的維管植物,也是植物界系統演化中一個獨特的自然類群,在其生活史中明顯地存在可獨立生活的配子體和孢子體。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有著比較重要的關系,體現在其食用性、藥用性及工業上的某些特殊用途等方面[1](如石松屬的孢子含油達40%,可在冶金工業的模型鑄造中作為優良的分型劑,也可用作照明工業的閃光劑)。經典的蕨類植物研究著重蕨類植物的系統分類及孢子體形態的描述。近年來,也出現了許多關于蕨類植物配子體發育的研究,為蕨類植物的大量繁殖和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常見的培養基質

在蕨類孢子繁殖的研究中,常采用以土壤為主的培養基質和以營養配方為主的液體或瓊脂培養基質。

查看全文

蕨類植物孢子培養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蕨類植物培養基質孢子萌發孢子體

論文摘要:作者概述了在蕨類孢子萌發研究中所使用的培養基質,包括了以自然土壤為主的培養基質和以營養液為主的液體或瓊脂培養基。并簡略分析了影響蕨類孢子萌發的其它因素。

1前言

蕨類植物是古老的維管植物,也是植物界系統演化中一個獨特的自然類群,在其生活史中明顯地存在可獨立生活的配子體和孢子體。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有著比較重要的關系,體現在其食用性、藥用性及工業上的某些特殊用途等方面[1](如石松屬的孢子含油達40%,可在冶金工業的模型鑄造中作為優良的分型劑,也可用作照明工業的閃光劑)。經典的蕨類植物研究著重蕨類植物的系統分類及孢子體形態的描述。近年來,也出現了許多關于蕨類植物配子體發育的研究,為蕨類植物的大量繁殖和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常見的培養基質

在蕨類孢子繁殖的研究中,常采用以土壤為主的培養基質和以營養配方為主的液體或瓊脂培養基質。

查看全文

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論文

植物生理學實驗是沈陽農業大學農科類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以植物生理學課程為理論基礎。實驗教學能輔助學生理解、消化和鞏固理論知識,突破理論學習難點,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近幾年我們在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一些改革和嘗試,力求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服務。

一、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改善實驗教學條件

植物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合理安排植物生理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我們對原有實驗內容進行整改,將方法陳舊的內容剔除,保留經典實驗項目,增加先進技術的實驗內容,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實驗項目覆蓋了理論課的各個章節,使學生在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理解理論知識。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必然要依托新型儀器設備的更新,我們購入了大量先進儀器設備滿足實驗項目的要求。實驗條件的改善和硬件設備的更新,使學生掌握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登上更高的平臺,有更廣闊的視野,培養其具有創新意識。這與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期待相契合。

二、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科研思維,我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按要求操作的教學模式。每班學生成立實驗小組,通過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試材,配制實驗藥品,完成實驗操作,提交實驗報告等。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也為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也注重科研與教學相結合,要求各實驗小組在與植物抗性相關的實驗項目中所用試材處理相同,并寫一篇科研論文,其要求與正式發表科技論文寫作規范相同。在試材的處理、數據的整理、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具有科研思維能力;在完成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實際操作能力;在查閱資料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閱讀、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驗證了理論課上的學習內容;在完成科研論文攥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整理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查看全文

傳統中醫蘊藏的神奇醫藥價值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醫學藥用植物生物制藥植物學

論文摘要:傳統醫學是特定群體在長期歷史生活中共同創造或維系,并經由該群體中特定或不特定成員傳承并延續至今的智力成果。此類知識蘊藏著神奇的醫學價值。文章闡述了傳統醫學在醫藥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傳統醫學”這一術語最近幾年才逐漸見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文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使用的“傳統醫學”,一般指傳統的或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外觀設計、商標、商號及標記、未公開的信息以及其他一切來自于產業、科學、文學藝術領域里的智力活動、傳統的或在傳統基礎上的革新和創造。所謂“傳統的”、“基于傳統”是指那些知識體系、創造、革新和文化表達,通常附屬于特定的民族或地區、代代相傳并且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醫學分為:農業知識、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生態學知識、醫學(包括藥學)知識、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知識。

傳統醫藥盡管基于天然產物,同樣也是人類知識智慧的產物。由于原住民生活環境的特定性,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利用傳統藥用資源。據估計,目前3/4的植物藥方已經被發現,全世界這些藥用植物每年創造的市場價值大約為430億美元。2O世紀8O年代末期,世界范圍內的200家公司積極的搜尋具有藥用成分的植物。在利用天然產物治療癌癥和艾滋病時,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已經從3O個熱帶國家搜集了近soooo+樣品,分別來自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該所的科學家在喀麥隆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一種植物,從中提取的生物堿可以殺死艾滋病病毒。

在印度,至少有2O多中植物中所含的物質可用于治療高血壓、風濕痛等病癥。據統計,世界各大醫藥公司有47種銷售額超過百萬美元的藥物來自熱帶雨林的生物。許多大醫藥公司已委托生物學家,請他們在海底、草原、雨林、珊瑚礁這些生態環境中。尋找治療癌癥、艾滋病等疑難病癥的特效藥。JoshuaRosenthal,NIH國際合作生物多樣性小組的一個負責計劃的高級職員介紹說,從傳統使用的復合配方中研制出了新的抗瘧疾藥,例如,Artemisiaannua來自于植物艾,也稱作甜安妮或青蒿,早就被用于中藥來治療發熱;止痛藥,一種來自于青蛙皮Epipedobatestricolor的有效生物堿,用于制作使小動物失去活動能力的毒液;以及抗腹瀉藥,~INormalStool處方,來自薩滿制藥公司,使用的是亞馬遜熱帶雨林中名為Crotonlechhri樹的樹液。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安東格比地區的馬哈發利人長期以來使用樹木分泌的一種粘性物質填封齲齒的孔洞,這對擁有專門牙科職業和設備的西方世界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阿根廷的多巴是個自給自足的民族,有自己的巫醫,因為他們認為外面醫生無法治愈所有的疾病,巫醫使用自然界的原料自己配制藥物。某些部落的巫師掌握著豐富的植物性能方面的知識,這些巫師有許多正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偉大的哈佛大學的民族植物學家理查德·舒爾特施花了許多年時間研究亞馬遜盆地上有藥用價值的植物。他說,每死去這樣一個巫師,就好比燒掉了一部文庫。舒爾特施已經培養了許多年輕民族植物學家。他們將趕在那些文庫全部消失之前從其中搶救出盡可能多的秘訣。

查看全文

小議高等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探索與實施

摘要:在中國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了解探討高等教育質量與高教教育改革的關系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繼承和發揚悠久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優秀辦學特色與傳統,從改革實踐教學入手,走出了一條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關鍵詞:實踐教學模式教育創新頂層設計實踐教學平臺體系質量監控與評價

1.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級和擴招等措施的推動,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隨著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教育質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迫切需要通過有效制度和機制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進行建設和監控,確保其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別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主旨是培養高質量的創新性人才。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作用已日益彰顯。2009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并在該校聽了五節課,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座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說,我們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并且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為什么成效還不夠明顯?我覺得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我們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干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于教育事業。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想通過改革來努力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縱觀全國高校的實踐教學現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1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這一則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二則由于中國的基礎教育設施普遍不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沒有動手或很少動手做過實驗或參與實踐,基本上是“出了學校門,再進學校門”、在書桌上面度過的。

1.2新入校的大學生和部分年輕教師,受中國教育習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對新時期實踐教學在培養創新、創造、創業“三創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實踐教學環節長期得不到各有關方面的足夠關注。

查看全文